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1 大易粹言-宋-方聞一 (master)


[052-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五十二   宋 方聞一 編
艮下/艮上
 伊川先生曰艮序卦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
 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動静相因動則有静静則有
 動物无常動之理艮所以次震也艮者止也不曰止
 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堅實之意非止義可盡也乾坤
 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陽居二隂之上陽動而上進之
[052-1b]
 物既至於上則止矣隂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為艮
 也然則與畜止之義何異曰畜止者制畜之義力止
 之也艮止者安止之義止其所也易/傳○看一部華嚴
 一本作/法華經不如看一艮卦經只言/一止觀○艮卦只明使萬
 物各有止止分便定並語/録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明道先生曰艮其背止於所不見也劉絢/師訓○人之情
 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自私
[052-2a]
 則不能以有為為應物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
 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萬物之地是反鑑而索照
 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子亦
 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
 之兩忘兩忘則澄然无事矣无事則定定則明明則
 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與横/渠書
 伊川先生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
 牽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
[052-2b]
 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也
 止於所不見則无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
 不見其身也謂忘我也无我則止矣不能无我无可
 止之道行其庭不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
 雖至近不見謂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
 是而止乃得止之道於止為无咎也一无也/字易傳○艮其
 背乃止也背无欲无思也故可止陳氏/拾遺
 兼山郭氏曰艮止也天下之欲无窮而人每患於不
[052-3a]
 能止者蓋不知无欲之地而止之也止於无欲之地
 所謂艮其背也人之耳目口鼻皆有欲也至於背則
 无欲也矣内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庭不見
 其人也不獲其身止其止矣不見其人止於行矣内
 外兼止故人欲自滅而天理固存孟子曰養心莫善
 於寡欲其艮其背之義乎自一身言之庭與四海皆
 一也聖人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業皆行其庭之事
 也此道可明以理不可窮以辭即所謂中庸之道也
[052-3b]
 艮止/圖
 白雲郭氏曰伊川曰艮與畜止之義何異曰畜止者
 制畜之義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義止其所也雍
 曰艮止之義最為近道而知之行之者鮮且天下之
 欲无窮而人每患於不能止者蓋不知无欲之地而
 止之也有欲而止之大畜是也故有說輹豶豕之象
 伊川所謂力止之者也止於无欲之地所謂艮其背
 也人之有目欲於色者也耳欲於聲者也口欲於味
[052-4a]
 者也鼻欲於臭者也至於背則无見无知故无欲常
 與物背馳而不相向使欲无自而生故得安於止之
 道一身且不獲況外物乎内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
 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忘我也不見其人
 忘人也忘我者在止之止也忘人者在行之止也以
 止而忘我之止施之於行施之於人皆一也内外兼
 止則人欲自滅而天理固存是以无咎孟子言養心
 莫善於寡欲與艮其背之義正同易/說
[052-4b]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
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
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明道先生曰艮其止止其所也八元有善而舉之四
 凶有罪而誅之各止其所也釋氏只曰止安知止乎
 劉絢/所録○艮其止止其所也各止其所父子止於恩君
 臣止於義之謂艮劉絢/師訓○艮止也止則便生不止則
 不生艮始終萬/物語録
[052-5a]
 伊川先生曰艮為止止之道唯其時行止動静不以
 時則妄也不失其時則順理而合義在物為理處物
 為義動静合理義不失其時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
 子所貴乎時仲尼行止久速是也艮體篤實有光明
 之義○艮其止謂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
 得其所也止不得其所則无可止之理夫子曰於止
 知其所止謂當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則父止於慈
 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
[052-5b]
 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
 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上
 下敵應不相與也以卦才言也上下二體以敵相應
 无相與之義隂陽相應則情通而相與乃以其敵故
 不相與也不相與則相背為一作/與艮其背止之義一/有
 同/字也○是以不獲其身止无咎也相背故不獲其身
 不見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則无咎也並易/傳○聖人只
