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 (WYG)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開元釋教録卷四上
            唐 釋智昇 撰
總括羣經録上之四
秦姚氏都長安亦云/後秦
起姚萇謚為昭/武皇帝白雀元年甲申至姚泓無/謚永和三年丁
巳凡經三主三十四年沙門五人所出經律論等總九
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於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
[004-1b]
闕本准大智度論後記云𢎞始三年嵗在辛丑王道珪/云歲在庚子一本亦云歲在辛丑房及甄鸞更差一載
今依後記為/正次苐排之
  沙門竺佛念一十二部七十/四卷經律集
  沙門鳩摩羅什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經律論集
  沙門弗若多羅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門佛陀耶舍四部八十/四卷經律
  沙門曇摩耶舍三部二十/四卷經論
十住斷結經十卷初云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一名十十日光三昧定亦云十地斷
[004-2a]
結或十一卷或十四卷第二/出見二秦録髙僧傳僧祜録
菩薩瓔珞經十二卷一名現在報第二出或十三卷或/十四卷或十六卷苻秦建元十二
年七月出見二秦/録髙僧傳僧祜録
菩薩處胎經五卷初云菩薩從兠術天降神母胎説廣/普經亦直云胎經或四卷或八卷見
二秦録髙僧/傳僧祜録
中隂經二卷見二秦録髙/僧傳僧祜録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或直云瓔珞本業/經初云見長房録
鼻柰耶律十卷一名誡因緣經亦云鼻柰耶經亦云/戒果因緣經沙門曇景筆受見安公
[004-2b]
經序苻秦建元十四年/壬午正月十二日出
出曜經二十卷亦云出曜論或十九卷苻秦建元十九年/出見二秦録髙僧傳僧祜寶唱等録
  已上見在已下闕
持人菩薩經三卷第二出與法䕶持人羅/什持世同本見長房録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亦云大雲經或四卷與曇無䜟/方等大雲同本初出見長房録
菩薩普處經三卷見長/房録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一卷第三出僧純於拘夷國/得梵本佛念為譯文繁
後竺法汰刪改/正之見寶唱録
[004-3a]
王子法益壊目因緣經一卷或云阿育王息壊目因/緣經第三出見僧祜録
  右一十二部七十四卷出曜上七部六十一卷見/在持人下五部一十三卷
  闕/本
沙門竺佛念涼州人弱年出家志業清堅外和内朗有
通敏之鍳諷習衆經粗渉外典其蒼雅訓詁尤所明練
少好遊方備觀風俗家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義莫
不兼釋故義學之譽雖闕洽聞之聲甚著苻氏建元中
有曇摩持鳩摩羅佛提僧伽跋澄提婆難提等来入
[004-3b]
長安安公趙政等請出衆經當時名德莫能傳譯衆
咸推念以為明匠自安髙支謙之後莫踰於念在苻
姚二代為譯人之宗故關中僧衆咸共嘉焉念於苻姚
二代自譯十住斷結等經一十二部長房録中别存十/地斷結經十一卷
者非也住之與地二義無/别今存十住十地刪之後遘疾卒於長安逺近白黒
莫不嘆惜
摩訶般若波羅&KR0097經四十卷亦云大品般若經祜云新/大品經等三出與放光等
同本或三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𢎞始五年癸夘四/月二十三日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訖見二秦録及
[004-4a]
僧祐/録
小品般若波羅&KR0097經十卷題云摩訶般若波羅&KR0097無小/品字祜云新小品經與道行
明度等同本第七譯或七卷或八卷𢎞始十年二/月六日出至四月三十日訖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金剛般若波羅&KR0097經一卷亦云金剛般若經佛在含衛/國者初出與元魏留支等出
者同本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仁王䕶國般若波羅&KR0097經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經或云/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
䕶梁朝真諦譯者同/本異出房云見别録
摩訶般若波羅&KR0097大明呪經一卷亦云摩訶大明咒經/初出與唐譯般若心
[004-4b]
經等同本/見經題上
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亦名大悲心經今編/入寳積當第十七會名富樓那會𢎞始
七年出或二卷第二出與法䕶/出者同本見二秦録僧祐録
善臂菩薩經二卷今編入寶積當第二/十六㑹見法上録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第二出與寳積妙慧/㑹等同本見長房録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或無菩薩字初出與奮迅王經同/本𢎞始九年於尚書令姚顯第二
出僧叡筆受并製序/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莊嚴菩薩心經一卷第四出與法䕶菩薩十/地經等同本房云别録
[004-5a]
十住經四卷或五卷是華嚴十地品異譯什與佛/陀耶舍共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妙法蓮華經八卷僧祐録云新法華經初為七卷二十/七品後人益天授品成二十八𢎞始
八年夏於大寺出僧叡筆受并製/序第五譯見二秦録及僧祜録
維摩詰所説經三卷一名不可思議解脱或直云維摩/詰經僧祐録云新維摩經𢎞始八
年於大寺出僧肇筆受叡製序/第六譯見二秦録及僧祜録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亦云説不可思議品或直/云大樹緊那羅經第二出
與支䜟伅真陀羅/經同本見長房録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與竺法䕶等集衆德經等同/本異出第三譯見真寂寺録
[004-5b]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或直云思益經僧祐録云思益/義經𢎞始四年十二月一日於
逍遥園出第二譯與法䕶持心留支/勝思惟並同本見二秦録及僧祜録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經或三卷第三出與法䕶持/人經等同本見二秦録及僧 祐録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與隋崛多諸法本無經等/同本初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阿彌陀經一卷亦名無量夀經𢎞始四年二月八日譯/初出與唐譯稱讃浄土經等同本見二
秦録及/僧祐録
彌勒成佛經一卷第二出與法䕶彌勒成佛經同本/𢎞始四年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彌勒下生經一卷一名彌勒受决經初云大智舍利弗/與彌勒来時經等同本第四出亦云
[004-6a]
彌勒成佛經亦云下生成佛或云/當下成佛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亦直云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一名菩提無行經初出
與伽耶山頂經象頭精舍經等同本見僧/祜録經圗中别載菩提經一卷者誤也
孔雀王呪經一卷第四出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經在逍/遥園出并結界場法悉備具房云見
别/録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或二卷亦直云首楞嚴經僧祐録/云新首楞嚴經第九出與方等首
楞嚴勇伏定經等/同本見僧祐録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一卷亦云不思議光菩薩所説/經亦云無思議光孩童經
[004-6b]
同見長/房録
華手經十三卷或為華首一名攝諸菩根經亦名攝諸/福徳經或十卷或十一卷或十二卷𢎞
始八年譯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佛垂般湼槃略説教誡經一卷亦云佛臨般一名/遺教經見僧祐録
千佛因緣經一卷見法/上録
&KR0224經二卷第二出𢎞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六十一品譯訖融景
三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僧肇筆受見經前序
