KR4h0150 欽定四書文-清-方苞 (master)


[036-1a]
  民之歸仁也  二節     湯顯祖


  大賢狀民之歸仁皆其不容己者也夫民之於仁固便
也加之以不仁之敺則民之歸仁得已耶且夫至徳之
世民居其國不相往來若鳥獸之不亂羣而魚水之相
忘也自世有仁人又有不仁人而天下之情勢百出矣
欲而之焉之謂情迫而之焉之謂勢欲之所在則歸也
歸之所在則仁也以仁為下民猶水也水之惡逆而好
順也地道然矣以仁為壙民則其獸也獸之去隘而就
[036-1b]
寛也天性然矣此何待於敺乎而況又有以敺乎蓋兩
仁之國民各有所歸也兩不仁之國民亦無所歸也惟
一仁一不仁形此令民輕背其主而人易去其鄉矣故
獸走壙而爵走叢類也益之以鸇而叢之得爵愈疾而
愈多鸇為叢敺也水就下而魚就淵類也益之以獺而
淵之得魚愈疾而愈多獺為淵敺也鸇獺自厭其性不
知其為敺也是桀紂之行也淵叢能為庇依不能必其
敺也是湯武之資也吁知民之歸仁情也國君宜為仁
[036-2a]
以接民之情知民之去不仁勢也國君宜無為不仁以
成人之勢何以為仁聚民欲爾何以去不仁無施民惡
爾得天下與失天下其道何莫不由兹耶


  雖用巧法然大雅天成而不傷於纖佻由其書巻味
深而筆姿天授也




[036-2b]









[036-3a]
  象日以殺舜為事  一章   徐日久


  觀虞舜之待弟而見仁之大焉夫舜之仁於弟一人耳
封之猶有不忍離者何至於放而況於甚焉者乎嘗觀
天下有至仁則足以當天下之異變何也變之異者無
過於舜之遇象而舜之為兄也後於其所以為子先於
其所以為君其處之裕如矣乃世之人執君道以求之
而疑放疑殺靡所不至夫將等之四㐫之罪而擬以天
下咸服之誅豈仁人處弟之道哉親愛者兄弟之性富
[036-3b]
貴者天子之權然舜之於兄弟也雖天子弗有加也舜
之為天子也於兄弟不以易也有藏怒乎宿怨乎舜不
知也知其為吾弟而已矣而有庳之封徒泥吏治之一
端以疑其放何量舜之薄哉即既富矣既貴矣舜猶弗
知也知其為吾弟而已矣而介弟之親猶泥於嵗時之
常事以踈其迹亦豈盡舜之心哉葢至觀五玉之瑞與
羣后同班而述職之期非以春秋為節而後知廟廊喜
起之歌此君臣期㑹之盛不如思君之一語為樂也治
[036-4a]
國之吏又君民一體之思要不如常常之見為親也彼
蕞爾之封何足以廢吾刑賞之正而後世之求於仁者
其度量不相逺哉乃知象也者舜所以底豫之一機而
封象者即所以無為之大概葢以兄弟和樂而順於父
母無不順也以任人圖治而統理天下又何為哉故曰
舜之所以為子為君與其為兄無二念也後之人親愛
不足而且借天下之法以文之嗚呼此真至不仁也已


  題中義藴無不醒豁更能於題外尋出波瀾以鼔盪
[036-4b]
題情是謂妙逺不測








[036-5a]
  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  一節 顧天埈


  觀元臣始終為商而知其善承天意矣夫始終一節尹
之為商至矣然豈非天意在商而尹特承之者哉孟子
以此例夏事也葢曰天下之命懸於帝天固非盛徳所
能讓亦非衰徳之所能留也子有疑於禹益乎胡不以
伊尹觀之葢自成湯興王阿衡作相功已服於天下矣
而況湯鼎之成也雖曰吾君有子而未立之太丁天意
不屬焉雖曰大宗有後而二年之外丙四年之仲壬天
[036-5b]
意又不屬焉意者臣民之望已歸於元臣改姓之事復
見於今日乎而不然者則以太甲在也葢太甲天所屬
也伊尹天所屬之太甲者也有甲而後伊尹得以大權
而成大忠有尹而後太甲得易昏徳而為明徳故始焉
以顛覆壞典刑者太甲也繼焉以怨艾遷仁義者亦太
甲也元祀以前則太甲者放桐之羈主也三年以後則
太甲者歸亳之共主也亂而廢之權莫重焉悔而復之
忠莫盛焉至此而嗣王之君道䖍其始宰衡之臣節厚
[036-6a]
其終矣吾固曰太甲天所屬也伊尹天屬之太甲者也
夫由商論之則易世之餘國統三絶放桐之日天位不
守而猶得以幾危之墜緒卜世而長由尹論之則佐命
之烈顯於四世定策之勲著於三朝而猶得以震主之
功名奉身而退商不禪尹不王吾於此可以窺天心焉
何疑於益何衰於禹也


