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 (WYG)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開元釋教録卷三
           唐 釋智昇 撰
總括羣經録上之三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亦云/南晉
從元帝建武元年丁丑至恭帝元熈二年庚申凡一十
一帝一百四年緇素一十六人所譯經律論并新舊集
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八部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
[003-1b]
六卷見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闕本
 東/晉沙門帛尸梨&KR0097多羅三部一十/四卷經
  沙門支道根二部七/卷經
  沙門竺曇無蘭六十一部六十/三卷經戒集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八/卷經論教授法
  沙門迦留陀伽一部一卷/賢聖集
  沙門康道和一部三/卷經
  沙門佛陀跋陀羅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經律論集
[003-2a]
  沙門曇摩一部二/卷律要
  沙門卑摩羅义二部五卷/律雜事
  沙門釋法顯七部二十六/卷經戒論集
  沙門祗多&KR0097二十三部四/十五卷經
  居士竺難提三部五/卷經
  沙門竺法力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嵩公三部三/卷經梟
  沙門釋退公一部一/卷經
[003-2b]
  沙門釋法勇一部一/卷經
 新舊諸失譯經四十部四十八卷二部三卷舊集三/十八部四十五卷
 新/附
大灌頂經十二卷或無大字房云見雜/録録云九卷未詳
大孔雀王神咒經一卷見竺道祖録及/僧祐録初出
孔雀王雜神咒經一卷見竺道祖録及/僧祐録第二出
  右三部一十四卷初一部十二卷見在/後二部二卷闕本
沙門帛尸梨&KR0097多羅晉言吉友西域人國王之子當承
[003-3a]
繼世而以國譲弟闇軌太伯既而悟心天啟遂為沙門&KR0097
天姿髙朗風神超邁直而對之便卓出於物况其聰辨
言悟者乎西晉永嘉中始到此土仍過江左止建初寺
丞相王導一見而竒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
庾元規光禄周伯仁太常謝幼璵廷尉桓茂倫皆一代
名士見之終日累歎披襟致契導嘗詣&KR0097&KR0097解𢃄偃
伏悟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KR0097致善湏㬰望之
&KR0097乃斂襟飾容端坐對之有問其故&KR0097曰王公風道
[003-3b]
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嘆其精神洒
屬皆得其所桓廷尉嘗欲為&KR0097作目乆之未得有云尸
&KR0097可為卓朗於是桓乃咨嗟絶歎以為標題之極
大將軍王處冲時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KR0097
以為失鍳及自見&KR0097乃欣振奔至一面盡䖍王公嘗
&KR0097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KR0097笑而答曰若使我如
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時以為佳對&KR0097性髙簡不學
晉語每與諸公言論雖因傳譯而神領意解盡其傳
[003-4a]
致以為自然縱拔非常情所測也&KR0097善持咒術所向皆
騐時人呼為髙座法師於元帝代譯灌頂等經三部又
授弟子覔歴髙聲梵唄傳響迄今年八十餘咸康中卒
諸公聞之痛惜流涕&KR0097常在石子崗東行頭陀既卒
因𦵏於此成帝懐其風為樹刹塜所後有關右沙門来
遊建康廼於塜處起寺陳郡謝混賛成其業追旌往
事仍曰髙座寺也
阿閦佛刹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第二譯與支/䜟譯者大同小異見
[003-4b]
竺道祖晉/世雜録
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録/第四出與法䕶正法華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闕
沙門支道根履味遊方懐道利物以成帝咸康元年乙
未譯阿閦佛刹等經二部長房等録並云阿閦佛經太/康年譯其太康年在西晉武
帝代與咸康相去向六十年同是一人兩朝出/經者恐時太懸也此應傳寫差誤多是咸康耳
採蓮違王上佛授决號妙華經一卷亦直云採蓮違王/經第二出與阿闍
世王受决/經同本
[003-5a]
陀鄰尼鉢經一卷亦云陀鄰鉢呪經第二出與持句神/咒經等同本房録陀鄰鉢經外更存
持句神經/者非也
摩尼羅亶經一卷亦云摩尼羅/亶神咒經
𤣥師颰陀所説神咒經一卷録云幻師無所説字或作/跋字亦云波陀古録云幻
王颰/陀經
寂志果經一卷出長阿含第/十七卷異譯
鐵城泥犁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二卷/與五天使經同本
阿耨風經一卷晉言依次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
[003-5b]
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一卷亦云頞波羅延出阿/含第三十七卷異譯
泥犁經一卷或云中阿含泥犁經出中/阿含第五十三卷異譯
戒德香經一卷或云戒德經出增一/阿含第十三卷異譯
四泥犁經一卷或云四大泥犁房云别録載祐云失/譯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八卷異譯
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一卷或作先尼出增一阿/含第五十一卷異譯
水沫所漂經一卷一名河中大聚沫經一名聚沫譬經/與五隂譬喻經同本出雜阿含經第
十異/譯
玉耶經一卷一名長者謂佛説子婦無敬經或云玉/耶女經第二出與阿遫達經等同本
[003-6a]
五苦章句經一卷初出一名諸天五苦經一名五道章/句經一名净除罪蓋娯樂佛法經
自愛經一卷或云自愛不自愛/經房云見舊録
中心經一卷或云中心正行經舊録云大忠心經亦云/小忠心經房録云出六度集今檢無
見正經一卷一名生死/變識經
大魚事經一卷
阿難七夢經一卷或直云/七夢經
