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七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處非處至十智為體者此中有二一者體二釋名
初言以十智為體者謂佛十智隨應知一切法皆知
處非處故言如說善因能感愛果者謂如五戒十善
等能感人天等果斯有是處如世人言有是事等惡
因翻此可知言造不善因感苦果者如外道執鷄猪
等為戒因撥無道果能得清淨皆名惡因此必不能
得可愛果故名非處正理論云此知通緣情非情境
與一切智皆不相違即此略說少功難悟故復此中
折出餘九薄伽梵多界經中自廣分別言業八者舊
此業異熟若遠相望說業為因異熟為果若細分別
云剎那前後自類相望皆有因果並通苦集故八智為
性正理云或說名為自業智力謂善分別如是類果
[027-0510b]
是自所造業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與奪如是類業
必招自果必不可貨易無罣礙智名自業智力言第
三靜慮者謂十力中定力當第三故非謂四靜慮中
第三禪也解脫者以解脫是定果故亦定力攝正理
云又佛自說力相言苾芻諦聽佛於靜慮解脫等持
等至雜染清淨安立皆如實知乃至廣說言根上下
力者謂如實知諸有情類能建勝法根品差別無罣
礙智名根上下力雖有中根而待勝劣攝故不別顯
乃至斷善根者總相續中亦有去來信等善法故言
種種性者謂諸有情類前際無始數習所成志性隨
眠及諸法性種種差別無罣礙如實而知名為性力
言四力九智為體者謂通漏無漏故故通九智緣有
為故不通滅智言一切諸行皆能趣果者正理釋云
此意顯佛能如實知趣生死行趣涅槃行趣生死中
趣地獄乃至趣天趣一一復有多種趣涅槃行有三
乘別趣一一中復有多種依總說一遍行名巳上釋名
謂巳下出體。


言能知過去宿住事者正理釋云此謂
如實知自他過去宿住差別無罣礙智名第八力能
知眾生死此生彼者正理云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彼
於未來世諸有情相續生死無罣礙智名第九力廣
辨此二如六通中出漏盡體中前言六智者謂滅智
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俗智以此六智俱能緣擇滅
故顯宗云此後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勝
在無學位立為三明在如來身亦名為力神境天耳
[027-0510c]
設在佛身亦無大用故不名力巳上皆具釋名出體尋章可見自下
義門分別言二力依四靜慮者第一依地門謂此二
力五通性故必根本地餘智通十一地者謂不要在
定地起故通欲界餘地可知言男子佛身者第二依
身門雖即佛身亦是男子然所對治故名言之餘聖
不然者簡二乘人不得名力如佛在世時有一人誓
多門首求度出家舍利子等觀見此人八萬刧來未
種解脫分善以無出家因緣故捨而不度其人歎求
度不捨後佛來見度令出家說法獲果舍利子等恠
而請問佛告彼曰我昔過去於那伽羅國共此國人
掃灑衛衢嚴諸供具欲請定光如來供養時求度人
入城賣柴因知此事遂即發願我更取柴得錢供養
至彼山中遂被虫食臨欲命終稱彼佛名號忘不憶。


乃至南無城中欲所迎者此即名為種解脫分善雖
昔起善由時遠故舍利子等而不能知又不能知鷹
所逐鴿前後二際生多少等廣如智論緣長不述問
聲聞極遲但六十劫如何八萬劫外不入聖耶答六
十劫者據相續修若有間斷無妨多劫。


明身力中總有三說初等那羅延次節節皆爾第三
身力無邊若不爾者則不能持無邊心力言人種神
者准七百歲云那羅翻為人延那翻為生本謂人生
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切人皆以梵王生故故
曰也輪王相鈎者准婆娑云支節相鈎說銅輪王若
據金輪骨節連鏁言凡象者西國凡常受用之象香
[027-0511a]
象者西國別有一類好象名為香象擬戰時用故象
等七十七倍增者結數也此七挍量皆唯增十論云
有說前六十十倍增歒那羅延半身之力也此力一
倍成那羅延論云評云於所說中唯多應理言所觸
中大種差別者所觸簡能觸能觸是身故謂大種勝
名為身力異餘大種故名差別婆娑有說地增名身
力有說重增評家云四大種及所造觸俱是身力謂
若調和俱名身力若不謂和俱名身劣。


