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六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決斷名智者謂慧於曾見方能決斷或所見境意
樂止息加行奢緩說名為智智類不同不過十種此
品廣明故名分別智品所以賢聖品後明者智即是
道道是滅因前賢聖明道所成人此品明智述人所
因道先果後因故次明之言於前品初說諸忍智即
賢聖品中於見道位說八忍也於後復說正見正智
者品後八正道中說正見十無學支中說正智也言
為有忍非智為有智非見者上約有忍智為問下約
智見為問以此等四名異體同故為問起言聖慧忍
者聖者簡有漏忍也汎明諸忍略有四種謂耐怨害
謂無嗔二安受苦忍謂精進也三諦察法忍謂慧四忍許忍
謂信今此所明是第三忍八慧為性故忍與疑得俱不
名為智者問如先離欲者四法忍位自疑巳斷應名
為智答忍流類故故亦非智故婆娑云設不與俱而
是彼類又正理云諸忍正智推度意樂加行猛利故
非智攝言盡無生智不名為見者汎論其見有二種
一者推度性二者照矚今約推度故說非見餘處名
見約照矚義。


言巳斷疑故釋得智名推度性故釋得
見名非初見故不名為忍言謂有漏慧皆智性攝者
所見境中非初見故婆娑云無一有情於一切境無
始時來非有漏慧數數觀之故有漏慧皆是智所攝
巳上論文即通染不染一切有漏諸慧皆名為智言於中
[026-0504c]
唯六亦是見性者謂除五識身相應諸慧所餘善惡
皆名為見即是世間正見所攝諸染慧中唯五名見
一切無記皆非見性言如上聖慧並慧性攝者明慧
性通無所不是然此四種體雖是一義有異故故立
四名謂推度名見簡擇稱慧忍許名忍決斷名智梵
云般羅若此翻為慧梵云若那此翻為智故二各別。


言多緣世俗境者正理釋云前有漏智總名世俗瓶
衣等物性可破壞顯世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
俗境故多順世間俗事轉故從多建立世俗智名非
無勝義事轉然是愛境無勝功能息內眾惑故非無
漏又云有漏無漏二智何別無漏於境行相明利彼
有漏慧與此相違如勝劣香能熏用別炎䥫草火熱
勢有殊前無漏智分二種者前明二智束十為二今
明三智更開無漏為法類智并前世俗總成三也言
世俗遍為境者如無我觀緣一切故。


言此上六智者謂四諦智及法類智也兼無學位盡
無生智及世俗智總成九智言作六行相者謂於苦
下離空非我二行相故如下所明然此智初伹緣有
頂四蘊以為境界又論云金剛喻定境同耶問金剛喻定緣
境同上二智不緣苦集同緣滅道異註曰解云以盡無生唯緣

苦集今緣苦集起金剛喻定即同若緣滅道起定便
異以定緣滅道盡無生緣苦集故異也巳上新云准此
論文金剛喻定唯緣非想四蘊為境同初盡故今詳
此約緣苦集邊即然若通約觀諦即非唯有頂以此
[026-0505a]
定六智為體通上下界滅道境故言有頂苦集無始
未斷者謂有頂地唯無漏能斷無始時來既是異生
未得無漏故未能斷。