佛藏經四卷一名選擇諸法經或三卷或二卷𢎞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録及僧祐等録
[004-7a]
清浄毗尼方廣經一卷與文殊浄律經等同本/第三出見法上録
大智度論一百卷或云大智度經論亦云摩訶般若/&KR0474論或七十卷或一百一十卷𢎞
始四年夏於逍遥園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訖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中論四卷亦云中觀論或八卷𢎞始十一年於大寺出/僧叡製序見二秦録及僧祐録兼前智度論
並龍樹/菩薩造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𢎞始十年於大寺出/僧叡製序見僧祐録及寳唱録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𢎞始六年出僧/肇製序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十住毗婆沙論十四卷或無論字龍樹菩薩造或十/二卷或十五卷見長房録
[004-7b]
大莊嚴論經十五卷或無經字馬鳴菩薩/造或十卷見長房録
發菩提心論二卷或云發菩提心經亦/云經論見李廓録
放牛經一卷亦云牧牛經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異譯房云見别録
海八德經一卷第三出與法海經/等同本見法上録
禪秘要經三卷或云禪秘要法無經字或四卷與支謙/等出者同本第二出房云見别録
燈指因緣經一卷見李/廓録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波羅提木义戒第三出/與曇摩持等出者同本見僧祐録
成實論二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六或十四𢎞/始十三年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
[004-8a]
至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訖曇晷筆受/佛後九百年訶梨跋摩造見僧祐録
坐禪三昧經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初出或直云禪經/或云禪法要或云阿蘭若習禪法三
名同是一本𢎞始四年正月五日出九年閏月/五日重校正見於二秦録僧祐寳唱三録
菩薩訶色欲法一卷或云菩薩訶色欲經或直云/訶色欲經第二出見僧祐録
禪法要解二卷或云禪要經初/出見僧祐録
思惟要略法一卷或云思惟要畧法經或直云/思惟經第二出見長房録
襍譬喻經二卷𢎞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馬鳴菩薩傳一卷見長/房録
[004-8b]
龍樹菩薩傳一卷見長/房録
提婆菩薩傳一卷見長/房録
  已上見存已下闕本
法畧體性無分别經二卷與寳積法界體性㑹/同本初出見法上録
大善權經二卷與寶積大乗方便會等/同本第四出見李廓録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或加新字或二十四卷與支䜟/無䜟所出者同本見二秦録及
李廓/録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與法䕶等者同本/第二出見長房録
[004-9a]
阿闍世經二卷與支䜟等出者同本/第五譯房云見别録
睒本起經一卷亦直云睒經出六度經/異譯第三出見李廓録
請觀世音經一卷初出與竺難提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KR0224經一卷第二出與䕶法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一名集華經初出𢎞始十/年譯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觀普賢菩薩經一卷第二出見/李廓録
未曽有因緣經二卷初出見/法上録
賢劫經七卷第二出𢎞始四年二月五日出與法䕶譯/者同本曇恭筆受見二秦録及僧祐録一
[004-9b]
名賢劫三昧經一名賢劫定經/意經凡三名祐録云新賢劫
善信摩訶神咒經二卷見李/廓録
持地經一卷見長/房録
觀佛三昧經一卷見李/廓録
菩薩戒本一卷初出見長房録今疑此菩/薩戒本即梵網下卷是
文殊悔過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録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第三出見/法上録
十住論十卷龍神菩薩造𢎞始年譯未訖第一卷末似/六度集見二秦録及僧祜録今疑此十住
[004-10a]
論即十住/婆沙是
檢諸罪福經十卷房云見/别録
十住因緣觀經一卷見長/房録
婆藪盤豆傳一卷初出見/翻經圖
  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提婆菩薩傳上五十/二部三百二卷見在
  法界體性經下二十/二部八十二卷闕本
沙門鳩摩羅什秦言童夀一名鳩摩羅耆婆者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
羅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逹多倜儻
[004-10b]
不羣名重於國父鳩摩羅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
乃辭避出家東度蔥嶺龜兹王聞其棄榮捨俗甚敬
慕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
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聘
之並不行及見炎心欲當之王聞大喜逼以妻焉遂生
於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往雀梨大寺聽經忽自
通天竺語難問之詞必窮淵致衆咸歎異有羅漢達摩
瞿沙曰此必懐智子説為舍利弗在胎之證既而生什
[004-11a]
岐嶷若神什生之後還㤀前語頃之其母出家修道學
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
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毗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
通解無幽不暢時龜兹國人以其母王女利飬其多乃
擕什避之什年九歲進到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
即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不縷貫
亦日誦千偈名播諸國什既至仍師事之遂誦雜藏中
長二阿含凡四百萬言達多每與什論義深推服之聲
[004-11b]
徹於王王即請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
道輕其幼稚言頗不順什乗其隙而挫之外道折服愧
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粳麫各三斗酥六升
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
營視灑掃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擕
還龜兹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言常
當守䕶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
無數人與優婆毱多無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止可才
[004-12a]
明儁藝法師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
鉢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
答曰我心有分别故鉢有輕重耳什於沙勒國誦阿毗
曇六足諸門増一阿含及還龜兹名蓋諸國時龜兹僧
衆一萬餘人疑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
預燒香之次遂博覧四韋陀五明諸論外道經書隂陽
&KR0312莫不究曉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不厲小
檢修行者頗非之什自得於心未嘗介意後從卑摩羅
[004-12b]
义學十誦律又從須利耶蘇摩諮禀大乗乃嘆曰吾
昔學小乗譬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矣於是廣求義
要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
