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1 大易粹言-宋-方聞一 (master)


[067-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六十七   宋 方聞一 編
繋辭上三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
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竒於扐以象閏五嵗再
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
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067-1b]
 伊川先生曰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行鬼神者數
 也數氣之用也大衍之數五十數始於一備於五小
 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則為五十五數之成也成則不
 動故損一以為用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成變化而行
 鬼神者也變化言功鬼神言用經/説
 横渠先生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地之
 數也一固不為用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
 七地八天九地十夫混然一物无有終始首尾其中
[067-2a]
 何數之有然言者特示有漸耳理須先數天又須先
 言一次乃至於十也且天下之數止於十窮則自十
 而反一又數當止於九其言十者九之耦也揚雄亦
 曰五復守於五行者盖地數无過天數之理孰有地
 大於天乎故知數止於九九是陽極也十也者姑為
 五之耦焉耳
 極兩/兩是謂天参數雖三其實一也象成而未形也
  兩/兩 地兩效剛/柔之法也 七離九/六坎八
[067-2b]
 參天兩地此但天地之質也通其數為五乾坤正合
 為坎離之數當六七精為日月粗為水火坎離合而
 後萬物生得天地最靈為人故人亦參為性兩為體
 推其次序數當八九八九而下土其終也故土之為
 數終於地十過此以往萬億无窮不越十終反一而
 已陽極於九隂終於十數乃成五行竒耦乃偹過此
 周而反始滋至无筭不越於是陽用其極隂不用極
 而用六者十者數之終九之配也地无踰天之理終
[067-3a]
 於其終而已焉參天兩地五也
  一地兩二也/一天三三也 三地兩六也坤用/三天三九也乾用 五地兩十也也/五天三十五
  凢三五乗天地之數揔四十有五并三天兩地者/數之五共五十虚太極之一故其用四十有九
 掛一象三象天地之三也揲象四時四時揲之數不
 過十十時乃三嵗半舉三揲多之餘也直云五嵗再
 閏者盡遇多之極也揲餘九則揲者四十而已四十
 乃時之數也
 竒所掛之一也扐左右手四揲之餘也再扐後掛者
[067-3b]
 毎成一爻而後掛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掛也閏常不
 及三嵗而再至故曰五嵗再閏此歸竒必俟於再扐
 者象閏之中間再嵗也
  六七八九十/五四三二一 此相間循環之數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二相間是相得也各有合以
 對相合也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各有合神也位相
 得化也○成變化行鬼神成行隂陽之氣而已矣並/易
 説/
[067-4a]
 兼山郭氏曰有天地之數有大易之數天地之數五
 行之數是也大易之數八卦之數是也五行之數始
 於天一終於十二辰周十二辰凡十七萬七千一百
 四十七化生萬物者也八卦之數始於太極終於二
 篇之䇿二篇之䇿凡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
 數也河圖合二者之數故縱横列之為十五小衍之
 數也天五潜運於中統而用之大衍之數天有三㣲
 地有八方是故五行之初自青氣始八卦之運自帝
[067-4b]
 出乎震始此氣數有異同之别也獨人之氣不然天
 統以子為始地統以丑為始人統以寅為始而人氣
 起於申是則不同也按十二部經法曰人氣起於中
 焦注乎太隂漏水下百刻周行五十度而復㑹于手
 太隂太隂者金也是天地之氣起於震木而人之氣