言如第二力者謂障法是苦集如前第二業異熟力
如前說出苦道無畏如第七力者謂如遍趣力前中
通取生死及趣涅槃此中唯取趣涅槃行通漏無漏
道皆能趣涅槃故或約能趣即九智為體若兼所趣
即通十智言正等覺者佛於諸法等皆覺知無有不
知名正等覺言依法立難者外設難云佛問聞阿難
天雨以不鳥何以鳴諸比丘住止安樂不於上諸法
現皆不知如何說言是正等覺名依法立難佛答意
云問阿難者令審諦故知尚問何況不知為諸比丘
作軌則故言正見無由者雖被外難心生正見無有
因屈伏而生畏懼也由謂因由故大般若云正見無
因言佛於漏盡者外難云如何罵調達嗔也慰語羅云
貪也既有貪嗔云何漏盡佛為通釋者言調達剛強故呵
罵之羅云調順故須耎語此皆示相也難云染非為
障者染謂煩惱等必障聖道也外難云如初二果許有自妻故知
染法不障聖道佛為通釋者言聖道有二一謂聖道
[027-0511b]
二離欲道於自妻非梵行者但障離欲道通障漏無漏也
障聖道也若邪行者俱障二道若外難云道非出苦
者外設難云加留陀夷誤之糞壞央掘王火焚燒此
既得道何為彼苦佛為通釋者言加留示現為化眾
生央掘亦然有釋云未得羅漢猶是有學必定當得
無學故言羅漢此是有學業招無學不爾。


言有第子一向敬佛者如栴檀墮土泥等不敬如刀
被右脇等緣此二境不生憂喜正理傳云由安住正
念正知於三境中不生歡慼。


大悲俗智為體者以緣事故若異此者則不能緣一
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如共有悲無嗔為性唯
緣欲界有情作苦苦行相故。


言資糧大者謂三無數劫修福智為資糧故。


言三苦
者即苦苦壞苦行苦也。


言悲哀愍不平等者唯苦苦
中拔苦與樂故。


言資糧等者三世諸佛皆三無數劫修菩提資糧故。


言法身等者謂皆具五分法身故言壽量長短者如
釋迦壽百歲彌勒壽八萬歲等。


言剎帝利有生婆羅
門者西域記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
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剎帝利王種也昔云剎利者
略也君臨仁恕為志三曰吠奢有云毗奢訛也商賈也貨遷有

無逐利遠近四云戍陁羅有云首陀訛農人肆力疇壠勞勤
稼穡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聚不通舉伏異路而族
姓別本支名種末支名姓種猶是總姓乃是別一種
[027-0511c]
之中有多姓故如佛是剎帝利種姓喬答摩即剎帝
利中之一姓也言喬答摩者喬中所出名喬答摩也
昔云瞿曇訛也曾聞往昔剎帝種姓被賊奪位父死
子逃有仙仁慈収其子養意欲令種不絕後嗣後漸
長大有瞻皇者自彼怨王剎帝利種還有皇王怨王
出賞募令人投仙行去後遂被投獲將送怨王怨王
遂令鏘身令罪仙還所止不見小兒觀知所在來至
其所知不可活遙勸小兒令起世情冀留遺體小兒
苦惱有志不從仙化密雲為其掩障細雨霑灑暫息
苦飢現一女人動其欲想小兒緣此泄精於地仙以
牛糞承褁而歸致甘蔗園中因日光照觸間糞團開
剖生一男子形容殊妙後長為王因以相傳為牛糞
種或名地種或名日種言迦葉波者此云飲光即婆
羅門中之一姓也有長丈六有長千尺者謂釋迦長
丈六彌勒千尺法住久近者有佛法住世七日有住
千歲有住刧等佛有三德者謂相約不過此三下於
三中分於多種因前義便略明佛法勸人修學言尊
重修者恭敬所學無所[厂@既-旡-日+口*頁]惜修無慢故一切智照真
理者謂緣真諦之理智亦名根本智一切種照俗事
者謂照世俗智一切種差別之事名一切種此是後
得智有說根本智名一切種謂與後得為種故後得
名一切智以照一切俗事故無功用智者即前二智
不待加行任運而起名無功用智一切煩惱斷者此
與二乘同三乘無學同斷一切煩惱故然異菩薩一
[027-0512a]
切定障斷者簡異二乘以無量三摩地菩薩二乘不
得故言畢竟斷者顯不退言并習斷者謂斷習氣二
種無知皆永盡故亦異二乘二乘未斷習氣故威勢
圓法有二四種初四明神變難思後四明調物必果
剋事略不敘前四今具述之故論云一於外境化變
任持自在威勢二於壽量若促若延自在威三於空
障極遠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勢四令世間華菓等
物種種本性法爾轉勝希奇威勢後四如章言相者
即三十二相好謂八十隨好。


