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50 欽定四書文-清-方苞 (master)


[050-1a]
  齊桓晉文之事  一章    鄭 鄤


  大賢發齊王之仁心而進之以王政也夫易牛不忍之
心也舉斯心行政則保民而王矣桓文云乎哉且王霸
之辨也霸者以事王者以徳夫徳者推不忍之心是也
霸者亦有是心而欲能惽之是故興兵搆怨求之四海
而甚難王者亦猶是心而恩能推之是故發政施仁為
之堂上而甚易如齊王之足王者是心也而不自知也
則桓文之欲為之惽也孟子乃就易牛一事發其不忍
[050-1b]
而指之曰此王心也仁之妙於術者也百姓之言不足
疑而運掌之治不可失也王試推之老與幼之遞及何
難王試度之人與物之殊功何故舉斯心而加諸彼推
恩本易於折技求大欲而快於心得害必深於緣木王
無惽於本計而自失其莫禦之機也王有是心而本在
王反是本而天下之欲在以不忍殺牛之心行不忍罔
民之政將見士民商旅合而成足王之形學校農桑舉
而措保民之烈明君之道三代之遺紀於聖門而傳於
[050-2a]
後世者吾王以堂上為之有餘矣若徳不務而事是求
吾恐妄希齊晉之圖而不免於鄒楚之續也則無乃志
終惽而心且淪於忍也


  於簡掉處看其裁剪不如於跌宕處看其波瀾長題
無波瀾而但言裁剪終非佳境也原評


  運掉如意氣局寛綽有餘蓋妙手適然而得即令其
人再為之亦更不能似此神化矣


[050-2b]









[050-3a]
  然則廢釁鐘與  三句    劉 侗


  有駭於驟廢者可以窮不忍之心焉夫一釁鐘也人以
廢疑而王亦有難議廢者矣然不忍者將何術而處於
此孟子若曰人君不忍之心與不可之事兩者常相因
也故有所不忍而舉一事而事有不可輙舉有所不忍
而廢一事而事又不可輙廢保民之主不知幾縈迴焉
如胡齕所稱王不忍牛而思以舍之王於此時全未遑
計夫鐘也乃牽牛之人固將以釁鐘也對曰王今者舍
[050-3b]
牛亦未知夫釁鐘之說乎樂作而聲之鐘也者樂之首
事也鐘成而落之釁也者鐘之首事也然則廢釁鐘與
夫天下破格之殊恩為庸人所駭故有目不欲睹耳不
故聞一經解釋未嘗不稱快一時而延之每數十百年
而莫之敢譏者在有司以奉行為無過至情至性不得
而動之也國家習舉之彌文為末世所尊故有措不關
重置不關輕偶爾蠲除豈遂謂隕越典刑而爭之每數
十百言而莫能諭止者在流俗以汰革為更張實心實
[050-4a]
政不得而奪之也遂令堂下煩稱臆說據國法而難好
生之君堂上展轉&KR0008齟違本念而行先王之禮王於斯
時亦無可如何直漫然應曰何可廢也蓋王中持乎不
可竟廢之議方牽制於人言孤行其不忍不舍之心亦
徘徊於初念覺觳觫一見耿耿難消而制作當年寥寥
莫問當斯際也而權宜出矣


  於題縫中發意小中見大思議宏濶仍於題氣不失
故佳
[050-4b]









[050-5a]
  莊暴見孟子曰  一章    黄淳耀


  樂無古今惟同民者為能好也蓋先王樂民之樂故其
樂至今傳也如齊王之所好與獨樂何異昔齊自敬仲
奔齊韶樂在焉至宣王之世猶存孟子之齊與王論政
者屢矣無一言及於古樂以為仁義不施則雖日取先
王之樂而張之於庭無益也一日莊暴以王之好樂語
孟子有疑辭焉及孟子以莊子之語詰王有愧辭焉彼
特以古樂在齊而躭此敖辟驕志之音為非宜爾雖然
[050-5b]
王果以昔日之樂為足以治今日之齊乎哉夫國不期
於大小期於好樂樂不期於今古期於同民今也知獨
樂之不若與人知少樂之不若與衆是天下之知樂者
莫如王也知與人之為樂而故獨之知與衆之為樂而
故少之是天下之不好樂者莫如王也王之心必曰吾
何獨矣吾不有妾御乎哉吾何少矣吾不有便嬖乎哉
嗟夫此王之所以為獨此王之所以為少也今夫臨淄
之中不下十萬戸王之妾御便嬖不過數百人王日與
[050-6a]
此數百人者鼓樂田獵之是娛而此十萬戸中耳不絶
悲嘆之聲目不絶流離之狀此雖伶倫復作儀舞再來
民亦必疾首蹙頞以為安得此亡國之音也况世俗之
樂乎然則好樂之甚者可知已欲民之樂聞莫如發徳
音欲民之樂見莫如下膏澤欲民之善頌善禱莫如播
仁聲至於徳洋恩普收六國而臣之撃壤有歌殿屎不
作則王之樂亦洋洋乎來矣後世聞之以為此非東海
之風而王者之作也豈不盛哉言至此則王必動容而
[050-6b]
思已吾故曰天下之知樂者莫如王也言至此則王必
斂袵而退矣吾故曰天下之不好樂者莫如王也


  以同民為經以古樂今樂同獨衆少好不好為緯而
以古文之法運掉游行如雲烟在空合散無迹 隆
萬髙手於全章題數節題文不過取其語脈神氣之
流貫耳至啓禎名家然後於題中義理一一融會縱
筆所如而題中節奏宛轉相赴時有前後易置處亦
不得以倒提逆挈目之一由專於時文中講法律一
[050-7a]
由從古文規模中變化也此訣陳黃二家尤據勝塲








[050-7b]









[050-8a]
  文王之囿  一章      黄淳耀


  即以囿論而仁暴分矣夫古之為囿也所以行仁今之
為囿也所以行暴然則古固無囿而今亦豈有囿哉古
者生民之道多途也雖游戲之時亦生今者殺民之道
多途也雖游戲之時亦殺生與殺皆有所不自知而受
者知之並其不及受者亦無異其身受之而已昔文有
靈囿其小大可以意揣也而宣王之言以為方七十里
異哉問也於傳有之文王以百里果若王言是割十之
[050-8b]
七以為囿也於傳有之文王之城十里果若王言是分
囿之餘以為城也此其有無殆不足辨夫既不足辨矣
則王謂有之孟子亦以為有之可也傳未必有之設以
傳為有之可也至於以四十里之齊囿為小於文囿則
大不可夫文安得囿直周民之藪耳澤耳王安得囿直
齊民之機耳網耳今夫文王之囿以豳地為基址以雍
岐為結搆以江嘆為藩籬以六州為門戸薪之槱之名
材多矣肅肅兔罝漁獵多矣夫然後規磽确之地審面
[050-9a]
勢之宜以為觀望勞形之所當斯時也天下熙熙皆為
囿來天下攘攘皆為囿往是故民氣樂而頌聲作也今
王之為囿也則不然絶陂池水澤之利棄桑麻梨栗之
盛擴荆棘之林廣狐兔之苑髙髙下下以罷民於臨淄
雖羇旅逺人欲覽於髙明而惴惴焉懼有大戮鳴呼是
尚得稱囿耶且夫麋鹿不可以耕耘而令耕耘者養食
之養麋鹿者或誤殺麋鹿而又殺其養糜鹿者以謝之
四十里之外民以賦斂死以戰爭死不知凡幾矣四十
[050-9b]
里之内民又以殺麋鹿死是無往而不得死也彼民畏
威逺罪不敢直斥為阱而但曰王之囿太大此其意亦
可深念矣而王尚曰小乎王一旦恫其苦斯慨然悔悟
廢鐘鼔帷帳之具罷馳騁游獵之娛慰安元元復其壤
土然後修文之明堂而坐以治之民惟恐王之不為囿


