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二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說文云有多才行謂之為賢桂苑珠藂云無事不通
謂之為聖仁王經地前為賢地上為聖此論云聖謂
巳得無漏道生遠諸惡法故名為聖獲得畢竟離繫
得故准上經論七方便位名之為賢苦忍巳上名之
為聖今章言賢謂賢和聖謂聖正者乃訓釋詞所以
隨眠品後明者前品明斷當滅諦此品明聖即當道
為滅因故次明之若准序科以賢聖三品明無漏故
先厭後觀次有漏後無漏就中賢聖是果故在先明
廣如上辨言速能治三界者此有二因一速能斷三
界二頓斷九品故唯無漏修道闕此故通二種正理
彈云所說一剎那能頓斷九品此因非證有漏亦能
一剎那中合斷五部豈能頓斷便無漏攝新云正理
彈不當九品頓斷難必用無漏道五部合斷易故用
有漏道以九品頓斷為因何得五部合斷為難。


言現觀位中至便在先說者此以隨見道次第不約
修道次第以修道觀諦不定故又修道多先觀集故
婆沙云何故見道先苦後集修道先集後苦答見道
依現觀次第修道依因果次第云云言現等覺義者
謂十六行相於四諦境現前平等而覺名現等覺婆
沙問云有四行相觀生死果何故伹名苦諦不名非
常等諦復次苦相不共唯有漏法是苦非餘故名苦
諦非常等三是餘共相謂非常等三諦皆有空非我
[022-0490a]
相通一切法故不名非常等諦也問有四行相觀生
死因何故伹名集諦復次集伹於有漏法招集生死
非無漏故因生緣相無漏亦有聖道亦名因生緣故
集不共故立以諦名問有四行相觀涅槃何故涅槃
唯名滅諦不名靜等三諦復次滅諦名不共故立名
滅唯顯究竟滅故靜名濫定妙離濫道故不名為靜
妙離諦問有四行相觀於聖道何故聖道伹名道諦
不名如等三諦復次道名唯顯趣涅槃路故立諦名
如濫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槃故不名如行出諦。



聖諦者論解云是聖者諦故得聖名謂唯聖者苦見
實苦乃至道見實道故名聖諦凡夫苦計為樂非道
計道顛倒妄見不名凡諦問虗空非擇滅何故非諦
答婆沙云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世
尊立為諦虗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等故是故世尊
不立為諦復次虗空非擇滅不墮世故非三諦無記
性故非滅諦。


一苦苦者由體成苦性如經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
苦既生住皆苦故知由體成苦性二壞苦者如契經
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故未壞之前生住
皆樂至壞之時方名為苦故知樂由壞成苦。


三行苦
者如經言非常即是苦故知不苦不樂受非是前二
即是由行成苦正理云有漏無常無非是苦准論明壞苦在
初苦苦居第二言可意有漏法者謂由樂受力令順樂受行

名為可意與壞苦合名為壞苦。


二不可意者謂由苦
[022-0490b]
受力令順苦受行名為不可意乃至由捨受力令順
捨受行名所餘非可意非不可意言有頂蘊是行苦
攝者以無常性故問道諦亦應是行苦相答道諦非
苦違逆聖心是行苦相非聖道起違逆聖心由此能
引眾苦盡故故道非苦言誰有智者瀝水洗㿈者謂
無有智人為此計也頌言能為苦因者因樂生未來
苦果能集未來眾苦果故有苦逼迫希求樂故由此
三因說樂名苦論主破云能為苦因是集諦行相豈
關於苦經部大眾部言無實樂者有二種因一教二
理言教者如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又云汝應
以苦觀於樂受又言於苦謂樂名為顛倒云何由理
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謂所有衣服飲食冷𤏙等事諸
有情類許為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
成苦因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增盛時其相方顯威
儀易脫理亦應然論主評有樂應理以有適悅可愛
等故果性取蘊名為苦諦因性取蘊名為集諦是能
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薩婆多苦集一物因果分
二者論主應知此中因果性分名雖有殊非物有異
滅道二諦物亦有殊婆沙問知四諦建立為依實事
為依因果為依現觀若依實事諦應有三苦集一物
故若依因果諦應有五道有因果故若依現觀諦應
有八上下八諦故應言四諦依因果之道因果性合
一故謂無漏合因果性皆是語越苦有漏世間問生
死究竟滅行故合立為一又苦集各四行相故離二
[022-0490c]
諦道下唯四行相故合為一上下雖八行相同故但
四諦也。


如瓶被破瓶覺即無者謂瓶被破為瓦等時則不更
生瓶之覺解也衣等亦爾言惠折餘者如惠分折水
以香昧等望水為餘火等亦然言分折受等至一剎
那者以非色法不可分折至極微故但可以惠折至
剎那也問此言二諦通四諦及非諦不答婆沙評家
意說四諦皆通世俗勝義苦集諦等有瓶衣等佛說
滅諦如園林等佛說道諦如船筏等皆名世俗佛說
四諦各有四理皆是勝義諦又云二諦俱攝十八界
虗空非擇滅亦二諦攝言及此後得世間正智者謂
是無漏根本智之後世間正智也此師意正智取境
不顛倒故名勝義諦非正智取境非實名世俗諦。


