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四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疏卷第二明俱生中總有二十七頌正理云何緣思
擇諸行俱生為遣邪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諸行無
因自然而起或復有執由一因生故諸行得生或復
有執由自性等不平等因而生諸行為對此執故作
此論解云不平等因者則薩埵等三德共生於果因有勝劣不同名不平等也


言如相不同生亦有異等者如法體相既有不同其
法生時亦各有異於此諸法為定俱生耶微聚者章
釋意顯聚小名為微聚即八九事等以成小聚聚謂
假聚假依於實實有多少不等故約假聚以辨實事
此釋微即是聚名為微聚又正理云色之極少更無
分故立微聚名如一剎那名時極少更不可折為半
剎那如是眾微展轉和合定不離者說為微聚准彼
論釋微是極微聚即微之所聚微故名為極微聚新
云二釋之中後釋為善今詳此論意同前說以論釋
[004-0413a]
云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於此故然舊亦
云此論與正理別言欲微者謂簡色界以色界中無
香味亦無八事也所以言無聲無根者以聲不定故
外山河等即無根故問准本論等說身恒有聲何故
此中言聲不定答諸論通約一身言聲恒有此論聲
非遍故言無聲由此但言八事俱起言八事者且一
色聚必具四大為能造及所造色香味觸故成八也
此說總相若細論者如一色微自有七微共聚及成
方分方分巳去能與異類共成一聚極少不減一百
四十微謂所造色香味觸一一各具能造四大四四
便成十六大種并所造四總成二十如是一一各七微
謂對向六方有六中間〔沒〕二成七也總計一百四十微也今約體類
同故但言八耳准此四大恒不相離若爾堅濕煖動
云何隨一可得餘體非無如覺針鋒與籌合觸如甞
鹽味與[麩-夫+少]合味解云籌與針合但覺針不覺籌鹽與[麩-夫+少]合不覺[麩-夫+少]味今此亦爾隨相顯者
即可得故耳故婆沙問云云何知此四大種恒不相離答

自相作業一切聚中皆可得故謂堅聚中地界自相
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水界金銀鍚等
應不可銷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石等相擊
火不應生又火若無無能成熟彼應腐敗若無風界
應無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於濕聚中水界自相
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至嚴寒位
應不成氷又地若無船等應沒若無火界應無暖時
又火若無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風若無
[004-0413b]
應無增長於暖聚中火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
於此聚中若無地界燈燭等焰應不迴又地若無不
應持物若無水界應不生流又水界若無焰不應聚
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於動聚中
風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
觸墻等障應不折迴又地若無應不持物若無水界
應無冷風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應無暖風
又火若無彼應腐敗巳上論文依經部師於一聚中餘有
種子未有體相根上有聲義隱者且眠等根雖皆有
聲非如外境可打擊顯故所以復有聲者以四大相
擊必有聲也故婆沙云四大相擊無時無聲言有執
受大種因起者謂根上聲必是有執受大種為因也
巳上明欲界訖論云前說色界香味並無故彼無聲
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准知故不別說。


言四品同起者謂心與心所諸行及相為四前章巳
明色法俱生此中不應更立色為一品但可攝在諸
行之中隨闕一時餘則不起者謂總說心王若闕心
所若闕心王隨闕一邊則便不起非謂心王要與一
切心所俱方乃起也以性地界有無不定故得不通
非情至得中辨。


一明心所者問前列法名總有五種今廣辦中何以
但明心所及不相應答心王及色界品巳明今此但
論俱生心所不相應前所未說故今廣辨兼明俱生
五地者婆沙更說大有覆地大無覆地然此二地無
[004-0413c]
別心所此論不說言大地者此論唯說受想等名大
心王名地婆沙更有二說一約心名大體用勝故即
大是地故名大地是持業釋又說心名大受等十法
是心起處名地大之地故名為大地是依主釋大地
即法名大地法。


