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c0021 繹史-清-馬驌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繹史卷五十八    靈壁縣知縣馬驌撰
  晉滅赤狄長狄之亡/
左傳文公十/一年鄋瞞侵齊遂伐我公卜使叔孫得臣追之
吉侯叔夏御莊叔緜房甥為右富父終甥駟乘冬十月
甲午敗狄于鹹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
之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初宋武公之世鄋瞞
伐宋司徒皇父帥師禦之耏斑御皇父充石公子穀甥
[058-1b]
為右司寇牛父駟乘以敗狄于長邱獲長狄緣斯皇父
之二子死焉宋公於是以門賞耏斑使食其征謂之耏
門晉之滅潞也獲僑如之弟焚如齊襄公之二年鄋瞞
伐齊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
衞人獲其季弟簡如鄋瞞由是遂亡○杜注云榮如以/魯桓十六年死至
宣十五年一百三歳其兄猶在傳/言既長且壽有異於人此注最妙
穀梁傳不言帥師而言敗何也直敗一人之辭也一人
而曰敗何也以衆焉言之也傳曰長狄也弟兄三人佚
[058-2a]
宕中國瓦石不能害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
橫九畞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然則何為不言獲也
曰古者不重創不禽二毛故不言獲為内諱也其之齊
者王子成父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公羊傳狄者何/長狄也兄弟三
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其
言敗何大之也其日何大之也其地何/大之也何以書記異也已上長狄之亡
左傳宣公/六年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邱晉侯欲伐之中行
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周書曰殪戎殷
[058-2b]
此類之謂也 七/年赤狄侵晉取向陰之禾 十一/年晉郤
成子求成于衆狄衆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晉秋會于
欑函衆狄服也是行也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聞
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繼其從之也詩
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猶勤況寡德乎穀梁傳不/言及外狄 十五/年
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
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
雋才不如待後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雋才雖
[058-3a]
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
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雋才而不以茂
德兹益罪也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
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討有罪曰將待後後有辭而討
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與衆亡之道也商紂由之故滅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故
文反正為乏盡在狄矣晉侯從之六月癸卯晉荀林父
敗赤狄于曲梁辛亥滅潞酆舒奔衞衞人歸諸晉晉人
[058-3b]
殺之
公羊傳潞何以稱子潞子之為善也躬足以亡爾雖然
君子不可不記也離于夷狄而未能合于中國晉師伐
之中國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穀梁傳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
狄不日其曰潞/子嬰兒賢也
左傳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曰
吾獲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喪伯氏矣羊舌職説是賞
也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者謂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
[058-4a]
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謂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
是過也故詩曰陳錫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濟
 十六年春晉士㑹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三
月獻狄俘晉侯請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㑹將中軍且
為大傅於是晉國之盜逃奔於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
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
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
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列子晉國苦/盗有郄雍者
[058-4b]
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閒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
為盡矣奚用多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羣盜謀曰吾所竆者郄
雍也遂共盗而殘之晉侯間之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而敎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則何盜
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羣盗奔秦焉 成公/三年晉郤克衞孫良夫伐廧咎
如討赤狄之餘焉廧咎如潰上失民也
 狄自春秋以來世為諸國患東則齊當其衝南則鄭
 當其衝東南則偪衞西南則界晉一盛於莊閔之際
[058-5a]
 而齊桓公救邢衞以攘之再盛於僖文之際而晉襄
 公敗箕以創之中國之有霸狄所憚也齊桓衰而狄
 熾則救齊以伐衞黨叔帶以伐周閒晉文公之有鄭
 虞以侵齊乘衞成公之初歸以圍衞四十餘年未嘗
 挫也晉襄沒而狄逞則侵齊而又越齊以及魯伐衞
 而又踰衞以及宋狄之無將較昔為甚僑如之獲春
 秋大之然止能殄其一種未克滅其族類也及乎宣
 公之世狄勢亦分蓋衆狄之中赤狄最彊而赤狄之
[058-5b]
 中潞氏為大比歲侵齊晉人懼焉欑函之會先離其
 黨閒酆舒之不臣遂滅潞而有其土次及甲氏畱吁
 鐸辰之屬除惡務盡無俾遺種晉之於赤狄也能殲
 其類矣雖然酆舒之為亂也傷君目殺夫人其罪在
 下舒也奔衞潞氏之亂靖矣滅其國而以其君歸非
 定潞氏實利之焉蹊田奪牛之譏晉能免乎林父士
 會之帥師經皆不書至於伐廧咎如郤克孫良夫又
 具書不書而貶在晉具書而貶并及衞矣於斯時也
[058-6a]
 楚莊圍宋宋人告急不能出鋭師以爭諸侯而方沾
 沾赤狄以逞其志晉其不競矣乎
 
 
 
 
 
 
[058-6b]
 
 
 
 
 
 
 
 繹史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