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十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謂體非明及應謂明無者此二是不正答為顯有
體等方是正答言應是眼等者若體非明即是無明
者眼等六根色等六境除無漏明並體非明應名無
明非是離明之外皆是無明者謂有別煩惱不了諦
實等是無明性非是離智明之外一切皆無明也亦
非明無之處等者亦非但以明無之處即名無明也
以無明自有體故非異親友等者謂泛爾之家雖非
親友非怨敵故不得名非親友也謂唯怨歒方名非
親友故非親友無者謂若但以親友無處便名非親
友者即此無處都無有人將何以為非親友體無明
亦爾若但明無之處即名無明即此無處總無有物
[010-0440a]
將何以為無明之體餘皆類此。


經說結等皆有無明者謂無明是九結中一結三縛
中一縛十隨眠中一隨眠等餘准此言如惡妻子者
謂無妻子之德名無妻子如是惡慧無有明德應名
無明言於中有見者謂惡慧之中有一分慧是五見
故既九結等有見結無明結等別故知是見不是無
明言慧既有見寧是無明者謂見性推度猛利決斷
故非無明言無明染慧至不是無明者貪能染心貪
既非心故知無明染慧非是慧也然無明體謂不了
知等者正出無明體也大德說無明即是餘經所說
恃我類性論主不許謂此但是九慢類即我慢之差
別也論有相破煩而不敘。


色如前辨者如前界品巳廣明竟。


名於四蘊是行蘊
攝者謂名是不相應故唯行蘊攝言如今時名隨於
古昔者謂劫初時隨種種法世共立名勢力轉故後
名方得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如牛馬等問心心所等
轉變緣故可名為名餘不相應如何是名答不相應
雖無轉變同無色中有轉變故如變礙名色無表無
變礙亦名為色言彼彼者顯境非一也第二釋云類
似名者婆沙十五云所以四蘊名名者答佛於有為
總分二分謂色非色色是色蘊非色即受等四蘊非
色聚中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說為名第
三解隨名顯者婆沙云色法麤顯即說名色非色微
隱由名顯故說之為名言有不須名顯者謂唯色處
[010-0440b]
不須名顯餘處須名故言有也言四無色蘊者謂受
想等體非色故名四無色蘊非無色界也轉趣餘生
者正理云又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稱非
無漏無色不得名名雖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於無
色隨說者請總說為名不勞徵結。


且如五觸生可三和合者謂眼等色根現在恒有故
得與識同時可成和合若其意根定居過去者以無
間滅方名意故識居現在者以了別名識故即此名
和合者婆沙云此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
不相違義同辦一事名和合五識相應觸由二和合
故名和合唯此意識相應觸但有第二義名和合言
依薩婆多三和合外別有觸體者彼引六六經根境
識外別說六觸故觸別有經部說三和合即觸者引
契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為觸故既言三法
聚集名觸故知無別體也。


言第六俱者謂與第六識相應俱起觸也言名能詮
表增勝於語者舊云語是音聲而無詮表名有詮表
增勝於語故名增語又解此名以語為增上方能詮
表故名增語又解增謂增長由緣名故增長語言名
為增語意識亦了青名者謂意識與五識同緣五境
更緣其名故名為長言以此意識語為增上方於境
轉者謂意識要因差別語言為增上故方能緣境此
且從多分說亦有意識非由語故而能緣境是故意
識獨名增語以語為增上故是有財釋又正理解云
[010-0440c]
意識於發語中為增上故此解為語增上故名增語
依主釋也。


言能引樂受者謂因於觸能引生受也觸能引受名
為能引受為所引問第二第三釋者初解易知不別
問後二稍隱故別問之初明六觸者謂六識相應觸
次明二觸者即前有對及增語為二也餘在此章。


色根名身者此但以聚集義釋身故眼耳等亦名為
身由此五識相應受皆名身受有宗許同時因果者
論云如影與身豈非俱有又云如四大種俱有所造
色等經部不許同時因果者彼二法同時而生如何
互為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不應道理便自立云
如先種後牙先乳後酪先擊後聲等。