 起於坤金而談道者方且謂乾為氣坤為形為我生
 之固有也見其絪緼者故謂之龍虎見其變化者故
 謂之男女於是呼吸以求精按蹻以練形謂可以長
[067-5a]
 生未足以語此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知者能知乾坤之所以然則道可一言而盡
 也易/説○凡數有母有法有實蓍之母四十九是也蓍
 之法四是也蓍之實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
 是也數有是母必有法以用之然後得是實三者闕
 一則蓍道絶矣此聖人幽賛神明之道也○蓍數之
 母必用四十九者惟四十九即得三十六二十四二
 十八三十二之䇿也何惟四十九得之盖四十九之
[067-5b]
 數去其十三則得三十六而去其十三者是初揲餘
 五再揲餘四三揲又餘四也去其二十五則得二十
 四而去其二十五者是初揲餘九再揲餘八三揲又
 餘八也至於其數二十八則去其二十一而得之也
 其數三十二則去其十七而得之也凡得者䇿數也
 去者所餘之扐也䇿數皆自四十九數而得非四十
 九則不可得故四十九為蓍數之母○蓍之法必用
 四者以蓍之象本皆四也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
[067-6a]
 十二是也九八六七亦四也名曰老隂老陽少隂少
 陽亦四也故蓍之法非四不可用○蓍之實必三十
 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者以四法而得之也四其
 九三十六也四其六二十四也四其七二十八也四
 其八三十二也○四象之數必曰九八七六何也曰
 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之䇿再以四揲而得
 之也以四揲而得之何九六為老而七八為少也曰
 九六天地之數也乾坤之䇿也七八出於九六者也
[067-6b]
 六子之䇿也乾坤相索而成者也並揲/蓍説
 白雲郭氏曰聖人易數之學不傳久矣今粗能通者
 天地之數大衍之數乾坤二篇之䇿而已捨揲卦之
 外亦莫知其用也世人言易數者皆出於緯書星歴
 災異之學流為隂陽末技非聖人之道也然大衍天
 地謂之數乾坤二篇謂之䇿則數者䇿之所宗而策
 為已定之數也孔頴達謂於二篇之䇿萬有一千五
 百二十之中獨取五十䇿為用是則數反出於䇿大
[067-7a]
 衍反出於二篇其倒置甚矣豈不思積數之揲而後
 有策由大衍而後有二篇乎京房以十日十二辰二
 十八宿為五十馬融以太極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
 二月二十四氣為五十荀奭以八卦六爻加乾坤用
 九用六為五十皆妄相傅㑹非學者所宜言至鄭康
 成姚信董遇皆取天地之數以減五六義雖近之而
 鄭氏謂五行減五為五十姚董謂六畫減六為四十
 九五六當減則減又何必傅㑹五行六畫此儒者之
[067-7b]
 蔽也韓氏取王弼之言曰演天地之數所頼者五十
 夫何頼焉顧懽云立此五十數以數神又何立焉夫
 數本於自然數之所始聖人能知而明之耳安能以
 私意加毫末於是也故大衍之數五十是為自然之
 數皆不可窮其義窮之愈切其失愈逺唯毋意毋必
 斯得之矣故曰至誠如神自其用四十有九之後聖
 人得以用之也若是則大衍之數五十猶數之天也
 其用四十有九猶數之人也天人之道既立則用與
[067-8a]
 不用生焉此之謂易之數也然近世歴家多稱出於
 大衍盖傅㑹其數於其始名是而實非及一變用則
 其數支離終不可復得何大衍之有皆妄人之説也
 歴數之説傅㑹甚易且以五十為始四十九為始五
 十五為始八十一六十四皆可首數至其窒不能通
 則小小遷就亦无大失是知顧懽之言可立之數也
 儒者往往不明乎此肆為術士所欺然自漢以来太
 初四分猶為近古故其數多本乎自然是以歴家有
[067-8b]
 言曰古之六術並同四分以遷史考太初亦四分也
 而亡失特甚歴之踈繆有古以来莫甚於三統班氏
 不復討論太初而備載三統至其傅㑹欺妄之言一
 語不遺良可嘆也後世皆謂一行王朴之術出於大
 衍二者亦皆術士之學第能文飾之耳欲如太初四
 分近古之數尚未之有况易乎故易數與歴不可同
 論也○五十者數之本也四十有九者數之用也此
 聖人用數揲蓍之法也揲蓍之法自四十有九分而
[067-9a]
 為二以象兩儀就兩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
 而配兩儀以備三才之象故曰掛一以象三也揲之
 以四象四時也竒者所掛之一也扐者左右兩揲之
 餘也得左右兩揲之餘寘於前以竒歸之也歸竒象
 閏也五嵗再閏非以再扐象再閏也盖閏之後有再
