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慧學


譯經科


宋佛䭾什



此云覺壽。罽賓國人。少受業於比丘之善
彌沙塞部律者。於是以毗尼嚴身。以禪那洗心。景平
元年七月至揚州。其年冬。集眾龍光寺。譯彌沙塞律
三十四卷。為五分律。親執梵本。沙門道生慧嚴筆受。
侍中瑯琊王倈為檀越。明年四月。又抄出戒心羯磨
法。後不知所終。


宋曇摩耶舍



此云法明。罽賓國人。少好學。年十四為
弗若多羅所知。既長標致特高。該通經律。有異能解。
甞習禪觀。時以比浮頭婆䭾。孤行山澤。往往衝虎。每
坐樹下。歎曰。年巳三十。乃未得果。何其懈哉。至忘寢
食。以精苦悔先罪。乃夢。博叉天王勸以游方觀道。不
當自善。曰道可致。不可求也。然以非分強求。雖死無
所獲。乃游諸國。以隆安中。至廣州白沙寺。善誦毗婆
沙律。時號大毗婆沙。年巳八十五。弟子八十五人。有
女子張氏字晉明。清淨自活。從耶舍咨授道要。乃為
說佛生緣起。并譯出差摩經一卷。義熈中。至長安。姚
興為前席。與天竺沙門曇摩屈多友善。秦弘始九年。
共譯舍利弗阿毗曇。至十六年乃竟。凡二十二卷。後
如江陵止新寺。大弘禪要。學者至三百餘人。道俗初
疑其慢。及見之莫不傾伏。往往定中多見殊祥。人傳
[002-0079a]
以為證果矣。元嘉中辭還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語。佐
耶舍譯經。度天竺婆勒子也。勒賈于廣州。而生度於
南康。名金迦。長而出家。獲今名。而不知者。以度為南
康人也。度自其師西歸。乃執異見。學小乘禁方等法。
謂無十方佛。性禮釋迦。食用銅缽。不置別器。令諸尼
相從。而行悔罪。止伏地相向而巳。尼法弘普明皆受
其法。而諸尼多宗習之云。


宋曇無讖



中天竺人。幼孤。母傭織毾㲪。取資以養之。
六歲使師達摩耶舍。十歲習小乘五明學。誦經日萬
言。莫有敢抗者。時白頭禪師號宿納。讖攻離不能屈。
疑其有異書。求教焉。禪師以樹皮涅槃經授之。讖讀
而悟。乃集大眾悔過。年二十。誦二百萬言。而大乘諸
經。披玩略盡。兄以善調象。獲幸於王。佗日王之白耳
象死。王誅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讖收葬之。衛卒
執以聞。王怒趣烹讖。讖曰。王以法殺。弟以義收。此天
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讖於呪尤効驗。號大呪師。
甞與王山行乏水。呪石使觱沸。諸國聞之交聘。久之
奉涅槃前分。并菩薩戒本。游罽賓。罽賓皆小乘違之。
之龜茲。止姑臧傳舍。疑有盜。枕經以寢。夢人引衣語
曰。此如來解脫藏也。敢忘敬乎。遂驚悟。置經高處。盜
果饒力不能舉。旦日讖負經去。盜以為神。向之懺謝。
沮渠蒙遜據涼土。然待讖尤勤至。於是請譯經本。讖
以未習華語。不即許。居三年。譯涅槃前分大集大雲
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
[002-0079b]
餘萬言。辭製工密。文藻妍富。沙門慧嵩道朗等。深相
推重。猶以涅槃品數未足。乞西還究尋之。凡四十二
卷。曰。此經本三萬五千偈。此方纔百萬言耳。吾所出
者。止一萬偈。讖多異跡。魏拓拔燾聞其名。遣使迎請。
諭云。知遜尊寵。若不遣。顧有兵耳。遜因表留讖。魏又
遣高平公李順。䇿拜遜侍中都督涼州西域諸軍事。
太傅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諭曰。曇摩讖
道德廣大。朕思一瞻禮。可驛馳以至。遜謂順曰。臣奉
事朝廷。無所負。上信邪言見逼。何耶。前表乞留讖。今
遽來追。此臣師也。願與俱死。死要不免。遲疾亦非所
較也。順曰。王誠[款-士+止]先著。遣子入侍。朝廷欽王忠義。故
顯加殊禮。今乃以一胡道人。虧損大功。失朝廷待遇
之意。竊為大王不取也。遜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
不副此耳。遜竟不遣。


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求
涅槃後分。遜忿其去。且恐為魏得也。遣剌客中路殺
之。壽四十九。聞者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讖出關
日。謂送客曰。業對至矣。雖眾聖不能救也。


方讖在姑
臧。有張掖沙門道進者。從讖受菩薩戒。讖曰。當洗心
自悔七日乃來。既詣讖。讖忽怒。進曰此夙障也。進復
精勤三年。夢釋迦如來為授戒法。同夕十餘人夢如
進所見。進於是又詣讖。讖望見大驚曰。善哉巳感戒
矣。今為汝作證。沙門道朗。盖同夢者。願下其臘。兄事
進。從以受戒者千餘人。


