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37 楊氏易傳-宋-楊簡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楊氏易傳卷一
             宋 楊簡 撰
 今易經乃漢費氏所傳古文而不立於學者劉向以
 中古文易校施孟梁丘經或脱去無咎悔亡惟費氏
 經與古文同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謂上經下經彖
 大象小象乾文言坤文言上繫下繫說卦序卦雜卦
 晁氏云老儒謂費直專以彖象又言參觧易爻以彖
[001-1b]
 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不然則其徒陳元鄭
 康成之為歟孔頴達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
 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
 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夏后氏之易曰連山連山
 者以重艮為首商人之易曰歸藏歸藏者以重坤為
 首周人之易曰以重乾為首周禮大卜之官曰其經
 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則卦之重也乆矣先儒謂
 文王重之非也孔子之時歸藏之易猶存故曰之宋
[001-2a]
 而得坤乾焉於戱至哉合三易而觀之而後八卦之
 妙大易之用混然一貫之道昭昭於天下矣而諸儒
 言易率以乾為大坤次之震坎艮巽離兊又次之噫
 嘻末矣易者一也一者易之一也其純一者名之曰
 乾其純一者名之曰坤其一一雜者名之曰震坎艮
 巽離兊其實皆易之異名初無本末精粗大小之殊
 也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子思亦曰尺地之道其
 為物不二八卦者易道之變也而六十四卦者又變
[001-2b]
 化中之變化也物有大小道無大小德有優劣道無
 優劣其心通者洞見天地人物盡在吾性量之中而
 天地人物之變化皆吾性之變化尚何本末精粗大
 小之間雖説卦有父母六子之稱其道未嘗不一大
 傳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小人之所日用者亦一
 也惟有知不知之分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初九潜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
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九四或躍
[001-3a]
在淵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
九見羣龍无首吉
 夫道一而已矣三才一萬物一萬事一萬理一唐虞
 之三事曰正德曰利用曰厚生厚生者飬生之事利
 用者器用於人為利是二者皆有正德焉故大禹謨
 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和同也卜筮者民之利用聖
 人繫之辭因明人之道心是謂正德人心即道故舜
 曰道心孔子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
[001-3b]
 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明
 三才皆易之道崇廣效法盖以人心未能皆悟本一
 之妙姑因情立言曰效法而進至於果與天地相似
 無間則自信其本一矣此心人所同有故易之道亦
 人所日用上繫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惟其不知故背
 吉趨凶大哉易乎天之所以高明者此地之所以博
 厚者此人之所以位乎兩者之間與夫萬物之所以
 生生而不窮者又此三才中萬變萬化至於不可勝
[001-4a]
 紀無非此某之所以聽者此某之所以說講與今在
 堂之人所以聽者亦此所以事親者此所以事君者
 此所以事長者此所以臨下所以使民所以應酬萬
 端皆此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乎此包犧氏深明乎
 此既不能言又欲以明示斯世與萬世而無以形容