言有成他心智者非此四智皆是他心故言有成如
未離欲及不修者即不成故言若知他無漏心以法
類道他心智者此智能知所知同是無漏故唯道智
即此道故後是法類故通三智無漏他心智不知有
漏心故非苦集智滅是無為故非滅智他心智是見
性盡無生智非他心智問何緣巳身無漏他心智不
能知他有漏心心所耶正理云答云謂諸聖智緣有
漏時必於所緣深生厭背樂總棄捨不樂別觀緣是
無漏時生忻樂故既總觀巳亦樂別觀如是見聞非
所愛事總緣便捨不樂別緣於所愛中則不如是總
見聞巳亦樂別緣是故於他有漏心等必無聖智一
一別觀成緣有漏心無漏他心智言下他心不知上
地者此一約地上下以為勝劣但遮下心知上不遮
上心知下言信解時解脫等者此約利鈍二根明勝
劣准正理根分下中上三品及對地辨多少等又婆
娑評家云中間靜慮心心所法初靜慮三品智皆能
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言不還聲聞者謂前二果未
得他心智故所以不論言前前不知後後者前類非
一故言前前後類非一復言後後言全分對治者謂
四法智通能治欲見修惑故名全分類智通能治上
界見修惑故名全分雖滅道法智亦能治上修惑非
[026-0505b]
全故故類智不緣為簡於此故言全分言如次知見
道者見道中雖無此智而得為境故論云此他心智
見道中無總觀諦理極速轉故然皆容作此智所緣
言經十三念加行方滿者謂聲聞加行劣故經多剎
那方成以第三心便經十三念前人巳至第十六心
雖知此心乃是修道攝也言能知第八集類智者問
麟角初能知二念既更修加行何不兼知滅法忍耶
答亦以法類不同所緣境別故但知一不能知二問
何故獨覺不更起加行知第十四心耶光法師云欲
知亦得而不知者見道位心總有二分一法分二類
分初知二念是法分心知第八是類分既具知二其
心萎遏故不更知又解後心漸勝加行漸劣若但用
五心為加行未滿故不能知准論有說知初二及第
十五心此謂更起十二念為加行正理有說麟覺知四剎那謂初
二心第八第十四此言應理所以者何許從知初二
念心巳唯隔五念知第八心若更修法分加行經五
念頃加行應成何不許知十四念有餘師亦說知四
剎那謂初二心第十一十二。


言盡智者知諸漏盡等故論說異名云由此所有知
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不復更知至無生智者
謂智知不退故故言不應更知等正理釋云謂非擇
滅有無生故此智得生智託無生名無生智滅雖常
有而得非常得彼滅時此智方轉或無生言目彼滅
得如涅槃得亦名涅槃前解非擇滅名無生後解非擇滅得名無生也又論
[026-0505c]
問云如何無漏智可作如是知迦濕彌羅諸論師說
從二智出後得智中作如是知故無有失由此後得
二智別故表前觀中二智差別有說無漏智亦作如
是知問如何無生智中亦言我巳知苦等理應但說
不復更知二行不應俱時轉故若次第轉與前盡智
無差別故不應重說答應知此中意為遣疑恐有生
疑如時解脫先起盡智後得無生如是應許無時解
脫先起無生後得盡智為顯一切盡智先起故復先
說巳知等言或先但言我巳知等顯不時解脫盡後
起無生故雖重言而無有失。


言世俗智攝一全者謂
全攝自體一少分者謂他心智通漏無漏四智為體
今但攝得有漏他心智不攝無漏他心智故名少分
餘是無漏並無漏理。


法智類智各攝一全七少分者
謂此等七通法及類舉法分七智不攝類分七舉類
亦然故言少分是無漏故不攝世俗上下別故法類
互除故但攝七言苦集滅智各攝一全四少分者謂
法智等四通四諦智為體如言苦集唯攝苦諦法智
等四不攝集諦法智等四集滅亦然故攝少分不攝
他心如前巳解又四諦智非互相攝故全除之言道
智攝一全五少分者唯加他心與前有別餘相一同
前言盡無生智各攝一全六少分者謂六智通三道
故今唯攝無學道中智故言少分以無漏故不攝世
俗非見性故不攝他心利鈍不同故盡不攝無生無
生不攝盡智。
[026-0506a]


全能對治欲上界者謂對治欲界非法故立法智名
若對治色無色界非法亦應名法智但不可重名法
智故類下而知故名類智若爾法智亦能治上應亦
名類答法雖能治上非全能治故此全言巳遮此難
言境雖無別者以有宗苦集一物因果分二故言無
別不同滅道體各別故具由二義言本修加行謂知
他心者正理引脇尊者釋云引此智生要先知心後
方知所以初但應他心智名其加行相如下常辨言
事辨身等者謂於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等事皆名盡
此人身中成智名盡智言一切聖道為因生者謂具
見修無學道為同類因生無生智名為因圓盡智初
位但用見修道為因不名圓為因也。


言修道所攝滅道法智能治上者修道簡見道見道
中唯類忍治上故滅道簡苦集欲界苦集麤上界苦
集細緣麤不能斷細故故苦集法智不能治上故正
理云苦集智緣所厭境無容厭彼於此離貪滅道二
智不緣厭境緣下治上亦無過失。