言且有五者為顯非遍攝盡故置且言以有不定等
在五地外故。


受者謂能領納或受性名受如圓滿性立圓滿名想
取像者謂男女怨親等像正理云安立執取男女境
差別相別相因說名為想解云謂為因令心心所安
立男女等相而執取故思能造作者正理云令心造
業善不善無記成妙劣中性說名為思由有思故令
心於境有動作用猶如磁石有力能令銕有動用觸
謂根境識三和合而生者舉因以辨能有觸對者舉
業以明謂有作用觸對前境故又入阿毗達磨云令
心觸境能養治心所故名為觸欲者正理云希求取
境說名為欲又入阿毗達磨云隨順精進謂我當作
如是事業故名為欲慧謂簡擇者正理云簡擇所緣
邪正等相說名為慧約用辨也問慧既簡擇寧得與
疑俱答簡擇未決亦得與疑俱念謂於緣明記者正
理云於境明記不忘失因說名為念非謂但據緣過
去境而不忘也作意者正理云引心心所令於所緣
有所驚覺說名作意此則世間說以留意解云諸心
心所沉沒不行由作意力驚令發覺䇿之令造能屬
[004-0414a]
於境即世間言留心於此雜心名憶勝解者正理云
於境即可說名勝解有餘師說勝謂增勝解謂解脫
此能令心於境無礙自在而轉如勝戒等解云於境
明記即可審定如此如彼殊勝之解勝戒等等取定惠問若
有疑俱云何有勝解答謂疑此為有為無於二心中
一一皆能即可取相故有勝解又入阿毗達磨云即是
令心於所緣境無怯弱義三摩地者正理云令心無
乱取所緣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解云由定力故當
剎那中令心心所同屬一境至此非餘故名為定此
諸心所准有宗一剎那中同時而起若經部等不許
同時論云諸心心所異相微細一一相續分別尚難
況一剎那俱時而有有色諸藥色根所取其味差別
尚難了知況無色法唯覺慧取此論主意謂同時難明也釋得地
名者舊云自古諸德皆以兩義立大地法等各為指
南今依此論唯約遍一切心一義以立餘心所法非
遍一切故不立大地法故新解亦同下四地亦皆一義彼不復說


信淨者入阿毗云是能除遣心濁穢法如水精珠着
於水內令濁穢水皆即澄淨如是信珠在心池內諸
濁穢法皆悉除遣水精珠者泛明其珠乃至多種若
言類珠青珠等皆水精珠若珠中能出水者名月愛
珠若能出火者名物燧珠若能清濁水者名水精珠
忍許名信者由信彼希求彼境信許有境方能即可
故正理云為欲所依能資勝解故名為信不放逸者
正理云專於巳利防身語意放逸相違名不放逸解
[004-0414b]
云巳利即三乘涅槃及世間愛果是巳所專也。


輕安
者正理云正作意轉身心輕利安適之因心堪忍性
說名輕安解云謂如理作意正起之時能為身心輕
利安適之因名輕安也又入阿毗云心堪忍性說名
輕安違害惛沉隨順善法故捨謂無驚覺性者驚誡
慎也廣雅云驚驚不安又入阿毗云捨背非理反向
理故由此勢力令心於理及於非理無向無背平等
而住如秤持縷問大地中作意是有驚覺大善中行
捨是無驚覺二相既殊如何俱起答作意因是有驚
覺捨即無驚覺二體既殊各有自用故得同起若論
主答豈不前說相難了知又云有雖難了由審推度
而復可知此最難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慙愧二種
如下明之二根者正理云謂於巳得未得境界躭著
希求相違無愛染心名為無貪於情非情無損害意
哀愍種子說名無嗔不害者正理云與樂損惱有情
相違心賢善性說名不害勤者正理云於諸巳生功
德過失守護棄捨於諸未生功德過失令生不生解
云功德令生過失不令生即是勤斷二惡勤修二善
無退失義懈怠相違也准正理論於善法中更立欣
厭故論云說二及言兼攝欣厭謂頌中二及字也厭謂善心
審觀無量過患法性欣謂善心希求過患出離對治
今此論及者伹是十內自相及也婆沙亦別立欣厭
然諸論多不說者以非恒起不遍善心故不立為大
善法也。
[004-0414c]


癡亦無明等者謂照了名明審決名智彰了名顯此
三皆是慧之別名今無此三相故名無明等正理云
癡謂愚癡於所對境障如理解無辨了相即是無明
無智無顯故說為愚逸者謂於境專注巳利弃捨有
情名為放逸怠者於善事業闕減勝能於惡事業助
成勇捍無明等流名為懈怠由此說為鄙劣勤性勤
習鄙穢故名懈怠。


