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有見者梵云婆此云有尼陀羅舍那此云見見含三義
一照義二示義三喻義論中但舉示現一義婆沙正
理具顯三義今此章中但有示照二義初是示現義
言說名見次是觀照義眼根名見言眼根照色者抄
云謂眼根舒光照物照物令現故名見色色俱令起
名為有見如伴共行名為有伴有說此色於鏡等中
有像可現名為有見可示如彼如此等故不可說聲
[002-0400b]
有谷響等應成有見不俱生故自餘十七界無上說
義名為無見言極微所成更相障礙者如東微礙西
微令不至東西礙東亦爾故論云自於他處被礙不
生如手礙手此約極微體相障礙又解曰此根境是極微成即
顯根境更相障礙此約所成根境相礙言有對總有三者因明
障礙有對便明餘二有對然頌言有對色者但約障
礙有對非餘二也故論結云應知此中唯就障礙有
對而說是故但言十有色有對由此義准說餘無對
釋三有對總為三門一標章二列數三牒釋初二如
章可知對是礙義下牒釋拘礙中自為三段一舉數
二釋名體三差別言法界一分者法界有四類法一
心所二不相應三無表色四無為法唯取心所故言
一分言於色等境者謂上諸法各對自境等即等取
聲等五境也釋名應言此眼識等於色等境有功能
故名為境所拘名為有對故境界有對言境界之有
對者謂舉所取之境界目能取之有對故依主釋次
釋所緣有對亦是舉所緣之境辨能緣有對所緣有
對不通五根如次當辨次辨差別者先明境差別次
對所緣辨異次對障礙後重辨境界所緣尋章可解
言如人等眼者謂捕魚人等水中見物多分於陸說
礙。


言畢舍遮者昔云毗舍闍亦云壁舍柘鬼即餓鬼
中勝者也室獸摩羅是傍生類形如壁宮有云形如
床大舊經律中或作失取摩羅或失守摩羅梵音轉
謬譯云殺子魚也善現律云鰐魚也有四足似魚龜
[002-0400c]
齒至利有禽鹿入水齧腰即斷廣州有之小者長二
丈大者乃至長百尺准論約晝夜更有四句故論云
於夜有礙非晝如諸蝙蝠鵂鶹等眼有眼於晝有礙
非夜從多分說如人等有眼俱礙如狗野干馬豿豺
狼猫狸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次辨差別言此功
能者正理云如人於彼有勝功能便說彼為我之境
述曰謂有境法於自境上有見聞等遊履功能名為境界心心所法執境而起
名為所緣此釋所緣也然此五根名境界有對心心所緣有對相則易知即心心所中境界所
緣二差別者執境而起心心所同名為所緣取像印持功能差別心心所異名為境界越彼於餘此不轉故通
名有對是謂差別言礙體用者彼云如彼同分眼體雖恒有

無見色能不名境界以此准知境界約用所緣據體解
云心心所法要有所緣體方得起若無所緣現即無
體故知約體彼同分眼雖有體而無用不名有對故
知約用也更有多釋者舊更有三釋一云境界有對
此約有能非要起用如彼同分眼所緣有對執境方
起至現謂起彼取果用有緣即起無緣不起故名有
對第二云礙取境用名為境界礙取果用名為所緣
三云礙取境用名為境界礙緣境用名為所緣言自
簡他者十八界中隨所取者即名為自言越彼色等
於餘聲等眼不轉者如眼正見色時傍復有聲欲越
色境而取於聲即此眼識不轉也轉之言起謂識不
於聲上起也既不能取他明知唯為自境所拘礙也
或轉謂不移於聲境也有約了青色識不於黃色境
明其拘礙礙大意亦同和合者舊云眼等於自境轉
[002-0401a]
時於餘聲等而不得起此和合言還是拘礙准此釋
與前無別次境界對障礙差別互有寬狹得為四句
可知言應順後句者謂問中境界居前所緣是後今
即順所緣答云故名順後亦名順後句答由境界是
寬通六根故所緣是狹不通色根也以寬問狹故故
順後答若是所緣必是境界不得言若是境界必所
緣也以五根是境界非所緣故既是光云鳩摩羅多
此云豪童是經部祖師於經部中造喻鬘論癡鬘論
顯了論等順後亦顯違前若將所緣問境界者即是
以狹問寬順前句答答詞同前但由問有前後故答
成其順前順後所緣障礙體不相關所以不對作句
言豪童者諸童子中最為上故是經部祖師造喻鬘
癡鬘論中有此頌也言無記二字屬上者以頌中無
記字在下今屬上應言八無記也言餘謂色聲者不
然若唯明十色可言謂色聲通辨十八界何局在此
二故論云其餘十界通善等三謂七心界與無貪等
相應名善貪等相應名為不善餘名無記法界若是
無貪等性相應等起擇滅名善若貪等相應等起名
不善餘名無記次方辨色聲今此章中全是踈略良
疏主承前十有色及餘色聲等言唯於十色辨故成
此誤言無記者記謂決定分明說義前二品相狀可
分明記故名無記第二解無記論主破云若爾無漏
應唯無記言眼至善等者依前義釋言等起善者如
良藥汁所引生乳等起不善如毒藥汁所引生乳廣
[002-0401b]
辨此相如業品中。


