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開元釋教録卷十
唐 釋智昇 撰
總括羣經録上之十
叙列古今諸家目録
古經録一卷
右尋諸舊録多稱為古録似是秦始皇時釋利
防等所齎經録
[010-1b]
舊經録一卷
右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禄閣往往見有佛經即
謂古藏經録謂孔壁所藏或秦正焚書人中所
藏者
漢時佛經目録一卷
右似是明帝時迦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因
即撰録
朱士行漢録一卷
[010-2a]
右曹魏時潁川沙門朱士行於洛陽講道行經因
撰其録後往西域求經於彼而卒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晉武帝代長安青門外大寺西域沙門竺法
䕶翻譯衆經因出其録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晉懐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聶道真禀受
䕶公之筆匠也後自翻經因出其録
[010-2b]
趙録一卷
右似是二趙時諸録遥注未知姓氏
綜理衆經目録一卷
右苻秦代沙門釋道安所撰自前諸録但列經
名至於品𩔖時代蓋闕而不紀後人披覧莫測根
由安乃總集名題表其時代銓品新舊定其制
作衆經有據自此而明在後羣録資而増廣是
知髙懐獨悟足以垂範後昆所撰之文見僧祐録
[010-3a]
二秦録一卷
右後秦姚興𢎞始年長安沙門釋僧叡所撰叡即
安公子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標舉參譯什門多
有緝撰
衆經録四卷魏世録吳世録晉/世雜録河西録
右東晉廬山東林寺逺公弟子釋道流創撰未
就而卒同學竺道祖續而成之
經論都録一卷
[010-3b]
别録一卷
右東晉成帝豫章山沙門支敏度撰其人總校古
今羣經故撰都録敏度又撰别録一部
衆經目録二卷
右蕭齊武帝時沙門釋王宗撰見梁三藏記
釋𢎞充録一卷南齊揚/都人
釋道慧宋齊録一卷南/齊
釋道憑録一卷北/齊
[010-4a]
釋正度録一卷
王車騎録一卷
始興録一卷未詳撰者/亦云南録
廬山録一卷
岑號録一卷
菩提留支録一卷元魏洛京永寧/寺天竺沙門也
華林佛殿衆經目録四卷梁天監十四年/𠡠沙門僧紹撰
隋沙門釋靈裕譯經録一卷長房録中/無隋字
[010-4b]
衆經都録八卷似是搃合諸/家未詳作者
已前諸録二十五家長房内典二録云上件諸
録檢傳記有之未見其本故列名而已
衆經别録二卷未詳作者言似宋時/總分十例具如後列
大乗經録第一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乗通教録第二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乗中大乗録第三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右上卷三録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
[010-5a]
小乗經録第四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闕此缺本録不題部卷/應散在諸録中故耳
大小乗不判録第六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經録第七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録第八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數録第九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論録第十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右下卷七録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上下兩卷合有十
[010-5b]
篇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其下卷/七録部
數勘同卷數少/四百未詳所以
元魏衆經目録永熈年𠡠舍人/李廓撰一卷成
大乗經目録二二十/九部
大乗經子注目録三一十/二部
大乗未詳經論目録四二十/三部
小乗經律目録五六十/九部
小乗論目録六二/部
[010-6a]
有目未得經目録七一十/六部
非真經目録八六十/二部
非真論目録九四/部
全非經愚人妄作目録十一十/一部
都十件經律論真偽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部數勘與都數不同/䞉十五部未詳所以
梁代衆經目録天監十七年𠡠/沙門寳唱撰
衆經目録卷第一大乗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010-6b]
有譯人多卷一六百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無譯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九卷
有譯人一卷三九十部/九十卷
無譯人一卷四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衆經目録卷第二小乗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譯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無譯人多卷一五部一/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五十部/五十卷
[010-7a]
無譯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衆經目録卷第三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異譯經一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六部一卷三十六卷
禪經二九部多卷三十八卷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經四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經五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數論六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010-7b]
義記七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衆經目録卷第四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後部數勘欠五不同
隨事别名一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隨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總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