 嵗故歸竒之後亦有再扐也再扐而後復掛掛而復
 歸則五嵗再閏之義矣凡一竒再扐三變而成一爻
 十有八變則一卦成矣然併竒與扐計之初揲非餘
[067-9b]
 五則餘九再揲三揲皆非餘四則餘八世俗以八九
 謂之多四五謂之少故有三多三少之言其數雖不
 差而其名非矣且初揲餘五再揲餘四三揲餘四以
 四十九數計之去此十三數則左右兩手之中得四
 九三十有六老陽之數也故陽爻為九而其䇿為三
 十六初揲餘九再揲餘八三揲餘八以四十九數計
 之去此二十五數則左右兩手之中得四六二十有
 四老隂之數也故隂爻為六而其䇿為二十四至於
[067-10a]
 世俗所謂兩少一多者去其十七則得四八三十有
 二少隂之數八也俗所謂兩多一少者去其二十一
 則得四七二十有八少陽之數七也揲蓍之法本无
 二致因或者誤以扐為竒又好以三多三少論隂陽
 之數故異説從而生焉○一三五七九天數之五也
 二四六八十地數之五也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
 與九五與十皆合也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積一
 三五七九之數凡二十五故曰天數二十有五積二
[067-10b]
 四六八十之數凡三十故曰地數三十合天地之數
 五十有五天地所以能成變化而行鬼神者莫不有
 數存焉成變化行鬼神所謂幽明之故也變化見於
 萬物者也鬼神運於四時者也易數以大衍為宗天
 地之數大衍之所合也故先大衍而天地次之並易/説
 ○世俗皆以三多三少定卦象如是則不必四十九
 數以四十五四十一皆初揲非五則九再揲三揲非
 四則八矣豈獨四十五四十一為然哉自三十以上
[067-11a]
 論之則三十三三十七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一六十
 五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五八十九九
 十三九十七皆可得五九四八多少之象與十九數
 為母者无以異獨不可得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
 十二之䇿數故蓍數四十九為不可易之道可易者
 非聖人之法也○楊子雲太元以三揲取三象其法
 盖倣此○是三者之數莫知所立之後先謂四十九
 為先乎則非法之四亦不用四十九矣謂法之四為
[067-11b]
 先乎則非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亦不用法
 之四矣故三者之數一有一无則蓍之道不立一先
 一後則蓍之用不成惟同有同立莫知後先故其數
 一本於自然如鐶之無端雖聖人不能加毫末於是
 矣○歸竒合扐之數謂不用之餘數也䇿數謂所得
 之正數也初揲餘數得五再揲餘數得四三揲餘數
 又得四世所謂三少者也其數凡十有三於四十九
 蓍之中去此不用之餘數十有三則所得正䇿數四
[067-12a]
 九三十有六故為老陽○不用之餘數初揲餘九再
 揲餘八三揲又餘八世所謂三多者也其數凡二十
 有五於四十九蓍之中去此不用之餘數二十有五
 則所得正䇿數四六二十有四故為老隂○三揲不
 用之餘數得五與八八九與四八其數皆二十有一
 也於四十九蓍之中去此二十一數則所得正䇿數
 皆四七二十有八故為少陽○三揲不用之餘數得
 九與四四五與四八其數皆十有七也於四十九蓍
[067-12b]
 之中去此十七數則所得正䇿數皆四八三十有二
 故為少隂○揲法先以右手揲左次以左手揲右故
 曰兩揲之餘今人或止揲一手即以餘數足之者非
 法也自唐初以来以竒為扐故揲法多誤至横渠先
 生而後竒扐復分揲法於是明矣○凡一掛再扐為
 三變乃成一爻此言毎成一爻又言第二第三揲不
 掛者正所以明正義之失也君子之言㣲而顯如此
 ○古歴十九分為一閏而閏餘之法嵗得十九分之
[067-13a]
 七三嵗當得二十一分是一閏有餘二分也五嵗即
 得三十五分是兩閏不足三分也故一閏常不及三
 嵗再閏常五嵗有餘觀横渠先生之言至簡而正昔
 人之誤无遺矣○凡卦爻所得之數獨謂之䇿自餘
 雖天地大衍亦皆謂之數隂陽有九六七八數也蓍
 之四十九亦數也掛之竒耦盖謂畫也非䇿非數也
 ○扐者數之餘也如禮言祭用數之仂是也或謂指
 間為扐者非也大衍之扐盖兩手之餘數故其字亦
[067-13b]
 從手如揲之從手也揚子雲作艻亦謂蓍之餘數豈
 以草間為艻邪○正義云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
 歸之合於扐掛之一處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