  天生尹以為太甲放桐歸亳總是成就繼世擒定此
意脱手能穿七札原評


[036-6b]
  義法亦人所共知而叙來&KR0706﨑磊落非胸無書巻人
所能彷彿







[036-7a]
  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  合下節


  田一儁


  聖人自決其應聘之志而原其應天之心也甚矣伊尹
聖之任者也觀其任行道之責於已而推覺民之意於
天則豈肯冐焉以求進哉時以割烹誣尹而孟子嚴為
之辨曰天下之道出處二者而已方尹之囂然於湯聘
也固不輕於出矣及其幡然於三聘也遂不終於處焉
觀其言曰我處畎畝之中固由是以樂堯舜之道矣然
[036-7b]
堯舜之道不惟可窮而亦可逹樂堯舜之道特以獨善
而非兼善吾豈若以此上致其君使是君為堯舜之君
哉吾豈若以此下澤其民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
若以此顯設於上下於吾身親見之哉葢自昔而言行
道似不如獨善之為樂自今而言則躬耕實不如大行
之為公也然吾之所以必欲親見是堯舜君民之道者
豈無故哉亦以天意所在不可得而辭耳今夫天之生
斯民也非不與之以知覺之性也而氣禀不齊必使先
[036-8a]
知覺後知焉使先覺覺後覺焉責於聖賢者若此其重
也幸而予之生也雖同為天之民也而聖道在我以知
則先知焉以覺則先覺焉責於吾身者夫亦不偶也是
以予將推堯之道以覺斯民而措之於昭明之域推舜
之道以覺斯民而引之於風動之歸向使非予以覺之
則舉世皆後知後覺也將誰與任其責而予亦虚為先
知先覺也又無以應乎天矣然則吾雖不欲堯舜君民
而行其道也胡可得哉此畎畝之不如親見者吾之所
[036-8b]
深諒而三聘之不可再卻者吾之所必往也吁觀尹之
言如此則尹葢以天道自處者割烹之事烏足為聖人
誣哉


  於幡然時懷抱體㑹真切故能得心應手機闗開闔
有雲起風行之態




[036-9a]
  聖人之行不同也  合下節  陶望齡


  聖道歸於潔身故要君不足以汚元聖也夫行歸於潔
身則無論異矣割烹至汚而以誣樂道之尹哉且世俗
自好之士猶能以一節表見乃至聖如尹而割烹之説
紛紛焉則以論潔身於常人易知論潔身於聖人難知
也葢聖人之行不同矣機適逢世則不必遠托山林以
逃之道足致君則不必塵視軒冕以避之或逺而又或
近也或去而又或不去也身遊於廟堂巖廊之中而心
[036-9b]
超於功名爵祿之外迹與王公大人伍而志與天地萬
物遊要歸潔其身而已即伊尹一人俄而有莘俄而阿
衡抑何逺近去就頓殊而操行潔白惟一哉葢尹惟遇
湯故尹不得不出是以三聘為招為天下而要尹者湯
也尹惟樂堯舜之道故湯不得不求是以二帝為招以
道而要湯者尹也以疎逖之士一朝而晉位師保非尹
近湯湯近之也亦道固致之耳易畎畝之樂一旦而立
人本期非尹就湯湯就之也亦道固來之耳吾所聞要
[036-10a]
湯者如此如曰割烹必非聖人而後可而尹聖人也潔
身之謂何而為之哉蓋行無轍迹聖人所以成其大道
有要歸聖人所以全其髙徇迹則議生識歸則論定此
可以知伊尹矣


  鍊局甚𦂳運題甚活全於入胍處過渡處結束處著
精神



[036-10b]