昔有別記曰。菩薩地持經。是
伊婆勒菩薩當傳此土。後讖果出此經。則讖之地位
[002-0079c]
可知矣。


宋浮陀跋摩



此云覺鎧。西域人也。少有節橾。習三藏。
尤精毗婆沙論。常誦持以為心要。元嘉元年至西涼。
沙門道泰志用強果。少游諸國。得毗婆梵本。十四年
請䟦摩譯之。道泰筆受。慧高道朗等詳正。凡百卷。亂
離亡失四十卷。後歸西域。


宋智嚴



西涼州人。史失其姓。以精進聞。少尋師。至罽
賓國摩天陀羅精舍。受佛䭾先尊者禪法。三年有勝
力。佛駄器賞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
因其增重。有佛駄跋陀者。禪法之宗。聲名甚著。嚴請
東游。傳法利生。乃從俱還。至關中。久之跋陀為秦僧
擠嫉。如匡山。嚴因依止山東。禪誦而巳。義熈十三年。
宋武西征。還至山東。始興王恢從駕過嚴廬。與兩比
丘。各禪坐寂然。恢彈指。皆舉目即斂。不與言。恢心奇
之。加敬焉。即啟武帝。延還都。初無肯行者。而嚴乃行
至都。住始興寺。恢又造東郊寺居之。即枳園也。元嘉
五年。共沙門寶雲。譯普曜廣博嚴淨四天王等經。嚴
不受別請。食時至。持缽入聚落一飯。跏趺終日。嚴自
念少於戒有缺犯。疑當見於棄法中。乃航海至天竺。
請異尊者決之。尊者為入定。登內院問慈氏。慈氏曰。
巳得戒。嚴大喜。至罽賓無疾而化。壽七十八。罽賓法。
若比丘化者。必分凡聖地。以闍維之。嚴有精進實行。
而人未知之。將闍維於凡地。而重不可舉。至聖地而
輕。以故知嚴得道也。
[002-0080a]


宋寶雲



不知何許人。少往來涼州。有學行。靜退不交
世務。忘身求法。以晉隆安元年。適西域。與法顯智嚴
相繼徧游諸國。至羅剎之野。聞天鼓聲。釋迦遺跡。多
所瞻禮。善梵語。學旁行書。後還長安。從䟦陀禪師游。
䟦陀如匡山。雲亦隨。所至混跡。久之來歸。安止道場
寺。譯無量壽諸經。又住六合寺。譯佛本行贊經。元嘉
二十六年終。壽七十四。


宋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鎧。剎利種。世王罽賓國。大父
呵黎跋陀。此云師子賢。父僧伽阿難。此云眾喜。皆有
奇德。䟦摩年十四。天姿秀發。其母甞須野獸肉羮。使
辦味。䟦摩曰。有生之類。莫不惡死。以彼之所惡。充巳
之所嗜。豈亦仁人之用心哉。母恚曰。汝謂端有地獄
報耶。佗日我替汝償。所不悔也。巳而跋摩偶覆羮爛
手。謂母曰。痛可柰何。母其替我乎。母咲曰。痛在汝。我
安能替耶。跋摩跪曰。殺寔三塗極苦之因。身作身受。
固無替理。昨者大人之言。其無乃過乎。母為止殺。終
其身。


年十八。去為沙門。有相者曰。君三十當南面稱
孤。今茲出家。其獲道果必矣。及期王薨。國人欲迎立
之。䟦摩翻然自引。游獅子國。入闍婆。闍婆王婆多伽
母先夢聖者至。見跋摩從受五戒。王始不信。以母故。
亦從受焉。久之乃篤信。鄰國來寇。王將禦之。因問䟦
摩以不戰而勝之術。對曰其惟慈悲乎。雖然國有患
難。而豈可弗加驅馳哉。王行矣。既凱旋。王中流矢。䟦
摩呪水洗之而愈。王欲出家。羣臣固爭不可。王曰吾
[002-0080b]
有三願。苟諸君聽之。則吾亦當聽諸君請。不然則否。
其一應同奉大和尚。其二應禁殺。其三應有餘積。以
賑給貧乏。於是群臣謹奉約。而率遵五戒。王躬治精
舍。以延䟦摩。名震諸國。元嘉元年九月。京師沙門慧
觀慧聦等。表請迎至。詔交州刺史。并沙門法長道冲
道儁等。航海以往至廣州。詔聽乘驛詣闕。道由始興。
愛其虎市山。形類耆闍。因改山中寺額為靈鷲。留居
之一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將死。說法安慰。而家
人夢其在寺為眾僧講法。寺有寶月殿。䟦摩於東壁
戲作定光儒童布髮像。極妙。夜輒有光。山故多虎。自
䟦摩至屏絕。禪定必累日。寺僧甞遣沙彌侯之。見白
獅子。仰躡柱而戲。彌空皆青蓮華。沙彌驚走大呼。僧
爭至。豁無所見。八年正月至建鄴。引對。勞問甚勤。曰
寡人欲持齋不殺。迫以身徇萬幾。不獲所願。法師遠
來陋邦。何以見教。對曰道在身。不在事。法由巳。不由
人。且帝王所脩。與匹夫異。匹夫身賤名微。言令不威。
儻不克巳苦節。何以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
子。出一嘉言。則士庶皆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
不夭命。役不勞力。則使風雨時若。寒暑應節。百穀滋
繁。桑麻鬱茂。以是為持齋不殺。亦大矣。安在輟半日
之飱。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帝撫几歎曰。俗迷
遠理。僧滯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虗曠。滯近教者。但
拘名相。如法師所諭。開獎人意。可與論天人之際矣。
止祇洹寺。講法華及十地品。法席之盛。前所未見。譯
[002-0080c]
菩薩善戒三十品。優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足成
伊葉波羅所譯雜心十卷。元嘉六年。坐夏定林。夏休
還祇洹。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還室。弟子從至。泊
然巳化。壽六十五。則一日謂弟子曰。我巳證二果矣。
又說偈三十六行。授阿沙羅曰。可以示天竺僧。及此
土僧。有詔建塔。譯遺偈。偈多不載。