不信者正理云心不澄淨邪見等
流於諸諦寶靜慮等至現前輕毀於施等因及於彼
果心不現許名為不信。


昏沉者昏謂昏昧沉謂沉重
故正理云𧄼瞢不樂等所生心重性說名昏沉由斯
覆蔽心便昏昧無所堪忍瞢憒性故由是說為輕安
所治掉舉者正理云親里尋等所生令心不寂靜性
說名掉舉心與此合越路而行故且如受等者謂受
等十及煩惱六尋伺二總十八法。


除謟誑憍者以謟誑等非唯不善故舊云大善地及
謟誑憍兼地外睡眠惡作貪慢疑此十八法非唯不
善亦非遍不善故皆不名大不善地法今詳大善地
法本不通染豈用非唯非遍以簡之若言非遍者應
顯有分通義忿等煩惱如隨眠品中自當辨。


言二義俱闕者問且如受等即是三義全闕何言闕
二義耶詳此二義是依舊解彼但以二義簡餘心所
無各別現行一義是故今疏主誤亦云闕二而不知
自加各別現行成闕三義仍依舊說盖疏誤矣或是
傳寫者誤若依新解分意識地起無明相應為二總
[004-0415a]
四義簡法故彼云大善地法不與一切染心相應煩
惱之名以簡此法尋伺雖通染心闕四義故不名為
四義者一非唯修斷二非遍六識三非唯無明相應四非各別現行故也受等十法亦
同此釋大煩惱地及無慚愧雖復唯與無明相應闕
三義故不得名小慢疑雖唯意地起唯無明相應各
別頭起非唯修斷闕一義故不名為小惡作唯修所
斷唯意地起各別現行以非唯與無明相應故不名
小睡眠雖唯意地闕三義故貪嗔二種雖復唯與無
明相應各別頭起闕二義故皆不名小今詳新解四義為勝且如
無慚愧等二及煩惱六雖唯與無明相應非唯意地起不可合為一義睡眠唯意地起不可言唯與無明相應
通三性故故和合意地起與無明相應為一者不盡理故也巳上巳上五地總有三

十八心所兼不定中惡作睡眠尋伺貪嗔慢疑總成
四十六心所也言不定者謂不定入前五地故及不
定所依故所以可知頌中言類者准此但是十種不
同名類依正理論類言為攝不忍不樂憤發等義此
論不說者以是十中忿等攝故又正理云如前所說
一切心所應知其性皆是實有由相續變異而起現
見清油垢水風等勢力制持燈相續變中便有明晦
聲動等故解云灯因油而明因水而聲因垢而昧因風而動雖同一時用各有別也心所亦爾
雖同時難知約別可了也


不共無明婆沙有二說一云不與貪等忿等相應自
力而起名為不共二云不與貪等本惑相應名不共
亦名獨頭無明惡作體者謂不稱情所作事業名為
惡作非不如理事名為惡作如不善悔緣善所作事
[004-0415b]
生悔心故如緣空解脫門者下有三種解脫門即空
無相無顛等今舉空解脫門為例也空解脫者謂以
觀空得解脫故名空解脫門也六觸處者謂眼等六
根能生其觸名為觸處宿作業是因者謂前生造業
為因方感今生眼等六果於善惡不作作中者釋善
惡作謂不作配上善事作配上惡事即悔先不作善
而作惡此追悔是善事問於巳作事可說名要作緣
未作事云何名惡作答於未作事亦得名惡作如是
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如有言我今日不布施物
是惡作也故此惡作於善惡二處而起者且善惡作通於

善惡二處而起惡惡作亦爾今約追悔體性但有善
惡二種若約境分總成四句故婆沙云一有惡作是
善於不善處起謂悔先作惡事二有惡作是不善於
善處起謂悔先作善三有惡作是善於善處起謂悔
先不作善四有惡作是不善於不善處起謂悔先不
作惡惠用差別名見者但是一體約用差別故立異
名謂簡擇名慧推度名見等巳如上辨。


