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精進學


義解科


陳慧勇



桓氏。其先譙國龍亢人也。後以祖法式令錢
唐。因寓居于吳郡之吳縣東鄉桓里。父獻蚤世。母張
氏甞夢。登佛塔獲二金菩薩像。因娠而孿產焉。皆男
子。並從幼入道。長則慧聰。勇其次也。始出都。依止則
師於靈曜寺。隨方受業。不事專門。年登具戒。從靜眾
寺峯律師。學十誦。龍光寺僧綽。建元寺法寵。悉服膺
座右。稟宗成實。俄而法輪大轉。講肆盛開。時纔三十
歲耳。會梁季之亂。靡所寧息。於是就攝出止觀寺。取
正於僧詮法師焉。詮亦待遇加厚。恨相得之晚。初勇
之未行也。甞於報恩寺前得竹如意。其人云。從攝山
來。且謂勇當如意矣。忽不見。頃之又得漆函。盛三論
一部。於其房之窗牖間。察莫知其來處。蓋若有物以
勸發者。天嘉五年。世祖請於太極殿開演。聲名籍甚。
住持禪眾寺。十有八載。搆大法堂。榜曰般若。制度宏
敞壯麗。至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稍疾而逝。神容不
變。經宿頂暖。六月六日。窆于山之西嶺。春秋六十有
九。始終講華嚴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徧。智論
中百十二門論各三十五徧。餘法華思益等。部數不
記。中書令濟陽江摠。文其墓碑。


陳寶璚



姓徐氏。其先東筦人。後避難。從昆陵之曲阿
[022-0261b]
縣。祖齊。右軍將軍。父僧達梁臨川王[言*恣]議。璚身長七
尺五寸。背胛龍文。口三十九齒。幼事沙門法通謝俗。
通器重之。不使隨眾服役。年過志學。將稟光宅寺雲
法師。弗果。乃聽南㵎仙師研精數論。仙甞得其私記
覽而歎賞。後因升座。勸門徒傳寫。且令覆述。時纔受
具耳。居輪下未五年。即為法主。代仙敷化。方梁高祖
出三教妙旨行世。璚尤究其義。帝殊簡注。詔見於壽
光殿。還鄉。住見安寺。會上黃侯曄為守。每深尊敬。忽
郡民譌言。有白龍見寺中。奔競屢日。不能巳。教海大
龍。識者知其為璚讖也。素與簡子周弘正友善。謂曰
子誠京華開導之才也。於是從請還都。發成實論題。
拂麈尾答僧正慧令切難。容止可觀。到茂灌民譽之
重任孝恭。詞筆之富。皆執卷稽疑。服膺請業。世謨孝
恭之子也。姿性好學。偏深玄義。講涅槃如水傳器。將
謀入道。奄至無常。頂暖信宿。手屈三指。既葬一日。其
父猶見世謨。擁神人數輩。從天來下。對晤談話。宛若
平生。褒讚出家。稱揚法利。頃之偕翼從陵空而去。室
中香氣氤氳。經日不散。永定三年夏。高祖不豫。詔於
重雲殿大閣中。弘宣大品以禱。夢朱衣神人禮而進
曰。般若多難。仰祈疾講。璚頗以卷數尚多為辭。請益
懇到。七月十日乃白眾云。夜夢神人催罷法席。僅餘
一卷。午前當了。及出殿至寺。雷而驟作。高祖遂崩。逮
文帝纂歷。詔為京邑大僧正。七眾肅然。海東諸國圖
像遙敬。至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示微恙。三月二十
[022-0261c]
日告終。先是建初寺寶璚。小年共學。名德相配。夕夢
有報巳入滅者。且夢升天。有疏請講。皆符驗不少爽。
遺誡毋用銘誌掩坎喪事所須。詔有司給辦。仍以天
子鹵簿致榮飭。四月十八日。窆鐘山名僧墓。初璚入
京。謁僧正慧超於南㵎寺。求住。超未之許。見而駭曰。
此子後當有吾位。法門所賴也。何獨房。即命寺綱處
置。孝宣屢詔弘闡。太子見導衛者。咸脩偉。蓋神人云。
大將軍章照達。甞迎致。所見亦然。兄孫普光承藉規
訓。與同學道莊明解等。樹碑于金陵之舊墟。其文則
慧日道場釋法輪作也。