  縱筆馳驟若自為一則論辨而與題之節會自相融


[050-10a]
  春省耕而補不足  二句   張 溥


  惟王用省而勤民至矣夫民之需補助甚亟也春秋之
省王者不已勤乎且古之百姓與人主不甚相逺也在
上者數出而無憂在下者常徳而不困凡所謂振民之
急而阜其財求一嵗之中兩見之矣春秋之省是也夫
耕植之制先教於國中斂藏之令預勤於嵗始及時而
戒焉有司之所事守也即及時而民有不備焉亦非王者
之所當慮也顧省之而有補有助何也葢當日之人主持
[050-10b]
已朴略而與民和厚其居也既不若後世之處於深宫
而尊其文禁故草野之民皆得見天子而自言其情其
行也又不若後世之盛於兵衛而煩其徵求故匹夫之
急皆可縁省風以速得其欲當夫春之有耕勸之耕者
至矣猶有省焉惰民其能無儆與而時則惟不足之補
也不以懲民而先救其乏所以成耕之事也當夫秋之
有斂導之斂者至矣猶有省焉罷民其能無愧與而時
則惟不給之助也不以督下而亟思其困所以成斂之
[050-11a]
事也然則四時之内下令於地之有司以衆寡贏乏之
數達王朝而籍貸焉不亦可乎而王者不自安也作成
之際下之勞瘁甚矣惟在人君之毅然一出平其物而
使之不詘雖有公卿不以代焉而一時豪大之贏聚貧
弱之出息俱無所隠而漸滋其患抑囏阨之賙委事於
鄉之羣吏凡天患民病之隠以巡問而施惠焉有常職
矣而王者心猶歉也終嵗之勤下之力庸盡矣惟在人
君之親事勞苦新其氣而使之不倦雖有大事未敢忘
[050-11b]
焉而後見籍田之親耕蜡祭之息物俱非虚文以數干
其譽是故足跡不出千里而見聞己廣賑貸不由私家
而大政已立惟此道得也


  中有實義故詞多膏潤而不同俗豔





[050-12a]
  耕者九一  五句      羅萬藻


  岐之治有五皆王政也夫天下唯是士民商旅之心耳
政之行也寧以寛濟文之治岐殆是乎且王政者救時
之具也道髙而恩厚知明而意美其效於人國也亂可
以治弱可以强人主顧力行何如耳昔文之治岐其為
王政者何也見經制之大焉見忠厚之意焉其於耕者
則有九一之賦在夫當文之時其歸附日繁其幅&KR0695
長以體國經野之法治之自山林川澤城郭溝塗而外
[050-12b]
此丘甸之供幾何而文行之以為此不可弛之法也其
於仕者則有世禄之典在夫岐下之治其擇土甚瘠其
制入甚儉以均節財用之式經之自祭祀賓客喪荒幣
帛而外此禄予之給所費不貲而文崇之以為此不可
蔑之典也關市則譏而不征焉蓋彼岨矣岐有夷之行
此都會之成也聖人設教闗盛衰譏警之未可忘也夫
亦暴客之慮不惟凶荒無征也澤梁則無禁焉蓋猗與
漆沮潛有多魚實王氣之鍾也人主取材以彰物廟庖
[050-13a]
之時有需也夫亦官司之守不聞網罟有禁也罪人則
不孥焉蓋怙冐西土厥民時叙天命之所以誕受也先
王明罰以勅法罪人之不可失也夫亦威威顯民之意
法無淫及妻子也夫商辛毒痡之世而文以其時養士
結民於事勢蓋岌岌矣然其犯甚危而其全甚大卒也
使其身有孔邇之戴而使其民㤀如燬之君岐陽最爾
之區而文用之不蓄財收威於事機宜落落矣然其留
已厚而其規已逺卒也武王因之用著耆定之烈而周
[050-13b]
公成之遂埀治世之書王政之可得聞者如此


  驅使不出經文樹義别無險怪人自莫及此有天分
原評


  極清淡極平正而非髙挹羣言不能道其隻字





[050-14a]
  齊人伐燕勝之  二章    陳際泰


  欲止諸侯之謀始終無失勿取之意可矣夫齊非伐燕
之國也齊而有燕諸侯亦皆得而有齊矣及止之論孟
子善為謀燕者哉且夫伐燕之役功未有髙於此者也
用五旬之師舉萬乘之國若振槁然夫燕天府之國得
之憑長城易水之固兼林胡樓煩之地南面而爭天下
其於計誠便故勿取之說與取之說爭其數不勝也然
孟子初不決策於取而引文王武王之事以視民情之
[050-14b]
所歸蓋孟子已早策齊王非伐燕之人而懷定安輯非
其所能孟子已逆知燕民有中變之事而候間蹈瑕非
其所定故徵諸人心以決之而其意已了然特齊王貪
不悟耳無何果取燕果殺人父兄果繋人子弟果毁人
宗廟果遷人重器天下果借之以為名而動救燕之兵
然而幸方在謀也夫天下雖忌齊雖忌齊之外又益一
齊然齊誠行仁政天下之兵決不動蓋古有以地之大
因民之心而取人國者文之後有一武古有以地之小
[050-15a]
因民之心而取人國者武之前有一湯使齊如湯不殺
人父兄不繋人子弟不毁人宗廟不遷人重器齊雖强
齊雖益倍地之强諸侯之心得而忌諸侯之兵不得而
動而齊不然是天下既已隂忌齊之實而齊又復陽借
天下以名天下之兵之動者為是之故耳雖然實者天
下之所不敢陽出者也而特出於名則止天下之兵者
莫若伐其謀而奪其所恃而又不可後發以成天下之
先夫後發則又借天下以其名而事將不可止此惟諳
[050-15b]
於兵者知之是孟子策齊之最善也


  縱橫變化無非題目節族而雄健之氣進退自如專
以巧法鈎勒題面者無從窺其踪跡 避水火一段
若能少加㸃綴更無遺憾矣





[050-16a]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陳際泰


  㮣論君子之創垂而其志亦畧可覩矣夫為善雖有可
王之理而要非君子之心也創業垂統千載猶將見此
心耳且有所為而為善則其為善也必不堅彼覩於必
然之事而志分則有詭於中者矣彼揣於不然之效而
見明則有輟於後者矣乃君子為善之心固不如是也
業不得不創統不得不垂思及其子孫固不敢為玩愒
之為以偷萌而業自宜於創統自宐於埀姑盡其在我
[050-16b]
亦未嘗有圖度之志以開先自英雄之事而論君子而
知其事有所止也夫人之才志未有相什伯者後日為
之而漸有成而後有意計難量之事當其先但不欲以
祖宗世傳之緒自我而隳縱拮据戎馬之間别起一方
以為後圖而其志固已有限矣自聖賢之事而論君子
而知其事有所止也夫人之舉動未有不素位者後世
歸之而追以功而後有奉揚溢美之言本其初但不欲
以無競維人之思自身而息縱崎嶇艱難之時過為無
[050-17a]
逸以示貽謀而其情亦畧可原矣蓋君子明畧最優者
也時事之所居其知之矣國家承赫聲濯靈之烈其鋒
其勢而皆未可乘欲以流離播遷之餘希冀非望有以
知君子不為也故創埀之局大而小用之而不必有以
侈其事且君子尺寸自守者也縱橫之所志其黜之矣
家世有天命自度之念日懼一日而恐其不終欲以憂
勤惕勵之身驟用非常又有以知君子不為也故創埀
之役變而常用之而終無以疵其心然則君子創業垂
[050-17b]
統抑何也亦惟求可繼而已矣繼與不繼君子不敢必
而特盡我之所為繼與不繼君子終不敢知而要無害
我之所為可繼者淺事也君子創垂之心且聼之矣況
乎成功而王者哉由此言之君子之為善固無所為而
為者也


  二句乃轉捩語創業垂統即是上文為善二字不煩
實講也字語氣直走下文若上四字過於張皇通節
俱呼應不靈矣惟作者為善斟酌原評


[050-18a]
  領取虚神中具沉雄豪宕之槩蓋由作家本領深厚
可知文若清薄寡味雖審合題氣終不耐觀







[050-18b]









[050-19a]
  雖有智慧  二句      陳際泰


  勢之當乘時人其知之矣夫智慧則英分多矣宜無所
不可而要不能不自詘於勢之無可乘勢之為天下重
如此哉且人恃已之所長而擇其尤曰吾獨不得一智
慧之士置之心腹耳吾獨不得一智慧之性受之天分
耳何憂天下哉審爾必將謂即無一成之田一旅之衆
猶足以興起中野也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天下有勢焉
勢者名一而變無算者也或名分之居尊或威權之在
[050-19b]
御而又或幅員之尚廣與甲兵之尚强如此者我得之
則可以制人而人得之則可以制我故智慧之士獨能
觀天下勢之所居即智慧之士亦未嘗不度天下勢之
詘有兩人於此一為智慧之人一為不智慧之人其勝
負之機不待智者而決矣而事顧相反此非智有敗事
而愚有得道也所乘之者異也彼無尺寸之階故拮据
而不足此有先業之據故安枕而有餘也即世有一人
於此先此智慧之人後亦不過此能智能慧之人其進
[050-20a]
取之技不獨一日而然矣而成顧有時此非必愚之於
前而智之於後也亦所乘之者異也少年慮事精詳而
苦於無所憑垂暮舉事鈍耄而幸於有所藉也是故但
恃智慧而於勢一無可乘茍真智慧者識於其幾有以
知其必不出也跧伏而已耳有此傑出之才夫豈自量
之不審然政惟自量之審併其所為屈伸之際而亦審
之矣僅一智慧而遂自奮起乎抑亦但恃智慧而於勢
一無所乘茍復有一智慧者觀於其旁有以知其無能
[050-20b]
為也避去而已耳有此尤妙之器夫豈擇主之不宜然
政惟擇主之宜併其所為時務之識而亦擇之矣止見
其智慧而遂謂真英豪乎蓋勢者非能使智者用不智
者不用也智者用之而所乘之材厚固易以成功愚者
用之而所乘之材薄亦足以救敗故知不如勢其事易
見也夫勢所係若此其重即時人猶能言之而顧欲違
勢以自立者亦獨何哉


