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2 江南通志-清-趙田恩 (master)


[068-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六十八
   食貨志
   田賦二/
 國朝
   順治二年欽奉
世祖章皇帝聖諭
 本朝平定江南其土田規則悉用前明之舊以萬歴中
[068-1b]
 賦額起徴仍蠲本年税額十分之七兵餉十分之四其
 明季無藝之徴盡永除之
   三年奉
㫖長洲等縣額糧太重應否酌減江南官户免役太濫困
 累小民作何限制著確議具奏
命招撫内院洪承疇訂正江南賦税經制
   四年一切折色徴銀行吏收官解法按明季收銀
   僉㸃殷實人户充當銀頭令其值櫃收銀飯食紙
[068-2a]
   張恣行賠累拆封之時或有短少責令賠補至是
   痛革前弊縣㸃櫃書一人擇老成者充之在櫃出
   票登記流水號簿里甲赴櫃完銀遵照司法自封
   投櫃即給印票令其歸農凡一切收拆貯解官吏
   任之與民無關民困遂甦
   六年因兵餉不敷将白糧改折正耗等米毎石一
   兩二錢
   九年奉
[068-2b]
㫖江南賦税各項本色責成布政司每年於一月之前確
 查時值據實估定申報督撫咨部查核一面徑行所屬
 州縣照估定時價徴銀解交藩司選委職官領銀採買
 物料装運解部
   十年改折三梭三線布銀其本色布疋俱照時值
   估辦改定料價折色銀應辦本色起運者亦隨時
   估值申報大吏核實編徴
   十二年白糧每石改折二兩徴解
[068-3a]
   康熙元年户科給事中柯聳請行均田均役之法
   三年允科臣吴國龍疏凡縣派各部等項下錢糧
   悉歸司農總其成徃例各作十分奏銷自是總作
   十分奏銷
   四年安慶巡撫張朝珍奏免新陞當塗縣忠惠湖
   田包賦奉
㫖豁免仍以湖蕩照舊完蘆漁二課附/張朝珍疏臣惟任/土作貢
   古今通義因民利國王政所先時或勸墾荒蕪必/使民先有其地而後可以辦納
[068-3b]
  國賦未有以湖作田勒民包課者也如臣所屬太平/ 府當塗縣忠惠圩即舊之丹陽湖也厯來額輸漁
   課銀三百一十四兩七錢零刋載全書解充兵餉/順治十二年蘆政衛貞加徴蘆課銀一百七兩一
   錢零順治十五年衛貞又任巡按令民築埂周圍/丈量作田三萬一千餘畆髙淳縣認墾四千餘畆
   當塗縣認墾二萬七千餘畆三年起科辦納漕糧/具
  題覆准在户部止據按臣所報咨催辦漕在工部又/ 有既納蘆課何以忽又歸漕之咨使承斯役者實
   出兩難至康熙元年當起科之期户部屢咨嚴催/髙淳業已刋報由單當塗豈能獨異臣亦惟有嚴
   督刋入由單按畆起徴無奈湖民紛紛控告及池/太道劉二章知府胡季瀛知縣葛元福節次呈詳
   大畧言丹陽湖三面受水地勢最窪夏秋水漲浩/瀚瀰漫冬春水涸一片爛泥止生水草原納草場
[068-4a]
  漁課屬之工部項下前被衛按院為蘆差時加徴/蘆課已是一地兩税及巡厯當塗勒令署縣差時
  化督民築埂圈田上納漕糧數二千七十兩有竒/然水發波衝旋築旋圮究成水國窮民何能包賠
朝廷非填溝壑則死他鄉上負臣未敢輕信復令該道/ 生育下累有司考成等語
  移查髙淳納糧事例去後隨據回詳准江寧道行/據江寧府詳陳丹陽湖出水納水之源厯代勞民
  之弊迄無成功則湖之不可為田固已彰明較著/矣順治十六年衛按院題請開田改名忠惠部覆
  照例陞科藩司遵催刋入由單然一目汪洋既無/可耕之田焉可責成輸税此揚京茂有税命兩懸
  之控也伏乞轉詳撫院咨部定奪庶兩邑百姓無/追呼賠補之累永戴生成實非淺鮮等語臣始知
  髙淳亦未圈築成田也然户部咨催嚴迅臣督令/當邑於康熙二年刋入由單乃帶徴元年額課竭
[068-4b]
  力追呼終莫能應要知無地之賦而欲有司違心/敲扑難乎其為民父母矣迨臣巡厯太郡有鄉民
  數百連名状共八十五張環署號呼慘不忍聞臣/諭以親徃踏勘果真當為爾民請命衆始稍稍散
  去郡事既竣臣率同府縣各官舟行八十里至丹/陽湖周圍熟視左右皆湖乃舒泉桐水吴漕水三
  湖匯合之䖏地勢窪下水漲之時必成巨浸閲新/築堤埂大約髙一丈七八尺詢之土民云大水發
  時猶從埂面漫過况埂尚未築成乎圩中間有蘆/草然非炊爨之蘆自然而生乃織蓆之蘆亦須人
  工揷種其所生茭草止可糞田再則藉水捕魚而/已由此觀之則前此湖民控告與道府縣厯經呈
  詳為不誣也其髙淳地界望之勢雖稍髙然亦防/水沖溢徒費人力至今未曽耕種尚為一片荒蕪
  此江寧府前詳又鑿鑿可據也夫因地取利因地/利之盈縮以取賦此聖王不易之政故田地山場
[068-5a]
   各有等則奈何以汪洋澤國强民築埂以成田怒/濤沖溢旋築旋頽即不惜民命然一派低窪之圩
   有何神術可以稼穡乎在衛按侈一時喜功之念/在宋令希三年延緩之圖今徴期已及催迫維嚴
   髙淳飲痛包賠嵗不過二百餘金當邑元二兩年/共四五千金捕魚織蓆之輩養生不贍而欲一時
   並徴非斃於箠楚之下則有掉臂而徃今臣目撃/最真乃復緘嘿不言使
 朝廷虚受加課之名而小民實切剥膚之患則作俑者/ 衛貞而隱忍以成之者臣也且臣濫膺
簡命撫綏民間疾苦而民之疾苦莫大於此謹據實繪圖/ 上呈
御覽乞即為議豁早蘇民困或以漢滿蘆差見在江南令/敕該部
   其覆勘照舊歸蘆庶窮民無離散之苦有司免考/成之累地方幸甚官民幸甚
[068-5b]
   五年奉
㫖白糧改折苦民著俱徴本色
   是年江南巡撫韓世琦奉
㫖實行均田均役
   十一年准江南總督麻勒吉巡撫馬祜請裁衛歸
   縣衛所錢糧就近併縣徴解附/麻勒吉疏畧江寧/等十
   六衛原設守備十六員千總三十二員管理屯丁/黄快丁錢糧查江寧等衛所屯丁黄快丁散在各
   州縣地方離省窵逺經管守千各官四逺催徴完/納不前致逋
[068-6a]
 國課今若歸各州縣就近徴比頑丁不致恃逺拖欠/ 則糧賦易於完納且衛所本折錢糧不過二十萬
  散歸各州縣徴收毎邑所増無幾又并入地丁考/成不煩另案㕘罰誠為簡便况江西各衛屯田歸
  并之後軍民俱各稱便僉運亦無窒碍已有成效/則江寧等衛丁田錢糧似應於康熙十二年為始
  照例歸并州縣徴收至管屯各官内千總三十二/員均應裁去其掌印守備十六員若一概議裁恐
  運官無所統轄事務易至紛淆今應量留守備四/員改為四衛分轄運千凡支領錢糧查造册結開
  報賢否一以守備印文為憑更屬允當/其餘守備十二員應裁去以省糜費
  十三年准江蘇布政司使慕天顔請永行均田均
  役附/慕天顔疏臣惟則壤定賦各有應輸之科徴/而計畆當差始無偏枮之疾累如
[068-6b]
  江南州縣大者編户六七百里小者三四百里毎/里為一圗毎圗有十甲此厯來定額之賦役也乃
  民間貧富不等所有田地多寡不齊若田多至數/十頃而占籍止一圗或窮民僅有田幾畆而當差
  於一甲是豪户避役卸累小民而隱占之弊生矣/又或貧户苦累不堪将本名田地寄籍於豪强户
  下以免差徭而詭寄之弊生矣又或蠧胥奸里覘/知小民不諳户役之事包當里逓替納錢糧代應
