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22 五燈全書-清-超永 (master)



五燈全書卷第三
京都聖感禪寺住持僧 超永 編輯
京都古華嚴寺住持僧 超揆 較閱 進


東土應化聖賢



秦跋陀禪師



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若經。師
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
空。師曰。眾微未娶。喚作甚麼。生罔措。師又問。別講何
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曰涅而不
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師曰。這箇是如來
涅槃。那箇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邪。某甲
祇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
麼。曰見。師曰。見箇甚麼。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師將如
意擲于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箇甚麼。曰見禪師手
中如意墮地。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
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懷疑不巳。乃追師扣問。我師說
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
汝師說得不是。汝師祇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
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眾
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
無一微。
[003-0424a]


寶誌禪師



初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上巳曰。聞兒啼
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大沙門僧
儉出家。專修禪觀。宋太始二年。髮而徒跣。著錦袍。往
來皖山劒水之下。以翦尺拂子懸杖頭。負之而行
 天鑑二年。梁武帝詔問。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
曰十二。帝問。其旨如何。答曰。在書字時節刻漏中。帝
益不曉 帝。甞詔畵工張僧繇。寫師像。僧繇下筆。輙
不自定。師遂以指𠢐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
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帝。臨江縱望。
有物泝流而上。師以杖引之。隨杖而至。乃紫旃檀也。
即以屬供奉官俞紹。令雕師像。頃刻而成。神釆如生
 師問一梵僧。承聞尊者喚我作屠兒。曾見我殺生
麼。曰見。師曰。有見見。無見見。不有不無見。若有見見。
是凡夫見。無見見。是聲聞見。不有不無見。是外道見。
未審尊者如何見。梵僧曰。你有此等見邪 師垂語
曰。終日拈香擇火。不知身是道場。又曰。大道祇在目
前。要且目前難覩。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又
曰。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師著。有大乘讚。
不二頌。十二時歌。行世。天鑒十三年冬。將卒。忽告眾
僧。令趨寺金剛神像。出置於外。乃密謂人曰。菩薩將
去。旬日。無疾而終。舉體香耎。當十二月六日也。壽九
十七。終時燃一燭。付後閣舍人吳慶。慶以事聞帝。帝
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其以後事囑我乎。因厚禮
葬鍾山獨龍阜。勅陸倕製銘。王筠立碑於寺門。令處
[003-0424b]
處傳遺焉。


善慧大士者



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
月八日。降于雙林鄉傳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納劉
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里人稽亭
浦漉魚。獲巳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或謂
之愚。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
誓。今兜率宮。衣鉢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
圓光寶葢。大士笑謂之曰。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
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
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
與籃籠盛去。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
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天嘉
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
共語。為我補處也。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葢。因號雲黃
山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土纔陞座。以尺揮桉一下。
便下座。帝愕然。聖師曰。陛下還會麼。帝曰不會。聖師
曰。大士講經竟 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
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士曰。法地
若動。一切不安 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
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
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 心王銘曰。觀心空王。元妙
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
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
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
[003-0424c]
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
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
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
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
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巳。得波
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
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
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
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元音。身心性妙。用無
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
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
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沉。清淨
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
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有
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
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
聲是 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
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四相偈。曰生曰老。曰病曰死。
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
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却受輪回。
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巳老。趨拜復還虧。
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耽有漏。不肯學無為。
忽染沉痾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
[003-0425a]
楚痛抽千脉。呻吟徹四隣。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嗔。
精魄隨生路。游魂入死關。祇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
寶馬空嘶立。庭華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大士。於陳宣帝大建元年四月。告眾曰。我從第四
天來。為度眾生。汝等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
免墮三塗。至二十四日。入于涅槃。壽七十三。闍維。收
舍利頂骨。葬雙林。


南嶽慧思禪師



武津李氏子。因誌公。令人傳語曰。何
不下山教化眾生。目視雲漢作甚麼。師曰。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眾生可化 示眾曰。道源
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已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
不真 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獨
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畐塞滿虗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
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 又曰。天不
能葢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
在中間及內外。超羣出眾太虗元。指物傳心人不會。


天台山修禪寺智者禪師



諱智顗。荊州華容陳氏子。
在南嶽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
供養如來。於是悟法華三昧。獲旋陀羅尼。見靈山一
會。儼然未散。


泗州僧伽大聖



或問。師何姓。師曰姓何。曰何國人。師
曰。何國人。


天台山豐干禪師



因寒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照燭。
[003-0425b]
師曰。冰壺無影像。猿猴探水月。曰此是不照燭也。更
請道看。師曰。萬德不將來。教我道甚麼。寒山拾得。俱
作禮而退 師欲遊五臺。問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
遊五臺。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遊五臺。不是我同
流。山曰。你去遊五臺作甚麼。師曰。禮文殊。山曰。你不
是我同流 師尋獨入五臺。逢一老人。便問。莫是文
殊麼。曰豈可有二文殊。師作禮未起。忽然不見。


