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37 楊氏易傳-宋-楊簡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楊氏易傳卷八
             宋 楊簡 撰
兌下/坤上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彖曰臨剛浸而長
説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大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
消不久也
 二剛浸而長君子之道長岀而臨小人其與人未嘗
 不和恱也未嘗不柔順也雖說而順而剛德之不可
[008-1b]
 移易者自若也一無所偏一無所倚未嘗不中也應
 云者又以明人心之無不應也人心之差千狀萬態
 自以為己之道長其與人弗克和悦者有之能和悦
 矣而不能不拂逆者有之説矣順矣未必有剛德剛
 矣又未必中説順剛中其德備矣而人情亦有未應
 者此必其智有所不燭明有所不及故設施亦有未
 盡中乎人情易道萬變誠非學者所能遽盡孔子必
 曰五十而後學易則知變易之道非大聖大智道立
[008-2a]
 德備者終有所未盡然而説也順也剛也中也應也
 非既學説又學順又學剛又學中與應也行有不得
 者皆反求諸已己者心也心者五德之一也聖人設
 教合五者以明道心之全道心之見其可言者有五
 使闕焉者知己德之未備知此道之未全其道一也
 曰白曰瑩曰温潤皆所以明一玊曰黃曰剛曰從革
 皆所以明一金曰説曰順曰剛曰中曰應皆所以名
 一道元大也元亨利貞彖釋之曰大亨以正天之道
[008-2b]
 也非貶於乾也乾彖以元統之文言又四之後又一
 之又不曰元而止曰乾亦猶此曰大而不曰元曰以
 而不曰利一也無不通也物物皆元事事皆元念念
 皆元大亨非元乎以正非元乎夫道一而已矣或一
 言之或兩言之或三四言之或易而言之皆是物也
 惟民生厚因物有遷應酬交錯與物亨通往往失正
 而况於大亨乎大亨而不失其正者非人之所為也
 天道也大亨人亨也正人正也而曰天之道者明其
[008-3a]
 不加人為不流入於人心至動至變無思無為是謂
 天性之妙是謂天之道也是謂道心道心人人所自
 有人之本心即道自是至動至變自是無思無為自
 大亨而不失正而人自知自信者寡果自知自信則
 易道在我矣果不失其全則於臨自説自順自剛自
 中自應矣説順剛中而應之道即大亨以正之道故
 聖人通而言之孔子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五十而學易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大亨以正
[008-3b]
 之妙此誠非學者窮思竭慮之所能到門弟子蓋力
 索之而不獲力為之而不至孔子嘗歎曰莫我知也
 夫又曰知我者其天乎夫是之謂天之道也至乎八
 月有凶指二陰長之月也臨二陽長遯二陰長相反
 也凡一卦之變歴數七故復曰七日來復今臨曰八
 月者自一陽之始而計之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是
 為八也陰言月陽言日陽為君子人心欲其速至故
 特促其期曰七日陰為小人人心惡之故遲之曰八
[008-4a]
 月人心亦易之道也二陰長小人之道長君子於是
 遯故曰有凶凶者者明其處之盡道容有無凶之理
 君子之道終於消不可玩忽也不久者所以警之懼
 之使君子毋忽毋玩也蓋人情慢忽以為未遽至此
 者必至此也泰艱貞亦可免咎休否包桑致戒皆以
 明警之足以持盈守成蓋消息盈虛陰陽之氣數也
 警戒持守道也陰陽生乎道故道可以轉陰陽之氣
 數特以人之盡道者寡而消息盈虛之數鮮有能易
[008-4b]
 之者孔子曰聖人在上日不食今厯家謂日月之食
 乃數之不可易者而孔子云然厯家所算亦不能盡
 驗于以知氣數亦有以人道修明而潛彌其災者此
 易道變化無窮之妙陰陽變化無一日不自道心而
 生者善言足以退熒惑孝婦可以旱東海三才之機
 一而已矣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卦已發君子臨小人之義象又發君臨民之義皆臨
[008-5a]
 也澤上有地則地臨澤有君臨民之象又有容保之
 象又有深逺無窮無疆之象象義著明書云民有恒
 性克綏厥猷惟后君人者之職如斯而已故施教則
 思其無窮不可苟也居上當寛寛以容之亦非縱之
 所以保之非徒保其生保其常性思極於無疆教可
 以行於今不可以行於後非無窮也知其利不知其