[010-8a]
百四十一卷此都部數與前數勘䞉三/百九十五部未詳所以
髙齊衆經目録武平年沙門統法上撰梵/名達摩鬰多羅一卷成
雜藏録一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羅録二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録三一百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曇録四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别録第五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衆經抄録六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010-8b]
集録第七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録八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經律論真偽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
十四卷此部數與前數勘欠十一/卷不同其數未詳所以
從衆經别録下四家目録長房内典二録具列篇
題今尋本未獲但具存其目
唐衆經目録五卷貞觀初普光寺沙門/𤣥琬撰出内典録
右内典録中引用云唐舊録未見其本似取隋五
[010-9a]
卷衆經録編新經入餘者大同
衆經目録五卷於隋録内加奘譯經餘皆異/唐大唐愛寺沙門静泰撰
右從古録已下三十一家諸録之中雖皆備述欲
尋其本難可備焉且列名題知其有據撰録者/日又如
長房録中引一乗寺藏録周録之中引真寂寺/録義善寺録𤣥法寺録福林寺録上之五録但
引其名不言卷數又有陳朝大乗寺藏録四卷/並不知何人制作似是當寺藏經略記由委既
局寺名為録未可通行/故序録次闕而不載
梁出三藏記集一十五卷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010-9b]
其序略云祐以庸淺豫憑法門翹仰𤣥風誓𢎞末
化毎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說未嘗不心馳菴園影
躍靈鷲於是率課羸恙沿波討源綴其所聞名
曰出三藏記集一撰緣記二詮名録三總經序四
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録詮則前代之
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徴列傳述則伊
人之風可見並鑚析内經研鏡外 云云
出三藏記集卷第一第一卷撰緣記第二至第五詮/名録第六至第十二總經序第
[010-10a]
十三至第十/五述列傳
集三藏緣記第一出大智/度論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
梵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
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新集撰出經律論録第一四百五十部一千/八百六十七卷
[010-10b]
新集條解異出經録第二直約部名以配重譯/不云卷數筭極難矣
新集表序四部律録第三初題有卷中無四/部一百八十卷
出三藏記集卷第三
新集安公古異經録第九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譯經録第二一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七卷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録第三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闗中異經録第四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録第五出毗/婆沙
[010-11a]
新集律分為十八部記録第六
新集律来漢地四部記録第七
出三藏記集卷第四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録一千二百六部一/千三百七十卷
出三藏記集卷第五
新集抄經録第一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經録第二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經偽撰雜録第三二十部三/十六卷
[010-11b]
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録第四四十八部二/百五十九卷
小乗述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叡法師喻疑第六
出三藏記集卷第六四十二章經/序等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七道行經序/等二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八般若抄經餘/等一十九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九華嚴經記等/二十四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道地經序等/二十一首
[010-12a]
出三藏記集第十一中論序等/一十六首
出三藏記集第十二雜記序/録十首
出三藏記集第十三安世髙傳/等十二
出三藏記集第十四鳩摩羅什/傳等十
出三藏記集第十五白法祖/傳等十
撰録者曰祐録所撰條例可觀若細尋求非無乖失只/如第一卷前後出經異記中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
三耶三佛新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悮若新舊/相對應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新經多陀
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舊經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新經耨阿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義全殊不可交互又
[010-12b]
如曇摩羅刹與竺法䕶乃是一人曇摩云法羅刹言䕶/分為二人二誤異出經論録中但名目相似即云重譯
而不細料簡大小混雜三誤僧伽羅刹集序云衆䕶撰/者僧伽云衆羅刹言䕶衆䕶乃是集經之人序是翻譯
者作題云衆護四誤比諸衆作/乖謬全勘此亦璠璵之一玷也
隋衆經目録七卷總録一卷别録六卷開皇十四年/𠡠翻經所法經等二十大徳撰
大乗修多羅藏録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分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衆經一譯分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衆經異譯分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衆經失譯分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010-13a]