呵鵰阿那含經一卷一名荷鵰/或作苛字
新歲經一卷
[003-6b]
比丘聽施經一卷一名聽施/比丘經
佛般泥洹摩訶迦葉赴佛經一卷亦云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已上見存已下闕
犢牛經一卷一云犢子經第三出/與乳光經等同本
孔雀王咒經一卷第三出與吉友/所譯者同本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經一卷祐失譯録重載/兩本一云異本
大神母結誓呪經一卷
伊洹法願神咒經一卷
[003-7a]
解日厄神咒經一卷
六神名神咒經一卷
檀持羅麻油述神咒經一卷
麻油述咒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咒案摩經一卷
醫王惟樓延神咒經一卷或云阿難所問醫/王惟樓延神呪經
龍王呪水浴經一卷
十八龍王神咒經一卷
[003-7b]
請雨呪經一卷
止雨咒經一卷
嚫水經一卷
幻師阿夷鄒神咒經一卷
咒水經一卷
藥咒經一卷
呪毒經一卷
呪時氣病經一卷
[003-8a]
呪小兒經一卷
呪齒經一卷祐失譯録更載一本名與此同/題云異本一云蟲齒一云齲齒
呪牙痛經一卷祐失譯録更載一本名與/此同題云異本或作齒痛
呪眼痛經一卷
五眼文經一卷今疑是聶道真所/出求五眼法異名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戒文一卷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罪業報應經一卷與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同本第二出
八師經一卷第二/出
[003-8b]
平沙王五願經一卷一云佛沙迦/王經第二出
義足經二卷房云見吳録亦/云異出第二出
十善十惡經一卷第二譯吳録云異出/安公云出阿毗曇
治禪法經一卷
梵天䇿數經一卷舊録云諸/天事經
諸天地經一卷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純曇摩持竺僧舒/二家本以為此一卷見寶唱録當
第二/出
[003-9a]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序加大比丘字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於謝鎮西寺
合僧詳重校見/舊録及寶唱録
  右六十一部六十三卷佛般泥洹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見在犢牛經下三
  十七部三十/九卷闕本
沙門竺曇無蘭晉云法正西域人也以孝武帝太元六
年辛巳至太元二十年乙未於揚都謝鎮西寺譯採
蓮違王等經六十一部見長房録又長房等録更有
四十八經亦云法正所譯今以並是别生抄經或是疑
[003-9b]
偽故並刪之如後所述
救䕶身命經亦云救䕶身命濟人病苦厄經周/録編入正經舊録云偽今依舊編
諸天問如来警戒不可思議經
見水世界經已上二經/並出大集
龍王結願五龍神咒經
大將軍神咒經上二經/出灌頂
無吾我經出普/超經
彌蘭經或作彌連/亦云彌蓮
[003-10a]
摩天國王經
阿難念彌經彌蘭等三經/並出六度集
賢刼千佛名經出賢刼經序云賢刼經説二千一百諸/度無極以拘樓孫佛為首此千佛名有
引譯本拘那提/佛以為初首
三十七品經安公云出律經僧祐録云晉太元二十/年歲在丙申六月在謝鎮西寺撰出
三十三天園觀經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
學人亂意經上三經出/增一阿含
[003-10b]
佛為比丘説大熱地獄經
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
目連見大身衆生然鐵纒身經
見一衆生舉體糞穢塗身經
衆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經
羅婆鳥為鷹所捉經
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
蛇行法經
[003-11a]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經
天於修羅欲鬪戰經
天帝釋受戒經
比丘問佛釋提桓因因緣經
四天王案行世間經
佛見梵天頂經
帝釋慈心戰勝經
天神禁寶經
[003-11b]
阿育王供飬道場樹經
勸行有證經
戒相應法經
禪思滿足經佛為比丘説下二/十經並出雜阿含
野雞經
鼈獼猴經
蠱狐烏經或作/鳥經
弟子命過經
[003-12a]
驢駝經
拘薩羅國烏王經或無/羅字
孔雀經
夫婦經野雞等八經/並出生經中
羣牛千頭經
集修行士經
暴象經羣牛等三經/並出出曜經
地獄衆生相害經出修行/道地經
[003-12b]
赤觜烏喻經
阿羅多洹羅云母經赤觜烏等二/經雜喻抄
中阿含經六十卷第二出或五十八卷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出二年六月二十
五日訖與曇摩難提出者同本/沙門道慈等筆受見道祖録
増一阿含經五十一卷第二出隆安元年正月出與難/提本小異竺道祖筆受或四十
二或三十三無定亦有六十/卷成者見道祖及寶唱録
阿毗曇心論四卷或云阿毗曇心無論字尊者法勝造/太元十六年在廬山慧逺法師譯出
道慈筆受/見僧祐録
[003-13a]
三法度論二卷太元十六年在廬山慧逺法師第二譯/與難提出者大同小異或三卷别録云
一卷或直云三法度無論字/或云經或云經論見僧祐録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房云見别録亦/云在廬山出
  右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七卷/本在後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瞿曇僧迦提婆晉言衆天或云提和音訛故也罽
賓國人入道修學逺訪明師學通三藏多所誦持尤
善阿毗曇心洞其纎㫖常誦三法度晝夜嗟味以為道
之府也為人儁朗有深鍳儀止温恭務在誨人恂恂不
[003-13b]
怠苻秦建元中来入長安宣流法化譯論二部備於
秦録後以晉孝武帝世太元十六年辛夘遊化江左
先是廬山慧逺法師翹懃妙典廣集經藏虚心側席
延望逺賓聞其至止即請入廬岳即以其年請出阿
毗曇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於般若䑓手執梵文口
宣晉語去華存實務盡義本今之所傳蓋其文也至
安帝隆安元年丁酉来游建康晉朝王公及風流名
士莫不造席致敬時尚書令衛軍東亭侯琅琊王
[003-14a]
准髙僧傳僧祐録長房録等並云王珣阿/含經序乃云王元琳元琳多是珣之字也雅有信慧
