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一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九結者問何緣九種皆名為結正理釋云於境於
生有繫縛能故名為結或有此故令諸有情合眾多
[021-0484c]
苦故名為結是眾多苦惱安足處故一愛結者謂三
根貪依三界身緣三界境未離三界染之貪故名三
界貪所言貪者謂有心所樂可意相所攝受行即於
諸有及諸有具所起樂著說名為貪何緣此貪說名
為愛此染心所隨樂境故二恚結者正理釋云恚謂
於違想及別離欲所攝受行中令心憎背故四無明
結者謂三界無知此約所依非約所緣以諸無漏法
不墮界故無明亦用彼為所緣故此廣分別如緣起
中見結取結俱邪推度別顯彼相如五見中言一物
等正理問云說此物等於義何益於結義中見有益
故此言意說如貪嗔等一一獨能成一結事三見二
取各十八物和合各成一結事故若異此者應說五
見各為一結如貪嗔等故見及取各十八物共立一
結方歒貪等若爾身見邊見見取有十八物戒取邪
見亦十八物豈非物等不爾本論中釋其理決定所
以者何以取等故三見等所取二見等能取解云等是齊等
等字連下讀之故論云三等所取二等能取也言由二惑勝者謂於纏中唯

此獨具兩義餘皆不然且無慙無愧唯不善非自力
起悔通善惡唯自力起餘二皆無謂睡眠掉舉惛沉。


言為賤貧因者正理云乃至雖生在二善趣中而為
賤貧重苦所軛現見卑賤及諸乏財乃極至親亦不
敬重。


言惱亂人天二勝趣者如世尊告憍尸迦言由
嫉慳結人天惱亂故。


言應知攝後四種二部者謂從
第四出家巳下總有四種於七義中居其後故。
[021-0485a]


言五順下分者舊云總三十一事為體謂身見三界
見苦所斷為三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為六疑三界
各四諦為十二貪嗔皆欲界五部為十故三十一也
言貪嗔二不超欲界者設令聖人雖斷見惑猶有此
二亦不上超以初二果未離欲故言由身見等三復
還下生者設令凡夫雖斷貪嗔得生上界由此三力
還復下生以此三惑非凡斷故問身邊等三見既通
上界如何不名順上分耶答非由此三而生上界聖
人巳斷亦上生故但彼有貪等潤上界生故唯貪等
名順上分如下文當顯言斷六煩惱者即五見及疑
聖皆斷故言攝三門者問既戒禁取通四門如何但
言三門耶答約三種類別名為三門非謂約諦為門
也故論云謂所斷中類有三種唯一通二通四部故
言邊見依身見轉者謂先執我方執斷常故見取依
戒禁取轉者非因計因執為勝故邪見依疑轉者由
疑不決起邪見故三隨三轉但說所隨即顯能隨故
言怖畏解脫者亦得涅槃我斷滅故不欲發趣於道
猶預者謂疑正見是非道也故佛偏說三兼亦顯餘
故不說六。


言順上分者由此不超上界順益上界故名順上分
結正理云如是五種體有八物掉舉等三二界別故
上二界別分成六故唯修所斷斷見惑巳彼方現行
未斷見時亦能資令却生下界婆娑問云何唯修所
斷立為順上分結答令趣上生名順上分見所斷結
[021-0485b]
亦令墮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復次上人所行名順
上分上人是聖非諸異生見所斷結唯異生起故不
立為順上分結然於聖中唯不還者所起諸結立為
順上分問因論生論何故預流及一來者所起諸結
非順上分結答順上分者謂趣上生預流一來所起
諸結亦令生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言貪過重者婆
娑云復次愛令界別地別部別愛能增長一切煩惱
愛有愛處所說多過故依界別立為二結掉舉等三
無如是事故上二界合立為一。