兹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進登三果
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
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
亡軀若必使大化流傳洗悟朦俗雖復身當鑪鑊苦而
無恨於是留住龜兹止王新寺得大品經始就披讀魔
[004-13a]
来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心逾固魔去字顯仍
誦習之後於雀梨大寺讀大乗經忽聞空中語曰汝
是智人何以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
不可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乗經論洞其秘奥龜兹王
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陞而説法後往
罽賓為其師槃頭達多具説一乗妙義師感悟心服
即禮什為師言我是和尚小乗師和尚是我大乗師矣
西域諸國服什神儁咸共崇仰毎至講説諸王長跪座
[004-13b]
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道震西域聲被東國
苻氏建元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奏有星現外國
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素聞什名乃悟曰朕
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十九年堅遣驍騎將軍
吕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兹及烏耆諸國臨發謂光曰
聞彼方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隂陽為彼學之宗朕
甚思之若克龜兹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其王白
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来宜恭承之
[004-14a]
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光遂破龜兹殺純獲什光性踈
慢未測什智量見其年尚少乃凡人戯之什被逼既至
&KR0220其節或令騎牛及乗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懐忍
辱曾無畏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下將
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
至夜果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加敬異
什謂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數揆運應速言歸
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苻堅已死遂割
[004-14b]
據涼土制命一隅焉什停涼積年數言未然後皆如説
呂光父子既不𢎞道故藴其經法無所宣化苻堅已亡
竟不相見姚萇聞其髙名虚心要請諸吕以什智計多
解恐為姚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謚為文/初皇帝襲位復遣
敦請𢎞始三年歲次辛丑三月有樹連理生於殿廷逍
遥一園葱變為茝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其年十二月
二十日什至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晤言相
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㤀倦自大法東被始
[004-15a]
於漢明歴渉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
興少崇三寶鋭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
遥園譯出衆經什率多闇誦無不究達轉解秦言音譯
流利既覧舊經義多乖謬皆由先譯失㫖不與梵本相
應興使沙門僧肇僧䂮僧邈僧叡等八百餘人諮受
什㫖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酬校其新
文異舊者義皆圎通衆皆惬服莫不欣讃焉興以佛
道冲䆳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托
[004-15b]
意九經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朂示因果王公以
下並欽讃厥風興宗室長山公顯安成侯嵩並篤信緣
業屡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説新經什以𢎞始四年壬寅
至於四年壬子譯大品小品金剛等經七十四部三百
八十餘卷並暢顯神源發揮幽致於時四方義學沙門
不逺萬里名德秀拔者才暢二公乃至道恒僧標僧叡
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千餘僧禀訪精研務窮幽㫖廬山
慧逺道業冲粹乃遣使修問龍光道生慧解洞微亦入
[004-16a]
關諮禀盛業乆大至今仰則焉初沙門僧叡才識髙朗
常隨什傳寫什每為叡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
國俗甚重文&KR0872其宫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
有讃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尊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
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
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嘔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法和云
心山育德薫流芳萬由延哀鸞鳴孤桐清響徹九天凡
為十偈辭喻皆爾什推好一大乗阿毗曇非迦㫋延子比
[004-16b]
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
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出言成章無所刪改辭喻
婉約莫非淵奥什為人神情映徹傲岸出羣應機領㑹
鮮有其匹且篤性仁厚泛愛為心虚已善誘終日無倦
時有沙門僧叡興甚嘉焉什所譯經叡並參正昔竺法
䕶出正法華受决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
言曰此語與梵本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應聲曰將非人
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而叡與什共相開
[004-17a]
發皆此𩔖也嘗聽秦僧道融講新法華什乃嘆曰佛法
之興融其人也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辨多學西
土俗書罕不披誦而為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
佛法乃即慨然謂其徒曰寧可偏使釋氏之風獨傳震
旦而令吾等正化之典不洽東國因遂乗駞負書逺渉
来入長安姚興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而婆羅門乃
啟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故特来請與秦僧捔
其辯力隨有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於時關中四方
[004-17b]
僧衆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謂融曰此之外道聰明殊
人捔言必勝豈可得使無上大道在於吾徒為彼而屈
良可悲矣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則是我等法輪摧軸
豈可然乎如我所覩在君一人道融自顧才力不減而
彼西域外道經書未盡披讀乃宻令人寫婆羅門所讀
經目一披即誦其後剋日將就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㑹