具大力者如上明那羅延力等此明果圓總成四四
十六種若更開威勢亦四成二十種果法不思議巳
上總名不共法者唯佛獨有非共二乘故名不共八
解脫異生亦有者雖不具八然亦名有。


言無諍者梵名阿蘭那此云無諍汎明其諍總有三種一
蘊二言三煩惱諍如前巳辨今此無諍唯止煩惱多
第三諍言觀有情苦者明行相也正理論云有阿羅
漢憶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惑由斯相續受非愛
果便作是念有煩惱身緣之起惑尚招苦果況離煩
惱具勝德身思巳發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
情不緣巳身生貪嗔等又准婆娑羅漢由修五因緣
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一觀威儀謂行住座臥不令
他起婬故二觀應說法不應說法三觀應受不應受
四觀察住處有處雖安隱豐住資具若盡於巳起善或亦名應住五觀察里巷
為乞食故將入城邑先觀里巷此中男女勿有因我
[027-0512b]
起煩惱等唯三州人者謂極猛利故言緣未生者巳
起之惑不可轉故唯緣欲界謂由欲惑能招三惡趣
諸苦意令有情離惡生苦故唯欲惑令不起也諸無
事惑不可遮防者謂簡息見惑唯止修惑言內起隨
應總緣境者釋不能遮見惑也謂見所斷惑唯於內
門總相緣境既不剩緣巳身而起何有巳智能遮防
哉。


言以願為先者論云諸有情類欲起此願智時先發
誠願求知彼境便入邊際第四靜慮為加行從此無
間隨所入定勢力勝劣如先願力引正智起於所求
境皆如實知故名願智此智出體與無諍同者謂同
俗智為性故依第四禪不動性依三州等唯所緣別
者謂此緣三界三世一切法無諍但緣欲界未生等
也。


名句文三總說為名者謂雖別相有名句殊今約總
相同能詮表故總說為名也緣所詮義者謂此但取
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汎爾心之所行說名為義
緣方言詞者正理論云若無退智緣諸方域俗聖言
詞立為第三即能了知世俗典語於諸方域種種差
別又無退智至定慧二道者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
違勝義所有言說名為正理無滯言詞不待處時辨
折自在名無滯言說及諸所有巳得功德不由加行
任運現前自在功能名定慧二道起辨說者由有此
道故善應物機能無滯言說也言二無礙緣名身等
[027-0512c]
者法緣能詮名等詞緣諸方言詞並是世俗事境故
十智中唯是世俗言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者婆娑總
有三說然無評家初云法無礙依二地第二通五地
第三通七地欲界未至中間四禪今此同第二說舊
云初說約名隨語繫故與詞同第二說名隨身繫故
通上地唯除無色新云唯彼名屬聲為正第二靜慮
巳上雖無名身等而有能別緣下名等故有法無礙
解無色界無名等又不能別緣下名等故無法無礙
解二禪巳上無尋伺者以尋伺二是語言因二禪巳
上既無尋伺故無語言舊云以緣詞難故故唯自地
問法詞以名言為境何故依地二五不同耶答詞無
礙解緣麤動上地寂靜故無法無礙解緣微細上地
寂靜許緣法故二差別問法詞二種並依於聲何緣
麤細有別答雖同依聲然世俗言詞是麤名句是細
也六智為體者除苦集道他心智以緣有為故除滅
智者滅非言說故言通依一切地者正理云辨無礙
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通依諸地亦無有
失言但得必具四者謂第四邊際定時四無礙解必
皆得也論云傳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串習笇計佛
語聲明因明為前加行若於四處未得善巧必不能
生無礙解故論主釋云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為加
論主意一佛語中具有四故


此六皆依邊際定得者謂六種皆依第四定所引發
也此六除詞者謂詞是尋伺地有故雖依彼發體非
[027-0513a]
彼繫收釋邊際名中初釋邊名次釋際義邊顯㝡勝
無越故際顯類義者謂此定中有種類相似義故如
一頌有四句名四際者謂有四際分故或一界有四
海分齊皆是種類相似義也顯極義者又如說金剛
實際實際亦名極義謂由此義定是㝡勝類中㝡極
殊勝功德多引生樂通行中此最勝故。