言此復聲顯乘前起後者謂乘前六處受等此復得
成十八也言若由自性應俱有三等者此等難不合
成十八近行何答言具足由三因者由自性故分為
三受又由唯意相應故唯取喜憂捨不取苦樂又由
所緣境有六故各分六種故成十八不增減也言十
五近行境各別者謂色聲等境既不同緣色聲心亦
有異故名不雜五境各三故成十五言五境外所餘
法者謂第六法境心所及不相應等四類法也言通
法所謂五境者五境若為意識所緣亦名法境故以
通五識及意識緣故名通法第六法境唯意識緣故
名別法或二二合緣如緣色聲二境或色香等合隨
應可知緣別法時兼緣色等者謂將第六法境與色
[010-0441a]
等合緣也言意為近緣至數遊行者即是意與喜憂
捨為近緣喜等於境數遊行故故喜等名意近行也
釋此名者喜等與意互能相依為近緣故名之為近
於境遊行故名之行婆沙二釋同此更有一解又依
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又云於境捷利樂數分別
故名為行欲界意識無樂根者以欲心悅名喜不名
樂也言初欲界者以對三禪故言初欲界也正理又
云第三禪樂凝滯於境近行於境數有推移不滯一
緣方名行故。


諸意近行幾欲界繫者問界繫也欲界近行幾何所
緣者別問欲界所緣境也色無色界亦有兩問准說
言除香味六者彼唯無香味二境以喜等三各除二
境故言六也言但有三法者實唯一法今約能緣分
成三也緣欲界境亦有十二者謂彼唯有喜捨各能
緣下六境故成十二言但有六捨者上無喜故又三
禪樂不立為近行故前巳說竟故但云六捨所以初
二禪為一對明三四禪為一對明者以初二禪同有
喜故三四禪同無喜故名數是同故為兩對空處近
分至能緣色者謂離第四禪染時依空處近分觀第
四禪為苦麤等行故緣色也上三近分並不緣色故
言空處准論有二說一許別緣下色聲等四二不許
別緣但總雜緣下今言有四者約許別緣者說若不
別緣者但唯一雜法捨近行也不緣色義定品當說
者彼頌云并上三近分總名除色相謂彼諸地無遍
[010-0441b]
緣智及厭色故並不緣色。


言近行唯有漏者正理釋云所以者何長養有故無
漏諸法與此相違有說近行有情皆有無漏不然故
非近行初二定八者四喜四捨各緣自地四境故成
八也以不下緣故故無餘也三四定四者但有四捨
無色界一者唯一法捨皆不下緣唯染汙者謂未離
下染所成上地唯是染汙不成彼善言欲界有情成
三界染者謂在欲界成就欲染必成上染若生色界
必不成欲染也雖有欲界有情而離染者今此約未
離者說成此心總緣色等為境言通果心唯捨相應
者謂捨受中庸順通果故憂離欲捨喜非中庸故不
說成此心總緣色等為境起故唯名法此上但說生
欲色界不言生無色等者以生無色定不成下故略
不說也又生色界但說成欲不說成色多少者准前
可知故不重述又上所明唯說緣有漏若准正理欲
界等中皆明緣不繫也言通有漏者謂善染總取名
之為通非對無漏置通言也不擇捨者即無簡擇是
捨受也為對治彼立出離依者謂對治前雜染喜憂
捨等故立出離依說六恒住謂見色巳不喜不憂心
恒住捨具念正智既六恒住對彼喜憂等故知此三
唯是染汙與喜相牽數行境故又論云非阿羅漢無
有世間緣善法喜但為遮止雜染近行故此意羅漢實有緣善
法喜伹為遮雜染故不立近行躭嗜依者謂為煩惱之所依止故婆

沙云受與彼為安足處名躭嗜依受出離依者謂與
[010-0441c]
出離法為依也此句差別大師說故者謂是大師所
說非餘能處故言大師句也此引經為證善受既非
躭嗜依明非與意相牽數行境也故唯是雜染婆沙
問云何故不說無覆無記答彼亦說在此二中故謂
四無記受有順染品有順善品隨應皆是躭嗜依出
離依攝。