宋僧伽䟦摩



此云眾鎧。天竺人也。少棄家。清俊有律
學。尤精雜心。元嘉十年。至建鄴。道俗爭崇尚。號三藏。
居平陸寺。與沙門慧觀。增脩寺塔。有獅子國比丘尼
鐵薩羅至。為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受戒法。祇洹慧
義者。非之。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於是義屈伏。僧
尼受者數百人。彭城王義康特敬事之。譯雜心及摩
得勒伽分別業報略勸發諸王要偈請聖僧浴文等。
寶雲臨文。慧觀筆受。後還西域。


宋畺良耶舍



此云時稱。西域人。氣剛大。無嗜好。善誦
阿毗曇。該通群經。而專以禪觀法授人。元嘉元年。至
建鄴。為大祖文皇所敬。依止鍾山道林精舍。沙門寶
公崇其禪法。譯藥王藥上觀無量壽佛經。僧含筆受。
以此二經。為轉障祕術。淨土密因。故沈吟研味。興於
歎詠。平昌孟顗出守會稽。要之不去。後移止江陵。十
九年入蜀弘道。俄還江陵而卒。壽六十有二。


齊求那毗地



此云安進。中天竺人。少出家。事大乘師
僧伽斯。使日誦二十萬言。兼內外學。建安初。至建鄴。
止毗耶離寺。有威儀。學者取法焉。譯僧伽斯所集脩
[002-0081a]
多羅藏要譬喻事一卷。十二因緣。須達長者經二卷。
中興二年歿。


梁僧伽婆羅



華言眾養。亦云眾鎧。扶南國人也。幼而
穎悟。早年出家。偏業阿毗曇。有譽海南。具足後。習律
藏。觀方開化。隨舶至齊。住都之正觀寺。為天竺沙門
求那䟦陀弟子。博閱多通。兼解數國書語。齊亡按訪
術能。以天監五年。於楊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瞻
雲舘扶南舘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經。解脫道論等是也。初翻日。武
帝躬臨筆受。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
疏出。不墜譯宗。帝厚禮之。引為家僧。以其親施。成所
住寺。太尉臨川王宏。接遇尤隆。普通五年。因疾卒于
正觀寺。春秋六十五。


又有沙門曼陀羅者。亦扶南人
也。華言弘弱。遠賷梵本來。上使與婆羅譯之。則寶雲
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三部。合一十一卷。其文隱質。
多不可曉。


天監十五年。居士木道賢。上優樓頻經一
卷。文既不具。且莫知所從來。報罷。


太學博士江泌女
僧法者。小年出家。時靜坐閉目誦經。若有所憑附者。
自八歲至十六。總出淨土妙莊嚴等三十五卷。天監
中。上御華光殿。親閱之。嘆異焉。


元魏曇曜



史不言姓氏鄉里。和平間。住北臺昭玄統。
住恒安石窟通樂寺。寺即文成所造也。先武惑於道
士寇謙之。廢釋氏。後癘疾而崩。至是詔復教。塔寺經
像加於前。而此寺尤巧麗。蓋鑿武周山谷為之也。綿
[002-0081b]
亘三十餘里。碑碣見存。未卒。陳委曜。於寺出付法藏
傳。并淨土經。又沙門曇靖。出提謂波利經二卷。


元魏菩提流支



華言道希。徧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
弘法。永平初。東臻洛都。宣武皇帝處之永寧大寺。時
梵僧七百。推為元匠。初翻十地。帝親筆受。及孝靜帝。
遷都漳鄴。歷天平二十餘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
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沙門僧朗道
湛侍中崔光等筆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時
信士李廓撰眾經目錄。其標擬流支尤悉。甞謂其所
居之室。經論梵夾殆盈萬。所翻藁本。滿一間屋。