陳警韶



生會稽上虞顏氏。學年。事季父僧廣為師入
道。廣律行。蓋當時之領袖也。韶材具峻整。昉遊都。即
還鄉受戒。護持嚴謹。如擎油鉢。沙門道林請留以開
導鄉土。即夢韶舌相長廣而欲中斷。因悔前失。勸之
使再出都邑弘化。始紹莊嚴旻公遺緒。次稟龍光僧
綽。蓋亦開善璚公之裔也。末又探習三藏。廣綜眾家。
年二十三。遂講大品。聽者溢道。後還晉陵建元等寺
敷演。解冠群英。韶性嗜禪寂。每願年將四十。便罷法
席。而學侶相顧不勝欽向。時年巳三十有九矣。會建
元寺主。臨終遣言。傳法於韶。於是坐堂上教授。無所
辭讓。梁簡文邵陵岳陽王等。承稟訓誨。尤加欽重。季
世澆薄。乃往豫章。授余豫州黃司空等菩薩戒法。適
遇外國三藏真諦談論。諦歎曰。吾行天下多矣。至如
斯人誠未易得。為翻金光明經唯識論涅槃中百句
[022-0262a]
長解脫十四音等。天嘉四年。慧藻同泰道倫輩。二百
許人。具疏連署。請於會稽白馬寺長講。且十年而韶
亦老矣。俾慧藻嗣領徒眾。而宴坐瓦棺。蹈初志也。沙
門智顗。請述前業。固以疾辭。其餘赴應。茲不復錄。至
德元年十月十一日。右脇臥終於開善寺。其月十六。
窆于鐘山獨龍岡。壽七十六。講成實論五十餘徧。涅
槃三十餘徧。新金光明三十餘徧。維摩天王仁王等
經。徧數不記。


陳安廩



姓秦氏。晉中書令靖之七世孫。南度來寓居
江陰。父正善地理學。甞著入神洞歷二書。廩年始十
三。聖善斯逝。詩禮趨庭。多所究習。老莊之清靜。孫吳
之權謀。靡弗該貫。然皆非所好也。年二十五。辭親出
家。乃北遊魏國。依司州光融寺容公。探受經論。聽嵩
高少林寺光公十誦。又明禪法。悉探玄門。在魏十有
二年。講四分律且二十徧。大乘經論相仍不輟。梁泰
清元年。還屆楊都。詔住天安寺。開華嚴。標致宏妙。易
於領會。梁運既終。法輪停轉。逮大陳永定元年。詔入
內殿。手傳香火接足。盡䖍奉。承戒範。詔遷住耆闍寺。
有司供給。永事弘演。於是有投老之志焉。世祖詔。開
大集於昭德殿。孝宣又躬於華林園內北面稟道。至
德元年正月。遘疾而逝。窆于開善之西山。壽七十有
七。


陳慧榮



出會稽山陰顧氏。梁大通間。京輦盛弘成實。
榮時始聽。即能盡所辯論。一眾駭異。由是遠播聞望。
[022-0262b]
益力學。不事世務。間得父母書問。輒焚棄。未甞視。謂
其友曰。予豈無情哉。顧書中但二字耳。見之徒廢吾
業。詰其二字。則答惟凶吉耳。如是三十餘年。至年五
十。乃大弘法席。會梁昭明在座遣問講者誰歟。即抗
聲曰。禹穴慧榮。太子國之儲君。而不識是。何見之狹
耶。聞者掩耳。榮從容如平常。後偕其徒還鄉里。獨其
母無恙。因歎曰。十五辭鄰故。五十還故鄰。少年不識
我。長老無一人。邑中爭歆豔之。而惡其傲誕。遂大集
眾令竪義。榮曰。予學豈諸公可及哉。苟竪義則恐諸
公難於應對。請從眾舉。而我應之。眾乃舉八寸種好。
蓋意其不能盡記持也。榮曰。竪義之法。當如是乎。此
雖文繁。義則易知。即部分上下牒數列名出體。眾莫
之難激。至德之季。卒于楊都。


隋慧弼



生常州宜興之蔣氏。祖玄略。父元晛。季父元
舉。皆有名位。弼幼神爽。見者嗟異焉。永定二年。陳室
龍興。武帝躬紆袞冕。為剪周羅。詔上方給三衣什物。
仍師事慧殿寺領法師。領蓋東南僧望也。始從之受
成實。弱冠依寶梁明上弘新實天宮晃公。敷心論。遂
精研力究。而六足八犍。四真五聚。若指諸掌。天嘉元
年。乃去小務大。學四論於紹隆哲公。閱數旬該貫玄
極。然慧解沈鬱。詞吐抑揚。而名聲益重矣。太建十年。
詔居長城報德寺。講涅槃法華。缾錫盈堂。簪裾滿席。
稟戒承歸者如市。屬哲公垂滅。遣使招之。付以曲几
塵尾經書等。以託後事。江南內附。因歸鄉里。繕治陳
[022-0262c]
武所營安國寺而老焉。真觀法師為製寺碑。文載別
錄。開皇十九年正月疾。三月十五日奄爾而化。春秋
六十有二矣。窆華陽山。弟子慧方立碑。


隋慧哲



襄陽趙氏子。陳季始依建初璚公。璚時為大
僧正。貌正紫。眾號烏璚。後依彭城寶璚。貌潔晢。號白
璚。皆大進所業。然性矜伐傲誕。俄而徙事興皇道朗。
以究所未至。甞行路遇雷雨。從容徐步達寺。則水滿
靴矣。平居視瞻無回。舉止必循規矩。善護根門。節量
口腹。便利滌沐。雖以赴請信宿俗舍。未或見其汙穢。
故識者伏其持守云。嗣開三論。光價斯倍。遂領徒歸
鄉里。住城西望楚山龍泉寺之光福禪房。涅槃三論
遞互弘闡。輪下三百餘人。成器傳燈可五十。慧品法
粲智嵩法同慧璿慧楞等。開皇十七年四月。卒于龍
泉。壽五十有九。葬西望山。沙門慧響文其墓碑。響思
力遒強。辟道衡尤加敬。又洪哲閑大小乘。世號前後
哲云。