  出入史蹟口探手畫莫不了了跌宕自豪無人與角
[050-21a]
四子之書於古今事物之理無所不包皆散在六


  經諸子及後世之史册明者流觀博覽能以一心攝
而取之每遇一題即以發明印證誦其文者不可玩
其波委而迷於淵源也





[050-21b]









[050-22a]
  不得於心  不可      金 聲


  學貴反求姑就時人所論而衡其可不可也夫不得則
一槩勿求勿求於氣猶曰氣也乃至勿求於心哉今夫
惟大勇能不動心而原其心之所由不動則亦硏求之
功也求之之道無所不至特源流之辨或不容倒置而
㝠守之功則中距更謬如告子所為不以言役心不以
心逐氣亦可謂不動心乎夫求得舍失必應之機則當
其不得總未有可頑然置弗求者也名理散見於文章
[050-22b]
則邪說之顛倒與聖賢之奥義精求之皆濬發靈明之
時道義既淹貫乎心胸則沛然盛大之氣有流行不禦
之機直達之盡暢快人心之事而所謂不得於心是從
前粗疎之病正於此處受驗也試默觀其氣之行當大
有頽然不振者事心至此安能無求而求於氣則亦舛
耳君子曰勿求於氣恐其以精進之力漫置之無用之
地而忘其本也告子曰勿求於氣亦以為静專之神稍
加以維䕶之功而傷其中也其勿求非而其所謂勿求
[050-23a]
於氣者則猶可解焉乃若不得於言是異日謬戾之端
實從此處伏根也試自反其心之安當精詳於暇豫者
事心至此正宜有求而勿求於心則何為乎君子曰求
於心正為疑惑之情原從心起必為之推究其義初非
擾擾於外也告子曰勿求於心則將謂寂然之體恐以
求攖不知其不得之際惶惑不寧者果誰人之心也不
得業已動心而復勿求於心其何以解矣蓋學問不可
以無求即當其不得於心還應自忖之方寸而况其不
[050-23b]
得於言之際學問要歸於自得則方其不得於言早能
自開其䝉蔽亦必無不得於心之舉是則告子之不動
心尚可㕘也


  最是可字說得妙原評


  洞悉精㣲措語極見分寸 不可早是斷定可處尚
有下邊許多議論在一字說煞不得看其不輕不重
恪合位分


[050-24a]
  何謂知言  一節      方以智


  知言者知其害所以有功於聖人也夫害始於心及於
政事如此而人不知焉使人皆知其害而聖人之道著
矣且聖人以言傳天下後世而亂天下後世者即以言
聖人之言所以為教而彼亦自成其教聖人之言所以
為治而彼亦曰可以治不知之而其害豈小哉此孟子
所以獨任知言也其答公孫丑曰言之亂也非一矣而
害之起也甚隠矣道徳之意自彼稱之而其指更深故
[050-24b]
令聼者皆可恱焉名義之重自彼舉之而其法更詳故
令從者易為效焉有所為詖辭者偏出而持之有故吾
知其心之蔽而有不見也有所為淫辭者放言而若不
可窮吾知其心之陷而不可救也至於顯畔乎道者則
為邪辭不知其非而妄逞焉其離可知也至於自失所
據者則為遁辭巧以相避而更端焉其窮可知也則甚
矣夫自壞其心以壞人心也而人猶不知其害之生也
甚矣其大壞人心以壞及政事也而人猶不知其害之
[050-25a]
發也一時皆喜為新論而將來遂傳為異書一人倡而
百家並起其心亡其發不覺也學士多驚慕以為美談
國家動尊信以為要術大綱失而凡事皆謬其害甚其
言愈熾也甚或明知其有害而附和之且駕言聖人為
不足道焉吾恐天下後世有敢以邪說為經者矣甚且
明知其非聖而好尚之又借言聖人本與之同焉吾恐
天下後世有羣以異端為師者矣斯時亦安得聖人復
起而與吾言乎吾言豈可易乎能好能惡今日必當誅
[050-25b]
其心而大是大非後代必有重吾言者


  括盡周末秦漢以後法家異學之害不失一意不贅
一詞亦有闗世教之文






[050-26a]
  學不厭智也         陳際泰


  歸學於智而不厭之途難矣夫學而不厭而智深矣不
知智已在不厭之先然則不厭之從來者逺也且天下
之事有相待而長者學與智也待學而長者智緣耳目
而有者也學待之而長者智緣心體而有者也著之耳
目者智以學為量而著之心體者學又以智為量故學
之厭與不厭而人智之多寡與天智之多寡必可知也
夫智者聖人之始事也然智者聖人之盛才也夫子辭
[050-26b]
聖豈不欲辭智不知夫子未嘗以智自命乃不能不以
學不厭自居夫不厭而學所渉之事多矣此皆世人所
煩苦之事而彼不厭者必未嘗以為煩苦也今有學人
於此初亦勤厲久而衰止者非無志也才識已庸人一
日而循覽者彼百日而猶眊然故愚者易厭智者不厭
智者施功極易故閒於力而安之彼所學之多猶世所
學之少矣抑不厭而學所歴之跡又長矣此亦世人所
淡泊之端而彼不厭者必未嘗以為淡泊也今有學人
[050-27a]
於此初亦浮慕久而棄去者非為善不卒也天趣不深
人味之而彌旨者彼味之而竟索然故不厭於世事為
愚不厭於道徳為智智者見事極精故擇其勝而據之
彼篤嗜於學而不知其日之長猶世人篤嗜於物而不
知其日之長矣是以學不厭之一端一彼一此之名也
夫子有此矣人或亦有此矣此夫子所為託之以自混
也而終不能自更於其素夫子之素為智矣託於所下
適見其上故夫子之學不厭異乎人之學不厭也學不
[050-27b]
厭之為智亦一彼一此之名也人之不厭有以智終者
矣夫子之不厭亦必以智終者矣此夫子所為退然以
求智自命也而不知别可相尊於其原夫子之原已智
矣以末相益而以本相先夫子以智學非如人之以學
智也故有不厭而夫子之學得矣抑有不厭而夫子之
智亦得矣


  可謂清思窈窈轉筆處每微覺艱澁應是方在脫換
時也凡為文最苦此闗難過原評


[050-28a]
  原評所指乃學者尤宐用心處蓋不至陳言務去之
候亦不得有此艱澁也求免於此而務為淺易膚平
則終身無以自㧞於俗徑矣






[050-28b]









[050-29a]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 皆不為也 黃淳耀


  三聖有王天下之徳惟不以天下動其心也蓋不有天
下者其時也能有天下者其道也而不忍偷取天下者
其心也大賢之知聖如此今夫一聖人出而天下之豪
傑皆廢智無所用其謀勇無所施其力而聖人傑然立
於萬物之上此其中亦必有所恃者矣乃道足於已而
不遇或遇矣而不王說者遂以不王之人為不如王而
又以不遇之人為不如不王也則何貴於通識哉今夫
[050-29b]
商末之大勢不歸於武必歸於夷夏季之遺燼不收於
湯必收於尹及周之衰上有桀紂下無湯武則宜王者
斷歸孔子矣然而夷尹不王孔子不遇則何也湯有百
里之景亳尹無有也武有百里之西雍夷無有也淮泗
小侯擁百里之國者十數孔子無有也設也得百里之
地而君之乎百里甚小君百里甚難聖人撫甚小之國
席甚難之勢氣盛則規模偉心精則事業𢎞手不煩麾
色不煩動制諸侯如子孫運天下如臂指事有固然無
[050-30a]
足怪者雖然古者得天下以道而其次則有以徳者矣
又其次則有以功者矣及其變也有出於詐與力者矣
夫論其得天下之事則萬有不同而不論其得天下之
本則雖詐力之雄亦得與聖人皆稱天子故夫朝諸侯
有天下猶未足以觀聖人也蓋聖人之得天下必本仁
也必輔義也而聖人之為仁義充之至也達之力也天
下有日行不義日殺不辜而自以為取天下之速又有
少行不義少殺不辜而即以為謀天下之迂聖人曰一
[050-30b]
事謬而可以傷天地之心一夫寃而可以盡民物之氣
吾在野則以出處爭之吾在朝則以去就爭之吾有國
則以國之存亡争之而已嗚呼此其氣何如此其心何
如者耶吾觀孔子攝政三月强國歸其侵地則知得百
里之地而君之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若阿衡之革易乎
兩朝大老之重輕乎天下風烈尚矣又知其皆能以朝
諸侯有天下也抑孔子接淅去國㣲罪無所復留則知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為若桐宫之不
[050-31a]
狎於嗣王牧野之明心於共王神明定矣又知其皆有
所不為也


