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37 楊氏易傳-宋-楊簡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楊氏易傳卷十一
            宋 楊簡 撰
艮下/兑上咸亨利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
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説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
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
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觀卦之象上六之柔有自下而升之象九三之剛有
[011-1b]
 自上而下之象是謂柔上而剛下剛柔隂陽二氣感
 應以相與艮止兊説説出艮止者其咸之道歟亨利
 貞歟變化之神歟夫既以感應相與而説矣而曰止
 者何也豈始説而終止邪今曰止而説言乎止而不
 動而又説爾非止與説離而為二止與説合而為一
 也如水鑑中之萬象水常止而萬象自動也如天地
 之相感而未嘗不寂然也大哉止説之道乎人心皆
 有此妙而自不省不信者何止百人而九十九也歸
[011-2a]
 妹也歸妹天地之大義也艮少男居下兊少女居上
 男下女之正禮也言乎其禮則男下女言乎其義則
 止而説一也皆正也如此娶則吉不然則不吉小不
 然則小不吉大不然則大不吉舜鼓琴二女果若固
 有之止而説也貞也吉也天地之感也天地感而萬
 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一也男女之相感
 即君民之相感感應之機神不可測雖感應而遂通
 自寂然而不動省此機者則止而説則能感人心而
[011-2b]
 天下和平志有之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爾人
 心自善自神自明惟昏故亂一日感之則固有之機
 忽發黙感黙應自和自平矣何獨人心舉天下萬物
 之情皆然何獨萬物天地亦然惟此感應之妙變化
 之神知天地萬物之情則知己之情而大易之道在
 我矣目之所以視者此也耳之所以聴者此也口之
 所以言者此也心之所以思者此也不知其所自來
 也不知其所從往也雖視聴言動之神無體也此其
[011-3a]
 神也雖聖人不能自知也而況於他人乎不識不知
 者文王也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者孔子也三才一
 也古今一也動静一也晝夜一也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澤甚卑山則甚髙今山上而有澤焉氣之所感也氣
 虛故通人惟虛故能受植已私焉窒其中則安能受
 人心自虛自無體自廣大無限量意動而窒始好已
 勝始恥於從人之言而不受而愚而闇而亂矣君子
[011-3b]
 以虛受人非本窒而强虛也不失其本虛爾因愚衆
 之窒故言君子之虛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咸爻取一身為象初六最下有拇之象其拇感動者
 志在外也其動也微故不及吉凶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自拇少升而上則腓人之行其腓先動止者道也動
 非道也道心虛靜感而斯應迫而後起及其意動而
[011-4a]
 逸則不待感迫而先動如腓矣然艮體止亦有居之
 象知動之非能居則轉凶為吉居止也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
隨人所執下也
 自腓而上其為股乎股雖不至如腓之先動而亦非
 靜止者故曰亦不處也處止也股専於隨人而動故
 曰執其隨執此而往良可羞吝夫咸感之道雖戒躁
 動務去已私感而斯應然亦志於隨者志在隨人則
[011-4b]
 全無主本失道從人所執下矣堯舜之舍己從人非
 隨人也舍己從人者其中虛明志在隨人者窒闇而
 已矣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象曰貞吉悔亡未
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初拇二腓三股五脢上輔頰舌九四居中正當心象
 爻辭亦言心之所為而不明曰心者何也心非氣血
 非形體惟有虛明而亦執以為己私若一物然故聖
[011-5a]
 人去心之名庶乎己私之釋而虚之神著矣九陽明
 有貞正之象而四又隂闇明未純一意不能不動未
 能無悔而陽明貞正其悔終亡象曰未感害者意雖
 動而未發於言行未達於外故未感害夫能勉而貞
 正雖可悔亡苟於貞正之中意念擾擾憧憧往來則
 隨其所思而朋從之雖貞正亦未光大也言念念動
 朋從之多不可勝紀或意謂若是者為仁乂謂若是
 者為義又謂若是者為禮又謂若是者為樂於仁義
[011-5b]
 禮樂之中又各曲折支分之意度不可勝紀於是雖
 有得乎一以貫之之説又亦不免乎意意以若是者
 為一若是者非一或以為靜或以為動或以為無或
 以為有或以為合或以為分或以為此或以為彼意
 慮紛然不可勝紀苟為正而若是亦未光大矣光大
 之貞不勞外索不假思慮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
 也又每毎止絶學者之四病母意母必毋固毋我又
 曰心之精神是謂聖孟子亦曰仁人心也舜知此心
[011-6a]
 之即道故曰道心直心為道意動則差愛親敬親此
 心誠然而非意也先意承志晨省昏定冬温夏凊出
 告反面此心誠然而非意也事君事長此心誠然而
 非意也忠信篤敬此心誠然而非意也應物臨事此
 心誠然而非意也如氷鑑中之萬象如四時之錯行
 如日月之代明其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深而通
 茂而有間是謂變化云為不識不知一以貫之
九五咸其脢无悔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011-6b]
 心之上口之下曰脢脢者無思慮無營為之所雖感
 而無應雖靜而無用雖無悔而非大道故曰志末也
 末為言卑之也何謂大道孝悌忠敬交錯泛應喜怒
 哀樂云為思度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上六咸其輔頰舌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説也
 上體之上惟輔頰舌有咸感之象輔頰之中有舌為
 言感人以言不由乎中勝口説也鄙之也
巽下/震上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彖曰恒久也剛上
[011-7a]
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无咎利貞
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己也利有攸往終則
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
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
見矣
 觀卦之象九四之剛有自下而上之象初六之柔有
 自上而下之象又震長男而在上巽長女而在下剛
 上而柔下得體之正得理之常然上下之情不相與
[011-7b]
 則不和不和亦不能恒雷動風作率常相與巽而動
 不忤六爻剛柔皆相應如此則可恒矣久者必亨通
 雖亨通又必無咎而後可其未免於為人所尤咎猶
 為未可也亨通無咎矣而未正者容或正之葢不拂
 乎人情者亦亨亦無咎而未貞正誦王莽功徳者滿
 天下而莽非貞正必亨無咎利貞而後為道而後為
 久於道也天地之道恒久不已必如天地之久而後
 始全乎恒久之道三才未始不一也惟人因物有遷
[011-8a]
 意動而昏而後裂而為三也不遷不昏則未始不一
 人心之神不可測也不可知也無體也莫知其鄉也
 三才一體豈不實然恒亨無咎利貞則利有所往而
 無所不通無所終窮矣終則有始無窮之道也此事
 雖終後事復始如日月之代明如四時之相推循環
 無端而莫知已極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初無深義
 之可求也四時變化而能久成亦無深義之可索也
 得天麗乎天也變化寒暑温凉之變化也久照者久
[011-8b]
 照也久成者久成也日月即四時四時即聖人一也
 是道也至人久焉賢人亦久而未盡于久未盡乎久
 則未精一未精一則其化也淺惟聖人久於其道全
 體為道全心為道即日月四時四時即天地即天下
 之心聖人運天下同然之機于上而天下黙應黙化
 黙成矣豈人力之所能為哉故曰神化觀其所恒所
 恒即所感知所恒即所感則天地萬物之情昭然矣
 苟以為所感自有所感之情所恒自有所恒之情則
[011-9a]
 不惟不知恒亦不知感今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此其不恒者皆形也其風之自其雨之自不可知也
 不可知者未始不恒也其音聲則不恒其動作則不
 恒其聲音之自動作之自不可知也不可知者未始
 不恒也知其自未始不恒則知其發其變化亦未始
 不恒無所不通無所不恒曰恒曰咸皆其虚名曰易
 曰道亦其虚名天地萬物之情如此六十四卦三百
 八十四爻之情如此
[011-9b]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風天下之至動疑不可以言恒而恒卦有此象此
 人情之所甚疑而君子以為未始或動也此非訓詁
 之所解非心思之所及也孔子曰哀樂相生即風雷
 之至也而繼之曰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
 耳而聴之不可得而聞也夫哀樂不可見不可聞其
 謂之未始或動其孰曰不可未始或動非不易方也
 此之謂立此之謂君子此之謂雷風此之謂不可以
[011-10a]
 動靜論
初六浚恒貞凶无攸利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天下萬物皆有其序不由其序而遽求之深皆不可
 也其於事則其進鋭者其退速其於人情則相與未
 久相知未深而遽求之深則彼將不堪將莫之應浚
 深也遽求深入雖貞正亦凶始求深入多由貞正之
 人執正義而為之急也易之道不如此惟時惟變不
 主一説天下之大用也用小道者雖正猶凶猶無所
[011-10b]
 利故孔子止絶人之意必固我其為害道也
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九二以陽明之臣事隂柔之君陽非臣道之恒有悔
 之道今也能久於中故悔亡其在進徳九陽二隂駁
 雜未純一有悔能久於道其悔終亡顔子有不善未
 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既有不善豈能無悔然能久
 於其道至于三月不違仁則悔亡矣過三月雖不無
 違違則不無悔而益久當益亡
[011-11a]
九三不恒其徳或承之羞貞吝象曰不恒其徳无所容