隋智方



史不言姓氏。其先居東吳。以其祖甞仕蜀。遂
占藉資中。童稚依輪法師。止州之龍淵寺。久與寶海
往來。因俱詣楊都雲法師下。究所學。而機辨爽利。致
有嘉譽。每所出辭義。士俗競執紙抄撮。初開法華。至
寶塔品乃曰。彌天七級。共日月以爭光。同泰九層。與
烟霞而競色。方井則倒垂荷葉。圓桷則側布蓮華。較
其高妙莊嚴。豈徒佛國有之。抑亦楊都多矣。一日海
問曰。三變淨穢。在土故爾。在人凡聖亦隨以變否。答
[022-0263a]
曰。化佛甚多。狹故須廣。凡聖自爾。何勞改變。又曰。如
是則六十小劫。謂如食頃。在聖則覺。在凡不覺耶。苟
凡聖俱覺。則凡聖俱聖矣。方笑曰。高座何甞道此。海
因調之曰。三隅木斗何謂智方。答曰。瓦礫汙池孰稱
寶海。眾皆大噱而散。逮疾篤。海常致尉問。謝之曰。智
方不能攝養。仰勞仁者數來看尉。願生善處以共遊
樂。俄而異香滿內。中夜卒。壽九十餘。


隋慧隆



丹陽句容何氏子。祖剪梁武陵王長史。父嶷
梁散騎常侍。隆年十一。事宣武寺僧都沙門慧舒出
家。恭謙恪慎。備盡師資。年十三。聽法雲寺確法師成
實論。悉究深隱。登具之後。復採毗尼。覈其精要。未幾。
梁祚告終。遂避世彭城寺。仍思開導。陳纂宸服。僧正
暅公啟筵茲寺。玄徒輻輳。隆入其室。繼令敷述。及暅
將化。而委寄斯在矣。隋御海寓。奄有九區。詔天下元
德。咸會京師。隆志存栖晦。以老疾固辭。仁壽元年。十
一月十六日終。講成論三十徧。涅槃大品各十餘徧。
他不具敘。先是隆方息慈之際。忽有人以法華一部
遺之。自稱姓蔣。尤以佛法見託。噫異哉。


隋智隱



李氏。生貝州。幼為華嚴藏公弟子。及長。慧解
弘暢。靡所不通。開皇七年。詔藏住大興善寺。而隱與
之偕。十六年。詔以隱善智論阿毗曇心金剛般若論
等。補充講論眾主。住經藏寺。仁壽間。詔送舍利于益
州法聚寺。巳而又送華州。荐獲瑞應。會闍提斯那。至
自中天竺摩竭提國。奏以為其國地甞震裂。獲一石
[022-0263b]
碑云。東方震旦。國名大隋。城名大興。王名堅意。建立
三寶。起舍利塔。於是彼王遣使來賀。上聞之。喜甚。賜
賚良厚。強之而後受。因隨以散諸福地。以助善緣。而
於隱尤有所施云。


隋法朗



蒲產也。學涉三藏。然於毗尼。尤所研究。篇疑
聚惑。問之則冰泮雪消。無所隱伏。仁壽二年。詔送舍
利於陜之大興國寺置塔焉。寺即皇考武元皇帝生
地也。故儀禮差盛。瑞應尤殷。豈誠天人之際與。


隋法瓚



不詳姓氏。齊州人也。始隱泰岳行頭陀行。開
皇十四年。乘輿省方。招訪名德。有以其名聞者。詔延
見共載以遊。達京邑。詔住勝光寺。以身範物。禪侶尊
仰。仁壽初。詔送舍利于齊州泰山之神通寺。寺蓋南
燕慕容德。為僧朗禪師建。事見史傳。古號為朗公寺。
以其靈感故目之。開皇三年改茲額。舍利至寺。其瑞
徵如別記。瓚後以定業開導。遂卒于寺。


隋寶儒



幽州人。童子出家。遊諸講肆。後依遠公於鄴
下。究十地論。會周氏廢教。南歸。有陳逮隋一統函夏。
即北還洛汭。聽遠公涅槃始終三載。俾之覆述。遠為
印可。而慕義之徒四集。仍居淨影寺。仁壽初。詔住鄧
州之大興國寺。且以龍潛之地。圖築塔焉。然患無美
石。方取寺內惡石礱琢之。既成函忽變瑪瑙。復有文
作八分體曰正國得。儒悉表聞。晚年閉戶修業。欲候
之者。非於食次不可見。俄卒於寺。


隋慧最



瀛州人。初聽涅槃於鄴下。後南遊江表。避周
[022-0263c]
氏之禍。有機筭。善權變。且北僧在陳。多乖風俗。而最
略無違忤。談者交譽之。隋室龍興。即觀光輦邑。住光
明寺。仁壽中。詔送舍利于荊州大興國寺。龍潛道場
置塔焉。所以報舊恩也。帝微時。甞遇沙門相結納云。
先是道場前。步廊自崩。繕治求就。至是商度基址。廣
狹適衷。後又送吉州發蒙寺。其所覩瑞徵。皆具別記。
久之卒於所住寺。