言由此類智無能
治欲者正理釋云要於自界所作巳圓方可兼為他
所作非諸類智巳事成時他事未成有須助義故無
類智治欲界法。


言世俗智作十六行相者若煗頂忍具作十六行相
若世第一唯苦下行相及作所餘自共相者謂五停
心觀總別念十二緣緣十八界無我觀等總別之相
言緣道諦作四行相者唯於道有無漏他心智故無
[026-0506b]
漏他心雖作共相是忻行故而能別觀言如境既自
相行相亦自相者如心心所法是自相境亦依此境
為行相故名自相行此非十六行相所攝舊問云知
他無漏心作道下四行相知他有漏心何故不作苦
集八行相耶答且一解云忻觀容可別知故知他無
漏心作道下四行觀厭必欲總遣故知他有漏心不
作苦集八行相觀言緣心不緣所者論問若爾何故
經說如實了知有知有貪心等答非俱時取貪等及
心如不俱時取衣及垢言唯能取欲色界繫者以他
心智唯在四禪下心不能知上地故但知二界言唯
緣現在者舊云過未無作用故新云唯緣有情現起
心故不緣色者若知色者應名他色智故不緣共相
者如識了別名自相也有云若約無漏亦通共相謂
作道下四行相故不作空非我行相者謂非苦智知
他心故不作苦下行相乃至非滅智故不作滅下行相
不簡集下及苦下二行相者謂集與苦二行非空無
相解脫故不簡之理實亦不作彼相也盡無生所不
攝者舊云苦集滅智如前巳簡為盡無生亦通道諦
故復重簡不在見道者此同舊解以速疾故新云無
異心故謂見道總緣無別異心起他心智。


不在無間
道者新云他心智不斷障故言如應容有者若未離
欲雖在餘道亦無他心故言容有言我生等涉於世
俗者謂此二智雖是勝義攝而涉於世俗猶言我生
巳盡等故此即前因涉於後果謂由觀內盡無生力
[026-0506c]
於出觀時作如是言我生巳盡等故在觀內離空非
我以空非我違於我故問不作無我行可然世俗智
中不言不空何不無漏觀中作空行耶答空治我所
見無我治我雖我見所見有殊而同一我為體猶言
我故前因位中亦不作空釋前言者婆娑云我生巳
盡是緣集四行梵行巳立是緣道四行相所作巳辦
是緣滅四行相不受後有是緣苦二行相謂苦非常又云
我生巳盡者為盡何生謂盡三世生以顯非想處四
蘊盡也梵行巳立為無學梵行巳立耶答謙學梵行
巳立非無學以無學梵行今始立故言所作巳辦者
一切煩惱皆巳斷故一切所作巳究竟故一切道路
巳遮塞故廣如彼釋言不受後有者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諸阿羅漢皆無後有故通說言不受後有廣如
彼釋。


言有是處有是事者舊云處是稱合道理義相容受
義事者謂事用比十六皆如理所引了別有部通云
本論謂有是處有是事但為顯示前八行相義決定
故作如是言故不別立。


名既十六行相亦十六者是正義論有餘師言名雖
十六實事唯謂七緣苦諦名實俱四緣餘三諦名四
實一註曰准婆娑答云緣苦諦行相是顛倒近對治故
如四顛倒名體各四緣餘三諦所起行相非四顛倒
近對治故名雖有四實體唯一此不正義也巳上言成
辨理故者論說喻云譬如泥團輪繩水等眾緣和合
[026-0507a]
成辦瓶等准論釋十六行相總有四番兩是名釋兩
番是論主釋章伹敘古一番餘並不述廣如論文此
體唯是慧者是有宗義若依論主與此不同故論云
若爾慧應非有行相以慧與慧不相應故由此應言
諸心心所取境類別皆名行相註曰解云謂境於相品
類差別不同故言行相或是能取境差別相故名行
相也巳上能行所行等者論總結云由此三門體有寬
狹慧通行相能行所行餘心心所唯能所行諸餘有
法唯是所行。


言俗智通三性者不簡善惡但於境決斷皆名為智
故通三性言餘地無他心智者正理論云他心唯依
四本靜慮不依近分中間此智所緣極微細故謂依
彼地道力微劣不能了達他相續中現在微細心心
所法亦不依無色彼無此加行故法智依六地者上
七近分唯是有漏故亦不依無色以不緣欲故但六
地所餘七智通依九地者總說雖同然於此中非無
差別類智決定九地法智唯依欲界身者婆娑云生
上二界必不起法智以彼厭下苦集諦故不欲重觀
既不觀下苦集亦不觀下滅道以滅道智用苦集智
為上首故巳上論文然生上界雖無現起亦得成就以是
無漏不繫地故。