 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緫掛之是再扐
 而後掛也詳正義言天之數謂左手之蓍也地之數
 謂右手之蓍也言扐掛者是以初為竒也盖以左手
 之蓍為一揲右手之蓍為再揲以再揲為再扐是六
 揲六扐而成一爻三十六揲三十六扐而成一卦與
[067-14a]
 十有八變而成卦之文異矣○正義以左右兩手之
 餘為再扐而前復云竒謂四揲之餘者則是既以竒
 為餘又以扐為餘竒與扐異名而同一事矣繋辭言
 歸竒於扐則竒與扐為二事也又言再扐而後掛則
 扐與掛亦二事也由是知正義誤以竒為扐又誤以
 左右兩揲為再扐如曰最末之餘歸之合於扐掛之
 一處則是又以扐為竒而扐為掛亦不復為二事也
 其説自相抵牾莫知所從惟當從横渠先生之説曰
[067-14b]
 竒所掛之一也扐左右兩揲之餘也以此為正○繋
 辭言歸竒於扐是歸掛一於餘數也如正義言是歸
 餘數於掛一也○繋辭以兩扐一掛為三變而成一
 爻是有三嵗一閏之象正義以每一揲左右兩手之
 餘即為再扐是一變之中再扐一掛皆具則一嵗一
 閏之象也正義所論歸餘數於掛一則是緫掛指間
 故畢中和因之有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之言此皆
 誤以扐為指間不知其為兩手餘數也指間之説本
[067-15a]
 於馬氏故後人因之○凡揲蓍第一變必掛一者謂
 不掛一則无變所餘皆得五也惟掛一則所餘非五
 則九故能變第二第三揲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盖
 不必掛也故聖人必再扐後掛者以此○或言舊法
 初揲用四十九而掛一第二與第三揲或掛或不掛
 而止用四十八數者皆非是今三揲皆用四十九數
 而掛一俱不在竒耦數中某按書法第二第三揲皆
 除掛與扐而揲未嘗用四十八數也若三揲皆用四
[067-15b]
 十九數而掛一則每揲皆得四十䇿或四十四䇿其
 餘扐皆非五則九一揲足矣何用三變為如是則終
 无四九四六四七四八之䇿此盖不知所謂䇿數也
 盖䇿數因論多少而失之多少又因論竒耦而失之
 聖人之法掃地矣○大衍之法自唐以竒為扐以扐
 為掛以正䇿數為餘數逮今五百年矣雖名既不正
 義亦難通而其為數尚未失也至取三多三少之數
 以辨隂陽老少雖畫卦未至異同而棄䇿數不用則
[067-16a]
 四十九之蓍已似可廢至傳一行之學又直取三多
 三少之象以畫竒耦不復問其數此與擲錢代蓍无
 以異四十九蓍於是真可廢也究其始盖不明䇿數
 之弊又重之以畢中和再揲三揲非三則七於是毎
 變必掛而古法更張人亦不以為非矣况擲錢代蓍
 亦自唐始是蓍已可不用安知揲蓍之道不遂絶乎
 百世之下康節先生出而後明言䇿數横渠先生出
 而後明正竒扐伊川先生出而後其法大偹學者於
[067-16b]
 是復知聖人生蓍立法之意斯道不可得而絶矣豈
 小補哉並蓍卦/辨疑
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
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䇿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
之數也
 兼山郭氏曰何謂九六天地之數乾坤之䇿曰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天五此天地之生數也天之生數凡
 三一三五是也合一三五之數是為九地之生數凡
[067-17a]
 二二與四是也合二與四之數是為六故曰九六天
 地之數也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六之則為三十六
 又四之則九也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六之則為二十
 四又四之則六也故曰九六乾坤之䇿也九六本於
 天地之數得於乾坤之䇿故乾所以稱九而為老陽
 坤所以稱六而為老隂也○何謂七八出於九六六
 子之䇿乾坤相索而成曰由上所言則隂陽止於九
 六而已何七八之有由震巽六卦考之然後得七八
[067-17b]
 之數盖震坎艮之三卦皆乾畫一坤畫二乾畫一其
 䇿三十六坤畫二其䇿四十八合之為八十四䇿復
 三分之則一爻之䇿二十八也又以四之法揲之是
 為七巽離兑之三卦皆坤畫一乾畫二坤畫一其䇿
 二十四乾畫二其䇿七十二合之為九十六䇿復三
 分之則一爻之䇿三十二也又以四之法揲之是為
 八由是言之七八由九六之變而成故曰七八出於
 九六者也六子之䇿也以乾之䇿索於坤而為震坎