隋慧暢



菜州許氏子。專攻雜心。顧以大乘虗誕。始弗
之信也。方遠公抗跡洛陽。門人雲擁。暢疑焉。於是造
之。而聽所談述。見其高深雄拔。物莫之當。反視所學。
正若浮埃繄天。委芥蔽地。自慨悟識之晚。


仁壽置塔。
詔送舍利於牟州拒神山寺。山出黃銀。有穴存焉。



秦始皇。欲鞭石梁海。而能拒之。因以名山。塔在溫公
阜。


或曰高齊時。沙門僧溫。年七十。道行不可測。甞南
受梁高供養。十二年。後還居此。而虎狼鳴吼。若怖之
者。溫徐語之曰。汝是畜生。十惡所感。我是人道。十善
所招。罪福相懸。何相干耶。速去速去。自爾此山鳥獸
永絕。溫身長七尺。眉覆面云。


暢踆事反京。宗理前業。
凶吉慶弔不出門。預言死日。沐浴端坐以化。壽七十
餘矣。


隋明誕



衛州汲縣之史氏子。出家以善律儀稱。講演
十地地持攝大乘論。尤為學者所宗。後住京師之勝
光寺。溫柔寬厚。負笈者歸焉。詔送舍利于襄州上鳳
林寺。坎之。得金像一軀。高丈六。相好完美。其餘瑞應
[022-0264a]
不具錄。


隋道端



潞人也。自出家登具後。一以探攬毗尼藏。為
宗要。晚入京都仁法寺。重輕條制。講解靡慝。且洞曉
竺書梵語。義與中國無戾。宜學者所効慕。仁壽中。詔
即州梵境寺置塔。以葬舍利。而端聽命焉。後卒於所
住寺。


隋寶憲



出鄭州。始業律。寶鎮師之學子也。有青藍冰
水之譽。識者刮目焉。開皇偕鎮住大興善寺。規言矩
行。率恊科條。仁壽詔送舍利置塔。以表其地。人天瞻
仰至今。


隋僧昕



潞之上黨人。資性恬默。不妄言笑。人有以經
論微旨奧義問者。則披釋無所凝滯。蓋其學自遠公
涅槃十地得也。後入京住興善寺。風度高爽。非流輩
不相往來。仁壽中。送舍利。置塔於毛之護法寺。奉上
命也。瑞應具別錄。


隋智揆



生冀州。幼歷講筵。專事涅槃。隷業弘濟寺。杜
門謝客。餐味要義。然不知歲月之老也。詔塔舍利於
魏之開覺寺。督香華儀仗以送禮也。


隋寶安



兖州人。初從慧遠法師。研究涅槃。義解之譽
籍甚於北。及周齊之亡。乃南走陳氏。以究所未至。開
皇初。輿圖混一。安因入關。住淨影寺。仁壽二年。詔置
塔於營州。即古之黃龍城也。故有梵幢寺。十七級浮
圖。時因以舍利奉安。其內議者以為得䇿。


隋寶嚴



幽州人。出家進具。力宛毗尼。然於十地成實
[022-0264b]
甞所涉獵。性殊靜默。闡演之餘。惟跏趺宴息而巳。始
住輦下之仁覺寺。從之遊者。皆俊偉。仁壽詔。送舍利
塔于州之弘業寺。事畢巖亦隨卒。


隋道生



蒲產也。少事昭玄統延師為弟子。而學有源
委。美容觀。善儀軌。日用常行皆四分律也。又奚庸於
講解哉。仁壽詔送舍利于楚州。野鹿至能。馴擾拜伏。
聽受歸戒。則舍利之利益廣矣。而生之德。亦由是以
見。


隋辯寂



徐州人。久以慧學遊講。無所歸宿。間於齊都
專攻大論。及阿毗曇心。而名始振。武平之季。國亡。乃
南適江陰理舊業。開皇混一。杖䇿西入關。宿碩諸德
咸在。意氣復張。仁壽置塔。詔送舍利于流溝寺。以光
鄉壤。後不知所終。


隋法楷



生青丘。志學之歲。依鄴都玄統賢公出家。習
涅槃。殊進。後復諮稟雲暉二匠。而凝滯消釋。齊亡。南
走淮甸。隋興。大闢教門。營一剎於曹城之北三里許。
以受來學。巳而入關住揚化寺。名聲益起。仁壽表請
置塔於曹上。可之。仍使送舍利以葬。瑞應之盛。較之
諸處。所不及。具見別錄。


隋智能



姓李。懷之河內人。素於律學有功。從之遊者。
皆足以模範一世。開皇初。住渭陰轉輪寺。仁壽詔送
舍利於青州福勝寺置塔。晚崇定業。栖託林泉。竟不
知所終。


隋道嵩



生瀛州河間劉氏。蚤歲孤苦。出家歷事名哲
[022-0264c]
於洛下。雖衣服單弊。弗恤也。後從慧遠陶甄經論。先
聲所至。京師學者歆豔。仁壽置塔於姑蘇。掘地得古
舍利。因合葬焉。後住總化寺而卒。