關中僧衆四逺必集爾時道融與婆羅門擬相詶抗鋒
辯飛𤣥彼所不逮時婆羅門雖自覺知辭理已屈然意
[004-18a]
猶以廣讀為誇道融乃列其所讀書并更通論秦地經
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仍乗勢因嘲之曰君可不聞
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逺来婆羅門心生愧負頂禮融
足旬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顯鳩摩羅什道融力焉
又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嘆曰吾與此子戯
别三百餘年杳然未期遲有遇於来生耳什臨終力疾
與衆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異世惻愴
可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若所傳無謬使焚身之後舌
[004-18b]
不焦爛以秦𢎞始中卒即於逍遥園依外國法焚尸薪
滅形化惟舌不變信𢎞法之有徴矣什公卒時諸記不/定髙僧傳云𢎞始
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或云七年或云八年傳/取十一為正此不然也准成實論後記云大秦𢎞始十
三年歲次豕韋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此論至来/年九月十五日訖准此十四年末什仍未卒又准僧肇
上秦主姚與涅槃無名論表云肇在什公門下十有餘/載若什四年出經十一年卒始經八載未滿十年云何
乃言十有餘載故知但卒𢎞/始年中不可定其年月也然什出經部卷衆説多少
不同長房録中其數彌廣今細參騐多是别生或有一
本數名或是録家錯上具件如左今悉刪之十誦律六
[004-19a]
十一卷僧祐録云是什譯出今已前五十八卷是什度/語非什正翻後之三卷卑摩羅叉讀出置之於
後已備餘録/此不存之
放光般若波羅&KR0097經二十卷房云第二出見别録今以/放光梵本與大品同譯大
品時興執舊經什出新本若言放光什譯舊經何者/是界故知大品為新放光為舊重載二本誤之甚也
般若經論集二十卷房云見吳録今謂此集乃是廬山/逺法師以大智度論文句繁積初
學難尋乃刪繁剪亂令質文有體撰為二十卷亦云大/智論要畧亦云釋論要抄此乃逺公撮要前論非什别
翻/也
禪法要三卷下注云先譯𢎞始元年重校正叡製序既/云先譯重校不合存其二名准僧叡經序
[004-19b]
即坐禪三/昧經也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房云見别録或無經字與坐禪/三昧同本異出今謂不然此即
坐禪三昧之别名也尋其文句/首末大同是初出本非校正者
樂瓔珞莊嚴經一卷房云見廓録今准經後記乃是曇/摩耶舍所譯非什翻也今移附之
實相論一卷髙僧傳云一卷什為姚興/撰出非梵本傳故闕之也
往古性和佛國願行法典經或作生和出文/殊佛土嚴浄經
佛謦欬徹十方經
佛臍化出菩薩經
[004-20a]
魔業經
過去無邊光浄佛土經
虚空藏菩薩問持經
得幾功福經亦云得/幾福經
過魔法界經
太白魔王堅信經
佛弟子化魔子偈訟經
開化魔經
[004-20b]
魔王變身經佛謦欬下十/經並出大集
觀世音經出法/華經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
佛變時㑹身經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經陀羅尼等四經/並出悲華經
雀王經
佛昔為鹿王經
[004-21a]
菩薩身為鴿王經雀王等三經/並出六度集
無量樂佛土經亦云國土/出央崛經
佛問阿須論大海有減經出中/阿含
佛跡見千輻輪相經&KR0462/阿含
佛心總持經
水牛王經
兎王經佛心等三經/並出生經
獼猴與婢共戯致變經
[004-21b]
王后為蜣蜋經獼猴等二經/並出雜譬喻
比丘應供法行經祐注入疑經/今亦在疑録
  已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
十誦律五十八卷𢎞始六年十月十七日/於中寺出見二秦録
  右一部五十八卷本在
沙門弗若多羅秦言功德華罽賓國人少出家以戒節
見稱備道三藏而専精十誦律部為外國師宗時人咸
謂已階聖果以𢎞始年中振錫入關秦主姚興待以上
[004-22a]
賓之禮羅什亦挹其戒範厚相崇敬先是經法雖傳律
藏未闡聞多羅既善斯部咸共思慕以𢎞始六年甲辰
十月十七日集義學沙門六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延請
多羅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為秦文三分獲二多羅遘
疾奄然棄世衆以大業未卒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
常痛次有西域沙門曇摩流支秦云/法樂棄家入道偏以
律藏持名以𢎞始七年秋達自關中廬山釋慧逺聞支
既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書通好曰佛教之興先
[004-22b]
行上國自分流已来四百餘年至於沙門德式所闕尤
多頃西域道士弗若多羅是罽賓人其諷十誦梵本
有羅什法師通才博見為之傳譯十誦之中文始過
半多羅早䘮中途而寢不得究竟大業慨恨良深傳
聞仁者齎此經自隨甚欣所遇㝠運之来豈人事而
已耶想𢎞道為物感時而動叩之有人必情無所吝
若能為律學之徒冀此經本開示梵行浣其耳目使
始渉之流不失無上之津參懐勝業者日月彌朗此
[004-23a]
則惠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願垂懐不乖往意流支既
得逺書及姚興敦請乃與什共譯十誦都畢研詳考覈
徐加審定而什猶恨文煩未善既而什化不獲刪治流
支住長安大寺慧觀欲諸往揚都支曰彼土有人有法
足以利世吾當更行無律教處於是遊化餘方莫知所

虚空藏菩薩經一卷初出或無菩薩字與虚空孕經等/同本是大集别分三藏後還外國
於罽賓得此經附商人送至涼/州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004-23b]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𢎞始十四年出至十五年訖凉州/沙門佛念傳譯秦國沙門道舍筆
受見僧叡二秦録及/僧祐録髙僧傳等
四分律六十卷亦云曇無德律十譯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卷或云四十四卷今亦有七十卷者
𢎞始七年於中寺出慧辨傳譯/見晉世雜録及祜録僧傳等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無僧字亦云曇無德戒/本見晉世雜録及僧祐録
  右四部八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佛陀耶含秦言覺名或云覺稱耶舍是名稱善髙/僧傳中翻為覺明
義稍/乖也罽賓國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
[004-24a]
乞其父瞋怒令人敺之父遂手脚攣躄不能行止乃問
於巫師對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
悔過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嘗
從師逺行於曠野之中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
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餘肉師宻異之至年
十五誦經日得五六萬言所住寺常於外分衛廢於誦
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明恒乞食供之十九誦大小乗經
數百萬言然性簡傲頗以知見自處謂少堪已師故不
[004-24b]
為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談笑見者㤀其深恨年及
受戒莫為臨壇所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
學五明諸論世間法術多所通習二十有七方受具
戒恒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毎端坐思義不覺虚中
而過其専精如此後至沙勒國時太子達摩弗多秦言/法子
見其容貎端雅問所從来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悦之仍
請宮内供飬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從其受學相尊敬什
隨母東歸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時苻堅遣吕
[004-25a]
光攻龜兹龜兹王急求救於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耶