言欲界所繫者繫謂繫屬即被縛義。


言色界無段食
者要離段食貪方生彼故如下釋言略說段食所引
貪名之為欲既此是欲色界無又雜心云彼無段食
性以身微妙故論云若爾觸界於彼應無如香味境
段食性故答云香味離食無別受用觸有別用持根
衣等故觸非無若爾鼻舌彼應非有如香味境彼無
用故不爾二根於彼有用謂起言說及莊嚴身故於
色界唯十四種理得成立言無色離色者論云要離
色欲於彼得生故無色中無十色界。


言道諦攝名無漏者道諦之言通其三道漏不增故
名為無漏餘名有漏者餘意及識漏隨增故名為有
漏言道諦無為者道諦有為法也無為謂三無為擇
滅漏緣而不增虗空非擇滅漏不緣故名無漏非果
法故染不緣也言餘十五界唯有漏者謂五根五境
五識漏隨增故唯此宗佛十五界亦唯有漏以佛自
身雖無煩惱而為他人緣於佛起故亦有漏若餘部
師佛身非漏依故不名有漏。


言幾尋伺者舊云尋伺相似於一心中或二俱起或
唯有一故此偏明憍慢雖亦相似亦唯有一非二俱
起慚愧雖亦相似亦二俱起非唯有一愛敬亦然故
此不明於此頌中有其三類一唯為尋伺二通三品
三恒無尋伺初後二類相顯易知中三品稍將難曉
故下隨疏更復指陳言行相麤者謂五識依五根取
[002-0401c]
五境行相麤顯名行相麤若爾內門意識應非行相
麤解云五識望意識名麤意識望上地名麤又解通
望上地並名為麤且依前釋言外門轉者謂緣外色
聲等境故正理彈云經主釋言以行相麤外門轉故
此因非理現見意識內門轉時亦常與彼共相應故
上地外門意識亦無尋伺應作是釋五識唯於尋伺
所隨地中有故非於欲界初靜慮中心心所法除尋
與伺而有不與尋伺相應何用外門為因簡別俱舍
師救云行相麤是通因外門轉是別因五識具二內
門意識雖無外門轉而有行相麤故尋伺上地外門
意識雖有外門轉而無行相麤故無尋伺及餘相應
皆通三品次又論云下約唯法界非相應及尋伺等
通局所以然者此章門初將三品名問十八界法上
既除尋伺唯言意識及相應法通三品其非相應及
前所除尋伺等為在何品故更問之由此所明法無
不盡言取餘四十四心所者問嗔忿等既不通上地
何故言四十四通三品耶答雖嗔忿等不通上地非
此所明此中但明尋伺法故且對尋伺總言四十四
其餘通局如下俱生中辨此章中言四十四心所故有此濫論伹言餘相應法
即是隨有者便此無妨言意明通三品者以釋頌後三界通三