[067-18a]
 艮之䇿八十四以坤之䇿索於乾而為巽離兊之䇿
 九十六故曰乾坤相索而成者也如是則七安得不
 為少陽而八安得不為少隂乎故聖人幽賛神明之
 道无非本於神明自然獨能賛以明之而已夫何容
 心焉○或曰乾坤稱九六而六子不稱七八何也曰
 九六有象也七八无象也以卦言之則六子之卦七
 八隠於其中而无其象以畫言之則雖六子亦皆乾
 坤之畫无六子之畫也如震之初乾畫也乾䇿也震
[067-18b]
 之二三坤畫也坤䇿也在震初无是畫无是䇿也乾
 畫不得不稱九坤畫不得不稱六也故惟乾坤有用
 九用六之道諸卦之得竒畫者皆用乾之九也得耦
 畫者皆用坤之六也終无用七用八之道故曰九六
 有象而七八无象也並揲/蓍説
 白雲郭氏曰䇿者揲而所得之數也乾坤之䇿皆取
 老隂老陽之數老陽之數三十有六六之則乾之
 䇿故二百一十有六老隂之數二十有四六之則坤
[067-19a]
 之䇿故百四十有四二篇之䇿凡陽爻百九十有二
 皆乾之九也隂爻百九十有二皆坤之六也合為䇿
 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象萬物之數也乾坤之䇿三
 百六十而曰當期之日者三百六十中數也二十四
 氣過之故曰氣盈十二月不及焉故曰朔虛氣盈朔
 虛積而為閏者也聖人舉中道言之故曰當期之日
 乾坤二篇之䇿皆一定之數出於大衍者也故大衍
 之序先天地而乾坤之䇿又次之易/説○一三五七九
[067-19b]
 天數也二四六八十地數也自天一至天五為天地
 之生數自地六至地十為天地之成數此見於天地
 者然也其用於易者則以生數成數故一三五成而
 為九二四成而為六自九變而成七自六變而成八
 至於十則復變而為一者也天地於是无餘數矣易
 有兼天地之道故曰與天地凖人在其中故曰兼三
 才○大衍揲蓍之法繫辭言之雖詳獨不載九八七
 六隂陽老少之數而學者相傳謂九為老陽七為少
[067-20a]
 陽六為老隂八為少隂及觀乾爻稱九坤爻稱六則
 九六為隂陽盖无疑也而六子皆稱九六不言七八
 則少隂少陽未有所據及考乾坤之䇿曰乾之䇿二
 百一十有六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六之一則乾爻得
 三十六坤爻得二十四是則老隂老陽之數也又考
 二篇之䇿陽爻百九十有二以三十六乗之積六千
 九百十有二隂爻百九十有二以二十四乗之積四
 千六百八合之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則二篇之䇿
[067-20b]
 亦皆老隂老陽之數也而少隂少陽之數又无所見
 再置陽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陽二十八乗之積五千
 三百七十六再置隂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隂三十二
 乗之積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為萬有一千五百
 二十以是知少隂少陽之數隠於老隂老陽之中如
 是則七九皆為陽六八皆為隂其畫為竒為耦皆同
 聖人畫卦初未必以隂陽老少為異然卜史之家欲
 取動爻之後卦故分别老少之象與聖人畫卦之道
[067-21a]
 已不同矣然七九為陽六八為隂盖謂隂陽各有二
 道與説卦言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其義皆同是道也以聖人不明載之繋辭故後世
 紛紛互相矛盾至有大失聖人之意者大率多主卜
 史之論不知所謂䇿數遂妄為臆説也究其原盖自
 唐畢中和之誤亦有由来然猶能通其數而其誤有
 四論餘不論䇿以多少為言一誤也誤認扐之義置
 餘於三指間二誤也揲左不揲右三誤也每扐必掛
[067-21b]
 一四誤也因此四誤故後人之弊有不勝言者夫揲
 蓍在易為无可疑之事尚且多誤如此則易道之難
 明難言可知己○凡掛扐之數為餘數三十六二十
 四二十八三十二為䇿數盖本於繋辭言乾之䇿坤
 之䇿也故邵康節先生以餘數為歸竒合扐之數以
 四九四六四七四八為䇿數而正義云歸此殘竒於
 所揲之䇿則以竒為餘數又以餘數歸之䇿矣如是
 則竒扐與䇿混殽莫辨故畢中和言三指俱遇少通
[067-22a]
 計十三䇿三指俱遇多通計二十五䇿此不當名䇿
 者皆稱䇿也殊不知䇿者卦之所得之定數也乾得
 二百一十有六坤得百四十有四是也非卦中所得
 之䇿雖天地大衍皆謂之數則蓍之餘數正義既誤
 歸於所揲之䇿而畢中和又不當名䇿而名之曰䇿
 也並蓍卦/辨疑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