以緣擇滅唯是法者謂擇滅無為但為法境非為身
受心也言餘八智通四念住者謂八智境通色及心
心所等故通四念住於中道智緣無漏色亦得名身。
[026-0507b]


法類道各九者法類上下境別不互相緣如有二人
同住一處一人觀地一人觀空不相見面餘所不遮
若無漏智皆通法智緣若俗智即苦集智緣類智亦
然道智除世俗者謂道智緣無漏為境世俗有漏故
不緣餘隨皆得苦集智各二者謂此二智苦集是有
漏者方是所緣餘是無漏故無緣理故於他心中簡
取有漏者此四皆緣十智為境者世俗遍緣一切法
故如無我觀等他心通漏無漏故有漏緣俗智若無
漏者緣道為境九智體皆是道故得遍緣盡無生亦
遍緣故皆通十智滅智不緣十智者謂滅智但緣無
為智是有為故總不緣也。


三界所繫及無漏有為者有漏繫屬定故約界分為
六無漏不墮繫故異界共為一通成四法俗智緣十
者俗智能遍緣一切法故通十境言欲界二者唯取
欲界相應不相應二不緣色無色故道二者亦相應
不相應善無為者謂擇滅也簡無記無為故名善以
虗空非擇滅非諦攝故智所不緣言類七者類不緣
欲除欲二境及無記無為故七餘皆得緣苦集二智
各緣六法者謂此二智唯緣有漏故伹通三界各二
為六不緣無漏境除道二及無為也滅緣善無為者
唯緣擇滅也言道二者道智不緣有漏境及無為故
但緣二三相應法者謂他心智唯緣心心所不緣不
相應及無為又不緣無色故但緣三除無記無為者
盡無生智緣法雖廣然不緣非諦故除虗空非擇滅
[026-0507c]
無記無為也。


言除自品者明無一念智知一切法雖世俗智能觀
一切為非我觀猶不能觀其同時諸法言境與有境
性別者境謂所緣有境謂能緣合若俗智許緣自體
則境有境應無差別故不得緣言同一所緣者譬如
眾人同觀初月不相見面若緣相應即自緣失解云
如心王心所同一所緣若依心王緣受等受等若須
緣於受等故成自緣巳上不緣俱有者謂不緣四相如
眼不見扶根色等極相隣近故一剎那三法非此智
所緣唯聞思所成者簡修所成論云修所成慧地別
緣故若異此者應頓離染解云俗智總緣故修慧別緣故非修慧也婆娑
正理許通修慧不同此論。


約人成智總有三節一漸增位二離欲位三無學位
異生及初念聖定成一智者即第一位一切九聖皆
成俗智以並未離欲故不成他心苦忍初心聖人雖
成無漏慧而未名智伹成世俗與異生同至第二剎
那苦法智位即加法智及苦智并前俗智及成三智
此法智苦智體雖是一而所望異故得兩名故見道
中總成七智者並約未離欲說於見道中通成六位
第一念位唯世俗第二位成三智後辨四位故成六
也唯此六位可有智增餘位並無如集類智滅類智
位雖各有智名不異前處不增也亦諸忍位皆無智
增道類智時是修道攝離欲增他心者第二節也章
約總相故言八成如論道理於前諸位各次第增謂
[026-0508a]
異生初聖先一今二第二念位先三念今四乃至先
七今八方可盡理云云諸位人皆通離欲故言無時
解脫者即不時解脫也。


