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37 楊氏易傳-宋-楊簡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楊氏易傳卷十六
            宋 楊簡 撰
巽下/坎上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
未繘井羸其瓶凶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
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上坎水下巽有巽乎水而上水井之象井贍養潤澤
[016-1b]
 之功無窮而實寂然不動邑可改何為乎莫之改也
 人心即道故曰道心道心無體變化云為養物恵民
 而心未嘗動無喪無得或往或來巽水而上而所謂
 井者如故也應酬無窮而所謂無體者則一也微泉
 汔至未淵未深亦未繘井未有及物之功學未通達
 是為汔至小有知省雖異乎昏蒙而猶蔽猶阻通達
 未淵澄養己尚不足難乎及物苟强以及物則有羸
 瓶之凶適足取敗葢人雖皆有道心而自知者寡自
[016-2a]
 知則自信自信則自善目正自神自明自無所不適
 此非告語之所及自知而已矣人惟自見其過失之
 多而自莫之改也故不信本心之本善本正本神本
 明不知夫患生于妄意之興意興則昏則亂一日覺
 之則吾未始或動未始有改未始不備衆徳神用四
 發如風雨之散潤如日月之代明如四時之錯行也
 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016-2b]
 井至於及物則有功水本在下今木上有之為出而
 及物之象卦辭既言繘井巽而上大象又言木上有
 水皆所以明及物之功何也疑其重復為贅深惟聖
 人設教厥有大㫖學道之士往往索盡精微極之於
 寂然不動又雖欲靜未必果靜雖欲不動未必果不
 動此萬古學道之通患不知夫道非動靜之可言尤
 非溺於沈寂者之可得道心神明通達無方變化無
 窮而亦未嘗或動如水鑑中之萬象是謂天下之至
[016-3a]
 動天下之至動即天下之至賾不得乎變化之妙者
 非實得道者也故聖人屢言及物之功其㫖在此君
 子勞民所以安養之也又勸之交相為養養物之功
 於是乎無窮君子之勸相非後世之空言觀周官比
 閭鄰里之治如家人子弟則君子之勸相實有勸相
 之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
禽時舍也
[016-3b]
 初與四兩隂不相應有不食無禽之象井泥不食汙
 下故也己徳不清明致人不食此當求諸已至於舊
 則非汙下乃時舍之廢之禽尤去之而況人乎此則
 在時而不在我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九二中正非泥者而九五不應君不用之則二之所
 及者惟鮒而已鮒魚之至小者初六象之甕敝漏汲
 者之過非井之罪故曰無與也言無應不見用也
[016-4a]
九二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象曰
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井上出則及物有功諸爻凡在下者皆有不食不及
 物之象九三則陽剛有為有力能渫治其内者也雖
 渫治而亦不見食為我心惻者以九三不中非有道
 者徒彊力於善此類多有憂世太過怠於為人之意
 以此反為人所棄而不食然此亦吉士亦可汲有明
 王作並受其福言亦不棄也亦可用也求之為言亦
[016-4b]
 以明九三之過惻也求也其狀可見
六四井甃无咎象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三與四皆不中皆非有道者然三動四靜故三為渫
 四為甃甃雖未免乎脩比之渫則稍靜矣惟靜故不
 行惻不求王明
九五井洌寒泉食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寒泉洌然無喪無得寂然不動也食者及物也中正
 之道自不動自有及物之功非索之外者人心之所
[016-5a]
 自有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收者斂蔵之義井卦之上其及物之功盛矣人以為
 散出也聖人特反而言之曰收所以明道也知散與
 收之無二則得其道矣又慮其或止於靜也故又曰
 勿幕勿幕所以大開及物之功用明井道之大成也
