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37 楊氏易傳-宋-楊簡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楊氏易傳卷六
            宋 楊簡 撰
乾下/坤上泰小往大來吉亨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陰
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陽為大為君子陰為小為小人三陰往而居外三陽
[006-1b]
 來而居内道之正也道之正者為和為同為宜為治
 為泰為吉亨道之不正者為不和為不同為失宜為
 亂為否為凶塞故夫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氣交和
 而萬物泰通此道之正者内陽外陰於時為生育於
 氣血為安和於德為内健外順而宜内健中不可屈
 外順無忤於物與色厲内荏之小人異矣於政為内
 君子外小人而治内君子君子道長外小人小人道
 消聖人不能使天下無小人不使居内亂正其道消
[006-2a]
 而已凡此無非道之正者此特言其大畧耳若夫詳
 言凡正之類奚勝窮大抵正無不利邪無不害人道
 謹諸此而已矣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
左右民
 當天地交和泰通之時元后亦何所為哉財成輔相
 以左右斯民而已財裁也裁成天地之道若置閏定
 時掘地決川烈焚山澤之類加人力以裁成之也輔
[006-2b]
 相天地之宜若賓日餞月順四時之序而平秩之順
 十有二土之宜而蕃毓之之類順其所宜而輔相之
 也裁成輔相則三才之氣順正協叙順正協叙則和
 育蕃昌故夫財成輔相皆所以左右民使得其所民
 性自善自中惟左右之使饑寒不切其身不拂亂其
 性又以五禮防其偽而導之中以五刑防其過而協
 于中凡此皆所以左之右之堯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知民性之本善故左右而養之後世不知民性之本
[006-3a]
 善無禮樂刑政以左右之三才之氣乖亂㐫災饑饉
 洊臻民困窮無告又立法以利導民之私欲以亂法
 導亂民及民抵冒肆犯則又曰民頑不可訓遂傷殘
 之又輕重不當為善者未必免為惡者未必刑罪重
 者得輕刑罪輕者得重刑民益亂不知所為盡胥而
 為惡皆由不知民性本善不左右之而困之又直擾
 害之故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006-3b]
 善人自有善人之類惡人自有惡人之類為善不同
 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善與善親惡與惡親
 不假納約不召而應何也善人知善人必我與惡人
 知善人必不我與水流濕火就燥同聲相應同氣相
 求故君子小人率不相能君子之不與小人非私乎
 已也小人為不正為利為亂義不得不逺之也小人
 之不與君子非心惡之也知其非吾類必不我與非
 已之利故必去之也彚類也拔茅連茹牽連而至三
[006-4a]
 陽以類而進之象初九君子之類也泰之時天下有
 道君子之類當進征進也象曰志在外志於出不於
 處也孔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此道之正也君
 子由正道而行無私乎已之心也以私乎已之心而
 往者小人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
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大哉九二之道也惟賢知賢拔茅茹在九二不必言
[006-4b]
 九二大賢學之荒者疑在所棄今九二則包之何以
 包之也人有常性本善本正因物有遷斯昏斯亂荒
 者不協于極而已猶未罹于咎君子當包受之寛以
 教養之則天下之善心無不興起可以使人皆有士
 君子之行馮河者勇進直前無所畏懦之象謹畏不
 敢發君子之常德然而泰之時上下交而其志同君
 子居内而道長小人居外而道消三陽並進羣賢畢
 集九二又得位於斯時也苟猶畏懦不敢輕發則斯
[006-5a]
 民何所賴至治何由致哉用馮河所以發破君子畏
 懦之蔽啓以變通大有為之道也遐逺也逺者人情
 易以遺忘才力之所不逮今九二不遺遐逺舟車所
 至人力所通睿智周之光被無外朋者所親也朋亡
 則不止於所親雖所不知凡一言之善一事之能尚
 皆用之而况於以賢人吉士稱者乎包荒用馮河不
 遐遺朋亡九二備此四德得道之上尚上也得乎道
 之全非其小者也然此亦非於常性之外復有所進
[006-5b]
 也雖大聖與下愚其常性則同賢者智者自過之而
 失其中不肖者愚者自不及而失其中九二之道自
 小賢小智觀則謂之大自道觀之則中行而已矣中
 無實體賢者智者未能忘意不意乎彼則意乎此不彼
 不此又意乎中皆有所倚非中也中者無思無慮無
 偏無倚之虛名非訓詁之所到曰光大者乃言其道
 心光明如日月之光無所思為而萬物畢照道心無
 我虛眀洞照萬理苟未至於如日月之光明必有私
[006-6a]
 有意有我必有蔽惑唯曰中而不曰正者中正雖無
 二道而世之秉正者未必能中虛無我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
福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復無有平而不陂者無有往
 而不復者小者雖往他日將復今雖治平後將陷陂
 消息盈虛勢不可止然亦有道焉克艱克正亦可無
 咎勿用憂恤此理之可信者于食有福禄之可保也
[006-6b]
 食禄食之謂所患在我之失道爾道以放逸而失以