天台山寒山子



因眾僧炙茄次。將茄串向一僧背上
打一下。僧回首。山呈起茄串曰。是甚麼。僧曰。這風顛
漢。山向傍僧曰。你道。這僧費却我多少鹽錯 因趙
州遊天台。路次相逢。山見牛跡問州曰。上座還識牛
麼。州曰不識。山指牛跡曰。此是五百羅漢遊山。州曰。
既是羅漢。為甚麼却作牛去。山曰。蒼天蒼天。州呵呵
大笑。山曰。作甚麼。州曰。蒼天蒼天。山曰。這廝兒。宛有
大人之作。


天台山拾得子



一日掃地。寺主問。汝名拾得。因豐干
拾得汝歸。汝畢竟姓箇甚麼。拾得放下掃帚。叉手而
立。主再問。拾得拈掃帚。掃地而去。寒山搥胸曰。蒼天
蒼天。拾得曰。作甚麼。山曰。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人
助哀。二人作舞笑哭而出 國清寺半月念戒眾集。
拾得拍手曰。聚頭作想。那事如何。維那叱之。得曰。大
德且住。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
法無差。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



自稱契此。形裁腲脮。蹙額皤
[003-0425c]
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
供身之具。盡貯囊中。入廛肆聚落。見物則乞。或醯[醢-右+乞-乙+口]
魚𦵔。纔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 一日
有僧。在師前行。師乃拊其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
曰道得即與汝一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白鹿
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便放下布袋。曰如何是布袋
下事。師負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
意。師放下布袋叉手。福曰。為祇如此。為更有向上事。
師負之而去 師在街衢立。有僧問。和尚在這裏作
甚麼。師曰。等箇人。曰來也來也。師曰。汝不是這箇人。
曰如何是這箇人。師曰。乞我一文錢 師有歌曰。祇
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
兒。若覩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
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祇明
無學地。非聖非凡復若何。不強分別聖情孤。無價心
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
清高稱道情。擕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又有偈曰。是非憎愛世偏多。子細思量奈我何。寬却
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
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我有一布袋。虗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吾有三寶堂。裏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來者難得樣。智慧解安排。千中無一匠。
[003-0426a]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又有偈曰。一鉢千家飯。
孤身萬里遊。青目覩人少。問路白雲頭 梁貞明三
年丙子三月。師將示滅。於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
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
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復現于他州。亦負布
袋而行。四眾競圖其像。


法華志言大士



壽春許氏子。弱冠遊東都。繼得度於
七俱胝院。留講肆久之。一日讀雲門錄。忽契悟。未幾。
宿命遂通。獨語笑。口吻囁嚅。日常不輟。世傳誦法華。
因以名之 丞相呂許公。問佛法大意。師曰。本來無
一物。一味却成真 集仙王質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意。師曰。青山影裏潑藍起。寶塔高吟撼曉風。又曰。請
法華燒香。師曰。未從齋戒覓。不向佛邊求 國子助
教徐岳。問祖師西來意。師曰。街頭東畔底。徐曰。某甲
未會。師曰。三般人會不得 僧問。世有佛不。師曰。寺
裏文殊 有問。師凡耶聖耶。遂舉手曰。我不在此住
 慶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將化。謂人曰。我從無
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言畢。右
脇而逝。


扣冰澡先古佛



建寧新豐翁氏子。母夢比丘風神炯
然。荷錫求宿。人指謂曰。此辟支佛也。巳而孕。生於武
[003-0426b]
宗會昌四年。香霧滿室。彌日不散。年十三求出家。父
母許之。依烏山興福寺行全為師。咸通乙酉。落髮受
具。初以講說。為眾所歸。棄謁雪峰。手擕鳧茨一包醬
一器獻之。峰曰。包中是何物。師曰鳧茨。峰曰。何處得
來。師曰。泥中得。峰曰。泥深多少。師曰。無丈數。峰曰。還
更有麼。曰轉有轉深。又問。器中何物。曰醬。峰曰。何處
得來。曰是合得。峰曰。還熟也未。曰不較多。峰異之曰。
子異日必為王者師。後自鵝湖歸溫嶺結庵。今為永豊寺
 繼居將軍巖。二虎侍側。神人獻地。為瑞巖院。學者爭
集。嘗謂眾曰。古聖修行。須憑苦節。吾今夏則衣楮。冬
則扣冰而浴。故世人號為扣冰古佛 後住靈曜。上
堂。四眾雲臻。教老僧說箇甚麼。便下座 有僧。燒炭
積成火龕曰。請師入此修行。曰真玉不隨流水化。琉
璃爭奪眾星明。曰莫祇這便是麼。曰且莫認奴作郎。
曰畢竟如何。曰梅花臘月開 天成戊子。應閩主之
召。延居內堂。敬拜曰。謝師遠降。賜茶次。師提起[索-糸/石/木]子
曰。大王會麼。曰不會。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留十日。
以疾辭。至十二月二日。沐浴陞堂。告眾而逝。王與道
俗。備香薪蘇油茶毗之。祥曜滿山。獲舍利五色。塔於
瑞巖正寢。諡曰妙應法威慈濟禪師。