  比較而包攬之弊生矣種種弊端皆因賦役不能/均平之故耳夫均田均役之法通計該州縣田地
  總額與里甲之數将田地均分毎圗若干頃畆編/為定制辦糧當差田地既均則賦役自平即有科
  則輕重之别而按畆編甲其輸糧之數不甚相逺/且不許豪户田多隱役苦累小民此法自科臣柯
日欽聳條議部覆奉令李復興行之最為得宜松民至今/ 遵在案婁縣故
[068-7a]
   稱之蘇松等屬倣照均編臣任江藩再三飭行無/異但民間田地賣買不常毎遇編審之期必應推
   收過割恐有奸蠧乗機炫惑有司變亂成法則貽/害無窮若非奉
天語儆飭何以永著為例臣請均役聽民自相品搭充足/敕行嗣後推收編審悉照均田
   里甲之數不許多田少役則隱占詭寄包攬諸弊/可以永清實有益於民人矣抑臣更有請者有司
   徴糧若不分良頑混漏完欠并比差擾則小民難/堪又查江南各屬田地山蕩灘塗等項名色繁多
   科糧有至六七十則不等是以刋布由單欵目冗/細鄉愚全不知曉臣經詳明督撫設立徴收截票
   之法計算毎户實徴糧銀分作十限清造截票按/月限完一分於開徴日預給便民限單悉照由單
   編派數目刋列填冩明白俾民曉然自知本名應/輸錢糧若干依限完納截票寧家印官止将未截
[068-7b]
   者摘比事省而不致濫差數清而不擾良户恐法/久弊生恭請
敇行永遵者也是不第江南行之有益即直省通行可以/ 興利除弊臣為賦役民生起見敢瀆
宸嚴伏乞通飭施行/敇部議覆徴收條約一行截票截票之法毎户/額徴計作十分按月一分
   一月又立三限按户算明照式填造俾糧户依限/納銀入櫃照數截票其截去者歸農未截者摘比
   良頑自分此憲檄頒行告誡諄切法至善也奈州/縣各逞己見或不查截票而仍比甲催者或已截
   而仍摘全數或未截而漏摘頑户者或将截票收/掌於糧書掯勒完户者或票雖截而簿未登混淆
   完欠者或不按應截之月限分數而任意差挐者/或併花户不截欠數總歸里長甲催名下獨累現
   年者其弊種種不一甚至陽奉隂違擅立滚單火/票等項名色濫差厲民酷刑疊摘蠧書賣夘狼皂
[068-8a]
  索費使已完之良民不獲寧家殊可痛恨今本司/遵憲發截票格式著令該州縣守令造成用印令
  司櫃吏書隨糧户完銀之時即登明流水對户截/給遵限完者竟自寧家加至一月不截者印官親
  查票根存留未截之户按名差拘著令完截斷不/許預行差押亦不許另立比簿並不許留前截後
  如欠户已完銀截票即免帶比若仍延抗方加責/儆或有急公良民能並完一年額賦或並納幾月
  幾限者即将本户之票照數截發量行奨勵以鼓/舞輸将之衆總之票存則欠票去則完竟查票根
  而比簿可不設也務期有司殫力實行不墮奸胥/術中則
 國課民生從此兩益矣一稽完欠截票之法既行專/ 查花户之截與不截以分完欠有何不清乃仍有
  紛紛混摘者盖因截法畫一糧書無作弊之竇皂/快無索錢之門不便於己欲亂成規妄稱若照按
[068-8b]
  月分限良户雖輸而頑户不前難應急餉於是印/官受其煽惑遂不照分數而摘挐矣及比較之時
  止責甲催又不計完欠之多寡一概重加刑罰而/比簿登數混淆並無實完實欠之數故糧户謂少
  完亦責多完亦責且受責不分輕重何必急公頑/者自任其頑而良者亦化為頑矣今專行截票其
  存留未截之數一目瞭然不許用比簿不許比甲/催於月終吊驗将未截頑户摘比如前月欠户於
  次月比較既除完户之名止将欠户稽比計通縣/之户已少十之八九矣即極疲極頑之邑亦少十
  之六七矣若照通縣里排比較已省力大半且一/月内上旬中旬下旬三限比較不截頑户身受三
  限之責尚有不完者乎但差催不截之户必須帶/户赴比又在印官恪一遵行然後良頑允服至於
  流水號簿毎見州縣數十里彚為一册其號至千/萬之外難於稽核蠧書移圗換甲改户易數滋弊
[068-9a]
  實甚本司昔宰錢塘立歸里流水之法毎圖一本/至今稱便行令所屬州縣一體置立逐里挨號登
  記不得仍将通區都圖完數總入流水一簿以杜/牽溷一禁秤封凡設櫃收銀糧户自封投櫃永禁
  秤封令行亦不啻再三矣孰意州縣雖革櫃吏秤/收名色又改立銀舖估色為名毎遇糧户完銀勒
  赴舖家經手秤銀入封鈐用私記甚至不論多寡必/責傾成一錠銀匠火烙方許投櫃於是縣市之積
  奸開張列肆擅握大戥銀色恣意估折加耗甚於/吏收如此錮弊皆由官吏巧剥民膏先給圗記授
  意輕重間有増不如式唘封時佯喚銀舖薄懲該/舖遂指出糧户姓名立挐重處小民聞風效命封
  封重勒户户私加是陽革秤封實則重耗也今本/司照部頒法馬一様較準官戥行州縣毎里給發
  一把聽糧户将官戥秤準入封不許銀匠火烙銀/舖估色執戥封銀嗣後如有重勒害民及櫃吏需
[068-9b]
  索票錢者許被害糧户首告舖匠櫃役一併重究/但州縣又以銀色青微及封内正數反虧為請者
  豈人之無良一至此乎此皆印官開勒耗之漸也/應飭令州縣果有一二銀色低潮正數稍輕者不
  得動其原銀列名開數出示曉諭聽糧户補納不/得差票拘拏倘敢虚開揑欠許即投告提取原封
  與糧户對認錠件訊實嚴究其銀色紋足毋論錠/件准與收納不必毎封傾成一錠致滋耗費一絶
  差擾差役之為害本司前經列示而州縣獨於糧/里之中為尤甚如圖差區皂經催分管等名色各
  有不同總一役而異其名也因上行革去此等差/名遂易一稱呼人仍其舊此輩盤踞衙門承襲頂
  首糧户甲催供其魚肉秋收夏熟飽其鯨吞一認/役必開派使用數端一開倉必妄取公費幾兩而
  包收侵啖必累重徴赴限應差又索東道此坐圖/之差擾也而承票拘挐之虎役更有甚焉摘一户
[068-10a]
   名先索見面錢臨比時完者亦云代候比較勒索/酒錢若未完者則害不可名状矣帶比受杖則有
   手輕錢照料錢正身營脱則有買囑錢代杖錢身/經痛苦復要知㑹該房一票未銷再發籖差催皂
   層見疊出而前欠一兩用費至二兩正賦究竟未/納蚩蚩愚氓何以自悮若此然必因撫字無方濫
   差所致今飭将州縣圖差區皂經催分管諸役名/色實實革去斷不許留一積蠧於中先取印官甘
   結後有告發以縱庇論而未截票之頑户不得不/差拘毎里量差一役比完即銷如本月限銀三票
   俱不截者次月初旬即行拘比如止二票不截者/姑俟中旬拘比一票不截者下旬拘比臨時激勸
   庶幾差拘之中又省差矣倘差役横肆索詐計贓/治罪惟勸良民早輸
  國課免剝啄之到門省漏巵之吹索矣/
[068-10b]
   是年
命廷臣㑹議蘇松積欠應否差大臣徃查分晰在官在民
 應追應蠲左都御史吴正治奏清查善後之策莫若減
   蘇松浮糧照常州府一例起科附/吴正治疏題為/錢糧
   積欠有由蘇松額賦/偏重敬因清查之
上諭請沛酌減之洪恩以除民生永累以培萬世國本事/ 伏念江南財賦之區我
皇上因累年積欠至二三百萬之多特官在民應追應蠲/命廷臣㑹議應否差大臣徃查分晰在
皇上軫具見民至意臣思錢糧之所以積欠者固有其由/ 念官
[068-11a]
  不知民生困苦之原從事酌議則清理雖見於一/時而拖欠仍貽於後日夫所謂積欠之由亦曰蘇
  松浮糧而已及今清查善後之策亦曰減蘇松之甚明/浮糧而已盖江南賦重甲於天下而蘇松兩府尤
  初洪武以張士誠竊踞姑蘇怒地方之附寇遂取/民間租籍照額定課故蘇松額糧不惟與他省輕