 之乃畫而為一於戲庶㡬乎近似之矣是可畫而不
 可言可言而不可議但覺其一而不二一而能通夫
 孰得而測識又孰得而窮究必三畫而成卦者明乎
[001-4b]
 所以為天者此也所以為人者此也所以為地者此
 也是為三也聖人又欲以發明其道繫之以辭曰乾
 言乎此至健至剛亘萬古而未嘗息也然則坤何以
 一清濁未分混然而已迨乎重濁嚴凝而後清濁始
 分而為二然所以為清者此也所以為濁者亦此也
 坤者兩畫之乾乾者一畫之坤也子思曰天地之道
 其為物不二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繼
 言品物流行各正性命則地之所以發生萬物者盡
[001-5a]
 在其中矣今為渾天之説者地在天中則合天地一
 體而已矣但因重濁故言地因卑故言妻言臣有尊
 有卑有清有濁清陽濁隂君臣夫婦未嘗不兩故坤
 必一坤者兩畫之乾非乾道之外復有坤道也故曰
 明此以南面堯之所以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所
 以為臣也難者曰乾坤之道果一則彖何以有大哉
 至哉之分應之曰大哉至哉所以致君臣之辨所以
 辨上下之分而坤爻又曰直方大又曰以大終也是
[001-5b]
 坤亦未嘗不大于以明乾坤之實未始不一也不然
 則孔子何以曰予一以貫之中庸何以曰天地之道
 其為物不二天地與人貌象不同而无二道也五行
 萬化變態不同而無二道也坤者乾之耦者也震坎
 艮巽離兊乾之變錯者也無二乾也一言之謂之乾
 兩言之謂之坤八言之謂
 十四卦又謂之三百八十四爻又謂之萬有一千五
 百二十又謂之無窮皆此物也三畫之卦何以重為
[001-6a]
 六天有隂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未嘗不兩也皆此
 道之變化也變化云為清明有常謂之仁其間咸得
 其宜謂之義其節謂之禮其和謂之樂其知謂之智
 言乎其健謂之乾言乎其動謂之震言乎其入謂之
 巽言乎其陷謂之坎言乎其麗謂之離言乎其止謂
 之艮言乎其說謂之兊言乎其迍邅謂之屯言乎其
 始生而䝉謂之䝉其變無窮其言一無窮皆此一也
 言乎此不可以加毫髮焉不可以損毫髪焉謂之中
[001-6b]
 言乎此不可以人為叅焉謂之天言乎其變化不可
 測度謂之神其得謂之吉其失謂之凶其補過謂之
 無咎其始謂之元其通謂之亨其利謂之利其正謂
 之貞其在乾之爻則謂之九其在坤之爻則謂之六
 乾何以九坤何以六一二三四五參天數之一三五
 是為九兩地數之二四是為六也是五行之生數也
 天地之本數也五行者此一之變化見於水火木金
 土者也無二道也故所以用九者此道也所以用六
[001-7a]
 者此道也九為陽為剛六為隂為柔隂陽剛柔雖不
 同而用則一也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故在下則能
 潜不為陽剛所使不為才智所使而能勿用能用九
 而不為九所用故在二則能見不過而躍又不固而
 潜能善乎世而人皆利見之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
 故在三則乾乾能惕故雖危厲而無咎能用九而不
 為九所用故在四或躍而不敢必於進或之者疑之
 也淵者退處之所也故無咎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
[001-7b]
 故在五則能飛能使天下利見而致大人之德業惟
 上九不能用九而為九所用為陽剛所使故以貴高
 自居而不通下情故動則有悔若大有之上九亦上
 九也而能用九不為九所用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大有之上九乃取超然乎萬物之上之象所謂舜禹
 有天下而不與焉故吉乾之上九則取剛過之象故
 亢而有悔龍神物變化不測濡澤博施有聖王之象
 孔子曰古之治天下者必聖人而後足以君天下故
[001-8a]
 乾爻皆取龍象大人即聖人故二五咸言天下之利
 見其有居二五之位而天下有不利見之者非大人
 也皆尊仰之之謂見皆䝉其澤之謂利周公係爻辭
 孔子作象辭而或曰大或曰至一也用九之道雖發
 見於諸爻諸陽而不見其為首不見其為首者已私
 不形意慮不作洞然自然不見其首也意慮㣲作則
 為私為己好剛好進安得不為首所謂用九凡百九
 十二爻之九皆同此用也舉一而知百九十一也舉
[001-8b]
 一而知萬也坤之用六亦同此也乾坤之名不同而
 用則無二也故曰通乎一萬事畢右釋卦爻雖則云
 然所筮事情不可勝紀其應萬變不可執一厥後卦
