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約世明繫門此中意說約能繫三世之惑對所繫定
三世辨繫通局今言繫者是所繫事於此事中隨眠
隨增者名之為繫若不隨增不名為繫其隨增者非
要現緣雖在過去未來若未斷位皆是隨增隨增有
二一相應隨增二所緣隨增於未斷位一切隨眠皆
自相應無差別皆隨增也於自所緣相無差別遍隨
增也所緣定故不可說言於自所緣有遍不遍雖諸
煩惱有自相共相意識五識緣境寬狹力用不同遍
自所緣相無差別若將能繫三世隨眠對其所繫隨
於何事辨三世惑繫不繫別於中即有遍不遍異於
此章中大分為二初至必能遍縛明貪嗔慢自相煩
惱二餘過未遍行巳下明見疑等共相隨眠前中又
二初約過現二世通對六識明無遍行二就未來意
識五識明有遍不遍言緣多法起者且如邪見撥無
因果一切總緣也言貪嗔慢是自相惑者正理引經
[020-0480c]
云佛告衣袋母汝眼於色若不見時彼色為緣起欲
貪不不爾大德乃至廣說巳上論文以貪嗔等起不定故
於此事中俱是巳生未斷即繫此事過去貪等不能
遍繫三世一切有漏法過生現在隨其所緣廣狹不
同但起即繫雖有通緣三世法者亦無現在貪等能
緣三世有漏法盡故過現世非遍行也言有緣此境
不緣餘境者如或於此人顯色尚起貪非於餘境皆
起貪也如前引經言境流三世者釋世遍也未來意
識相應貪等定繫縛境上識雖在未來境自遷流行
於三世故名世遍但約繫定非要現緣言種類無邊
等者釋事遍也謂未來意識相應別相煩惱雖非盡
遍依總類說即緣三世有漏法盡設非此繫即是彼
繫故言種類無邊等次辨五識約生不生遍不遍異
故別明之且可生中言境必俱者謂五識依緣必同
時發唯緣現在不緣三世故境必俱次不生中世遍
有二初約別所緣各流行世次約同所緣參差行世
所以然者以色等境自行三世不待識故識若生時
必託境故雖世不同性縛定故名遍言一切自所緣
境者或五識對色聲等為自或貪嗔對違順等為自
言同時參差三世者謂能繫識同時合緣六境名同
時其所繫彼時各居一世名參差也不生五識種類
無邊者雖一心之識無遍緣義約無邊之識對眾多
之境豈不遍設非此繫即彼繫故次明共相隨眠言
見者謂五見無明通於相應不共此等以意識相應
[020-0481a]
故過未定能遍繫三世以是共相故於自所緣必能
遍繫言雖具二遍以不定者以意識相應必有世遍
共相惑故於事雖遍雖有二遍之能但以現在唯一
剎那而或有時唯緣此境不緣餘境即不遍也非定
皆遍故非遍行不同過未有多念故。


言明三世有無者亦明繫縛三世若依經部過未是
無如何繫縛故此巳下立三世有言勤修厭捨者觀
色無常故於過去世勤修厭捨言勤斷欣求者謂觀
無常故於未來色能斷欣求欣求即是緣未來色貪
又解觀色無常故名勤斷欣不希欲故名勤斷求言
過未若無無所緣者謂意識緣三世故過未為理證
也言許是一切有宗者新云詳薩婆多過未體有不
同現在之有過未體無不同兔角之無若同現在應
非過未若如兔角即應不能作境生心正理論云謂
立去來非如現有亦非如彼馬角等無又云為境生
覺是真有相下定宗如序無異。