  重懸殊即以接壤之常州一府較之亦加倍不止/查常州府毎畆科平米一斗五六升下至八升五
  升不等蘇松浮糧在故明雖已屢減然毎畆科三/斗七八升至三斗二升二斗五升不等下則之田
  亦科一斗九升夫田畆之所收非有異於别壤而/輸科之逾額獨數倍於他方民力幾何其能堪此
 國在故明雖以私憾定重額原未嘗嵗嵗徴完今何/ 家任土作貢取民有制普天率土應無異視奈
  踵前代之弊政而重困此一方民耶况查他省錢/糧積欠並未有如江南之多者是浮増之糧額原
[068-11b]
  非可完之數而必欠之數也今聽紙上之成數責/有司以催科經催則無年不欠帶徴則累案算完
  豈真民不急公吏不勤事也盖賦重力竭實難全/輸也前此屢經諸臣條奏未䝉
允行在部臣不過以議減豁耳抑思賦詘由於民窮民/ 國計為重不肯輕
  窮由於額重以毎畆科至二三斗有餘之糧又有/幫貼有條銀有丁銀有雜項差徭小民一嵗收穫
  不足供一嵗之徴輸一值追比嚴急則多方假貸/剜肉醫瘡冀免敲扑日復一日則富者漸貧貧者
  益困而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萬一户絶丁逃為累/更大是浮糧病民而害且及國也在部臣又以蘇
  松積逋内有官役透冒非全屬民欠故未便議蠲/耳抑思有浮糧是以有民欠有民欠是以有那移
  厯年那移借解欵項紛煩帶徴之官勢不免於叅/罰因與蠧役任意侵漁至於官更吏易頭緒淆亂
[068-12a]
   侵欠難清何妨彼此分肥其透冒之弊不盡民欠/未嘗不因民欠所致前此有司迫於考成以欠作
   完惟有揑報迨水落石出而官役褫革餉竟空懸/是浮糧病民亦以病官而究無益於國也目今奉
論清察侵欠自當難掩然一一面察之能一一而追之乎/ 東南民力竭矣臣有以知其不能也故欲杜積欠
   之弊根必在於除故明重斂而後江南之民庻有/起色從此年徴年足無民欠自無那移無那移自
   無透冒減浮甦困正所以足額裕儲利民利國其/道固相因也漢初田租三十而税一故文景治致
   殷富論語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我
皇上視民如傷當茲旱暵之時實圖修省四海之内無不/ 引領待澤請祈
睿斷立沛松二府之浮糧酌量議減照常州府一例起科/德音将蘇
[068-12b]
  國輸納從此民力稍寛/ 課日裕
隆恩出自載被德無疆矣/皇上億萬
   十四年以軍糈浩繁将江浙白糧暫為改折每石
   一兩五錢
   二十年奉
恩詔白糧全徴本色起運
   准安徽巡撫徐國相疏請開墾之田寛限陞科附/
   疏畧為請寛陞科之限期以收開墾之實效事竊/惟足國必先於足民而足民必先於力田未
[068-13a]
  國有田野不闢而可足未息餉用浩繁則墾荒之法/ 裕民者也矧值軍興
   所當汲汲講求以佐司農之仰屋臣查各直省之/中惟江南浙西數府素少荒田而江北河南山東
   等處荒田未墾者甚多即如臣屬鳳廬安滁和五/府州屬尚有積荒民屯田地九萬四千三百九十
   四頃三十一畆零合直省而計之不可勝計在小/民豈不知無主荒田墾熟即為己業而年來報墾
   無幾其故何歟良以開墾荒田所需人力工本靡/不數倍於耕種熟田而所獲花利又不能如熟田
   之豐盈統計數年之所收不能償初墾年之工本/又安有餘息以輸賦税故必寛以起科年限養其
   餘力使獲息足償工本然後責令陞科庶幾墾者/樂於從事今例内墾荒田地定限三年起科即嵗
   嵗成熟猶不能補償所費工本倘其間再遇水旱/災傷益不能支持而年限已届追呼踵至不惟生
[068-13b]
   息全無反有剜肉醫瘡之困是以已墾者不獲遂/其樂利之休未墾者咸有畏縮不前之念而荒田
   終不能盡闢也臣查三年陞科之限雖屬舊例續/於康熙十一年間經部覆前督臣麻勒吉地方之
   凋殘已極等事一疏准於六年後陞科又康熙十/二年欽奉
上諭再加寛限通計十年方行起科仰見我失所之至意/皇上軫念小民竭蹶開懇恐催科期迫或致
   普天之民無不懽欣鼓舞咸思務本盡力畎畆於/是康熙十二十三十四年分臣屬安廬鳳三屬荒
皇上寛田開墾至三千餘頃臣屬如此他省可知皆䝉正/ 限起科培養民力之實效也嗣於康熙十五年
   月内部覆臺臣焦榮條奏将康熙十二年以前開/墾荒地於十五年起科十三年以後開墾田地仍
   照前定例於三年後起科固為籌餉起見然陞科/之年分既迫而報墾者遂復寥寥如臣屬康熙十
[068-14a]
   五年分止墾地五百六十九頃三十四畆零十六/年分止墾地三百七十三頃七十四畆零在官非
   不加意督墾以冀紀叙也在民非不樂於開墾以/收花利也總因措處工本物力艱難既慮三年之
   内豐歉難齊復恐三年之後催科𦂳迫故逡巡畏/懼不敢認墾耳是三年陞科之議雖為一時籌餉
  國之權宜而不能為裕為寛限庶可鼓勸人心查十/ 足民之長策自宜量
皇上格年起科乃䝉我敢率請過寛嗣後開墾田地合無/ 外之仁臣亦不
睿慈敕仰懇復六年後起科之例則追呼既緩自必人人/ 部酌
  國樂趨将見野無曠土兵餉端有攸賴矣/ 課日増寛民力以裕
   又准江蘇巡撫慕天顔疏豁免蘇松常等府版荒
[068-14b]
   田地錢糧於康熙七年為始附/慕天顔疏為坍荒/賠累無
皇恩豁追亟請困以召天和事臣惟地震之變/ 免甦民
皇上躬行修省事宜條奏臣思最重者首在恤民而恤民/敇将應行應革
   之最苦最急者莫若豁免江南坍荒田地錢糧一/事臣查蘇松常坍荒田地向來屢經勘駁實有三
   千餘頃合算共本折錢糧亦不滿十萬而因此賠/累反致欠多民情之隱苦實實不可勝言盖坍者
   久成白水無土可問荒者磽瘠不毛無法可耕公/占則係地入公家民已失業此種情形前撫臣及
皇上洞臣任藩司時入覲條奏歴歴繪陳久蒙暇親勘故/ 鑒止因兵興以來軍務倥偬前撫臣無
   議暫停俟事平之日議覆因循至今臣撫任三載/正值軍需告急方在生節之時何敢再瀆
[068-15a]
宸嚴是以日切焦思而對此包賠之窮民赧顔無以自解/ 臣故於自陳不職疏内首列此端為臣罪也然思
皇上愛我惟恐一夫不獲恭逢下詔求言之日臣再不言/ 民
   臣罪益深矣又念此坍荒錢糧如果可徴賠臣又/何敢即言奈何有糧無田有户無人歴年地丁條
   折原無完納委係紙上虚數不豁亦無完豁之可/免累耳惟漕糧一項徒累里甲里甲因此包賠逃
   亡株連不知凡幾官役因此漕欠那移墊買毎致/難清完猶不完也三吴賦重額繁保無頑梗拖欠
   然毎嵗考成計民間零星尾欠積累而有數萬或/災患不時民力困竭逋逃者又數萬總以四百餘
   萬之額徴而論亦不可謂之頑矣此有户有田之/欠數仍可於年限續完惟坍荒所欠萬萬無從責
特恩蠲賠臣前於備陳舊欠無徴等事一疏具題蒙如長/ 停者即此坍荒在内也今查前勘坍荒數内
[068-15b]
   洲縣田地新經丈清陞補無缺不議外太倉常熟/崑山嘉定華亭上海婁縣青浦宜興九州縣確有
皇上大坍荒未豁臣請豁容臣再加覆勘細數造册報部/ 沛恩綸特准開
   從康熙十七年起扣免於民毋容纎毫揑冒此係/永逺甦困培我