 害不可也帝堯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
 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其間曲折萬狀誠非苟簡率
[008-5b]
 畧之所能盡既制產使之給足又設庠序學校既以
 禮教之又以樂教之禮又防其偽樂又防其淫又政
 以行其教以防其患刑以輔其教以禁其非精慮逺
 念彌縫周盡皆所以順民之常性而左右之容保之
 一舜何為乎堲讒説殄行也説之似高而實不正行
 之詭異而殄絶不中誠足以惑衆亂常天道正而已
 矣天地以此建立日月以此照臨萬物以此生成君
 以此尊臣以此卑父以此慈子以此孝夫婦以此别
[008-6a]
 長幼以此序朋友以此信其有異學邪説或作意而
 支之或不及而縱之苟以為是而安之千岐萬轍人
 之意無窮其有差亦無窮故舜命龍作納言夙夜出
 納又命禹出納五言女聴深知人心易差差則失正
 則為亂為姦其禍不可勝窮故命官使之納五方之
 言又出言以正救之也周衰雜説蜂起為權利為鄉
 原為刑名為任俠比周之亂也井田壞學校廢教養
 之具亡民無所容保不勝大亂矣
[008-6b]
初九咸臨貞吉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九二咸臨吉
无不利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卦辭言君子臨小人大象言君臨民六爻又發凡上
 下彼此相臨之義咸感也初與二位皆在下皆以其
 德足以感人而臨之初曰貞吉象又曰志行正也言
 乎所以感臨者本乎志之行正而已非有他也然初
 之德不及九二之中故象止曰志行正行正正矣而
 未至乎九二之得中道也大抵易諸爻多以二五為
[008-7a]
 得道所以得道者以其中正也中正雖皆道之異名
 而天下亦有正士而未得乎道者唯得中為得道堯
 授舜舜授禹惟曰執中故九二之咸臨吉無不利異
 乎初之貞吉矣君臣感應相得之深亦足以大有為
 矣象曰未順命者君臣一德一心咸感之至亦有未
 順君命弼違補過者矣此唯盛德之士而又得聖哲
 之君而後可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
[008-7b]
憂之咎不長也
 兌為説兌之成卦在三不如初與二之以德感人唯
 以甘說臨人小人之以甘説臨人者多矣人心終不
 服終無所利而以六居三陰陽雜焉有不安之象不
 安則憂憂則改矣故無咎六三下之上位稍高矣而
 臨人以甘不以德殊不當也人自為咎人心違也既
 憂之則咎無亦不長矣
六四至臨无咎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008-8a]
 四不得中又無陽明之德而亦不至於為六三之甘
 臨天下故多此等人物既至四之位其位則臨乎下
 無過尤之可指故人亦不咎之故曰至臨无咎言其
 至此位而臨無尤之者象曰位當也者言其位當臨
 人也止言其位則知其德不足稱也雖不足稱而過
 尤亦不著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堯命舜曰執中舜命禹曰執中禹以是傳之湯湯以
[008-8b]
 是傳之文武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又曰
 賢者過之知者過之夫以賢者知者猶不得之則今
 六五之得中豈不為大智矣乎其不為大君之至乎
 孔子曰古之有天下者必聖人則大君宜得大中以
 臨天下夫大君所以臨民之具四而已禮以敎民之
 中樂以教民之和和中之發也刑以協民于中政以
 正民正猶中也人君之職若民之性綏民之猷而已
 自古聖王未嘗不以道化斯民秦漢而下不復知有
[008-9a]
 此事矣而况於得其道乎三代而上君臣雖知有此
 道而實得之者誠鮮矣商惟湯周惟文王武王自武
 王以下不得而與焉然則得中道者不為知乎以是
 臨民不為知臨乎象曰行中之謂者禮樂刑政之行
 也得中而未能行於天下者容或有之帝堯匡之直
 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堯之行中如
 此其精也其具則禮樂刑政四者也不能行則無以
 臨民
[008-9b]
上六敦臨吉无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敦有厚義又有不動意厚則不動矣書曰惟氏生厚
 因物有遷厚則善厚則不薄薄則失其厚善之本性
 則遂物以遷動矣中庸曰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則敦