品故云意明也言有尋有伺者此謂相應有非俱有
有由此四相不名有尋伺故言法界所攝至亦如
是者且法界中總有四類法一餘相應法二非相
應法三尋四伺上明餘相應法竟今此明餘類也
[002-0402a]
然伺有二種一中間禪伺二欲界初禪其中間禪伺
當體及非相應法同前約地中第三品若欲界初禪
伺與前不同如下建立言尋一切時無尋者此明尋
也謂若尋起恒無第二然無少時而有第二故言一
切時也言無第二尋故者釋上無尋但伺相應故者
釋上唯伺無第二者為遮同時有第二不遮異時有
第二也又尋自體不可相應故知唯伺又此唯言且
遮尋故言唯伺非不亦與受等相應言伺在欲界至
名何等者此明欲界初禪伺也謂法界四類中餘相
應非相應尋及中間禪伺隨其所應建立三品如前
巳辨而此欲界初禪中伺為名何品故曰三品不收
應名何等建立如章然初品名為有尋有伺者蓋是
餘四十四心所有尋伺即彼四十四心所立為初品
而此伺體實非初非唯初品不取第二第三亦復不
標故須興問更別建立言由此至有四品法者據約
法界自有四品法然四品皆初標品名謂字巳下指
其法體言餘四十四心所者問何不言意識二界獨
言心所耶答雖意及識亦為初品此約法界明故伹
言心所以論言謂除尋伺餘相應法故然此四品與
餘次第不同順地作法故俱句在初一單在第二俱
非句第三一單句在第四者以地中無別無伺唯尋
品故此單句在第四問所以頌文但說前三不言第
四者顯宗云然法少故頌不別說唯約一句故云少也


言無餘二至無分別者論說喻云如一足馬名為無
[002-0402b]
足自性分別唯是尋者正理云夫分別者推求行相
故說尋為自性分別簡擇明記行似順尋故分別名
亦通慧念言簡定中慧者婆娑云定中亦有慧而非
推度分別若推度時便出定故又正理云定中不能
計度境故非定中者能於所緣如是如是計度而轉
故於此中簡定取散言隨念分別者或憶念分別曾
所見事或於現像而能起念於定散皆能記持故正
理云明記所緣用均等故。


言有彼所緣者正理云如人有子所緣所行及與境
界名義差別言非相應法者非相應言亦攝無表及
三無為俱是不相應以不能取境故。


言此八及聲者謂乘前有所緣界聲非有所緣法故
復言及眼等五根唯現在世有心心所執為依處名
有執受去來者名無執受問現在五根若入無心或
起意識即無執受或五識間起非識依者亦無執受
如何說言現在五根名有執受答現在五根識不依
時執受類故亦名執受問去來五根亦執受類應名
執受答現在五根容有發識名有執受去來五根無
容發識亦無執受言若扶根四境者謂扶五根色香
味觸之四境也言攝為依處者謂色等四境若不離
根非所依而是心等之所親附依與所理名依處詳此
所依及依親疎有異言損益展更相隨者注中所釋約身隨心

但約一邊未成展轉准義更辨心亦隨身方成展轉
謂依處若得好食等益心亦益得惡食等損心等亦
[002-0402c]
損由此九界名有執受正理又云有餘師說若諸有
情執為自體一切處時方便防護茅灰火刺霜雹等
緣是巳身攝名有執受。


言滑澁等七者如巳辨理應更言餘七心界法一分
俱非二種疏文略故唯明色法以前問中有言十八
界故言義准餘八非可積集者謂七心法界為八。


言四塵為能所斫者婆娑一師唯說堅性名為能斫
四處為所斫與此不同言薪等相逼續生者謂色聚
極微不相觸然由相逼剎那續生言斧等分隔薪等
令各續生令別義邊故名為斫非令法此等滅又論
云身等色根不名所斫非可全斷令成二故非身根
等可成二分支分離身則無根相故身等亦非能斫
以淨妙故如珠寶光問地獄斫身或斷虵等令成多
分多分各別行是即支分離身有根答地獄現相見
成多分理實諸分皆有身根斷虵等身有餘勢動解
云身為多分而諸分相內皆有身根諸分中間連續
如斫杜中及藕根堇若相離者身根即無何斷虵由
猶動風力所轉非有身根也言燒至四界者亦不通
身等色根以淨妙故而燒身盡時根亦盡者由彼扶
根四境無故根亦隨無非能燒根也聲界六識義恒
非不相續也兩解不同者舊云前約世俗不相離說
故言四界後約勝義刻體唯火能燒所稱唯重理並
無違雖復火性俱遍能所據事用勝說為能燒事用
劣者說為所燒。
[002-0403a]