不能招果者
謂身邊二見唯約內門轉不親發業故不招果但有
十八者謂於前不善中除無慚愧二也見不增如前
釋者如前不善見中言慧用差別名見故經部惡作
通無記者謂經部師惡作與憂相應故通無記即有
言如我今云何不消而食我何為不𦘕此壁等之惡
作也有部惡作不通無記者謂惡作與憂根相應憂
唯善惡惡作亦爾又離欲者不成就故非無記設有
[004-0415c]
如是事不𦘕壁等但是省察非惡作也睡眠通三性
者約夢時說若不夢伹無記性婆沙云若夢見禮佛
等事即善性若夢見殺生等即不善性若夢見青黃
等即無記性以業羸弱不能感報。


初定除不善者准彼善心有二十二有覆十八無覆
十二與欲果同但無不善一位心也中定又除尋者
於善心位有二十一有覆有十七無覆十一二定巳
上更除伺一謟者悕其意通其意謂之謟謟亦侫也
誑者惑也欺也經說大梵等者佛昔在室羅筏城住
誓多林時有苾芻名曰馬勝是阿羅漢作是思惟諸
四大種當於何位盡滅無餘為欲知故入勝等持即
以定心於誓多林沒於四大王眾天出從定起問彼
答不知如是欲天展轉相推乃至他化自在天所彼
復仰推梵眾欲往梵世入勝等持復以定心自在宮
沒梵眾天出從定而起還作上問梵眾咸曰我等不
知彼推大梵馬勝尋問大梵王云云如章矯乱者謂假作
誑惑也說文檀稱上命曰矯六地中起無漏道者謂
無漏能斷自上地染故依六地皆得斷第四禪染以
未離下染不得上根本故所以不依無色起無漏也
空處近分起有漏道者以有漏道依近分地離次下
染故唯空處近分離第四禪染也是四大種無餘滅
位者舊云謂於此等地起道斷第四禪地煩惱盡時
諸四大種究竟離繫無餘滅位云准此但約離繫名滅又解色既離縛生
於無色不受色身名無餘滅二說並非要入無餘涅槃方名滅也

[004-0416a]


無敬無崇尊者或別別配各約其一謂於德不敬於
人不重於諸功德無所忌難於有德人無所隨屬此
中怖言顯非愛果者謂因受果名以不善果能生怖
故故名為怖惡果有二一是現果謂譏謗打罵等二
異熟果謂三惡道等今此無愧與無明邪見為因今
雖見而不怖或不見彼怖。


自觀無耻者謂自觀身先
世善業感得人類而不慚此上造過惡觀他可知若
爾不可一時但觀二境此二如何俱起解云不說此
二一時別起然有無耻觀自時勝說名無慚復有無
耻觀他時增說為無愧謂約勝說故不相違。


愛即信
者且是總相如下亦有愛非信也謂與欣相應信名
之為愛即是愛樂可欣上法貪染前境亦名為愛由
此愛妻子是染著愛愛師長是信樂愛也染汙故非
信者信是淨此既染汙故非信也非信愛除前相者
如緣苦集不忍許時有說信者忍許有德由此為先
方生愛樂故信非愛有說敬者有所祟重由此為先
方生耻故敬非慚論中愛敬有無復為四句有愛無
敬謂於妻子共住門人等有敬無愛謂於他師有德
貴人等有通愛敬謂於自師父母伯叔等有非敬愛
謂除前相言竟說補特伽羅者此中約人不約法明
以欲色界有色身故有尊卑故相貌顯故可得相望
有愛有敬無色不爾故在彼無。


尋伺心麤細者問尋伺是心所何言心麤細耶答與
心相應非體即心言心麤細者依主釋也問麤細相
[004-0416b]
違如何一心二相應起有作是釋如冷水上浮以熟
蘇上烈日光之所照觸蘇因水日非釋非凝如是一
心有尋有伺心由尋伺不過細麤故於一心俱有作
用若爾麤細相待而立上下相形乃至有頂應有尋
此經部難尋伺是假故有此難有頂望滅定尚名為麤故有別釋是語言行
若准經部及論主不許一剎那同起故論主云由是
應知尋伺二法定不可執一心相應婆沙又云有執
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如譬喻者慢者稱量自
他德類差別者謂稱量勝劣若實不實並名為慢舊
云此中亦應稱量種姓略而不論陵者蒼頡篇侵他
也蔑者杜預注左傳云蔑者說文云相輕傷憍者正
理云於自勇健財位戒惠施等法中先起染着心生
慠逸於諸善本無所[厂@既-旡-日+口*頁]䀎故名為憍傲廣雅云傲慢
也不敬也逸縱也。