[036-11a]
  聖人之行不同也  合下節  董其昌


  觀聖人制行之極而知其進以道也夫聖人異行而同
潔者為道存也割烹非所以明潔矣而元聖為之哉且
夫出處之際立身之大節也賢者守之聖人逹焉而謂
其節之可變則甚非知聖者夫伊尹而有割烹要君之
議乎乃吾以為巖廊之上不必皆失節之階也清修之
操不必皆遺世之士也夫聖人者其行甚圓其天甚定
可逺可近而不可使處不㢘也可去可不去而不可使
[036-11b]
處不義也抱其道不忍私諸身間嘗自試於時而愛吾
身所以重吾道未嘗受凂於俗若此乎其唯潔之歸者
是故以尹之左右乎厥辟而視諸蕭然耕野之時於行
為近矣乃聖人之近有潔者在焉則奚事要君也以尹
之阿衡乎商室而視諸囂然却聘之日於行為不去矣
乃聖人之不去有潔者在焉則奚至若他人之要也當
其時湯不得尹孰與沛天民之澤尹不樂堯之道孰自
畎畝而結明主之知湯不得尹孰與建伐夏之功尹不
[036-12a]
樂舜之道孰與匹夫而動師臣之想蓋求其所以感湯
者而不可得謂之要也亦宜又求其所以要湯者而不
可得謂之以堯舜之道也亦宜而顧曰割烹焉則伊尹
非聖人而聖人固不潔者哉吾未之前聞矣吁如以行
則聖人之行非割烹之行也如以道則堯舜之道非割
烹之道也而重為尹誣非好事者不至此矣


  綰結自然起伏迴應融化無迹惟入手處不及元作
之渾成耳
[036-12b]









[036-13a]
  周室班爵祿也  一章    徐日久


  舉王制之畧而爵祿斯重矣夫爵祿者王者之所以重
天下也得其名斯得其等矣雖去籍何為哉嘗觀班爵
祿之法總之以天下為公而以公天下為天子之柄是
故其本末輕重蓋甚詳焉而不意故府之籍今不存也
則請言其畧彼周之盛時天子非加尊也而要以定天
下之名享天下之實者謂是為天子之位其下乃有公
有侯有伯有子男以視天子皆臣也而為其國主亦君
[036-13b]
也是以有君之等以明主之尊有卿大夫士之等以陳
輔之誼當其時以億萬一心也故入仕王國出監侯邦
則曰此天子之臣即藩屏分治也而或命於天子或命
於其君總曰此天子之陪臣天下之爵亦有不班自天
子者哉夫爵由天降故為天之子其處尊自在一體之
中祿以地制而率土皆王則分方宜操羣后之重我思
周之立國規土中以定鼎建豐鎬以為都者豈非謂制
不下逮而勢不移等哉如人臣之制不過公侯是天子
[036-14a]
之卿所視受地者也而制於百里其臣與食之不至有
餘公侯之次為伯子男是天子之大夫士所視受地者
也而制於七十里與五十里其臣亦等差以食之不虞
不足舉九州之大分千八百國之君非不謂衆而微之
附庸猶錯處其間列五等之爵定以四以三以倍之祿
非不已詳而極之農夫猶得食其力乃周之衰也其所
先侵削者庶人也繼之所兼併者與國也終之所弁髦
者遂及天子矣天子之權輕而爵祿遂輕班爵祿者輕
[036-14b]
而竊爵祿者偏重彼諸侯之去籍也徒畏害己而害乃
愈滋吾欲著其畧以為此天下萬世之利也吁其鍳哉