 艱正而得未有得乎道而致禍者象曰無往不復天
 地際也天地陰陽消長之際則然不言人道明亦可
 以艱貞致福也大傳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蓋道可
 以通乎造化消禍敗補天地之不足有如此之神用
 於是爻見之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隣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
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006-7a]
 翩翩羣衆皆來之象夫惟富乃能用其隣六四陰虛
 不富而乃能以其隣者小人同類皆失勢位皆欲復
 來以其中心之所願故不待約而自孚應聖人於此
 明著小人之情以教君子又因不富之辭而發之曰
 皆失實也謂富為實小人之情也聖人不然小人昏
 迷自不知本性之善為失實也此聖人之微㫖唯明
 者知之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006-7b]
 帝王之女不嫁公侯自古有之曰帝乙者豈歸妹之
 禮至帝乙而明備乎六五謙柔中虛以用九二之大
 賢亦猶帝女下嫁謙虛用賢必獲元吉言祉明吉之
 盛象曰中以行願者明六五非利於此而勉為謙降
 也六五得道焉中者道之異名蓋其心所願自爾謙
 虛所謂謙虛者即道也故曰中以行願也得道者非
 於心外得之心即道也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象曰城復隍其
[006-8a]
命亂也
 城隍塹也城圮而復於隍世亂至此勿復用師徒驅
 亂民置之死地不然則前徒倒戈矣用師適足以促
 其禍至此已不可收拾於大亂不可收拾之中聖人
 亦畧致其誨庶其小支曰姑自邑告命言姑自近極
 之雖出於貞正猶終恐不免於吝吝者文過亂亡之
 君難於扶持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
 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
[006-8b]
 之有垂亡之君有能飜然悔悟已過不復文飾暴白
 已過誠心改更則亦可感動國人人之愛敬其君天
 下之所同也此以誠感彼以誠應所患亂亡之君往
 往終於文過天命無常唯人所召人道亂則天命亂
 曰其命亂也古書多以已所居邑曰邑王率割邑商
 邑翼翼四方之極盤庚不常厥邑周公作新大邑皆
 謂已邑
坤下/乾上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曰否之匪
[006-9a]
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
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
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泰不曰匪人而否匪人者時進匪人既已否矣故不
 利君子貞然則君子當退而憂世不已之君子猶進
 説不已是謂彊聒必取干時之禍聖人誨之曰否之
 匪人不利君子貞欲使君子知否之自天而非人則
 君子無所用其力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006-9b]
 彼彊聒不已之君子雖忠而非義大易之道不然道
 必無我如太虛如天地如四時之錯行可以仕則仕
 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窮則行於家
 達則行於天下一也陽為大為君子當居内今乃往
 而居外陰為小為小人當居外今乃來而居内非上
 下交之道故凡不正之類為不交為不通為無邦人
 君生長乎富貴崇高之中難乎盡知治亂之情狀聖
 人於是告之曰上下不交即為無邦庶乎因上下之
[006-10a]
 情不交知所警而圖也中德宜剛而不屈今乃外剛
 以忤物外禮宜柔而與物今乃内柔而懾懦失道之
 正皆此類也餘已見泰卦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禄
 君子退處無禄而不儉則無以供其用勢必至於求
 禄困窮迫之其志亂矣卦辭已明不利君子貞彖又
 言君子道消此又言儉德辟難又曰不可榮以禄者
 人情好進惡退好奢惡儉意之難忘也故聖人諄復
[006-10b]
 言之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征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泰初曰征此曰貞則知此不當征當退泰當征不當
 退其道一也象曰志在君者明君子之志非怨而忘
 乎君也志未嘗不在君君不見用故退爾常情居否
 多憂鬱唯有道者其心未嘗不亨通言亨明道於二
 亦言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006-11a]
 否則君子當去而此猶曰包承小人吉者事亦有勢
 未得遽去則當包承小人者之事其上也包而不敢
 露承而不敢拂故吉此亦君子處否之道若夫大人
 則於否而能亨蓋大人之道大睿智無方自有變化
 之妙不包承而能亨包承則亂羣矣大人否亨則不
 亂羣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君子中亦有小人六二得中君子也故曰包承至於
[006-11b]
 六三德不如六二而位益高舍正而從邪羞有愧於
 中故曰包羞象曰位不當者德不足以當位故也是