五類者即此中列異熟生等五種類法攝十八界言
業所感得者即胎中初得五根酬先業果是異熟性
乃至命終巳來相續不斷言長養眼等者但因現在
長小令大不酬往業常能護持異熟之根然其五根
通此二類體相各別言體非無為不名實者實有二
種一堅實二體實今謂非無為堅實之實若約實體
名實則通十八界不得云非實言不名一剎那者泛
明剎那亦有二種一剎那故名剎那二不從同類遍
行因生非等流故名剎那第二剎那唯初無漏今此
眼等既唯有漏故不通彼非謂不通前剎那義言五
類明義至不同者於五類中非餘四類名為異熟如
是乃至非餘四類為剎那此即展轉相望體各不同
非互相攝二類攝不盡方立等流者泛明等流有二
一從同類遍行因生等流二非異熟長養所攝然復
同類遍行因生者名等流今二類外方立者是第二
者等流非初等流言離二類外更無別有眼等根性
者無眼等而非二類所攝故名無別性雖眼等內亦
有至無別性者通伏難也難云眼等既說同類因生
豈非等流耶通云約通相眼等實從同類因生亦是
等流今顯異門癈總論別故言離異熟等無別性故
所以不說言四釋者泰法師云初一是總下三是別
今章不分總別之異然准舊解與泰釋同新云但釋
異熟生之所以不說因名異熟所以也初異熟之名
不定者以論但言異熟生故即自釋言異熟因所生
[002-0403b]
而不知異熟因果故不定也若言生者四釋並屬果
也言取果用及與果用者能為修種取當果故名為
取果果將生時因與其力令果得起名為與果此之
二用俱目於因名之為變謂果將生其業果變異如
糓種子牙欲生時狀變異也或與果力用異前取果
名之為異異熟生三字並屬果也第四注言同第二
解者既果名異熟應言同第三解以第二解非果名
異熟故舊但云同前解而不言第二三也有言此由
作有財釋並是因名異熟故言同第二解者不順文
意思之可知又此中若但云異熟是有財釋若言異
熟生還是依主釋釋所長養名者謂所長所養故名
長養又釋因養而長故名長養今由此緣所益眼等
體增眼等增時說名長養能長養通三性者前二唯
無記睡眠通三性泛論等持亦通三性以是大地法
故今此取定故應唯善雖有此殊然約總相說通三
性問異熟長養如何相依答異熟色無異熟生離所
長養故須長養護持異熟長養色勝有離異熟如天
眼耳修得眼耳故婆娑云如人重人幡重幡長養防
護異熟亦爾此論亦云譬如外郭防護內城此若有異熟必
有長養有長養而無異熟如阿那律修得天眼肉眼便亡故也問外非情物通長養

不答新云長養對異熟故無長養長養以防異熟故
言異熟色任運而起者謂受得之後體常相續無有
間斷異心法故後言聲隨欲轉者謂隨意樂欲而聲
變異論云若爾不應施設足論說善修遠離麤惡語
[002-0403c]
故感得大士梵音聲相於論有二答初云聲屬第三
轉故雖由彼生而非異熟謂從彼業生諸大種從諸
大種緣擊發聲此解意業為第一轉大種為第二轉聲為第三轉所感大種是異熟聲非異
熟也有說聲屬第五轉故由彼生而非異熟此師加長養及等流
大種方乃生聲故屬第五也論主破云若爾身受從業所生大種

生故應非異熟若受如聲便違正理論主存聲通異熟故以身為難
並曰受從大種生身受通異熟聲從大種生何不得異熟正破前師亦兼破後有善惡身受非是異熟今取異
者難聲故亦無失也若依此宗聲非異熟但通二類若從同類