隋慧藏



趙國平棘郝氏子也。年十一出家。講涅槃即
如法。既具戒品。而研究毗尼。久之受智論十地華嚴
般若等經論。年四十欲疏華嚴。然未易筆削。於是遁
居鵲山。㵎飲木食。謝絕塵累。以精思其義。而仰希聖
證。為決所惑。忽夜聞空中有聲云。是是。齊武成請於
太極殿開闡。盛極一時。周廢教。因亦屏跡。隋初仍事
薙染。化行東川。開皇七年。詔六大德。俱赴京師謁見。
於承明殿。敷揚微奧。允恊上心。禮待殊渥。詔住空觀
寺。沙門智穩僧朗法彥等。請弘金剛般若論。藏標異
新理。統結辭義。言無浮汎。稟益之徒。皆崇敬焉。大業
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疾卒。壽八十四。弟子奉遺
命。陳屍林麓掩骼。修塔于終南山。沙門明則製文勒
碑。


隋道莊



揚州建業人。姿性雄爽。儀軌端雅。少為儕輩
所尚。始稟彭城寺瓊法師成實論。學者尤所推挹。及
瓊疾。而議所傳。眾咸讓。不敢當。而莊獨無所歉。瓊曰。
莊首大足小。終無所成。且恐其徙轍餘宗耳。後莊果
從。興皇朗法師。聽四論。入內道場弘演。煬帝在春坊。
寵眷日甚。蓋居蕃時。巳致書問。詶和篇章云。俄入住
日嚴寺。屢賜燕見。仍就宮闈講授。晚又講法華於日
嚴。著疏三卷。帝初即位。以舊恩。賜帛五百匹氈三十
[022-0265a]
領。隨駕𨿅陽。終年八十一矣。即大業初也。有集數十
卷。


隋法澄



吳郡人。少機警。善談論。頗綜涉經史。始從興
皇朗公披解三論。疏决壅滯。芟夷繁蕪。誠有功於宗
教。後聚徒。設席於江都開善寺。煬帝居晉邸。置四道
場。致天下碩德。時澄亦與焉。仁壽三年。徙居關中之
日嚴寺。聲望彌重。及帝定鼎伊洛。從駕至崤右。以疾
終。壽七十餘。


隋法論



孟氏。南郡人。初住荊州天皇寺。旋自引去。隱
青溪之覆舟山。業成實。尤善屬文。梁明帝雅重之。屢
徵召不赴。煬帝在蕃邸。躬禮致之。追入京輦。住日嚴
寺。謁文帝于仁壽宮。詔於大寶殿賜淨饌。論在座上
詩頌德。帝嘉歎。煬帝在春宮。寵眷彌厚。大業元年。將
移東門。詔賜千秋樹皮袈裟一領。帛五百段。氈四十
領。皇后賜狐腋皮坐褥法服等。因隨駕至洛。未幾而
卒。年七十八。論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甞續傳名僧。
無所就。有別集八卷。行世。


隋僧曇



出洛州之張氏。小年辭俗。慨佛法之未具也。
於是結友西行。以求之。僅達[葸-十+夕]領。路沮而旋。然梵言
音字並通。戾止京輦。遠播聲聞。開皇十年。詔翻譯。住
大興善寺。未幾。詔送舍利於蒲州之栖巖寺。栖巖即
古之雲居也。山名中朝。西臨河涘。世稱形勝焉。後又
詔送殷州智度寺。皆獲瑞應。具別記。大業初卒。時有
慧重者。雍州之郭氏子。善攝論十地。亦奉詔於泰州
[022-0265b]
岱岳寺置塔。然岳廟之門。常扃鐍不開。至是。自開者
三。


隋智矩



生吳郡吳氏。牲矜莊。善屬文。儀貌脩雅。初聽
興皇朗公講。繼而自開大品四論。當時雖淅東弘匠。
亦西騖焉。後闡三論於建初寺。在席常百人。武山公
郭演。甞致禮謁。煬帝居蕃。出鎮楊越。召住慧日寺。開
皇十九年。詔住京師之日嚴寺。供養之資。一出晉邸。
時吉藏法師。同門之傑然者。凡當弘演。必新製序王
諸辭。以加激勵。由是而餐附者殷矣。大業二年正月
卒。壽七十二。葬京郊之南。