言世便壞者體既恒有用亦應然則應名現在何有
過未之別故三世便壞也有部救云以有為法未生
名未來巳生名現在巳滅名過去有何不成耶故重
破云誰未巳生等破意汝既法體恒有則合盡如現
在誰復有所闕未有故名未來復闕何法彼巳故名
過去言不許法本無今有者反遮有部順立自宗言
自在作者謂自在天須作即作今有部師須說便說
故同彼天然經部宗立三世者謂過去世曾有故名
[020-0481b]
有未來當有故名有過去有是現果說曾有因未來
有現在因說當有果與有宗異論有相破煩而不敘。


言約斷明離繫者斷謂惑斷離繫謂所繫事為惑雖
斷而事未離繫故立此門論約能所雙問答中但得
言事離繫惑必斷不可言惑斷事必離繫由是事故
下別問斷非離繫釋中初約見惑次約修惑言見苦
巳斷至集下猶繫者以遍行隨眠能緣五部故雖苦
下自斷猶為集下所繫故也言前品巳斷至後品猶
繫者此約九品以明謂隨下中道生九品結及一果
得事中前品巳捨其得自性斷訖證得無為而為下
品等惑繫縛故。


此言猶繫者是後後未斷品繫前前
品非謂離繫縛餘境故章云能緣此前品者於前品
猶繫言未斷簡巳斷如先離欲惑後入見道者於此
位中即不能繫故言未斷言能緣者簡不能緣謂他
界緣及緣餘品亦色等善等非緣此故正理云及聲
兼明前前巳斷後後未斷皆繫義也。


惑隨增門就中初問答後釋言毗婆沙者婆沙云廣
說今云其煩廣來覽境識略要以明故云略毗婆沙
也言越度大大問流者謂問相既多其如流也言及
無漏法者上言五部但取滅道下惑今取滅道之體
故五部外別立無漏法言何法何識境者謂向十六
法中何等之法是十六識中何識之境言且應知何
法等者未辨隨增先明識境故言且也將釋此文大
分為二初至能為十識境約境對識明通局二論云
[020-0481c]
巳下約事對惑辨隨增言自界三者謂苦集下遍行
緣他部故得相緣修道有漏善心及無覆無記心亦
緣苦集故得有三滅道所斷無邊行惑唯緣自部故
不緣他也言以其色界修斷得緣欲界者謂未至定
等諸善心及異熟威儀無記心皆緣下欲界也言無
漏識亦緣欲苦集修者如苦集法忍智等諸無漏心
緣苦集境故無色於欲具四遠故不能緣欲又諸上
地染不緣下由是三境但五識緣又此並約容緣總
類以說非謂一切必定皆緣且如苦下緣他部惑及
上界緣即不緣苦餘准可知次辨色界自界三准欲
界說下界三者謂苦集下九上緣惑能緣上故又欲
界加行生得善識得緣上界如欣上心是故亦成三
言無色修斷識能緣色界者謂空處無間道修善心
緣第四禪故故婆沙云無色加行善識能緣何法答
能緣自上地有漏一切法并次下地有漏法兼無漏
淨識緣者無漏苦集類忍智等皆能緣故餘不緣者
無色四部不緣下故滅道所斷緣自部故由此唯有
八識緣也次辨無色界欲色三識亦以九上緣惑及
有漏善心皆緣上也但遮無色下緣欲不遮欲界上
緣無色言皆容緣者容有不緣非決定故言五識如
前者謂滅諦下惑為苦集下遍行識緣及欲色之
二有遍善識緣并無漏心緣故成五更增自識故六
問所以滅道不互相增耶答以滅道下無遍行惑不
緣他部故不互增欲界既爾上界亦然言無漏法通
[020-0482a]
十識緣者此是滅道之體前是滅道所斷故不同十
識者三界各後三及無漏識為十若別分別前三界
見滅所斷無漏識唯緣擇滅即為三種三界見道所
斷無漏緣識唯緣道諦復為三足前成六三界修斷
善識通緣三無為及道諦復為三足前成九無漏識
若法智品緣欲滅道若類智品緣上滅道復為一故
成十也應知修斷無覆無記不緣無漏問苦集遍行
既緣五部何緣滅道但為三識緣答緣五部者謂緣
所斷非緣滅道無漏之體如前所明唯滅道下六種
隨眠緣無漏故。