 有不動之義於是可驗俗以堆阜之類謂之墪亦見
 其不動見其厚今不失其本性雖臨民應物泛然有
 為而其心未嘗遷動是謂敦臨故吉無咎象曰志在
 内也者以人多逐外故聖人反而言之爾然言不盡
[008-10a]
 意聖人非謂畱其志於内也有畱猶未為内也有内
 與外猶非内也孔子曰清明在躬非實有所在也此
 道不可以意度不可以言盡惟應變接物如四時之
 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者自知之此即九二之咸臨即
 六五之智臨而必異其辭者隨爻發揮上居一卦之
 表有不墮於事物之象上與六皆陰又有至靜之象
 故發敦臨之義非天下有二道也
坤下/巽上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
[008-10b]
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
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二陽在上為下觀為下所觀謂之觀夫王者大觀之
 道豈小者之所能闚哉其道甚大何以明此道順而
 不拂巽而不忤中而無所偏倚正而不入邪以此觀
 天下故天下瞻之仰之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
 服人心不可彊而服也不可以巧而得也舉天下四
 海之内同此心也此心即道不失此心不以己私窒
[008-11a]
 之則此心無體無我清明純粹夫有己私則弗克順
 巽今無己私矣如春如和氣其順其巽乃其自然有
 己私則作好作惡必有所倚有所偏偏則不中則縱
 於欲入於非僻邪則不正今無己私則好惡不作自
 無徧倚自中私慾不縱自不入於邪自正曰順曰巽
 曰中曰正皆所以發明道心非為巽又為順為中為
 正也聖人不失此道心而天下同然之心如響之應
 聲如影之隨形矣夫是之謂大觀盥者盥手為潔祭
[008-11b]
 之初也未有所薦也觀之為道如斯而已盥潔之時
 其心何如非言之可道非意之可度姑名之曰誠而
 其心中初無此一語有誠之意已不誠矣已不實直
 矣已動矣已偽矣非誠也惟曰如盥之時不必曰薦
 薦獻則意或動不足以明此㫖惟曰盥則賢愚皆知
 其純誠不可以意度言喻矣聖人之設教也切矣的
 矣盥而不薦則下民自觀感而孚化矣顒若服信之
 狀也誠信如神無他竒功而感應者此豈不甚神此
[008-12a]
 道即天之道天道至神唯其神故四時之行無差忒
 聖人即天道亦神道無二神二道故設教而天下自
 服禮樂刑政皆聖人設教之具可得而畧言也聖人
 為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禮所以因人慈愛
 恭敬之心而順以導之無敢小拂焉無敢過焉一循
 夫大中之性而左右之使不失其所自有爾而人之
 由之㝠符黙契自化自得自不知也非以神道設教
 乎聖人又因夫人心之不能樂樂者道心之神用也
[008-12b]
 人惟不自明故昏故邪故致於淫於是作為金石絲
 竹匏土革木以六律六呂和平中正之音黙感乎人
 之中正之心自不知所以然而自化也非以神道設
 教乎比有長閭有胥族有師黨有正書其孝弟睦婣書
 其德行道藝以發其本有之道心糾其過惡刑罰其
 罪尤又有以約其放逸之私欲復其本有之道心夫
 惟其所無也故彊之而莫從而道心也者人之所有
 今既有以發之又約而歸之則復其本有感其同然
[008-13a]
 之機殆又捷於影響矣非神道乎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有無所不周徧之象聖人於是發省方觀
 民設教之義觀亦有觀之義或言為觀於天下或言
 上觀於下民天下之義無所不通而况於觀乎心通
 内外之士於此乎何疑彼章句訓詁之士往往窒泥
 夫易之為道本明變易設教之畧前已言之而省方
 觀民之道又為急務省方巡狩也古者天子巡狩諸
[008-13b]
 侯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價以觀民之所好
 惡志淫好僻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
 服正之其非巡狩之嵗則有納言之官以納民言又
 出命以正救之又有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嵗則布
 而訓四方以觀新物舜堲讒說殄行自以為是而非
 亂德賊道周衰之世鄉原任俠刑名縱橫異端邪說
 紛紛擾擾致禍於無窮者失省方觀民之教也先王