千歲寶掌和尚



中印度人也。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
神受質。左手握拳。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魏晉間。
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常不食。日誦般若等
經千餘卷。或贈偈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巖泉急。有時
[003-0426c]
中夜坐。堦前神鬼泣。一日謂眾曰。吾有願。住世千歲。
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歲稱之。次遊五臺。徙居
祝融峰之華嚴。黃梅之雙峰。廬山之東林。尋抵建鄴。
會達磨入梁。就而扣請。悟無生忍。武帝高其道臘。延
內入庭。未幾如吳。有偈曰。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
飄零二浙遊。更盡佳山水。順流東下。由千頃至天竺。
往鄮峰。登太白。穿鳳蕩。盤礴於翠峰七十二庵。回赤
城。憩雲門。法華諸暨漁浦赤符大巖等角。返飛來。棲
止石竇。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徧稱道人遊之句。
時貞觀十五年也。後居浦江之寶嚴。與朗禪師友善。
每通問。遣白犬馳往。朗亦以青猿為使令。故題朗壁
曰。白犬銜書至。青猿洗鉢回。師所經處。後皆成寶坊。
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問其徒慧雲
曰。此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即澡浴易衣。趺坐謂雲
曰。吾住世巳一千七十二年。今將謝世。聽吾偈。曰。本
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又
囑曰。吾滅後六十年。有僧來取吾骨勿拒。言訖而逝。
入滅五十四年。有剌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
塔洞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浮即持往
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
慶丁巳。攷之實一千七十二年。其在此土。葢歷四百
餘歲。開元中。慧雲門人宗一者。甞勒石識之。


兜率戒闍黎



台州臨海婁氏子。母張氏。夢月光入懷。
覺而有孕。生而能言。曰善哉父母。生我劬勞。長度群
[003-0427a]
生。為世沃焦。父母驚異。遂名以頓吉。一日忽謂母曰。
可備齋七位。母問其故。曰我同衣來相見。父母恠之
俟之。日晡。果有僧七人。撫掌打拍。徐行至家曰。聞君
有奇子。特來相賀。其父遂設齋。食罷。眾僧請兒相見。
曰仁者有情之軌則。切莫被他瞞。須要惺惺著。兒乃
撫掌而笑。七僧謝去。兒謂父母曰。七人。皆佛菩薩示
現也。五歲。自稱六和大師。志慕空寂。年十五。辭父母
出家。至杭飛來峰。見天醫波利多。多問曰。子何來。師
曰。從緣來。曰是何姓。曰是佛性。曰子身尚俗。安識佛
性。師曰。我身雖俗。因俗證真。真俗圓融。洞然無二。無
二之法。即是佛性。波利多異之。乃為落髮。受具足戒。
故名善戒。由是銳志參方 師到金陵。見清源和尚。
問曰。鼻孔遼天時如何。源曰。朝出東暮落西。曰如何
是某甲道眼。曰佛亦不是。師振威一喝。源休去 師
訪仁勇和尚。勇知師來。遂升座豎起拂子。師曰。騰身
捉日月。開口望潮來。勇擲拂子。師作舞打拍而退
 繼參黃牛薩多波。寶林支提。四明大璋。機緣頗多。不
及備載。偶與大璋酬唱。同時下喝。其徒普明在側。忽
然頓悟 往五臺。回至潼川。叱五郎邪祠。神像俱壞。
廟宇自焚 至洛陽。有富人李光弼。常信妖巫。師愍
其愚。遂造其家。入慈濟三昧。眾魔各現形相。乞為開
導。師為說法受記。諸妖殄滅。其家遂安 師還杭州。
路宿旅店。店主人王伯恭。哭而慟。師問其故。答言。先
君小祥。師曰子。知父生處否。恭曰不知。師即呼其家
[003-0427b]
犬至前曰。汝身雖異。本性昭然。犬聞師語。泫然下泪。
作人語向恭曰。我是你父。以罪業故。受此報形。汝念
父子之情。哀告求師為我說法。恭聞斯語。頓足哀慟。
懇師救度。師為說法曰。心轉境隨。業花敷茂。心空境
寂。業花自謝。罪無定罪。業非真業。心邪則業風生。心
正則業風止。皆由汝心。非他所授。犬搖尾若謝。至晚
不食而死。伯恭投師出家。遂剃度名道稠。師常行隨
機妙用。誘進群迷。拯度實多。不及悉記 師自溫州
歸兜率。甞與周婆往來。周婆者。臨海紫巖人也。生而
神異。人皆罔測。周婆與師。終日握手經行街巷。大笑
歌曰。笑殺愚癡漢。營家無歇時。四山若來合。妻子各
分離。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如意摩尼現。
無人識本真 台城西南有龍潭。名靈江。其龍化為
老人。每日至寺聽法。一日師掩門。老人立門外。良久
叩頭流血。師知其誠懇。開門問故。老人曰。我墮畜身。
皆是不聞正法。今宿有幸。遇師在世。願求解脫。師曰。
維縛汝。老人曰。無人縛。師曰。既無人縛。何求解脫。老
人曰。我心憂亂。墮此業身。願師為安脫此軀殻。師曰。
心異千差競起。心平法界坦然。心凡三毒縈纏。心聖
六通自在。心空一道清淨。心有萬法縱橫。心猿意馬。
宜自調伏。作佛證聖。墮獄受畜。皆自能為。非天所生。
非地所出。老人聽師言。心惑未即解悟。師曰。汝將何
聽。老人曰。我將耳聽。師曰。耳聽增惑。何不心聞。所謂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此是普賢法門。普賢以心
[003-0427c]
聞。成大行願。汝性既靈。當知此能聞說法之人。是何
相狀。若執作相。則墮于有。若執作非相。又墮于無。執
著有無。生死根本。但自返觀息聽。則本有大光明藏
悉得現前。諸惑自然亡矣。老人聞此。心地朗然。頓首
拜謝。遂復龍身。于西山。投身自隕 台郡驕陽亢極。
越五月不雨。禱于上下神祇。皆不應。太守趙邦彥。以
城隍神像曝于底。叱曰。我聞。行雨汝司其柄。不憐萬
民曝之。以警不職。是夜。神致夢太守曰。吾雖行雨。非
上天勅命。豈敢自專。兜率戒闍黎。文殊示現。實司雨
事。辱我何益。太守齋戒。率僚屬至寺。趨謁師室。為通
情悃。師為書疏焚之。大雨隨澍。四境俱足。孟秋。民始
播秧。禾稻大稔 一日。師整衣登殿。俾行者擊鼓。雲
集寺眾。遂云。大眾。諸佛世尊。從無始來。修諸苦行。證
無上道。祇為眾生陷溺欲海。墮無明塹。投愚癡網。報
諸異相。無由出離。故我示現。化彼六凡。到無畏處。然
眾生。化無盡期。我願亦無窮盡。大眾。老僧與你。同居
同衣。當知。修諸妙道。救諸苦難。濟諸物命。行禪定法。
得涅槃樂汝等不可以強凌弱。說人好惡。遮他勝事。
此是業芽。漸漸長大。除之難也。言訖下座。湧身虗空。
現諸神變。口吐蓮花。頂現七佛。闡發微妙巳。乃曰。老
僧世緣已畢。與汝等作別。合掌而逝。其徒即報周婆。
婆曰。果然。亦於普濟橋下。瞥然而化。口中左右。皆生
蓮花。觀者眾多。師閱世七十九。爾時茶毗。舁之不起
稠行人曰。我師。七佛之師示現。非凡火能化。宜開胸
[003-0428a]
襟。以俟何如。眾依所言。忽胸中迸裂。三昧性火自焚。
五色祥雲圍繞。異香馥郁。舍利無數。建塔于寺。太守
聞于朝。睿旨賜徽號。曰廣惠慈濟寧化仁德大師。時
紹聖五年甲寅冬也。越七日。有異僧。眉鬚皓白。跣足
百衲。擕錫而歌於市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
背。萬世應傳。故知為菩薩示現云。