言無明等四者等取名色觸受也行有二支業品當
說者以行有是業性故愛取二支者同煩惱性故在
隨眠品中生老死二支無指陳者若爾愛取即是無
明應不別指解云無明異說不同或說惡慧或說非
明等由此無明示指愛取別指下說。


言生煩惱等事者事謂果事此中煩惱總有五喻一
如種子二如龍王三如草根四樹莖五糠米業有三
喻一如糠米二草藥莖三花果有一喻謂如熟食應
知煩惱潤業如糠裏米為惑潤如米有糠故二喻別
言果熟為後邊者諸業等果是最後邊也以果熟更
不生餘果故業亦然也。


中生本死如前巳釋者即此前明死生二有中即中
有義及言本有謂死前即本有義餘並如前自地煩
惱皆能潤生者謂欲界有三十六煩惱色無色界各
三十一皆能結生不簡上緣無漏緣等所餘三有皆
通三性者謂善惡無記皆容命終即死有通三性中
有本有皆有善惡無記可知。


人劫初食者謂劫初時人食地味地皮林藤名細食
[010-0442a]
香稻巳來方名為麤此以無穢名細有穢名麤言細
汙蟲者即蟣蝨等其體細故因汙而生或人身中有
蟲食汙名細汙蟲此以少䎡名細多鞕名麤段食唯
欲界繫者上界無段食及香味等離段食貪方生彼
故正理云非上界身依外緣住色界雖有能益大種
以畢竟無分段飲噉故非段食釋段食名者昔名摶
食可摶握故今以飲等非可摶握由是譯名段食舊
云謂口飲噉舌根即分分受味由鼻飲故鼻根即分
分受香口鼻中即觸身根分分受觸光影炎凉名段
食者准論有二釋一從多分說二云有資身義故論
云雖非飲噉而能持身亦段食攝如塗洗等解云如藥塗身
及洗浴等准此引塗洗等為喻疏中便釋塗洗為食所以也段食但三塵者正理

云然段食體事別十三謂觸有十一及香味二也以處總取唯有
三種謂香味觸一切皆為段食自體可成段別而吞
噉故又諸飲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別而受用故問豈
不求食為除飢渴如何飢渴亦名為食謂十一觸中有飢渴也
答由此二種亦於根大能增益故如按摩等又解於
飲食無希欲以心身便疲損故亦名食又有飢渴方
名無病故為食事此二勝餘色不益自根者見色不
益眼根聞香等時便益鼻等故色非食香等為食以
能先益自根後及餘身故正理云色處何緣不名為
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
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齒咀嚼津液浸潤進度喉
咽墮生藏中漸漸消化味勢熟位流諸脉中攝益諸
[010-0442b]
蟲乃名食也爾時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當名為
食雖彼分段總得食名而成食時唯味觸若總分段
皆名食者聲不相應亦應是食問何故唯簡色非食
耶答聲非相續意法無有分段食眼等五根雖含二
義食中無故體淨妙故非飲噉故此之八種非食義
顯故不別顯唯色一種相續分段段食中有可飲噉
故恐濫段食是故別簡食唯有漏者論云毗婆沙師
作如是釋能資諸有是其食義無漏修生為滅諸有
故非食義又正理云思食唯與意識相應唯於三食
說有漏言顯香味等三不濫無漏契經說食有四等
者准論此文證食是有漏義後文言部多者巳下方
是會名論文具有二義今疏中沒初義故但合為一
釋名也中有標自體者以中有相隱故標自體生有
相顯故標世間或影略互舉言起結生結等者謂受
生有及中有身皆由惑潤故言結若斷能潤之惑便
不受生阿羅漢為第三句者生起二結俱斷也除前
相為第四句者除現中般諸餘未永離色界貪者受
中有故起結未斷受生有故生結未斷前二益此者
就勝為言然段食亦能引當有故論云諸有愛者亦
由段食為緣資益令招後有以世尊說四食皆為病
㿈箭根老死緣故此以由段食為緣資益現世惑業
令招後有果也思食正牽當有亦兼資現有故論云
亦見思食安住現身世傳有言昔有一父時遭飢饉
欲造他方自既飢羸二子嬰稚意欲携去力所不任
[010-0442c]
以囊盛灰挂於壁上慰喻二子言是[麩-夫+少]囊二子希望
多時延命後有人至取囊為開子見是灰望絕便死
故知思食亦資現在也第四句者即無漏思觸等並
得為此俱非句也觸等三食皆有四句者且觸食四
句初如章及有漏觸為緣損壞諸根者即違境等生
觸也第二句是食非觸者餘段等三食第三句可知
第四句即餘無漏法及有漏中除觸外餘損諸根者
並入此句思識二食亦各四句並准上說之但名目
異耳而能暫時解除飢渴者婆沙說食於二時能為
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飢渴二消化巳資益
根及大今地獄有初一義故亦名食孤地獄飲食如
人者如僧護經說撿〔者〕