 爻皆然神應切中占者自知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筮而得乾之卦者君也父也夫也聖人也或進於聖
[001-9a]
 人之道者孔子作乾彖雖多言天然孔子專意明人
 之道心使專言天而不及人則何以明道垂教為無
 益之辭矣當先明孔子斯㫖孔子欲使為君為父為
 夫者或進於聖人之道者觀之曰吾得斯卦果大乎
 果元乎果萬物之所資始乎果能統天乎雲行雨施
 品物流形果吾之道乎終始六位乘龍變化物物皆
 正性命合太和果吾之所有乎天乾即吾之剛健中
 正者也豈獨天有之吾無之孔子欲無言以天何言
[001-9b]
 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為比上繫曰與天地相似又
 曰範圍天地曲成萬物中庸曰聖人之道發育萬物
 三才一萬理一自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學者遂
 謂易大而乾坤小誤矣周易乾坤為首有天地然後
 萬物生焉易道於是乎出生無窮故曰門非謂易與
 乾坤異體也名稱不同爾自其統括無外運行無息
 言之故曰乾自其𫝑專而博厚承天而發生言之故
 曰坤推窮其本始故曰元又言其亨通故曰亨又言
[001-10a]
 其安利故曰利又言其正非邪故曰貞總言變化而
 無窮故曰易非乾自乾坤自坤元自元亨自亨利自
 利貞自貞也一體而殊稱也一物而殊名也夫三才
 混然一而已矣何為乎必推言其本始也民生蚩蚩
 安知易道氣雖即道人惟知氣而不知道形雖即道
 人惟覩形而不覩道事雖即道人惟見事而不見道
 聖人於是乎不得不推窮其始而有元之名且天行
 之所以剛健運化而無息者其行其化何從而始乎
[001-10b]
 始吾不得而知也始吾不得而思也無聲無臭不識
 不知無思無為我自有之其曰大哉乾元所以指學
 者明道之路也知始則知終矣知本則知末矣始終
 一物也本末一致也事理一貫也非事外有理也非
 理外有事也曰事曰理曰本曰末曰始曰終皆常人
 自分裂之自立是名君子不得而驟違之亦姑從而
 為是言也明者自以為本一也不明者自以為實不
 可一也人自不一易之道本無方無體無限量無所窮
[001-11a]
 盡謂之曰大哉是宜曰大哉是故萬物之所資之以
 始者也是固足以統括乎天者也物即乾元而曰物
 之元以始者以人滯於物導人思其所始於是而忽
 覺焉則乾在我矣無所不通矣天即乾元統乎天者
 亦以人執乎天故導人使因天而思其所以統之者
 於是而忽覺焉則天在我矣雲之所以行者我也雨
 之所以施者我也而人不自知是亦可言亨也而貫
 之曰乾元者元即亨之始亨即元之發一體而殊名
[001-11b]
 曰元曰亨無不可者貫之曰乾元所以明四德之一
 致也有乾則有事物有終始亦有始終初始也上終
 也天道之始陽氣潜藏天道之終至於六陽與時偕
 極人道之始潜而勿用人道之終亢而有悔則昏不
 亢無悔則明六位於是隨時而成是為六爻乾道天
 象變化曰龍六爻曰六龍乾元乘氣不為氣所乘龍
 陽物君體能用陽剛所用乘時變化非思非為各正
 性命物物皆妙感者自離不離為合為保為和為利
[001-12a]
 為貞使其本不一何以能和使其本不一何以能合
 物各得其時事各得其宜用得其利氣致其和是謂
 利是道至正是道非邪是為真道之正者无不利用
 之利者無不正故利即貞貞即利利貞即元亨夫道
 一而已矣是道超出乎萬物之表故曰首出庶物是
 道能致萬國咸安寧故曰萬國咸寧首出庶物似言
 天萬國咸寧似言人學者觀之疑不可聨言合而言
 之所以明天人一致使學者不得而兩之知天人之
[001-12b]
 本一則知乾矣彖既釋卦辭又特發此㫖聖人之致
 教深也屯之天造草昩宜建侯言人合而一之亦明
 天人之一致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君子之所以自強不息者即天行之健也非天行之
 健在彼而君子倣之於此也天人未始不一也孔子
 發憤忘食學而不厭孔子非取之外也發憤乃孔子
 自發憤學乃孔子自學忘食不厭即孔子之自強不
[001-13a]
 息此不可以言語觧也不可以思慮得也故孔子曰
 天下何思何慮孟子亦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
 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
 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者今夫人之良心
 愛親敬兄事君事長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仁義禮智