因生是等流性因湯藥等而資長者是長養性亦不
相攝應更辨體非無為故不通有實非初無漏不通
剎那言亦異熟生者前五根中言是二類便非等流
今以無礙是等流亦通異熟故言亦也言等流者前
後同等名等流類相似名流或果續因名流同類遍
行共得此果異熟生亦有同類為顯別相癈總論別
但名異熟異熟不攝方等流無所長養者若據長用
亦通非色此約體說故無長養色香等通異熟者色
若有情數者有異熟生及所長養若三性業俱唯有
等流性香味觸三有情數者有異熟長養無記業俱
有者是等流性一切外境皆是等流解云異熟長養色等者即扶根
四塵隨彼二類性亦同彼故此色等四非實非剎那可知言初心

苦法忍品者初心之言顯示現忍兼攝同聚後置品
言究竟不從同類因者釋唯現忍名一剎那也自餘
無漏苦忍未現前時無同類因苦忍生後即有現忍
永無此因故名究竟故正理云此說正現行亦非等
[002-0404a]
流者餘有為法無非等流望後名意望前名識者釋
伏難也前既說言無間滅為意意在過去何故現忍
亦名意耶故今說云望後名意等以意是所依義故。


得成就者然此得名具含通別二相言通相者得與
成就俱名為得如言得謂獲成就若別相者得與成
就現未有殊今此言生相名得至現名成就者約別
相說謂生相時此得創起故名得至現在世巳得故
不名為得但名成就章初二問者初問得眼為得識
不次問得眼識為得根不言受生巳後者六處初開
位是也雖有生盲及漸捨眼等欲界沒還生欲界等
名得眼不得識及無色沒者無色中先無眼故生二
三四靜慮者彼地無眼識故簡異初禪及欲界也及
從彼沒生下地時謂正住死位中有至生相爾時但
名得識眼先成故不名得眼第三俱句者謂梵世欲
界地法有眼識故初得眼根識亦得也此初得眼者
謂中有眼也俱非句者謂現在正觀色時及從欲界
死生無色時二俱不得成就四句第一句言眼識不
起者謂地法無識而復未起下地識靜慮地中必有
眼故第三句中生欲界言顯定成識得眼不失復顯
成根生梵世者顯眼及識必定成就生上三定顯定
成眼正見色言復顯成識第四句者生無色界及從
彼沒中有初心等章釋等字但等成就若准論文更
等餘義故論云如是眼界與色界得成就等如理應
思為攝如是所未說義是故頌中總後言等又此論
[002-0404b]
中但明眼等三界若准婆娑具顯十八耳等五三各
互相望皆應思擇是故頌中故後言等。


言內外者論云我依名內外謂此餘難云我體既無
內外何有答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為我故經頌云由
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又云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
樂故但於心假說為我。


釋同分中文分為二初約十八界辨差別後釋同分
名義初文又二初別明法界唯有同分次通明十七
具二種初文又二初正明法境次從解同分義依此
科分尋章可解緣境不雜者如眼識但可取色不取
聲等餘識亦然名為不雜言雖被意識至非定者釋
伏難伏難五識緣五境即說名同分意亦緣五境五
境望意應同分故答云雖被意識緣以非定故非同
分言非定者謂意通能緣五境是共故非定也法境
唯意識緣者正理云且如法界與彼意識為定所緣
是不共故此總名境同分言緣境無邊者謂觀一切
法皆無我故無所不遍若無常觀唯通有為不通無
為故不言無常觀也餘觀更狹故並不言次明十七
界中有二初總解所因次別約界辨言餘二者問如
無我觀觀一切法則十七界應恒同分何故言通二
耶答六根六識不約為境名同分五境非定故非同
分故言非自業故婆娑云餘十七界不依意識即為
同分及彼同分但體各別根境相對如眼對色色對
眼乃至觸對身身對觸等若唯緣十七意即名同分
[002-0404c]
以意通了一切法故依自作用立然此中先辨六根
次明五境後明六識就中各先辨同分後彼同分言
於有見色簡其聲等唯攝通處言廣說者以餘五根
相類眼說故皆三種所以同辨次說彼同分中五根
為一類辨意根自別明者謂五根是色法設不取境
亦自能起故有巳滅等成四種意根是心法起時必
取境無有巳滅等三種於彼同分類不同故故別明
言彼同分眼但有四種者以西方師說有五種謂不
生法復開為二一有識屬二無識屬今婆娑師不同
彼說故言伹有四種言不見色巳滅等者謂舉不見
色眼根巳滅等非謂色境巳滅正滅等也耳鼻舌身
准眼而說意生必同分者謂心法必託境生故無巳
滅但有不生一也言不生法者謂是意根不生非法
境不生也次辨五境色等言巳正當見者謂皆有曾
當為境之義故名同分所以唯三無不生一彼同分
約不為眼見故通不生法乃至力觸者法境前巳明
故但類說餘四次六識言如意界說者以是心法起
必緣境所以同分有巳正當等三彼同分識唯一不
生同前意界次下釋名更相交涉者准正理云即是
展轉相隨順義又准彼論交涉是總句下二是別句
同眼自性者謂眼雖有見色不見色異而眼等體是
同故正理云云何為彼種類分同謂此與彼見等相
同處同界等故解云同能見義同是眼處同是眼界故言互相引起者
由見色不見色眼互為同類因互為等流果言相繫
[002-0405a]
屬者互雖有見不見色殊同屬眼故婆娑具明意同
上說文廣不敘。