  題外一字不添設題中一字不漏落繁者簡之散者
整之力大如身心細如髮真長題老手


  歸重天子分爵祿為兩扇而故錯綜之消納剪裁用
意極細而行以渾古疎宕之氣尤不易及



[036-15a]
  敢問交際何心也  一章   顧憲成


  大賢論交際始終以為不可却也夫君子未嘗一日忘
情於天下也如是而欲絶諸侯之交際者過矣是故聖
人不為也且聖賢處世甚無樂為已甚之行也已甚則
天下欲有所以交於我而疑於我之不能容我欲有所
以用於天下而阻於天下之不敢近道之不行夫豈獨
人之過哉孟子當戰國而受諸侯之賜凡委曲以為行
道計耳胡萬章之未諒乎夫所謂交際者何從而起也
[036-15b]
起於心之恭也以辭却之君子病其峻以心却之君子
病其偽無一可者也吾以為其交也協諸道焉雖以生
民未有之聖亦不得不為道而受其接也協諸禮焉雖
以大成時中之聖亦不得不為禮而受其不受者必禦
人於國門之外者也移此心以待諸侯是禦人之盜王
者不敎而誅之取民之諸侯王者亦不敎而誅之矣孰
知充之以義則天下無可交之人通之以權則天下皆
可仍之俗故魯人獵較孔子亦隨而獵較也非徇也始
[036-16a]
也以道革人而有簿書之正終也以道潔已而無三年
之淹聖人之行權以濟天下類如此也吾因是知聖人
有三仕焉其上則行可之仕矣其次則際可之仕矣乂
其次則公養之仕矣可以仕桓子而亦可以仕靈公非
區區之儀文果足以縻聖人而聖人自不忍示天下以
亢也謂夫人之所以禮貌我者其猶近於恭也可以仕
靈公而亦可以仕孝公非區區之餽養果足以羈聖人
而聖人自不忍待天下以刻也謂夫人之所以禮遇我
[036-16b]
者其猶近於恭也使必夷諸侯於禦人之盗而却天下
之交際焉天下雖有好賢好士之君將何因而得通於
君子之側君子雖有獲君行道之念將何因而得進於
人君之前吾見魯衞之庭必無孔子之迹也可乎哉


  因題成文不立間架而題之腠理曲折無不操縱入
化所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髙下皆宜者



[036-17a]
  敢問交際何心也  一章   許 獬


  大賢之論交際不為已甚者也甚矣聖人無已甚之行
也通此於交際而何主於必卻哉嘗謂聖賢之轍環列
國無非欲行其道於天下也故天下而無重道之君則
不宜示以輕天下而有重道之君則不宜示以固也諸
侯之交際其猶有重道之心乎是可以觀恭矣交之者
為恭則卻之者為不恭卻之者為不恭則卻之以心與
卻之以辭者皆不得以言恭也皆非中正之道而聖人
[036-17b]
所不為者也蓋聖人之所卻者必其非道之交而後可
也而交之以道則不可矣必其非禮之接而後可也而
接之以禮則不可矣亦必其禦人於國門之外而後可
也而非禦人於國門之外則不可矣禦人之盜不待敎
而誅者也而移此於諸侯是已甚之法也王者之立法
不若是之峻也諸侯之於民非其有而取者耳而名之
為真盜是已甚之論也君子之立論不若是之刻也向
使已甚而可為焉則獵較弊俗也胡為而亦從祭器細
[036-18a]
事也胡為而亦正而若桓子若靈公若孝公皆非有為
之君相也又胡為而有行可之仕有際可公養之仕哉
亦曰彼其交以道接以禮禮均有致恭之心也我若卻
以辭而卻以心均非委曲之權也夫君子之欲行其道
於天下苟非委曲何以冀一遇哉故不為已甚者聖人
之行而孟子願學也


  不於題外自立一意不於題中提重一句只將題面
牽搭説去自成一片文字若績麻之法根根相續更
[036-18b]
不另起一頭者比之立一意重一句者更難也原評
所惡於鍾斗之文者以其老鍊而近俗也此篇則氣
頗清真平淡中自有變化特録之以示論文宜有灼
見不可偏執一端





[036-19a]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  三句  鄒徳溥


  大賢歴舉聖人之仕無非道之所在也夫聖人進以道
者也而或以行可或以際可公養則道固變通也哉孟
子語萬章曰聖人之為天下甚殷而其待天下甚恕故
嘗委曲以冀道之行即或道之未可行而亦時就焉乃
其究卒歸於道若孔子可覩已夫孔子之仕為道也宜
乎道可大行而後仕也然且有見行可之仕焉視其君
若足以建治視其相若足以佐理吾姑以其身周旋於
[036-19b]
君相之前葢天下方病吾以難而吾則時示以易固吾
委曲之微權也事道也然非必行可而後仕也則嘗有
際可之仕焉彼其禮遇之隆也而能必其行吾道哉顧
其所為致敬於吾者抑猶知隆吾道也吾由此而仕其
或因晉接以啟道合之機乎此固時事之未可知者即
不然亦鑒其誠焉已矣而鑒其誠者固道也是本乎事
道之心而權之者也又非必際可而後仕也則嘗有公
養之仕焉彼其問餽之豐也而能必其行吾道哉顧其
[036-20a]
所為致養於吾者抑猶知重吾道也吾由此而仕其或
因鼎養以啟道合之機乎此又時事之未可知者即不
然亦享其儀焉已矣而享其儀者固道也是因乎事道
之窮而通之者也然則以獵較為非道固非所以論孔
子而以交際為必卻夫亦未以孔子權之與