約位辨修者正理論云且應思擇何謂為修習善有
為令圓滿自在此是修義。


忍正起時修未來忍者謂
先未曾得此種姓今時創得勢力未廣故修同類不
能傍修故論云具修自諦諸行相念住乃至對治所
緣俱決定故註曰解云見道八忍定緣八諦斷八諦惑
不相交雜修道不爾准章唯約忍智自為同類詳論
亦然巳上言現觀後邊者謂三類智是諦後邊謂於後
邊觀當諦智得圓滿故後後邊修法智位時未圓滿
故故於此位不能修也修俗智者謂由二義一無始
來曾知苦等今亦知苦同又此智無始來未斷非想
土惑今斷非想俗智欣慶起得隨喜同為一事現觀
者謂同知苦斷集事業是同即三現觀中事現觀也
言於道中曾無事現觀者謂無始來未曾得無漏道
故無同事業故道不修此是一義又必不巳下第二
義釋道不修言當丁浪反諦事周者謂苦集等三當諦
巳周兼能修俗於道當諦尚不自周況能兼修世俗
智也又論云雖集滅邊未遍斷證而於當位斷證巳
周道即不然種姓多故註曰解云此釋妨也當都郎反
巳周者謂見道位雖未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而於無
學位必當周故道即不然非唯見道不修一切無學
位亦不遍修章中當字為去聲舊意亦同巳上言有遍
[026-0508b]
聲者謂問何故於苦集等乃有邊言道即有邊聲聲
謂言聲也佛亦於道得修習修俱不盡者舉勝況劣
佛尚不盡況餘人哉以佛不修聲聞等道故非起得
得故得修不盡非盡現前故習修不盡於見道位無
容起者謂漏無漏心不俱故婆娑問云若爾何故不
現在前答此智與見道須臾不現前者此智便起以
見道無剎那斷義是故此智無容現前論難現行前
相違故過見道位無容起故設見道位中若爾何名
修先未曾得今方得故云謂於見道須臾不現前
者此智便起以見道無剎那斷義是故此智無容現
前論難云問謂於爾時起得自在餘緣障故體不現
前言色界六者謂未至中間及四靜慮婆娑問云何
故六地見道當能修下下不修上答上勝下劣如劣
朝勝勝非朝劣此亦如是言苦集邊修四念住攝者
謂苦集通身受心法四境故通四念住滅唯法境故
唯法念道諦不修故不論也隨於何諦至為境者謂
隨苦集滅下界上界行相有殊皆彼為境。


言修六或七智者且修有二種一行修二得修行謂
現行得謂起得修道初念行修二智謂道及類此體
是一而不二也次第超越皆同此三得修六七不同
今章中唯約得修不說行修以依釋頌故准論具明
二種諸道皆然下不處述言巳離欲加他心者正理
云先巳離欲入聖道者何緣見道不修他心智以他
心智遊觀位攝依容預道方有修義見道位中為觀
[026-0508c]
諦理加行速疾故不能修今第十六道類智時容預
位故故修此智非無學故不修盡無生不修世俗如
上巳說又此治非想俗智不能治非想故無同治義
故不修也雖三諦邊是有頂治修俗智者別緣故修
此無別緣故不修也斷八地無間等者此中總有三
例一斷八地無間道二有欲餘道三有頂八解脫此
之三類雖修智不同而七支數等故頌同處明所以
伹言八地無間者以有頂不修世俗此八無間修世
俗故故別名之由世俗智不治有頂故治下地故故
不同言除第九解脫者謂第九解脫是無學道故非
此所明若無間及有欲餘道修七智者此通漏無漏
故修法智類智四諦智及世俗智無間道及有欲餘
道故不修他心非無學故不修盡無生然法類互修
者由因力相資故修謂互為同類同故下准此釋言
除世俗加他心者有頂治故除世俗解脫道故加他
心故亦成七言上無間至修六者無間道故不修他
心有頂治故不修世俗故伹修六斷欲界第九解脫
道者巳離欲故得他心斷上七地者除有頂也言前
八品惑諸勝進道者除第九同前八解脫然八解脫
初離繫故無世俗智此通世俗故別明之言加世俗
及他心者非有頂治故有世俗非無間道故加他心
此中總有四例同修八智一斷欲第九解脫及勝進
二斷上七地解脫及勝進三上八地加行四斷有頂
八品勝進道然章門是有學故皆除盡無生極至於
[026-0509a]
八。


言無學或十或九者並約得修說若論行修二種皆
唯修四謂苦集類及盡無生隨一以彼初心唯緣有
頂四蘊故問無學初心如何得修世俗智耶答雖世
俗智於彼無能而無學位眾德具足如王登位一切
萬國皆來朝賀故世俗智起得來朝。