 言止所謂止如人君止於仁人臣止於敬之類是也
[052-6a]
 易之艮言止之義曰艮其止止其所也言隨其所止
 而止之人多不能止劉元承/手編○艮其背止欲於无見
 若欲見於彼而上之所施各異若艮其止止其所也
 止各當其所也聖人所以應萬變而不窮一作/勞者事
 各止當其所也若鑒在此而物之妍媸自見於彼也
 聖人不與焉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時行對時止而言
 亦止其所也動静不失其時皆止其所也陳氏/拾遺
 横渠先生曰雖處喧閧亦无害於為學有人於此或
[052-6b]
 日月而至焉亦有終日而不至者及其久也去者常
 少若居於家聞嬰孩之啼則有不忍之心聞奴婢喧
 戾則猶有不容之意至於市井紛囂一不與我事何
 傷於存誠養志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
 其人无咎夫入它人之庭不見其人可止也艮其背
 至近於人也然且不見以其上下无應也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學者必時其動
 静則其道乃不蔽昧而明白今人從學之久不見進
[052-7a]
 長正以莫識動静見它人擾擾非闗已事而所修亦
 廢由聖學觀之冥冥悠悠以是終身謂之光明可乎
 易/說○艮一陽為主於兩隂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勢止
 也易言光明者多艮之象著則明之義也○動静不
 失其時義之極也義極則光明著見唯其時物前定
 而不疚並正/蒙
 龜山楊氏曰艮止也止其所也故繫辭曰止萬物者
 莫善乎艮又曰成言乎艮艮者萬物之所成終而成
[052-7b]
 始也止於此矣復出乎震不終止也故艮卦曰時止
 則止時行則行語/録
 白雲郭氏曰夫艮有止之止有行之止行止之間又
 有時焉蓋行止係乎時而不係乎止也止所以應行
 止者也時所以為行止者也是則艮止之止在我而
 行止之止則在彼矣行止為時則艮止為道矣故彖
 言時止則止又曰艮其止所以兼明有二義也且艮
 之道時方止則止其止時方行則行其止行止在時
[052-8a]
 艮止在此在時者不可必在此者可必不以在此之
 必而易時之不可必則止道盡矣是以艮止之中復
 有行而行止之行復有艮之止是所謂行其道者也
 孔子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是皆以止道應時也莊子曰寧其死
 而其骨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徃矣
 吾將曳尾於塗中是為知止不知行有我廢時者也
 欲孰甚焉且天下之欲常生於必而无欲生於不必
[052-8b]
 孔子所以毋必者止其欲也莊子不知必之可止而
 欲必其生之樂是以失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之義老
 氏有曰絶聖棄智絶仁棄義莊子又曰焚符破璽剖
 斗折衡彼時有之而我絶之欲不在時與物而在我
 也易在彼之欲而為我之欲其惑甚矣故雖艮止之
 道聖人不能廢時老莊氏未之知也動静統言之也
 行止亦動静也動静俱不失時其道至矣故光明也
 道大成則明故中庸曰誠則明其道光明則艮道大
[052-9a]
 成矣艮始於止施之於行止又施之於行止之時此
 所以為大成也止其所者又言止无它義知其所而
 止之耳上下敵應不相與者艮之六爻皆敵也敵所
 以成艮也知敵而相與則為交戰之道失艮止之義
 逺矣知敵而不相與則與敵背馳情欲自逺是以能
 不獲其身不見其人无咎也无咎者於道无失其為
 義大矣易/說○艮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雖止之道有
 行而行之時復有止焉蓋艮以止為主故也艮之止
[052-9b]
 中庸之中是或一道中庸/解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伊川先生曰上下皆山故為兼山此而并彼為兼謂
 重復一作/複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觀艮止之象而思安
 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
 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
 及皆出其位也況踰分非據乎易/傳○艮思不出其位
 乃止其所也陳氏/拾遺
[052-10a]
 横渠先生曰位所安之分也如素夷狄行乎夷狄素
 患難行乎患難易/說
 白雲郭氏曰艮之為卦上下皆艮故曰兼山下卦内
 也内為身上卦外也外為人兼内外而統之所以有
 不獲其身不見其人之象也止无它義止其所而已
 以君子之位言之則思不出其位者亦止其所也位
 非獨爵禄而已所守之分皆位也必曰思者未有事
 之時也未有事之時則无欲矣待其有欲而止則非
[052-10b]
 艮也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然則艮之為
 止其在兹時乎易/說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伊川先生曰六在最下趾之象趾動之先也艮其趾
 止於動之初也事止於初未主失正故无咎也以柔
 處下當止之時也行則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隂柔
 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
 永貞固則不失止一作/正之道也○當止而行非正也
[052-11a]
 止之於初故未至失正事止於始則易而未至於失
 也並易/傳
 白雲郭氏曰趾初象也凡動之先莫先於趾止於未動
 之先則易而止於既動之後則難止於其先故得无
 咎止於既動之後不能无得失也利永貞者利在久
 於其道而固守之也中庸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
 期月守也是不知利永者也又曰得一善則拳拳服
 膺而弗失之是能利貞者也象言未失正者止於未
[052-11b]
 動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小畜於復自道言吉復於
 不逺復言元吉艮之初六有過於二者而不言吉蓋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二卦之復雖與止相近然有失
 而能止則謂之復凡言復皆先失後得復則吉不復
 則凶吉凶可得而言也艮其趾則止於未失得之前
 吉凶失得皆在所止矣是以不言吉也然則艮之无
 咎豈不足於小畜與復之吉哉蓋不使累於得失而
 已故象言未失正則止於无失正於无失則未甞有
[052-12a]
 得矣然世多以吉為過於无咎是不知吉與无咎自
 為二道論有為則莫善於吉論守道則无咎為大是
 以易辭或言吉或言无咎或吉而无咎或凶而无咎
 不可同也易/說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隨未退
聴也
 伊川先生曰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上无應