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任救軍未至而龜兹已敗王歸具
説羅什為光所執乃歎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乆未盡懐
抱其忽覊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王薨因至龜兹法化
甚盛時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請留復停
歲餘後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宻裝夜發勿使人
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復還耳耶舍乃取清水
一鉢以藥投中咒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
[004-25b]
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惟聞疾風之響
眼中淚出耳耶舍又與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
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安什聞其至
姑臧勸興迎之興未納頃之命什譯出經藏什曰夫𢎞
宣法教宜令文義圎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
陀耶舍深達經致今在姑臧願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
後著筆使㣲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
迎厚加贈遺悉不受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候
[004-26a]
問别立新省於逍遥園四事供飬並不受至時分衛一
食而已於時羅什出十住經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未
操筆耶舍既至共相徴决辨理方定道俗三千餘人皆
嘆其賞要舍為人髭赤善解毗婆沙故時人號曰赤
髭毗婆沙既為羅什之師亦稱大毗婆沙四軰供飬衣
鉢卧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於城南造寺耶
舍先誦曇無德律司𨽻校尉姚爽或云/姚奭請令出之興疑
其遺謬乃試耶舍令誦差籍樂方各四十餘紙三日
[004-26b]
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衆服其强記即以𢎞始十年戊
申譯四分律并長阿含等經至十五年癸丑方訖涼州
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受譯畢解坐興嚫耶
舍布絹萬疋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絹各千疋名德
沙門五百人皆重嚫施耶舍後還罽賓不知所終四/分
序云壬辰之年有晉國沙門支法領西越流沙逺期天/竺路經于闐會遇曇無德部體大乗三藏沙門佛陀耶
舍才艷博聞明練經律三藏方等皆諷誦通利即於其/國廣集諸經於精舍還以歲在戊中始達秦國秦王姚
興欣然即以其年請出律藏時集持律沙門三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出即以領弟子慧辨為譯其壬辰年即秦
[004-27a]
建初七年也戊申歲即𢎞始十年也又冇説云耶舍與/佛念等共勘法領所將梵本然後翻出衆説少殊未詳
孰正又准僧肇長阿含序及髙僧傳並云四/分𢎞始十二年出者此或據部終時説也
 
 
 
 
 
 
[004-27b]
 
 
 
 
 
 
 
 開元釋教録卷四上
[004-28a]
欽定四庫全書
 開元釋教録卷四下
            唐 釋智昇 撰
差摩經一卷東晉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為清信女/張普明譯此應入晉録隨人附秦見髙僧
傳及長/房録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一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第三出與法䕶順權方便
經等同本李廓録云羅什譯准/經後記云耶舍出故移編此
舍利弗阿毗曇論二十二卷或無論字或二十卷或三/十卷共曇摩崛多於石羊
[004-28b]
寺出道標製序見僧祐/寳唱二録及髙僧傳
  右三部二十四卷初一部一卷闕本後/二部三十三卷見在
沙門曇摩耶舍秦言法稱髙僧傳翻為/法明義乖也罽賓國人少而
好學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長而氣幹髙爽雅有
神慧該覧經律明悟出羣陶思八禪遊心七覺時人
方之浮頭婆䭾孤行山澤不避虎兕獨處思念動移
宵日嘗於樹下毎自剋責年將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
哉於是累日不寢不食専精苦到以悔先罪乃夢見博
[004-29a]
叉天王語之曰沙門當觀方𢎞化曠濟為懐何守小節
獨善而已道假衆緣復湏時熟非分强求死而無證每
自思惟欲遊方授道既而逾歴諸國冐渉艱危以晉隆
安中初達廣州住白沙寺耶舍善誦毗婆沙律人咸號
為大毗婆沙時有清信女張普明諮受佛法耶舍為佛
説生緣起并為譯出差摩經一卷義熈中来入長安
時姚興僭號甚宗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禮異㑹有天竺
沙門曇摩崛多秦言/法藏来入關中同氣相求宛然若舊因
[004-29b]
共出舍利佛阿毗曇以秦𢎞始九年丁未書出梵文停
至十六年甲寅經師漸閑秦語令自宣譯至十七年乙
夘方訖凡二十二卷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道標為
之作序又出樂瓔珞經一卷耶舍後南遊江&KR0092止於辛
寺大𢎞禪法其有味靖之賓披榛而至者三百餘人凡
士庶造者雖先無信心見皆敬悦自説有一師一弟子
修業並得羅漢傳者失其名又嘗於外門閉戸坐禪
忽有五沙門来入其室又時見沙門飛来樹端者往
[004-30a]
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勝俗雖道迹未彰時人咸
謂已階聖果至宋元嘉中辭還西域而不知所終也
秦乞伏氏都苑川亦云/西秦
從乞伏國謚宣/烈王建義元年乙酉至乞伏慕末無/謚永𢎞四
年辛未凡經四主四十七年沙門一人所譯經及三秦
代新舊失譯經律論等總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於/中
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見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闕本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一十五部二/十四卷經
[004-30b]
 三秦代新舊諸失譯經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七部七/卷舊集
 三十四部七/十九卷新附
羅摩伽經三卷是華嚴入法界品少/分異譯見内典録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出六度集第二卷異譯於江陵辛/寺出庾爽筆受或云須達拏見始
興録及寳唱録應/入晉世隋人附秦
睒子經一卷一名孝子睒經一名菩薩睒經一名佛説/睒經一名睒本經一名孝子隐經凡六名
第四出出六度集第二卷/異譯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摩訶刹頭經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經亦直云灌佛經第/二出與灌洗佛形像經同本見始興
[004-31a]
録/
無崖際持法門經一卷一名無際經與尊勝菩薩所問/經等同本初出見始興録及法
上/録
演道俗業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譯/者同本見法上録
除恐災患經一卷第二出與帛延譯者同本/見始興寳唱法上三錄
賢首經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見始興録
阿難分别經一卷亦名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三出見始興法上二録
婦人遇辜經一卷一名婦遇對經見始興法/上二録上見存已下闕本
[004-31b]
方等主虚空藏經八卷亦云虚空藏所問經一名勸發/菩薩莊嚴菩提經或五卷是大
集虚空藏品異譯見晉世雜録及/法上録云與羅摩伽經同本非也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一名摩竭所問經第二出見趙録/未知前後趙逐人附西秦見始興
録/
孛經一卷第三出見/法上録