 收與勿幕言似異而實同似二而實一孔子又以有
 孚明此道有孚者誠實也孔子又嘗言忠信為大道
[016-5b]
 又曰主忠信又曰信以成之直心誠實何思何慮思
 慮微起則支則離全體誠實自無放逸自不流自不
 陷於靜止自及物而無窮如天地之變化如四時之
 錯行施生之功無窮而非思非為是謂元吉夫井之
 上爻及其物之功而乃元吉焉非大成孰能與此寒
 泉之食君子也元吉在上聖人也故九五止於吉上
 六元吉也
離下/兊上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
[016-6a]
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
明以説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兊澤之水與離火相息滅革之象也離為中女兊為
 少女二女同居志不相得女謂嫁曰歸則二女同居
 其志終不相得亦革之象也天下之相革皆生於志
 之不同湯桀之志不同故革武王紂之志不同故革
 凡變革人情之所難革已乃信之盤庚之未遷人言
[016-6b]
 聒聒已遷則人始信之矣文明則事咸宜而説則人
 咸和而心服下離明上兊説易象昭然大亨而不失
 正者有㡬事變之大往往不無差夫惟得易之道者
 動靜一致雖大亨而常正變革難於無悔所革得當
 其悔乃亡天地變革故四時成湯武革命即天地之
 變革故順天應人彼不知道者當革之時駭於事變
 不然則遷於事情安知至大之道哉於變革之時不
 與天地相似則失所謂變革之道不得聖人大矣哉
[016-7a]
 之㫖也三才一體動靜一體人情事變一體事變無
 窮即四時之變通匪異匪同是謂道心是謂大易之
 道是謂元亨利貞亦謂之神謂之道謂之大中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
 孫季和云澤中非有火之地今也有火之變也髙岸
 為谷為陵物變有如此者季和之説深當某心澤中
 而有火其變也不知其㡬年矣厯之差亦積累百年
 而後差志言黄帝巡日推策則已有厯矣而顓帝又
[016-7b]
 有厯焉後又有夏厯商厯周厯魯厯漢興張蒼言顓
 帝厯此於六厯疎闊最為微近遂用其厯以九百四
 十分為日法以四百九十九為朔餘武帝時以顓帝
 厯後天造大初厯以八十一分為日法以四十三為
 朔餘而後天有甚於顓帝厯後為四分厯後亦差諸
 厯莫精於唐之大衍厯大衍以三千四十分為日法
 以一千六百一十三為朔餘而厥後復有後天之失
 諸厯迭為改造實寫大衍厯之分其差如故葢徒示
[016-8a]
 更厯之狀而實用大衍之法自開元至熙寧三百五
 十年後天半月餘而諸厯未有能改者紹興統元厯
 雖以萬二百分為日法以五千四百一十二為朔餘
 其實亦寫大衍之分諸厯家雖知其當減朔餘而無
 法可減曩者清晨忽悟可減之法以百分折之其損
 其益無不如志天道不可窮盡可窮盡者非天道故
 厯當數以求合其中而天道終非法數之所能盡此
 天人之分而皆易之道也謂天人有二道亦非
[016-8b]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象曰鞏用黄牛不可以有為也
 初位居下義從乎上不當有所變革故曰鞏用黄牛
 之革黄中也牛順物也此革固不變之義中道柔順
 鞏固堅守不變此居下之道斷不可易者故曰不可
 以有為也人心好動使之動則易使之靜則難不可
 為云者所以成之止其放逸之意也初九中象而辭
 曰黄者明中道人皆有之也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016-9a]
 六二臣道體柔靜非首革者如堯以薦舜於天堯崩
 三年之喪畢舜猶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及天下諸
 侯朝覲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舜不得已乃踐
 天子位是謂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所行如此豈不
 可嘉尚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乂何之

 此爻辭有宜安不宜動之象九與三俱陽有陽動之
[016-9b]
 象夫天下事惟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應豈可遽欲
 有所往乎故凶雖以貞正行之亦危厲九三純陽有