眾名別中初釋心王眾名後通釋心心所眾名集起
名心者梵云質多此云心也是集起義謂由心力引諸心
所及諸一切所作事業如樹之心集起皮膚及枝葉
等梵云末那此云意是思量義以心能思量故梵云毗
毗必反若南此云識是了別義謂心於境能了別故淨不
淨界種種差別者界是性義因義淨不淨界品緣境
差別作種種因差別不同故名為心如一樹心與大
小枝葉種種不同而為界性上釋心王有三義故立
三種名其實體一次心心所總有四品相謂影像者
謂行緣心上起品類相如鏡照物如其物類於鏡面
[004-0416c]
上有種種像差別之相此與心法不常不斷不即不
離非如像色與鏡不同青相雖多同一青者謂受想
等諸心所各各帶青相故言雖多然皆同是一青相
故或名有行相者問前既言有行相竟今復何言或
名有行相釋此應是引論證成前義然少不便四名
相應者此第四名總攬前所依等三及後時事二種
五義共為此名也。


頌言類者舊云類即謂流類即十四種類不同案此
論中但有十四若依正理加和合性故彼云及和合
性即十四外加也問此論不說和合性何攝耶答眾
同分攝謂受戒時得和合同分破僧時捨問破僧不
和合即是非得何妨僧和合以得為體答夫論其得
必有所得和合無所得故體非得新云此但是略而
不說非謂所明之外更無如心所中不說怖等攝在
類中故依正理加和合性非是兩論意有相違心不
相應行者廣應云非色非心不相應行今但略言不
相應行亦得簡諸法盡言不相應簡一切心心所法
言行簡色及無為法以彼非行蘊故由是諸論多存
略名。


得成就者泛明得義有總別不同總者獲及成就皆
名為得別者獲時不名成就成就時不名獲故知得
名是總獲及成就是別又得至生相名得至現在名
成就此即得名亦是別也故正理云得獲成就義雖
是一而依異門說有差別又抄云成通新舊得唯據
[004-0417a]
新成就而攝得得不攝成就依上所說或總或別非
得翻得准說可知若望同類即唯初剎那生相名得
最後剎那滅相名捨爾時非得至生相故於其中間
雖復念念至其生相然此類法恒名成就非今獲故
不名為得若別望剎那三相前後論者生相定獲此
時名得至住異相名為成就至滅相位方名為捨落
謝過去名不成就問所以最初至生相不名成就者
答以彼身中猶成就非得故非得准說次依章釋不
成他身者若成他身便五趣雜亂過謂或人成鬼畜
等法應名鬼畜故若成就非情即共成有為過及無
情不定過壞法性故解云有為法不許共成今若成者一切人皆成就即共成之過
無情不定過者謂若成就非情即此有情為是有情為是無情巳上若爾何故經說苾

芻當知有轉輪王成就七寶乃至廣說解云此有部意於寶得自
在名成就非有得也准經部宗唯立種子不許實得非如色等現可得故論有相破解云七寶中輪珠等是非情臣
女等是他身既成七寶明知亦成他身及非情此經部難也論答云謂轉輪王於彼七寶有自在力隨王轉故
巳上唯於二滅有得非得者簡虗空也皆有緣闕者謂