  國家萬年之樂利非比一時之蠲停将見渙汗一頒/ 民之歌舞雷動於三吴豈不可坐致休祥也哉
   二十四年准江蘇巡撫湯斌疏陳逋賦難清乞減
   定賦額並另立賦税重地州縣官考成例附/湯斌
   疏臣惟財/賦為
  國家根本之計而蘇松尤為財賦最重之鄉臣以庸/ 碌謬撫茲土見錢糧累年逋欠毎當奏銷之期多
[068-16a]
   者嘗欠至五十餘萬最少者亦不下三四十萬夙/夜疚心懼無以仰佐
  國計恒惴惴不安初疑官吏之怠玩繼疑豪强之頑/ 梗乃一載以來詢問耆碩體察民隱間嘗巡行阡
   陌訪田則之髙下考徴科之多寡然後知蘇松逋/賦實由民力維艱斟酌調劑貴在及時敢悉心為
皇上陳我蘇松土隘人稠一夫所耕不過十畆而倚山傍/ 之
   湖旱澇難均即豐稔之嵗所得亦自有限而條銀/漕白正耗以及白糧經費漕贈五米十銀雜項差
   徭不可勝計而仰事俯育婚嫁喪𦵏俱出其中終/嵗勤動不能免鞭扑之苦故蘇松俗好浮華而獨
   耕田輸税之農民艱難實甚兩府與常鎮嘉湖壤/地相接而賦額輕重懸殊即江浙閩楚並號財賦
   之鄉區區兩府田不加廣而可當大省百餘州縣/之賦民力所以日絀也夫二府田賦之重固起自
[068-16b]
   明初臣嘗考洪武年間籍沒張士誠将士誠産號/為官田賦額特重而民田之起科較輕永樂以後
   漕運愈逺加耗滋多宣德正統間巡撫周忱奏減/蘇州租七十餘萬石松江租三十餘萬石民困稍
   甦至嘉靖初蘇州知府王儀請行均田之法盡括/官民田而裒益之當時稍救官田之弊但正耗兼
   配科則繁雜吏易為奸其後以耗米作為正糧又/運綱諸費額外取之於民因時派徴又如所謂九
   釐地畆之類日漸増益非復正嘉以前之舊至唘/貞時軍餉孔殷加派日繁民不堪命矣
 本朝定鼎田賦悉照萬厯年間則例盡革明末無藝之/ 徴洵稱救民水火近年因時制宜如白糧經費運
   軍行月永折加價等項載在全書其官收官兑之/法最稱便民不可更易然亦因明朝賦重役繁以
   耗作正不得已為此補救之計而民力則已殫也/順治初年錢糧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寛後因兵
[068-17a]
   餉急迫起解數多又定十分考成之例一分不完/難逭部議以四十餘萬錢糧之州縣至與小縣錢
   糧不上數千或僅一二萬者一例考成官斯土者/雖賢如黄霸魯恭何能自免謫譴夫人千里而來
   為吏誰肯以催科無術甘心廢棄一存顧恤功名/之念則展轉茍且之計必生或以存留而抵起解
   或以此項而借彼欵或以新糧而抵舊欠叅罰期/迫則以欠作完賠補維艱又以完為欠種種弊竇
   莫可究詰一經發覺身家俱喪官之更代日勤蠧/胥因之作奸頭緒紛淆侵漁任意雖嚴加追比究
   之欵額空懸惟二十二年適遇嵗豐二十三年荷/䝉
聖恩蠲漕故僅有一二縣地丁全完而他項仍多掛欠又/ 以年外報完未副議叙之例夫人才力不甚相逺
   豈他省之吏榦濟獨優而蘇松之官催科偏拙良/以百姓之脂膏既竭則有司之智勇俱困而前途
[068-17b]
   之功名絶望則官箴之砥礪難期心已灰矣地方/何賴吏治人才皆足惜也積欠年久惟待赦蠲我
  國家𢎞敷大賚毎一赦詔蘇松免租多者百萬少者/ 七八十萬是糧額雖重原非可完之數與其赦免
   於追呼既窮之後何若酌減於徴比未加之先使/得完肌膚而樂輸将自無損
  國家嵗入之實數乎蘇松版荒所在多有臣嘗委官/ 逐一踏勘非盡石田不可耕也秖因田不抵賦力
   難任役人户逋逃數家株累小民畏懼而不敢承/佃倘䝉
皇恩稍賜寛減其孰不踴躍復業數年之後按畆陞科将/ 見田額漸増
  國賦日裕是蠲無益之虚額而收墾田之實課也前/ 此諸臣累累陳請適當軍興旁午餉需告匱之日
皇上德且俱言前朝苛政欲復宋元之舊事勢難行今賴/ 威逺播海表日出之邦絶域不庭之國莫不稽手
[068-18a]
  國來享奉琛恐後斯正本之時上年/ 家休養蒸黎培植根
鑾輿親巡洞見村落蕭條深軫仁厚澤淪肌浹髓白叟黄/聖懐又蠲漕免丁帶徴積欠深
   童感極而泣以為生逢堯舜之主視民如傷若地/方官能以民艱上聞必當大沛恩膏起三百年之
   痼疾臣身在地方義無可諉不敢逺引宋元之説/亦不敢比常鎮嘉湖之例惟叩懇我
皇上念民力之已竭察虚額之無益/宸衷獨斷渙發
德音及此纂修簡明全書之時博集二廷議将蘇松錢糧/ 合盤打算各照科則量減一 分定適中可完之
   實數無存過重必欠之虚額更将科則稍加歸併/使簡易明白便於稽核或将賦額最重州縣另立
   勸懲之典不與小縣一例考成使守令知可以久/任可以陞遷不至茍且因循事務廢弛庶幾野無
[068-18b]
   不耕之土户無不完之租民力裕而吏治清賦税/充而
  國用足億萬年太平無疆之休端在是矣臣非不知/ 賦額久定未便更張但體
  國經野貴永久而無弊茍有未善正宜變通况前代/ 之苛政乎我
皇上神聖立極事事垂法萬世此尤關/ 國計民生之大者宏謀逺算總自
睿裁非微臣所能仰賛也/
   二十六年
命纂修簡明賦役新書科臣劉國黼疏乞各省田地賦役
   大小等則逐一註明附/劉國黼疏畧臣辦事户垣/見各省起科
[068-19a]
   則例有大地小地上中下地之殊有一二等至六/七等三四則至數十則之别不但各省不同即一
   省之中各府各州各縣亦多互異盖地形有髙下/平陂土性有沙鹵肥瘠古人則壤成賦固不能強
   之使同也但全書之内将各則田地註明折數者/固多而遺漏未註者亦復不少臣江南揚州人也
   即以揚屬而論江都之田一萬七千餘頃額徴銀/五萬餘兩全書已註明折數矣若髙郵田二萬五
   千餘頃額徴銀四萬一千餘兩泰州田九千餘頃/額徴銀四萬四千餘兩非泰州之田僅髙郵三分
   之一非泰州之賦重於髙郵三倍也盖泰州大地/而髙郵小地也又如興化田二萬四千餘頃額徴
   銀二萬八千餘兩寳應田二千餘頃額徴銀二萬/餘兩非寳應之田僅興化十分之一非寳應之賦
   重於興化十倍也盖寳應大地而興化小地也小/地則一畆為一畆大地則數畆折一畆一畆為一
[068-19b]
   畆則賦輕數畆折一畆則賦重而全書之内皆未/經註明也今獲徧覽各省全書始知大地小地未
   經註明者不獨臣鄉然也臣謂錢糧欵項不可不/簡而田畆大小尤不可不明乞
敇下纂修新書諸臣将大小等則逐一註明/
    江南全省田賦
   原額田地山塘蕩漊塹塗墩灘等項一百一十五
   萬七千一百四十六頃四十畆有竒 雲霧荒山
   一十六頃三畆九分 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
   有竒 馬田一百七十一頃 屋基一百六十二
[068-20a]
  間半 畆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鹽鈔
  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除原荒並節年水淹堤占挖廢坍江坍海田地二
  十萬九千七百七十二頃五十八畆有奇 又松
  滁二府州屬折實成田折去一千三百七十五頃
  五十六畆有奇