次共凡中漏盡通及三明三示導雖不共凡然五通
共故依總相說故無有失。


言神謂等持者等持是定
由定能為神變事以智證神境無擁名通者謂從定
及境能證為名故名神境智證通餘通雖亦依定此
通相顯偏標神名天眼耳通從根及能證為名他心
通者從加行及能證智為名亦宿住通者謂宿昔巳
往之事此通從境及相應并能證智為名名宿住隨
信念智證通漏盡通者謂涅槃名漏盡從所證及能
證智為名若漏盡身名漏盡從所依及能證為名言
解脫道攝者論喻云如沙門果解脫道言顯出障義
解云非謂唯解脫道今顯出障義故知言之理實勝進道亦有也四通唯俗智者唯
緣事故世俗智他心智通漏無漏故通五智如前巳
辨初三通緣色事故並世俗智他心智通漏無漏故
通五智如前巳辨初三通唯緣色者謂神境變化色
香味觸故天眼觀色天耳觀聲故此三通皆別緣色
他心智通初修之時以色為門者此明他心通初假
色為門後但緣心境與前三不同也言形之於色者
形現謂隨喜怒之相現之於色後得他心者論云由
[027-0513b]
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巳不觀自心諸色於他心等者
等取心所言憶前念者謂先自觀察次前滅心漸復
逆觀者謂向前逆觀名逆言十位差別者謂從老年
觀乃至嬰姟及在胎中羯邏藍位差別之相又論云
為憶念他加行亦爾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習成時
亦能超憶其所憶事要曾領受此上但明二通加行
准論具明餘三加行故論云修神境等前三通時思
謂神憶思身輕舉光謂天眼思光明近作遠想聲天耳思
聲近作遠相以為加行成巳自在隨所應為故此五
通不依無色以無色無五通加行故不依也未至定等者等取中間
禪亦以止觀不均故餘四通亦爾者謂天眼耳他心
宿住並不能見聞取上地境故又論云是故無能取
無色界他心宿住為二通境言二千三千無數者論
云即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狹諸聖不同謂大聲
聞麟喻不言部行者應同聲聞說也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一
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
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今約極作意說故言二千三千也准摩耶經那
律見三千也由佛威加未曾修加行者約二乘說論云如

是五通若有殊勝勢用猛利從無始來曾未得者由
加行得若曾串習無勝勢用及彼種類由離染得若
起現前皆由加行佛於一切皆離染得隨欲現前不
由加行緣色起故者謂神境通緣外四處色香味觸
天眼緣色天耳緣聲故皆是身念住攝宿住漏盡二
通四念住攝者准正理論總觀前生分位差別唯是
[027-0513c]
雜緣法念住攝新云此論通四應約得修說各不相違又云漏盡通應知漏盡力或法不
應定言四念住攝也言二通無記性者雖五識通三性受然二

通唯無記捨受相應以本意唯欲取色聲等故言眼耳
識生得善者是舊釋二通唯無記所以也此中有二
意約云五識是生得善生得善者不許異地起今通
既與二識相應設許是善亦同彼釋不得異地起通
既異地起故知非善攝次若色界巳下約定相生證
知非善謂依定發通還從定出故言通果無記者問
既慧是通復何名果答即通是果無擁義是通從定
生故名果持業釋也問二通既是二識相應慧眼耳
二識唯在初定二通何言依四靜慮耶論有二釋初
云隨根說故亦無有失謂所依根四靜慮力所引起
即彼地攝或此依通無間道說通無間道依四地故。


唯三名明者由此三能照了三際事故遣際三際愚
惑偏名明故正理云又宿住通憶念前際自他苦事
死生智通觀察後際自他身苦事由此厭背生死眾
苦起漏盡通觀涅槃樂故唯三種偏立為明漏盡治
中際愚者謂由明智斷現在惑故名治中際愚故婆
婆問云何故六通唯三立明答有勝用故宿住厭前
際死生厭後際漏盡忻涅槃言容有是真者謂於無
學中若無漏者是無學法故名真若有漏者是非學
即漏盡一分通有漏一分是無漏故言容有言有闇惑者謂學人斷惑
未盡故雖有暫時伏惑愚暗復還被蔽故不名明要
暗永盡方名明故。
[027-0514a]