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廣招學衆提婆既至珣即延請
仍於其舍講阿毗曇名僧畢集提婆宗致既精詞㫖明
析振發義奥衆咸悦悟其冬珣集義學沙門釋慧持
等四十餘人更請提婆於是寺譯中増二阿含罽賓沙
門僧伽羅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至来夏方訖豫
州沙門道慈筆受吳國李寶唐化共書提婆於廬山
建康二處共出五部一百一十八卷提婆歴游華戎備悉
[003-14b]
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莫不聞焉後不
知所終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畺梁譯者少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録及寶唱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迦留陀伽晉言時水西域人𢎞喻有方懐道游國
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譯十二遊經一部
益意經三卷第二出見竺道祖晉世雜録朱/士行漢録云二卷不顯譯人
  右一部三卷本闕
[003-15a]
沙門康道和戒德有儀軌範羣物以孝武帝太元二十
一年丙申譯益意經一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初出元五十卷後人分為六/十卷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得
梵本来義熈十四年三月十日於道塲寺出録/元熈二年六月十日訖法業筆受見僧祐二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或云新㣲&KR0097持經於廬山譯第/五出與支謙無量門微&KR0097持經
等同本見祖祐二録祐房等/録别存新㣲&KR0097持經誤也
大方等如来藏經一卷或直云如来藏經第三出元熈/二年道塲寺譯見竺道祖晉世
雜録及/僧祐録
[003-15b]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或云觀佛三昧經或云八卷見竺道/祖晉世録亦見僧祐録或云宋世出
摩訶僧祗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梵本是法顯於摩竭/提國將来義熈十二年十一月於
道塲寺共法顯出見竺道祖/録祐在顯録據共譯故耳
僧祗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訶僧祗戒本第二出於道/塲寺譯見寶唱録祐在法顯録中
祐與覺賢共/出互載皆得
逹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於廬山出一名不净觀經亦名
修行方便禪經祐云禪經修行/方便凡十七品見於僧祐録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或加偈字元熈二年於道塲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録經後記云
[003-16a]
外國四部衆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新無量夀經二卷宋永初二年於道塲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録第八譯與世髙支䜟支謙僧
鎧等所/出同本
菩薩本業經一卷亦直云本業經是華嚴浄行品見僧/祐長房二録大周入藏有本今闕且
復存/之
浄六波羅&KR0097經一卷見僧祐長/房二録
方便心論一卷共法業出見/髙僧傳初出
過来因果經四卷房云見别/録第五譯
[003-16b]
  右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文殊發願上八部一/百一十六卷見在新
  無量夀下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國人
甘露飯王之苖裔也祖父逹摩提婆此云/法天嘗商旅於北
天竺因而居焉父逹摩修邪利此云/法日少亾賢三歲孤與
母居五年復䘮母為外氏所飬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
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
俱以習誦為業衆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賢一
[003-17a]
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其戒修業勤敏博學羣經多所通
逹少以禪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逹多共游罽賓同處
積載逹多雖服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室閉戸
坐禪忽見賢至驚問何来答云暫至兠率致敬彌勒言
訖便隐逹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
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𢎞化備觀風俗㑹有
秦僧智嚴西至罽賓覩法衆清朗乃慨然東顧曰我之
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諮祈國衆孰
[003-17b]
能流化東土僉云有佛陀跋陀羅者出生天竺那呵梨
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齓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
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
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陀跋陀羅其人也嚴既要請苦
至賢遂愍而許焉於是捨衆辭師裹糧東逝渉驟三載
綿歴寒暑既度蔥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逺至並傾懐
資奉至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
可止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