初祖旁出第一世。不列章次



二祖慧可禪師。旁出嗣法第一世



僧那禪師



姓馬氏。少而神雋。年二十一。講禮易於東
海。聽者如市。一遇二祖。遂投出家。自是手不執筆。盡
棄世典。奉頭陀行。後謂門人慧滿曰。祖師心印。非專
苦行。若契本心。發隨意真光之用。則苦行如握土成
金。若惟務苦行。而不明本心。為憎愛所縛。則苦行如
黑夜履於險道。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諦推察。遇色遇
聲。未起覺觀時。心何所之。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
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
甞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滿後亦奉頭陀行。惟蓄二
鍼。冬則乞補。夏則捨之。心無怖畏。睡而不夢。常行乞
飲。所至伽藍。則破柴製履。住無再宿。貞觀十六年。於
洛陽善會寺側。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見曇曠法
師。曠恠所從來。滿曰。法有來耶。曠遣尋來處。四邊雪
積五尺許。曠曰。不可測也。甞示人曰。諸佛說心。令知
心相虗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
大理。後於陶冶中。無疾坐化。
[003-0428b]


向居士



幽棲林野。木食磵飲。北齊天保初。聞二祖盛
化。乃致書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
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槃。
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求響。故
知迷悟一塗。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
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
非。虗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
又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回示曰。備觀來意
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
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
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
須更覓彼無餘。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禮覲。密承印記。


二祖下第二世



僧那禪師法嗣



彰德府隆化寺慧滿禪師



滎陽張氏子。始於本寺。遇
二祖開示。志存儉約。自言。一生心無怯怖。睡不作夢。
常行乞。住無再宿。唐太宗貞觀壬寅。於洛陽會善寺
側。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見法師曇曠。曠怪所從
來。師曰。法有來耶。曠遣尋來處。知宿五尺積雪中。尋
聞有括錄事。諸僧逃隱。師獨持鉢聚落。無所滯礙。隨
得隨散。索爾虗閑耳 又甞示人曰。諸佛說心。令知
心相。是虗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
乖大理。故常齎楞伽經四卷。以為心要。如說而行。葢
遵歷世之遺付也。後於陶冶中。無疾坐化。壽七十。
[003-0428c]