  三股蟬聯而下清虚夷猶婉轉可味



[036-20b]









[036-21a]
  仕非為貧也  一章     郝 敬


  君子為祿而仕亦不茍於仕也夫貧而仕非君子之得
已也猶必委曲以稱職豈茍焉以得祿而已哉且君子
之仕行其言也行其道也是故居髙位而不讓受厚祿
而不辭者有言髙之責而當大行之㑹也乃君子胡為
而有為貧之仕哉葢方其道與時違言不用道不行已
非仕可之日而朝不食夕不食不無免死之憂故君子
而有為貧之仕也非得已也亦猶娶妻者之為養耳然
[036-21b]
以其貧也而侈焉以縻君之祿乎不敢也一命之寄儋
石之需聊取之以自給以其仕於貧也而苟焉以曠已
之官乎不敢也抱闗之役撃柝之司必報之以微勞何
也食人之祿者敬人之事祿薄則事簡居君之位者供
君之職職卑則易稱故孔子一仕為委吏而㑹計之外
無餘事矣再仕為乘田而牛羊之外無餘職矣責之以
盡言則身未厠於髙位之尊含黙自守而不謂之固寵
望之以行道則身未立於朝廷之上醇謹無為而不謂
[036-22a]
之負君不然責委吏乘田之賤而譚君國子民之猷是
居下議上罪之招耳鄙抱闗撃柝之卑而希尊位重祿
之榮將道與時違恥之媒耳然則居卑貧者其免於罪
乎辭尊富者其免於恥乎此為貧而仕者所當知也不
然貧亦非君子之所去者而肯茍且以得君之祿哉


  自首至尾渾然一片題之節㳄俱融理解更晰其營
度可謂盡善


[036-22b]









[036-23a]
  生之謂性  一章      魏大中


  論性於生當辨人於物已葢生非不可以論性第當有
所生以論生不然者人與物幾無以辨也葢孟子之論
性也曰善告子之論性也曰無善無不善孟子以情表
性情者真吾性之生機也而告子於斯時亦復曰生之
謂性凡言生者皆指夫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言也如
主夫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者以為生知則誠良知能則
誠良能也生之謂性也人之所以為人者此也如主夫
[036-23b]
甘食悦色知覺運動者以為生知亦係良知能亦係良
能也生之不可謂性也物之所以為物者亦此也而告
子則曰無善無不善者也是非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之生而指甘食悦色知覺運動之生矣其驅人而與物
等誠禍之所必至也而驟以人與物辨未肯還而自驗
也叩以白之謂白固逆料告子必以為然乎而告子果
曰然徐實以白羽白雪白王之白亦逆料告子必以為
然乎而告子又曰然於是急動之以犬之性牛之性人
[036-24a]
之性而告子亦遂若聽其不得於言與不得於心也夫
告子聞言之下而不無少悚於心則即此是生即此是
性斯固犬之性所必無斯固牛之性所必無矣即告子
聞言之後仍自悍焉弗顧而天下之人萬世之人必有
不安於為犬必有不安於為牛者矣此一辨也不直抉
告子之病根防其流毒而留幾希於人心哉由是知論
性而得即形見性而聖人踐之論性而失即生見性而
禽獸位之甚哉論性者必不可以離善也


