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忍辱學



佛之法。誠未易以進脩也。然而欲以進脩者。則
必攝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惡。可喜可懼。可憎
[017-0213b]
可慕。可憐可怒。而不動。則外之為辱者遣矣。持
其志。於情欲之能驕能逸。能蔽能惑。能慢能昵。
能矜能愎。而不生。則內之為忍者得矣。辱以念
攝。忍以志持。內無所出。以撓其身。外無所入。以
攖其心。佛法之進脩易矣。攝念持志二科。寔學
忍辱者之指歸。系之其下。尤宜哉。


攝念科



晉帛遠



字法祖。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文章知名。
州縣辟皆不就。遠才俊絕人。既出家。日誦幾萬言。方
等經論。世間墳典。研味貫穿。皆知其要。嘗譯唯達弟
子本五部僧等三經。造精舍於長安講解。稟受其義
者。常千人。河間王顒鎮關中。敬仰以為師友。每宿西
府講道時。俊乂畢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遠以方事爭
戰。欲遁去。會張輔為秦州剌史。鎮隴上。載與俱。輔以
遠有盛名。欲縫掖之。以為巳僚佐。遠不答。輔由是怨
之。有管蕃者。論議甞屈於遠。以是讒毀。無所不至。遠
至洴。謂弟子曰。更數日。我對當至。便分長物作別。翌
日詣輔。語忤其意。收付史。一眾驚問。遠曰此宿負。非
今事也。乃呼佛發願。盡此報巳。當為輔善知識。無使
其受殺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輔旋悔。


遠道化關隴。羗
晉奉之如神。聞者為流涕。羗以精騎五千。欲迎遠西
歸。中途聞遭橫逆。咸憤。欲為報讐。輔遣軍禦隴上。羗
逆擊之。會輔帳下督富整斬輔。羗遂解去。分遠骨石。
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譽。以博士徵不就。年二十
[017-0213c]
五出家。化被關隴。梁州剌史張光。尤敬事之。每說令
返服。光以祚將懲其兄之見殺於輔也。必從巳言。然
祚終無意。曰有死而巳。光竟害之。時春秋五十有七。
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都王楊難敵所圍。發憤死。


晉康法朗



中山人。少棄家。有律學。誦經見雙林鹿苑
事。流涕曰。吾巳不及見聖師。獨不能瞻拜遺迹乎。結
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絕行蹤。草木蕪沒。迷所
往。中有故寺敗屋兩間。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誦
經或臥病。雖相比。不相料理。而臥病者。屎尿縱橫。臭
穢莫可近。朗謂其徒曰。出家以法為親。不見則巳。見
之。其可棄去乎。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滿室香氣錯
莫。謂朗曰。鄰房我和尚也。巳得無學。可往見之。朗至
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欵誠契聖。皆當入道。但功業
小未熟耳。然何必遠遊。於事無益。唯自力行道。使不
失時可也。朗因復遊諸國。研究經論。後還真丹。聚徒
授法。不知其終。


弟子令韶。生鴈門呂氏。少喜獵。感悟
出家。學善禪數。每入定。或數日不起。移柳泉山鑿穴
以坐。刻木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晉道寶者



瑯琊人。丞相王導之弟也。少棄家。親舊泣
留之。寶笑不答。將落髮乃詠曰。安知萬里水。初發濫
觴源。竟以道學知名。


晉于法蘭



高陽人。不甘處俗。十五即棄家入道。以精
嚴自持。風骨頎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禪巖石
中。大雪。羣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時求授教。尤愛石城。
[017-0214a]
遂定居之。今元華寺也。思遊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歿。


晉竺法崇



不知何許人。性敏慧。有律學。尤長於法華。
遊湘州麓山。山精化為好女子。來求授戒。捨所居為
寺。以奉之。後還剡之葛峴山。茅茨㵎飲。學者湊焉。魯
國孔淳之。每盤遊信宿不去。神思頎豁。歎曰。[糸*丐]想塵
外三十秊矣。恨相得之晚。註法華義四卷。歿於山中。


晉法和



榮陽人。少與安公同學。相厚善。其為人恭讓。
議論純正。能解疑釋惑。石氏之禍。避地西蜀。聞襄陽
陷。入關中住陽平寺。後於金輿容設會。與安公共登
山嶺。極目周睇。既而曰。此山高聳。遊望者多。一從物
化。竟測何之。安曰。法師持心有在。何懼後生。若慧心
不萌。斯可悲矣。因與安公詳定新經辭義。頃之赴姚
緒蒲坂講席。尋語弟子曰。俗網煩惱非一。乃正容服。
繞佛拜起。還室以袈裟蒙首而化。壽八十。


晉曇邕



生楊氏。關中人。少仕偽秦。為衛將軍。長八尺。
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從符堅南寇。為晉所敗。歸長
安。師事安公。安化。又事慧遠。倒志經論。多所通解。且
屢為遠入關。致書羅什。專對不辱。流輩忌之。遠以微
罪遣邕。邕識其意。無忤容。獨結廬於山之西南居焉。
山神來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國匕箸。精巧特
異。及遠亡。奔赴號慟如禮。後歿於荊州竹林寺。


宋法成者



涼人也。少為沙門。辟穀食松肪。講習禪律。
遊廣漢。甞誦寶積經。纔至半。忽疾作。急使侍者讀徧。
乃化。或見空中有紺馬負棺而去。
[017-0214b]


宋慧果



豫州人。宋初遊京師。止瓦棺寺。誦法華十地
等經。登圊罷。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維那也。以過
失。報墮圊中。法師以誦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脫。願濟
拔。我有錢三千。埋柿樹下。可取以作功德費。果以其
言告眾取之。造法華一部。設會以懺。後夢。鬼以生勝
處來謝。然視其狀貌。則與前日殊不類。