 九三不得中道而陽性多動不能恒久之人尚不可
 以作巫醫則何往而不承之羞雖中於貞正既不恒
 矣亦吝孔子曰人之所助者信也不恒不信無所容
 於天地之間
九四田无禽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四隂位也今以九居之非其位也非其位者非其所
[011-11b]
 也非其所謂久非其道也既非其道雖久之安能得
 禽言無功也言其徒久而無成也
六五恒其徳貞婦人吉夫子凶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
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六五亦得中道且得靜正六有柔靜之象而専應九
 二天下固有靜正之徳而未剛大者如六五之恒其
 徳貞是也故婦則吉以婦人之道從一而終也至於
 夫子則當制義當有剛健無所不通之徳而専靜柔
[011-12a]
 從則為凶也道心中虛何剛何柔虛名泛應無所不
 通而知剛知柔之徳隨時而著初不用毫髮之思慮
 氣質之拘者養徳未成弱質未成六五之恒其徳貞
 是也惟養徳之成者氣質盡化而為天徳故無所不
 通無强無懾剛健柔順之徳無非變化之神此聖人
 之道也
上六振恒凶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振振動也震卦之上有振象夫初六始而遽求浚恒
[011-12b]
 則不可今至於其終而猶震動其恒未純未一則大
 無功也凶凶道也學者於此而進徳未純一殆未至
 於凶故悠悠不學也孔子獨於顔子稱好學者此萬
 古之通患孔子聖人而發憤忘食者何為也懼其至
 如此也故自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而其功大
 成也得道則吉失道則凶甚可畏也
艮下/乾上遯亨小利貞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
[011-13a]
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陽為君子四陽雖多勢則外往也隂為小人二隂雖
 寡勢則内來也是故君子當遯遯則亨通之道不遯
 則與小人爭取禍之道也然剛當位君子猶居位人
 心猶應與時偕行隨宜而施亦可也曰小利貞則亦
 不大利於貞正之道矣以小人浸長乗時得勢不可
 制也方是小人浸長君徳可知姦狀百出亂政日滋
 君子方遯事情擾擾處此往往不無動於意隨於事
[011-13b]
 而往聖人於是乃曰遯之時義大矣哉謂夫此時之
 義至大也至大者極其不可形容之辭也孔子曰哀
 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聴
 之不可得而聞夫哀樂相生人皆以為可見可聞也
 孔子曰不可見不可聞則小人浸長君子好遯雖擾
 擾萬狀孰謂其可見可聞乎此非訓詁之所解也非
 思慮之所及也惟心通内明者自知之惟可曰大矣
 哉而不可復加之言也某自弱冠左右讀孔子一貫
[011-14a]
 之語堯舜執中之誨常疑先聖啟告之未為詳明及
 微覺後始知前聖之言及此已詳矣復加焉則非矣
 則思慮之所及爾訓詁之所言耳非大矣哉之道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逺小人不惡而嚴
 君子如天小人如山君子未嘗惡之也而自逺自嚴
 此易之道也此非君子以權術待小人也人心無我
 無體自神自明由中心而達自無適而不當寂然不
 動無為而自不惡自嚴自逺也使後世之君子皆同
[011-14b]
 此道則於小人何怨此逺遯小人之一義爾非謂遯
 卦之義盡於此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尾居其後言乎遯之遲也初爻而曰遲者初係内卦
 二隂為小人居内勢浸長初居小人之中而未遯為
 遁之尾遁諸爻以逺於隂為善故初為遯尾為危厲
 戒之勿用有攸往者此往謂進葢内卦惟二為中而
 猶居下位故尚徳言往進孔子為乗田委吏之時必
[011-15a]
 無出位干時之災
六二執之用黄牛之革莫之勝説象曰執用黄牛固志