有學練根諸無間道未來修六者以五種姓非一故
言諸然實性伹一無間不得言諸是有學故除盡無
生無間道故不修他心有學練根一無間道正斷見
惑所引無知似見道中道類忍時斷非想惑不修俗
智故伹修六。


言無學練根諸無間道未來修七者如
治有頂故不修世俗謂無學練根九無間道斷修惑
所引障如斷有頂染謂諸練根皆如得果故是鈍根
故除無生智餘同有學有學練根諸解脫道至六者
似道類智故亦不修世俗更除盡無生及他心故伹
修六有餘師言解脫道位亦修世俗此意如三類智邊能修世俗智
若加行道至及世俗智者此同見道加行有世俗

故故並加之非斷障故巳離欲者加他心智言退法
等五者謂六種姓中除不動性彼是利根故練根門
咸皆不說言前八解脫者以第九解脫加智所以前
明修八智者既言無學復是解脫必有他心猶鈍根
故除無生智不修世俗者如有頂治故言於前八上
加世俗智者如初得應果說猶是鈍根故除無生智
第五種姓至修十者加無生智由此前八解脫五種
[026-0509b]
姓同無無生故一處明第九解脫前四種姓未得無
生第五種性得無生故所以別說言勝進道鈍九利
十者非斷障故有他心智非治有頂故有世俗智有
學雜修者雜修靜慮也及五通者於六通中除漏盡
也心漏通如前初得應果說更不復明修七智者通
漏無漏故兼世俗無間道故無他心有學位故無盡
無生故伹修七餘道修八者非無間故加他心既言
雜修及五通故明巳離欲不須簡之以除盡無生以
未得故言無記性故不名為修者五通解脫唯三是
善二是無記如下所明無記非修巳如上辨言餘四
靜慮者謂除雜修外純靜處也未離欲名七者有世
俗無他心異生若巳離欲加他心者若斷欲第九解
脫得初定他心乃至離第三禪染得第四定他心若
離第四定染不得他心故異生依四靜慮即具二智
自餘諸位唯修世俗又論云順決擇分必不修他心
以是見道近眷屬故。


言諸道謂有漏二道者新云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
道並通不同章釋言依此者謂上諸道隨何地現起
名依。


得此者謂有漏道依上近分離下染時及無漏
道隨依何地離染之時第九解脫得上地也時唯修
當地善法不修餘地以有漏法繫地堅窂故二義別
者隨依何地現起名依離下染時初得上地根本名
得一為離此者謂聖人隨依何地離此地染時修所
離地及下地無漏即如依初定離二定染等時得第
[026-0509c]
二定及下無漏舊云望離染地言修此地下地不望
依地若望依地亦名修上二得此等者聖人隨依何
地得二三定等即修二三定等及下無漏三起此者
謂聖人現起二三定等聖道之時即修二三等定及
及地下無漏問前修有漏何不言為離此耶答用有
漏道及無漏離染之時修此地有漏不異依此地及得
此地時修此地有漏依下地道漸離上染復不能修
上地有漏不同修無漏故不別說起此與前依此同
前中通用漏無漏道故故修無中唯離此為異言修
此下無漏者正理論云於上染同能治道故故得修
下婆娑又云無漏依上必修下以自在不繫故問何
故無漏不修上答前之二類未得上地故不能修上
第三類中雖容巳離上染不決定故故不說修惑依
漸次得地不言修上惑於上地不自在故不修上也
為離此言通二四道者謂約能治通二四道非所治
道也以離此言局修無漏故言唯初盡智至有漏德
者正理問云何緣唯此初盡智時力能遍修諸有漏
德創能彌滅無始時來一切善根煩惱怨故如有摧
伏國所共怨一切俱來慶賴稱善又煩惱縛斷無餘
故如能縛斷所縛氣通故唯初盡智能遍修也言自
心初為王位至起得來朝西方登王位時以水灑頂
隨方所尚異種珍奇皆來朝貢心王亦爾初證極果
善得來朝生上不修下者以身生上定不成下有漏
善故所以生上不能修下言今雖還得不名為修者
[026-0510a]
論云非依劬勞而證得故。


治遣二修依有漏法者唯有漏法可加二修無漏無
過不可治遣故有漏法通具四修若無漏法但行得
二修也言加防護修及觀察修者論云如契經說云
何修根謂於六根善防善護乃至廣說又契經言云
何修身謂於自身觀髮毛爪乃至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