 隨方設教不主一説皆所以左右斯民使無失其常
[008-14a]
 性一之于道德也此又神道設教之詳者也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初陰居下不應乎陽有童觀之象童幼何知小人童
 觀則不為姦雄禍毒不深故無咎君子而無知則無
 以治國平天下無以啓佑後學故吝吝有鄙君子之
 意其在小人則乃為得宜故曰小人道也
六二闚觀利女貞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闚觀小有所知雖異乎初六之童觀亦可醜也施之
[008-14b]
 於女子而貞則務小不敢自大從父而已嫁則從天
 而已故於女為合道者夫士而闚觀亦可醜也士而
 闚觀者多矣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
 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自孔門大受者猶難其人
 自顏子三月不違而下則有月至而下則有日至而
 已子夏雖好論精微而孔子戒之曰女勿為小人儒
 及孔子沒果與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
 孔子事之彊曽子曽子獨不可獨曽子可以免闚觀
[008-15a]
 之醜爾月至日至謂閔子冉伯牛仲弓曽子之徒爾
 孔子之徒於子游子夏子張所以啓誨之者至詳矣
 尚不躋之大道然則此道非告語之所及非心思之
 可到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
 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又曰天有四時春秋冬
 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
 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此道至動而實未嘗動孔子
 曰知者動明惟知道者得中之妙六二重陰非能知
[008-15b]
 動中之妙者故為闚觀為不知道
六三觀我生進退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三居下卦之極將升上卦進退之際也君子之進
 非曰榮利也行吾之道以澤斯民而已當先自觀我
 生我生者我日用之所為也觀我之日用果善邪則進
 其未善未可以進也則退夫其自觀未善而退因以
 未盡乎道也而聖人許之曰未失道也未失道也一
 語乃繼退而生文古者立言之常也㫖不因乎進也
[008-16a]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六三有退之象則六四有進之象矣六四之進乃觀
 國之光輝而進九五賢明中正在上上九亦陽明國
 多聖賢有道之禮樂刑政無作惡作好不動乎私意
 如日月之光無思無為而及物自廣必如此而為有
 道賢人斯敢進故利用賓于王坤卦曰不習無不利
 地道光也大畜輝光艮其道光明需光亨履光明未
 濟君子之光皆明安正不動而見於云為之妙象曰
[008-16b]
 尚賓也者明其國貴尚賓賢可以進也明其禮賢國
 有道必尊賢禮士又以明士不可苟賤必有禮賓之
 道而後可進若自苟賤則何以行其道重已所以重
 道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五君位故言君道天下之治亂在己而已故觀我生
 惟君子則無咎象曰觀民者人患不自知聖人於是
 教之欲觀我生則觀民而已民治則我是民亂則我
[008-17a]
 非民樂則已正民憂則已邪凡我之是非邪正一觀
 諸民足矣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蘇子曰觀其生謂下民觀人主之崇高富貴居人之
 上難哉人主高處士民之上萬衆咸仰而觀其生必
 君子而後無咎象曰志未平者明乎上九苟未能免
 萬目之聳觀則猶未能以化定民未能以德化民民
 志猶未平也孔子詳言聖人藏身之道惟以禮而已
[008-17b]
 矣自王而公公而侯侯而伯伯而子男皆有等自君
 而卿卿而大夫大夫而士士而民皆有等車服有等
 宮室有等皆禮也尊者安尊卑者安卑貴者安於貴
 之禮而不過賤者安於賤之禮而無不足之意上下
 皆安行於禮義道德之中如萬物之於天地何觀之
 有何未平之有周衰漸廢其禮上失其所以藏身者
 故漸亡秦頓廢其禮上頓失其所以藏身者故頓亡