 正實之象三有三就之象可革之言三就於我民以
 孚信心服何必更往此當安以待之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君臣相信之深雖改命何害而人臣往往難之爻辭
 於是釋之曰悔亡有孚而改命吉也勿謂懼其有悔
 而不改也言不至於悔也信者心相信也未至於心
[016-10a]
 相信則不可也四五皆陽實有誠信相孚之象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大人之有所變革豈淺智之士所能識哉大人之心
 天地之心也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
 使大人有一㸃利心焉安能致民心之信如此未占
 有孚信在事先此非權術而致之也大人之心天地
 也其心即道故曰道心由心而變無非道者其變如
 虎其文炳然虎之生文天也自爾也大人之變天也
[016-10b]
 亦自爾也未嘗置一㸃己意於其間也其發如風雲
 其威如雷霆未至於此未可謂大人也未可謂虎變
 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
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君子之變不逮乎大人故曰豹變小人革面面雖順
 從其中未必服也異乎未占有孚矣此不可强而有
 加也往而求加焉則强其所不及將有所傷反致凶
[016-11a]
 矣唯當居貞而無失其吉其文蔚然亦由中而發非
 勉强之可成虎則其文炳豹則其文蔚皆由中發不
 可求諸外不可强而取各有分量不可强而通也上
 六體柔而非大中故有不逮聖人之象
巽下/離上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
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
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鼎之卦有鉉有耳有腹有足儼然有鼎之象下巽木
[016-11b]
 上離火亨飪甚明聖人亨於鼎以享上帝大亨以養
 聖賢享帝止曰亨而養聖賢曰大亨者上帝則一而
 羣臣衆也斯義坦然而學者往往又外求其指謂此
 乃取象當復有義也意此大易之道所以至易至簡
 而人輒惑之者率類是也其曰鼎象者以卦象有儼
 然之形也繼曰以木巽火亨飪矣又曰亨以享帝又
 曰大享以養聖賢矣又何疑而疑其復有他指也若
 曰亨飪之事粗淺不足道疑非大易之道則是求道
[016-12a]
 于事物之外索理於日用之外孔子何以曰一以貫
 之易大傳何以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乾象何以曰品
 物流行孔子何以又曰庶物露生无非教也道在邇
 而求諸逺大易之妙不離目前而妄疑其有他腹耳
 足鉉自賾自妙不必於腹耳足鉉之外求義以木巽
 火自賾自妙不必於以木巽火之外索理亨以亨帝
 不可度思大亨養聖賢矧可射思不聞孔子之言哀
 樂乎哀樂豈不可見而孔子以為明目而視不可得
[016-12b]
 而見也哀樂豈不可聞而孔子以為傾耳而聴不可
 得而聞也易大傳又曰微顯闡幽豈謂顯者特微之
 而幽者特闡之故顯即微幽即闡顯微幽闡皆名也
 吾未覩其為二也惟不知道而後求道於事物之外
 道與事物皆名吾未覩其為二也名即實實即名孔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思慮人以為不可无者而孔子
 以為无庸焉惟思慮動而後始昏始分裂始亂義也
 始不可告語矣學者斷不可索義於亨飪之外自巽
[016-13a]
 而耳目聰明而下則為義矣義即事物事物即義巽
 而不忤於物耳目聰不蔽於物六五柔上行而得位
 得中道而一无倚應乎剛而得剛之中是義必見於
 卦象之中元吉之道也亨之道也不巽則招禍不聰
 明惑於聲色亂於是非不得位則雖備徳何由而亨
 中者道也坤文言曰黄中通理通理所以明中之義
 中本虛名特无所倚之名道心人所自有有所倚則
 失之有所倚則偏黨為私為過徒柔不足以亨應乎
[016-13b]
 剛剛徳為助則亨矣體本柔雖應乎剛亦不可以大
 亨故曰元亨元者道之異名此所以元吉以道致吉
 言亨則吉在其中矣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革物者莫若鼎木上有火鼎革物矣湯武革命天實
 命之命既在位不可得而辭天命君子正位則君子
 惡得不正位惟天命不可恃順乎天則其命凝不順