  順題直疏間架老濶 時文乃代聖賢之言非硏經
究史則議論無根據非有忠孝仁義之至性雖依倣
儒先之言而不足以感發人心學者讀金黃二家之
文可以惕然而内省矣



[050-31b]









[050-32a]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章世純


  人之中有聖而固以其類貴矣夫物類中莫不有其至
者人於何不然此聖人所以稱也且造物之生不為一
槩茍所生之類而即齊姿等質不相多也則造物固亦
滯而無變者耳故參差之產隂陽所以示神奇也而皆
在其類中向以為不獨民也物亦有之則麒麟等之於
物類中是也今亦以為不獨物也人亦有之則聖人之
於民類中是也故自其存諸身者言之耳擅天下之聰
[050-32b]
目擅天下之明幾不與天下以可測之端矣於是乎世
共駭之駭之則非以其本異也固以其本同也夫非與
民共是耳目者哉自其加諸世者言之道足以為物先
徳足以立人極幾不與天下以可至之階矣於是乎世
甚駭之駭之則非以其全異也固以其全同也夫非與
民共是運動也乎哉唯其與民同是耳目也同是運動
也而後聖人得以其聰明特聞以其道徳特聞是不類
從類而後有其稱聖人於是乎為天下所尊也惟其與
[050-33a]
民異聰明也與民異道徳也而後天下指之曰此其耳
目與吾同此其運動與吾同是類又因不類而後有其
説聖人於是乎為天下所援也蓋至是而天下始有為
之說者矣曰彼之異我則我之異彼彼異此異相與為
類則與彼無以異矣夫使天下求端以論其同也其不
同不反明也哉故凡民之有功於聖也為其以地形之
聖人有功於凡民也為其以類借之


  凡文之辨難轉換有一字不清徹雖有好意亦令人
[050-33b]
覽之欲卧矣此文當玩其有轉無竭愈轉愈透處








[050-34a]
  柳下惠不恭         金 聲


  以不恭成聖者不必為聖人諱也夫惠豈真有玩弄一
世之心哉孟子逆想其意象而直斷之以不恭也此其
際㣲矣若曰鄙寛薄敦聞柳下惠之風而興起者也惟
聞其風則見為寛敦此寛敦中反有令人大難堪者而
惠不知也以故天下亦莫之知也夫令夷惠並生斯世
畏夷而恱惠者多矣然有識者受夷之望望去不願受
惠之由由偕也不垢之身或折服途人之惡憎而桀傲
[050-34b]
之氣甚不肯䝉聖賢之慢易惠之於世殆不恭者也人
與人畦畛立而後不相就世風如是矣吾何必北海之
濱吾將一體萬物焉今有父母而輕忍去其子者乎惠
之不忍輕去猶是也依依之情宛與無知之嬰孩共出
入而無心相視其毋太輕與人與人情知搆而後能相
凂此身無侣矣吾不能效採薇者之猶有兩人吾聊寄
跡異類焉今有人與異類處而不相㤀者乎惠之能忘
猶是也曠蕩之懐如共無情之鹿豕入其羣而不亂目
[050-35a]
中尚有斯人與使惠直語人曰爾爾我我爾焉能凂我
哉聞者當作何景象也使從旁諭當日之人曰援止即
止是亦不屑去已其人當以惠為䙝已為重已也惠其
矯夷之隘而失之者耶有收羅一世之心而未化籠蓋
一世之氣惠其矯夷之隘而遂適以近隘者耶無一人
不囿其範圍正無一人足入其一盼嗟乎惠非此不恭
則莊嚴以持之中正以節之大成之聖所謂斯人無不
與同羣者此也惠徒區區一惠然惠非此不恭則俛仰
[050-35b]
以就人慄慄然以逢世無非刺之鄉愿所謂同流合汚
者亦此也惠猶得以成其聖也哉


  一肚皮輕薄如何說得聖人如此才說得有些身分
若今世所說不恭何待君子始不由耶自記


  說得有身分却又將聖之偏處認作聖人之能事矣
其清迥之思姸婉之韵足使人咨誦不釋



[050-36a]
  前日於齊  一章      陳際泰


  餽大賢者計有處大賢者而後可也夫大賢誠不絶
物而要未可數矣齊未有所以處孟子者奈何等於
宋薛而受之且有處而受所餽非正法也有處而受所
餽則人將飾辭以進曰聞先生如此也而某如此也如
是而人得以行其相張之意其以貨取者猶故也而已
且假其名以妄受併所處亦取貨之術矣是彼此交相
賊以成此舉也然而孟子以是斷齊宋薛三國之受不
[050-36b]
受何也有處者待人之法止於如是也心難盡謝君子
不窮之以絶物之交吾立一法焉茍其能如是則亦以
為於人可安焉而已矣有處者即自守之法止於如是
也操忌太奇君子不厲之以隘已之度吾持一程焉茍
其不越是則亦以為於已可潔焉而已矣且不獨此也
有處無處不決之人而決之已也即如齊無論其兼金
之與金異也無論其百鎰之與七十鎰五十鎰異也當
孟子所處無戒心齊詭為宋之辭曰聞戒孟子將受之
[050-37a]
乎當孟子所處無逺行齊詭為薛之辭曰聞將有逺行
孟子將受之乎計孟子必不受也由此觀之有處無處
在己不在人也在己則人之至於己者寡矣在己則己
之受詭於人世者亦寡矣如是而立恕法焉内不必閡
於己之操外不必逆於人之心蓋所詭者爭於心之誠
與不誠非争於事之有與無有也然則有處誠可受也
受之是也然則無處誠可辭也辭之亦是也夫有處而
可詭齊非不能一藉其辭也夫惟有處萬萬不可詭齊
[050-37b]
所以不能自䕶其跡也雖然貨取之途多矣决諸己已
之可借以入者亦多矣以他辭餽之以其有他辭受之
貨如故也取如故也曰君子不明人以端茍如是在彼
以為取我以為弗取而已矣


  其雄辯得之蘇文占得地歩髙能到前人所不到處
原評


  予有逺行予有戒心則有處無處本是就自已說文
故迷離其緒遂使閲者如探奇勝處處耳目一新及
[050-38a]
凝神静思猶是題中人人共曉意耳可知文章固以
義理為上而言之文與不文所闗亦非輕也







[050-38b]









[050-39a]
  孟子之平陸  一章     黃淳耀


  齊之君臣皆失職而大賢尤罪其君焉夫距心何罪皆
齊王之罪耳王亦如距心之以空言任罪也豈所望乎
且國家所與共拊循其民者莫切於有司有司之功罪
不明則人主無與為治顧通國之有司皆良而罪在一
二人則其罪重矣通國之有司皆不肖而偶欲罪一二
人則其罪輕矣蓋罪可明而所以得罪之故不可明也
田齊之先有賞一大夫烹一大夫而國大治者彼其君
[050-39b]
實能以富民為心故其臣亦願以殃民受罪而宣之世
變矣廉潔者人之性也不期而皆化為貪彼知廉之見
惡於時也勤敏者吏之職也不期而皆化為惰彼知勤
之無益於國也此猶以失律之將御失伍之卒不更相
譙訶即幸矣而欲舍其上而詰其下則至死不服故雖
孟子不能責距心也雖然以距心為竟無罪乎此又不
可彼其耳目口體之養取之於民也如取之於其家而
其視吾民之顛踣騰籍也如視秦越之人肥瘠即或愁
[050-40a]
居惕處仰屋而竊嘆卒無決去就以爭之者未幾而報
政者稱殷阜即是人也未幾而考績者書循良即是人
也嗟乎司牧之謂何而民曾不得比於牛羊言至此距
心之罪服矣距心之罪服而其晏然於距心之上者亦
可以距心之罪罪之矣今夫百姓患暴露非財不可以
立屋廬而王必不使為都者有餘財百姓苦饑羸非粟
不可以贍朝夕而王必不使為都者有餘粟以一都言
之所見如此所聞如此其餘可知也以一距心言之蒿
[050-40b]
目而已撫心而已其餘又可知也王之國是其日非矣
乎乃王於此亦若處不得為之地操無如何之心者曰
此寡人之罪而已嗚呼王即不言有罪孟子豈不知與
王即終日罪已齊之民豈有救與王有罪距心又有罪
而王與距心之政皆如故也豈轉死之民亦有罪與無
惑乎生齒之數日耗於一日危亡之憂歲深於一嵗也