然而
神悟聦敏。洞善方言。妙工祝術。甞漱灌。人無為汲者。
因作梵語。以柳指并。纔數遍。水上涌井欄。就酌用之。


元魏勒那摩提



華言寶意。天竺人也。正始五年。譯十
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於洛都。又善開華嚴。神
理標異。領牒魏辭。偏盡隅奧。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
笏通剌。如大官者。云奉天帝命來請。勒那辭以今比
法席未散。難於從命。且謂都講維那。法事所資。可先
請定。既而勒那都講維那。同時皆殞。


元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華言覺定。自正光間至元象
二年。於洛都白馬寺。鄴都金華寺。譯金剛上味等經
十部。沙門法場於洛都。譯辨言長者問經一卷。般若
流支。華言智希。瞿曇氏。婆羅門種。南天竺波羅奈國
人也。熈平間。至洛都。自元象元年。至興和末。譯正法
念聖善住回諍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
[002-0081c]
於鄴都沙門曇琳僧昉等筆受。當時菩提流支與般
若流支。前後出經。而傳寫者。率去上字。但云流支。故
雨流支淆雜。難得詳定。周文帝二年。波頭摩國律師
攘那䟦陀羅。華言智賢。與耶舍崛多等。譯五明論。五
明者。聲醫工術符印也。沙門智僊筆受。


武帝天和間。
摩勒國達磨流支。華言法希。為大冢宰晉陽公宇文。
護。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國禪師闍那耶
舍。華言藏稱與其弟子闍那崛多等於長安故域四
天王寺。譯定意天子問經六部。沙門圓明道辨城陽
公蕭吉等筆受。


陳拘那羅陀



華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華言真諦。西
天竺優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後
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
乃以諦應詔。而併賷至大乘論諸雜華經等。大同十
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屇京師。帝
頂禮於寶雲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
遊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
十餘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
養。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願禪師等二十餘人。
翻金光明經。後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
伽脩國。道俗結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
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准僧忍律師等。欽
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
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
[002-0082a]
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
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
幽。非世所測。甞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漓-禸]涌。未即渡。
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
霑。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
南海北山。將捐身命。慧愷聞之。輟講奔赴。刺史稽顙
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巳。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
鄴。會有忌者。沮於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
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論。僧宗法准等。奉還匡
山。


諦雖廣出眾經。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
後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
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
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行下。因跪啟
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
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
恨君等不及覩耳。嗚呼其亦有待於今日乎。


諦自梁
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傳記。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
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於鄴城司徒公孫騰
第。出僧伽吒經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
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一部。梁武詔那。總
監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䟦陀。華言
德賢。賷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
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
[002-0082b]
寺沙門智昕筆受。


陳扶南國僧須菩提



華言善吉。於揚州至敬寺。譯大
乘寶雲經八卷。較之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少差耳。
並見隋三寶錄。


陳法泰



不知何許人。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
代天竺沙門真諦。流寓嶺南。泰偕宗愷等事之。以赴
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傳譯於制旨寺。陳太建三年。
講所譯新經於建鄴。驚異時眾。會彭城靜嵩來扣。泰
為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見嵩傳。慧愷曹姓。義理淹
博。詞力尤殷贍。贊諦譯事。每恨相見之晚。住廣州顯
明寺。延諦房中。講俱舍論。光大間。僧宗法准法忍等。
就諦求學。為講攝論。與獲聽受請愷於智慧寺。講俱
舍。至業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諦又化。


有受
菩薩戒弟子曹毗。愷之叔子也。少隨愷入南中。既善
攝論。兼承諸部。晚住江都。甞以章甫縫掖。登座開演
而沙門僧榮日嚴法侃等。皆咨稟焉。


時智敷道尼亦
為愷所賞識。故愷之亡。諦撫膺哀慟。率敷尼等十有
二人。於法准房。傳香火。誓弘攝舍。後敷雖遇䟦摩利
三藏弟子慧哿。從究涅槃論。僅得敘分。而哿以疾殂。
乃專講攝論。


隋那連提黎耶舍



華言尊稱。北竺烏傷國人。弱冠出
家。備聞正教。既登具足。徧訪聖踪。天梯石臺之奇。龍
廟寶塔之勝。並躬頂禮。無所遺逸。甞有異尊者。見舍
而謂之曰。苟能靜脩。當證道果。遊涉徒勞。終無所成
[002-0082c]
舍不從艱關諸國。乃屆齊境。則文宣皇帝。天寶七年。
也。時舍齒方強仕。氣貌雄雅。物議憚之。詔安置天平
寺。號翻經三藏。禮遇隆至。內出梵本千餘夾。為建道
場。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顧謂群臣曰。此三寶洪基也。
故宜偏敬。初譯眾經五十餘卷。詔昭玄大統沙門法
上等。二十餘人監掌。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度語。未
幾詔授舍昭玄統。俄為都。