自下第二明惑隨增於中分三初至若有問言明所
繫事樂根隨增二若有問言巳下約單緣識辨隨增
三若復有問言緣緣樂根識巳下明重緣識隨增言
略示方隅者謂且約二十二根中樂根一法明緣新
云迦旃延。


婆沙中就二十二根作法先問眼根次
問單緣識此就樂根中又二初定樂根名數次正辨
隨增言樂在五識故唯修斷者以欲界心悅名喜身
悅名樂故在五識唯修所斷言色界五部者謂第三
禪有意地樂隨於五部皆遍相應無漏第七者謂依
第三禪起無漏觀即無漏樂相應也無色界中唯有
捨受故無無漏樂根所以十六境中唯通七也次正
辨隨增無漏樂根至如前說者即前說無漏如炎石
足不隨住故無隨增言欲修所斷至隨眠隨增者欲
修所斷及諸遍行明欲界樂色界一切等緣色界樂
[020-0482b]
且欲修斷貪嗔慢等四種隨眠於自部樂隨增遍行
隨眠能緣他部故得隨增色界第三禪地三十一隨
增總而言之九十八隨眠中欲界十五色界三十一
總成四十六隨眠於樂根隨增欲界苦集下非遍行
惑及滅道下隨眠皆不緣他部故亦並非隨增無色
界中雖有緣無樂而非隨增故樂根隨增不通無色
又色界中雖言一切應知但取第三禪地餘三地中
無意樂故異地之惑非隨增故今總相說故言色界
一切隨眠隨增雖初禪中有三識相應樂是修部攝
與欲界同不復重述問滅道所斷邪見等三但緣無
漏如何說言遍五部惑皆能隨增答理實此惑但緣
無漏而由惑與樂相應且是隨增雖非所緣隨增而
是相應隨增故應知此中隨增之言通相應所緣二
種隨應皆得。


次下第二明單緣識就中分二初至故成十二定識
名數二此隨所應巳下正辨隨增應知此中識者即
是前緣樂根隨增煩惱相應之識彼十六識亦是此
之十二識上煩惱相應之識更無別識欲界見苦集
遍行等能緣樂根者謂有漏樂根五識相應此是欲
界苦集諦攝故通苦集斷識緣樂是修斷故復通修
斷意識緣言欲界道下邪見疑無明緣無漏樂者即
如前說能緣六地法智品道故得緣第三禪無漏樂
也滅諦體非樂根者滅諦體是無為故非樂也言色
界五部者以樂通五部故識亦通五部也言無色道
[020-0482c]
諦至緣第三禪無漏樂者謂道諦下邪見等既親緣
道諦緣一地時即緣九地類智品道故得緣第三禪
無漏樂也無色修斷加行生得善緣九地類智品道
者謂有漏善心能緣無漏但緣一地即著九地如無
我觀觀一切法故理實亦通無常觀等心無漏第十
二皆能緣樂根者謂無漏識通緣三禪樂根次辨隨
增言欲界四部者全除見滅斷即餘二十九隨眠隨
增且如苦集道修四部是緣樂識遍非遍惑皆得隨
增又集下遍行隨眠是緣樂識兼是隨增餘貪嗔等
重緣煩惱但得隨增非緣樂識道下親疎亦同此說
修部四惑亦緣亦增言五部下緣有為惑者即除滅
諦下邪見等三外餘二十八隨眠皆於識上隨增也
以滅諦下邪見等三緣無為故非緣樂識亦非隨增
然邪見等與樂根相應其貪嗔等緣見等起即能緣
樂是緣樂識此識起時同時貪等必隨增故故彼貪
等即是隨增問前辨樂根隨增乃通滅下邪見今明
識上隨增却不通耶答見等雖緣無為然與意樂相
應而起故約相應名樂隨增非緣樂識故不得言是
識隨增也無色二部等者謂道諦有七隨眠修斷貪
等三隨眠以修斷善心是緣樂識故彼貪等皆得隨
增苦集遍行緣他部故總無色界二十一隨眠隨增
道下七修下三苦集下十一總於樂根剩上都有七十八隨眠隨
增。