衆經别生分合二百二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衆經疑惑分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衆經偽妄分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乗修多羅藏録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得四十五/部一千三百一卷
得三百四卷
衆經一譯分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衆經異譯分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衆經失譯分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衆經别生分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010-13b]
衆經疑惑分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衆經偽妄分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乗毗尼藏録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二卷
衆律一譯分合一十二部/三十二卷
衆律異譯分合七部/七卷
衆律失譯分合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衆律别生分合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衆律疑惑分合一部/二卷
[010-14a]
衆律偽妄分合二部一/十一卷
小乗毗尼藏録四六分合六十三部/三百八十一卷
衆律一譯分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衆律異譯分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衆律失譯分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
衆律别生分合六部/六卷
衆律疑惑分合二部/二卷
衆律偽妄分合三部/三卷
[010-14b]
大乗阿毗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三百八十一卷
衆論一譯分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衆論異譯分合八部五/十二卷
衆論失譯分合一部/二卷
衆論别生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衆論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衆論偽妄分合一部/一卷
小乗阿毗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010-15a]
衆論一譯分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衆論異譯分合八部六/十六卷
衆論失譯分合五部二/十二卷
衆論别生分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衆論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衆論偽妄分合二部/一十卷
佛滅度後抄集録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賢聖抄集分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010-15b]
此方諸德抄集分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滅度後傳記録八二分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賢聖傳記分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諸德傳記分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滅度後著述録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聖賢著述分
此方諸德著述分
右九録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得
[010-16a]
一千二百五十四部五千一百九/十一卷細勘别録部卷與搃録異分為六卷總録第
七合為七卷撰録者曰余檢尋此録非無差錯即/如曇摩刹晉言法護總是一人録中
分二云各出須真天子經二卷編為重譯不識梵/音之言一誤也如律二十二明了論總是一經録
中分為二部律二十二卷編在律中明了論一卷/在於論録一經之題分二上録二誤也其律二十
二乃是明了論半題今云二十二卷誤之甚也真/諦譯攝論十二卷與十五卷者二本不殊存其二
部而言重譯三誤也以仁王經起信論等/編在疑録四誤也不能備陳略述如此
隋開皇三寳録一十五卷内題云歴代三寳記開皇十七/年興善寺翻經學士成都費
長房/撰
[010-16b]
歴代三寳紀第一帝年上/周秦
從周莊王佗十年甲午至秦始皇帝子子嬰甲午年
凡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載
歴代三寳紀第二帝年次前漢/新王後漢
從前漢髙帝元年乙未至後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己亥凡二十六君四百一十五載
歴代三寳紀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隋
從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隋開皇十七年丁巳凡
[010-17a]
四十四主三百七十八載
歴代三寳紀第四譯經/後漢
右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夘至獻帝末年歴一十一
主一百五十二年華戎俗道十有一人并古失譯
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卷四百一十六卷
歴代三寳紀第五譯經/魏吳
右魏吳兩代道俗十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失譯
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010-17b]
歴代三寳紀第六譯經/西晉
右西晉代華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
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
歴代三寳紀第七譯經/東晉
右東晉代華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并舊失