言能示導者示謂顯示教示之異名導謂導引教導
之異目論云唯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為殊
勝又唯此三令於佛法如次歸伏信受修行得示導
名餘三不爾健䭾梨者舊云是國名此國所生故又
真諦云有女天名健䭾梨翻為持地呪從此說人得
昔義云謂女為此聲呼之國男聲稱健駄邏也伊剎尼者真諦云是論名
謂露形外道師所造翻為觀察時此呪從所出論為
名此二既非修得而亦能有變化知他心故知二導
非是殊勝。


神體謂等持者正理云而契經說神果名神意為舉
麤以顯細故又顯勝等持是彼近因故然神變事體
實非神廣如前辨諸神變事說名為境前言靈妙德者如正理會
一行二化者行謂不變本形化謂變化異狀意勢

唯佛者故論云謂我世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舉心
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意
勢行唯世尊有勝解兼餘聖運身并異生正理云如
日舒光薀流亦爾能頓至遠故說為行若謂不然此
沒彼出中間既斷行義應無或佛威神不思議故舉
心即至不可測量言似自他身者准此似言如化外
四境似自他身准論名屬自他身者新云於自身上
化名屬自身化若化外人名屬他身化又自身有即
質化如梵王下聽法或離質化如結巾爭為羊等名
化身在色界亦四種者謂化色界自他及化欲界自
他二又論云若生在色界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
[027-0514b]
味失如衣嚴具作而不成。


言從神境通生變化心者謂能化心從神境通後起
果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據同時能化事說不
言通化若據通亦名化下地心不生上果者即初禪
化不能行往二禪故若無依第二禪作欲界初禪化
者能行至第二禪也從淨自生二者此中有二一從
二生能生二即是初念化心從淨定生第二念巳去
從自類生最後一念能生淨定次前初念並生化心
也此心必無直出觀義者釋生淨心也謂罷通時必
還屬定如從門入還從門出故此亦爾語必俱者婆
娑云乃至諸佛化主及所化能發語心前後各別於
中迅速謂語俱時理實前後發語心起化心巳無者
此問意發語心與化心別既起發語心變化心巳無
應無其身以化身從化他心有故言所留化身亦得
死後者舊云既言留化身明非本身骨婆娑有說有
留化事有說無留化事如是說者有留化事是故大
迦葉波巳入涅槃准此論及婆娑成言入涅槃然餘處言入滅盡定待慈氏出與此不
言多化心者謂初由多念化心方能作成一所化

事故正理論云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謂附石等
起一化事習業成滿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眾多
化事言如鬼神等者准論云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
亦能為自他身化於十色處化九除聲理實無能化
為根者然所化境不離根故言化九處亦無有失准此
修得但能化四境謂附根而住以不離根故生得化九處以不離根相雜故理實已下是論主正文也

[027-0514c]


言眼耳通者謂修加行緣光聲故依四靜慮於本眼
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所造淨色眼耳二根見色
聞聲名天眼耳又論云如是眼耳何故名天答體即
是天定地攝故雖自有天非定地攝而定地攝必是
天故所以將定故攝為因證天故輪王及中有者准
論藏臣寶菩薩諸龍並是似天此三類眼中前之二
類有兩釋天之眼耳名天眼耳是依主釋若天即眼
耳是持業釋第三是有財釋實非天眼耳全取天眼
耳名故章中闕菩薩准論有之言恒是同分者謂恒與識俱故
又無缺壞故論云無翳無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
隨所應取被障等准論有說此眼能頓見十方諸色
境有說不能然面向一方隨欲能見不須逈轉故境
能見十方。


二生得者如天龍及飛鳥等呪藥等者並因呪藥而
得業得者如曼駄多王及中有等不因占相能飛行
等故無他心加占相者舊云占謂占卜相謂覩相夫
欲知他心上一別相用行相微細難可知故非藥業
成天眼耳三唯有三種者謂天眼等不因藥呪占相
等得故以難成故非呪藥占謂眼耳鈍故非呪藥成
占相唯意亦非眼耳身雖是色以相顯故神呪塗藥
可以飛行不同眼耳知過去難所以宿住非呪藥占
然眼耳等三力用各異由因不同諸法相因不可定
准如虎珀拾芥磁石引針作用各別故人中都無生
得通者舊云以占相智所覆損故及他心智及願智
[027-0515a]
等所映蔽故餘容有者謂修呪藥業占皆容有三非
必有故故置容言生得通四趣者婆娑云傍生有智
能憶多生如狼憶知五百生事餘趣可知。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