  節年開墾陞科田地一萬三千九百六十四頃八
  十六畆有奇
[068-20b]
  順治十四年實額田地九十五萬九千九百六十
  三頃一十二畆有奇 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畆
  九分 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有奇 馬田一
  百七十一頃 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 畆桑絲
  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鹽鈔六千六百七十
  八口
  節年抛荒坍江坍海遷沙堤占水沈田地二萬九
  千二百三十五頃九十二畆有奇 又廬鳳和三
[068-21a]
  府州屬折實成田折去二萬七千九百一十四頃
  一十七畆有奇
  節年丈増墾荒溢額並蘆洲轉則陞田又歸併海
  門鄉及潁州潁上二衛所田地八萬七千四百六
  十二頃一十一畆有奇 開墾草山八百六十三
  里有奇
  康熙二十二年實額田地九十九萬二百七十五
  頃一十五畆一分四釐有奇 雲霧荒山一十六
[068-21b]
  頃三畆九分 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有
  奇 馬田一百七十一頃 屋基一百六十二間
  半 畆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鹽鈔六
  千六百七十八口
  節年坍荒開河堤占水沈田地一萬六千五百八
  十頃四十六畆八釐有奇 又鳳六亳三府州屬
  折實成田折去三千九百二十二頃一畆二分八
  釐有奇
[068-22a]
   節年陞増溢額田地並蘆草田蕩五萬三千三百
   七頃二十六畆七分四釐有奇 開墾草山四百
   二十六里九分有奇 又金壇縣報荒未豁田二
   百三十三頃三十畆三分九釐有奇 泗州新淤
   地畆二百五十四頃九十九畆五分二釐有奇
   雍正十三年實在田地一百二萬三千五百六十
   八頃二十四畆四分三釐有奇 雲霧荒山一十
   六頃三畆九分 草山三千二十里有奇 馬田
[068-22b]
   一百七十一頃 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 畆桑
   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鹽鈔六千六百七
   十八口
   額徴税糧地畆徭里條鞭折色帶閏補徴時價並
   雲霧山租鹽鈔等銀内除雍正三年䝉
特恩蠲免蘇松浮糧銀四十五萬外實徴銀四百六十八
   萬一千七百二十五兩八錢六分八釐六毫有奇
   遇閏加銀三萬七十六兩二錢二分二釐六毫有
[068-23a]
  奇
  人丁攤入地畆銀四十四萬八千八百七兩八錢
  七分二釐有奇遇閏加銀一千八百六十九兩四
  錢二分一釐八毫有奇
  屯丁攤入地畆銀八十九兩七錢
  匠班攤入地畆銀一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兩六錢
  八分九釐三毫有奇遇閏加銀三錢三分七釐五
  毫
[068-23b]
  除閏共實徴銀五百一十四萬二千一百一兩一
  錢二分九釐九毫有奇
  額徴漕南並五米二百八十九萬六千四百九十
  二石二斗二升五合有奇遇閏加米一千三十三
  石六斗四升五合有奇
  麥七萬四千三百八十一石八斗五升三合有奇
  豆二萬八千四百三十八石六斗八升六合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雜辦銀六萬九千三百一十六
[068-24a]
  兩一錢四分三釐三毫有奇内除亳州商税銀一/百一十四兩六錢一
  分六釐歸併/鳳關徴收遇閏加銀六百六十六兩八錢八分
  二釐七毫有奇
  又安慶府屬新増摃脚銀三兩三錢三分有奇
  米一千四百三十八石五斗九升五合有奇
  麥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有奇
  制錢三萬三千六百七十五文五分遇閏加錢七
  百五十八文一分
[068-24b]
  額外歸併省衛外衛原額屯田地四萬二千七十
  一頃三十八畆二釐有奇
  節年坍荒田地三百九十六頃五十七畆四分五
  釐有奇
  節年陞科並清出溢額田地二千八百一十八頃
  五十五畆九分七釐有奇 又歸併南撫饒三衛
  所並南昌衛前屯田地五百三十九頃一十四畆
  九分二釐有奇
[068-25a]
  雍正十三年實在屯田地四萬五千三十二頃五
  十一畆四分六釐有奇
  額徴折色銀 萬六千三百三十兩九錢二分八
  釐一毫有奇遇閏加銀二錢二分六毫有奇
  又軍需銀六十兩
  屯丁攤入地畆銀二萬四百三十八兩三錢一分
  六釐六毫有奇
  除閏共實徴銀一十萬六千八百二十九兩二錢
[068-25b]
  四分四釐七毫有奇
  額徴本折米一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二石三斗
  九升八合有奇
  麥四千三百三十石五斗一升三合有奇
  本折豆三千二百八十九石三斗九升九合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軍三小料並雜辦銀二千八百
  四兩七錢五分七釐七毫有奇
  制錢十千文
[068-26a]
   江蘇布政使司
  原額田地等項七十一萬九千八百三十六頃六
  十七畆有奇蘇州府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
  除原荒並節年水淹挑堤公占坍江坍海田地七
  萬七千一百四十八頃四畆有奇 又松屬山塘
  蕩漊折實成田折去一千九十七頃一十一畆有
  奇
  開墾陞科田地三頃九十九畆有奇
[068-26b]
  順治十四年實額田地六十四萬一千五百九十
  五頃五十一畆有奇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
  節年坍江坍海遷沙版荒堤占挑廢積荒田地一
  萬二千八十七頃六十七畆有奇
  節年丈増陞科墾荒復業並蘆洲轉則陞田及歸
  併海門鄉田地三萬五千三百九十八頃九十畆
  有奇
  康熙二十二年實額田地六十六萬四千九百六
[068-27a]
   頃七十四畆七分七釐有奇屋基一百六十二
   間半
   節年坍荒田地一萬三千八百一頃八十九畆一
   釐有奇
   節年陞増田地並蘆草田蕩三萬五千六百七十
   七頃五十八畆八分一釐有奇 又金壇縣報荒