  實情實事皆作者所目撃宜其言之痛切也 自趙
夢白借題以摹鄙夫之情狀啟禎諸家效之一時門
[050-41a]
戸及吏治民情皆可證驗足使觀者矜奮其但結文
之局陣而使題之節目曲折由我不復尋先正老法
則自隆萬已然不可復以相訾議也






[050-41b]









[050-42a]
  有官守者  四句      陳際泰


  道有不得不去者必其無辭於世者也夫道非可一槩
也不得於世而遂去之此是有守責者之事耳且國家
之建設與王者之繩治各有深意一事而人人並守之
其勢必至於無守一言而人人並責之其勢必至於不
可責故擇人而授之非獨居才也乃人譏我之不能自
去耶夫去蓋亦有道矣先王設庶官而使之守即倂不
得其職不得復為尸素之事而守之故有官守者得於
[050-42b]
其職而天下治即有官守者不得於其職而遂去之而
天下亦治何者官署先自治也夫予我以職而肘掣之
使不得歸其治辨之分此其有辭者也乃志願亦達而
椽署自居則其不守者又不獨在官矣是而不去焉得
而不去乎先王設言官而責之言即倂不得其言不得
復為畫諾之事而責之故有言責者得於其言而朝廷
清即有言責者不得於其言而必去之而朝廷亦清何
者言路固未嘗不自清也蓋責我以言而禁止之使不
[050-43a]
得伸其諍撃之威此其亦有辭者也乃一鳴久寂而清
華自貪則其可責者又不獨在不言矣此而不去又焉
得而不去乎朝廷有律令之嚴而終亦局於臣子之例
有官守與言責而後責之夫責之以去臣分全而主心
亦儆其立義至深固非泛而相衡者耳古人有亷耻之
厲而終必要於道義之安有官守與言責而後持之夫
自責以去上可明君父以士之不屈而下可以謝友生
以學之無虧其用意自别固非妄而謬施者耳然則士
[050-43b]
之去固有道也無官守言責而亦去之即何以槩為人
臣者之分也哉


  有字則字披剥清透本位無義不搜對面神理自然
躍露矣設色極淡神味正自雋永





[050-44a]
  夫世祿  三節       羅 炌


  滕有宜並行者可考古而遞舉焉夫助之法通於周滕
能與世禄並行雖監三代以設學可也今夫國有與立
一代為國之法是矣而迨其後凌夷衰㣲因廢相半猶
足增人復古之思則以舊章具存前事悉效而茍且相
仍之說不可用於後世也滕今者疆理就湮學校具廢
而忽言授田建學之舊以比迹於殷周鮮不以為迂而
難行者而以吾論滕亦不可謂不能法古之國也凡滕
[050-44b]
所宜行就周所嘗行者而取則焉則在今日非無稽也
凡滕所未嘗行就周之先所通行者而㕘考焉則在昔
者非無驗也且是助與世禄豈判然為二者而顧令租
稅之家坐享黍與稷翼之盛藨蓘之農不實沾雲萋雨
祁之潤君子讀詩至大田之三章蓋不勝傷今而思古
焉曰是周詩也而咏公田明乎維殷行助維周因之不
得謂徹田為糧周祗修先公之制而不用前代之法也
而當其時適畝而食力君知小人之依祈年以奉公民
[050-45a]
惠大君之徳固已與私利之習相逺與親遜之風漸近
矣然自三代以來亦未有學宫不飾師儒不崇而可以
致治者也由周而觀靈臺辟雍文王之學也鎬京辟雍
武王之學也而其義旁通於鄉庠錯見於校序具備於
夏殷周凡以教立斯倫明倫明斯民親而維兹小民即
非力田急公之農夫乎農恒為農則挾槍刈鎒鎛而從
父兄之教士出於農則修孝弟忠信而充俊造之選居
今日而言法古滕宜以助為先云而自是詔禄之典俱
[050-45b]
於是焉準矣詩曰倬彼甫田嵗取十千言卿大夫之禄
入必皆取諸田也倂設教之義俱於是焉昉矣詩曰攸
介攸止烝我髦士此言秀民之能為士者必有頼於農
也固不獨大田一詩足以證周之行助也


  綰結有法波瀾亦佳而以視黃蘊生之大氣鼓鑄自
然凝合陳卧子之古光流溢不假設色者不可同年
語矣况金陳之神化乎存此以著文章之等差


[050-46a]
  詩云雨我公田  一節    陳子龍


  周田之用助誦於詩而可見也夫徹者通於助之中耳
然既有公田雖謂之助可也大田之詩不足觀乎孟子
謂夫一代規模多取法於近世先王遺制常散見於詩
書是以有為之君志復先烈者蓋嘗網羅舊聞訪問故
老茍有幾㣲之合者未嘗不用心焉而况乎其有明徵
者乎今夫井田世禄相為表裏然世禄不廢而井田廢
者世禄者臣下之所利而井田者百姓之所利百姓之
[050-46b]
所利者利其徹之徹也而實利其助之徹也以助為徹
之所利者利其有私田也而亦利其有公田也然而法
度既衰也謀利之人必有厭其徒有徹之名而實無助
之實故欲去徹者必先去其助去其助而民不得引徹
以自便則我可以盡取之矣又必厭其既有公田之名
則不得大斂私田之入故欲征私田者必先去公田去
其公而皆縱民所自私則我可以擅賦之矣然而版籍
可亡大田之詩不可去也公田可廢公田之名至今傳
[050-47a]
也我想其時天子知稼穡之艱難而羣公卿士嘗親至
於畎畝小民知事上之恭敬而婦子耆老咸致頌乎曾
孫於是風雨順時公私交暢上無專利下無競私所云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者是也夫公田之事今不可得而
見矣然從其始而論之可謂非助法之所有乎周家既
不能守其徹又何能守其助矣然由是詩而觀之可不
謂周家之猶助乎蓋徹與助名異而實同但助者觀公
私於耕耘之日而徹者通公私於收穫之時故助不
[050-47b]
能兼徹而徹則已兼助也徹與助小異而大同但商則
合八家之私奉中央之公而其義尊周則屈中央之公
從八家之私而其事親是商已開徹之先而周益精助
之意也助之分也公者自公私者自私所以立其限助
之合也私者為私公者為公所以通其情周之盛也神
明代興蓋多創制之事矣而於此無所大更者豈非知
其法之可以久而無弊乎


  辨析公私原委助徹同條共貫處如指諸掌循次按
[050-48a]
節紆餘委蛇稿中極周宻之文








[050-48b]









[050-49a]
  人倫明於上  二句其一   陳際泰


  人君欲得小民之親事不起於下也夫民之不親非民
之咎由於人倫之未明也人主誠有以明之即何憂於
小民乎且夫人主蟠結之勢不在大人君子而在小民
然人主開悟之難亦不在大人君子而在小民蓋衆之
所在王者畏焉䝉之所居王者憫焉畏與憫合可以觀
人主之所盡矣夫小民不親其患豈止於小民哉然彼
之不親勢不得咎諸小民之不靖即欲反是而使不親
[050-49b]
者轉而為親勢又不得責諸小民之自興今既設為庠
序學校如是矣如是而人倫不既明乎如是而小民不
既親乎夫小民之不親有故混沌樸鄙溺於倂倨之習
而不明人之有倫也過昵而狎起過狎而詬誶之事亦
生此過親以致不親之所由也先王知之故教之以辨
尊卑長㓜之分秩然有恩以相愛有文以相接夫亦
可以雍雍而成俗矣拜跪坐立之間不至如向日之昵
而自可不至於犯然小民之不親又有故拘牽文俗守
[050-50a]
於行習之常而不明人倫之所自來也蹈常而事習蹈
常而偽首之見亦㕘此徒以為親不知所縁以親之所
由也先王知之故為掲其故骨肉天屬之因炳然既知
萬物之所成又知萬物之所生夫亦可以油油而自思
矣合食綴姓之際不至視如向日之常而何縁復因之
為偽先王知乎勢之如此也然而不得以其風厲之權
使下得而自操於是學校之設歸之上而責之使興使
小民因農工告成之後養老飲酒以流示之故其民不
[050-50b]
至於甚無知而禮義之心各有所守也此先王親民之
大方也先王知乎教之如此其至也然而不能必其瞽
宗之事使下斷然不畔於是躬行之理復歸於上而
責其為倡使小民見天子至貴之身世子問安自黽勉
焉故其民不以為徒有其理而實行之事彼固不欺也
此又親民之大方也然則小民之不親未足大虞也即
致小民之親非有他術也人主亦慎所為明人倫者而