二祖下第三世。至第八世。不列章次



四祖大醫禪師。旁出法嗣第一世



牛頭山法融禪師者



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年十九。
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
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
師落髮。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
華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
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
箇不是道人。祖曰。阿那箇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
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
道人麼。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
在此作甚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
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
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
師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遶庵唯見虎
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箇在。祖曰。
這箇是甚麼。師無語。少選。祖却於師宴坐石上。書一
佛字。師覩之竦然。祖曰。猶有這箇在。師未曉。乃稽首
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
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
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
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
[003-0429a]
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巳得。更無闕少。與
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
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
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
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
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
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
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
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
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
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大化。祖付法
訖。遂返雙峰終老。師自爾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
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里。躬負米一石八
斗。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不闕。邑宰蕭元善。請於
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至滅靜品。地為之震
動 博陵王。問師曰。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起。云何
得知緣。乃欲息其起。師曰。境色初發時。色境二性空。
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照本發非發。爾時。起自息
抱暗。生覺緣心時。緣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
從空本無念。想受言念生。起發未曾起。豈用佛教令
 問。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境從何
處發。師曰。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
名終不過。知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
去空中真 問。境發無處所。緣覺了知生。境謝覺還
[003-0429b]
轉。覺乃變為境。若以心曳心。還為覺所覺。從之隨隨
去。不離生滅際。師曰。色心前後中。實無緣起境。一念
自疑忘。誰能計動靜。此知自無知。知知緣不會。當自
檢本形。何須求域外。前境不變謝。後念不來今。求月
執元影。討跡逐飛禽。欲知心本性。還如視夢裏。譬之
六月冰。處處皆相似。避空終不脫。求空復不成。借問
鏡中像。心從何處生 問。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
師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
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
心殊 問。智者引妙言。與說相會當。言與心路別。合
則萬倍乖。師曰。方便說妙言。破病不乘道。非關本性
譚。還從空化造。無念為真常。終當絕心路。離念性不
動。生滅無乖悞。谷響既有聲。鏡像能回顧。問曰。行者
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心。師曰。
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亡。覺時境不起。
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遲 問。住定俱不轉。將為正
三昧。諸業不能牽。不知細無明。徐徐躡其後。師曰。復
聞別有人。虗執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轉還虗妄。心
為正受縛。為之淨業障。心塵萬分一。不了說無明。細
細習因起。徐徐名相生。風來波浪轉。欲靜水還平。更
欲前途說。恐畏後心驚。無念大獸吼。性空下霜雹。星
散穢草推。縱橫飛鳥落。五道定紛綸。四魔不前却。既
如猛火燎。還如利劒斫 問。賴覺知萬法。萬法本來
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應心裏事。師曰。賴覺
[003-0429c]
知萬法。萬法終無賴。若假照用心。應不在心外 問。
隨隨無揀擇。明心不現前。復慮心闇昧。在心用功行。
智障復難除。師曰。有此不可有。尋此不可尋。無揀即
真擇。得闇出明心。慮者心冥昧。存心託功行。何論智
障難。至佛方為病 問。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怗。自
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師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
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無
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偽。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
為。第九徧空陰。第十雲雨被。最盡被無覺。無明生本
智。鏡像現三業。幻人化四衢。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
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
說。安怗無處安。用行何能決。 問。別有一種人。善解
空無相。口言定亂一。復道有中無。同證用常寂。知覺
寂常用。用心會真理。復言用無用。智慧方便多。言亂
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既知心會非。心心
復相泯。如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
不能化。師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滅。
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又說息心用。
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勞巳。永劫住幽識。
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動地。於彼欲何為 問。前件看
心者。復有羅縠難。師曰。看心有羅縠。幻心何待看。況
無幻心者。從容下口難 問。久有大基業。心路差互
間。得覺微細障。即達於真際。自非善巧師。無能決此
理。仰惟我大師。當為開要門。引導用心者。不令失正
[003-0430a]
道。師曰。法性本基業。夢境成差互。實相微細身。色心
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託疑廣設問。抱理
內常明。生死幽徑徹。毀譽心不驚。野老顯分答。法相
媿來儀。蒙發群生藥。還如色性為 顯慶丙辰。邑宰
蕭元善。請住建初。師辭不獲。遂命入室。上首智巖。付
囑法印。令以次傳授。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
矣。時鳥獸哀號。踰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
月。忽自凋落。明年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窆于雞
籠山。


四祖下二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融禪師法嗣



牛頭山智巖禪師



曲阿華氏子。弱冠智勇過人。身長
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常以弓挂一濾水囊。隨
行所至汲用。累從大將征討。頻立戰功。唐武德中。年
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
後。一日宴坐。覩異僧身長丈餘。神姿爽拔。詞氣清朗。
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 甞在
谷中入定。山水暴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有獵者
遇之。因改過修善。復有昔同從軍者二人。聞師隱遁。
乃共入山尋之。既見。因謂師曰。郎將狂邪。何為住此。
師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曰/月]寵。流
轉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歎息而去 師後謁牛
頭融。發明大事。融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
亡。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
[003-0430b]
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巳過此見。吾復何云。山門
化導。當付之於汝。師稟命為第二世。後以正法。付方
禪師。師住白馬棲玄兩寺。又遷石頭城。於高宗儀鳳
丁丑正月十日示滅。顏色不變。屈伸如生。室有異香。
經旬不歇。遺言水葬焉。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者