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067-22b]
 白雲郭氏曰四營謂分而為二掛一象三揲之以四
 歸竒於扐其營有四也四營而後有爻爻而後有卦
 故云成易也一卦再扐共為三變而成一爻六爻則
 有十八變矣自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重
 為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為䇿萬有一千五百
 二十則天地之間无不&KR0640矣乾坤䇿數之後復繼以
 四營成易之道者以明易之作始於數也易/説
顯道神徳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067-23a]
 伊川先生曰顯明於道而見其功用之神故可與應
 對萬變可賛祐於神道矣謂合徳也人為順理以成
 功乃賛天地之化育也經/説
 横渠先生曰示人吉凶其道顯隂陽不測其徳神顯
 故可與酬酢神故可與祐神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
 知来蔵往故可與祐神○示人吉凶其道顯矣知来
 蔵往其徳行神矣語蓍龜之用也○顯道者危使平
 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徳行者寂然
[067-23b]
 不動㝠㑹於萬化之感而莫知為之者也受命如響
 故可與酬酢曲盡鬼謀故可與祐神顯道神徳行此
 言蓍龜之徳也並易/説
 白雲郭氏曰道至難顯徳行難神使道之顯猶易簡
 而天下之理得是也盖由易之有書也使徳行之神
 猶聖人之崇徳是也亦由易之有書也唯顯道神徳
 行故可與酬酢而應天下之變可與祐神而賛天地
 之化育矣上言四營成易以至天下之能事畢矣皆
[067-24a]
 謂易之成書天下萬事无不&KR0640故此言聖人因其書
 用其道以顯道神徳行酬酢祐神也由是知易之為
 書始於數而終於聖人之用明矣易/説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伊川先生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與上
 文相連不合在下經/説
 横渠先生曰化之於己須臾之化則知須臾之頃必
 顯一日之化則知一日之化有殊易知變化之道則
[067-24b]
 知神之所為又曰知幾其神乎○惟神為能變化以
 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為
 也○聖人之進豈不自見今在學者區别是非有化
 於神者猶能知之况聖人乎易言窮神知化又言知
 變化之道安得不知並易/説
 廣平游氏曰春作夏長秋歛冬蔵皆神之所為也神
 之所為異於人為者以其從道而已此四時所以不
 忒也易/説○變者革汚以為清革暴以為良然猶有迹
[067-25a]
 也化則其迹泯矣日用飲食而已至於化則神之所
 為也中庸/觧
 白雲郭氏曰變化即盡神也故由變化可以知神天
 下之變化或不得而知則由易之變化以知之知神
 之所為者知神之所謂也易/説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伊川先生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辭謂於言求
[067-25b]
 理者則存意於辭也以動者尚其變動則變也順變
 而動乃合道也制器作事當體乎象卜筮吉凶當考
 其占經/説○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KR0640於辭推
 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易傳/序
 横渠先生曰辭變象占皆聖人之所務也易道具焉
 一本无易道具焉四字有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十字○尚辭則言无所苟尚
 變則動必精義尚象則法必致用尚占則謀必知来
 四者非知神之所為孰能與於此○知徳之難言知
[067-26a]
 之至也孟子謂我於辭命則不能又謂浩然之氣難
 言易謂不言而信存乎徳行又以尚辭為聖人之道
 非知徳逹乎是哉學未至于知徳語皆有病形而上
 者得辭斯得象矣故變化之理須存乎詞言所以顯
 變化也易有聖人之道四曰以言者尚其辭辭者聖
 人之所以聖○人言命字極難辭之盡理而无害者