言縛有三者繫縛有情名之為縛約受不同故成三
種約自相續所緣相應俱隨增故若他相續唯所緣
也故正理云縛有能遮趣離染義結縛二相雖無差
別而依本母說縛有三所餘諸結品類同故攝在三
中謂五見疑癡品類同慳慢二結貪品類同嫉結同
嗔品類故三縛攝又佛偏為覺慧劣者顯麤相煩惱
故但說三縛。


言於樂受貪隨增者正理云少分亦於
不苦不樂於自他苦及他樂捨故嗔癡准此是故世
尊依多分理說隨三受建立三縛又唯現行名之為
縛若異此者皆成三故則應畢竟遮趣離染。


言隨根本隨煩惱者此唯纏等名之為隨准論文云
根本煩惱亦名為隨煩惱以皆隨心為惱亂事故復
有此餘異諸煩惱染汙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
亦名隨煩惱非根本故論兩說章但同後說言此餘
者除此取餘准論前說取此兼餘故言此餘又前解
[021-0485c]
即心為所隨煩惱為能隨後即本惑為所隨纏垢為
能隨。


言纏者正理云如是十種纏縛有情置生死獄故名
為纏或十為因起諸惡行令歸惡趣故名為纏此論
又云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貪纏為緣故言財
法巧施相違者謂由慳不能巧施財法故名相違言
眠謂令心昧略者潭山云謂於覺中六識現起眠唯
意識起餘五不行故名為略又唯識云昧簡在定略
簡悟時又正理云令心昧略惛沉相應不能持身是
為眠相雖亦有惛不與眠相應此唯辨纏故作是說。


言不取如理諫誨者謂不從善諫也恨謂結怨者論
云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正理云恨與忿相
有差別者如樺皮火其根猛利而餘勢弱說名為忿
如冬室熱其相雖微而餘勢強說名為恨由此故有
說恨相言忿息巳續生令心濁名恨冬室者抄釋云西國方俗尚屋
小防皆是砌磚表裏泥餝冬時亦寒當其舍項關以一竅於中索懸大銕盤其相如𨫼密塞四〔死〕下燒盛火合
熱熖熖滿其室中然得撥寒掃塗淨潔方延所供入其室中熱如陶新關餘勢人處中者流汗立疾



謟謂心曲者論云由此不能如實自顯或矯非撥或
設方便令解不明言誑謂惑他者正理云謂先籌度
設此方便方令彼後時生顛倒解故名為誑言惱見
取等流者由執取謂劣為勝故不取如理諫誨故生
惱也謟五見等流者謂惡見名曲與誑相似故故入
阿毗達磨云諸見憎者多謟曲故如說謟曲謂諸惡
見中間三斷三性門不釋之。
[021-0486a]


謟誑唯在欲界初禪者論云寧知梵世有謟誑耶以
大梵王匿巳情事現相誑惑馬勝苾蒭此二於前雖
巳分別義相關故今復重辨言所餘隨惑等者謂十
六惑中五如前辨所餘十一唯欲界繫。


此見斷等唯意地起者此有三類一見所斷二慢眠
三自在隨惑。


言貪喜樂相應者謂五識俱者樂受相應意識俱者
喜受相應嗔准可解言前四受者癡若五識者苦樂
相應若意識者與憂喜相應捨如次辨疑與憂受相
應者謂懷猶預者求決定知正疑之時於境不決定
故生憂戚言身見等四者謂前巳明邪見故唯身見
等四以歡行轉釋不通憂唯意地故簡其樂受言相
續斷時必住捨受者謂煩惱息位名斷故論云相續
斷位勢力衰歇必住捨受以捨受中不違歡慼故遍
相應言上界煩惱乃至遍與自識相應者謂欲界有
憂苦所以諸惑有慼行轉上界無憂苦所以無慼行
轉故隨何地識俱與喜樂捨等相應。