吳郡人也。姓顏氏。初謁融禪
師。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
是至人之坑穽。子知之乎。師默而審之。大悟元旨。尋
晦跡鍾山。多歷年所。茅庵瓦缶。以終老焉。唐則天天
授辛卯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滅。


四祖下三世



牛頭巖禪師法嗣



江寧府牛頭山第三世慧方禪師



潤州延陵濮氏子。
出家開善。及進具。洞明經論。後謁牛頭巖。巖示以心。
印。師豁然領悟。於是不出林藪者十年。方學者雲集。
師。一旦謂眾曰。吾他行。隨機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
正法付法持。自歸茅山。越數載將欲滅度。見有五百
許人。髻髮後垂。狀如菩薩。各持旛華。曰諸法師嗣。又
感山神現大蠎身至庭前。如將泣別。師謂侍者洪道
曰。吾去矣。汝為吾報諸門人。門人奔至。師已入滅。時
唐天冊乙未八月一日。山林變白。溪㵎絕流。七日。道
俗悲慕。聲動山谷。壽六十有七。臘四十。


四祖下四世



牛頭方禪師法嗣


[003-0430c]


江寧府牛頭山第四世法持禪師



潤州張氏子。幼歲
出家。年三十游黃梅。聞法心開。復遇牛頭方。印可乃
繼席山門末。以法眼付智威。唐武后長安壬寅九月
五日。終於金陵延祚寺。囑令露骸松下。飼諸鳥獸。迎
出日。空中有神旛從西而來。繞山數匝。所居故院。竹
林變白。七日而止。壽六十有八。臘五十。


四祖下五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持禪師法嗣



牛頭山智威禪師者



江寧人也。姓陳氏。依天寶寺統
法師出家。謁法持禪師。傳授正法。自爾江左學徒。皆
奔走門下。有慧忠者。目為法器。師嘗有偈。示曰。時中
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迴六趣海。無見出長波。忠答
曰。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
止 師又示偈曰。余本性虗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
妄情。還歸空處坐。忠答曰。虗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須息。即汎般若船。師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
隨緣化導。唐開元已巳二月十八日。終于延祚寺。將
示滅。謂弟子曰。將我於林中。施諸鳥獸。壽七十七。


四祖下六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威禪師法嗣



牛頭山慧忠禪師



潤州王氏子。年二十三。受業於莊
嚴寺。聞威禪師出世。乃往謁之。威纔見曰。山主來也。
師感悟微旨。遂給侍左右。後辭詣諸方巡禮。威於具
戒院。見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謂曰。勿剪。慧
[003-0431a]
忠還時。此藤更生。及師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門付囑
訖。出居延祚寺。師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鐺。甞有
供僧穀兩廩。盜者窺伺。虎為守之。縣令張遜者。至山
頂謁。問師。有何徒弟。師曰。有三五人。遜曰。如何得見。
師敲禪牀。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後眾請入
城。居莊嚴舊寺。師欲於殿東別創法堂。先有古木。群
鵲巢其上。工人將伐之。師謂鵲曰。此地建堂。汝等何
不速去。言訖。群鵲乃遷巢他樹。初築基。有二神人。定
其四角。復潛資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學徒雲
集。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轉化多眾 師有
安心偈曰。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大曆戊申。石室前挂鐺樹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
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薩訖。命侍者。淨髮浴身。至夜
有瑞雲。覆其精舍。空中復聞天樂之聲。詰旦。怡然坐
化。時風雨暴作。震折林木。復有白虹。貫于巖壑。庚戌
春。茶毗獲舍利。不可勝計。壽八十七。


宣州安國寺玄挺禪師



初參威禪師。侍立。次有講華
嚴。僧問。真性緣起。其義云何。威良久。師遽召曰。大德
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其僧。言下大悟。或問。
南宗自何而立。曰心宗非南北。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彭州陳氏子。唐乾元初。往舒
州天柱山創寺。永泰乙巳。代宗賜額 僧問。如何是
天柱境。師曰。主簿山高難見日。玉鏡峰前易曉人
 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且置。
[003-0431b]
即今事作麼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萬古長
空。一朝風月。僧無語。師復曰。闍梨會麼。曰不會。師曰。
自巳分上作麼生。于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
大似賣卜漢。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盡
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師曰。汝
纔出門時。便不中也 問。如何是天柱家風。師曰。時
有白雲來閉戶。更無風月四山流 問。亡僧遷化。向
甚麼處去也。師曰。潛嶽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
輝 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刧來。未曾壅
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甚麼。曰為甚麼佛法不現前
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可
成 問。從上諸聖。有何言說。師曰。汝今見吾。有何言
說 問。宗門。師曰。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
山 問。如何是和尚利人處。師曰。一雨普滋。千山秀
色 問。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師曰。獨步千峰頂。優游
九曲泉。大曆已未七月二十二日歸寂。塔于山之北。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