隋辯義



具州清河馬氏子。小年辭俗。即學雜心。甫登
弱冠。巳就講說。有曇散者。方以材解自名。意以為義
易摧挫。遂與往反十番。散不能繼。義曰。理勢未窮。何
不更進。散曰。予素所擬如此。雖欲更進可得耶。屬周
虐煽騰。遂南達金陵。旋臻中土。煬帝在蕃邸。招聘名
德。命住日嚴寺。後入京。若曇恭道撫賾淨等。一時俊
彥。皆執文座下。諮議深隱。仁壽二年。漢王諒入朝。志
念法師五所禮敬。乃於禪林寺建法集。使三輔之士。
咸廢其本習。而同趣嚮焉。義亦始預其列。心不平之。
因質所封滯。周旋三日。念率杜辭莫對。獻后崩。煬帝
居春坊。召日嚴大德四十人。對揚玄理。而義為允。沙
門道岳。宗稟俱舍。而無所師授。就取決焉。洽聞之美。
見稱於時。智矩吉藏慧乘。三十餘人。同止日嚴。每談
及雜心。則眾推讓焉。大業二年。以疾卒于寺。春秋六
[022-0265c]
十又六。葬京郊之南。東宮舍人鄭頲製文立碑。先是
仁壽二年。詔送舍利于鄉州之寶融寺置塔。四年又
送廬州獨山梁靜寺。其所見徵祥。雖不同而俱盛。具
載別傳。


隋慧海



張氏。河東虞鄉人。年十四落髮。為大昭玄統
曇延法師弟子。年十八。即講涅槃。既受具戒。專崇禪
業。隱於弘農之伏犢山。會周武悉毀仁祠。乃入陳避
之。以故戒品無虧。法衣不捨。又採聽攝論。研窮其旨。
逮大隋御㝢。始踐京邑。皇姊成安長公主。為建靜法
寺使居之。門徒濟濟。傳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講
說。直心道場於斯見矣。仁壽初。詔送舍利于定林恒
岳寺。置塔。頃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應皆具別
傳。大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遺
言薄葬。弟子不敢違。


隋明舜



青州之張氏子。少以智論著名。誦文六十餘
卷。統明大旨。俄值法滅。南屆建業。後居江北之安樂
寺。時以為大小諸乘之準的也。沙門慧乘。辯抗淮陽。
亦從定宗。甞夢入冥。有官徵責所業。因以其平生對。
官曰。講解虗浮。誦文是實。若今之舜法師可也。餘齡
未盡且放還。煬帝在晉邸。召居京之日嚴寺。仁壽四
年。詔送舍利於蘄州福田寺置塔。寺南。齊高帝別院
名禪居。趙州沙門法進造。地居絕頂。下瞰雲霧。每見
有聖寺其上。瑞徵載他錄。大業二年。卒于京寺。壽六
十。門人慧相嗣。
[022-0266a]


隋法彥



姓張氏。寓居洛州。蚤歲出家。志隆大法。而聰
明冠拔倫類。雖三藏並通。偏以大論馳譽。神爽英特。
見者畏伏。或得彥所造言句。賓主藏去以為榮。齊公
高穎尤加禮重。因迎至京邑以事弘演。江表法侃法
師。入關中。甞謂人曰。吾鄉大德淵法師者。每以為天
地雖廣。識達者稀。晚學之秀。惟法彥一人而巳。開皇
十六年。詔彥為大論眾主。住真寂寺。仁壽造塔。詔送
舍利于汝州。四年又詔送沂州善應寺。其瑞徵則剌
史鄭善果以表聞。事具別傳。大業三年卒。春秋六十。


隋道密



生相之周氏。高齊之季。出家。從耶舍三藏。學
梵書語。且聽採大乘經論於鄴下。開皇間。詔與翻譯。
住京師之大興善寺。仁壽詔葬舍利於同州大興國
寺。寺即文帝生地也。帝生魏之大統七年六月十三
日。赤光紫氣。充庭溢室。狀如樓閣。色染人衣。姆以其
熱而扇之。帝噤至不能啼。忽有一尼。至自外。謂太祖
曰。兒來處甚高。佛天所祐。非汝俗家所可育也。我當
為公育之。太祖因割宅之偏為寺。通小門往來。以帝
委之。尼遂以那羅延名帝。而撫字惟謹。尼蒲坂劉氏
女。名智仙。七歲出家。一日禪坐。屋極上入定。其師徧
求不可得。率以為溺井死矣。自是有所云為輒神驗。
及周廢教。尼依帝家。終不徙寺以寖大。舍利瑞應。見
別傳。


隋智聚



族朱姓。神氣清遠。彰于襁褓。出家住蘇州之
虎丘東山寺。寺有胤法師。道藝之元匠也。聚依以學。
[022-0266b]
無怠分陰。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復以辭林理窟
相與發明。故能於弱冠之年。即事講說。尤慕莊嚴皭
師成實。而服膺焉。諮質既久。疑滯咸析。汝南周弘正。
博通內外。監賞人倫。見而歎曰。誠釋門之瑚璉也。陳
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齊。並加欽屬。至
德二年。詔於太極殿。開金光明經。天子躬御法筵。臣
僚咸在。于時雲興瓶寫。莫不歆豔。三年丁外憂。歸隱
舊里。弘導不廢。開皇十一年。降璽書勞問。尚書令楚
公素。左僕射邳公威。躬造道場。接足作禮。進施予以
効誠敬。十二年。詔置僧官。以居平等之任。郡將宗成
劉公。從受菩薩戒。齊王暕作牧淮海。貽書迎之。不起。
大業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終。壽七十二。即以其年
之十二月。窆于山之南嶺。弟子道恭等。樹碑旌行。秘
書虞世南文。