[003-18a]
餘里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衆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
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侣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發者一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衆舶俱
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䌫惟一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
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莱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
往從之什大欣悦共論法相振發𤣥微多所悟益因謂
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髙名何耶什曰我年老故
耳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諮决時秦主姚興
[003-18b]
専志經法供飬三千餘僧並往来宫闕盛修人事唯賢
守静不與衆同後語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
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咸以為顯異惑衆又賢
在長安大𢎞禪業四方樂静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
深得法有濃淡澆偽之徒因而詭滑有一弟子因少觀
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至流言大被謗讟
將有不測之禍於是徒衆或藏名潛去或踰墻夜走半
日之中衆散殆盡賢乃夷然初不介意時舊僧䂮道恒
[003-19a]
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説已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虚而
無實又門徒誑惑互起同異既於律有違理不同止宜
可時去勿得乆留賢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
懐抱未伸以為慨然耳於是與弟慧觀等四十有餘人
俱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者咸共歎息白黒送者
數千人姚興聞去悵恨乃謂道恒曰佛賢沙門挾道来
游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之咎令
萬夫無導因勑令追之賢謂使曰誠知恩㫖無預聞命
[003-19b]
於是率侣宵征南指廬岳沙門慧逺素欽風德乃遣使
入關致書祈請後至廬岳忻然如舊逺以賢之被擯過
由門人若懸記五舶止説在同意亦於律無犯乃遣弟
子曇邕致書姚主及關中衆僧解其擯事逺乃請出禪
數諸經賢志在遊化居無求安停山歲許復西適江陵遇
外國舶主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
士庻競来禮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鉢分衛不問豪
賤時陳郡𡊮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敦豹
[003-20a]
隨尉届於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
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
大慚愧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髙邈
非凡所測豹深嘆異以啟太尉還都請與相見甚崇敬
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請與俱歸安止道塲寺賢
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逺雅有淵致揚都法師
僧弼與名德沙門寶林書曰道塲禪師甚有天心便是
[003-20b]
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沙門支法領於
于闐國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到義熈十
四年吳郡内史孟顗右衛將軍禇叔度即請賢為譯匠
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慧義等百有餘人於道
塲寺譯出詮定文㫖㑹通華戎妙得經體故道塲寺猶
有華嚴堂焉又沙門法顯於天竺所得僧祗梵本復請
賢譯賢從安帝隆安二年戊戌訖宋永初二年辛酉於
楊都廬山二處譯華嚴等經總一十三部並究其幽
[003-21a]
㫖妙盡文義賢以宋元嘉六年泥洹春秋七十有一矣
又僧祐長房二録復云賢出新㣲&KR0097持經即出生無量/門持經是不合雙載對彼支謙先譯故加新字又有菩
薩十住及本業經此之二經並是華嚴别品覺賢既譯/大部不合别出此經其本業一經周入藏録有未見其
本且復存之十住/一經刪之不立
雜問律事二卷初出見/長房録
  右一部二卷本闕
沙門曇摩晉翻云法善於律學以安帝隆安四年庚子
三月二日於揚都尚書令王法度精舍沙門釋僧遵等
[003-21b]
二十餘德請譯雜問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
交渉分劑差殊甚要湏善防䕶
十誦律毗尼序三卷亦云十誦律序今合入十誦末後/三卷是房云毗尼誦注云是十誦
後善誦非也其善誦有四卷是/十誦中第十誦也見二秦録
雜問律事二卷衆律要用第二/出見二秦録
  右二部五卷前毗尼序三卷見在/後雜問事二卷本闕
沙門卑摩羅义晉云無垢眼罽賓國人沉静有志力出
家履道苦節成務為人眼青時亦號為青眼律師先在
[003-22a]
龜兹𢎞闡律藏四方學者競往師之鳩摩羅什時亦預
焉及龜兹䧟沿乃避地烏纒頃之聞什在長安大𢎞經
藏义欲使毗尼勝品復洽東國於是杖錫流沙冐險東
入以姚秦𢎞始八年逹自關中什以師禮敬待义亦以
逺遇欣然及羅什棄世义以安帝義熈年中乃出遊關
左逗於夀春止石澗寺律徒雲聚盛闡毗尼羅什所譯
十誦五十八卷最後一誦謂明受戒法及諸成善法事