 須出於精義易有聖人之道四曰以言者尚其辭必
 至於聖人然後其言乃能无敝盖由精義所自出也
[067-26b]
 故辭不可以不脩並易/説
 白雲郭氏曰言則用其辭動則用其變制器用其象
 卜筮用其占聖人用易之道又有是四焉故言易有
 聖人之道四焉也易/説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
如響无有逺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
與於此
 伊川先生曰受命如響遂知来物非神乎曰感而通
[067-27a]
 求而得精之至也經/説○蓍龜雖无情然所以為卦而
 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問焉
 其應也如響若以私心及錯卦象而問之便不應盖
 沒此理今是理與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箇理故應
 也附吕與叔/東見録
 横渠先生曰有不知則有知无不知則无知是以鄙
 夫有問仲尼叩兩端而空空易无思无為受命乃如
 響○无有逺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
[067-27b]
 與於此言易之為書也至精者謂聖人窮理極盡精
 微處也並易/説
 白雲郭氏曰君子有為有行問言受命盖言求其道
 於易中如問之以言求而得其道如響應以見易之
 无乎不備可與酬酢也无逺近幽深見幾知来非易
 為天下之至精孰能如此易/説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
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067-28a]
 横渠先生曰既言參伍矣參伍而上復如何分别易/説
 ○氣之聚散於太虚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虚即氣則
 无无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
 而已諸子淺妄有有无之分非窮理之學也正/蒙
 白雲郭氏曰凡天下之變皆變也凡天下之數皆數
 也而易又參伍之錯綜之盖變與數之所自出又制
 其變數不可窮盡者也雖天地之文必成於其變天
 下之象必定於其數則知易之變數不可窮盡如此
[067-28b]
 故為天下之至變也凡天地之道顯而可見者皆曰
 文天下之物可見者皆曰象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皆為天地之文或隂陽晝夜以變而運或生長融結
 以變而成皆是也或謂天地之文如青赤之文非也
 易/説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
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明道先生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備元无
[067-29a]
 少欠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曽
 動来因不動故言寂然雖不動感便通感非自外也
 吕與叔/東見錄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言寂
 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逹道暢潜/道錄
 老子曰无為又曰无為而无不為當有為而以无為
 為之是乃有為為也聖人作易未嘗言无為惟曰无
[067-29b]
 思也无為也此戒夫作為也然下即曰寂然不動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是動静之理未嘗為一偏之説矣
 㳺定/夫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論
 道則萬理皆具更不説感與未感○寂然不動萬物
 森然已具在感而遂通感則只是自内感不是外面
 將一件物来感于此也並入關/語録○喜怒哀樂未發之
 際此心即赤子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孔子之絶四即
 孟子所謂物皆然心為甚即易所謂寂然不動感而
[067-30a]
 遂通天下之故此心所發純是義理與天下之所同