延陵馬氏子。晚參威禪師。遂悟
性宗。後居鶴林 一日有屠者禮謁。願就所居辦供
師欣然而往。眾皆見訝。師曰。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
可度者。吾即度之。復何差別之有 問。如何是西來
意。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又曰。不會不疑底。不疑
不會底 僧扣門。師問。是甚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
是僧。佛來亦不著。曰為甚麼不著。師曰。無汝棲泊處。
天寶壬辰十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逝。壽八十五。塔
[003-0431c]
黃鶴山。敕諡大律禪師。大和寶航之塔。


四祖下七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忠禪師法嗣



天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



京兆長孫氏。初謁忠。大悟
元旨。乃曰。天地無物也。物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
甞無物也。如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生死哉。
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遂南遊天
台。隱於瀑布之西巖。憲宗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
子可素。遂築室廬。漸成法席。佛窟之稱。自師始也。僧
問。如何是那羅延箭。師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門人曰。
汝其勉之。閱二日。跏趺而寂。壽八十。臘五十有八。後
三年。塔全身于本山唐韓文公撰碑。今存國清寺


鶴林素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



蘇州崑山朱氏子。初服膺儒教。
年二十八。遇素禪師。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
也。師感悟。因求為弟子。素躬與落髮。乃戒之曰。汝乘
流而行。逢徑即止。師遂南邁。抵臨安。見東北一山。因
問樵者。樵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 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山上有鯉魚。海底有蓬塵 馬祖令人送書到。
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著一點。却封回。忠
國師聞乃云。欽師猶被馬師惑 問。如何是祖師西
來意。師曰。汝問不當。曰如何得當。師曰。待吾滅後。即
向汝說 馬祖。令智藏來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
曰。待汝回去時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師曰。傳語。却
[003-0432a]
須問取曹溪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於是有省
 唐大曆三年。代宗詔至闕下。親加瞻禮。一日同忠國
師。在內庭。坐次見帝駕來。師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
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乃賜號國一。
後辭歸本山。於德宗貞元壬申十二月示疾。說法而
逝。諡大覺禪師。


四祖下八世旁出



佛窟則禪師法嗣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
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
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
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
因何有見。師曰。見無所見。曰既無所見。何更有見。師
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無有能見
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
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
終日見未甞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
見性。曰此性徧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徧。曰凡夫具
否。師曰。上言無處不徧。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
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徧。
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
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
說。即有能了不了人。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
[003-0432b]
乎。曰至理如何。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
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
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
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
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
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
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且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
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
矣。繼宗。踊躍禮謝而退。


徑山國一欽禪師法嗣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



本郡富陽潘氏子。母朱氏。夢日
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
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
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
屬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及南
歸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
錫而入。有靈隱寺韜光法師。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
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
茂。盤屈如葢。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
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 侍
者會通。忽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
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
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
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 元和中。白居易
[003-0432c]
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
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
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禮而退。師於穆宗長慶甲辰二月十日。告侍者
曰。吾今報盡。言訖坐亡。壽八十四。臘六十三。塔孤山
之西。諡圓修。


四祖下第九世



鳥窠林禪師法嗣



杭州府招賢寺會通禪師



本郡吳氏子。本名元卿。形
相端嚴。幼而聰敏。唐德宗時。為六宮使。王族咸美之。
一日玩昭陽宮華卉。久之。倐聞空中聲曰。虗幻之相。
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師有省。乃極生
厭患。帝一日遊宮。問曰。卿何不樂。對曰。臣志願從釋。
帝不許。既而師容益顇。詔王賓相之。賓奏曰。此人。當
紹隆三寶。帝始許。尋以母患歸省。會韜法師。勉謁鳥
窠。啟曰。弟子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
為出家故休官。願和尚。授與僧相。曰今時為僧。鮮有
精苦者。行多浮濫。師曰。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曰
汝。若了淨智妙圓。體白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
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可也。師曰。
然理雖如此。於事何益。願垂攝受。誓遵師教。如是三
請。皆不諾。韜光。乃堅白鳥窠曰。宮使未甞娶。亦不畜
[003-0433a]
侍女。禪師若不拯接。誰其度之。鳥窠始與披剃具戒。
師常卯齋。晝夜精進。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尋固
辭遊方。鳥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時謂布毛侍者。暨鳥
窠歸寂。垂二十載。武宗廢其寺。師與眾僧。禮辭靈塔
而邁。莫知其終。


五燈全書卷第三


五燈全書卷第三補遺




東土應化聖賢



唐聖師李成眉賢者



中天竺人也。受般若多羅之後。
長慶間。遊化至大理國。大弘祖道。昭成王。禮為師。為
建崇聖寺。基方七里。墖高三百餘尺。後王嵯巔問曰。
三尊佛那尊。大師應聲曰。中尊是我。王不契。以師狂
流於緬。未幾滅度。塚間常光明。復生靈芝。大如傘葢。
有盜盜其骨。商人貨之。乃金鎖骨也。王聞其事。取骨
為中臟腹。誌曰。師乃西天三祖商那和修後身也。