三斷門前二是斷可名斷第三非斷名斷總名三斷
言十五界至唯修斷者若五根及香味觸不染汙性
又是色法緣縛斷故色聲二修所斷心親發起故又是
色法緣縛斷故若五識界若無記者是不染汙緣縛
斷故是染汙者迷事起故皆修斷無見斷相故不通
見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斷言及俱有法并隨行得者
舊云俱有有二若心所俱有則與隨眠同迷理故亦
是見斷若四相為俱有并隨行得是彼見惑親發起
故皆見所斷無修斷相不通修非無漏故不通非斷又
得非俱有故故言隨行得新云并隨行得者謂是隨
眠上得并隨行心心所上得非是說得為隨行也諸
餘有漏等若無色善無覆無記是不染汙緣縛斷若
四煩惱及彼相應迷事起故四相及得是彼修惑親
發起故若善染無表是修斷心親發起故又是色法
緣縛斷故皆修所斷非餘二斷可知言通無漏故名
非斷者謂一切無漏非繫縛故皆非所斷今意等三
界若是無漏即名非斷許異生至不復生者謂許聖
道非得為異生性故故得見道異生性不生以得法
捨故招惡趣業者經說預流得盡惡趣名不墮法又
說我生巳盡那落迦故故知招惡趣業及異生性咸
與見道極相違故言非迷諦理者夫迷理惑意相應
既非意俱故非迷理言異生性是不染汙者出非見
[002-0405b]
斷所以也夫見斷法是自性斷必染汙性此既非染
明非見斷問此異生性見道巳無既非見斷當言何
斷答非見斷正於見道得永不生至於修道位離縛
之時是緣縛問云何證知此唯無記答巳離欲者猶
成就故證非染汙斷善根者猶成就故證非善性故
唯無記。


眼法界一分名見有者十八界中唯此名見餘皆非
見身見等五者等取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此五如
隨眠品釋應知此中有二相一觀照二推度初是眼
見之時亦不舒光至境不同燈日亦非影現不同水
鏡雖五色根體皆清淨起用各別眼對色時非如鉗
之取物但起觀照色用故名見不同耳等言推度者
婆娑云四事故名見一徹觀故二推度故三堅執故
四深入故然八種見相別者正理云譬如夜分無月
等明雲霧晦瞑而遊嶮阻所見色像無不顛倒五染
汙見觀法亦爾譬如晝分雲翳上昇掩弊日輪而遊
平坥所見色像漸增明淨有學正見觀法亦爾譬如
晝分列一日舒光雲霧廓清而遊平坥所見色像最
極明淨無學正見觀法亦爾乃至非所緣境有淨不
淨由自覺慧垢障有無故謂所緣有淨不淨言應識
見色非眼者既待有識則見無識不見明知識見非
眼見也言不能觀障色者引現量證論云現見壁等
所障諸色則不能觀識見家難云如頗胝迦瑠璃雲
母水等所云何得見是故不由眼有對故於被障色
[002-0405c]
無見功能若爾識何不見障色答云若於是處光明
無隔於被障色眼色亦生若於是處功能有隔於被
障色眼色不生識既不生故不能見經言能識法者
非意能識謂就所依說能依業如世間說床座言也
經部諸師說者舊云上來諍見兩說不同今經部師
傍觀得失俱破兩家經部師言見用本無如何浪執
或說眼見或說識見猶如共聚摣掣虗空言封著者
封執也論云如世尊說方域言詞不應堅執世俗名
相不應固求然毗婆沙宗說眼能見乃至意能了。