   未豁田二百三十三頃三十畆三分九釐有奇
   雍正十三年實在田地六十八萬七千一十五頃
[068-27b]
   七十四畆九分六釐有奇 屋基一百六十二間
   半
   額徴税糧地畆徭里條鞭折色銀内除雍正三年
   䝉
特恩蠲免蘇松浮糧銀四十五萬外實徴銀三百二十七
   萬五千八百六十五兩七錢二分一釐四毫有奇
   遇閏加銀三萬七十六兩二錢二分二釐六毫有
   奇
[068-28a]
  人丁攤入地畆銀二十四萬九百二十二兩三分
  九釐九毫有奇遇閏加銀一千八百六十九兩四
  錢二分一釐八毫有奇
  屯丁攤入地畆銀八十九兩七錢
  匠班攤入地畆銀七千六百七兩三錢八分六釐
  五毫有奇
  除閏共實徴銀三百五十二萬四千四百八十四
  兩八錢四分七釐八毫有奇
[068-28b]
  額徴漕南並五米二百四十八萬二百一十九石
  五升九合有奇遇閏加米一千三十三石六斗四
  升五合有奇
  麥六萬三千九百六十六石六斗三升六合有奇
  豆五千一百八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雜辦銀四萬一千七百三兩五
  錢九分四釐一毫有奇遇閏加銀二百四十五兩
  五錢七毫有奇
[068-29a]
  學租錢二萬一千六百文
  額外歸併省衛外衛原額屯田地一萬四千四百
  一十一頃一十四畆二釐有奇
  節年坍荒田地三百九十六頃五十七畆四分五
  釐有奇
  節年陞科田地七百一頃六十七畆九分七釐有奇
  雍正十三年實在屯田地一萬四千七百一十六
  頃二十四畆五分四釐有奇
[068-29b]
  額徴折色銀二萬四千五百九十四兩九錢五分
  九釐一毫有奇
  又軍需銀六十兩
  屯丁攤入地畆銀一萬二百九十一兩三錢二分
  一釐六毫有奇
  共實徴銀三萬四千九百四十六兩二錢八分七
  毫有奇
  額徴本色米五萬六千七百四十石五斗二升五
[068-30a]
  合有奇
  麥三百四十二石四斗三升九合有奇
  豆五十六石二斗九升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雜辦銀二千一百二兩九錢四
  分七釐四毫有奇
   安徽布政使司
  原額田地等項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九頃七十三
  畆有奇 池州府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畆九分
[068-30b]
   廬州府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有奇 滁州
  馬田一百七十一頃 畆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
  兩六錢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除原荒並節年挖廢坍江田塘一十三萬二千六
  百二十四頃五十四畆有奇 又滁州山塘折實
  成田折去二百七十八頃四十五畆有奇
  開墾陞科田地一萬三千九百六十頃八十七畆
  有奇
[068-31a]
  順治十四年實額田地三十一萬八千三百六十
  七頃六十一畆有奇 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畆
  九分 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有奇 馬田一
  百七十一頃 畆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節年民衛續荒並堤占水沈田地一萬七千一百
  四十八頃二十五畆有奇 又廬鳳和屬山塘折
  實成田折去二萬七千九百一十四頃一十七畆
[068-31b]
  有奇
  節年開墾陞科並清出溢額田地四萬三千八百
  二十九頃六十四畆有奇 開墾草山八百六十
  三里有奇 又鳳陽府歸併潁州潁上二衛所屯
  田八千二百三十三頃五十七畆有奇
  康熙二十二年實額田地三十二萬五千三百六
  十八頃四十畆三分七釐有奇 雲霧荒山一十
  六頃三畆九分 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
[068-32a]
  有奇 馬田一百七十一頃 畆桑絲一千六百
  六十三兩六錢 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除鳳六亳屬山塘折實成田折去三千九百二十
  二頃一畆二分八釐有奇 又靈璧縣開河築堤
  裁栁占廢上中下三則地實折實地二十三頃七
  畆七分一釐有奇 臨泗盱五四州縣水沈田地
  二千五百頃九十畆七分九釐有奇 泗州新減
  田地二百五十四頃五十八畆五分七釐有奇
[068-32b]
  節年開墾陞科並清出溢額積荒田地一萬七千
  六百二十九頃六十七畆九分三釐有奇 開墾
  草山四百二十六里九分有奇 又泗州新淤地
  畆二百五十四頃九十九畆五分二釐有奇
  雍正十三年實在成熟折實田地三十三萬六千
  五百五十二頃四十九畆四分七釐有奇 雲霧
  荒山一十六頃三畆九分 草山三千二十里有
  奇 馬田一百七十一頃 畆桑絲一千六百六
[068-33a]
  十三兩六錢 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額徴税糧地畆徭里條鞭折色帶閏補徴時價並
  雲霧山租鹽鈔等銀一百四十萬五千八百六十
  兩一錢四分七釐二毫有奇内漁課羨餘船税茶/商税官祠租亷惠田
  租厰租抵解正項銀二千九十/四兩九錢一分八釐六毫有奇
  人丁攤入地畆銀二十萬七千八百八十五兩八
  錢三分二釐一毫有奇
  匠班攤入地畆銀三千八百七十兩三錢二釐八
[068-33b]
  毫有奇遇閏加銀三錢三分七釐五毫
  除閏共實徴銀一百六十一萬七千六百一十六
  兩二錢八分二釐一毫有奇
  額徴漕南並五米四十一萬六千二百七十三石
  一斗六升六合有奇
  麥一萬四百一十五石二斗一升七合有奇
  豆二萬三千二百五十一石二升五合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雜辦並鰣魚折價銀二萬七千
[068-34a]
  六百一十三兩三錢四分九釐二毫有奇内除亳/州商税
  銀一百一十四兩六錢一/分六釐歸併鳳關征收遇閏加銀四百二十一
  兩三錢八分二釐有奇
  又安慶府屬新増摃脚銀三兩三錢三分有奇
  米一千四百三十八石五斗九升五合有奇
  麥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有奇