何受相應有死生等者此一門合有六句此論略故
但舉二門等取後門正理具列彼云今應思擇於前
所說四有之中死生二有唯一剎那於此時中何識
現起此識復與何受相應定心無心得死生不住何
性識得入涅槃於命終時識何處滅斷末摩等者其
體是何言此六位唯許意識者中有亦唯意識以攝
在生有中故不別說故正理云本論亦有以生聲說
結中有位謂上界沒欲界生時此等生言說中有始
由此頌說生言兼攝中有死生唯捨受者正理云以
死生時心昧劣故由此故說下三靜慮唯近分心有
死生理以根本地無捨受故又婆沙云梵補梵眾依
未至地心命終結生大梵依靜慮中間心命終結生
[010-0443a]
也身在下界起上界定無死生者且約此說縱令同
界地亦無死生以加行生及攝益等故正理云非在
定心有死生理設界地同極明利故必由損害方得
命終諸在定心非染汙故必由染汙方得受生異地
染心亦攝益故加行起故無命終理異地染心必勝
地攝何容樂往劣地受生故彼亦無能受生理一切
異地淨無記心加行起故無命終理非染汙故無受
生理非無心位命終者正理云義相違故死有二種
或他所害或任運終無心位中他不能害有殊勝法
任持身故處無心位不任運終入無心定能引出心
必無有法礙令不生也又契經言無想有情由想起
巳從彼處沒非無心位可得受生准此無心並不生死也通果
定發者謂從淨定發通果也又正理云劣善何故不
入涅槃以彼善心有異熟果諸阿羅漢猒背未來諸
異熟入涅槃故若得羅漢識滅於心者謂無學人無
所往後有故於心滅有言於頂滅者謂述餘師說彼
以涅槃最勝故於頂滅言皆據最後意識滅者謂命
終時身根漸滅至足等處欻然都滅如以少水置炎
石上漸滅漸消一處都盡又正理云眼等諸識依止
色根尚無方所況復意識故約身根辨意識滅斷末
摩者正理云發好語言譏剌於人隨實不實傷害人
心由此當招斷末摩苦令身無覺名斷者舊云猶如
有人被斷頭巳無覺知故故得斷名內三災者醫方
中說身有三分心巳上痰分心下臍上熱分臍巳下
[010-0443b]
風分此斷末摩唯人間有者婆沙云唯在欲界非色
無色於欲界中唯在三州非北州及欲天彼無惱乱
業果故非在地獄以恒斷故傍生餓鬼有斷末摩然
於人中通凡及聖伹除於佛五衰相者此是大衰相
然諸天子將命終時復先有五小衰相現一衣服嚴
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
位水滴着身四者本性囂馳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
今數瞬動此五相現非定當死遇勝善緣猶可轉故
也。


言正性者謂涅槃經云貪無餘斷嗔癡及一切煩惱
無餘斷故是名正性准此無餘斷故知自涅槃也正定聚中要得
無漏離繫得方名為定若但獲得順解脫分者雖亦
定得涅槃而不名定以彼後時或墮邪定聚故准此
等文設住上忍及世第一不說為正定聚者以時少
故未捨邪見性故言邪性者正理云何名邪性謂有
三種一趣邪性二業邪性三見邪性即是惡趣五無
間業五不正見如次為體應知解正邪中性與定義
各別釋也又三惡趣總名為體及得定名唯五無間
業若造餘業雖墮惡趣非決定故不名定也。


俱舍頌疏記
[010-044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