[036-24b]
  生之謂性未嘗不是但當辨人物之生所以不同處
前幅融㑹程子之言及朱子圈外註意極為明快
文之清澈㢘勁如刀割塗可謂生氣見於筆端






[036-25a]
  乃若其情  四節      郝 敬


  因情以知性雖聖人不能易也夫情性之發也今人不
以情善觀性而以不盡之才罪性亦異乎詩與聖言矣
孟子告公都子曰世之言性者亦各有據也以為不善
天下固未有生而無秉彜之人以為至善則天下又真
有濟惡不才之人無惑乎衆説之紛紛矣吾將安所折
衷而曰性善哉夫執杳然未動之體以探其存則隱而
難測據紛然已汩之用以觀其外則雜而失真惟夫隱
[036-25b]
而初動是性方出而與物交之情也此其際雖不才之
人能有不善乎過此以往而為不善則非其人本不才
也陷之也動而未彰是情與性初離之境也此其際既
無不善之為又安得不謂性善乎過此以往而以不善
終則非其才獨爾殊也溺之也世不皆居仁由義之君
子而皆有惻隱羞惡之情乃所謂性之有仁義也世不
皆守禮崇智之君子而皆有恭敬是非之情乃所謂性
之有禮智也人不思其所固有而指已性為外鑠吾故
[036-26a]
以為今之言性者愚也人不求充其所能為而以不齊
罪其才吾又以為今之論性者偏也何也世未有情善
而性不善者驗諸既感之後而天下皆有好徳之情世
未有性不善而情自善者原諸有生之初而天下孰非
秉彛之性謂有是生而無是生生之理非上天生物之
心也此雖不必徴諸情而性善可知也謂無是秉彜而
乃有是懿徳之好非由中逹外之常也此尤占諸情而
性善益信也一質諸詩人而其説有徴今人信詩詞不
[036-26b]
如信人言則惑矣再質諸孔子而其説不能改今人信
孔子不如信三説則悖矣然則吾子宜何信哉


  不但文章鎔成一片讀之竟似題目亦止有一句二
句者及細按書之脈絡文之層次又絲毫不亂洵熟
極生巧之候




[036-27a]
  盡其心者  一節      顧憲成


  君子致知之學一知性焉盡之矣葢天下無性外之理
也知性則可以盡心可以知天矣其機豈有二乎哉且
天與人以心而性寓焉是性也藏於方寸而不為近原
於沖漠而不為逺一以貫之者也善學者其求端於性
乎今夫心不可以不盡也恐其有以隘乎心之量也心
不可以易盡也必其有以悉乎性之藴也惟心至虛足
以具衆理而所為理者何也性之渾然於心者也盡其
[036-27b]
心則亦以知其渾然於心者而已矣惟心至靈足以應
萬事而所為事者何也性之燦然於心者也盡其心則
亦以知其燦然於心者而已矣至於知性而知天不在
是哉葢性者自天而畀於人者也知性則知其所畀之
自而見徹於於穆之中性者自人而受諸天者也知性
則知其所受之自而識超於形氣之表明乎性之渾然
而可與窮神非夫神之易以窮也所謂神者即於穆之
體受於天而渾然者也借曰天有未知則吾之知性亦
[036-28a]
揣摩臆度之知耳於心不相涉也其奚以盡心也耶明
乎性之燦然而可與逹化非夫化之易以逹也所謂化
者即物則之宜付於天而燦然者也借曰天有未知則
吾之知性亦意言象數之知耳於心不相闗也其奚以
盡心也耶是則心之所以為心不以郛郭言以其中之
包涵者言故知性而心由此盡也天之所以為天不以
形氣言以其中之主宰者言故知性而天由此知也性
學之不可不講也如是夫


[036-28b]
  於心性天三字分合處看得劃然便能於者也則矣
四字闗生處寫得宛然此題僅見文字原評


  嘉隆渾重體質至此一變而清瑩空明毫無障礙可
為腐滯之藥





[036-29a]
  無欲其所不欲        李繼貞


  全其不欲之心善事心者也夫不欲吾心也無以欲害
之於心獨無慊乎且人心惟欲不欲兩端已耳人不欲
於本有中求可欲之善當先於本無中完不欲之倪蓋
人心有所為不欲者是從可以陷溺之處現其不為陷
溺之端者也必此心銷除既盡然後同然之欲見而直
順其欲可以日休若此心遏抑既久將併不欲之良亦
冺而盡化為欲遂以莫挽吾願學者於夜氣中偶得一
[036-29b]
不欲貪昧之實則不但視為人心之退直當視為道心
之復而堅意就之無至旦晝而又欲之不欲一念猶屬
夜氣而無欲一念即屬操存也吾願學者於乍見時偶
懷一不欲隱忍之機則不止視為幾希之緒直當視為
全體之呈而迎機導之無至物交而又欲之不欲一念
猶屬乍見而無欲一念即屬擴充也思不欲從何生必
吾心先有一欲與本來之天拂而後不欲之心始出也
不欲已居後矣常人之良毎俟妄窮而見則辨真妄之
[036-30a]
闗者必以後念為真思不欲從何轉必吾心復有一欲
與先起之念争而後不欲之心始改也不欲已居前矣
常人之心以遂初心而快則權順逆之數者必以前念
為順等心耳欲者便於形不欲便於性奈何矯性以適
形乎欲者是吾情不欲亦吾情奈何屈情以伸情乎吾
觀今之人心必無有以不欲誤人者故請自無欲其不
欲始