 漢高縱觀秦皇帝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秦使民
[008-18a]
 觀其生至於此又其止於未平大亂矣
震下/離上噬嗑亨利用獄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
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
位利用獄也
 頥卦初上皆竒而中爻四耦宛然有頥之象此卦又
 九四為竒是為頥中之物噬此物則嗑矣惟有物故
 噬噬而物亡而嗑則事濟矣非亨乎噬者除間之道
 也君子在上有小人間之則除之國已治有巨姦間
[008-18b]
 之則除之四方已服已和同有不軌不服之國則除
 之凡國之五刑所以治奸暴奸暴亦梗政者亦除間
 也至哉噬嗑之道乎三剛三柔分而平不偏於剛亦
 不偏於柔動而明如雷之動如電之明噬嗑之時明
 動合而成章章言其有理不紊亂也夫用威除間之
 際人情多失之偏多有所不察今也除間之時剛柔
 明動合而成章不偏不亂豈心思人力之所及哉無
 思無為感而遂通如雷電之合作變化之神中節之
[008-19a]
 妙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大易之道也至於六五柔
 得中而上行上行則得位又得中道於除間之時而
 用柔順雖才不當位然利於獄也刑獄之道本於仁
 柔罪疑惟輕寧失不經聖王之所哀矜若夫除小人
 除巨奸則才之柔者非所利也易道適變各有攸當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雷威電明噬嗑之正象先王又致其仁厚之意罰罪
 之輕者謹而明之無一之或差則民知其不可欺而
[008-19b]
 不敢犯矣法書亦平時勑正之或垂之象魏或讀之
 於閭又讀之於族又讀之於黨於州皆所以勑戒之
 欲其無犯
初九屨校滅趾无咎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屨如校焉遂滅其趾屨趾所以行也今校之滅之則
 不行矣禁之於初也則其惡不行亦無咎矣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噬膚言其易也亦言為間者長惡尚淺故噬之易也
[008-20a]
 鼻上通之象也滅之使其惡不得滋長而上通也為
 間者必剛六二乗初九之剛以剛為間義當噬也六
 二至柔也初九剛以梗政二之噬之何以如噬膚之
 易也彼梗吾政者義之所不容也矧其惡尚淺而易
 制也矧六二得位又以中正之道臨之也此其所以
 噬之易也噬膚滅鼻人疑其致怨咎聖人正之曰無
 咎也彼為間而遭噬者往往心服而况於他人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當也九四
[008-20b]
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六五
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无咎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噬莫易於噬膚莫難於乾脯次腊肉次乾肉小物之
 乾者曰腊此蓋以彼間之淺深與己德大小為難易
 二除間於膚淺三漸深故為次難四又深尤難至五
 當益深益難而曰噬乾肉止為次難者以其有黃中
 金剛貞正之盛德又以尊位行之無毫髮之失也故
 曰得當也故雖厲而無咎夫彼為間三噬而除之當
[008-21a]
 也而反遇毒者三無德焉不當位也無德者雖行之
 以正猶難濟雖然三非間者彼為間而三除之於義
 為正雖有小吝終於無咎至於四則間益深益大故
 曰噬乾脯或作胏子夏作脯子夏在孔門當從其本
 文五剛失直不如黃金中剛之善矣故利於艱貞則
 吉象曰未光言九四之猶未盡乎道也易諸卦爻唯
 曰艱貞不曰艱中者貞可以勉而至中不可勉而能
 六五之黃中非九四之所能勉而至也故曰中庸之
[008-21b]
 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上九何校滅耳凶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此為間者為惡至於上則極矣初九始于足上九登
 於首矣今獄具亦有首足之校聖人於是猶發揮其
 本始曰本於昏而已矣聰不明者昏之謂也人心本
 善因昏而失言其非無良性也昏故也小人省此庶
 乎其廖矣
 楊氏易傳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