[050-51a]
  先王教化本原實能探其本而得其精義之所存故
信口直達無絲毫經營搜索之意制藝到此可謂閎
其中而肆其外矣






[050-51b]









[050-52a]
  人倫明於上  二句其二   陳際泰


  民不難於親當得其親之者焉夫小民不親人主若置
之而自為其明人倫之事非真置之也且人主之治天
下以善風俗為務使俗流失而世敗壊其端始於親而
其流遂上及於君父故小民之不親君子誠懼其卒也
且小民之不親固不得上委其權於天下委其事於民
也夫民原有親親之性所受於天也豈容頓失而不可
以感然民即有親親之性或蔽於物也豈能自興而無
[050-52b]
待於上人主知之故有化成之道焉為之春誦夏絃以
優游之為之拜學齒師以流示之而人倫之式昭於上
之教督則所為狃於民之耳目者甚習而開於民之心
志者甚詳抑人主知之故有心得之理焉為之世子之
法家人之慈以端其本為之父事天明母事地察以達
其教而人倫之實掲於上之躬親則所為入於民之意
念者甚深而動於民之服從者甚信夫上之明民也如
是則民固有則而象之者矣人各親其親是使獨也有
[050-53a]
親而不能事見謂悖徳事親而猶他人見謂悖禮而孝
友任恤之情生且上之明民也如是則民又有釀而成
風者矣人互相與為親是使同也豆觴之間讓而受惡
民不犯齒几席之間讓而受下民不犯尊而羣居和壹
之理著向也小民何以不能使親者親而今也小民何
以能使疏者親也向也不親而今也親則向也不明而
今也明耳夫小民親而後禮樂教化之事興小民親而
後君父蟠結之勢固故小人之親人主尸祝而求焉而
[050-53b]
明者在上親者遂在下所謂不離乎已而在彼者也


  即首篇後二股之義而申言之閎達豪邁之氣一變
而峻潔嚴謹惟其根本深厚故投之所向無不如志






[050-54a]
  詩云周雖舊邦  四句    陳際泰


  舊不足以限人其事已在前矣夫為王者師固不如自
王也不敢以新命自當豈嫌其為舊邦乎而不知文王被
之矣且動物者當歆以效之所尊而論事者當竭以理
之所有效不旺而衰之則敗情理可進而止之則傷實
即如恒產制矣學校設矣此王事之成也而曰是為王
者師夫不能自王乃能使人師其王乎此亦效之甚小
而理之未盡者也吾嘗更思其事際之所居而知其不
[050-54b]
止是矣雖然事無徴而不信尋常瘠貧之國未必勃而
興也無其已往者以實之則言可疑而說將無以自據
迹既逺而難憑古初荒忽之時不可放而原也無其未
久者以接之則事併可疑而氣將無以自厲不觀詩乎
不觀詩之咏文王乎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使舊邦
不可王文王竟不王矣使舊邦之王偶見於上世而不
復驗於近代文王亦竟不王矣而固不然也吾因而知
人事之足憑也吾因而知往事之不足限也天下隆替
[050-55a]
之迹亦由前人亦由後人使一一憑藉乎先資而後足
以集事則後起無權矣吾蓋讀詩而慨然有感也以為
不為祖所限者文王也天下通復之機天能制人人亦
能制天使一一俛聼其自來而無所以默挽則人事不
著矣吾蓋讀詩而悠然有會也以為不為天所限者又
文王也而不獨此也人主誠能有為將奕葉之共主䘮
其精爽不得以故分臨之何者祖宗為人臣者其子孫
非復人臣也天之所興人不得而抗矣吾蓋讀詩而戚
[050-55b]
然動也以為不為聖明之思自限者又文王也而不獨
此也人主誠能有為將掀天之大勛可以指期不得以
目前格之何者外之所仍者可見中之所受者不可見
也天之所隂意不得而量矣吾蓋讀詩而恍然窺也以
為不為岐陽之小自限者又文王也然則文王能王之
效於詩可觀也然則行王政而可王之效于文王可觀也
夫疑不足王者惑於弱小不自振之說也不知寖昌之
運皆因漸致而名人為崛起之品雖愈㣲可也謂極弱
[050-56a]
難支彼怙冒西土者何以當遷徙之餘而獨振乎抑疑
不足王者惑於一姓不再興之說也不知中興之號多
因故迹而生身有幹蠱之材雖末葉可也謂大福不再
彼三分有二者何以承邰幽之委而克興乎然後知小
勢不足自阻當鑒乎周之舊邦小功不足自多當圖乎
周之新命文王固滕之先也行仁政而王其事已在前
矣文王不以舊邦而貶王公獨疑以舊邦而貶王乎為
王者師其說臣請更之


[050-56b]
  全從文王之謂也領取神氣一唱三歎處處逼動子
力行之一灣一注皆有闗鎻之妙原評


  凡引詩引書體發揮本句須處處不脫引證神理故
存此為式文太繁委非稿中傑特之作





[050-57a]
  卿以下  二節       金 聲


  國家之待君子野人有餘澤焉夫圭田與餘夫之田皆
於常制之外厚之者也然而不可少也且夫經界者先
王之仁政其分田制禄必使暴君汚吏不敢慢者正所
以俾宣力效忠之臣與日用飲食之民得沐國家無已
之恩耳夫國家誠恭以禮下則當其身有養亷之具於
其後又有世食之典矣子孫藉先人之功德得久叨朝
廷之惠而復以食先人者祀先人亦無以彰聖明報士
[050-57b]
之盛典也蓋自卿以下則皆有圭田焉國家誠勤於民
事則於其身耕鑿嬉游不乏於其家又仰事俯育無憂
矣少者荷壯者之力養得優游於丱髫之年而長以成
人分有限之粟亦非以為窮民寛然有餘之地也蓋餘
夫則更有餘夫之田焉有定之制本以百畝為程則法
外之恩不可遂以亂法中之界使奇零參差而不能計
也故由百畝而中分之則有五十畝隨由五十畝而中
分之則有二十五畝量而授焉不容增减而經界中之
[050-58a]
經界可復區畫而不紊經國之體亦有上下之分則君
子之特典不可遂與小人為例使勞心勞力之淪於無
等也故卿大夫享祭之具則反豐以五十畝百姓飽煖
之資則反嗇以二十五畝賤者之生不敵貴者之死而
仁政中之裁制可以等别而無憾先王井地之法大抵
如是唯行之耳


  遡其緣起明其分義詳其法制極其權衡典制題之
正則
[050-58b]









[050-59a]
  鄉田同井  五句      陳際泰


  井田之設先王所以導民於善也夫井田既定則民不
得以畔其族以私其利而委其害先王之所謂教養兼
之也歟蓋王道之至於民也其粗本於力田而其精及
於孝弟亷耻之際今之所謂徳行忠信緩急可恃之人
者皆昔之所謂農夫也農夫者即田野椎魯之人也
其質近於敦厚其氣兼於勁勇是故易與為善而不
可與為亂先王因民之自用而教有所以寄之夫民
[050-59b]
之自喜也原於相愛而民之相愛也原於相近相近則
仁生焉欲委其害而心有所不忍相近則義生焉欲私
其利則意有所不敢井田者先王所以令民之相近也
生長於斯彚族於斯長㓜雜作以忘其勞親戚聚處以
歡其心此民之所私而亦先王之所私也何也民情非
素習熟之人則已相隔而不親凡人茍無顧忌之志必
不舍樂而犯苦先王制為井田之利而教隂以移之居
則為鄰出則為伍井之夫也田廬在内溝洫在外井之
[050-60a]
固也安存同福危亡同憂井之義也是故安居樂業絶
遊閒也革車長轂足軍實也奉生送死通民情也養老
息㓜成禮俗也夫然而孝弟可得而覩矣夫然而和順
可得而布也然則在家無争奪之事而在國無奸偽之
風平居則樂與為善而有急則皆可恃之人是蓋井田
之善也然又設為諸侯卿大夫世其土子其人亦即同
井之意也夫