童伽葉解難經一卷亦云童迦葉經與鳩摩迦葉經同/本祐云出長阿含庾爽筆受見始
興録及王宗寳唱/支敏度等四録
七女七經一卷亦云女本心明經亦名七女/經第三出見支敏度都録
[004-32a]
  右一十五部二十四卷婦人遇辜上十部一十二/卷見在方等主下五部一
  十二卷/闕本
沙門釋聖堅或云法堅亦謂堅公未詳孰是故備述之
器量𢎞普利物為心以乞伏秦太初年間於河南國為
乾歸謚武/元王譯羅摩伽等經一十五部尋其聖堅遊化隨
處出經既適無停所弗知附見何代世録為正今依法
上總注入乞伏秦世録云
沙彌羅經一卷第二出與五/母子經同本
[004-32b]
薩和薩王經一卷
阿多三昧經一卷或作/阿陀
陀賢王經一卷
颰陀悔過經一卷
方等決經一卷
比尼二事經一卷祐録云三事上七部僧/祐録云安公關中異經
  右七部七卷初沙彌羅經有/本餘者並闕長房録云並是沙
  門僧祐出三藏集録釋道安所記關中異經今
[004-33a]
  還附入三秦世録總為失譯時代處云房録復有
  梵本經四卷脚下注云似/是長安中出後漢失譯録中已有此
  中復載既是重上刪之不存也
  已上新附此録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或無天王字亦/云太子辟羅經
菩薩本行經一卷
大珍寶積惟日新經一卷
墮迦羅問菩薩經一卷
[004-33b]
阿難為蠱道咒經一卷舊録云阿難為蠱道所咒/經今疑是藏中摩鄧女經
王舍城靈鷲山經一卷舊録云王舍城/靈鷲山要直經
思道經一卷
佛在竹園經一卷
法為人經一卷
道意經一卷
阿夷比丘經一卷
八德經一卷今疑是海/八德經
[004-34a]
善德經一卷
摩訶揵陀惟衛羅盡信比丘等度經一卷舊録云盡/信比丘經
  右一十四部一十四卷初太子辟羅經/有本餘者並闕僧祐録云
  安公關中異經長房等録並闕不載祐載安公關
  中異經總二十四部二十四卷於中七部如房録
  中列今更出一十四經通有二十一部餘之三部
  長房等録皆標譯主故此闕之
大寳積經一卷今編入寳積當第四十三㑹改名普明/菩薩㑹第三出與摩訶衍寳藏佛遺日
[004-34b]
摩尼寳二經/同本異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初出與佛華嚴入如来德/智不思議境界經等同本
舊云與如来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等同本者全乖也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亦云大乗悲分陀利經第二/出與曇無䜟悲華經等同本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一卷第五/出
佛説大金色孔雀王呪經一卷第六出二/經同本
大方廣如来秘宻藏經二卷大周録云與大方等如/来藏經同本者非也
金剛三昧本性清浄不壊不滅經一卷亦名金剛清浄/經長房等録云
[004-35a]
吳支謙譯後漢失譯中復載並非/也今尋文句似秦時譯故移編比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長房等録云西晉竺法䕶譯今/尋文句非是䕶公所出此秦代
譯故移/編此
十吉祥經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
浄業障經一卷
别譯雜阿含經二十卷
出家功德經一卷非是賢愚/抄出者
[004-35b]
毗尼母經八卷亦云毗/尼母論
薩婆多毗婆沙九卷
三彌底部論三卷或無部字/或云四卷
辟支佛因緣論二卷
十八部論一卷初出與部異執論等同本/房等並云真諦譯者非也
佛入涅槃宻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無民羅刹集一卷亦云無明羅/刹經或二卷
  右二十部六十五卷並是見入藏經似是秦時
[004-36a]
  譯出數本經中並/有秦言之事諸失譯録並未曾載今附此秦
  録庶免遺漏焉
  通前舊失譯經七部七卷及新附安公關中異經
  等總四十一部合八十六卷並為三秦失譯云
前涼張氏都姑臧新上餘録録無年依甄/鸞録多從晉年號
從張軌謚為/武王永寧元年辛酉至天錫秦封驃騎大/將軍涼州牧咸安
六年丙子凡經八主七十六年外國優婆塞一人譯經
四部合六卷於中一部一卷見/在三部五卷闕本
[004-36b]
  前/涼優婆塞支施崘四部六/卷經
須頼經一卷與曹魏白延吳支謙宋功德賢所出湏頼/經同本見經後記第三出咸安三年出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四出與髙安法䕶如幻三昧及寶/積善住意會等同本見首楞嚴經後
記咸安/三年出
上金光首經一卷第二出與晉法䕶大浄法門經隋耶/舎大莊嚴法門經同本咸安三年出
見首楞嚴/經後記
首楞嚴經二卷第八出與漢支䜟吳支謙魏白延晉法/䕶等所出首楞嚴同本咸安三年出見
經後/記
[004-37a]
  右四部六卷須頼經一部一卷見在/如幻等三部五卷闕本
優婆塞支施崘月支人也博綜衆經特善方等意存開
化傳於未聞奉經来游達於涼土張公見而重之請令
翻譯以咸安三年癸酉從晉年/號也於涼州州内正聽堂後
湛露軒下出湏頼等經四部龜兹王世子帛延傳語常
侍西海趙潚㑹水令馬亦内侍来恭政三人筆受沙門
釋慧常釋進行同在㑹證涼州自屬辭不加文飾也出
須頼經後記及首楞嚴經後記前涼之代應更出經/後進遇之幸續編附
[004-37b]
北涼沮渠氏初都張掖後徙姑臧
自蒙遜謚武/宣王永安元年辛丑至牧犍魏封河/西王承和七年
己夘凡經二主三十九年緇素九人所出經律論等并
新舊集失譯諸經總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於中/二十
五部二百九卷見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闕本
 北/涼沙門釋道龔二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衆一部四/卷經
  沙門僧伽陀一部二/卷經
[004-38a]
  沙門曇無䜟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經律集
  安陽侯沮渠京聲一部二/卷集
  沙門浮陀跋摩一部六/十卷論
  沙門釋智猛一部二/十卷經
  沙門釋道㤗二部四/卷論
  沙門釋法盛一部一/卷經
  新舊諸失譯經五十三部七十五卷五部一十八/卷舊集四十
  八部五十/七卷新附
[004-38b]
寶梁經二卷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四會/見竺道祖河西録及僧祐録
悲華經十卷第三出與法䕶閒居經及大悲分陀利曇/無䜟悲華經等同本房云見古録似是先
譯龔更翻改今疑/即無䜟出者是
  右二部一十二卷前寳梁經一部二卷在後悲/華經一部一十卷闕本
沙門釋道龔虚心廣運𢎞利為道以北涼河西王蒙/遜
借/號永安年間於張掖為蒙遜譯寶梁等經二部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或無大字一名方等檀持陀/羅尼經或直云檀持陀羅尼
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録及僧祜録
[004-39a]
  右一部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衆髙昌郡人亦以永安年中於張掖為河西
王蒙遜譯大方等陀羅尼經一部寶唱録云在髙昌郡
譯未詳孰是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一名大善權經一名慧上/菩薩經一名大乗方便經
凡四名本並同第五出與漢佛調晉法䕶所/出大善權經及寳積大乗方便會等同本
  右一部二卷本闕
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西域人意存兼濟化誘居懐亦
[004-39b]
以永安年中於張掖為蒙遜譯大善權經一部見始興
録及法上録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譯𤣥始三年出/至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訖梵本具
足有三萬五千偈今所譯者十萬餘偈/三分始一耳見竺道祖涼録及僧祜録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或直云大集經第三出與漢/世支䜟姚秦羅什著者同本
或二十九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良由/初出即冩分卷不同見竺道祖涼録及僧祐録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初出與寳積三律儀/會同本見法上録
悲華經十卷第四出與大悲分陀利經等同本見竺/道祖河西録及僧祐録祜云别録或云
[004-40a]
龔上出今疑道龔與䜟同是/一經二處並載恐未然也
金光明經四卷初出一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録及僧/祐録與新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同本及
入八卷卷合經中此/四卷者在刪繁録
大方等大雲經六卷一名大方等無相大雲經一名大/雲無相經一名大雲宻藏經或云