自下第三明重緣識於中亦二初至皆能緣樂根定
[020-0483a]
識多少次此隨所應巳下正辨隨增初中先問答後
列言緣緣樂根識者前十二識是緣樂根識今此十
四識更緣前十二識故言緣緣樂根識言更加二種
者苦集各取遍行為二問所以單緣即除苦集遍行
重緣即取者何答由苦集所斷遍行隨眠不能緣無
漏樂根及不緣下有漏樂根故所以重緣即取者謂
遍行隨眠緣一切有漏法其修斷善能緣無漏樂見
道所斷邪見疑等亦緣無漏樂是緣樂識此等皆為
苦集下遍行隨眠所緣故所以重緣即兼苦集所斷
遍行故成十四次辨隨增言此隨所應至欲色如上
者謂欲色二界與前單緣更無異相但以後起重緣
前識耳唯無色界更加二部即於單緣識上隨增數
外更加不遍隨眠即苦集下貪慢等是以緣苦集下
遍行隨眠是重緣識此貪慢等緣遍行起故盡取之
唯除滅下無隨增義故問所以唯立三重即止者何
答但此三重攝法即盡且如樂隨增但色界惑盡樂
不通無色單緣識增雖通無色二部及苦集遍行不
攝非遍更辨重緣方攝非遍行盡故唯三重巳得周
備若更辨者與前無殊。


言若心由彼名有隨眠者謂心由有彼煩惱名為有
隨眠也言彼於此心定隨增不者謂彼煩惱與心相
應時定隨增不此不決定等答也言謂與心相應及緣
心未斷者與心相應是相應隨增緣心未斷是所緣
隨增未斷二字通上二位言相應巳斷則不隨增者
[020-0483b]
謂彼與心相應隨眠雖巳永斷而不隨增仍名有隨
眠故此中說若緣縛斷巳不名有隨眠故此不說言
一謂染心與惑相應者心心所與惑相應隨增也二
謂緣此染心隨眠未斷者即餘隨眠緣此染心時亦
有隨眠此所緣隨增也言相應巳斷即不隨增者謂
貪等煩惱未被斷時與心相應互相有力同縛前境
名隨增聖道斷巳無縛境能故故非隨增也言不斷
伴性者謂如貪等必同時心心所法相應起設令聖
道對治生時必不能令此惑與心可相離故不可斷
以相應親近雖復斷巳名有隨眠所緣疎遠斷已不
名有隨眠也應知染心斷與不斷皆名有隨眠心無
染心唯局隨增未斷斷巳不名有隨眠也婆沙問云
過去既無作用云何可說名隨增尊者妙音作如是
說彼雖無有取境作用而於所緣及相應法有如現
在繫縛功能故彼隨眠有隨增義。


言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者謂聞二途便懷猶預為苦
非苦乃至廣說從此猶預引邪見生謂邪聞思生邪
決定撥無苦諦乃至廣說言計前所執為能淨者謂
計前執為能證名能淨言違巳見中必憎嫌者此謂
於他身起嗔故也又論云有餘師說於自見解取捨
位中起憎嫌故見諦所斷貪等生時緣自相續見為
境故新云若生見斷嗔應如餘師說生修道嗔亦緣
他相續言前後無准者謂或有時俱對違順之境起
於貪嗔何必要須從所見後起餘准此說正理云諸
[020-0483c]
隨眠起無定次第可一切後一切生故。


言由未斷隨眠者且將起欲貪纏時由未斷貪得為
因力即由得力令貪生故言如退法阿羅漢等者等
取不還及離欲異生此唯託境界力不由餘二因煩
惱巳斷故無未斷隨眠意樂清淨故無非理作意諸
煩惱起類此而說。