  同是羞惡之心却須切不欲才不混上句貪昧隱忍
[036-30b]
二義親切後幅筆意更為豫章諸家開先








[036-31a]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歸子慕


  觀國計之所繋則政事要矣夫財用國之大計也乃以
無政事則不足而政事顧可忽與且夫善為國者未有
不言政事者矣政事非所以割制天下乃所以均調其
有餘不足使天下饒裕相安樂者也何以言之葢天地
之生財任其自然賴人事為之蓄洩國家之制用因乎
物力有常道使之流通則政事即不為財用設也而財
用亦政事之所經理也朝廷之區畫得宜則一舉一動
[036-31b]
皆樽節愛養之道廟廊之調度失策則一出一入皆濫
觴虛耗之端末作之交騖淫巧之並售而禁不行徒使
窮極工力無益於用非所以濬泉貨之源者也膏脂之
浚削谿壑之填委而法不立雖使計析秋毫何補於事
非所以塞江河之流者也恣其出不量其入豐其予不
顧其取蔑經常之制競錐刀之末其於大體傷而國計
亦已匱矣缺於前支吾於後虧於此取盈於彼先王之
道廢言利之臣進其於民生病而財力亦已殫矣葢政
[036-32a]
事修舉不獨其理財用財用乃足也彼天下大勢煩簡
疎密相均相制無非財用之腠理政事廢弛不待其費
財用財用乃不足也彼天下大勢煩簡疎密偏重偏輕
無非財用之漏巵則政事之繋於人國也有如是矣


  上溯周官之法制下極漢唐之末流窮盡事理恰與
題之窽卻相入兼成化至嘉靖作者之能事而有之



[036-32b]









[036-33a]
  聖人之於天道也       胡友信


  論至極之人各屬乎至極之道也蓋既為聖人孰非天
道然其所以屬之者亦豈能盡同哉於此可以觀命矣
今夫道原於天聖人出於天形神固相為倚着者然世
有升降遇有汚隆而相從於氣化者未能盡如聖人之
心時有常變氣有厚薄而輾轉於時事者未能盡協惟
皇之極精一執中揖讓而治堯舜之於天道則然也降
而如湯如武則天道同而與堯舜不盡同也兼三王之
[036-33b]
四事集羣聖之大成周孔之於天道則然也下而如夷
如惠則天道同而與周孔不盡同也出焉而為綱常之
主均之有助於天也而不能無先天後天之異入焉而
完性命之真均之無負於天也而不能無全體一體之
殊其仁之至皆合乎天之元也其義之盡皆合乎天之
利也至於處君臣父子之際則各一其道也其禮之卑
皆合乎天之亨也其智之崇皆合乎天之貞也至於處
賓主賢否之間則各一其道也聖人之於天道葢如此
[036-34a]
吁合者其性也不合者其命也盡性以至命非聖人其
孰能之


  股法次第相承虛實相生題理盡而文事亦畢稿中
極樸老之作





[036-34b]









[036-35a]
  有布縷之征  緩其二    李維楨


  國有常征君子用之以時焉夫國以民為本也賦其財
役其力而皆以時行之君子之仁民如此哉孟子之意
若曰人情莫不欲富亦莫不欲安而在上者毎過用之
以富强其國蓋未聞君子之道也君子嘗敎民以蠶桑
而不自織是故布縷必征諸民焉嘗授民以恒産而不
並耕是故粟米必征諸民焉嘗勞心以治人而不勞力
是故力役必征諸民焉以下奉上謂之大義以上用下
[036-35b]
謂之定制自帝王經國以來未之有改者也義所當征
即並征孰敢不從君子則曰三者民所&KR1269以生也不能
無取於民矣而可以多取乎制所當用即兼用未為不
可君子則曰三者非一時所辦也能不失時足矣而可
以違時乎故時至則用之用者特其一耳事有不容己
取給於今而力有不得兼徐待於後其心惟恐用之或
驟也非時則緩之緩者凡有二焉酌國之經費事不繁
興而養民之財力求為可繼其心若以為緩為未足也
[036-36a]
用不後期緩不陵節民方以緩為恩而不以用為厲一
常在官二常在民民歡樂以從其一而從容以供其二
夫是以國無廢事民有餘力而上下交相為助也斯其
為君子之道乎