慳喜受相應者論云慳相與貪極相似故唯意地言
顯不通樂歡行轉故顯不通憂新云別有文必憂相
應應撿謂慳得即喜不得即憂。


言此四通與憂喜相
應者正理云有餘師說誑是貪等流故但應歡行不
應說與憂根相應又正誑時不應慼故或應說誑是
癡等流言一切捨相應者若三禪巳下增盛如前所
說相續斷時皆捨相應四禪巳去若盛若斷皆捨相
[021-0486b]
應地法無餘受故又捨與歡戚六識上下諸地一切
無遮皆遍相應譬如無明通與諸煩惱相應故言無
慙無愧至通五受者謂無慙等二大不善地法故通
與一切不善相應以不善通六識遍五受故。


惛沉掉
舉是大煩惱地故通與一切染心相應一切染心亦
通六識通五受上下地故。


言佛說蓋有五者蓋是覆障義婆娑云荷擔是蓋義
正理又云能障聖道聖道加行故立蓋名此論下言
謂障五蘊𧄼瞢者眠之先兆不樂受者釋不歡也嚬
呻者由勞事業疲倦所生能起嚬呻食不平等者謂
過度或香味觸隨有偏增能令食者身心沉昧。


身心
昧劣者謂由彼力能令心王取境不明名昧能取力
微名劣此二非食者謂先明想對治惛沉不資益故
名為非食言不死尋者謂或尋思不死巳來當作如
是如是事業或念不死其何樂哉隨念所更事者論
云隨念往昔種種所更戲笑歡娛承奉等事此等諸
法即念心散亂故生掉舉有不攝意故為憂悔准正
理更明貪等三蓋食用事等且貪蓋食謂可愛相對
治謂不淨相嗔蓋食謂可憎相對治謂慈善根疑蓋
食謂三世法如經言於過去世生疑對治謂能如實
觀察緣性緣起言定障理應先慧障故者以有宗約
蓋之次惛眠障慧本在先說論主意云先云掉悔障
定所障之中先慧復其能障體亦令定障居先故論
主意若作如是解釋經意掉悔理應惛眠前說以必
[021-0486c]
依定力有慧生定障亦應先慧障故准此文猶是反難有部也
如是理有餘師言此五蓋中惛眠掉悔如次能障定
蘊慧蘊由此契經作如是說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
擇法者怖畏掉悔此是順釋經意既不以掉悔居先明知惛眠合障於定由惛沉昧故
不得定由掉悔散動故不得慧也


明斷惑因初頌前問答次舉頌正辨然於問中有二
一約九上緣惑為問二約滅道下重緣惑為問言若
斷至不知上界苦集者謂九上緣惑雖緣上界境自
是欲界苦集諦下隨眠法忍斷其所緣境即上界苦
集上界苦集類忍方知故斷惑時境猶未知也以類
智忍猶未生故若斷滅道有漏緣時者釋斷見滅道
下貪等能緣之惑斷而不知彼所緣之境巳上二類並是斷惑
不知所緣也言謂巳斷故不斷者即前法智忍生時巳斷

竟類智生故不復斷言邪見疑無明體是苦集者所
緣一切有漏皆是苦集為因即集果即苦此邪見等
既是有漏故體是苦集苦集智生既知苦集明亦巳
知彼邪見等言而彼邪見等不斷者應言而彼貪等
不斷也而言邪見等者誤矣此二類中前是巳斷故不斷此是未斷故不斷
言非要遍知所緣故斷者由上有斷惑不知所緣