言將趣見諦道者此述入道次第也先須發心將趣
見道諦第二安住清淨尸羅第三求順見諦聞惠第
四思惟第五習定即是先住於戒後修三慧正理云
求見聖諦初業地中所習行儀極為煩廣欲遍解者
當於眾聖所集觀行諸論中求以要言之初修行者
應於解脫具深意樂觀涅槃位背生死過先應方便
親近善友善友能為眾行本故具聞等力得善友名
譬如良醫乃至廣說言思所成慧緣名及義者論云
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捨文而觀義故
喻云譬如有人浮深馳水曾未學者不捨所依曾學
未成或捨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度三慧
[022-0491a]
亦爾又云說所成言顯三勝慧是聞思等三因所成
猶如世間於命牛等如人說是食草所成解云如人命因食牛
因草等也


言前二易可成者即離染住及不善尋也正理云此
二由何易可成者由於衣等喜足少欲諸有多求資
生具者晝狎惡朋侶夜起惡尋伺由此無容令心得
定。


言巳得未得至名所無者謂無此二種多求即是
喜足少欲故此二種名為所無然此二相是婆沙本
義若依論主與此不同故論主不更求亦緣未得此
二差別便應不成是故此中應作是說於所巳得不
妙不多悵望不歡名不喜足於所未得衣服等事求
妙求多名為大欲喜足少欲能治此故與此相違應
知差別昔名知足與喜足同言通三界者正理云以何證知色
無色界亦有能治喜足少欲以現見有生在欲界從
色無色等引起時所治二種現行遠故能治二種現
行增故言能生眾聖故名聖種者正理云乃至眾聖
皆從此四生故展轉承嗣次第不絕前為後種世所
極成眾聖法身皆從於衣生喜足等力所引起是聖
族姓得聖種名言同前喜等故言亦爾者正理云如
無色中雖無怨境而亦得有無瞋善根故無色中雖
無衣等而亦得有無貪善根如彼不貪身亦不貪資
具故無色界具四聖種言樂斷樂修者一釋如章復
次無間道名樂斷解脫道名樂修復次見道名樂斷
修道名樂修言棄捨欲貪有貪者欲貪謂欲界有貪
[022-0491b]
上二界貪正理云豈不第四亦能治瞋等則應亦以
無嗔等為性非無此義然以前三為資粮故前三唯
是無貪性故此亦同能對治貪故從強偏說問何故
唯喜足為聖種非少欲耶答婆沙云少欲於未來處
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處巳得事轉不取現在一錢
為難非於未來轉輪王位以喜足難故立為聖種言
安立二事者即資具及事業為二也言為治四愛生
者論云故契經言苾蒭諦聽愛因衣服應生時生應
住時住應執時執如是愛因飲食臥具及有無有皆
如是說為治此四說立四聖種問何不立藥為聖種
正理答云不說於彼有愛生故經唯說有四種愛生
故於藥不立聖種或即攝在前三中故謂藥有在衣
服中攝如患冷以桝裹腹等有在飲食中攝如患熱多食葛粉等有在臥
具中攝如冷人臥具多著桝等故不別立准四分律云府財敗
藥無樂斷樂修與論不同。


言正入修門要有二者凡入修門總有多種以有情
類行別眾多故入修門亦有多種廣即眾多略即有
五謂多貪者不淨觀多嗔者慈悲觀多癡者緣起觀
著我者界差別觀尋伺者持息觀然就多分最略要
門唯此二種言能除亂尋者論云有餘師言此持息
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不淨多緣顯形差別引多尋
故治彼無能有餘復言此持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
尋不淨多於外門轉故猶如眼識治彼無能准正理
論不淨亦能治尋持息亦能治貪今此約多分說。
[022-0491c]


言顯色貪者謂妙青黃等形色貪者謂好形狀等妙
觸貪者謂妙軟骨等供奉貪者謂善俯仰等緣青瘀
等境翻微妙青等故緣被犲狼等食翻端正相故緣
虫蛆等翻美妙觸故緣屍不動翻供奉事等此四不
淨各治一貪若觀骨鏁通治四種准正理論此說鈍
根若利根者先於內身觀察對治四種貪境文廣不
敘。


言勝解者假想者正理云謂勝解力假想思惟諸
不淨相此非顛倒作意所攝以與煩惱性相違故夫
顛倒者本所欲為不能成辨此隨所欲能伏煩惱如
何顛倒言少分緣等者夫斷煩惱是共相作意及遍
緣一地方能斷煩惱此骨鏁觀勝解作意少分緣故
故不能斷唯能制伏四句之中應有過第四俱少在
第三第三俱非在第四句法爾准論亦然問准頌言
除足至頭半名為巳熟修此即作意巳熟所緣唯少
如何乃言作意巳熟所緣至海答頌中所說據觀初
成成巳重觀時亦容觀廣故無有失。


