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五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遇少緣便退所得者正理論云謂彼獲得如是類
根安住此根與退緣合便退所得無退緣者便般涅
槃或有精勤進得勝性。


言恒思自害者正理論云恒
作如是思勿遇病等便於正念有所忘失於加行中
致有慢緩由此慢緩令我有退由斯籌慮起自害思
或由艱辛方達勝位。


言自防護者正理釋云彼作是
念我且未能修習練根堪達安住法但於自愛心解
脫中能不放逸精勤防護如是種類名為護法。


言安
住者此性無進退二勝緣即安住遇二勝緣即或進
或退。


言不動者正理云謂有一類根性殊勝於行自
在於斷煩惱隨煩惱中得方便智不為一切隨眠退
法之所傾動乃至廣說。


此五總名時解脫者具足應
言待時解脫略初言故如言蘇瓶解云略初盛字但言蘇瓶解脫亦爾
略初待字但名時解脫也時有六種者是婆沙文此論但言謂待

資具無病處等勝緣合時方入定故。


一得好衣者謂
是好衣時乃至第六亦須言時章中略也若不爾者
如言好處等可名時耶。


言後不時解脫者謂於六中
不動種性最居後故但言其後表是不動此必無退
故名不動貪等盡故名心解脫不待好衣等時故名
為不時故論云謂三摩地隨欲現前不待勝緣和合
時故。


言退法種性必是先有者以退法性最是極下無有
[025-0501a]
先非此性而後成也言退法非必定退乃至通三界
皆有者三順釋退法等名約容有立故六種羅漢得
通三界言若退定退乃至無餘四者反釋也若退法
等非容有立者則唯欲界具六種羅漢上界無四既
言具六故知退非定退等上界無退等四者如頌言
此及往上生無練根并退故問既無此四如何言彼
有六種性答彼雖不退是此性人故名退等。


言唯思等四有種性退者簡初後二種初以極下故
不退性後以不動故唯此四種有下性可退故言退
法等五皆容有退者前約退性唯思等四此論退果
故兼退法雖不退性有退果故言雖俱有退者或以
四種為俱或以性果為俱言學無學所成堅故者謂
二道資持極堅窂故若諸有學先凡位中所住種性
彼從此性亦無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堅故。


頌言非先
不攝退法者謂思法等四有是先有有是後成先有
則不退後成則許退故以非先簡之今退法性雖必
先有而亦退果故非先言但望思等不論退法也舊
云或可此文言並非先從多分說理實退法先亦有
退果言修惑迷事至有失念退者謂見惑迷理是無
事惑修惑迷麤事生名有事惑論云又修斷惑非審
慮生昧鈍性故見所斷惑由審慮生推度性故聖不
審慮於麤事中失念惑生審慮不爾如於繩等卒爾
謂虵故修斷惑聖有退起非由卒爾可起見惑聖若
審慮便見諦理故聖見斷定無退義言大眾部預流
[025-0501b]
有退羅漢無退失者以預流煩惱惑未盡聖解未滿
故所以退羅漢煩惱惑巳盡聖解巳滿無有退經部
預流羅漢必無有退果者預流不退與有宗同羅漢
無退與有宗異論主評云經部所說應理云何知然
由理教故如何由教經言苾芻聖慧斷惑名為實斷
乃至有學應不放逸非阿羅漢云何由理若阿羅漢
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故應非漏盡若非漏盡
寧說為應是名由理然此部意羅漢猶退現法樂住
者謂由利養等擾亂過失故於所得現法樂住容有
退失。


言所證四種增上心所至隨一有退者四種謂四靜
慮心所目定此說退現法樂住所得不動心解脫至
無因緣退者謂無退不動法果如何不動退現法樂
住者此問意既言退現法樂不退不動法果如何退
現法樂住耶即以三退答之言不動約受用退者問
既言利根羅漢有中後二退今何故唯約受用一退
通此難耶答汎明不動羅漢通望一切有未得退今
既言巳得四種心所故無未得退伹不可四種頓現
前故有受用退。