 迭出互用變化云為此豈學而能慮而知哉子思曰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亦頗得此㫖然猶未得其
 真何以知其未得其真不曰誠者自誠而曰自成是
[001-13b]
 猶有成之意是於誠實之外復起自成之意失其誠
 矣故子思之中庸篇多至誠於誠之上加至一言亦
 復其意不如孔子曰主忠信忠信即人主本大戴記
 孔子之言謂忠信大道何深何淺何精何粗㣲起思
 慮即失其忠信矣即失其本心矣子思盖習聞孔子
 之訓而差者也大道簡易人心即道人不自明其心
 不明其心而外求焉故失之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又曰克己復禮為仁能己復固有之禮則仁
[001-14a]
 矣皆非求之外者孔子又嘗告子思心之精神是謂
 聖明乎此心未始不善未始不神未始或息則乾道
 在我矣不曰乾而曰徤者所以破人心之定見使人
 知夫乾者特一時始為之名而初未嘗有定名也故
 又曰健八卦皆然六十四卦亦然即一可以知百也
潜龍勿用陽在下也
 人之所以不能安於下而多有進用之意者動於意
 而失其本心也人之本心至神至明與天地為一方
[001-14b]
 陽氣在下陽氣寂然安於下未嘗動也人能如陽氣
 之在下寂然無進動之意則與天地為一不失其心
 矣是之謂得易之道不能安於潜而有欲用之意者
 必𫉬咎厲必凶是謂失易之道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二居下卦之中亦得位矣雖非尊位亦可以見諸
 施行可以及物然人心於此逐乎物而擾擾者多矣
 其能發於德者有㡬有德之施安止而自應如天地
[001-15a]
 之施生四時之變化斯為德之施斯普是謂龍德是
 謂得乎易之道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乾乾皆道反覆皆道也君子終日乾乾至於夕而猶
 然亦皆道也喜怒哀懼皆道心之妙用彼百姓日用
 而不知者因物有遷則其恐懼必至於交攝上下反
 覆必至於擾擾豈能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未可謂之得易之道
[001-15b]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人皆欲進惟得道者未嘗有欲進之心人之本心是
 謂道心道心無體非血氣澄然如太虚隨感而應如
 四時之變化故當躍斯躍當疑斯疑無必進之心故
 雖躍而未離於淵故舜之歴試也己為衆望之所歸
 己為帝心之所屬而舜從容於其間鼔琴二女侍若
 固有之舜心未嘗動毫髮意念也故讓於德弗嗣未
 嘗有必進之心此非為讓也如此而往何咎之有故
[001-16a]
 曰進無咎或躍在淵非道心之已明者不能苟為不
 然其心㣲動人已不服觸物違道凶咎立至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孔子曰古人有天下者必聖盖天地之間凡血氣心
 知之屬羣分類聚各有所欲其𫝑必至於爭爭而不
 已必至於相傷其甚者至於相殺相亂其𫝑必相與
 為公以求決於公明之人所是所至各有所主長至
 於其所主長者又不能無彼此之爭疆理之訟於是
[001-16b]
 又求决於尤公尤明之人於是乎有國君而諸是君
 苟未至於聖則亦莫能相尚其乆也不能無事其繼
 世不能皆賢以不能皆賢不能無爭之君而相與比
 鄰其𫝑必至於爭不已而相爭相伐於是又相與為
 公推其有大聖之德者共尊事之為大君立為天子
 然則非聖人則不足以當此位曰大人造者言此大
 人之所造為非大人則不足以有為大人者聖人之
 異名
[001-17a]
亢龍有悔盈不可乆也
 大道正中無過不及亢龍過之焉可乆也月盈則食
 寒暑則衰天道不能違而况人乎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九陽剛之物也崇高之位陽剛之才皆九也人皆為
 位𫝑所移為資才所使是為九所用不能用九者是
 為天德能用九者中虛無我何思何慮是謂本心是
 謂天德意動則為首則有我是謂人而非天非易之
[001-17b]
 道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
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
元亨利貞
 歐陽子謂此魯穆姜之言遂謂文言皆非聖人之言
 則過矣穆姜雖大惡而其言之或合乎道則聖人不
 以人廢言今惟當以正道斷之謂元為善則無害謂
[001-18a]
 為善之長則害道道一而已矣元亨利貞雖四而實
 一聖人患人之昏昏無從啟之姑使究原本始使知
 變化云為之所自出則知無所不通之道矣故彖舉