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
歴代三寳紀第八譯經苻/秦姚秦
右二秦之代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出經論傳等
[010-18a]
一百六十四部九百四卷
歴代三寳紀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髙齊陳氏
右五代緇素共二十七人所出三藏及記録等并
及失譯合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
歴代三寳紀第十譯經/宋
右宋代華戎道俗二十三人出經律論及傳録等
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歴代三寳紀第十一譯經齊/梁周
[010-18b]
右三代緇素共五十一人出經律論及傳録等一百
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歴代三寳紀第十二譯經/大隋
右隋代華戎緇素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雜舊本
論傳法式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
歴代三寳紀第十三大乗録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大乗修多羅有譯一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羅失譯二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010-19a]
毗尼有譯三一十九部/四十卷
毗尼失譯四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阿毗曇有譯五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阿毗曇失譯六二部/七卷
歴代三寳紀第十四小乗録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誤/七百三十九卷録云七百十二卷者
小乗修多羅有譯一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修多羅失譯一
毗尼有譯三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010-19b]
毗尼失譯四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阿毗曇有譯五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曇失譯六一十部二/十七卷
開皇三寳録總目一卷内典録云房録所出經論律傳/總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
百三十五卷非入藏數算得七/十四部三十七卷與内典不同
右兼總目共成一十五卷其第十三十四大小乗/入藏目録合一千七十
六部三千三百二十五卷房録本數/三千三百九十二卷者計數錯也内典録云房
所撰者入藏之中瓦玉相謬得在繁富未
[010-20a]
非無憑准未可偏削撰録者曰余檢長房八藏録中/事實雜繆其缺本疑偽皆編入
藏竊為不可又如大乗録中賢刧經賢刧三昧經此/是一經兩名今存二部一誤湏菩提品及長安品此
並般若鈔之異名今别存兩部二誤湏真天子經湏/貞天子問四事經並一經兩名重載二部三誤象歩
經即無所希望經異名二名各存四誤菩提無行經/即文殊問菩提經異名存其二本五誤以僧法外道
論入大小乗中六誤小乗録中達摩多羅禪經與不/浄觀襌經搃是一經其不浄觀約法為名達摩多羅
就人立稱二部俱存七誤十誦律六十一卷十誦律/五十九卷二本不殊其六十一卷者卑摩羅义加毗
尼序置之於後餘無所異今云重譯二本俱存八誤/律二十二在於律中明了論在於論録一題分二九
誤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論之半題今存律二十二/卷誤中重誤也衆事分阿毗曇論代録之中即言宋
[010-20b]
朝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入藏之内則/言失源前後差違十誤餘者在録不能繁叙
隋衆經目録五卷仁夀二年𠡠請興善寺大德/興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
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十九卷單本原来一/本更無
别翻合三百七十部/一千七百八十六卷
右第一卷
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合二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三卷
賢聖集傳賢聖所撰翻譯有源合四/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右第二卷已前二卷三分合六百八十八部/二千五百三十三卷入藏見録
[010-21a]
别生於本部内抄出别行合八百/一十部一千二百八十八卷
右第三卷
疑偽名雖似正義渉人造合二/百九部四百九十一卷
右第四卷已前二卷二分合一千一十九部/一千七百七十九卷不湏抄寫
闕本舊録有目而無經本合四百/二部七百四十七卷請訪
右第五卷
其序略云别生疑偽不湏抄寫已外三分入藏所收
至如法寳集之流浄住子之𩔖還同略抄例入别生
[010-21b]
餘有僧傳等詞參文史體非淳正事雖可尋義無
在録内典録
傳譯所略過半未足尋之撰録者日余檢此録非/無差繆即如𢎞道廣顯
三昧經與阿耨達龍王經此是一經兩名俱云竺法/䕶譯存其兩本一誤又如普曜經八卷云西晉竺法
䕶譯缺本録中復云八曜經八卷亦云竺法䕶譯見/缺俱載二誤又入藏録中普曜經八卷即云單本缺
本録中復云重譯缺本前後差舛三誤真諦所譯攝/大乗論十二卷者與十五卷者卷雖増減文則不殊
今二本俱存四誤彌沙塞羯磨缺本録中前後重載/五誤以隨願往生經遺教論等編為疑偽六誤餘在
録中不/能備記
[010-22a]
大唐内典録十卷麟德元年甲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謂代别出經及人述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故隨經出
後漢朝傳譯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
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律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九十
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有二卷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四十六/部七百一十
[010-22b]
三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四部五百
七十四卷失譯經/五十部五十四卷
前秦苻氏傳僧譯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一十五部二十二/卷失譯經八部一