隋淨願



未詳姓氏。代州人。壯歲出家。力討經論。既進
大戒。乃專律部。博聞強識。旦夕觀採。纔五徧。即就講
說。自爾連開四分。又聽華嚴十地及諸小論。晚習準
公攝論。入京住寶剎寺。登座竪義。歸從者多。造舍利
毗曇疏十卷。文極該贍。詔送舍利於潭州之麓山寺。
度湘將及山所。有五色異鳥。數萬成群。飛浮水上。迎
引向船。及岸鳥亦空飛。同至塔所。願以瑞聞。帝大悅。
大業初。相法師。追入慧日。委徒於願。由是令望彌遠。
五年五月。奄忽告終。


隋志念



俗緣陳氏。冀州信都人。其先穎川蓋蕃之裔
[022-0266c]
也。後因仕䆠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訪道。昉受具。趨鄴
都道長法師學智論。歷數載。卒與其座下所謂誕劄
休繼等。齊名。俄詣道寵法師。究十地論。時高昌國慧
嵩法師。專解小乘。世號毗曇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
洪晃覺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會剌史任城
王彥。帝之介弟。方鎮鄉里。為張法席。召與僧瓊法師
對講。前開智度。後發雜心。時州都正法繼謂念。以為
必名垂不朽。於是二十年中。頻弘二論。逮周氏廢教。
遂同俗服。逃禍海隅。隋興。詔訪其所在。開皇四年。先
使其法弟志湛。宣言於明彥法師。而彥公因與門人
洪該等三百餘輩邀之。以闡心論。撰疏及鈔各九卷。
蓋能正其謬誤。且補其遺脫云。得其傳者。如法懿懷
正等。數百人。俄漢王諒鎮晉陽。別築城置塔。構開義
寺迎居之。遣開府諮議參軍王頗宣教旨命。即弘演
於大興國寺。仁壽二年。獻后崩。念偕王入朝。復揚唱
焉。聽者千計。留百餘日。仍還住寶相寺開授。未幾。文
帝晏駕。漢王即世。念歸鄉里。紹承舊業。寔沙門空明
之力為多。大業初。住慧日。屢詔不赴。四年卒。春秋七
十四。


隋智凝



不詳氏族。豫州人。年少出家。習經過目不忘。
雖數十萬言。久而猶憶。初未甞溫。及進具。人以為苗
而不秀。恐無後成。凝聞之歎曰。世書尚有朝聞夕死
之言。而況出世之道乎。遂往彭城。依嵩公諮攝論。顧
謂諸徒曰。巳了綱旨。餘文復奚暇究哉。即辭嵩。將事
[022-0267a]
製疏。嵩初恐其乖僻難之。凝以為大例可知。然或小
失無所慮也。竟別去。疏畢。聲望益振。入京住辯才寺。
隋文屢興殿會。而凝尤為所延致。俄居禪定寺。大業
間卒。春秋四十八。始凝之未入京也。有明及妄師。以
攝論著名關東。邀與相見。遽問云。黎耶識滅否。答云
滅。及則踴身起坐撫掌大慶。託之承緒而逝。且凝行
檢嚴潔。福智俱營。故辯才一寺。完治無闕。長打將了。
便就元席。於戲何其年之不永也。


隋法摠



并州太原段氏子也。誦涅槃十餘年。後聽玄
義乃領悟。開皇中。詔為涅槃眾主。居海覺寺。仁壽初。
詔送舍利于隋州智門寺。四年春。又詔送于遼州下
生寺。見瑞之祥。如別記。摠亦由是精進加倍。大業間
卒。壽七十。門人行等玄會。


隋慧曠



其先譙國曹氏。今為襄陽人。祖亮宗梁給事
黃門侍郎衛尉卿。父藹直閣將軍。曠年十二。事江陵
寶光寺澄法師出家。俄而辭。明帝於渚宮。遊京師。居
律行寺。會西竺真諦三藏。既譯攝大乘唯識等論。金
皷光明等經。方將弘演。未得其人。乃與宗愷准韻諸
師。北面受焉。三藏云亡儔侶斯逝。復偕同學僧宗俱
栖匡岫敷化。州宰鄱陽長沙二王。師敬之。後遊湘郢
間。罔怠舊志。陳至德初。言旋鄉井。居徧覺道場。即開
皇三年也。頃之詔徙興國寺。屢賜香蘇等物。秦孝王
建麾襄沔。親奉歸戒。煬帝即位。詔入京師次江陽。辭
疾不行。詔寓丹陽栖霞寺醫養。松筠泉石寔愜情素。
[022-0267b]
遂有終焉之志。大業九年五月十六日終。春秋八十。
頂煖指屈。斯又上生得道之徵也。以其月二十日。窆
于寺之西山。