 謂君子中之小人自古此類良多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日中則亥天下事理過中則變乾四曰乃革泰四曰
 翩翩言小人之類至否四又言大者復來疇離祉者内
 外上下之際皆附離其祉言可連茹而來也象曰志
 行也言志已行則可苟先時而干進君未有命而遽
[006-12a]
 出必有志未行而疆欲行咎者君子尤之小人怨之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
位正當也
 休息否禍惟大人則吉非大人則否亦未易休大人
 得道大全每發皆中故能止亂不然則休否者未能
 皆中乎道則亂難止其亡其亡恐懼惑慮之言桑根
 最盛苞桑叢生之桑其根愈盛愈固繫于苞桑慎固
 之象使君臣皆若是則可使永無否象曰大人之吉
[006-12b]
 位正當也者言有大人之道而不居正當之位則權
 不自已亦無大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此疑有關程傳/本義亦有除㫖
離下/乾上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彖曰同人柔
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
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
能通天下之志
 與人和同之道必以柔行之則和同矣柔而不得位
[006-13a]
 則無勢亦不能行既柔又得位而不得中焉為不得
 道則人心亦不服中者道之異名也柔矣得位矣得
 中矣而又應乎乾乾者剛健之勢或剛健之德猶相
 應而和同可知矣故曰同人至于同人曰同人于野
 亨利涉大川則乾行矣人君之事人臣不得而與故
 首特異其辭曰同人曰野者廣莫之象同人于野則
 無所不同始為亨通始可以涉大川濟險難此乃乾
 體之所行非人臣之事人臣豈能致如此廣大之事
[006-13b]
 業何謂君子之貞言乎文為條理光輝著見之謂文
 言乎辨析洞照無蔽之謂明言乎日應萬變不屈不
 息之謂健言乎無思無為無偏無倚之謂中言乎正
 而無邪之謂正言乎交際泛應之謂應道心無體神
 用無方文明健中正應非實有此六者之殊形容君
 子之正道有此六者之言其實一也亦猶曰白曰瑩
 曰潤皆言一玉曰黃曰剛曰聲皆言一金唯君子為
 能通天下之志者人心一而已矣心即道孔子曰心
[006-14a]
 之精神是謂聖聖人先覺衆人不覺爾以明照昏以
  一知萬如水鑑中之萬象不勞思慮而毫髮無遁者
 此心自明自神自無所不通故也庸人非不能通惟
 昏故不通爾柔得位得中應乾六二上應乾卦之象
 離文明乾健二五中正而應觀乎卦之六畫而卦辭
 彖辭可覩矣六十四卦皆然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與火同於陽同於上而君子以類族辨物者異中
[006-14b]
 之同也使一於混同族不復類則婚姻無别物不復
 辨則上下無章名分大亂得其道者雖異而同失其
 道者雖同而異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初九初出門之象同人于門不偏不私故人無咎之
 者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同人之道惡其偏私六二正應九五有于宗之象止
[006-15a]
 同其宗人亦不廣矣故吝吝有小狹之義孔子曰誰
 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坤上六曰其道窮也此曰
 吝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昏故亂故吝一曰覺之
 則廣矣大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歳不興象曰伏戎于莽敵
剛也三歳不興安行也
 陰陽自有相親之象九三之情在六二欲有之恐九
 四之來也故敵之莽之地卑下三之象九四在上高
[006-15b]
 陵之象九三與六二非正應也非正應而私之非其
 道矣失道而又敵剛未有能濟者三嵗不興安能行
 也六二不必謂果有其人但言九三之所欲者是已
九四乘其墉弗克吉攻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
困而反則也
 四九之陽志亦在乎六二之陰而亦非正應又九三
 間之故乘墉而攻四居三上有乘墉攻下之象然以
 九居四始剛終柔故有弗克攻之象其弗克攻乃以
[006-16a]
 非正應非義而往人心不從鬼神不祐自弗克也雖
 非本心然既弗攻矣其事反於典則矣亦吉困而反
 則者尚能獲吉而况於誠心反則者乎六二不必謂
 果有其人但言九四之所欲者是已三與四皆以私
 欲失同人之道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
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九五六二為正應三而與四間之故先號咷九五之
[006-16b]
 中心自以義直故號咷也義之直者天下之所與人
 之所助而况於以九五之利勢行之乎三四為間必
 用大師克之方能與六二相遇故後笑此亦理勢之
 自然也九三三嵗不興九四義弗克攻唯九五能用
 兵師克之而卒獲相遇者九五之義正直故也大師
 而後相遇言必相克而後遇也得正直之道者其莫
 能遏抑如此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006-17a]
 郊者逺外之地上九處一卦之外同人於郊雖無三
 四之爭亦無九五號咷相克之難亦無悔尤志亦未
 為得也蓋道心之神雖與萬衆應酬如天地之變化
 風雨散潤日月照臨四時錯行自得亨通之道斯為