十一/卷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一百二十四部/六百七十六卷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九人所出經傳三十四部二/百七十卷失
[010-23a]
譯經五部/十七卷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七/部五百三卷
前齊朝傳譯道俗二十人所出經傳五十二部三/百九十六卷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八十九部/九百三卷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四人所出經論傳録八十/八部
二百九/十八卷
後齊髙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論等八部五/十二卷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三/十
[010-23b]
二部一/百五卷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一卷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五人所出經論等一百六十六/部三十二卷
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二人所出經論等一百一十七/部一千六百
六十/八卷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衆經搃有二千四百八十七部
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其第一卷初都數與第十卷中都/數多少不同又與諸本校勘數亦
少多差互未/詳何者為正已上一録分為五卷從第一/至第五
[010-24a]
厯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亾録第二謂前後異出人代不/同又遭離亂道俗波
迸今搃計㑹故有單重/緣序莫知致傳失譯
大乗經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
萬八千五百/二十二紙
大乗律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二十二部三十四/卷四百六十一紙
大乗論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紙
小乗經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
十四/紙
[010-24b]
小乗律本譯有無録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
小乗論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
百七十/七紙
賢聖集録通大小乗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一千七百六十紙
右一録分為第六第七卷
厯代衆經分乗入藏録第三謂經部繁多綱要備列從/帙入藏以𩔖相從故分大
小二乗顯/單重兩譯
衆經律論傳合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萬六千一百七十紙三百二十六帙
[010-25a]
大乗經一譯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萬一千四十三紙六十六帙
大乗經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紙四十九帙
小乗經一譯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紙四十九帙
小乗經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 七十七紙六十六帙
小乗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二十八帙
大乗論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紙五十二帙
小乗論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六十八帙
賢聖集傳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十紙一十八帙
[010-25b]
右一録為八卷撰録者曰尋此録數與次前録部/卷有同者有不同者前録出大乗
律此合入經中又單重交/雜前後差舛憑何准定
歴代衆經舉要轉讀録第四謂轉讀尋玩務在要博/繁文重義非日彼時故
墮部撮舉簡取通道/自餘重本存而未暇
大乗經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七百九十/五卷一萬三千七十九紙
大乗律本二十部三十三/卷四百三十紙
大乗論本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紙
都合大乗經律論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
[010-26a]
十七卷二萬一千六/百二十五紙
小乗經合一百一十八部四百三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紙
小乗律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紙
小乗論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五千九百九十七紙
都合小乗經律論合一百八十二部一千二百五
十二卷二萬二千四/百二十八紙
賢聖集傳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二百九十紙
右一録為第九卷撰録者曰尋此中意上所列者/是轉讀數諸重譯經但存一本
[010-26b]
餘並義理無/異刪而不存
歴代衆經有目闕本録第五謂統檢羣録校本則無墮/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題
目訪/之
歴代道俗述作注解録第六謂注述聖言用通未悟/前已雜題未足申明今
别題録使/尋覧易曉
歴代諸經支流陳化録第七謂别生諸經典順時俗未/通廣本且接初心一四句
頌未可輕/削故也
歴代所出疑偽經論録第八謂正法深逺凡愚未達/隨俗下化有悖真宗若
[010-27a]
不標題玉/石斯濫
歴代衆經目録始終序第九謂經録代出/須識其源
歴代衆經應感興敬録第十謂經翻東夏應感徴祥/而有蒙祐増信故使傳
持惟/逺
右六録合為第十卷欲具委之/恐繁故略
内典録中宣律師云余少沐法流五十餘載宗匠成教
軌範賢明毎值經誥德能無不目閱親謁至於經部
大録欣悟良多無論真偽思聞其異云云故魏晉之後
[010-27b]
騰譯蒸鬱制録討論居然非一或以數列或用名求
或憑時代或寄參譯各紀一隅務存所見斯並當時
稽古識量修明而綴撰筆削不至詳宻者非為才不
足而志不周也云云上集羣目取訊僧傳等文勘缺
詳定便參
三藏糅雜抄集參正傳記亂經考括始終莫能通决
房録後出該贍前聞然三寳共部偽真淆亂自餘諸