 乎天則其命又將去之不可得而凝矣是故君子不
[016-14a]
 敢有一念之忘乎天兢兢業業無敢放逸無敢置人
 欲於其間一惟天道故能凝命書曰宅天命又曰及
 天基命定命又曰祈天永命觀鼎亦有正位凝命之
 象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象曰鼎顛趾未
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方鼎之初未亨飪也則顛趾而出否焉何害得妾猶
 顛趾也而以子焉從其貴也何咎天下之事其權有
[016-14b]
 如此類可以通也初有鼎趾之象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實慎所
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九竒畫而在中鼎有實也鼎中有實難於遷動慎所
 之也已委質事君已任其事不可二也不可遷也我
 仇有疾不我能疾則吉仇非我之所欲也使彼即我
 而我違之彼將尤我彼有疾而自不至則无尤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象曰鼎
[016-15a]
耳革失其義也
 三居下卦之上亦有耳象而不虛中以受鉉其義革
 矣革者失耳之義也失耳之義无他其行塞固而不
 通故雖有雉膏之美不見食焉段干木踰垣而避之
 泄柳閉門而不納可謂不虛中而受鉉固塞而不通
 者三剛實而不虛不應乎上九有不食之象然賢者
 人之所慕終當有遇方雨言今未雨後當有際遇之
 理但有不足之悔爾故曰虧悔言三雖善而固塞有
[016-15b]
 此未全然終於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象曰履公餗信如何也
 九雖陽壯四實隂柔居大臣之位是許國以大臣之
 事業也而實則不稱折足覆餗失許國之信矣孔子
 曰徳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履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九四
 下應初六隂小之趾有折足覆餗之象其形渥備言
 折趾之狀
[016-16a]
六五鼎黄耳金鉉利貞象曰鼎黄耳中以為實也
 六五正當耳象而得中故曰黄耳黄中也黄中通理
 則中者道之異名也夫天下惟有此道而已矣得此
 道則無所不通無所不利失此道則無所能通無所
 能利六五得中矣何患不能舉鼎哉故又曰金鉉金
 鉉則力足以舉之不必以九二為鉉象辭未嘗及九
 二也得道者雖無所不通而無所不通者其間或至
 失正則猶非道之全故曰利貞貞正也曰中正于以
[016-16b]
 驗得道之全然中正非二道人心即道道無我中虛
 無所倚無所倚故有中之名自然出於正故有貞之
 名故象止言中以為實不復言正于以明中正之非
 二也夫天下至實而不可易者中而已矣中乃虚名
 亦無體狀或謂之正或謂之道或謂之易或謂之神
 或謂之天一也舉三才萬物萬事萬理皆此而已矣
 安得而易之其實為至一也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016-17a]
 上九正當鉉象玉者温潤之物玉鉉則剛柔節而和
 九為剛上爻當六為柔夫天下事偏剛不可偏柔亦
 不可剛柔和則中中則事無不舉矣故大吉無不利
 此義與六五同此爻則因玉鉉而發義夫道一而已
 矣六十四卦皆此道三百八十四爻皆此道何獨六
 五哉
震下/震上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
鬯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016-17b]
震驚百里驚逺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
主也
 震有動義亦有恐懼義他卦之有震者曰動惟此重
 震之卦言震懼亦猶離於他卦言明於本卦言麗易
 書固欲備衆義曰動曰恐懼皆震也皆易之道也方
 震懼之時非亨也而有亨之道焉慢易則放肆震懼
 則牧斂故曰震來虩虩恐之狀也放肆致禍恐懼致
 福笑言啞啞後來致福有凖則之可驗也堯舜之言
[016-18a]
 多咨憂禹曰克艱益曰儆戒臯陶曰兢兢卒之堯有
 乃神武之徳舜四罪而天下咸服禹㑹諸侯執玉帛
 者萬國道徳之威又何止於震驚百里而已百里姑
 因震雷之象明主器長子之道故止言百里至於出