一切有情無始時來必有無邊緣闕不生法故故對
法中云誰成就無漏法謂一切有情即是非擇滅也
除初剎那具縛聖者初剎那言簡第二念具縛之言
簡先離染或此一句直標當位通簡餘類及餘一切
具縛異生者以具縛異生未斷惑故未成擇滅故須
除也諸餘有情者即前所除之外苦法智位巳去及
先離染苦忍聖人兼餘一切斷惑異生此等諸類皆
成擇滅名為餘也章中言餘有情謂一切聖人者誤
[004-0417b]
矣論文既除具縛異生明知不具縛者即是所取無
有成就虗空者以虗空非礙法不生故不同非擇滅
非道力引故不同擇滅故無得也正理抄云虗空非
心所引故不相違內起故上依此論巳辨體相下依
婆沙明得差別就中初明得次明非得言非彼前後
俱者以無為無生故不可說得在前後及俱時起也
上約法辨得但有四種下就得辨法俱得不同即有
六種差別有說此等亦有俱得者此意說智雖畢竟
不起而與其得同在未來故有俱得等取威儀工巧
非數習者謂慣習者如馬勝之威儀妙業天子之工
巧即有三得故須除也及有覆無記色者謂有覆心
通三種得意簡心等故言色也此色如初禪身語表
是得修者下文明修總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防
護修四除遺修善有為法有初二修今此智體不起
非是習修但起得得是修也餘如下明問所以智體
不起者答見道無漏俗智是有漏漏無漏二心不可
俱故不起也唯有見道所依身者謂無漏依身細有
漏依身麤今既在見道故唯有無漏所依身無有漏
依身依身既無勝緣乃闕故此俗智永不得生有事
現觀者謂此俗智與三類智知苦斷集等事是同名
有事現觀第二當諦事周者謂三類觀其當諦事周
兼得修俗智也問非想地修惑未斷即是未遍斷集
未遍證滅云何名周答今雖未遍後當遍故不同於
道全無遍義由此言當諦事周也至下廣明起法前
[004-0417c]
得得之者即三類智邊世俗智起法前得得彼智也
於道諦中曾無事現觀者謂無始未曾得無漏故二
無遍事現觀者謂三乘及利鈍等差別不同不可遍
修故於三諦有遍聲者謂於三諦可有遍之言聲也
佛亦於道得修習修俱不盡者謂佛則不修二乘之
道既不修亦不起得故得習二修俱不盡也佛得尚
不盡況餘人哉不隨心色勢微劣者謂定道是隨心
轉戒勢力強故有三種得今別解脫不隨心轉勢力
微劣故無前得現在道類忍如何有法前得者謂此
類忍無始未曾習故又此類忍若有前得應道法智
時巳成彼忍故無前得既無前得今何言有故興此
問理實現前諸忍智皆無前得良以道類忍無法後
得自為一類因標此忍有前得故乘而起問餘諸忍
智雖無前得文不標舉故不問也約種類說者謂未
來現在世雖不同而忍是同故約現忍雖無前得通
未來說即有前得問未來何故即有前得答巳有初
念忍起竟後念即有前得也但遮初念實有法前得
不遮後念也第二解言脫不現前即有前得者謂此
諸忍在未來時起用無定前後今由初念前起即無
前得脫然不起住在未來即有前得約容不起有前
得故故言脫不等第三解言有法前得在未來世者
此意謂未來諸法雖復雜居然前後得種性恒定由
忽遇緣即起至現其法前得仍在未來也約世橫望
實是現後者謂約三世橫望未來實在現在之後合
[004-0418a]
名法後良由此得性是法前故今雖在後亦名法前
竪上下名縱傍前後名橫也然此三解並是舊解若依新解但
約客有同第二說破初三釋繁而不具述。