言兩眼見先後者以犢師部計兩眼前後互見非同
時見處隔越故速疾轉故謂言同時有部等宗二
眼見然難彼云若言互見不許俱時如身兩手應不
許俱時覺觸覺觸既俱明知眼見亦無前後二釋之
中前是古師又巳開下論主自釋開一眼觸一眼見
二月者如觀月時以手觸一眼名為觸一不被觸者
名開一然此兩眼同見一月由根移動見處不同由
此意識謂為二月即是好眼見本月觸眼見第二月
閇一觸一此事即無者謂却閇好眼留其觸眼則不
見第二月也然障不被觸眼第一月無第二月在若
障被觸眼第二月無第一月在非所依別識成二分
者舊云眼設百千尚生一識況唯有二。


眼中藥等即不能觀者西方人多著眼藥故指此明
論云若眼耳根唯取至境則修定者應不修生天眼
耳根又難云若眼能見不至色者何故不能普見一
[002-0406a]
切遠有障等不至諸色論反答云如何磁石吸不至
銕非吸一切不至銕耶耳能聞遠色者有執耳根通
至不至自耳中聲亦能聞故正理亦云有說耳能取
至境聲相續轉來入耳故通云手纔執鈴聲頓息故
故知聲不觸質不可說至又聞耳中聲者非如香等
隣鼻等根雖在耳中仍非至境由語逼耳字句難知
故欲審聽時遮其苦逼故耳唯取非至境舊云自耳中聲極相
近猶隔一微巳上若逼耳根即云不能聞意根者謂不能取俱有相應法

故又無色故故取非至論云如何知鼻唯取至香由
斷息時不齅香故然諸極微不相觸約無間生故名
為至解云三根去境遠近不同約無間生故並名至也若依勝論外道六根
皆取至境。


一一量門論問起云又眼等為於自境唯取等量速
疾轉故如旋火輪見大山等為自境通取等不等取
量耶此中應辨了知六根體相然可辨其取境大小
故論云云何眼等諸根極微安布差別眼根極微在
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蒵華清徹映覆令無分散有
說重累如丸而住體清徹故如頗胝迦不相障礙耳
根極微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
鼻頞內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此初三根橫作行度處
無高下如冠華鬘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傳
說舌中如毛端量非為舌根極微所遍身根極微遍
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極微形如鼓𣞙男根極微形
如指𩎽男女二根因便明之
[002-0406b]


次辨取境言等量者謂與根量非減非增名之為等
非是要與爪甲量等謂取少多皆名等故謂少境還用少根然
要取境不過爪甲量也如見蒲桃者由眼量如蒲桃故見蒲桃

為等新云此亦說所依之根與境大小不等非是要
如蒲桃果也如半蒲桃果眼取蒲桃境亦名取大蚊
子聲小雲聲是大琴聲是等正理云耳根亦取蚊雲
琴聲小大等量呼雷為雲者從質判也。


言如是諸世依亦爾者謂將六識緣境問所依也六
識緣境有惟現在及通三世等別六識所依為同所
緣有此別不言非世者無為也第六唯依過去者以
無同時意根為所依故唯依過去五識各有同時色
根故通現在問眼識所依性與眼識等無間緣為四
句者以眼識所依性通眼及意等無間又通意根義
相關涉故為問起由此互有寬狹得為四句如次明
之眼識所依性者謂俱生眼根為識所依也等無間
緣唯心心所者謂心所等有力能引後念起由次第
生開避處故名等無間然諸色法或少或多不等生
故非等無間非心王故非眼識所依據勢用增上猶
如王臣之理故不通心所第四句者如色等五境兼
法界無為不相應等俱非二義也若意識所依性即
不通色根故不成四句即前念意識為後念依名所
依性復開避引後識生是無間緣故通俱句問若言
意識所依性必無間緣者羅漢後心豈非是意識依
而非等無間緣答此中舉作所依性以為問答故非
[002-0406c]
舉得所依相羅漢後心但得依相名為意界更無有
識非作所依是俱非句又解此中舉果以問依不說
羅漢後心。