 其大體曰乾元非謂元異乎亨與利與貞也今謂元
 為善之本則可枝葉皆生乎根本今謂之長則截然
 與次少異體即害道矣故當如下言乾元者始而亨
 者也此得於聖人之誨乎會通而嘉則善矣與物會
 而不善焉何能亨利者義之和合失義則害隨之矣
[001-18b]
 何以能利貞正也事以正成故曰事之幹孟子曰仁
 人心也君子覺此心思之所自出則乾元在我矣彼
 百姓日用而不知爾不必言體仁長人之病生於善
 長君子先覺我心之所同然君子先覺衆人後覺爾
 君子所以與物會通者無非此心之誠故誠敬之有
 節文者世謂之禮故曰合禮自與禮文合非求合也
 求合者偽而已矣非吾心之禮也君子致利利物而
 已利物而公无非義貞而不固事未必濟貞固不變
[001-19a]
 斯足幹事言其不邪謂之正言其和義謂之利言其
 嘉會謂之亨推其本始謂之元名四而實一此言四
 德辭㫖分裂至於言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
 貞則天人一道此一得諸聖人者歟
初九曰潜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
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
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潜龍也
 龍德君德也有君德而在隱是謂潜龍身在乎潜是
[001-19b]
 天命在潜則義當潜而不當見也雖大亂不為世所
 變易而輕動其心以出不使名學之著雖遯世屏處
 而無悶心雖不見是於世亦無悶心樂則行之時忽
 變而可行則行可以行道及物樂矣非私樂也憂則
 違之於時終不可行終不見是不見知則與世相違
 道不可行世亂可憂非私憂也確乎其不可拔非作
 意固守也義不可行而止而人以為不可拔也苟作
 意而守其守必不固不作意而惟意之從則可拔貞
[001-20a]
 不可拔矣夫是之謂易之道夫是之謂潜龍之道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
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
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龍德一也在初則言其隱在二則言其正中隨爻象
 所著而言之非謂潜龍無正中之德也二言其記録
 之差歟攷古志記同而㣲異者見記者之一得一失
 屢驗之此二居下卦之中於是乎發正中之義正不
[001-20b]
 邪中不偏乃道之異名天道甚邇不離乎庸常日用
 之間庸言而不至於失信庸行而不至於失謹起意
 皆為邪邪不作是為閑邪誠信也忠信之心即道心
 人心即道惟日用或有邪思亂之故足以敗其誠心
 邪閑則誠存矣九二既出而見於世故有善世之功
 不伐者私意不作故也有功而伐皆因意念之動動
 斯思邪矣斯伐矣德博斯化不博不化德性未始不
 博何思何慮何際何畔意動則窒則蔽則不博矣意
[001-21a]
 動則伐矣人將不服何以能化德博而化君德斯著
 於是申言之非謂潜龍无君德也庸行不必作去聲
 凡平常㣲有行動即謂之庸行如此則無斯須放逸
 矣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
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
也知至至之可與㡬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
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
[001-21b]
无咎矣
 九三居下卦之上進之象焉故發進德之義已有德
 矣自此而往當何如忠信而已不可復有所加也忠
 信者本心之常即道心也孔子曰主忠信明乎忠信
 即主本苟於忠信誠實之中而㣲動其意焉則為支
 為離為陷為溺為昏為亂誠能不失本心之忠信如
 文王之不識不知無非帝則如孔子之無知也而萬
 善自備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井自然有惻隱之心其
[001-22a]
 見非義自然有羞惡之心其事尊上與賓客自然有
 恭敬之心其不敢侮鰥寡不敢失於臣妾亦自然有
 敬心其餘應酬萬物自然知某為是為非是是非非
 是為智恭敬是為禮羞惡是為義惻隱是為仁與夫
 動靜云為變化萬端無非萬善不學而能不慮而知
 進德如此皆忠信而已矣何者忠信者道心也道心
 無所不通無所不有德之見於應物行事者謂之業