 援不獲其君矣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
[052-12b]
 乃剛而失中不得止之宜剛止於上非能降而下求
 二雖有中正之徳不能從也二之行止繫乎所主非
 得自由故為腓之象股動則腓隨動止在股而不在
 腓也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救三之不中則必勉
 而隨之不能拯而唯隨也雖咎不在已然豈其所欲
 哉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
 之處髙位則有拯而无隨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
 有拯之不得而後隨○所以不拯之而唯隨者在上
[052-13a]
 者未能下從也退聴下從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腓體之隨也不能禁其趾而徒止其腓
 腓所未聽故心不能快易/說
 白雲郭氏曰腓腨腸也下體之所主也上而股下而
 足皆隨之故為六二之象也六二下卦之主也初六
 九三之所隨也六二雖居中得正得止之道然以柔
 用柔才有不足是以不能舉其隨而其心不快也方
 止之時忘我忘人而六二不拯其隨其心不快何哉
[052-13b]
 蓋六二有為之臣位也君子正心誠意之初故艮其
 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及其道之大成施之
 於天下國家欲天下各安其所止蓋伊尹使是君為
 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孟子欲正人心之時
 而不能拯其隨者是以其心不快也此謂其隨失隨
 之義故君子其心不快象言未退聽謂隨者也易/說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薫心也
 伊川先生曰限分隔也謂上下之際三以剛居剛而
[052-14a]
 不中為成艮之主決止之極也已在下體之上而隔
 上下之限皆為止義故為艮其限是確乎止而不復
 能進退者也在人身如列其夤夤膂也上下之際也
 列絶其夤則上下不相從屬言止於下之堅也止道
 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於一其堅强如此則
 處世乖戾與物睽絶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舉
 世莫與宜者則艱蹇忿畏焚撓其中豈有安裕之理
 厲薰心謂不安之一作/其勢薰爍其中一有/心字也○謂其
[052-14b]
 固止不能進退危懼之慮常薰爍其中心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一身而動止中列危至薰心易/說
 白雲郭氏曰不能止之於初至於三則難矣九三用
 剛有力止之象猶大畜說輹豶豕之道也限所以制
 内外也内欲不出外境不入所謂艮其限也亦猶列
 身之夤而制其左右也厲薰心者常以危亡之憂薰
 爍其心使不忘也所謂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者也曰
 薫者與詩言憂心如薫同意凡此者皆以九三之止
[052-15a]
 失於早辯故必極於用力以限止之方之初六則甚
 難矣然艮止之道行无不善是以六爻終无凶危特
 有難易之别也雖然止而言厲何也中庸曰人皆曰
 予知驅而納諸罟檴䧟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君子
 失性之危中庸謂之䧟阱則艮之言厲一道也易/說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伊川先生曰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當止者也以隂
 柔而不遇剛陽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則可
[052-15b]
 无咎所以能无咎者以止於正也言止其身无咎則
 見其不能止物施於政則有咎矣在上位而僅能善
 其身无取之甚也○不能為天下之止能止於其身
 而已豈足稱大臣之位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止於心故能艮其身咸之九四朋從爾
 思義近易/說
 白雲郭氏曰以初論四則初為早辯者也然有初之
 艮其趾然後四能艮其身先後之序理亦宜然艮其
[052-16a]
 身則一身之内合於自然无不止也是以无咎止諸
 躬者謂能成己而己未能成物也易/說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伊川先生曰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
 隂柔之才不足以當此義故止以在上取輔一有/之字
 言之一无/之字人之所當慎而止者唯言行也五在上故
 以輔言輔言之所由出也艮於一作/其輔則不妄出而
 有序也言輕發而无序則有悔止之於輔則一作/故
[052-16b]
 亡也有序中節有次序也輔與頰舌皆言所由出而
 輔在中艮其輔謂止於中也○五之所善者中也艮
 其輔謂止於中也言以得中為正止之於輔使不失
 中乃得正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不能施止於心而能止其言故悔可亡
 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六五君位一卦之主蓋主天下之止者
 也天下命令之所由出可不慎乎故艮其輔言有序
[052-17a]
 而後悔亡也輔頰車也言之所出也有序中節也君
 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有序者固如
 此也是以其悔可亡惟中正之君故能慎而止之如
 此庸主忽其言故天下亦其違之也觀舜命九官則
 知艮其輔言有序之道而商紂謂己有天命謂敬不
 足行謂祭无益謂暴无傷蓋有間矣豈孔子所謂䘮
 邦之言哉易/說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052-17b]
 伊川先生曰九以剛實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
 終止之至堅篤者也敦篤實也居止之極故不過而
 為敦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
 事或廢於久人之所同患也上一无/上字九能敦厚於終
 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六爻之徳惟此為吉○天下
 之事唯終守之為難能敦於止有終者也上之吉以
 其能厚於終也並易/傳
 白雲郭氏曰居止之極止之過中者也過中則疑於
[052-18a]
 有失矣然慎厥終惟其始者古人之戒有始有卒者
 聖人之事能過於止是厚於終也又安有失哉故言
 敦艮吉易/說
 
 
 
 
 
[052-18b]
 
 
 
 
 
 
 
 大易粹言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