言住果位所不作至必亦不作者謂退果之後不造
為果事業果時不為退亦不作故言不作者作前例
也正理論云誰有退誰無退耶修不淨觀入聖道者
容有退失修持息念入聖道者必無退失又何界何
趣容有退耶唯欲界三州有退六欲天處得聖果者
[025-0501c]
名為利根故無有退以有勝智解能制伏心背妙欲
境入聖道故有說退者由闕資緣或所依身不平等
故六欲天處二事並無雖有鈍根隨信行性生彼得
聖理亦無退理。


退法等五轉一一性者謂不動無練根故但言五猶
如初得預流果者引喻釋也正理論云若有學位修
練根時道數所修如斷上界見道所斷由彼但與隣
得果時道相似故問修惑有九品無學練根各九無
間見道有八忍有學練根八無間耶答見斷上下八
諦一諦之下自有九品之惑今但合為一品頓斷故
約一諦成一無間一解脫道不約異諦修道一地之
中分九品斷故彼即成九無間等此上所明無間解
脫道學無學位多少有異若論加行齊一無間一解
脫道故論云彼加行道諸位各一又正理云以何等
故名為練根答調練諸根令增長故謂道力故令根
相續捨下得中捨中得上漸漸增勝名為練根故練
根名目轉根義也言唯無漏者此明聖者故唯無漏
若凡轉根理應有漏言唯人三州者三州有退怖畏
退故故修練根惡趣北州無聖道故天趣之中無有
退故言無學依九地者無學練根如得應果得果既
通九地練根亦通九地也言所得唯果至但依六地
者謂有學練根亦如得果無色不得有學果故練根
不依無色以有學前二果唯依未至第三不還通依
六地故此等意者伹以無色無有學果非無有學之
[025-0502a]
向既練根唯得果不得向故知不依無色也問何故
捨通向果所得唯果答練根心唯欣樂果所以所得
唯果意總棄劣所以捨通果向。


言由下下等九品根異者如退法最劣由下下根乃
至大覺由上上根不動分二者謂本是利根不因練
根得名為不退若先鈍根後練得者伹名不動不名
不退。


依根不同立次二聖者謂修道位鈍根信增名信勝
解利根慧增故名見至義如前解言解脫障不染無
知為體者正理云何等名為解脫障體謂有劣無知
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脫故由彼力故能為障礙令於
彼定不自在轉言三道各二者謂各唯利鈍二聖其
身證一即是信解見至慧解脫俱解脫二即是時不
時也。


言有學名滿具由三因者謂有學中有前二果未名
滿故第三名為果滿其根定等有得未得故並相對
立其滿名若無學果一向是滿故不約果名為滿也
夫得滅定必是不還者明有學中是定滿必果滿故
故論云無有學者伹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滿名准
此無二句餘可知。


言道謂求所依者前解道是路之別名此約所依義
釋謂有所追求必依於道依此四道求涅槃故亦名
為乘是所依運動之義問加行無間趣向涅槃可名
為道解脫巳至勝進巳過如何名道論有三釋一云
[025-0502b]
與道類同轉上品故二云或前前力至後後故三云
或能趣入無餘依故正理論云二乘賢聖涉此為途
速達二種涅槃界故。


言任運轉故名之為樂者此謂不艱辛名樂非樂受
也如第四禪無樂受亦名樂通行無色等中無苦受
亦名苦通行也正理論云任運轉故如乘船筏苦通
行如依陸地乘馬等行言止觀不等者但以增減不
均非有無漏也此依地立苦樂名鈍根名遲利根名
速者此依根立遲速名新云此遲速名在道非人正
理論云此行五蘊四蘊為性由依色定無色定別而
名通者顯慧勝故如見道位雖具五蘊以慧勝故偏
立見名。