唐禪陀子



西域人。初隨李賢者至大理。賢欲建寺。命
師西天畵祇園精舍圖。師朝往暮回。以圖呈賢者。賢
曰。還將得靈鷲山圖來麼。曰將得來。賢曰。在甚麼處。
師遶賢者一匝而出。


䆳古之世大理舊為澤國。水多陸少。有邪龍據之。是
名羅剎。好啖食人。居民鮮少。有一老僧。自西方來。託
[003-0433b]
言。欲求片地藏修。羅剎問何所欲。僧身披袈裟。手牽
一犬指曰。他無所求。但欲我袈裟一展。犬一跳之地。
羅剎曰。諾僧曰。既承許諾。合立符劵。羅剎又諾。遂就
洱水岸上。畫劵石間。於是。僧展袈裟。縱犬一跳。巳盡
羅剎之地。羅剎彷徨失措。意欲背盟。僧以神力制之
不敢背。但問何以處我。僧曰。別有殊勝之居。因於蒼
山之上陽溪。神化金屋寶所一區。羅剎喜過望。盡移
其屬入焉。而山遂閉。于是。僧乃鑿河尾。洩水之半。是
為天生橋。今洱水島上有赤文。如古篆籕。云是賣地
劵。僧即觀音大士也。


唐鷄足古和尚。不知何許人。與二僧同住一庵。入城
乞食。南詔問。識何法門。古曰。我能使死者。生極樂世
界。詔今國中。但有死者。請古起棺。如此十年餘有。讒
於詔曰。古妄人也。云能超度生魂。何所證驗。臣願入
棺試之。詔如言。請古起棺。將至化骨之所。起棺視之。
誠死矣。懇古求生。又作法。遂甦死者。悔曰。我巳生在
七寶宮殿中。如何復來此。古遂還舊庵。見二僧問食。
二僧曰。汝從城中來。却不褁糧。至此欲食耶。古遂走。
扣華首石門。門訇中開。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矣。二
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有泣泪泉袈裟石
存焉。古即守衣迦葉也。


漢觀音長者。不知何許人。蒙氏時遊大理。長髯濶面。
冠蓮冠。執杖持珠。或隱或顯。出沒不定。後漢兵伐滇。
長者皆負大石。可約數丈。兵士望見驚退。兵中有善
[003-0433c]
用陰符者。盡令 中火息。長者取石吹之得火。民有
憂患。數處禱之。皆應俗乎。為觀音長者。所負之石。尚
在取火之法。今賴焉。


無言和尚



始李氏。甞持一鐵鉢入定。欲晴。則鉢內火
光燭天遂霽。欲雨。則鉢中白氣上升遂雨。南詔。封為
灌頂國師。一日說法。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而去。眾
驚問之。曰洱水龍。


世祖章皇帝御製傳贊 碧庵上人



法名慧俊。本遼之
釘窑人也。生絕葷茹。年方十四。即厭俗辭親。薙髮于
草河之小庵。從僧籙也。已而行抵盛京。卓錫城南保
安寺。勤修持誦。三十餘年。閉關不出禪定者。又二十
一年。順治已亥。又來京師越明年庚子五月朔三日。
示寂于廣慈禪院。行年七十。臘五十六。茶毗之際。光
𦦨中。結觀音大士像。巨象蓮花。種種殊異。是葢堅持
一念嚴戒。行于玄關。示現十方。遂朗懸于圓鏡。所謂
炳智慧之火。燒煩惱之心者矣。嘉此善因是用為贊。
贊曰。如泉有源。鑿井未誠。如火有燄。鑽木未勤。苟其
中輟。譬彼却行。有志者出。前無堅深。維斯上人。具大
精進。方墮地時。而含佛性。持律探經。行勤業淨。次第
王城。棲遲法境。緊心則通。乃若無識。在斗室中。布衣
一食。視三七年。如彈指訖。偶來京洛。示寂僧龕。大地
浩浩。虗空漫漫。儼然水月。來火光端。徵其龍象。布地
青蓮。有萬耳目。以廣其傳 臆庵。癡道人。贊併書。


藤蘿尊者。於唐末。自海上浮來。至溫州瑞安山中。覓
[003-0434a]
蘿為龕。禪定其中歷年深。四圍叢蘿環繞。一日有獵
人。帶羣犬至山。犬入叢蘿中。竟久不出。獵人。因以斧
開入見。羣犬跪伏其前。而獵人即投薙染。就是地闢
建梵剎。名曰本寂。手鑿一掬泉。於集雲峯下。清泉鄉
之苾。從此始。諸弟子。請問師之行實。惟示名曰。藤蘿。
後興一十八剎。所遺石刻法語曰。釋迦老子。一大藏
教。說不出口。郤被遊山和尚到。檀樾主家道破。牛載
烏鴉過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