及齊曆告終。教亦隨替。避
地東南。不遑寧處。綿歷四載。有隋御㝢。光復大法。開
皇二年。七月。奉璽書。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興善
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譯。前後出菩薩見寶月藏日藏
法勝毗曇像頭精舍大乘總持等經論一十七部。並
沙門法纂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等筆受。昭玄統沙
門曇延。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餘人。監護。


舍年邁
行厲。每以舍利弗陀羅尼自課。夢身作佛。境界殊妙。
後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撫存覉旅。得其歡心焉。久
之不疾而化。適滿百齡。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隋闍那崛多



華言德志。北賢豆揵陀羅國人。髫齓出
家於其國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
七。即與其落髮師勝名。得戒師志賢。遊方弘法。路由
迦臂施國踰大雪山。備甞嶮岨。至鄯州。則西魏後元
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駐錫長安之草堂寺。未幾譽
徹上聽。詔偕勝名智賢二師。後園論法。且為造四天
王寺。傳度梵文。則十一面觀音。金僊所問經是也。會
譙王宇文儉鎮蜀。邀俱往。止龍淵寺。建德廢教。逼從
[002-0083a]
祿仕。以死辭。詔放歸。北陷突厥。連丁二師喪。初沙門
寶暹。道䆳。僧曇等。以齊武平間西訪經法。獲梵本二
百六十部。以東。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禍。相得歡
甚。會隋受禪。而暹等先以所獲經來。上詔訪宿德傳
譯。開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謁文帝於洛陽。即詔就職
於大興善寺。時耶舍巳亡。久曠元匠。更詔婆羅門僧
達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傳梵語。置十
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尊。慧遠。法纂。僧暉。
明穆。曇遷。等。監掌翻事。銓定宗旨。明穆彥琮重對梵
本。詳審文義。開皇二十年崛多唱滅。春秋七十又八。
始終出經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則佛本行集。法
炬。威德。護念。賢護。等是也。


隋達磨笈多



華言法密。南賢豆。羅囉國人。姓弊耶伽
羅。華言虎氏。剎帝利種。年二十三。出家於中賢豆。師
事沙門覺密落髮。二十五年。從沙門德施。沙門普照。
受具。通大小乘經論。又從照師行乞食。禪觀法三年。
略窺戶牖。俄而事照師赴吒伽國王之請。留一年。迨
師云返。獨留四年。居天遊寺。天遊蓋其王之所造寺
也。自茲行役。倍多見聞。商旅盛傳。以支那大國。三寶
鬱興。然猶未之信。及踰雪嶺所傳益真。於是始係心
焉。間關䟦涉。屢移歲敘。開皇十年。冬抵京師。旋處大
興善寺。笈多經洞字源。論窮聲意。推居譯首。允愜輿
情。煬帝定鼎洛都。彌加崇嚮。詔開翻經舘於上林中。
招徠儁彥。訖大業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經論七部
[002-0083b]
三十二卷。即起世。緣生。藥師本願。攝大乘。菩提資粮。
等也。唐武德二年終。


唐波羅頗迦羅密多羅



華言作明知識。一名波頗。華
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種。姓剎帝利。十歲出家。隨
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偈。受具後。因習律部。略通
戒綱。心樂禪觀。更從勝德習定。閱十二年。南遊伽陀
國。那蘭陀寺。時戒賢師。方弘十七地論。復獲聽受。然
以此論兼明小教。仍誦小乘論一洛叉偈。門人般若
因陀羅䟦摩傳燈本國。託以紹承。乃展轉北行。達于
西面可汗葉護衙。以法訓勗。曾未浹旬。可汙信嚮。武
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見之。將載與俱。而葉護君臣未
即許。高平馹奏聞。詔葉護津發。毋滯留。十二月偕高
平詣京師。謁帝。詔居興善寺。賜綵段納帔。從僧加常
供給。問勞勤至。三年三月。詔所司。𢯱揚碩德一十九
人。就波頗所居寺傳譯。沙門慧乘等證義。沙門玄暮
等譯語。沙門慧賾。慧淨。慧明。法琛。等綴文。上柱國。尚
書。左僕射。房玄齡。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參助
銓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出寶星。勝光。
般若燈。大莊嚴經論。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繕寫云
畢。上聞。賜波頗綵百假。餘賜束帛有差。當是時。或謗
以為故聚名達。廢棄講貫。僥倖取譽。誠非弘通本意
者。監護使以沙門靈佳之辨弗聽。會太子疾。迎入內。
承顧問。寵眷益隆渥。然其氣剛志確。終以前謗。不能
平。遂分散衣資。造諸淨業。貞觀六年四月六日。觀佛
[002-0083c]
坐逝於勝光寺。遺表施身。詔闍維收舍利起塔。