言菩提云覺者謂末伽云道菩提云覺西域常言覺
有二義一如睡覺二覺知故章中無明睡眠皆永斷
故即是初義准論又言及如實知巳作巳事不復作
故此二名覺解云知巳作巳事者是盡智覺不復作
者是無生智覺。


章中十一體同也毗婆沙師說有十一者新云婆沙
有三說一說同此論一說開戒為二一師開為三謂
正語正業正命今章但敘第二說。


言念住等三名無別屬者謂但名念住等無別所屬
如何獨說為慧勤定等言如實見者能明記者實見
是慧明記是念既因實見方能明記故知因慧令念
住境論云如念住中巳廣分別言勤斷二惡者一巳
[025-0502c]
生惡法方便令斷二未生惡法遮皆令不生勤修二
善者一未生善法方便令生二巳生善法修令增廣
故婆娑云一正勤體有四作用如燈一時有四作用
問前二可名斷後二何名斷答以初為名故無有失
或此四種皆有斷義謂前二斷煩惱障後二斷所知
障修善法斷無知故暫斷永斷俱名斷故神謂靈妙
德者謂現諸變化等事為靈妙德也然下文云神體
謂等持彼即定為神體也舊云理實而言定為體性
而言四神足者從因說四就果名神就用稱足釋四
名者欲謂希求勤謂勤䇿心謂所依觀謂觀察故從
同時四因為名如人依床床有四足神依於定定有
四因亦爾故婆沙云謂於俱有相應法中資養等持
此四勝故。


言身等四境者謂身受心法四境為念所觀故正理
論云謂此位中為息顛倒思念勢力於身等境自相
共相能審了知壞二種愚慧用勝故言能證異品者
謂此決擇望前順解脫分名為異品或能證入後忍
等位名異前解為正正理論云謂此位中見生死過
涅槃功德遂能勇猛發勤精進不墮生死速趣涅槃
勤用勝故頂法位中趣無退位者謂趣忍位忍不退
故正理論云謂此位中能制伏心識趣不退位終不
遺乏信等善根定用勝故言忍位中善根堅固者正
理云謂此位中永息惡趣終不退墮速入離生增上
義成根義勝故言得無屈義者正理云謂此位中不
[025-0503a]
為煩惱之所屈伏力義勝故或此位中不為一切餘
異生法之所屈伏故於此位力義偏增又論云何緣
信等先說為根後名為力由此五法依上下品分前
後故言修道位近菩提者謂與無學盡智相隣次故
正理云或此位中斷九品惑數數覺支義增言見道
位至八正道增者謂尋求依及通往趣二義具故說
名為道見道位中二義最勝謂此位中聖慧初生如
實尋求諦理勝故又於此位不起邪心能速疾行往
趣勝故言於見道位建立覺支者准論餘師不破契
經所說次第立念住等但不迴見道於後遂於見道
立覺支增與婆沙宗異。


言七覺八道支唯無漏者論云唯於修道見道位中
方建立故又正理云一切覺支皆助菩提唯一獨標
覺支名以最隣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證七覺支應
知伹依治有頂說此為上首類治下地唯於無漏立
覺支名乃至見道位中八道支勝故此一向無漏性
攝雖正見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聖道支名。


言於下地法猶疑慮者謂與下地相隣恐為下法所
染亂也言前三無色除戒三支者謂正語業命三是
色法故故無色界無此三支然與有頂外別說者有
頂無無漏全無七覺及八道支此三地中有無漏故
有七覺支及餘道支也正理論云初根本定雖容有
三十七然實三十四解云謂四念住必不並生以一
慧分四念住故應諸地中若據同時即各除三雖慧
[025-0503b]
定等一法義分據義不同亦不除故。