言不淨觀無貪為體者婆沙一師云是慧一師云是
厭評曰此不淨觀無貪為體非慧非厭所以者何對
治貪故若兼眷屬五蘊四蘊為性言通依十地者謂
此十地皆容緣欲界色故不依無色者婆沙云以無
色界無緣色法不淨觀故言唯緣欲界顯形色者正
理云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色處若謂
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觀天以為不淨舍利子等於佛
色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
[022-0492a]
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能觀佛微妙
色身為不淨故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為境。


言唯
在人趣者謂唯人三州初能現起故論云尚非餘趣
況餘界生正理云初起唯人後生餘處亦得現前。



不淨者論云既立不淨名唯不淨為行相。


言自世緣
者以假想觀勝解作意唯緣現境如五識等故若過
去即緣過去等。


言若不生法通緣三世者以不生法
種類多故又境流三世故如前世繫中說既是假想
故。


唯有漏者無漏十六行相皆是真實非是勝解作
意想此既勝解故唯有漏攝。


言曾修離染得者謂未
離染時曾得此定中間退失後離染時即便復得名
離染得或但離染即得彼地法名離染得故正理云
離彼彼地染得彼彼定時亦即獲得彼地此觀故。


言有八門者新云九門更加第一釋入出息名今章
合初二為一故但八門。


言息風者准正理論云辨屬
身風略有六種一入息風二出息風三發語風四除
棄風五隨轉風六動身風云云


言雖是慧而名念者
此亦念勝故得念名由念力故於境分明所作事成
故如四念住以慧為體而言念住故。


言五地者以四
禪無息故伹三禪巳下近分中間。


苦樂順尋者謂欲
界苦能順引尋此觀治尋故不俱起色界喜樂能違
專注出入息境此觀唯於出入息境而專注故故不
俱起三受明義言苦巳攝憂言樂巳攝喜故不別明。


言唯依欲界身者婆沙一說非色無色一說依欲色
[022-0492b]
界非無色界然初起時必依欲界。


言二得者准正理
云唯加行得非離染得未離染者定由加行現在前
故非離染得地所攝故云云


言唯真實作意者正理
有說亦通勝解作意。


言佛教方修者獨覺及佛自能
起聲聞因說力能起外道無說復不覺微細法故無
也正理又云此與我執極相違故彼執有我故此念
無。


雜亂失者正理云於五入數為五出數於五出數
為五入數准此文入出別數合而為十又三失者一
太緩失二太急失三雜亂失太緩失者謂由加行力
太慢緩故便有懈怠惛睡纏心或復縱心馳散外境
太急失者謂由加行太躁急故便令身心不平等起
若時力勵數入出息息被逼迫便令身中不和風起
由此風故初令身支諸脉洪散此風增位能引病生
乃至廣說損益之相雜亂失謂由心散便為一切煩
惱摧伏又云凡數息時應先數入以初生位入息在
先乃至死時出息最後如是覺察死生位故於無常
想漸能修習。


言隨息而行者論又云念息入出時各
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為行遍身為行一分隨彼息入
行至喉心臍髖髀脛乃至足指念恒隨逐若念息出
離身乃至一磔一尋隨所至方念恒隨逐。


言止者論
又云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煗為損為益。


言并
觀息俱大種造色等者謂觀能造四大所造色香味
觸乃至五蘊若內若外更無有我以離倒故乃至得
定。


轉者論云移轉緣息風覺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
[022-0492c]
至世間第一法位。


言入見道等者取修道無學道也
論云有餘師說念住為初金剛喻定為後名轉盡智
等方名為淨前師約無漏前名染無染巳上者名淨此師約有煩惱名染無名淨寶云
前師無漏巳前名轉無漏巳去名淨後師至有煩惱
得來名轉斷煩惱得盡名淨也。


言息是身一分攝者以六界成士夫風是一分故。



闕餘二緣者謂風道毛孔只合言二也准正理論此說胎
生若卵生者羯剌藍位入出息轉則應澡動身微薄
故便應散壞頞部曇等三位身雖漸厚而無孔隟故
猶息不轉。


言若身生第四定者前約身在此界入第
四定此約身在彼地前闕麤心及毛孔二緣此闕息
地及毛孔二緣故不同也正理云若生彼地身無毛
孔如何生彼能發語言非發語言要由毛孔但由傾
動亦能發聲如機關聲豈由毛孔。


言數息是有情數
者唯此在身內離身非出入息以非有情數故。


言非
執受者正理云以息闕減執受相故身中雖有有執
受風而此息風唯無執受。


言是等流性者准論文云
非所長養身增長時彼損減故非異熟生斷巳後時
更相續故等流性故非一剎那非無為故不通實也。


言初禪息唯三地緣者於四禪中除第四定彼無息
故亦無緣下心也准此應定欲界息四地緣。


起下地
心非是緣息心者然此中說是意識不說三識能觀
息故借下地識起上地威儀等但緣發業不緣上息
風也正理論云持息念成滿相云何謂若觀行者注
[022-0493a]
想觀息微細徐流謂總遍身如筒一穴息風連續也
如貫末尼不能動身不發身識齊此應說持息念成。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