唐慧賾



李姓。荊州江陵人。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
為沙彌。執卷誦文。紙盈四十。初聽涅槃。法華。後別聽
三論。隋開皇中。鄉里以賾器質夙成。請為法主。講涅
槃。辨答率屈耆宿。時纔十二歲。剌史空龍公元壽。聞
而謁焉。大加褒賞。以其名聞。詔入京師。既引見。賜納
僧伽棃。併餘衣一襲。仍住清禪寺。冠蓋日擁門。憚煩。
從應禪師稟資心學。大業末。避地終南之高冠嶺。唐
室隆興。出遊都邑。屢建法筵。武德初。詔於延興寺。百
座開仁王經。公卿盛集。吉藏竪論。賾言清理詣。銳責
鋒起。四部駭異。藏歎伏。尤善楷書。太宗文皇帝。在秦
邸。欲致之別第。以崇供養。使者六反。固辭。貞觀詔。簡
僧傳譯。眾咸推讓。訖事奏上。詔賜帛百匹。衣服一襲。
賾又著般若燈論敘。文多不載。十年四月六日。終於
所住。壽五十有七。葬京師之東郊。太常博士褚亮撰
碑詞。有集八卷行世。


唐伽梵達磨



華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載其出處
之詳。永徽中。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
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又按千臂經。序云。偕沙門
智通譯。


唐阿地瞿多



華言無極高。族氏出家。史不載。永徽三
年。壬子正月。屆長安。所奉西印土梵夾。詔於慈門寺
安置。仍同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勣。鄂公
尉遲德等十二人。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
[002-0084a]
會壇。所須有司供辦。屢現靈瑞。道俗忻嘆。四年翻譯
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陀羅尼集經十二卷。沙門玄
楷筆受。


唐智通



生郟州安邑趙氏。隋大業𨽻總持寺。出家受
具。後遊方洛京。學梵書語于翻譯舘。頗復諳究。貞觀
中。北天竺沙門。奉千臂千眼經梵本至。太宗詔求材
學。足以綴文筆受者。充翻經舘職事。通應命。偕梵僧
譯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復出千囀陀羅尼。觀世音
菩薩呪一卷。觀自在菩薩隨心祝。一卷。觀世音菩薩
清淨陀羅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謂其善瑜伽秘密
教。每獲感通。


唐若那䟦陀羅



華言智賢。南海波凌國人。善三藏學。
麟德中。成都沙門會寧。遊西域。道由波凌遂與賢於
阿笈摩經內。譯出世尊焚棺收設利等事。為涅槃後
分二卷。附舶達交州。寧復西進。儀鳳初。都督梁難敵
遣使偕寧弟子運期來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門靈會。
於東宮。啟請施行。賢竟終於其國云。


唐佛陀多羅



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出大方廣
圓覺了義經於洛陽白馬寺。文辭諧暢。理趣精微。誠
如來之慧命。眾生之心地也。然而來遊歲月。平昔行
藏。史皆不載。惜諸。


唐地婆訶羅



華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進。尤善
祝術。高宗時來遊中國。儀鳳四年五月。疏請翻傳所
賷經夾。天后末。於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廣福寺
[002-0084b]
出大乘顯識經。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
陀般若提婆譯語。慧智證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
靈辨。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序
其端。後終于翻經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陽龍門
之香山。


唐提雲般若



又云提雲陀若那。華言天智。生于闐國。
永昌元年。始東戾。謁天后於洛陽。詔於魏國東寺翻
譯。天授二年。出華嚴經。法界無差別論等。六部七卷。
沙門處一筆受。復禮綴文。德感。慧儼。法明。恒景等。證
義。


唐慧智



父印土婆羅門也。東遊生智。少慕出俗。從長
年婆羅門僧為弟子。善天竺書語。三藏地婆訶羅。提
雲若那。寶思惟等。有所翻譯。皆召證文。兼度語。長壽
二年。智於東都佛授記寺。出觀世音頌一卷。


唐彌陀山



華言寂友。覩火邏人也天后時。偕實叉難
陀出大乘入楞伽經。天授中。偕沙門法藏等。出無垢
淨光陀羅尼經一卷。經之緣起。蓋劫比羅戰荼婆羅
門以疾將終。佛欲延其壽命而說也。既進上。后厚餞
之西歸。


唐般剌密諦



華言極量。中印度人也。神龍元年乙巳。
五月二十三日。於廣州制止道場。以烏萇國沙門彌
伽釋迦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
迪證義。出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
[002-0084c]
首楞嚴經一年十卷。此蓋灌頂部中一品也。既傳譯。
未及進上。會其國遣使。以王命追攝。謂其擅出秘密
經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歸。而此土所留者。獨譯
本云。