逐其義要名為善誦义後改善誦為毗尼誦故猶二名
[003-22b]
存焉復出三卷律序置之於後總成六十一卷髙僧傳/及長房
録乃云開前五十八卷為六十一卷者小非詳審也其/毗尼序三卷或有近代經本編在第九誦後第十誦前
卷當第五十五六十者非也今檢古十誦本乃在第/十誦後卷當第五十九至六十一今者依古本為正
之南適江陵於辛寺夏坐開講十誦既通晉言善相領
納無作妙本大闡當時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條知禁
者數亦殷矣律藏大𢎞义之力也後出雜問律事二卷
道場慧觀筆受髙僧傳云道場慧觀深括宗㫖記其/所制内禁輕重撰為二卷送還京師
僧尼披尋競相傳寫時闍者諺曰卑羅鄙語慧觀才/録都人繕寫紙貴如玉今謂雜問律事乃是道場慧
[003-23a]
觀觀於教有疑通事諮問卑摩為决聞便録之撰成二/卷流行於世即非别有梵本卑摩譯之其曇摩出者亦
即此是録/家誤載也义飬德好閒棄諠離俗其年冬復還夀春石
澗卒於寺焉春秋七十有七
大般泥洹經六卷經語云方等大般泥洹經或十卷第/四譯義熈十三年十月一日於道場
寺共覺賢出寶雲筆受至十四年/正月二日訖見道祖僧祜二録
大般涅槃經三卷或二卷是長阿含初分遊行經異譯/羣録並云顯出方等泥洹者非即前
大泥洹經加方等字此小乘/涅槃文似顯譯故以此替之
雜藏經一卷第二出與鬼問目連&KR0008鬼報應/經等同本見僧祐寶唱二録
[003-23b]
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比丘尼波羅提本义僧/祗戒本共覺賢譯見長房録
歴游天竺記傳一卷亦云法顯傳法顯自撰述/往来天竺事見長房録
雜阿毗曇心十三卷第二出與苻秦僧伽提婆等所出譯/同本見僧祐録房云顯與覺賢共
佛遊天竺記一卷見僧/祐録
  右七部二十六卷前五部一十二卷見在/後二部一十四卷闕本
沙門釋法顯本姓龔平陽武陽人也顯有三兄齠年次
䘮其父恐懼及顯數歲便放出家居數年病篤欲死因
送還寺信宿便差不肯復歸母欲見之不能得為立小
[003-24a]
屋於門外以擬去来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不
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逺塵離
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䘮至性過人葬
事既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人於田中刈稻時有
饑賊欲奪其榖諸沙彌悉奔走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
須榖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饑貧今復奪
人恐来世彌甚貧道預為君憂故相語耳言訖即還賊
棄榖而去衆僧數百人莫不歎服及受大戒志行明潔
[003-24b]
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安帝隆安三年
與同學惠景道整惠應惠嵬等發自長安西渡沙河上
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KR0252莫測所之唯視日月以准東
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
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葱嶺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
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道傍施
梯道凡度七百餘梯又躡懸絙過河數十餘處皆漢時
張騫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惠景噤
[003-25a]
戰不能前語顯云吾其死矣卿可時去勿得俱殞言絶
而卒顯撫之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
過山險凡所經歴三十餘國至北天竺次往中國未至
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寺逼暮仍停明旦顯欲詣耆闍
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險且多黒師子亟經噉人何由
可至顯曰逺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不期出息非保豈
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衆莫
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中日將曛夕遂欲停宿
[003-25b]
兩僧危懼捨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
跡如觀聖儀至夜有三黒師子来蹲顯前䑛脣揺尾
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
以手摩之咒曰汝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
退去師子良乆乃去明晨還返路窮幽深榛木荒梗禽
獸交横止有一徑通行而已未至里餘忽逢一道人年
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氣儁逺顯雖覺其韻髙而不
悟是神人湏㬰進前逢一年少道人顯問曰向耆年是
[003-26a]
誰耶答曰頭陀弟子大迦葉也顯方惋慨良乆既至山
前有一大石横塞室口遂不得入顯乃流涕致敬而去
今謂顯所渉者是雞足山大迦葉波/入寂之所非佛舊居處鷲峯山也又至迦施國精舍
裏有白耳龍每與衆僧約令國内豐熟皆有信效沙門
為起龍舍并設福食每至夏坐訖日龍輙化作一小蛇
兩耳悉白衆咸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於其中從上座
至下行之似若問訊徧乃化去年一出顯亦親見此龍
後却至中天竺於摩竭提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
[003-26b]
寺得摩訶僧祗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線
經方等泥洹等經此方等泥洹即六卷大般泥洹經之/梵本也准經後記名為方等大般泥
洹經非謂二卷/方等泥洹也顯留三年學梵書梵語躬自書寫於
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