方等大雲經或四卷或五卷於内苑寺/譯第二出見僧叡録及李廓僧祐等録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經與無垢賢女經轉/女身經等同本第三出見長房録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無經字亦云論亦云菩薩戒經又/名菩薩地經或八卷出瑜伽論本地
分中菩薩地見竺道/祖録河西僧祐録
[004-40b]
優婆塞戒經七卷或無經字是在家菩薩戒或五卷或/六卷或十卷𤣥始十五年丙寅四月
十三日出至七月二十三日訖沙/門道飬筆受見經後記及僧祜録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第二出與大唐奘法/師所出戒本等同本别録云燉煌出
見僧/祜録
文陀竭王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一/卷異譯見長房録
佛所行讃經傳五卷或云經無傳字或云傳無經字馬/鳴菩薩迼亦云佛本行經見長房
録上見在/已下闕
勝鬘經一卷亦云勝鬘師子吼一乗大方便經初出見/長房録與宋功德賢所出勝鬘經及寶積
[004-41a]
勝鬘夫人/㑹同本
羅摩伽經一卷第四出與曹魏安法賢等所出同本但/廣略異是華嚴入法界品少分見長房
録/
楞伽經四卷初出與宋功德賢元魏菩提留支唐/實乂難陀等所出冋本見長房録
須真天子經一卷第二出與西晉法䕶出者同本房/云見吳録又云羅什出似再譯
海龍王經四卷或加新字第二出與竺法䕶出者同本/𤣥始七年出見竺道祖河西及僧祐録
功德寶光菩薩經一卷見長/房録
菩薩戒壇文一卷亦云優婆塞戒壇文祐云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見僧祐寶唱二録
[004-41b]
  右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所行讃上一十二部/一百一十八卷見在
  勝鬘經下七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曇無䜟或云曇摩懴亦云曇謨䜟蓋取梵音不同
故也涼云法豐中印度人婆羅門種䜟六歲父亡母以
傭織飬䜟見沙門達摩耶舍此言/法稱道俗宗敬豐於利飬
其母羡之故以䜟為弟子十歲與同學數人讀咒聰敏
出羣誦經日得萬餘言初學小乗兼覧五明諸論講説
精辨莫能詶抗後遇白頭禪師共䜟論議習業既異交
[004-42a]
諍十旬䜟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䜟服其精理
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可得見否禪師即授以樹皮涅
槃經本䜟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乆迷
大方於是集衆悔過遂専業大乗至年二十所誦大
小乗經二百餘萬言䜟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所乗白
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
往䜟哭而𦵏之王怒欲誅䜟䜟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
親而𦵏之並不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
[004-42b]
色自若王竒其志氣遂留供飬䜟明解咒術所向皆驗
西域號為大師咒師後隨王入山中王渴乏須水不能
得䜟乃宻咒石出水因讃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
生泉隣國聞者皆歎王德於時雨澤甚調百姓稱咏
王悦其道術深佳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䜟怒
曰當以甖水詣池咒龍入甖令天下大旱王必請咒然
後放龍降雨則見待何如遂持甖造龍有宻告之者王
怒捕䜟懼誅乃齎大涅槃經本前分一夾并菩薩戒經
[004-43a]
地持/經也菩薩戒本奔龜兹龜兹國多小乘學不信涅槃遂至
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䜟
驚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䜟乃慚悟别置髙處夜有盜之者舉不能
勝乃數過舉之遂不能動明旦䜟持經去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謂是聖人悉来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聞䜟
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𢎞通請
令出其經本䜟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
[004-43b]
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初分十卷是時沙門慧嵩
明獨歩河西值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
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横䜟臨機釋滯未嘗留嵩
朗等更請廣出餘經謂大集大雲悲華地持等兼涅
槃經總十九部䜟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還國尋求
值其母亡遂留歲餘於于闐更得經本復還姑臧譯成
四袠焉䜟以𤣥始三年甲寅創首翻譯至於五年丙寅
都訖房云𤣥始十年訖者此乃涅槃竞時非餘經也准/優婆塞戒經記云寅年出此即十五年中猶出經
[004-44a]
也䜟至義和三年癸酉三月方卒中間/六載應更出經録中不必言故未詳也䜟嘗告遜云有
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不信欲躬見為驗䜟即以術加
遜遜見而駭怖䜟曰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乃讀咒三
日謂遜曰鬼北去矣既而北境之外疫死萬數遜益敬
憚禮遇彌崇㑹魏太武皇帝聞其道術遣使迎請且
告遜曰若不遣䜟便即加兵遜自揆國弱難以拒命兼
慮䜟多術或為魏謀已進退惶惑乃宻計除之始䜟
譯出涅槃卷數已定而外國沙門曇無發云此經品
[004-44b]
未盡䜟嘗慨然誓必重尋蒙遜蒙遜因其行志乃偽
資發遣厚贈寳貨未發數日乃流涕告衆曰䜟業對
將至衆聖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行四十里
遜宻遣刺客害之時年四十九衆咸慟惜焉既而遜左
右嘗白日見鬼神以劒擊遜至四月寢疾而終遜以義/和三年
二月害䜟即其年四月遇疾而終信哉報應不虚如影/之隨形也房云䜟在度世承和四年卒者非也義和三
年即魏延和二年/嵗在癸酉年也初䜟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
䜟受菩薩戒䜟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
[004-45a]
晨詣䜟求受䜟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
乃戮力三年且禪且懴即於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
士授已戒法其夕同止十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
詣䜟説之未至十歩䜟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
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苐於佛像前為説戒相時沙門
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
臘求為法弟於是從進受者千有餘人傳授此法迄
至於今皆䜟之遺則有别記云菩薩地持經應是伊
[004-45b]
波勒菩薩傳来此土後果是䜟所傳譯疑䜟或非凡也
菩薩戒經八卷祐房等録並云䜟譯今以是/地持之别名故不雙載也
虚空藏經五卷祐房等録並云䜟譯今以即是大集/虚空藏品析出别行今載别生録中
此不復/存也
優婆塞戒本一卷寳唱録云䜟譯復云出優婆塞戒/經今亦載别生録中不别存也
善信女經一卷
無為道經二卷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
[004-46a]
決定罪福經一卷上之四經長房等録皆云䜟譯後云/世法為疑今並依舊附録此中不載
禪法要解二卷第二出與羅什出/者同本見長房録
  右一部二卷本闕
安陽漢沮渠京聲即河西王蒙遜從弟為人强志踈通
敏朗少有智鍳渉獵書記善於談論幼禀五戒鋭意内
典所讀衆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
也少時常度流沙到于闐國於瞿摩帝大寺遇天竺
法師佛陀斯那涼言/覺將安陽從之諮問道義斯那本學大
[004-46b]
乗天才秀出誦半億偈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