  其峭快出老泉其遒厚出子固原評


[050-60b]
  詞語義意亦本管子及小蘇文然非湛深經術不能
語舉其要非文律深老不能施之曲得其宜以古文
為時文惟此種足以當之






[050-61a]
  當堯之時  二節      金 聲


  帝王不暇耕詳其時事而可知也夫堯共諸人以治天
下大都皆有八年之造於平水之前有無已之心於得
食之後者也亦將責以並耕與今夫有治人之功則有
食於人之報通義固然在聖人且並未念此也經營宇
宙身心並瘁耒耜之業豈特分非宜勢亦無暇耳君子
觀於堯之時而舜禹稷契諸人共承堯命以成此大烈
不覺穆然神遊其際何必逺追神農也夫唐虞之際洪
[050-61b]
水即汎濫堯為天子豈少此數十畝之地未遭浸没與
二三知己襏襫耘耨其間乎厲哉猶令上巢下窟不自
聊生之民上供天子宰相之一飽也而堯何弗之念堯
寔憂之也堯憂而分之舜舜分之益禹益開其先而禹
繼其後八年於外三過不入而聖人雖有可耕之田不
敢不廢但泰然坐飽荒年之穀也嗟乎若以許行處此
恐其落吾業而徴諸民則五穀人類之天下聼為草木
禽獸之天下何暇為之焚林驅獸何暇為之九河濟漯
[050-62a]
汝漢淮泗各分江漢之歸也而萬世之人且魚鼈於神
農氏之手豈非大厲也哉或以洪水之時五穀既不登
堯為聖人亦重念天下之苦至無田可耕何得遂據沃
壤優游自食其中乎幸哉得值地平天成利用厚生之
日方與天下共此春耕秋斂之勞也而堯何弗之身親
猶皇皇深憂也既命稷教民稼復命契為司徒五穀之
後復有五倫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闗係聖人而聖
人雖有知稼之臣未嘗與從事田畝且長久玉食萬方
[050-62b]
也嗟乎若以許行處此饔飱而不知其他則飽食煖衣
之人聼為逸居無教之人何暇為之立親義信序别何
暇為之勞來匡直輔翼自得而且振徳也而使萬世之
人盡禽獸於神農氏之教豈可謂聞道之賢君也哉


  或曰長槍大劍其實細針宻縷原評


  堯獨憂之聖人有憂之雖欲耕得乎而暇耕乎本是
題中天然對局文照此作對運化無迹筆力驅駕可
以騰天躍淵


[050-63a]
  樹藝五穀  二句      陳子龍


  任土以植嘉穀而天下有養矣夫五穀備而土宜盡矣
人民由是育焉非王者之首急者乎且四民莫衆於農
而八政莫急於食蓋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羣生之
本也況大難始夷民有去害之樂而無求利之能不為
之計長久則雖太平無事而其民不可一日以事其上
若后稷之教民稼穡是已橫流之日民以力飽故陵居
則射麋鹿濕居則漁魚鼈此與禽獸相角耳食植物以
[050-63b]
淡其欲人之常道也成平之初上有大奉故海物適於
嘉㫖橘柚承於籩豆此惟方土所貢耳治厥壤而饗其
利民之正職也於是棄也事由帝命既天貽以來牟官
以稷名本性勤於樹藝爰分五榖之宜以盡三農之用
蓋時氣和正而水旱不能必之於天故多其醜類或捷
收於春夏或緩成於秋冬則一時雖遇災傷而無終年
薦饑之患水泉疏衍而上下不能反之於地故察其隂
陽雍冀授髙燥之產荆揚植卑濕之禾則萬方各有宜
[050-64a]
便而無賦斂偏重之憂當是時也神明所别萬物各遂
其生志氣所開百榖自成其嵗粒我蒸民何生不育豈
非萬世所永賴哉且夫民之所以不育者疾病夭札之
患在其内而憂困争奪之患在其外也嘉禾之始榮落
同於草木聖人辨其味之良正以為可以常食也而專
治之食物既定則民無疵癘之災後乃益之以雞豚和
之以酒醴而養生之物終以此為本貢供之初菽黍齊
於珠磬聖人識其用之周廣以為可以立制也而獨權
[050-64b]
之制度以立則民絶攘暴之凶於是取之為賦稅列之
為禄糈而同然之嗜實準以為平至今内以養萬民而
外以衡百貨故守其教者黜胥商之籍而奬力田之科
幽以事鬼神明以奉公上故思其功者遷烈山之子而
崇思文之祀是則茂矣渥矣然而后稷非勤勤於百畝
之間者也


  精義沓出確是平成肇造時物性民情既服其奇博
尤須知其精純處也


[050-65a]
  孟子謂戴不勝曰  一章   黃淳耀


  欲善其君者非多得士不可也蓋以善士與不善士較
則不善之勢常處勝故為戴不勝計者得數居州焉則
可矣且大臣之輔其君與小臣不同小臣可以進退争
而大臣不可以口舌與故君有過則必先治君側之人
而欲盡去君側之小人莫若廣樹君側之正人說在孟
子之告戴不勝也戴不勝者宋之賢臣嘗進善士薛居
州於王所者也君子曰惜哉其不講於正君之術明矣
[050-65b]
古之賢君當其為世子之時而已近正士聞正言積漸
久矣故雖有小違無難救也今之人主諭教既失於先
時聲色又親於臨政此其視仁義禮樂若天性本無之
物而重有所苦者夫奪其所樂進以所苦而復取必於
立談之間雖伊周之佐不能譬若言語之際至㣲淺也
父子之間至無已也然而楚不可以易齊傅不可以敵
咻一不可以制衆故必陶染大國之風持久而後勝之
也孰是人主而可取必於立談之間乎束縛之馳驟之
[050-66a]
不得已而側席以從而其為不善之心則不啻瘖者之
思語遊者之思歸也昔者冲人在位元宰負扆自凝丞
輔弼之間以至綴衣虎賁之列無一而非善士故一言
不善則操筆而書之矣一行不善則抗世子之法而教
之矣此莊嶽數年之說也若夫齊桓之為主管子之為
臣其委心自信豈顧問哉然而管子存則齊桓霸管子
亡則䜿刁易牙之徒相繼為亂甚矣一傅之孤危而衆
咻之足畏也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居州
[050-66b]
則誠善士也然宋王之姿下於齊桓居州之才不如管
子吾意子必朝進一居州焉分其猷暮進一居州焉補
其闕而子以身鎮壓其間然後可以得志乃今曰一居
州耳環視王側之人其辨慧皆足以窒居州之口其文
深皆足以致居州之罪一不幸而居州退再不幸而居
州戮矣即戮與退其未必然者也而鰓鰓然懐見圖之
憂則其所禆於君者幾何哉嗚呼若不勝者好善而未
知所持是向者楚大夫之所笑也


[050-67a]
  反復推勘深切明著可與漢唐名賢書疏並埀不朽
不僅為制藝佳篇也







[050-67b]









[050-68a]
  段干木  非由之所知也   錢 禧


  不見之義稽古聖賢而得焉蓋已甚聖人不為而善學
聖人者皆嚴不見之義者也述其事聞其言可以風矣
且士與臣之不同也當其為臣則東西南北之役唯君
所命而何有於一見當其為士則禮義廉耻之身惟士
所主而何敢輕於見雖然有異焉可以見而不見者髙
士也見而無害其為不見者聖人也不可以見而不見
者賢人也三代之隆巖穴不聞有峭直自髙之士小雅
[050-68b]
之廢君子多混跡於執籥秉翟之中徵隠節者唯春秋
為盛矣孔子以大聖不得在位天亦多生隠才以輔翼
之及乎孔子既没而鄒魯晉魏間守志不汚之士往往
而有也踰垣而避今有其人乎是段干木之髙風也閉
門不納今有其人乎是泄柳之髙風也然有說焉昔之
聖人與其徒皇皇道路中以庶幾一遇豈有所貶志哉
畏天命而憂人窮也廹而不見毋乃已甚乎二子學於
聖人之徒者也何不聞孔子之見陽貨焉孔子居魯則
[050-69a]
居然士也陽貨陪臣也陪臣假大夫之禮而以下交乎
士士當終守士之羲而且以正其為非大夫已甚者所
必然矣况貨又大奸非有中心之好如魏文侯也又非
有緇衣之雅如魯繆公也彼以饋豚我以往拜彼以矙
亡我亦以矙亡何為若是其紛紛者哉曰禮也貨猶惡
無禮孔子乃不能曲全禮乎且孔子見貨非見諸侯者
比也當時學於孔子而得其正者無如曾子子路矣親
老則仕没則已焉曾參之行也不為臣而可見乎故其
[050-69b]
言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啜菽飲水盡歡以事親仲由
之行也不為臣而可見乎故其言曰未同而言觀其色
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二子之重言笑而惡茍合其嚴
毅有如此者豈段干木泄栁所不屑而二子願為之哉
聖人正大之道可經可權變化之用能大能小淑諸人
者學其正大而流為峻刻遊於門者遜其變化而極乎
髙明合而稽焉其為不見諸侯之意則一也而孔子深
逺矣