言欲界根本煩惱有三十一者謂欲界煩惱都有三
十六以五部下各除癡故但三十一也言上二界雖
有二纏不立漏者釋外難也故論云豈不彼有惛沉
掉舉二種纏耶品類足中亦作是說云何有漏謂除
無明餘色無色二界所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今於
此中何故不說迦濕彌羅國毗婆娑師言彼界纏少
不自在故一同無記性者謂欲界隨眠多是不善性
色無色界同是有覆無記性二同內門轉者正理破
云彼界煩惱緣外色聲觸境轉故云何但云內門轉
耶應更別說第二合因謂彼二界同一對治道故俱
舍師救云雖彼上界亦外門轉言內門轉者從多分
說如言色界豈無受等言此十五物為無明漏者既
欲漏有漏皆除無明故知三界十五無明義准立為
無明漏頌中雖不言十五但云無明諸有本由欲有
外剩巳顯立故言無明諸有本者釋別立所由無明
起諸煩惱及業故名為有本非是十二支中無明支
也十二支中無明通諸煩惱為體故正理云為顯無
明過患勝故謂獨能作生死根本如契經說無明為
[020-0484a]
因生於貪染乃至廣說此豈是無明支耶言見不順
住乃至合說為漏者以瀑流軛中別立見為一故各
有見軛等四漏但有三不立見為一漏故為此釋言
獨為聖道怨者謂戒禁取計非道為道捨真道故是
聖人之怨言計自餓等為天道者彼但計自餓等為
天道而不行十善業故言計捨可愛境者謂此應以
弊衣麤食捨可愛境及二百五十戒為真淨道不知
但是助道之緣而便不修行三十七道品也言無明
非能取者此但一義論又釋云無明相非猛利故不
可別立但可合說。


根本煩惱行相難知者此如阿難問同梵行不有慢
等不有說彼於剎那極微亦有隨增故名微細言二
隨增者正理又云如怨害伺求瑕隟及如見毒應知
煩惱於自所緣有隨增義亦如熱銕丸能令水熱及
如觸毒應知煩惱於自相應有隨增義准此所緣相
應義別喻異前是所緣後是相應言此煩惱得隨逐
有情者以煩惱體有時不剩恒有故如善無記心即
無煩惱唯得常在故但言得隨逐有情故正理云謂
無始來於相續中起得隨逐言煩惱現行隨逐有情
者正理釋云極難離故如四日瘧及鼠毒等有說隨
縛謂得恒隨如海水行隨空行影新云總以四義合
釋隨眠章中初一釋隨眠下三釋隨乃是舊義又云
二論結隨眠名非訓釋詞但是十種煩惱有上四義
立隨眠名正理云何緣隨眠唯貪等十非餘忿等唯
[020-0484b]
此十種習氣堅窂非忿等故謂唯此十種習氣堅窂
起便難歇言住流者住謂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流謂
流轉於生死中從有頂天至無間獄由彼相續於六
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言漂激善品者猶如瀑水
漂激諸物故婆娑云稽住義漂激義是瀑流義言和
合者謂令有情與界趣生共和合故名軛猶如車軛
言執取生死者謂能執取三有自體為依巳上依有
部釋若依論主釋與上不同故論云若善釋者應作
是言諸境界中流住相續泄過不絕故名為漏如契
經說具壽當知譬如挽船逆流而上設大功用行尚
為難若放此船順流而去雖捨功用行不為難起善
染心應知亦爾准此論云於境界中煩惱不絕說名為漏若勢增上說名
為瀑流謂諸有情若墜於彼唯可隨順無能違逆湧
泛漂激難違拒故於現行時非極增上說名為軛但
令有情與種種類苦和合故或數現行故名為軛執
欲等故說名為取巳上義要故具敘之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