次明非得亦有二相初約法辨非得次約非得辨法
非所得者無得無非得者即如虗空及非情等非是
所得之法無得亦無非得三類智邊俗智者問前言
俗智唯有前得今此復言唯有非得豈不相違答前
約在現觀邊故有前得今約類智之前故有非得以
時異故各不相違異熟威儀心作入涅槃心者謂此
二心性微劣故順入涅槃故若通果工巧二心以性
強故不順入涅槃也無所依者謂入無餘後身智俱
滅無復所依也無生智常有非得者問何故不言盡
智耶答盡智有退容有後非得無生智無退故更無
法後非得故不言盡智有人以非想見惑難三藏者
即寶法師難也其難意者謂向在非得但有三句無
第四唯有法後非得一句今難令應有之難詞如章
十六字言非無始來等者此非字句下連續即可解
也謂但非其未捨必起種類盡等不非無始來成良
由難詞言無始來等故今具牒彼難詞總非其難故
置非字在上釋言約種類說者謂過去見惑雖唯有
法後非得今辨未來者合說即通法前非得也以未
來過去同是彼見惑故名種類也若准新解與此不
同彼唯約一念以論不約種類說故彼云應言以不
定故容有二種非得以非想地過去見惑於煩惱未
[004-0418b]
起之前皆容入聖若此煩惱前便入見道即此煩惱
便有法前非得若作此釋即同自餘通二非得由不
得此意彼將過去見惑難應成四句通難不得遂改
婆沙以為四句今長安兩本流行猶作四句於後數
年重改論文云唯有三句遂加文遮難非無始來等
一十六字尚不得婆沙本意由未盡理問所以唯將
非想惑難者答以餘地煩惱曾數斷故中間斷時在
未來者即有法前非得也若爾非想修惑無始來成
何不為難解云非想修惑斷容有退既復更起明知
當時種類不盡其未來者即有法前非得故皆不約
彼為難也。


三世法名三者此有二義一三世得各三種不據有
法前後雖是法前仍名未來雖是法後仍名過去二
者法前後俱三得不據世別雖是過去仍名法後雖
是未來仍名法前今此中言三世各三者是據三世
分得為三不據法前後也過去得或法前後者且如
過去世有一念心橫望今日巳前所有得起若在法
前法俱法後皆名過去也如過去異熟生等者等取
威儀工巧非數習者言現在得者即望今日現起剎
那名現在得此剎那後所有法得名未來也據世橫
望如上所釋此是舊義自下同然若依新解未來無
過去法家法前得以得本性無定以但隨現起說前
後故不得約性定未來許有過去法家法前得也約
得類別者約前後性類別言前後也約容起用說者
[004-0418c]
謂今時雖同世未有前後約起用時有前起者說為
前得後起者為後得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三得
者此謂善法有善得不善法有不善得無記法有無
記得其三性法得與所得法雖是同性然得起時所
由即異故婆沙云得有三種一有為法得二擇滅法
得三非擇滅得有為法得隨所得法性類差別以有
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若擇滅得隨能證道性類
差別以諸擇滅自無作用但由道力求證彼時引彼
得故若非擇滅自無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
眾同分起由此三性之法名自性得得雖得擇滅不
由所得得非擇滅依眾同分等以道與擇滅同性同
分與非擇滅同性由此二種雖不由所得得而得必
同性故此三性法必與得同性此巳總明至下諸門
不復重述非擇滅隨命根等判者如前三性門既與
命根同性今界繫門亦隨命根等判也道諦得隨所
得判者以道諦是有為有為有餘作用故得隨所得
判也故無繫法總而言之者謂二種無為及道諦得
總說通三界及不繫四種也非學無學三者此唯標
非學法上得通三學也問何故但標非學法以明得
答頌文窄故又解以非學法得通三學故別標也又
解此一頌總舉三學非者是非學非無學法學者是
學法無學者即無學法也非學得有差別者謂前二
法隨得所得更無差別今此之中法是非學得通三
學與法不同名為差別有漏法不可修者謂有漏法
[004-0419a]
有諸過患但是可斷寧可修耶無為不可令增長者
無為體常無作用故不可令長以有漏法隨所得判
者理實有為無漏亦隨所得判今且指此法為言以
有漏必有作用故故隨法判非聖道所引擇滅得者
即世道證擇滅也若有學道乃至得亦如是者問學
人通用二道用能斷無所有所巳下地修惑隨用何
道各能引起二離繫得既爾如何說隨道判耶答無
漏道斷惑雖亦能引有漏得有漏道雖亦能引無漏
得而非正引但是兼引故不互隨二道判但隨自道
彼能證道雖復不起然互相修而由彼力擇滅起得
故各隨自能證道判若無學道證擇滅得亦無學者
問無學惑巳盡何有證擇滅而言隨無學耶解云無
學盡智之時此道能持離繫得故隨此道得是無學
也或無學練根唯引勝得亦名無學道得也唯標非
斷者又解非斷通二得故所以別標也又解頌文中
具標三斷非者即非斷二種見修即二斷也如其次
第有見修所斷得者以此二法是有為故得隨所得
法判亦是見修斷也總說有二者謂約二無為及道
諦二法總標說也別分別者即非擇滅擇滅等分別
也非擇滅得唯修斷者以命根同分是修斷故得亦
然也道諦得同道諦是無漏以亦非斷。