顧影惟已常懐悲慨忽於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
團扇供飬不覺凄然下淚停二年復得彌沙塞律長雜
二阿含及雜藏本並漢土所無其師子國中有佛齒毎年
三月彼之國王預前十日莊嚴白象遣一貴重辨説智
[003-27a]
臣著王衣裳象上擊鼓大聲唱言如来在世四十九年
説法度人無量億數衆生緣盡乃般泥洹自爾已来一
千四百九十七載世間長昏衆生可愍却後十日佛齒
當出無畏精舍可辦香華各来供飬時正當晉義熈元
年計從義熈元年太歲乙巳至今開元十八年歲次庚
午便成一千八百二十二載矣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
東還舶有二百許人值大暴風舶壊氷入衆人惶怖即
取雜物棄之顯恐商人棄其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
[003-27b]
歸命漢土衆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壊行九十日逹耶
婆提國停五月復隨他商侣東趣廣州舉帆月餘日夜
忽大風合舶震懼衆共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狽
不可以一人故令一衆俱亡欲推棄之法顯檀越厲聲
訶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
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視失色
僶俛而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藿菜
依然知是漢地但未測何方即乗小船入浦尋村遇獵者
[003-28a]
二人顯問此何地耶獵人曰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
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逺至躬
自迎勞顯持經像隨還頃之欲南歸時刺史請留過冬
顯曰貧道投身於不返之地志在𢎞通所期未果不得
乆停遂南造建康於道場寺就國外禪師佛陀跋陀羅
譯大般泥洹經等六部撰遊天竺傳一卷顯既出大般
泥洹經流布教化咸使見聞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揚
都朱雀門世奉正化自寫一部讀誦供飬無别經室與
[003-28b]
雜書共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唯泥洹經
儼然具在煨燼不侵卷色無異揚都共傳咸稱神妙後
到荆州卒於辛寺春秋八十有六衆咸慟惜焉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華嚴十住品/異譯見長房録
寶如来三昧經二卷或一卷一名無極寶三昧經第二/出與無極寶經同本見長房録
大智度經四卷第五出與支䜟道行經及大般若/第四會等同本房云見南来新録
普門品經一卷第二出與法䕶普門品及寶積文殊/普門㑹同本見僧祐録及竺道祖録
阿述達經一卷第三出與寳積無畏德/會等同本見長房録
[003-29a]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三出與世髙如幼三昧及寶積/善住意會等同本見竺道祖晉録
彌勒所問本願經一卷第二出與法䕶彌勒本願及寳/積彌勒所問會同本見長房録
十地經一卷第三出與法䕶菩薩十/地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維摩詰經四卷第五出異嚴佛調古維摩經/等同本房云見南来新録
無所怖望經一卷第三出與象腋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浮光經一卷或作乳光第四出與犢/子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如来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第三出與世髙自誓三/昧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普賢觀經一卷初出一名觀普賢菩/薩經房云見道惠録
[003-29b]
瓔珞經十二卷一名見前報初出與竺佛念菩薩瓔/珞同本或十四卷房云見南来新録
照明三昧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録
禪經四卷房云見南/来新録
法沒盡經一卷見長/房録
菩薩正齋經一卷第三出見/長房録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或作威華第二出見長房録/出中阿含第三十三異譯
指鬘經一卷或作指髻出増一阿含第/三十一異譯見長房録
所欲致患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録
[003-30a]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録
分衛經一卷見長/房録
  右二十三部四十五卷初二部三卷本在大智度/下二十一部四十二卷闕
  本/
沙門祗多&KR0097或云祗&KR0097多晉云謌友西域人識性通敏
聰逹𢎞逺志存𢎞化無憚逺游爰於晉代譯菩薩十住
等經二十三部諸録盡云祗多&KR0097晉世譯未詳何帝若
非咸洛應是江南一部見僧祐録房云已外共彰雜别
[003-30b]
諸録又有寶施女經出大/集經摩調王經出六/度集既是别生刪
之不録
大乗方便經三卷元熈二年譯第三出或二巻與法䕶/大善權經等同本見始興録今編入
寶積當第/三十八㑹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一卷亦直云請/觀世音經
第二出見/法上録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晉宋間於廣州譯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見始興録
及寶/唱録
[003-31a]
  右三部五卷前五部四卷本在/後一部一卷本闕
居士竺難提晉翻云喜西域人志道無倦履逺能安解
悟幽㫖言通晉俗以恭帝元熈元年己未爰暨宋世譯
大乗方便經等三部
無量夀至真等正覺經一卷一名藥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第七譯見釋正
度録與世髙支䜟支謙僧鎧/白延法䕶等所出俱同本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竺法力西域人業行清髙智道崇峙善通方語妙