 應酬交錯無情萬變相刃相靡君子居其間順物狥
[001-22b]
 情造次發語往往隨世隨流不無文飾私曲不無失
 信世俗習以為常以為不得不如此不如此將取禍
 若此情偽古今同情不知其慚蠧忠信君子於是有
 脩辭使不至於忤物又不至於失信於交錯應酬擾
 擾萬變之中而忠信純一無間無雜則無非德業不
 至於墮敗矣故曰居業居有安居不動之義若出入
 情偽豈不岌岌不保其不敗也進德脩業此萬世之
 通患不可不講表記曰君子不以口譽人則民作忠
[001-23a]
 又曰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小雅曰盗言孔甘
 九三下卦之極上下之際乾德居之卦三猶臣體四
 則有君體矣方其在三知其可至而至之名曰知㡬
 知其可終而終之名曰存義一也惟義所在君子無
 適莫也至則堯舜禹終則伊周舜視天下如敝屣
 顔子簟食瓢飲而樂以崇高富貴㣲動其心者君子
 耻之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其乾乾乃
 其未始有荒怠其惕乃其因時之危而惕皆應酬變
[001-23b]
 化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如此則雖處危疑
 之地何咎厲之有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
也進退无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

 以為上則非君以為下則非臣故曰上下無常此非
 常之位也然而未嘗有邪心恒乆也進退不乆此非
 乆處之地其進其退亦無離羣之心無思無為寂然
[001-24a]
 不動感而遂通苟有離羣而進之心是動於思為為
 邪為咎君子進德脩業應時而動當進而不進是為
 失時亦為失道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斯為
 乾道斯為易道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
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
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三才雖同體而其同類者相應無違日月星辰此天
[001-24b]
 之類故常親附乎天山川草木此地之類故常親附
 於地人居天地之間凡血氣生之屬皆其同類者所
 患聖人不作耳聖人作則萬物感應作而物不應者
 非聖人故也故君子不可求諸外當反求諸己其身
 正而天下歸之矣衰世之君往往率求諸人多方設
 術以治之而人愈不服孔子深察斯情故諄諄設喻
 重復言之所以明聖人作則物無不應人君必求諸
 己不可求諸外也不可罪民之頑而不可化也不可
[001-25a]
 嘆當世之乏才共理也有聖賢之臣何世不生才惟
 聖知聖惟賢知聖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
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亢龍君德之失也惟聖罔念作狂聖狂之分一念之
 間耳唐虞之際君臣相與警戒規正何嘗敢有自足
 自聖之意恃其聰明睿知而自以為足不復詢謀於
 衆忽略愚賤則動必有悔孔子推言至於無位無民
[001-25b]
 無輔欲其無忽也末章雖言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
 亡猶以聖人為言則知此爻所以明聖賢之過所以
 止言有悔
潜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
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龍勿用見龍在田隨在而有所安舍也時在下之
 位故也飛龍在天在上而治天下也曰下曰時舍曰
[001-26a]
 行事曰自試曰上治靜觀辭氣無非隨時泛應虛中無
 我五爻之辭不同而一㫖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亢
 亦無非道者此易道之災者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非乾元則豈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能用九則無思
 無為如日月之照臨如水鑑之燭物隨時而應各當