録胡可勝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撰録者曰宣公所/撰𩔖例明審寔有
[010-28a]
可觀作者之風見於兹矣然少有差雜未能盡善述作/之事誠為難哉今略序數科以詳厥誤非欲指陳臧否
實惟甄異是非只如人代存亾録中雜少品等六經並/云大品之同本者不然義理雖通據㑹全異而言同本
一誤菩薩浄行經與寶髻菩薩經俱云竺法䕶此是一/經兩名存其二本二誤𢎞道廣顯三昧經與阿耨達龍
王經亦是一經兩名二本俱存三誤須彌藏經二卷此/是髙齊耶舍所翻前後重上四誤攝大乗論陳真諦譯
者有十二卷本有十五成者二本俱存五誤般若抄經/大乗録中及集傳内二處俱載六誤又如分乗入藏録
中深宻解脱經前後從上前與菩薩處胎經同帙後與/解深宻經同帙七誤以舊十輪經為單大新十輪經為
重譯八誤起世經為單本樓炭經為重譯九誤此𩔖非/一不能備舉如舉要轉讀録中信力入印法門經雖是
華嚴支𩔖大部中無同於度世漸備等經攝歸大部不/為轉讀之數一不然也諸部般若唯舉大品一經放光
[010-28b]
等九部云重㳫罕尋舉前以統大義斯盡玉華後譯大/般若者明佛一化十有六㑹得在供養難用常行今謂
不然豈可以凡愚淺智而堰哉法海乎人性不同所樂/各異豈以自情好略令他同已見耶般若大經轉讀極
衆佛記𢎞闡在東北方而言難用常行竊為未可又小/品大品據㑹全殊一廢一興二不然也如湏彌藏經等
雖是大集别分大部中無攝而不行理為未當又湏彌/藏經前則攝歸大集後即别舉流行前後差殊三不然
也如樓炭經等攝入長舍起世一經别令轉讀起世之/與樓炭梵本何殊一廢一興四不然也如安般守意與
大安般無殊此乃何緣二俱轉讀五不然也如十八部/論與部異執梵本不殊此復何緣俱令轉讀六不然也
云録外有外道金七十論破外道涅槃論破外道四宗/論未暇故缺者如金七十論外道所撰非是佛法除之
可然涅槃四宗同彼刪削將為未可此是内論破於外/宗一例刪除七不然也又如人代存亾録及舉要轉讀
[010-29a]
録大乗録中三藏備具入藏録中大乗無律豈可前後/俱有中間獨無自為矛盾八不然也如上所列非無舛
乖而云革弊或所未然差錯極多卒/難陳委明達之輩惟幸自詳焉
續大唐内典録一卷開元庚午年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從麟德元年甲子至開元十/八年庚午前録未載今續之
大唐古今譯經圖記四卷大慈恩寺翻經/沙門靖邁撰
大慈恩寺翻經堂内壁畫古今翻譯圗變靖邁因
撰題之於壁但略費長房録翻經者紀之餘撰集
者不録逮至皇朝總成四卷房所錯者此亦同然更
[010-29b]
欲廣陳恐繁故止
續古今譯經圗紀一卷開元庚午年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從奘法師後至輸波迦羅前紀末載今故續之
大周刋定衆經目録十五卷天后天䇿萬嵗元年乙/未𠡠東都佛授記寺沙
門明佺/等撰定
大小乗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卷其見
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數
大乗單譯經目卷第一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五卷
[010-30a]
大乗重譯經目之一卷第二一百七十八部一/千三百九十四卷
大乗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三百三十八卷
大乗重譯經目之三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大乗重譯經目之四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大乗律大乗論目卷第六一百六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小乗單譯經目卷第七二百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卷
小乗重譯經目之一卷第八三百七十一部/八百四十二卷
小乗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
[010-30b]
小乗律論賢聖集傳目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
大小乗失譯經目卷第十一三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卷
大小乗闕本經目卷第十二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
見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
見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合大小乗三藏及賢聖集傳等八百七十四部四
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乗經律論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二十二卷下
卷小乗經律論及集傳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
[010-31a]
大乗經四百六十二部一千九百/六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帙
大乗律二十三部四/十九卷五帙
大乗論八十八部五百二/十卷五十一帙
已上為入藏録上卷
小乗經二百七部四百四/十三卷四十四帙
小乗律三十五部二百六/十卷二十八帙
小乗論三十六部七百四/十四卷七十三帙
賢聖集傳二十一部四/十一卷四帙
[010-31b]
已上為入藏録下卷
偽經目録一卷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
右兼偽録總一十五卷撰録者曰當刊定此録法/匠如林德重名髙未能親
覧但指撝末學今緝撰成之中間乖失幾將大半/此乃委不得人過在於能使也且如第十二春缺
本經數搃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前十一/卷中以含有訖今通計此數搃成三千六百一十
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者此不然也妄増部卷/推實即無諸録餘處交雜難可備記剛繁録中已
述多少更欲細/委恐繁故止
大唐開元釋教録二十卷庚午年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010-32a]
右此中所撰總分上下兩録具件如左
總括羣經録上從漢至唐所出經教區别人代/其題此中目録始終續於後列
後漢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并新舊集失
譯諸經總一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
一卷見在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缺本曹魏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戒
羯磨總一
右為第一卷
吳代傳譯緇素五人所出經等并及失譯摠一百八
[010-32b]
十九部合四百一十七卷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見在一缺本/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