 黄中也牛柔順之物革堅固之物二居中有道之象
 六與二皆隂有柔順之象二正在内卦之中正與小
 人並處非遁者故爻辭不言遯柳下惠當之居人之
 朝而隠人稱其和是為柔順而不以三公易其介是
 故有堅貞不可移奪之徳不偏於和矣是為中是為
[011-15b]
 黄牛之革莫之勝説言其堅貞不移之至不可勝言
 然自古以來安得人人皆如柳下惠徳性自然無勞
 固執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利勢易以動人而況於
 日處其中則固志難久執之之堅誠不可不謹也意
 念一動即化而為小人矣
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象曰係遯之厲有疾憊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三與二比九陽與六二之隂相得而九三陽為君子
[011-16a]
 雖知義所當遯而尚不忘利禄有戀係之意故曰係
 遯初六雖遯之遲居後而無隂陽相得戀係於小人
 之象故初止於厲而九三有疾厲明其己得自有患
 疾象又曰有疾憊也言其憊弱無剛毅之徳不能决
 去也其曰畜臣妾吉臣妾賤者畜養於人者戀而不
 思去則為忠愛其主則為吉也此至賤之義不可施
 之於大事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011-16b]
 四已入外卦有好遯之象然君子則好遯而吉若小
 人則不然也謂小人則不能遁也九四與初六相應
 此一小人不能遁之象大凡人情之乖違者皆當遁
 避小人與小人乖違亦當遁小人溺於利故不能遯
九五嘉遯貞吉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九五為遁之嘉者何謂嘉九五剛當位而應非早遯
 者小人之勢雖己得位而浸長位猶在下猶須命而
 應九五雖欲遁而義猶未可去猶可隨時而行彖既
[011-17a]
 言之而此爻又發其象者筮於爻為急急此事變之
 大者故不得以重復而廢也又貞吉之義彖所未言
 故并發之自古大臣知小人之勢長己位莫安隂相
 結納永固其位其志不正者多矣斯義詎可不特省
上九肥遯无不利象曰肥遁无不利無所疑也
 肥遁若為一卦之善色斯舉矣其遯最早與小人一
 無相涉之迹不與二隂相應也故無所不利象曰無
 有疑者無可疑之迹也無與小人相涉可疑之迹也
[011-17b]
 
 
 
 
 
 
 
 楊氏易傳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