唐智嚴



于闐國質子也。冐姓尉遲。名樂受。𨽻鴻臚寺。
授左領軍衛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性聰銳。每
思脫屣塵累。神龍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為寺。詔
允之。賜額奉恩。景龍元年。十一月五日。中宗誕節也。
因剃染以祝壽。詔就寺翻譯諸經成部。嚴有力焉。又
重出生無邊法門陀羅尼經。後行頭陀於石鼈谷。充
上座於終南山。至相寺。


唐實叉難陀



一云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葱嶺北于
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武后以華嚴舊經處會
未備。發使于闐。訪求梵本。并請譯人。而叉與梵夾俱
至。證聖元年乙未。詔南印土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
淨同譯於東都大徧空寺。後沙門復禮法藏等。從佛
授記寺。聖歷二年。成八十卷。后躬製序文。以冠其首。
久視間。出大乘入楞伽經。又出文殊授記經於京師
清禪。及東都佛授記寺。前後總出經十九部。長安四
年。上書祈歸省母。詔御史霍嗣光送景龍二年中。宗
詔至京。上親迎于開遠門外居大薦福寺。會疾卒。景
雲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詔依外國葬禮。
焚於開遠門外。古然燈臺。其舌不俱燼。詔哥舒道元
送歸其國。而所焚之地。猶起塔。號華嚴三藏塔焉。
[002-0085a]


唐義淨



字文明。范陽張氏子也。髫齓謝俗。有志西遊。
弱冠登具。愈勵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結
友數十人。將登舶。皆退散無復與俱。淨因孤邁。閱二
十五年。歷三十餘國。天后證聖元年。乙未仲夏。還至
河洛。得經律論梵夾。僅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
像一鋪。舍利三百粒。后躬於上東門外。迎勞備至。諸
剎飭旛蓋華香擁導。詔以所賷。悉安置佛授記寺。仍
就翻譯。初偕。實叉難陀出華嚴經。久視庚子後。居福
先寺。又居長安西明寺。乃專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
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祝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
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
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龍樹勸
誡頌。凡二十部。后為親製聖教序。中宗神龍元年。駐
蹕洛陽。詔居內道場。及大福先寺。又出經祝四部。上
製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躬御西門。以新譯宣示諸
官。二年詔置翻經舘於京師大薦福寺。淨從駕歸。遂
居之。三年詔入內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甞禱藥師。詔
譯本願經於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筆受。睿宗唐隆元
年。出浴像功德經。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
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土沙
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
印土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土李
釋迦度梵語。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
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土瞿曇金剛。迦濕彌羅
[002-0085b]
國王子阿順證譯。脩文舘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
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
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餘人。潤文。左僕射韋鉅源
右僕射蘇瓌監護。秘書大監嗣虢王邕同監護。景雲
二年。復於大薦福寺。出積讚如來功德神祝等經。太
常卿薛崇嗣監護。淨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雲。總出
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
歸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
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䟦窣堵。即諸部中。
犍度䟦渠之類。約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訓徒無少
倦。漉囊滌穢異常。學者徧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壽七
十九。法臘五十九。塔京洛龍門北之高岡。


唐阿儞真那



華言寶思惟。北印土迦濕密羅國人。剎
帝利種。天后長壽二年。屆洛都。詔於天宮寺傳。翻中
宗神龍丙午。徙佛授記天宮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
陀羅尼經等七部。睿宗太極元年。六月。詔詳定入藏
施行。自爾益務禮誦。每於晨朝。磨香水塗浴佛像。而
後食。至老死弗倦。衣缽之外。隨得隨施。甞於龍門山。
依西域制度搆寺。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開元九年
終壽百餘。


唐菩提流志



南竺國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年十
二。事波羅奢外道出家。學聲明僧佉等論。年逾耳順。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正法。永淳二年。高宗遣使迎
其來。天后尤加敬禮。詔居東洛福先寺。出佛境界寶
[002-0085c]
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譯大寶積經
於京兆崇福寺。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
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磨證梵義。沙門履
方宗一。慧覺筆受。沙門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沙
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學士盧粲。徐堅。中書舍
人蘇瑨。給侍中崔璩潤文。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
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監護。睿宗景雲
初。徙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總成一百二十卷。則佛四
十九會所說也。四月八日進上。御序以冠之。開元十
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壽
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謚開元一切徧知三藏。喪事
給內府物。用鹵簿羽儀幡幢華蓋。遣內侍杜懷信監
護。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碑。
禮也。


唐懷迪



循州人。出家𨽻南樓寺。寺當半海半陸之地。
誠僊聖遊居之府也。數有梵僧寓止。迪由爾書語通
利當菩提流支之譯寶積也。迪充證義。後又於廣州
制止道場。譯梵僧所賷葉夾。佛頂萬行首楞嚴經。


唐飛錫



不知何許人。初究毗儀。後研天台三觀一心
之旨。及遊京闕。多止終南紫閣峯草堂寺。與不空傳
翻。頻登筆受潤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
詔於大明宮內道場。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參
譯仁王護國般若經。及密嚴經。而此經昔則偈頌。今
則散文。宜乎不空與錫。翰林學士柳抗之。重加詳定
[002-0086a]
也。錫充證義。辭筆不愧斯職。