[003-31b]
稱經微以恭帝元熈元年己未二月譯無量夀至真等
正覺經一部
日難經一卷第二出即是越難經後説/事稍異見趙録及始興録
萍沙王五願經一卷亦名佛沙王經第三/出見趙録及始興録
迦葉結集戒經一卷第三出見趙/録及始興録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嵩公或云髙公於晉末譯日難等經三部羣録
並云晉末不知何帝之年
[003-32a]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一名真/偽沙門經初出見始興録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釋退公譯迦葉禁戒經一部云於晉末未詳何帝
之年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一卷出長阿含第十三/卷異譯見趙録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釋法勇譯梵志阿颰經一部云晉末出亦未詳何
帝之年
[003-32b]
陀羅尼章句經一卷祐無章字見僧祐失譯録第/三出與持句神呪經等同本
  大乗闕本賢聖集見在
那先比丘經二卷或云那先經或三卷/初出見僧祐失譯録
  右二部三卷長房等録東晉失譯總有五十三部
  五十七卷今除二部三卷之外餘五十一部五十
  四卷並無房録錯上或後漢失譯録中已載之
  者及有譯人别生經等委列如左
觀無量夀佛經
[003-33a]
三世三千佛名經
千佛因緣經
五十三佛名經
八部佛名經
十方佛名經
賢劫千佛名經
稱揚百千佛名經
南方佛名經
[003-33b]
滅罪得福佛名經
比丘諸禁律經
摩訶僧祗律比丘要集
優波離問佛經
沙彌威儀比丘尼十戒經
受十善戒經
沙彌尼戒經
賢者五戒經
[003-34a]
優婆塞威儀經
波若得經
觀世樓炭經
般舟三時念佛章經
庾伽三摩斯經
禪要訶欲經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
五龍呪毒經
[003-34b]
齲齒呪
七佛安宅神咒
安宅呪
  已上二十九部二十九卷後漢失譯録中已有此
  中復載故知重也
三歸五戒𢃄佩䕶身呪經
七萬二千神王䕶比丘呪經
十二萬神王䕶比丘尼呪經
[003-35a]
百結神王䕶身咒經
宫宅神王守鎮左右經
塜墓因緣四方神呪經
伏魔封印大神咒經
魔尼羅亶大神咒經
召五方龍攝疫毒神咒經
梵天神䇿經
普廣經已上一十一部一十一卷並是尸梨/&KR0097譯大灌頂經從第一卷至第十一
[003-35b]
遺教三昧經二卷或云遺教三昧法律經西/晉法炬譯偽録中亦有
阿那含經二卷宋智嚴譯/偽録亦有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經已/曽再譯一存一闕
禪定便方次第法經後漢安/世髙譯
七佛神咒吳支/謙譯
賢者五福經西晉白/法師譯
摩尼羅亶神王咒按摩經或無王字竺/曇無蘭譯
本行六波羅&KR0097宋求那跋/陀羅譯
[003-36a]
優婆塞五戒經宋沮渠/京聲譯
三歸五戒神王名經抄灌/頂經
定意三昧經出十住/斷結經
  已上新附此録
决定毗尼經一卷一名破壊一切心識初出與寶積優/波離會同本異譯祐云衆録並云於
燉煌出不顯譯人傳/名晉世出未詳何帝
彌勒来時經一卷第三出與羅什彌勒下/生經等同本見法上録
稻稈經一卷與了本生死/經等同本
[003-36b]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與作佛形/像經同本
報恩奉盆經一卷與孟蘭盆/經同本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華聚陀羅尼呪經一卷上二同/本異出
六字咒王經一卷與六字神咒/王經同本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一卷
金剛祕宻善門陀羅尼經一卷上二經同/本異出
菩薩本行經三卷
[003-37a]
七佛所説神咒經四卷初卷云七佛一十一菩/薩説大陀羅尼神呪經
薩羅國經一卷或云薩羅/國王經
般泥洹經二卷或直云泥洹經亦云大般泥洹經是長/阿含初分遊行經異譯諸藏中一卷者
唯是上卷/欠下卷也
緣本致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異譯
古来世時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三卷異譯
梵志計水浄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異譯
三歸五戒慈心&KR0773離功德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異譯
[003-37b]
箭喻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異譯
食施獲五福報經一卷一名施色力經一名福德經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四卷異譯
滿願子經一卷僧祐失譯録中有晉言故移編/此出雜阿含第十三巻異譯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第五出與摩登伽/舍頭諫經等同本
餓鬼報應經一卷第三出一名目連説地獄餓鬼/因緣經與鬼問目連經等同本
得道梯隥錫杖經一卷題云得道梯隥經錫杖品/第十二亦直云錫杖經
僧䕶經一卷或云僧䕶因緣經/亦云因緣僧䕶經
䕶浄經一卷
[003-38a]
木槵子經一卷或作患字/又作擐
無上處經一卷
盧志長者因緣經一卷
五王經一卷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一卷亦云沙彌/威儀戒本
沙彌尼離戒文一卷
舍利弗問經一卷
五百問事經一卷
[003-38b]
阿育王譬喻經一卷題云天尊説阿育王譬喻經古/經呼佛以為天尊即佛説也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一卷亦云撰三藏/經及雜藏經
彌勒作佛時事經一卷祐録無事字第二出與彌勒/来時經等同本見寶唱録
道樹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與私呵三昧/經同本見支敏度録
  右三十八部四十五卷未後二部三卷/闕本録並見在
  前三十六部四十二卷並是入藏見經莫知譯主
  諸失譯録闕而未書似是逺代之經故編於晉末
  庻無遺漏焉通前舊失譯經二部三卷總四十部
[003-39a]
  四十八卷並為東晉失源云
秦苻氏都長安亦云/前秦
起苻健謚為/明帝皇始元年辛亥至苻登無/謚太初九年甲午
凡經五主四十四年沙門六人所譯經律論等總一十