 然安得不和○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
 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並答吕大臨論中書○感而遂通天下
 之故以其寂然不動小則事物之至大則无時而不
 感謝顯道記/平日語
 横渠先生曰易言感而遂通者盖語神也雖指暴者
 謂之神然暴亦固有漸是亦化也○聖人通天下之
 志雖愚人與禽獸猶能識其意有所感則化感亦有
[067-30b]
 難専以化言感而遂通者神又難専謂之化也並易/説
 廣平游氏曰不勉而中无為也不思而得无思也孟/觧
 ○三月不違仁者其心猶有所操也至於中心安仁
 則縱目之所視更無亂色縱耳之所聴更無姦聲无
 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發育
 萬物彌綸天地而何克己復禮三月不違之足言哉
 語/解
 龜山楊氏曰正心到寂然不動處方是極致以此感
[067-31a]
 而遂通天下之故其於平天下也何有語/録○自至神
 而下盖未能无思也惟无思无為足以感通天下之
 故而謂无思土木可乎此非窮神知化未足與議也
 語/解○中也者寂然不動之時也无物不該焉故謂之
 大本和也者所以感通天下之故故謂之逹道中庸/解
 白雲郭氏曰易无思无為宜其不能與人事相感而
 反能通天下之故者是易為天下之至神也至於聖
 人用易以易簡之道得天下之理亦可謂通天下之
[067-31b]
 故矣易/説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
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明道先生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无速
 亦无至須如此言者不如是不足以形容故也劉絢/師訓
 横渠先生曰易非天下之至精則辭不足待天下之
 問非深不足通天下之志非通變極數則文不足以
[067-32a]
 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幾不足以成務非周知兼體則
 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故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非至精至變至神不能與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无知者以其无不知也若言有知則有所不知也惟
 其无知故能竭兩端易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无知則神矣苟能知此則於神為近无知亦以其術
 素備也道前定則不窮一故神譬之人身四體皆一
 物故觸之而无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此所
[067-32b]
 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物形乃有小大
 精粗神則无精粗神即神而已不必言作用譬之三
 十輻共一轂則為車若無轂與輻亦何以見車之用
 感皆出於性之流也惟是君子上逹小人下逹之為
 别並易/説○義理之學亦須深沉方有造非淺易輕浮
 之可得也盖唯深則能通天下之志只欲説得便似
 聖人若是則是釋氏之所謂祖師之類也語/錄
 白雲郭氏曰上言至精至變至神皆謂易之道也此
[067-33a]
 言聖人用易之道以極深而研幾也天下之事至深
 難測也幾微難見也用易之道則能極其不測之深
 研其難見之幾矣然極易之深則天下之志无不通
 是能得其至精也研易之幾則天下之務无不成是
 能得其至變也又盡易之神故得不疾而速不行而
 至所謂感而遂通者也○前言聖人之道四四者本
 於人事由人而言之也繼以至精至變至神三者易
 之道由易而言之也又繼以唯深唯幾唯神言雖聖
[067-33b]
 人猶極深研幾如此也復以聖人之道四焉終之者
 盖易之道其精變神如此聖人用易極深研幾又如
 此則天下後世於言動制器卜筮之間豈可任其私
 智以它求哉必當尚易之辭變象占也此衆人當尚
 之事而曰聖人之道者以言聖人猶尚此道也聖人
 尚此者以易為至精至變至神天下无以加焉故也
 此之謂者猶言謂是故也並易/説
 大易粹言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