 其所在初而潜在二而見在三而惕在四而躍在五
 而治在上而不亢故曰天下治也
潜龍勿用陽氣潜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
[001-26b]
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
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前皆言人事此多言天道陽氣之潜藏即人之潜隱
 勿用也天下文明萬物化生即君德之見也或者拘
 於配十二月之說或以九二為丑月或以九二為寅
 月丑月則斷無文明之狀寅則稍有文明之漸矣善
 讀易者正不必如此拘執配之於月乾道無所不統
 無所不通惟以天下文明明見龍之類爾與時偕行
[001-27a]
 此言天人之合時者天也九三之乾乾行事亦隨其
 時而已矣亦不必配月配月則牽彊拘執乾道乃革
 四升君體變之大者然不以此為人事而非天道故
 曰乾道乃革謂乾道之變革也知天人之無二則可
 以與言易矣凡天道之有變即九四之或躍裂德與
 位而為二則位非天位德非天德一以貫之曰位乎
 天德斯為大易之道斯為飛龍在天此非訓詁之所
 能觧也非智思之所能道也三才一體萬物一體悟
[001-27b]
 曽子之皜皜則漸窺之矣悟孔子風雨霜露之無非
 教則知之矣與時偕極則雖處乎上之位而不亢矣
 一以貫之則人即時時即人隨時立言欲使讀者稍
 可曉則曰與時偕極與時偕行果能造此則自一矣
 凡此皆所以明乾元用九之道潜見飛躍皆有其則
 不可亂也故曰乃見天則非人為故曰天則苟曰人
 之所為者必非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
[001-28a]
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
下平也
 至哉聖言非聖人豈能道此元亨利貞前既裂而四
 之矣今又合而一之與夫彖言乾元以統亨利貞之
 㫖同也夫天地間安得有二道哉苟分元亨利貞以
 為是四者而非一則亦安能知元亨利貞哉元曰亨
 曰利曰貞如言金曰黄曰剛曰從革曰扣之有聲也
[001-28b]
 豈有二金哉又如言玉曰白曰瑩曰潤曰扣之有聲
 也豈有二玉哉人能反求諸己黙省神心之無體無
 方無所不通則曰元曰亨曰利曰貞曰一曰四皆所
 以發揮此心之妙用不知其為四也歐陽子方疑其
 前後異同非出於一人之言正吾之所嘆息以為縱
 横皆妙者也性情者乾元之性情也元亨利貞皆性情
 也故又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變元而曰始又通
 之於利則貞可知矣是道也何所不利儻曰利於此
[001-29a]
 不利於彼利於一不利於十百千萬則何以謂之乾
 何以謂之易乾者易之異名元亨利貞亦易之異名
 故又云元始與獨曰乾元不可者大哉乾乎剛健中
 正純粹精也此七德者非果有七體亦猶言玉之白
 瑩潤言金之黄剛革乾無體無則不可得而屈故曰
 剛有體則有息無體則無息無息故曰健今夫行之
 所以健而無息惟見日星之運轉爾初無天體之可
 執設有氣象亦無其形設有其形不睹其機天行若
[001-29b]
 可睹其所以運不可睹此不睹者何所偏倚故曰中
 人惟動於意欲故有不正此不可睹者無思無為故
 無不正故曰正人惟動於意欲故不純不粹不精此
 不可睹者無思無為安得而不純不粹不精六爻皆
 所以發揮潜見飛躍之正情也至於上之亢則情之
 邪者若夫正則與時皆極不為亢矣使亢者能内省
 亢情之無體則乾元在我何亢之有時乘六龍以御
 天也龍與天若可睹乘而御之者何形之可睹雲行
[001-30a]
 雨施天下平也此孰非乾道之變化也此孰非聖人
 之所發育也易曰範圍天地之化中庸曰聖人之道
 發育萬物此非空言也實説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潜之為言也隱而未
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潜有二義有己德已盛時未可行而潜者有德未成
 未可以推而及人而潜者此言成德為行日可見之
 行也德性雖内明而未能見之於行者有之日至月
[001-30b]
 至皆有德者日至則寂然不動能行之一日一日之
 外不能無違月至則寂然不動行之一月一月之外
 不能無違不能無違則猶未足以盡精一之至則發
 諸容體見諸行事不無闕失未能動容周旋無不中
 禮凡此皆德隱而未著行而未成是以君子不敢遽
 用於世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