  和州廣惠庫制錢一萬二千七十五文五分遇閏
  加錢七百五十八文一分
[068-34b]
  額外歸併省衛外衛原額屯田二萬七千六百六
  十頃二十四畆有奇
  節年陞科並清出溢額田地二千一百一十六頃
  八十八畆有奇 又池州府屬歸併南撫饒三衛
  所並南昌衛前屯田地五百三十九頃一十四畆
  九分二釐有奇
  雍正十三年實在屯田地三萬三百一十六頃二
  十六畆九分一釐有奇
[068-35a]
  額徴折色銀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五兩九錢六分
  九釐有奇遇閏加銀二錢二分六毫有奇
  屯丁攤入地畆銀一萬一百四十六兩九錢九分
  五釐有奇
  除閏共實徴銀七萬一千八百八十二兩九錢六
  分四釐有奇
  額徴本折米九萬一千四百五十一石八斗七升
  三合有奇
[068-35b]
  麥三千九百八十八石七升四合有奇
  折色豆三千二百三十三石一斗九合有奇毎石/折銀
  七錢共折銀二千二百六十/三兩一錢七分六釐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軍三小料銀一百六十兩五錢
  六分
  又雜辦銀五百四十一兩二錢五分三毫有奇
  制錢十千文
   漕米加耗
[068-36a]
 明初民運無脚耗等項至宣德間令民糧兑與軍運
  成化間將徐淮臨德四倉支運亦改兑軍皆給路
  費始各有耗米兑運米俱一平一尖收受故有尖
  米耗米除隨船給運外餘折銀謂之輕齎改兑無
  尖米以耗米二升折銀謂之折易輕齎後通惠河
  成省脚價始立減扣法扣留者以備修理通惠河
  牐量減者以寛民力兑運加耗米應天蘇州松江
  常州鎮江太平寧國池州廬州安慶每石加耗米
[068-36b]
  五斗六升又兩尖米一斗共六斗六升内除四斗
  隨船作耗餘米二斗六升折銀一錢三分名二六
  輕齎近減去二升止徴二斗四升改為二四輕齎
  於内仍扣留銀一分鳳陽淮安揚州徐州每石加
  耗米四斗六升尖米一斗共五斗六升内除三斗
  隨船作耗餘米二斗六升折銀一錢三分名二六
  輕齎後改為二四與應天府相同南京下江等總
  每石徴脚米六升折銀給運宣徳八年題准兑軍
[068-37a]
  脚耗每石南直𨽻六斗江北淮揚鳳陽五斗徐州
  四斗正德七年題准輕齎銀兩各司府州縣每年
  務隨正糧一併兑完方許出給通關嘉靖六年議
  准官軍過江領兑蘇州等䖏者江北三總並廬州
  衛每石脚米一斗三升南京兩總並鎮江衛每石
  七升萬厯元年題准江北三總派兑南糧原定脚
  米一斗三升雇覔江船今瓜洲建牐徑赴水次聽
  兑蠲免七升止徴六升其南京各衛通到水次原
[068-37b]
  徴七升又免一升止徴六升明㑹典/
國朝順治十四年准巡按御史秦世貞疏定每正糧百
  石除正耗外加米五石銀五兩交與旗弁十六年
  又准科臣朱紹鳳以蘇松常鎮四府糧多路逺領
  運旗丁不無常例雜費於五兩之外再加五兩其
  江安等府州俱仍係五米五銀
   白糧耗脚
 明嘉靖九年奏准蘇松常三府起運内官監白熟細
[068-38a]
   米每石耗米二斗五升車脚銀四錢船錢銀六錢
    白熟粳米毎石耗米二斗八升車脚銀三錢五
   分船錢糙米四斗貼夫四斗七升 供用庫白糧
   每石耗米一斗八升車脚銀三錢五分船錢糙米
   四斗貼夫糙米五斗 光禄寺白糧每石耗米二
   斗五升照此派納不許違例加増續文獻通考/
 國朝蘇州府屬白糧每石加耗米三斗續加二斗每正
   耗米一石加舂辦米二斗松江府同常州府每正
[068-38b]
   米一石加耗米三斗舂辦米九斗續加耗米每石
   二斗每耗米一石加舂辦米二斗
   額編白糧經費蘇松常三府每正米一石雇船水
   脚八錢添䉡提溜二錢車脚由牐三錢
    按以上俱入條鞭内欵
    丁銀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聖祖仁皇帝恩詔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地畆並未加
[068-39a]
 廣宜施寛大之恩共享恬熙之樂嗣後直𨽻各地方官
 遇編審之期察出増益人丁止将實數另造清册奏聞
 其徴收錢糧但據康熙五十一年丁册定為常額續増
 人丁永不加賦仍不許有司於造册之時藉端需索用
 副朕休養生息之意
   五十五年御史董之燧疏請統計丁銀按畆均派
   户部議覆各省州縣地畆人丁原有不同隨地制
   宜相沿已久未便更張如有情願買賣地畆而丁
[068-39b]
   應從地起者其地亦隨買主輸課奉
㫖依議附/董之燧疏畧續生人丁永不加賦/
皇上軫念民生髙厚之恩真有加無已但現在人丁尚多/ 偏苦各省州縣丁制亦有不同有丁從地起者丁
   從人起者丁從地起者其法最善而無知愚民每/每急求售地竟地賣而丁存至丁從人起者凡遇
   編審之年富豪大户有囑里書隱匿不報而小户/貧民盡入版册無地納税亦屬不堪一切差役俱
   照丁起派以田連阡陌坐享其逸貧無立錐身任/其勞既役其身復徴其税逃亡者有所不免一遇
  國逃亡非親族賠累則累也嗣後既不増額則有定/ 課虚懸現在人丁之
敇部行數可稽臣請地方官確查各縣地畆若干統計地/ 令直𨽻各省
[068-40a]
   丁人丁之銀數若干按畆均派在有地者所加無/多不為苦無地者得免賠累實為幸
   雍正五年總督范時繹
  題請以雍正六年為始丁隨田辦奉
㫖依議附/范時繹疏畧丁銀隨田併征最為均平良法直/𨽻各省厯來丁地分征者節經
俞㫖題明歸併奉有州縣内向有丁銀隨田徴輸者亦有/ 在案今江南各
   丁田各辦者查各屬田地原有髙下之殊按畆起/科亦有輕重之别所有丁銀各就本縣地畆均攤
   為便且可省改造全書之煩至中間成熟銀米科/算或照地畆科算亦皆下順輿情便於輸納相應
皇仁題明以雍正六年為始丁隨田辦以廣兩六錢有奇/ 再山陽一縣每地銀一兩攤徴丁銀一
[068-40b]
   又江寧縣歸併外衛地銀一兩亦攤丁銀一兩二/分有奇似乎獨重但按畆而計山陽縣每畆原徴
   銀一分八釐零今加人丁項不足五分之數江寧/歸併外衛每畆徴銀一分九釐零今加人丁項尚
   不足三分九釐之數再收租納糧均輸猶易若責/之無地光丁不無追呼之擾如海州山陽髙郵江
   都四州縣無地軍丁額數無幾均入民田毎畆所/増不過絲毫之間均應畫一攤徴再安徽等屬尚
   未造册詳報但事同一例應概/請攤徴俱自雍正六年為始按丁銀即漢之口
   算唐之調宋之丁米當時有授田之制無無田之
   丁及授田法不行而無田之丁始以丁銀為苦矣
   増除之際吏胥得縁為奸自
[068-41a]
 聖朝増丁不増賦丁隨田辦而貧民得以安枕為自古
   未有百世不易之良法也 此今條鞭内人丁欵
    匠班
   雍正七年奉
㫖准署總督范時繹安徽巡撫魏廷珍江蘇巡撫王璣疏