西晉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戒等并新舊集失
譯諸經摠三百三十三部合五百九十卷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
二卷見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本缺
右為第二卷
東晉傳譯緇素一十六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
譯諸經總一百六十八部合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
六卷見在八十三卷一/百三十有二卷本缺苻秦傳譯沙門六人所出經律
[010-33a]
論等總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
九十六/卷本缺乞伏秦傳譯沙門一人所出經并三秦代新
舊失譯經律論等五十六部合一百一十卷三十/二部
七十九卷見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本缺前涼傳譯外國優婆塞十
一人所出經總四部合六卷一部一卷見在/三部五卷本缺北涼傳
譯緇素九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舊集失譯諸
經總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二十五部二百九/十卷見在五十七
部一百二/卷本缺
[010-33b]
右為第四卷
宋代傳譯緇素二十二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集
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部合七
一百四十三卷見在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本缺
右為第五卷
蕭齊傳譯沙門七人所出經律總一十二部合三十
三卷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五卷本缺梁代傳譯緇素八人所出
經論及諸傳記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總四十六
[010-34a]
部合二百一卷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見在六部十卷本缺元魏傳譯緇
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總八十三部合二百七十四卷
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三卷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缺本髙齊傳譯緇素二人所
出經論總八部合五十二卷並在/無闕
右為第六卷
周朝傳譯沙門四人所出經論等總一十四部合二
十九卷六部一十一卷見在/八部一十八卷本缺陳代傳譯緇素三人
所出經律論及集傳等總四十部合一百三十三卷
[010-34b]
三十六部八十八卷見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本缺隋朝傳譯緇素九人所出經
論傳録等總六十四部合三百一卷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七卷見在二部
一十四/卷本缺
右為第七卷
皇朝傳譯緇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録
等總三百一部合二千一百七十卷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四十三卷
見在二十部二十/七卷訪本未獲
都計一十九代傳譯道俗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
[010-35a]
大小乗經律論及賢聖集傳總二千二百七十八
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一千一百三十部五千六十/六卷見在一千一百四十八
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本缺
右為第八第九卷
自合從古録至開元釋教新録及續補舊闕搃有
四十一家具如前列
右為第十卷
别分乗藏録下上録所辯總顯出經而大小未分三藏/混雜此録之内具件科條缺本等經續
[010-35b]
附於/後
就别録中曲分為七
有譯有本録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復就此録更開為三
菩薩三藏録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菩薩契經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
大乗經單重合譯總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
般若經新舊譯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
[010-36a]
寳積經新舊譯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卷
大集經新舊譯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
華嚴經新舊譯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
湼槃經新舊譯六部五/十八卷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二百七十三部/五百八十八卷
大乗經單譯搃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
菩薩調伏藏二百六部/五十四卷
菩薩對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
[010-36b]
大乗釋經論二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
大乗集義論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
右為第十一第十二卷
聲聞三藏録第二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
聲聞契經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根本四阿含經五部二/百三卷
長阿含中别譯經一十三部/四十二卷
[010-37a]
中阿含中别譯經五十三部/五十三卷
増一阿含中别譯經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雜阿含中别譯經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四含外諸重譯經四十二部/五十六卷
小乗經單譯總八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