明亦由餘因也時將明四因之義故先生後起為此
問答第一因遍知所緣故斷通二類惑一苦集自界
緣惑二滅道無漏緣惑其苦集貪嗔慢等雖不親迷
諦理之上而起然所緣境是苦集故苦集忍起緣苦
集諦彼巳斷故雖有二義說遍知所緣故斷也又此
[021-0487a]
苦集自界緣言唯說欲界若色無色他界他地緣亦
是遍知所緣故斷也以苦集類忍起時遍知上二界
故言邪見等緣滅道者此通三界見滅道斷無漏緣
惑言自界緣緣他界緣惑者自界緣惑既自界緣苦
集其他界緣惑雖緣上界境而體是此界苦集故為
所緣他界緣惑既緣上界故不緣自界惑也言若斷
自界緣惑時至即隨斷者由他界緣惑倚自界緣惑
力能緣上界如羸病者倚柱仰觀柱若折時彼隨倒
此向後倒也言所緣若斷至亦隨斷故者正理云如羸
病者杖䇿而行去彼杖折時彼隨倒故此向前倒也問諸
智等生諸惑皆斷何緣偏說或斷所緣或斷能緣正
理答云雖實爾時此彼俱斷而由所斷有勝有劣故
勝斷時劣亦隨斷謂無漏慧起專為歒彼以發功用
故彼名勝所餘名劣緣欲苦集所起現觀於自所斷
煩惱等中以自界緣為勝怨歒緣諸滅道所起現觀
於自所斷煩惱等中以無漏緣為勝怨歒由勝斷故
餘劣隨斷言修惑由對治斷者正理難云豈不一切
見所斷惑斷時亦由對治道起以若此部對治生則
此部中諸惑斷故理實應爾然於此中為顯三界修
所斷惑無不皆由九品道斷治道決定故說此言見
所斷中唯有頂惑對治決定如前巳辨解云有頂唯見斷故名決
定餘地通見修斷故非決定又云或見斷就別修道就總。


言無間道斷煩惱者理實但斷惑得非斷惑體今言
煩惱約總相說故正理云一斷對治謂道親能斷諸
[021-0487b]
惑得即無間道言遠分對治謂勝進道者准論復有
餘師云通解脫道如彼能令此所斷惑得更遠故言
緣苦集諦深生厭患者論云謂若有道見此界過失
深生厭患故此上次第是婆娑師說論主以厭患在
後非是義便改前故論主然此對治若欲善說理實
應為如是次第一厭患對治謂緣苦集起加行道餘
三依次又此四種是婆娑本義若依婆娑十七更有
捨對治如捨戒等。


言不可令離相應法者以不斷伴性故婆娑云然此
中說諸隨眠於所緣可斷非相應者依自心名有隨
眠義說不於隨增義說以隨增義俱可斷故言令於
所緣不復生故者論主難云斷未來惑理且可然容
令於境不復生故過去諸惑云何說斷設難既說乃
為有部立斷所從云由無漏道力令自相續煩惱得
斷由得斷故過去未來於其所緣無隨增力不能繫
縛於所緣境由斯他相續中煩惱及一切色不染汙
亦名為斷不為自相續中煩惱縛故。


言四大種名相遠者地水等雖同在一聚中生極相
隣近以相異故其名為遠如持犯戒者此雖同在身
處極相近同無表色相又非遠以能治所治不同故
亦名為遠如東西海等者此雖同在一世界中同是
水相故又非遠同現在故又非遠東西處隔故名為
處遠如過未世名時遠者雖復俱依一切法上立相
非是遠處亦無隔但時分隔故亦名遠此有部義以
[021-0487c]
望現在世又世性別故得遠名論主將現在世難竟
即自釋云若依正理應說去來離法自相故名為遠
未來未得法自相故過去巳捨法自相故。


言若更不退即無後時再斷惑者准此若有退者即
便更斷故言不退此同舊解若爾雖退果者乃是別
更起惑前者巳無豈成再斷若准舊意約總類說故
言再斷今詳或退與不退俱無再斷以後起者非前
惑故言道勝進時重起勝得者論云所得離繫雖無
隨道漸勝進理而道進時容有重起彼勝得義解云所得
無為不可論其勝劣而道即有勝進之理以離繫得隨道判性故故隨能證道得起勝劣同言治