 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不喪匕鬯則其體又大
 矣體有大小聴威則一或者以猛厲為威是襲亡秦
 之故轍安能不喪匕鬯匕以登鼎實鬯以通神明祭
 之始禮也長子主鼎器故言匕為宜
[016-18b]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卦辭已言恐懼之道此復言之者人心多忽易能恐
 懼修省者寡故諄諄誨之也然學惟知恐懼脩省學
 者之事爾易道精微廣大往往不於是乎在持是見
 者不惟不知易道亦不識恐懼修省何以明之天下
 無二道悟恐懼脩省即何思何慮之妙則無所不通
 矣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
[016-19a]
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卦辭已詳言之矣此復用其辭何也人之知所懼者
 幾何人哉雖堯舜之聖而後咨憂禹臯陶益言於唐
 虞之時而猶曰克艱曰兢兢曰儆戒然則惟聖智而
 後知所懼者誠鮮其人矣孔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
 納諸罟擭陷穽之中而莫之知辟也然則知所懼者
 誠鮮其人矣此聖人所以復用卦辭於此爻覬人之
 少省也況筮者於爻辭啟告為切
[016-19b]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來
厲乗剛也
 六二來則過初九之剛億而安焉則亦以乗初九之
 剛而不可安處故億喪貝往而躋于九陵九陵六五
 之象也雖今未應不可為得至於歴六爻七日一卦
 變則時當得矣勿用逐也避難曲折有如此者昔大
 王既不可禦狄不可安處去而邑于岐山之下而他
 日興周焉此象也
[016-20a]
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震蘇蘇恐懼失則精神潰喪之狀聖賢未嘗不恐懼
 而亦未嘗蘇蘇蘇蘇之懼非道也三居下卦之上位
 亦髙矣而蘇蘇然處此位者不當爾也孔子曰古之
 有天下者必聖人則公侯當大賢大夫士當次賢居
 三公之位者必賢不當有此蘇蘇也故曰位不當也
 若震恐而行不居此位則無眚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016-20b]
 震恐而遂至於沈泥雖稍異於蘇蘇而不得其道則
 均九四頗剛强而四隂柔似剛而終於懾懦陷於二
 隂之中遂有泥象震之遂泥者不可謂光若孔子臨
 事而懼如日月之光雖有照用而無所思為心不動
 此惟道心内明者自覺自信光之一言所以明道也
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
事在中大无喪也
 二五之乗剛同而二不可億五則宜億者直君位得
[016-21a]
 中又六與五剛柔全徳無乗剛之畏故異乎六二故
 六五有億安之象因億安之象明中道之義不明避
 難之義夫人心未始不中惟因物有遷意有所倚有
 所倚則不可謂中意在於此則倚於此意在於彼則
 倚於彼意在於此則來意在於彼則往意慮紛紛若
 此故昏亂故偏黨而人之道心始失而事大喪矣故
 此以往來為危厲但安焉則吾心自無所倚自無喪
 有事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行則危矣微動則意有
[016-21b]
 所倚而失中矣六五之事自在乎中但勿他求勿動
 意堯安安禹安止豈有在乎中道之中而尚有所喪
 也哉曰大無喪斷斷之辭也舉天地之間皆此亨也
 天下無二也此惟能安者自信自知其憧憧往來者
 雖提耳而誨之如水投石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隣无咎婚
媾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索索矍矍驚懼之甚懼而至於驚則亂矣如此而往
[016-22a]
 安得不凶然上六之懼因鄰而懼不以躬而懼九四
 迫於六五故有于鄰之象未至於上六故有不於其
 躬之象畏鄰而戒則為无咎若難及躬而始懼又驚
 喪失道則凶之道也上六雖以畏鄰戒而无咎而索
 索者必未得中道矣違道者必有所失六三婚媾也
 而不應而有言此亦見上六失道
 
 
[016-22b]
 
 
 
 
 
 
 
 楊氏易傳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