唐勿提提羼魚



華言蓮華精進。龜慈人也。久居其國
之蓮華寺。寺在國之西門外。近前踐山。山有流水。自
成樂音。可愛。開元中。安西使工寫其音。以獻曲。名耶
婆瑟雞。以之入羯鼓尤。妙。車奉朝甞為使。偶見精進
號三藏苾蒭。奉朝因祈請。出十力經一卷。蓋佛在舍
衛國所說者。奉朝使歸。以其經進上。貞元中入藏。


唐般剌若



華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畢試國人。
天資頴悟。七歲依大德調伏軍出家。誦四阿含。十萬
頌。阿毗達磨四萬頌。既具戒。誦薩婆多。近四萬頌。俱
舍二萬八千頌。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義又七年。習
小乘法。後於中天竺那爛陀寺。承事大德智護進友
智友。槀大乘金剛般若等經。唯識。瑜伽。中邊。因明。聲
明。醫明。王律等論。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囉三密
護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達磨耶舍。誦凡三千五百
餘頌。


稔聞支那大國文殊所護乃泛舶東指。歷二十
二年再至番禺。僅克有濟。貞元二年。始留京輦。神䇿
軍正將羅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亂有戰功。相
見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養。八年疏舉翻譯。六月八
日。內出梵本。詔以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翰林待
詔光澤寺利言度語。西明寺圓照筆受。資聖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莊嚴寺應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辯空。充
正義。仍就西明寺置舘。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
六波羅蜜多經十卷。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般
[002-0086b]
若心經各一卷。十月繕寫進上。詔於神䇿軍衛。賜齋。
嚫慧絹五百疋。冬衣一襲。餘賜絹各有差。慧謝有疏。
不錄。其表兄羅好心。謝疏稱。奉天定難功臣。開府儀
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語多不錄。慧終於洛陽。塔龍
門之西國。


唐良秀



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佩觹。乃披剃於中條
山柏梯寺。通經受具。勠力講業。貞元四年。詔參罽賓
三藏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五年二月四日。
寫成十卷進上。尋詔造疏。有謝表。薦同脩疏沙門談
筵於本寺開演。不錄贈秀談筵。道恒。等。帛九十疋。內
給事毛琦瑛。宣詔慰問。


唐蓮華



中印土人。興元初。杖錫謁德宗曰。願得一鍾
歸西國。為陛下作大佛事。詔廣州節度使季復脩鼓
鑄。仍令送往南天竺金塠寺。華因置鍾於寶軍國毗
盧遮那佛塔所。無幾何。附舶致華嚴後分梵夾。以謝。
詔般若三藏。譯於崇福寺。成四十卷。


一云南天竺烏
萇國王。以書奉獻。不知孰是。


唐牟尼室利



華言寂默。北印土人。出家於中天竺那
爛陁寺德宗貞元九年。擁錫東來。止長安興福寺。十
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復徙慈恩寺請翻譯上所出奘
師梵本。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及六麀圖。帝悅
檀施加厚。


唐尸羅達磨



華言戒法。于闐人。居北庭。為大法師。貞
元中。沙門悟空。偕節度使楊襲古。於北庭龍興寺。請
[002-0086c]
法為譯主。出十地回向輪等經。法躬讀梵文。兼譯語。
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既
繕寫。屬沙門不通所譯經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
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鍔由回鶻路入朝進上。梵
夾留龍興寺藏。


唐般若



罽賓國人。入本朝。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
理。深思翻譯。而國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詔工部侍
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就醴泉寺。譯出經八卷。
號本生心地觀。其梵夾則高宗時獅子國所進者。寫
畢經進御覽。有詔願為序。尋頒視其文冠于首。大中
間。法寶大師玄暢。請入藏。


唐滿月



西域人也。開成中。進梵夾。會有甘露之禍。不
暇翻譯。悟達國師知玄。好聲明學。師事月。因請出諸
禁祝。偕菩提嚩日囉金剛悉地。出陀羅尼集四卷。又
出佛為毗戍陁天子所說尊勝經一卷。較舊譯尤詳。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華言智慧輪。大中間。行大曼拏
羅灌頂法。為阿闍棃。著佛法根本。其說以為陀羅尼
者。法之根本。蓋大毗盧遮那。寔諸佛所依。至於出生
無邊法門。學者脩戒定慧而以總持助成之。務令速
疾。無不可者。又述示教指歸。


讚曰。


「 佛唱一音
 周徧法界
 隨類得聞
 無雜無壞
 業障有殊
 斯陋而隘
 翻譯之興
 東國攸賴
 記持非古
 結集非今
 阿難迦葉
 常住一心
[002-0087a]
 名句文身
 舌授筆受
 體制純深
 律呂諧偶
 海藏天宮
 亦或稀有
 視世辭章
 泰山𡺈嶁」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四明胡君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