生者對治道准正理云治生之言目其二義若據住
此能證離繫目無間道若據住此正證離繫目解脫
道不同此論言所有無為具六時得者此據次第鈍
根者說見三諦是預流果前自治為一四果為四及
練根故有六時欲界修斷五品無為亦五時得者謂
斷彼五品是預流果復雖有治生果闕一故同五時
得言得果四中除前二者證二果後方斷七八品惑
故除前二得果時也言得果四中除前三者謂不還
人方斷上界修惑故除得果三也又論云如是且就
容有理說以利根者前諸位中一一皆除練根得故
諸有超越入聖道者隨應有除預流等故。


言無漏智名智遍知者婆娑有一說亦通有漏謂聞
思修極明了者亦名遍知除勝解作意相應世俗智
言果上立因名者如說六處名業是業果故婆娑問
[021-0488a]
云修斷是智果可說為遍知見斷是忍果云何名遍
知評家云應作是說忍是智眷屬故於忍所作立智
名如臣所為亦名王作言苦集二斷立一遍知者由
此二諦有遍行惑互相緣縛要滅雙因方得遍知故
共立一滅道二諦他部之因先巳滅故但知當諦各
得遍知上界亦爾。


言總集名為順下分結盡遍知者
謂於此時說前見諦六種別名五順下分結盡一遍
知也問所以不名欲貪盡遍知而名五順下分遍知
者何答以於爾時越界得果集遍知集遍法并前立
故問五順下分結身見等三見道巳斷如何今言五
順下分結盡遍知答理實前三見道巳斷而於修道
但斷貪嗔以於此時五結盡故故取總名立遍知號
以此遍知并前立故取前三界見道無為故無有失
又雖此時亦斷癡慢以非五結之數所以設名不彰
人多於此以致迷惑言色界斷惑至名色愛盡者爾
時不集遍知以色界修道斷無為為體故。


言一切結
盡遍知者爾時越界得果集遍知故次第者以三界
一切擇滅無為為體故名一切結盡遍知言色無色
至治不同者謂修惑二界不合斷見同斷三界同治
也雖修惑地地別斷且對見惑總言二界。


次下明果總有六對言六種遍知是忍所得者謂見
道中忍為無間道斷惑得遍知故名忍果言修斷三
種遍知者即五順下分及色愛盡一切結盡此三種
遍知為無間道證故論又問云何忍果說為遍知答
[021-0488b]
忍是智眷屬故又忍與智同一果故。


言根本至不能
治欲者准婆娑宗云上地道不斷下惑下能斷上故
依根本靜慮不能治欲正理亦同。


言故四遍知非根
本者即欲界見道三及五順下分結一也此唯未至
定所得果故。


言別道引者謂是根本四法忍智修未
至斷對治無為故名為別道有云望有漏名別。


不修
五順下分者修說依根本起斷惑道必得不還不還
向中居見道位至修道位在果非向彼於欲修斷根
本無能以欲修斷九品是二三果向道攝故諸超越
不還無容修彼斷對治言空處近分起有漏道者唯
此近分能離第四地染得色愛盡遍知依上近分無
能離此地染也。


言除有頂無色界唯下三地有無漏
道能離有頂其有頂地無無漏道無遍知果故須除
也。


言俗果二者謂隨世俗智不能別斷欲色見惑由
此不得見道六果有漏不斷非想由此不得一切結
盡六行能斷欲色修惑所以得五順下分及色愛盡
二種遍知言法智能斷三界修惑者以滅道法智修
道位中兼能治上色無色故不治見道惑故無忍果
六類智果二者類智不治欲故又除五順下分結一
遍知也。


言同品類者雖忍智別同是法故類智亦然
婆娑更有兩對一見修道果二靜慮無色果以彼重
故此論不說。


言何故一一斷不別立遍知者問意何為見道八諦
修道八十一品一一品斷不立遍知但就九位立耶
[021-0488c]
答非謂隨繫事量立遍知立遍知者須約具緣將明
其緣故先問起。