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001-31a]
 學不可以不博不博則偏則孤伯夷惟不博學故後
 雖至於聖而偏於清栁下惠惟不博學故後雖至於
 聖而偏於和學以聚之無所不學也大畜曰君子以
 多識前言往行語曰君子博學於文學必有疑疑必
 問欲辯明其實也辯而果得其實則何患不寛何患
 不仁然聖人垂訓所以啟後人後人問辨未得其實
 而自以為實者多矣故諄復而誨之誨之以寛則凡
 梏於己私執於小道者庻其有警孟子曰飬而無害
[001-31b]
 則塞乎天地之間此猶未足以盡寛之至大傳曰範
 圍天地之化庻乎其寛矣然此猶可以言而及可以
 言而及者猶有涯畔未足以盡寛之至孔子曰言不
 盡意孔子諄諄告門弟子曰毋意又自謂吾有知乎
 哉無知也此非訓詁之所能解非心思之所及然則
 寛即仁仁即寛而聖人復言仁者人之學道固有造廣
 大之境未盡其妙而輙止溺於靜虚無發用之仁故
 子曰仁以行之如四時之錯行如雷電風雨之震動
[001-32a]
 變化而後可以言仁未至於此則猶未可以言仁也
 九二正言君德故於此復詳言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
而惕雖危无咎矣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
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在他卦重剛而不中必有凶而此則雖危疑而無咎
 者乾乃聖人之德重剛則剛健之至德他人之重剛
 則為剛過此之不中乃謂所居之位不中他人之不
[001-32b]
 中為德之不中隨卦象而見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皆非龍之正位故危之九四則升之上體故又曰中
 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惟其疑故無咎如不
 復疑而必於進則天下事固有不可必者方舜既歴
 試猶讓於德舜心如天地如太虛誠無意無必故天
 下咸服而無咎九三因其時而知之聖人於此亦未
 嘗曰吾如是而動也如四時之錯行如雷電之震動
 如水鑑之照物故曰因時而惕非心思之所及非訓
[001-33a]
 詁之所觧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
且弗違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九二在下之大人九五在上之大人大人者聖人之
 異名天下咸利見之何獨此二爻乾者聖人之象餘
 爻亦以乾欲明他義故不及之世皆睹大人之形不
 睹大人之神世皆知大人之思為不知大人之思為
[001-33b]
 之神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曰心曰精神雖有其
 名初無其體故曰神無方易無體非神自神易自易
 心自心也是三名皆有名而無體莫究厥始莫執厥
 中莫窮厥終天吾之高地吾之厚日月吾之明四時
 吾之序鬼神吾之吉凶其謂之合也固宜其謂之弗
 違也又何疑故大傳亦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
 成萬物而不遺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
[001-34a]
知喪其惟聖王肅本作愚然以此/句屬下文則亦通人乎知進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爻象曰盈不可乆其過尚小此所言其過大矣日月
 至明雲氣翳之即失其明惟聖罔念即可作狂故禹
 戒舜以無若丹朱傲西旅獻獒大保作書以戒武王
 深知聖狂不過一念之間禹曰安汝止深明㣲不安
 不止則動而逐物物蔽之而昏遂至於知進而不知
 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故古之聖人恐懼
[001-34b]
 兢業常以克艱相規不敢怠荒也其有雖曉達事情
 亦或知進退存亡而不本於道心則不保其不流而
 入於邪惟聖明白四達道心不動故常不失正故兩
 言其惟聖人乎以發明之右所釋卦爻之義亦詳矣
 而子曰書不盡言筮者事情無窮卦爻所應亦隨事
 而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不可執
 
 楊氏易傳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