   将上下兩江匠班銀免徴攤入地畆徴輸附/疏畧
   各屬匠班銀兩向係按匠徴輸相沿久逺今查安/徽屬除當塗和州含山三州縣全書原未編有匠
   班毋庸另議外其懐桐等五十七州縣每年額徴/共銀三千八百七十兩三錢二釐零江蘇屬除山
[068-41b]
   陽桃源安東以及邳州宿遷雎寧等州縣久在田/丁内徴解外其上元等六十州縣每年額徴共銀
   七千六百八兩五錢三釐零縁厯年久逺原匠子/孫逃故無追是以各州縣有於現業匠户派徴者
   有著族屬親鄰里逓賠補者若攤入田畆徴輸在/有田之户所増無幾而手藝貧民受益良多相應
   造具攤徴清册請/於雍正七年為始 此條鞭内匠班之欵
    永折漕糧地方
   江寧府屬髙淳溧水二縣每正兑米一石連耗折
   銀七錢改兑米一石連耗折銀六錢
   淮安府屬安東縣正兑改兑米俱毎石連耗折銀
[068-42a]
  五錢
  揚州府屬興化縣每石連耗折銀五錢
  舊屬蘇州府今屬太倉州之嘉定縣並嘉定分出
  之寳山縣正兑米每石連耗折銀七錢改兑米每
  石連耗折銀六錢
   以上折銀俱入地丁項下徴解順治十六年因
   江寧省衛月糧不敷巡按馬騰陞 題定折漕
   州縣每正米一石一例加増銀二錢五分一釐
[068-42b]
   三毫七絲二忽九微三纎七沙七塵七埃六𣺌
   二漠徴解江安糧道交納
  徽州府屬應徴南米康熙二十八年總督傅臘塔
  以該屬䖏萬山之中不通舟楫深為苦累 題定
  改折每石徴銀八錢
恩免
  山陽清河桃源宿遷安東髙郵寳應碭山徐州衛
  等九州縣衛挑河築堤挖廢民屯田地四百四十
[068-43a]
   六頃九十五畆零雍正九年蘇州巡撫尹繼善
   題請将該額徴銀米麥豆等項自康熙五十一年
   起至雍正五年止悉行蠲免奉
㫖依議
   沛縣昭陽湖水沈田地二千一百六十八頃七十
   六畆 題定應徴銀米每年冬勘之後涸則次年
   帶徴淹則 題請蠲免雍正十年十二月總漕性
   桂 題請将湖田本年漕米先行挖除徴收俟冬
[068-43b]
   勘後如有涸復於次年帶徴奉
㫖依議
   雍正十二年江蘇巡撫髙其倬 題挖廢田地内碭山
   縣田地四頃七十二畆零徐州衛屯田三頃六十一畆
   零於雍正六七年間淤平各户丁照額輸将所有山陽
   阜寧清河桃源宿遷安東髙郵寳應八州縣共挖廢田
   地四百三十八頃六十一畆零自雍正六年起至十年
   止請将該額徴銀米麥悉予蠲免部覆仍令以後按年
[068-44a]
  委員確勘有無淤出應徴應免之䖏報明保 題奉
㫖依議
   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署副都御史陳世倌 奏
   請農忙停徴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定例徴收錢糧
   於農忙之時停徴雍正五年議准條奏頑民恃有
   停徴之例輾轉規避以致積欠嗣後州縣於停忙
   之日查明糧户限内完半者照例俟開徴後再完
   如未完半之户仍行追比夫小民辛勤力作一嵗
[068-44b]
   之中五六兩月最為𦂳要生計於是乎出賦税於
   是乎辦誠不可以催科妨其本業况四月限内之
   不能完半者多因青黄不接無力輸将難因一二
   頑户概行徴比即稍緩時日亦可於開徴之後催
   令完納應如陳世倌所奏請
 敇部通行直省嗣後農忙之時仍照舊例概停徴比奉
 御批所議甚是依議速行
   十二月二十七日奉
[068-45a]
上諭朕聞淮安府阜寧縣所屬射陽湖地方於雍正五
 年經齊蘇勒題陞淤地八千一百餘頃陞租銀四千
 餘兩又康熙五十九年查丈射陽湖北岸淤灘案内
 有民人周士孔楊景希陞地四百餘頃應陞銀一百
 七十兩俱係有糧無地小民賠累難堪是以向來積
 欠纍纍從未清完今各項舊欠雖已蠲免然将來新
 賦無出勢必仍行追比甚屬累民著将前項陞地八
 千六百五十頃四十九畆零租銀四千二百六十一
[068-45b]
 兩零俱行豁除以甦民困該部即遵諭行
  乾隆元年二月十六日奉
上諭朕聞江南淮安府屬之桃源縣徐州府屬之宿遷
 縣雎寧縣濱臨黄河沿河地畆淹涸靡常雍正五年
 因朱家口潰決之水復循故道其舊淹田地始得涸
 出而河臣為地棍所欺遂以此地為新淤之腴産睢
 寧縣報陞地五千三十九頃宿遷縣報陞地四千七
 十二頃桃源縣報陞地三千八百四十二頃嗣䝉
[068-46a]
皇考世宗憲皇帝勤求民隱特頒
諭㫖以淤地勘報不實令河臣㑹同督臣委員查勘共豁
  地七千二百餘頃萬民感頌所有存留地五千七百
  餘頃俱照各縣成例折算實地三千五百餘頃科則
  亦經減輕其潼安一衛裁汰改歸州縣徴收乃比年
  以來應納錢糧仍催徴不前盖此淤出之地畆即舊
  有之糧田是以民力維艱輸将不繼也朕以愛養百
  姓為心既洞悉其中情事自當加恩開除以紓民力
[068-46b]
  著将宿遷睢寧桃源三縣現存新淤涸復改科地糧
  額徴銀六千五百四兩全行豁免其雍正十三年淤
  地未完錢糧亦免徴收至水沈地畆仍照例歸於每
  年冬勘該部即遵諭行
   四月十六日户部議查得署理蘇州巡撫顧琮以
   蘇松常鎮等府額賦繁重荷䝉
 皇上軫念民瘼格外施恩
 諭令酌減耗羨以紓民力今分别科則輕重量減差等
[068-47a]
  請自乾隆元年起一切新舊錢糧将科則最重之
  蘇松太三府州遵減耗羨五分計共減耗銀七萬
  七千三百八十三兩零科則次重之常鎮二府酌
  減耗羨三分計共減耗銀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一
  兩零通共減耗銀一十萬五千五百七十四兩零
  再查江省錢糧耗羨自雍正六年提解充公酌定
  加一徴收以為各官養亷並一切地方有定無定
  公費年底造册核銷通省每年額徴地漕雜税學
[068-47b]
  租蘆課等項耗羨共銀三十七萬五千一百七十
  二兩零今除去蘇松常鎮太五府州酌減銀兩外
  實收耗銀二十六萬九千五百九十八兩零毎年
  嵗需各官養廉及有定無定公費並隨時辦理公
  費每年約需共銀三十三萬四千餘兩以嵗入耗
  羨支給計不敷銀六萬四千五百餘兩查有揚海
  兩關額税之外每年計有盈餘銀約共八萬餘兩
  可否将此盈餘税銀每年撥給六萬四千五百兩
[068-48a]
   以資添補統於年底造册送部核銷俾公事得無
   匱乏等因㑹同江南總督趙𢎞恩合詞具 題前
   來查江南賦重之區如蘇松常鎮四府較之他省
   幾及數倍應如所請以奉文之日為始飭令各屬
   按數徴收仍通行出示曉諭如有不肖官吏私自
   巧取苛索累民者該督撫即行 題叅嚴究再稱
   養廉公費不敷於揚海兩關盈餘銀内動支添補
   亦應如所請統於年底報銷案内造報可也奉
[068-48b]
㫖依議
 
 
 
 
 
 
  江南通志卷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