聲聞調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
正調伏藏四十一部三/百五十八卷
調伏藏卷屬一十三部/八十八卷
[010-37b]
聲聞對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
有部根本身足論八部一百/三十一卷
有部及餘支𣲖論三十八部五/百六十七卷
聖賢傳記録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梵本翻譯集傳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
此方撰述集傳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
右為第十三卷
有譯無本録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010-38a]
大乗經闕本四百八部/八百一卷
大乗經重譯闕本總二百部四/百八十四卷
般若部中闕本二十部二/十七卷
寳積部中闕本三十部五/十四卷
大集部中闕本一十三部/九十七卷
華嚴部中闕本一十二部/二十七卷
涅槃部中闕本四部二/十六卷
諸重譯經闕本二百三十一部/二百五十三卷
[010-38b]
大乗經單譯闕本總二百八部三/百一十七卷
大乗律闕本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大乗論闕本二十部四/十八卷
大乗釋經論闕本四部一/十一卷
大乗集義論闕本一十六部/三十七卷
右為第十四卷
小乗經闕本六百五部八/百一十五卷
小乗經重譯闕本總一百二十五部/二百六十五卷
[010-39a]
根本四阿含闕本二部一/百九卷
長阿含部分闕本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中阿含部分闕本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増一阿含部分闕本七部/八卷
雜阿含部分闕本四十五部/四十五卷
諸重譯經闕本四十三部/六十一卷
小乗經單譯闕本總四百八十部/五百五十卷
小乗律闕本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010-39b]
小乗論闕本九部六/十五卷
賢聖集傳闕本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右為第十五卷
支𣲖别行録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大乗别生經二百九部三/百二十八卷
般若部中别生一十部一百/一十九卷
寳積部中别生一十三部/一十五卷
大集部中别生五十一部/五十八卷
[010-40a]
華嚴部中别生一十部一/十一卷
諸大乗經别生一百二十五部/一百二十五卷
大乗律别生七部/七卷
大乗論别生七部一/十一卷
小乗别生經二百八十三部/二百八十三卷
長阿含部别生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中阿含部分别生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増一阿含部分别生二十六部/二十六卷
[010-40b]
雜阿含部分别生一百三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諸小乗經别生八十三部/八十三卷
小乗律别生小乗論無别生四/十二部四十九卷
賢聖集傳别生一百三十四部/一百三十四卷
右為第十六卷
刪略繁重録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新括出别生經六十六部一/百八十五卷
新括出名異文同經二十部五/十二卷
[010-41a]
新括出重上録經八部三/十卷
新括出合入大部經五十二部一/百四十一卷
補闕拾遺録第五三百六部一千/百一十一卷
大乗經舊譯五十九部/六十九卷
大乗律舊譯二部/二卷
大乗論舊譯三部/四卷
小乗經舊譯五十五部/六十八卷
小乗律舊譯五部/五卷
[010-41b]
賢聖集傳舊譯三十六部/三十七卷
右已上一百六十四部二百五卷並是舊譯今見
有本大周入藏中無今拾遺編入
新譯大乗經六十一部三/百三十六卷
新譯大乗律一部/一卷
新譯大乗論一十二部/一十九卷
新譯小乗經八部/八卷
新譯小乗律一十一部一/百五十九卷
[010-42a]
新譯賢聖集傳三部/五卷
右已上九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並是大周刋定
録後新譯所以前録未載今補闕編入
又小乗律戒羯磨六部一十卷然並撰述有/據時代盛行補缺編入
又此方所撰集傳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然皆禆/助正教故並補闕編入見録
右為第十七卷
疑惑再詳録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偽妄亂真録第七二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010-42b]
開元釋教録新編偽經二十七部/五十四卷
苻秦釋道安録中偽經二十五部/二十八卷
梁釋僧祐録中偽經一十四部/一十六卷
蕭齊釋道備偽撰經見長房録/五部五卷
蕭齊僧法尼誦出經僧祐等録並編入偽/二十一部三十五卷
元魏孫敬德夢授經見内典録/一部一卷
梁沙門妙光偽造經見僧祐録/一部一卷
隋開皇衆經録中偽經八十六部一/百四十一卷
[010-43a]
隋仁夀衆經録中偽經一十一部/四十一卷
唐内典録中偽經二十二部/八十七卷
周䢴定録中偽經八十部一/百一卷
隋沙門信行三階集録周録雖載收之不盡/三十五部四十四卷
諸雜抄經増減聖說五十四部/五百一卷
右為第十八卷
大乗入藏録上大乗經律論總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此直述經
名及標紙數/餘如廣録
[010-43b]
大乗經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二百三帙
大乗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大乗論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右為第十九卷
小乗入藏録下小乗經律論總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十五帙集傳録附此末
此直述經名及標/紙數條如廣録
小乗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
小乗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010-44a]
小乗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賢聖集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
都計大小乗經律論及賢聖傳見入藏者總一
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此入/藏中
大乗經部數與前廣録部數不同者前以大寳/積經諸部合成故存本數為四十九部上録此
中合為一部故/欠四十八不同
右為第二十卷
[010-44b]
開元釋教録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