中師子安陽從受禪法諸秘要術口誦梵本東歸於
涼以牧犍承和年中譯禪法要解一部
阿毗曇毗婆沙論六十卷或加八犍度字初出與唐譯/大毗婆沙論同本或分成八
十四卷或一百九卷佛後六百餘/年五百應真造見僧祐寳唱二録
  右一部六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浮陀跋摩或云佛陀跋摩涼言覺鎧西域人也幼
而履操明直聰悟出羣習學三藏偏善毗婆沙常誦持
[004-47a]
此論以為心要承和年中達於姑臧先有沙門道㤗志
用强果少逰蔥右遍歴諸國得毗婆沙梵本十有萬偈
還至姑臧側席虚襟企待明匠聞跋摩遊心此論請為
翻譯時蒙遜已薨子牧犍襲位以犍承和五年丁丑四
月中旬於涼州城内閒豫宫寺請跋摩譯焉㤗即筆
受沙門慧嵩道朗與義學僧三百餘人考正文義至
七年己夘七月方訖凡一百卷沙門道挻為之製序
有頃魏太武帝西伐姑臧涼土崩亂經書什物皆被
[004-47b]
焚蕩遂失四十卷今唯有六十存焉跋摩避亂西反
不知所終序云乙丑歲出即蒙遜𤣥始十四年也丁/邜歲訖即𤣥始十六年也與録不同未詳
何/以
般泥洹經二十卷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第六/出與無䜟大般涅槃經等同本
  右一部二十卷本闕
沙門釋智猛京兆新豐人禀性端明厲行清白沙襲法
服修業専至諷誦之聲以夜續晝毎見外國道人説釋
迦遺跡又聞方等衆經布在西域常慨然有感馳心遐
[004-48a]
外以為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遂以姚秦𢎞始六年甲
辰之歲招結同志十有五人發跡長安渡河跨谷三十
六所至涼州城既而西出陽關入於流沙二千餘里地
無水草路絶行人冬則嚴厲夏則瘴炎人死聚骨以標
行路驝駞負糧理極辛阻遂歴鄯鄯龜兹于闐諸國
備觀風俗從于闐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蔥嶺而同侣
九人退還猛與餘伴進行千七百餘里至波淪國同
旅竺道嵩又復無常將欲闍毗忽失尸所在猛悲歎驚
[004-48b]
異於是自力而前與餘四人三度雪山氷崖皓然百千
餘仞飛絙為橋乗虚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
慘酷影戰魂慄復南行千里至罽賓國再渡辛頭河
雲山壁立轉甚於前下多&KR0146氣惡鬼斷路行者多死猛
誠心㝠徹履險能濟既至罽賓城恒有五百羅漢住
此國中而常往反阿耨達池有大德羅漢見猛至止歡
喜讃歎猛諮問方土為説四天子事具在猛傳猛先於
竒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於此國見佛鉢光色紫紺四
[004-49a]
際畫然猛香華供飬頂戴發願鉢若有應能輕能
重既而専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時復不覺重其道
心所應如此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維羅衛國見
佛髮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跡炳然具存又覩泥洹
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樹猛喜心内充設供一日
兼以寶蓋大衣覆降魔像其所遊踐究觀靈變天
梯龍池之事不可勝數後至華氏城是阿育王舊都
有大智婆羅門名羅閲宗舉族𢎞法王所欽重造純
[004-49b]
銀塔髙三丈沙門法顯先於其家已得六卷泥洹及見
猛至問云秦地有大乗學不答曰悉大乗學羅閱驚
歎曰希有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就其家得泥洹梵
本一部又尋得摩訶僧祗律梵本一部及餘經梵本
誓願流通於是便反以甲子歲發天竺同行四僧
於路無常唯猛與曇纂俱還涼州以犍承和年中譯
出泥洹成二十卷猛以宋元嘉末卒昇歴尋遊方沙
門記列道路時或不同佛鉢頂骨處亦乖爽將知遊
[004-50a]
往天竺非止一路頂鉢靈遷時届異土故傳述見聞難
以例也
大丈夫論二卷提波羅菩薩/造見翻經圗
入大乗論二卷堅意菩薩造見唐舊録/亦見内典録及翻經圗
  右二部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道㤗才敏自天冲氣踈朗博聞竒趣逺參異言
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
故杖䇿冐險爰至蔥西綜覧梵文義承髙㫖并獲婆
[004-50b]
沙梵本十餘萬偈及諸經論東歸於涼遂遇浮陀跋
摩共翻毗婆沙論㤗後自譯大丈夫論等二部又長/房内
典二録云於其涼代復有沙門曇覺於髙昌國譯賢/愚經一部即當宋元嘉二十二年也今謂不然元嘉
十六年己夘涼國已絶如何二十二年乙酉仍有譯/經故知二録誤也今依靖邁經圖在元魏之代魏宋
雖並宋居建業魏都長安/以地而論自合屬魏録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僧祐録云以身施/餓虎經見經後記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盛髙昌人也亦於涼代譯投身餓虎經一卷
[004-51a]
故前髙僧曇無䜟傳末云於時有髙昌沙門法盛亦經
往外國有傳四卷其投身餓虎經後記云爾時國王聞
佛説已即於是處起立大塔名為菩薩投身餓虎塔今
見在塔東面山下有僧房講堂精舍常有五千衆僧
四事供飬法盛爾時見諸國中有人&KR0746病及癲狂聾盲
手脚躄跋及種種病疾悉来就此塔燒香然燈香
泥塗地修治掃灑并叩頭懴悔百病皆愈前来差者
便去後来輙爾常有百餘人不問貴賤皆爾終無絶時
[004-51b]
今詳僧傳之人及閲經記之説法盛遊於西域此事不
虚復云親覩靈龕故應非謬若非盛之自譯何得著
彼經終既能自往西方豈有不傳經教考覈終始事
乃分明今為盛翻編載斯録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一名不退轉經第二出與竺/法䕶阿惟越致遮經等同本
金剛三昧經二卷或一/卷
大忍辱經十卷
金輪王經十卷
[004-52a]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一十八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後/三部一十二卷闕本長房等録
  並云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
  入涼世目録為失譯源庶知時代題譯有無卷部
  多少出之處所
  已下新附此録
優婆夷浄行法門經二卷或無經字亦/直云浄行經
長者法妻經一卷
[004-52b]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亦云大愛道受誡經/舊録云大愛道經
三慧經一卷
菩薩等行經一卷此已/下闕
四無畏經一卷
權變經一卷舊録云文殊師利權變三/昧經或直云權變三昧經
十漚愁經一卷
七言禪利經一卷舊録云漚愁/七言禪利經
菩薩十漚愁經一卷今疑與前/十漚愁同
[004-53a]
瓶沙王經一卷
有無經一卷
五百偈經一卷
須耶越國貧人經一卷舊録云須耶越國/貧人賃剔頭經
浮木經一卷
杯喻經一卷
妖怪經一卷
阿般計泥洹經一卷一本作陶射/計泥洹經
[004-53b]
四川常經一卷
五失蓋經一卷
要真經一卷
本無經一卷
勸德經一卷
十五德經一卷
父母因緣經一卷今疑與父子/因緣經同
慧行經一卷
[004-54a]
道浄經一卷
未生經一卷今疑是未/生怨經
内外無為經一卷
三乗經一卷
七事本末經一卷舊録云七/事本行經
百寶三昧經一卷
耆域術經一卷舊録云耆/域四術經
五蓋離疑經一卷今疑是五蓋/疑結本行經
[004-54b]
太子智止經一卷
道德章經一卷
苦相經一卷
湏佛得度經一卷
由經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五隂事經一卷
決義法事經一卷
[004-55a]
十思惟經一卷
分别六情經一卷
三失蓋經一卷
佛寶三昧經一卷
法志女經一卷
  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唯初四部六卷/有本餘者並闕僧祐録云
  安公涼土異經長房等録闕而不載今還附入
  涼録以為失譯祐載安生涼土異經總五十九部
[004-55b]
  於中五部房録已載今更出四十七部通前五
  十二部餘有七部一十四卷謹按長房等録皆
  有所憑即非失譯是故此録刪之不存故具條
  件列之如左
湏菩薩提品經七卷般若鈔經異名/前秦曇摩蜱譯
文殊師利示現寳藏經二卷西晉竺/法䕶譯
七知經一卷或作七智/吳支謙譯
難龍王經一卷或云難龍王經龍王兄/弟經異名吳支謙譯
[004-56a]
阿陀三昧經一卷即阿多三昧經異名/安公關中異經已載
大五濁經一卷舊録云大五濁世經/羣録云偽今亦編之
首至問十四章經一卷舊録云首至問佛十四意經或/云首至門十四事經亦云後漢
支曜譯今為抄/經載别生録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初出與唐譯地藏十輪經同本是/大集第十三分似涼代譯羣録不
載今附此涼末/庶免遺漏耳
  通新及舊總五十三部合七十五卷並為北涼
  失源云
[004-56b]
 
 
 
 
 
 
 
 開元釋教録卷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