言得無漏擇滅得者即苦法忍智時
位也此簡異生言五部惑隨不成一者且如苦類智
時斷苦下一部惑也所以須此緣者為顯永斷相故
故正理云或復有斷餘得雖生未缺堅窂生死之首
以八地染雖數曾離未能缺彼故還墮惡趣獄言雙
因者一解如章新云謂自部自品名自因自部他品
及他部全名為他因聖斷見惑九品同一品斷故若
斷自部自品即斷自部他品不由自部他品不成遍
知但由他部不成遍知修道所斷但由自部他品不
成遍知不由他部不成遍知以必先斷他部因故由
此婆娑云見道以他部為一因修道以他品為一因
也。


言餘三部用苦集為遍行因者謂滅道修三部因
無遍行惑但用苦集二部遍行為因也。


言異生至闕
餘二緣者謂異生亦能欣上厭下斷諸煩惱而不能
得無漏斷得無漏斷得及闕有頂也。


言苦類忍至或
猶現在者以忍剩與疑得俱未得解脫故不名闕。



未不成就者謂此忍力伹衰惑得令不引後果名之
為斷得仍現在與忍同時猶名成就至其智位方能
離身故名不成就問超越證者第四第五心頃雙因
先滅苦法智位得無漏得苦類智位又缺有頂三緣
既具何故不立遍知答建立遍知據次第者說作法
其超越者當次第者立遍知位方立遍知於前位中
雖具三緣而亦不立。


言更加越界者問因何見道三
[021-0489a]
緣不立越界修道獨立耶舊云雖斷見惑猶為修惑
之所繫縛未能越界若於見位立越界緣即不成故
故唯三緣雜心立五緣者彼師立見道四緣修道五
緣今總言五因言通相應俱有者謂心心所四相等
非煩惱性伹可為因不得言繫也以寬狹異故彼離
明此論不別立者以滅雙因時即離俱繫用無別故
故不別立故論云乃至雖義有異而不別說又論云
雖諸越界皆滅雙因滅雙因時非皆越界故滅雙因
外別立越界緣滅三地雙因未立遍知解云雙因俱繫滅必定同
故合為一越界雙因而義有異故雖為三色無色下三地惑滅雙因時界未越故


言及集類忍唯成一者問前具緣中伹至集法智位
即三緣具得一遍知何故此門至集類忍亦伹成一
答前約得遍知門理實法智即得此約人成就門雖
前位巳得而類忍時未得後者亦伹成一故攝入法
智位中下成二三並准此說言修成六者謂此時不
集遍知故成六問前言見道得六遍知說第六遍知
雖是修道由見道得是忍果故故屬見道今此約人
成就局時以論是道類智位故屬修道攝言全離欲
染至成一者此中有二類一未離色染二起色染退
總唯成一以集遍知故不成前六也成二遍知總有
三類一次第離色染二先離色愛超入剩見道三從
無學起無色染退尋章可見無學唯成一者謂總集
三界一切有漏法擇滅無為亦知故。


言具二緣故總集遍知者釋前九中唯五順下分及
[021-0489b]
一切結盡遍知所由也婆娑云復次具二義處方總
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五趣四生
中隨盡一種得初二果二義俱闕離色染時有一闕
一得不還果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盡人趣超胎生
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盡天趣越
化生。


捨遍知門從少至多明義便故捨一中有三類一無
學退二色愛盡退三離欲退捨二中有二種一不還
離色染起欲纏退二無學集遍知捨前二理實獨覺
亦捨前二而言羅漢者據聲聞說然又此捨者或有
捨體如退果等或有捨名而體不捨如文未遍知等
捨五者以超越人至道類智不得第六遍知直得五
順下分捨忍果五也捨六約法次第證斷欲修惑盡
集遍知故捨忍果六應知捨中無捨三四七八九也
謂隨得未得九遍知者此以初證道時得先未曾得
遍知故一一漸得故名得一言起無色纏退名得二
者謂先得無學集遍智時捨前二種今起惑退却還
得之言不還退至得忍果六者謂先證不還捨六得
一今起惑退失一得六也。


俱舍頌疏記
[021-048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