 得矣居逺外避悔咎未為同人之大道
乾下/離上大有元亨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
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大有同人皆五陽一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而大
[006-17b]
 有則得尊位大中而上下皆應之夫與人必柔剛則
 忤物此古今之常情不可違者故二卦皆用柔尊位
 則勢之所行者廣中一也安得有大小之異而同人
 止曰得中大有則曰大中何也中無大小人有大小
 賢人之中無作好無作惡無偏無陂無反無側聖人
 之中亦無以異於賢人之中而剛健如天文明如天
 如日月之代明如四時之錯行變化正大則非賢人
 之所及也是謂大中賢非無剛健文明之德不為事
[006-18a]
 物所遷移即剛健也發諸文為條理不亂緝熈光明
 物莫之蔽即文明也唯聖人盡之賢者未盡故大中
 之道惟聖人可以當之孔子曰古之有天下者必聖
 人六五柔得尊位王者之事聖人之事故曰大中以
 聖人之道居至人之位又以其道行之其上下無不
 心悦誠服而應之矣故曰大有人君之有天下非有
 其土而已有其人也有其人者有其心也有剛健文
 明之德而有毫髮不與天為一是為不應乎天應乎
[006-18b]
 大矣而文為舉措有一不能隨時而適宜則猶未盡
 大中之道曰剛健曰文明曰應乎天曰時行非果有
 若是不同之實也人心自善人心自靈人心自明人
 心自神人心自備衆德萬善自與天地無二自有變
 化隨時中節之妙特聖人不失其全賢者猶未精一
 未全故不同聖人盡此大中之全故元亨元者大中
 之本亨者大中之亨通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006-19a]
 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可謂天之休命矣君子
 何以順之善者天之心也惡者非天之心也惡不遏
 則亂則民被其毒善不揚則正道不行民不被其澤
 治亂安危之機在善惡揚遏之間而已火在天上明
 照萬物有别白善惡之象以是知遏惡揚善天道也
 卦中自著此象
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大有之時聖君在上四方咸仰初九雖在下亦當出
[006-19b]
 而交當出而交而不交則害者害道也害吾之德也
 當入而出為踈動當出而入為固避皆非正道聖人
 誨之曰出而交匪為咎也克謹艱則無咎象曰大有
 初九無交害也謂在大有之時則害在初時則未必
 害也乾初則貴潛需初則貴其不犯難履初則貴其
 獨行惟大有之初則貴其交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

[006-20a]
 此人臣之大有也有人臣大有之德方能成人臣大
 有之業臣之事君如車載物大車則無所不載豈惟
 無所不載而已亦可載之而往言車力之有餘德之
 大者無所不備無所不濟泛應曲當通行而無碍必
 無咎九二陽剛中正有大車之象積中不敗者言厚
 積物於車中車不敗損猶大德無所不堪任也若德
 之小者得其一失其二得其二三失其六七難乎免
 於人之咎尤矣
[006-20b]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
人害也
 左傳曰公用亨于天子三居下卦之上是人臣而居高
 位為公公者道德全備之稱公則能敬亨于天子小
 人無德而居此往往多為亂
九四匪其彭无咎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晳也
 九四居近君之位事謙柔之君而已乃陽剛之體殊
 不順也宜謹宜敬無使彭大見諸事狀則免咎矣非
[006-21a]
 明者豈能辨晳事宜如此往往迷於勢利必取禍而
 後已九四入離卦有明象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
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六五謙柔任賢誠信交孚疑有太柔無制無威之象
 而六五大中離明自有威如之吉是威非六五有意
 立威以備防臣下之僭越也六五大中之道心無思
 無為寂然不動交如之孚威如之吉如鑑中之象如
[006-21b]
 日月之照臨如天地之變化故曰易而無備也坦坦
 平易初無戒備之意而自有道德之威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孔子嘗舉此爻兼明人助并發信順尚賢之義非專
 釋此爻也舉此致教於人故推言及順信尚賢夫道
 一而已矣縱橫言之無不可者特以此爻無順信尚
 賢之象不必以順信尚賢為言也此爻爻辭並不言
 所以致祐之由而遽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者何也
[006-22a]
 無所為而天自祐之天道無為故也大有登大之世
 上九超然一卦之外不墮於有中善有不有善外非
 離為無所為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天人一道故天祐
 之大有大有之上難乎具吉大有上吉惟天知之故
 天祐之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又曰吾無知也惟其
 無知人不知惟天知無知即無為無知無為照臨不
 遺順亦在斯信亦在斯尚賢亦在斯
 
[006-22b]
 
 
 
 
 
 
 
 楊氏易傳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