言得所依名在根非境者問何故根獨得所依名境
不得所依名也。


言不名色識乃至法識者問何故但名眼識不名色
識伹名耳識不名聲識乃至第六但名意識不名法
識耶此與前門異者前門明眼等獨名所依色等非
所依此門辨但名眼等識不名色等識故二門別彼
前所說者此答意取前所說眼是所依義及取此內
不共因義總合二故名眼識等言眼唯與自身眼識
乃至依性者自身眼識簡他身眼識以眼非他人眼
識所依故又唯自眼識依不通自意識依若色便通
四種識一自眼識二他眼識三自意識四他意識
故名為共如觀月等言一者依勝者即前門說隨根
變識異所依根勝也故識得名隨根非境者結上伹
名眼識等不名色識等却名不共因者前五根中即
依名不共境名共今此第六根名為共境名不共與
前倍倒故云却也言雖意非不共因者通伏難也難
云五根不共因故隨根說識法境不共因應名為法
識是故遮云雖意共因法境是不共但隨所依性以
受識名不約共不共而立名也不同五根其依二義
故不就意明不共因又正理云意境是不共故應名
法識此難非理通別法境共非遍故解云若通名法即色等五境亦
[002-0407a]
是法也意識便與眼等識共及自他識共若別名法攝意復不盡通法意識不能攝故故但從根以立識稱也

又法界唯有不共一義無所依義故喻如鼓聲等者
此但與五根相當與意不等也言但生鼓聲者不生
鐘等聲故。


言手缺二義者一聲不隨手變非所依勝
二手通生一切聲故非不共因言麥有二義者一芽
隨麥變二但生自果由此水土亦生牙以勢故非隨
水土變及能通潤是共因故不名水土牙也。


言眼識唯在欲界初禪者二禪以上地法微細無尋
無伺無三識也由此相望或有上下然於眼界初將
眼望身次將色識望眼次色識自相望後將色識以
望身總有四節上識不依下地眼者自有下識依上
眼如二禪巳上借初禪識終無上識依於下根上所
引義是略一隅者人皆於此多不得意或有解云頌
文唯約眼識色身四類相望辨其上下未廣分別自
餘根境故言略舉此釋不然自餘根境縱是未明豈
對眼根預言其以其頌文次即自明餘根境故今釋
略者唯於眼身色識四類之中自論廣略所以知者
如向所論但約身生欲界及生二禪借初禪識等以
辨上下不巨細明若依論文具約生四靜慮等廣辨
其相且初約生欲界次約依初禪眼見欲界色見初
禪色次約依二禪眼見欲界色見初禪色見二禪色
及依三四禪眼見下地色見自地色巳上並是身生欲界次約
身生初禪以自地色如是依三四禪見自地色見下
地色如理應思若約身生二三四禪以自他地眼見
[002-0407b]
自他地色如理應思廣相既然章不盡舉故復言未
辨餘根名為略者誤之甚矣翻前頌者即改前明眼
之頌也但須改眼為耳改色為聲餘文一同言身識
觸之自地者且約身根對觸不得將識對身觸為自
地又身即根更無別相故但言三不同鼻等與身根
別約成四種言三種取至境者即鼻舌身觸者謂身
識望身根乃觸境借初禪識者以上地無身識故言
遊等至及受生時者遊等至如下定品明順逆等遊
八等至從下向上或從上至下受生時或從此死生
色究竟或復彼死生於中下意皆不定。


言餘十三界至唯意識所所者即六根六識及法界
並非五識識也言法界一分是常者謂法界有四類
今唯無為是常故言一分所餘法者心所不想應無
表色等三類法也言命等前八者謂眼等五男女二
及命根為八非心所故無所緣意等十四是心法故
故是有所緣言色等五界即五境及法界一分謂想
思觸欲不相應諸無為體非根者但是法體而無增
上義故不名為根巳上界品竟


俱舍頌疏記
[002-040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