威儀工巧非數習者此說心不說色有覆無記色上
無前後得名況無覆無記色故舊云若威儀工巧四
蘊極數習者亦有前後俱得自餘一切異熟五蘊威
[004-0419b]
儀工巧通果色蘊及威儀工巧四蘊小分并自性無
記色行一分唯有俱得教習威儀如佛馬勝苾芻及
餘數習者工巧如毗濕縛羯磨天神及餘善習者婆
沙云工巧串習如佛妙業天子等解云此並約能發四蘊有三世得非
所發色等能變化心者謂神境通依四靜慮於欲界等處

有十四化心如下當辨眼耳通及能化心有二義故
通三種得一得勢力強二加行成由此具三得也初
禪有覆煩惱所發身語業者即如梵王行諂誑等欲
界雖有身邊二見是有覆惑內門轉故不能發業二
定巳上非尋伺亦不俱發業故唯初禪欲界不隨心
色者簡定道隨心轉色如上巳明除上所辨餘一切
不善四蘊及餘一切善五蘊皆有三得也。


非得門者舊云若准得門亦應合有三學三斷分別
以初句言非得淨無記故明知唯是非學非無學唯
修所斷故不別說淨無記者婆沙問云非得隨何性
類差別答彼定不隨所不得法以相違故又不隨道
非道所求故依命根眾同分轉故故隨所依性類差
別唯隨等流不隨異熟以非遍故問何故非得不隨
所不得法答若隨所不得法者斷善根者應成就善
巳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法無學者應成就染異生
應成三乘無漏法退果應成果捨向應成向由此等
過非得不可隨所不得法判現在法過去非得者謂
隨未得法時有非得今在過去也未來非得者此有
二類一法後非得未起二法前非得在未來者無現
[004-0419c]
在非得者正理以現在法與不成就不俱行故有說
性相違故色無色法有三界非得者且欲界有情不
得色界法非得欲界繫色界有情不得色界法非得
色界繫無色有情不得色界法非得無色界法亦約
三界有情不繫非得隨彼有情三界繫也論引本論
者即此論引發智本論也非說異生性是無漏應理
者謂不說異生性是無漏應道理也不獲聖法名異
生性者為不獲何聖法答謂不獲一切若不爾者諸
佛世尊亦不成就聲聞獨覺種性應名異生故知不
獲一切也若爾應言純不獲答不要言純如說此類
食水蚊子也食風蟬也即顯純食風水等問非得於聖法
說名異生性非得於凡法應名為聖性解云凡不成
聖法可說非得異生性聖必成凡法故彼非得非聖
性起異類見者謂五見等種種見也異類煩惱造異
類業等者即貪嗔等種種煩惱造五趣等種種之業
受五趣等異類之生也未必有得替非得處者上言
宗明得非得相翻而立約當地說今約異地即得無
替非得處故言未必也雖不遍捨異生性盡者謂此
易地但捨所離地中異生其所生地等異生性猶在
不同得聖法盡捨也問非得無記性無前後得是即
剎那剎那皆捨非得如何乃言得法易地方捨非得
解云實有斯理今言捨者據一類盡說非據少分也
然非得未捨之時亦有得得捨即無得故論云非得
得斷非得非得生如是名為捨於非得解云既言非
[004-0420a]
得斷明知未斷之時即有得也問法得得此亦應更
有得得答得更有得若爾得復有得應成無窮答無
無窮過許得展轉更相成故以法生時并其自體三
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謂相續中法
得起故成就本法及與得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是
故此中無無窮過如是若善若染一一自體初生起
時三法俱起第二剎那六法俱起謂三法得及三得
得第三剎那十八俱起謂即第二念中六法及初念
中三法總成九法有九法得有九得得合成十八此伹
約初一念法若更論第二念等所起心等則更成多如是諸得後後轉增且一

有情相續集會無對礙故互相容受若不爾者一有
情得虗空不容況第二等。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