  詞語雖尚琢錬而氣體自與俗殊以言外尚有書巻
之味也



[036-36b]









[036-37a]
  人皆有所不忍  仁也    左光斗


  大賢論仁惟全其不忍之真而已夫不忍之真即當所
忍而見也求仁者亦務所以逹之矣孟子蓋謂千古指
仁體者莫真於不忍則以不忍一念於造化為生理於
人心為生機而無奈不忍者不能不乘於所忍也則君
子必何如而合仁體哉我以為人之証不忍也毎於不
忍之人而吾之証不忍也即於所忍之人則以不忍與
所忍無兩人也人之証皆有不忍也毎以無所忍之心
[036-37b]
而吾之証皆有不忍也即以有所忍之心則以不忍與
所忍無兩心也惟其無兩人故一人而忍不忍異狀可
當體而逹也惟其無兩心故一心而忍不忍同宅可當
念而逹也逹非執不忍以塞忍也有可塞者必有源而
當其不忍忍何因而生及其有忍不忍何因而滅則所
忍之原非有源也無源者還之妄而不忍之真有沛然
其流鬯者矣逹亦非破忍以疏不忍也有可疏者必有
閼而當其忍時不忍何所往及其忍滅不忍何所來則
[036-38a]
不忍之原非有閼也無閼者濬其真而所忍之妄有索
然其立竭者矣是以驗惻怛之良者毎不於習見而於
乍見乍見之不忍即習見之所忍也但使時時如乍見
而仁人之運天下保四海者豈更煩轉念焉驗幾希之
統者毎不於旦晝而於平旦平旦之不忍即旦晝之所
忍也但使在在如平旦而仁人之𢎞胞與大立逹者豈
更煩易念焉故曰仁也夫惟知不忍之為仁而於日生
見大徳人知所忍之未始不可為仁而於來復見天心
[036-38b]
斯深於仁者矣


  孟子示人只就當下指㸃令人豁然有警發處此篇
恰與本文相似良由仁義根心故直逹胸中所欲言
而與聖賢之詞氣自比附也





[036-39a]
  由孔子而來  一節     董其昌


  大賢任聖道而深有感於繼統之人焉蓋無見知則無
聞知孔子之道當不若是之遽絶也非大賢其誰任之
且夫道之由傳則賴見知之聖矣不幸無聖人而有聖
人之徒以維之則其統亦不中絶吾兹有慨於孔子之
道焉何也凡道之所謂見而知者其精神心術之黙契
誠不在時與地之間其遺風餘韻之漸濡亦樂於世與
居之近故茍在五世以内猶同時也茍非千里而遥猶
[036-39b]
一堂也於此而有心聖人之心者必舉而屬之曰見知
其人矣乃孔子以及於予其時何時而其地何地哉感
哲人而興懷則遺澤未艾矣天茍無意於見知必不虛
當此世也憑中國而仰止則宫牆可即矣天果不欲生
見知必不虚近此居也謂宜有私淑之士為孔子之禹
臯者出焉而今且誰與歸乎豈其莫為之前而亦莫為
之後乎謂宜有願學之選為孔子之伊萊者出焉而今
且誰其人乎豈其當年無人而曠世尚有人乎孔子之
[036-40a]
道與世無終與天無極其必有聞於五百嵗之後也吾
誠可以預信惟求所以見知者而不得也則淵源喪而
後來之考信者安承孔子之道或聞以君或聞以師其
必不泯於五百嵗之逺也吾固可以預筭唯求所謂見
知者而無其人也則羽翼孤而後賢之繼述者奚據葢
稽之往事聞見之相待若彼而何獨限於孔子騐之今
日時地之相近若此而何獨嗇於見知則予何敢讓焉


  提起見知斡入時地題前數語極有精采中後循次
[036-40b]
頓折亦興往而情來









[036-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啓禎四書文總目


  卷一


  大學


  巻二


  論語上之上


  巻三


  論語上之下


[036-41b]
  巻四


  論語下之上


  巻五


  論語下之下


  巻六


  中庸


  巻七


  孟子上


[036-42a]
  巻八


  孟子下之上


  巻九


  孟子下之下





[036-4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