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於中七部六十五巻見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闕本房云皇始
元年甲寅延初元年丁酉與諸家年歴不同校三/年向後准安公増一序勘其甲子房録錯矣
 苻/秦沙門曇摩持三部三巻/戒本檀文
  沙門鳩摩羅佛提一部三/卷集
[003-39b]
  沙門僧伽跋澄三部三十/七卷論集
  沙門曇摩蜱一部五/巻經
  沙門僧伽提婆二部四十/六卷論
  沙門曇摩難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論集
十誦比丘戒本一巻或云十誦大比丘/戒初出見僧祐録
比丘尼大戒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戒/第二出見僧祐録
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一巻或無尼字僧純於龜兹國/得梵本来佛念譯語惠常
筆受見/寶唱録
[003-40a]
  右三部三巻其本並闕
沙門曇摩持或云侍秦言法惠亦云法海西域人善持
律藏妙入契經以苻堅謚莊烈/天王建元三年丁夘四年戊
辰於長安譯十誦戒本等三部竺佛念傳語惠常筆受
安公僧戒序云佛念寫其梵文道賢為譯惠常筆受其/比丘尼戒僧祐録云晉簡文帝時沙門僧純於西域拘
夷國得梵本到關中令佛念曇摩持惠常共出謹案長/房等録皆以惠常為其譯主與曇摩持竺法念共譯令
以秦僧惠常元不游於天竺常雖共出尼戒執本乃是/曇摩佛念傳譯常為筆受與其僧戒何别此乃别標惠
常推校本末事乃分明常為助翻曇摩/為主故入曇摩之録惠常不别存焉
[003-40b]
四阿舍暮抄解二卷亦云四阿含暮/抄經見僧祐録
  右一部二巻其本見在
沙門鳩摩羅佛提秦言童覺西域人以苻堅建元十八
年壬午八月於鄴寺譯阿含暮抄一部冬十一月乃訖
佛提執梵本佛念佛䕶譯為秦文沙門僧導僧叡曇
究筆受
尊婆須&KR0097菩薩所集論十巻或云婆湏&KR0097經或十二卷/或十四巻建元二十年三
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訖跋澄難提提婆/三人執本佛念譯傳惠嵩筆受見僧祜録
[003-41a]
鞸婆沙論十四巻或無論字亦云鞸婆沙阿毗曇亦云/廣説或十五卷或十九卷建元十九
年四月出至八月末訖難提録為梵文/佛陀羅刹譯傳敏智筆受見僧祐録
僧伽羅刹所集經三卷或云僧伽羅刹集初出或五卷/建元二十年出十一月三十日
訖佛念傳譯惠嵩筆受見僧祐録/於長安石羊寺出亦云佛䕶傳譯
  右三部二十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僧伽跋澄或云跋橙秦言衆現罽賓國人毅然有
淵懿之量歴尋名師修習精詣博覧衆典特善數經暗
誦毗婆沙貫其妙㫖毗婆沙即鞸婆沙/是非大毗婆沙也常浪志游方觀
[003-41b]
風𢎞化苻堅建元之末来入關中先是大乗之典未廣
禪數之學甚盛既至長安咸稱法匠焉堅秘書郎趙政
字文業博學有才崇仰大法嘗聞外國宗㫖習毗婆沙
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譯梵文澄以建元十七年
辛巳至二十一年乙酉共名德法師釋道安等譯婆湏
&KR0097等三部凉州沙門竺佛念外國沙門佛圖羅刹傳語
沙門敏智慧嵩秘書郎趙文業筆受安公法和對共校
定跋澄戒德整峻虚靖離俗關中僧衆則而像之後不
[003-42a]
知所終佛圗羅刹不知何國人德業純粹該覧經典乆
逰中土善逹秦言其宣譯梵文見稱當世祜等羣録並/云鞞婆沙論
僧伽提婆譯今准安公論序云僧伽跋澄譯今准論序/為正祜等羣録復云跋澄譯雜阿毗曇毗婆沙論十四
卷者即鞞婆/沙論是也
摩訶般若波羅&KR0097鈔經五卷或無鈔字或七卷亦云般/羅若亦名須菩提品亦名
長安品第六出與道行小品明度/等同本見僧叡二秦録及僧祜録
  右一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蜱秦言法愛印度人器宇明敏志存𢎞喻以
[003-42b]
苻堅建元十八年壬午譯般若抄經一部佛䕶譯傳佛/䕶
即佛圖/羅刹也惠進筆受安公校定共傳云與大品放光光讃
同本者或恐尋之未審也
阿毗曇八揵度論三十卷或無論字或二十卷或云迦/㫋延阿毗曇或云阿毗曇經
八揵度初出與唐譯法智論同本建元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三日訖見僧祜録
阿毗曇心十六卷初出或十三卷建元末年於洛/陽出見僧叡二秦録及僧祜録
  右二部四十六卷前一部三十卷見在/後一部十六卷闕本
沙門僧伽提婆或云提和亦云僧伽提/婆蓋是言音楚夏耳秦言衆天罽賓
[003-43a]
國人姓瞿曇氏以苻堅建元十九年癸未遊於長安沙
門法和請令翻譯起十九年訖建元末出八揵度等論
二部其鞞婆沙十四卷淮安公/序是跋澄譯今此除之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傳
惠力僧茂筆受法和理其指歸安公製序後以晉孝武
帝太元十六年遊於廬山及往建康更出經論具如晉
録所題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年出是第一譯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晉世雜録及僧祜
録/
[003-43b]
増一阿含經五十卷第一譯建元二十年甲申夏出至/来春訖為四十一卷佛念傳譯曇
蒿筆受見安公經序僧叡僧祜寶唱録/並載祜云三十三及二十四卷恐誤
三法度論二卷初出或云三法度無論字與晉世/僧伽提婆出者小異見長房録
僧伽羅刹集二卷佛去世後七百年僧伽/羅刹造初出見寶唱録
阿育王息壊目因緣經一卷第三出姚秦建初六年辛/夘於安定城為尚書令姚
旻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訖佛念傳譯/兼製序見二秦録此應入後秦從多附此
  右五部一百一十四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三卷/闕本後一部一卷見在
沙門曇摩難提秦言法喜兠佉勒國人髫年離俗聰慧
[003-44a]
夙成研諷經典以專精致業徧觀三藏闇誦中増二阿
含博識洽聞靡所不練是以國内逺近咸共推服少而
觀方徧渉諸國常謂𢎞法之體宜宣布未聞故逺冐流
沙懐寶東游以苻堅建元二十年至於長安難提學業
既優道聲甚盛苻堅深見禮接厚致供施先是中土羣
經未有四舍堅侍臣武威太守趙政志深法藏乃與安
公共請出經政放長安城内集義學僧寫出二舍梵本
方始翻譯佛念傳語惠嵩筆受提以苻堅建元二十年
[003-44b]
甲申至姚萇建初六年辛夘譯中含等經五部提後還
西域不知所終
 
 
 
 
 
 開元釋教録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