[050-70a]
  隨題起止而温古秀折之氣宛轉相赴有不知所以
然而然之妙原評


  遊行自如處不及陳黃之縱橫滿志而映帶串插理
得詞順非時手所易到





[050-70b]









[050-71a]
  諸侯放恣  二句      黃淳耀


  合天下皆亂人禍成於無所懼也夫諸侯無所懼而放
處士無所懼而橫非聖王之不作使然乎自古極治之
世未嘗無亂人惟立法以馭之使無隕越而已矣故建
國以親侯即有削地絀爵之法治天下之諸侯廣學以
造士即有移郊移遂之典治天下之處士是以諸侯而
放恣處士而橫議者不容於帝王之世自周之衰也五
霸力而扶其鼎君子斷而誅之以為功不足以掩罪也
[050-71b]
然猶兼功罪者也降為今之諸侯則有罪而無功矣自
政之移也庶人激而議其上君子聞而傷之以為是不
足以勝非也然猶存是非者也降為今之處士則飾非
以亂是矣今之諸侯未有能堅明約束者也強大者以
力屈人弱小者亦以謀致人其敢於冒天下之不義者
非圖伯也即圖王也偶有抑王霸之心而稍修臣節者
卒為天下笑矣不放恣者誰乎今之處士未有能束脩
砥礪者也辨有口者倡之於前愚無知者和之於後其
[050-72a]
敢於犯天下之不祥者非好名也即好利也偶有軼名
利之外而輕世肆志者已稱天下士矣不橫議者誰乎
其始國小而易制諸侯之勢尚分而今則七十二國之
侯封幷而為七遂人人有臨二周問九鼎之心其始論
髙而寡和處士之與尚㣲而今則掊仁擊義之流派踵
而增華遂人人有非堯舜薄湯武之意况中國之與夷
狄互消長者也冠裳禮樂之國既日尋於干戈則僻在
夷裔者亦得發憤修政起而争天下之先又况士習之
[050-72b]
與民風共清濁者也憑軾結靷之流既日騰其口說則
列在四民者亦必事雜言龎退而趨禽獸之路吾故從
而為之說曰諸侯者處士之淵藪也處士者諸侯之蟊
賊也有王者起稱天以治諸侯而處士之淵藪空有聖
人作稱仁義以治處士而諸侯之蟊賊去


  精峭若三韓之師綜覈如兩漢之吏上下戰國百餘
年間盡在指掌矣原評


  上溯原本推極流弊無不盡之意無泛設之詞


[050-73a]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一節陳際泰


  功不虚立觀三聖之事而已然矣夫自經傳以來生民
之大患三端而聖人皆忘其身以救之昔者禹與周公
孔子是其前事矣且天之生災禍以為聖人也天之生
聖人以為天下也無災禍而聖人之功用不彰無聖人
而天下之生民將盡天下無盡民之時也則天之所以
生聖與聖人所以為天下斷可識已蓋嘗盱衡往事而
知聖人之不虚生也而又知天下之變之不自弭也有
[050-73b]
一代之聖人即有一代之變故乘乎其後有一代之變
故即有一代之聖人救乎其間蓋有歴歴不爽者昔者
有洪水而因有禹天生禹非為一人以為有虞之天下
也天下之平非天下自平禹抑洪水之為之也昔者有
夷秋猛獸而因有周公天生周公非為一人以為商季
之天下也百姓之寧非百姓自寧周公驅且兼之為之
也昔者有亂臣賊子而因有孔子天生孔子非為一人
以為周衰之天下也亂賊之懼非亂賊自懼孔子成春
[050-74a]
秋之為之也時事之相值也雖可駭不以自難後世之
變皆前代之所經使其可諉古人宜有以辭之吾以為
事無所難亦顧其力量何如耳歴觀三聖人彼其所遇
豈復一手一足之所能支而卒以自盡此亦足以告天
下後世之自難者矣豪傑之既生也惟自處不得自恕
天下之變豈前聖之所開使其不任後人宜有以諒之
吾以為人自不小亦顧其識量何如耳歴觀三聖人彼
其所當非復一身一家之所私計而卒以自前此亦足
[050-74b]
以告天下後世之自恕者矣天下之禍患每出於所備
之外禹憂洪水而不知後世之患乃在人物公憂猛獸
而不知後世之患乃在人倫聖人知防之不能盡也故
以其可救者力諸身因以其不可知者俟諸人即吾人
之功名每在失意之中禹不樂有隨刋而非此即無以
顯禹推之於周公當復然公不樂有征伐而非此即無
以顯公推之於孔子又當復然聖人知事之不必然也
故外顧世有瞻烏爰止之象而不以自疑其内顧已有
[050-75a]
舍我其誰之思而因以自决蓋觀三聖人之事業已然
矣則予今日之辨也其容己乎


  一治一亂都已叙過又一覆舉特為脫卸出承三聖
句也但知其豪放不察其細心處終無以與乎文章
之觀原評


  孟子發語時本有振衣千仞濯足萬里意象惟作者
胸襟能體會筆力能發揮故雅與相稱


[050-75b]









[050-76a]
  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  一章 艾南英


  大賢闢齊士之廉而兩有以窮之焉夫夷之與跖也母
兄之於妻也仲子不能為蚓則不能無議於二者之間
矣且論人者觀之辭受取予之節又觀之人倫之大而
一軌之人道中正之則出於人道則入於非人而人且
不以人充其操矣甚矣夫匡章之廉陳仲子也始則謂
仲子之於世也廉而冺聞見於三日延餘生於井李而
孟子則繩之以蚓夫世有捐聞見棄飲食以為廉哉則
[050-76b]
井李雖世之棄餘乎非其有而取之未必義也况仲子
不能無為之築居為之樹粟者如以義天下期於伯夷
如不以義天下止於盗跖而仲子果是夷而非跖乎茍
其義也雖盜跖築之盜跖樹之而不為傷廉茍非義也
雖伯夷築之伯夷樹之而不得為廉彼交以道接以禮
雖禦人之諸侯君子猶無辭焉無他義在故也而仲子
必欲捐聞見廢飲食充其心必皆夷無跖則必蚓而後
可何也槁壤黃泉之間蚓無伯夷也蚓無盜跖也蚓無
[050-77a]
樹與築也故成其為蚓而仲子猶有居食在焉則未必
皆夷而不能充其操矣仲子烏能廉哉再則謂仲子之
取於世也義而身則有織屨妻則有辟纑而孟子則又
繩之以蚓夫義豈專出於其身與其妻哉自身以外而
遡之倫莫有大焉者未必皆不義也况仲子儼然世家
之胄子萬鍾之介弟者先仲子而食其禄焉有母席
母之庇而食其禄焉有兄而仲子胡避兄而離母乎
辟而離之非也雖居兄之室食兄之粟而其全倫者
[050-77b]
猶之伯夷不辟而離之未必非也雖頻蹙於生鵝表節
於一哇而其慘刻者不啻盗跖彼古有寧棄國寧逃名
可敝屣天下而究歸於全親戚君臣上下者無他義在
故也而仲子必避兄必離母充其心將絶倫逃類則必
蚓而後可何也槁壤黃泉之間蚓無母兄也蚓無妻子
也蚓無蓋禄與饋問也故成其為蚓而仲子猶有妻與
於陵之居在焉則必有人事而不能充其操矣仲子烏
能廉哉


[050-78a]
  仲子非不能廉其所操之類必不能充也此孟子折
之之本指故拈蚓而後可一句以貫通章便能節節
流通其文清明爽朗在稿中難得此等疎暢之作






[050-7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