言覺分轉時必能得證淨者轉之言起起之言生謂
根力等覺分生時必能獲得四證淨也或從根力轉
入證淨故今名四證淨仍三是信為體一戒以色為
體昔言四不壞信總以信為體也一於佛證淨者謂
緣佛身諸無學法生信也二法證淨者謂無我理等
正理論云於何等法如何而得法證淨耶謂唯於苦
達唯有法無實有情生決定信如是次第見集滅時
亦唯如前得二證淨新云准上信法不緣教也言僧
者謂以佛為師因教得道總名為僧不簡道俗伹取
無漏若約現行唯有信戒二種證淨者謂現觀心伹
緣諦法得法證淨戒必俱故有戒證淨而約得修未
來有別緣佛無學法及菩薩二根除具知根以學地故辟支三
根及四向果各不同故名具四種言菩薩道及獨覺
道名法者謂簡佛僧道別標此二道以佛僧自立為
二證淨故論云然所信法略有二種一別二總總通
四諦別唯三諦全菩薩獨覺道准此三諦唯別道通
總別今頌約別相故偏舉也言菩薩獨覺唯有一人
者一世界中唯有一佛故言菩薩獨一即王宮生三
十四心成菩薩道也獨覺約麟喻不取部行故亦唯
一聖所受戒與現觀俱者即無漏道俱戒也言由所
信別故名有四者此言總而且略謂由所信別分信
成三并戒成四非即信別成四種也言證四諦理故
名為證者謂如實覺知四諦理故故名為證言正信
[025-0503c]
三寶及妙尸羅者謂信三寶及得尸羅非謂及言顯
信於戒故論下釋言由信心淨故發聖戒乃至要具
前信此戒現前等故言由證得淨者前三證得淨信
後一證得淨戒並是證淨言佛如良醫者此約喻說
准論先法說云如出觀時現起次第故說觀內次第
如是謂出觀位信世尊是正等覺次於正法毗奈耶
中信是善說後信聖僧是妙行者後方說喻如章又
第二喻云或此四種由如導師道路商侶及所乘乘
可知。


言成就八支者即正見等八道支也。


言尚有餘縛無
解脫等支者謂如多繩縛雖解多縛唯有一縛不名
解脫故論云非雖少縛可名解脫故無學巳脫諸煩
惱縛後能起二了解脫智由二顯了可立二支有學
不然故唯成八解云二了解脫智即盡無生由正解正智二相顯了故立支名言無
學勝解者即通大地中勝解為體言無為解脫者即
擇滅為體言巳立支名屬有為者既言其支明顯有
為不通無為以無為非支故言心慧解脫者此開解
脫支為心慧二種即此二種皆以通中勝解為體是
有部宗言盡無生智為正智體者謂此以如實正智
知我生巳盡等故名正智。


言從煩惱障正得解脫者謂煩惱得是其障體故論
云由彼能遮此心生故此就顯說言煩惱得理實亦
通色無色業此業亦障阿羅漢故言若現在名巳解
脫者論云金剛喻定巳滅位中彼得巳斷初無學心
[025-0504a]
名巳解脫未生無學及世俗心當於爾時亦名解脫
然今伹說決定生者以戒爾時行身世故。


言道能斷障唯正滅時者謂道現在有用能衰惑得
令無勢用不引後得若過未道並皆無能以無作用
故非如解脫通生未生巳生離障同故正理論云如
世現是開水路時近水遠水皆離其障如是既見能
斷惑道身中巳生亦應可說近心遠心皆得解脫。


無為說三界者此釋經中三界即是前二解脫中無
為解脫體一無為就三義別立三名也故正理論云
然三界體約假有異若就實事無有差別云何三界
如是差別謂有漏法總略有三一者能繫而非能染
二者能繫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順繫染法故斷此三
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界。


言厭離相對廣狹有殊者謂厭通斷惑不斷惑是廣
唯緣苦集是狹離通四諦是廣唯是斷惑故狹言惑
以先斷者謂超越人先斷惑故雖是其忍亦不名離
又此中言智能斷唯修道中無間道餘並不能。


言忍
能斷要未離染又是離句通取法忍類忍非離句中
伹言法忍不言類忍可以思知餘相易了故不復釋。


俱舍頌疏記
[025-050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