隋童真



其先隴西李氏後。寓河東之蒲阪出家。依曇
延法師學。既受具。先承律部復涉經論。通明大小乘。
尤善涅槃。而擁徒千數。敷化不絕。開皇十二年。詔於
大興善寺。對翻梵本。十六年。詔為涅槃眾主。仁壽元
年。詔率土之內建靈塔。一百一十一所。皆葬舍利。其
中而真往雍州。其祥瑞見別傳。大業元年。大禪定寺
成。詔為之主。九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真度量尤莫涯
涘。始入禪定。宰輔交參。未甞將迎。一日方會眾食忽
大堂正梁爆裂。皆驚走無人跡。真自若。


隋智梵



姓封氏。渤海條人。逮祖父部符涿之良鄉因
居之。年十四。求河㵎靈簡禪師落髮。遊鄴都學大論
十地等文。年二十有三。躬當弘導。俄驅錫京邑化綿
二紀。開皇十六年。天水扶風競申奏請。詔聽所往於
是。道被天水矣。仁壽之季。復開導畿內。因詔置塔于
郢州寶香寺。大業五年。詔住禪定寺。靜緣攝慮。無替
寒暑。九年二月四日。終于寺。春秋七十五。遺言施身
山林。門人從之。仍歛餘骸。塔于終南山。


隋智閏



不詳姓氏。襄陽人。性於佛法若宿習。年始二
十。即趨鄴下。會遵統開十地。從受業焉。復學華嚴涅
槃。尋依光統聽四分。且兼小論具辯通塞。時號博瞻。
鮮有能加之者。久之。渡江事長干辯公。究三論。後還
[022-0267c]
漢陰化導。大業初。住慧日。會征遼左詔禱江于岷蜀。
還至西京。以疾卒於禪定寺。年七十有五。時大業十
年也。


隋淨業



俗史姓。漢東隨人也。既出家受具。研精律部。
即依慧遠法師。稟涅槃之指。巳而負帙從遠應詔入
關。餐承幽理。晚學攝論於曇遷禪師鑽仰誠至。開皇
中。隱居藍田之覆車山。眾為築室。今之悟真寺是也。
仁壽二年。詔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誠寺。置塔之瑞見
于別傳。大業四年。詔入鴻臚寺教授客僧。九年詔徙
住禪定寺。忽謂其徒曰。吾茲欲反覆車。便成長往矣。
別未淹旬即化去。大業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也。壽五
十三。


隋敬脫



史不詳姓氏。汲郡人。小年出家。究明成實。又
善聲韻字書之學。體貌頎碩。時謂之僧傑。語聞。詔住
慧日道場。帝欲悉試京師諸德。孰為剛亮。一日並詔
入元武殿監門即段文操拔刀逐之。諸德皆走。脫獨
安然。無所顧。徐語操曰。卿何事相迫乃爾。竟上殿坐
論佛法。帝顧操詭曰。眾僧固不知朝廷法。汝監門以
俗禮相加。至如脫法師然後可爾。其他能無怖乎。蓋
陰異之云。詔賜大竹扇面松抱高屧。即使手持足著
以出。帝目送之曰。誠僧傑也。大業十三年。卒于東都
鴻臚寺。壽六十三。脫尤孝。雖遊歷。置大檐。處母與經
卷筆墨各一頭。至食時坐母樹陰。入村行乞。作大字
遒逸可愛。得者輒藏去 沙門法楞專弘地論。與脫
[022-0268a]
齊名。亦同所居寺。


隋僧朗



恒州人。幼出家。學大論雜心。旋以唱演。負笈
驟臻入關。住空觀寺。復事弘揚。然言笑溫雅。心𦚾宏
博。時有問者。或素所未聞則合掌。答云某也學未及
此。故諸大德以其有謙德而不敢加誚。仁壽初。詔送
舍利於廣州靈鷲山果實寺。將置塔掘基。得宋梵僧
所記。遂以葬。瑞徵弗述。大業之季。終於所住。壽七十
餘。


隋本濟



生宋氏。西河介休人也。祖考皆以隱德遺後
世。濟齠齓。淹貫經史。稍長志空寂。遂出家從信行禪
師學。時開皇初也。年十八。戒定兼進業。弘集錄。著十
種不敢斟量論六卷。指意清詣。誠得大法之歸趣焉。
大業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卒于所住之慈門寺。壽五
十有四。弟子道訓道樹奉尸陀追建白塔于終南山。
麓。勒銘頌德焉。沙門善智尤善集錄。妙簡錙銖。精窮
理窟。祖師信行。雅相標致。甞以光陰四分之一。用資
形累。通夏翹足。攝念觀佛。著頓教一乘二十卷。先濟
九年卒。是于宗門之兄弟云。葬附信行墓右。


隋智光



江州人也。蚤從居公學攝論。聲名高出儕輩。
開皇十年。詔偕居公入京。住大興善寺。仁壽置塔。詔
送舍利于循州。循既遠在嶺南。為法忘勞於光有焉。
及歸秦壤厭喧慕寂。卒投老於廬阜之山舍。


隋曇遂



材器宏偉。故凡智度唯識攝大乘性相之旨
罔弗淹練。苟負笈踵門者。皆充然有所得。而悅服不
[022-0268b]
巳。仁壽中。詔送舍利于晉州。而置塔于州之法吼寺。
得勝地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