宋僧隱



出李氏。秦州隴西人也。八歲棄家。十二為沙
門。通十誦。誦維摩法華。從西涼玄高法師。究明禪慧。
而深曉律要。復西遊巴蜀。還止江陵琵琶寺。且咨業
於慧徹。聲被荊楚。時山陽王劉休佑為州將。張岱為
長史。皆稟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稅駕問道。
及病。問日早晚。曰巳中。乃索水盥潄。泊然而化 有
沙門道房者。生張氏。廣漢五城人。有律學。歿壽一百
二十歲。


又釋道榮者。不知何許人。有律學。住問心寺
講授。歿壽八十三。


宋曇斌



出蘇氏。南陽人也。年十餘。師事道褘。為沙門。
聽十誦律於吳郡僧業。聽涅槃經於建鄴靜林。聽泥
洹勝鬘於吳興法瑤。聽華嚴雜心於南林法業。大通
群義。學者追隨。還止樊鄧間講授。孝建之初。移新安。
講小品十地。陳郡袁粲。令望當時。乃躬垂候之。勸令
入覲。斌辭以方外之人。豈可爾也。并申頓悟漸悟之
旨。時心競之徒。紛然致難。斌既辭愜理詣。終不屈。粲
益高之。歿壽六十七。


宋慧亮者



出董氏。東阿人。師事慧靜。有高名。能講法
[017-0214c]
華涅槃大小品。過江止何園寺。學徒雲委。顏延之張
緒歎曰。安汰玉振於前。斌亮金聲於後。微言妙論。將
絕復興。此豈易得哉。元徽中歿。壽六十三。著通玄論。


宋僧鏡者



生焦氏。隴西人。客吳中。有孝行。輕財好施。
母亡。太守賻贈。不受。負土為墳。廬于傍。蒔松栢。三年
乃為沙門。住吳縣華山寺。入關尋師授法。東海徐湛
之。請為一門之師。後返姑蘇。適上虞謝靈運。尤致欵
素。與遊嶀嵊。元徽中。詔至都。止定林下寺。頻建法會。
註法華維摩義疏毗曇玄論。歿壽六十七。同時有釋
曇隆。亦以高行名世。


宋超進



生顓頊氏。長安人。有志節。解大小乘經。年少
為沙門。名聞關中。西羌赫連孛孛犯長安。避止東都。
久之遊吳。會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陰靈嘉寺。太始初。
被詔至都下。講大法鼓大涅槃等經。道俗常千人。以
嗜披讀。致雙瞽。猶俾弟子。唱涅槃經日一過。元徽中
歿。壽九十四。時有曇機道憑者。皆以講學知名。


宋法瑤



生楊氏。河東人。少好學。能求師於萬里之外。
元嘉中。過江住吳興武康小山寺。迹不涉人間者。十
有九年。太明六年。詔郡以禮致京師。與道猷同止新
安寺。講頓漸二悟義。降蹕臨筵。百辟陪從。九年著涅
槃法華大品勝鬘等疏。元徽中歿。壽七十六。


齊僧宗



生嚴氏。雍州馮翊人。九歲師事瑗公得度。受
道於斌濟二師。善大涅槃勝鬘維摩諸經。每上講。難
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繩墨。有所思即詣。不間墻壁。人
[017-0215a]
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惡念。忽夢有苦之者。於是革
意謝焉。魏主致書。請開講。齊世祖不許。以平生信施。
造太昌寺。寺成而歿。壽五十九。


梁僧林



吳人。大同中。遊蜀至潼州。居豆圌山神祠中。
山西北。去城百四十里。神尤靈異。民所祭謁。林每禪
默。一日有巨蟒。蟠屈繩牀前。舉首俯仰。如揖讓狀。林
為受三歸巳。即去。自爾稍加構闢安帖。卒無他。


蜀山
多猿。獨此山之北。涪水之陽。素無有。及林居之。俄兩
猿不知何許來。棲託久不去。歲月淹邁。孚乳既繁。數
盈百十。偶林出山。則羣送至龍門口。又竚望其回。物
情之感慕如此。未幾宿留赤水。巖而舊居屋宇盡傾
摧。歸因露坐叢薄中。虎踞前。視林若有所待。林為說
法乃去。竟卒于潼。


梁尚圓



姓陳氏。廣漢洛人。平生以祝術。利益生物。時
武陵王紀。宮中美人女子。皆為鬼所崇。或歌或哭。紛
紜不能寧謐。鬼忽現形。王令善射者射之。鬼即接取
其箭。還擲射者。輒皆中傷。如是久之莫止。乃詣圓持
祝宮中。初至則見龍蛇狼虎。哮吼馳驟。出沒隱顯。變
怪雜前。圓安坐告曰。汝小家鬼耳。何敢妄入王宮。汝
謂能有所變耶。苟能使我身變者。乃可謂變。然變自
身。雖至萬種。秪是小鬼。非鬼之大者也。汝令且住。聽
我一言。諸鬼則合掌而立。圓因唱曰。南無佛陀。諸鬼
一時皆失所在。武帝聞之。大加賞遇。後終於所住之
冶城。壽八十一。
[017-0215b]


梁道珍



未詳何許人。初於廬山。習彌陀觀。甞於定中。
見人乘舟。行大海中。曰欲之阿彌陀佛國。珍因求載。
其人曰。未作淨土業。豈可得哉。當時意謂。營治浴室。
念阿彌陀經。為淨土業也。出定如所意作之。綿歷歲
月。忽有白銀臺。降於其房之山池上。人莫知之也。獨
記其事於經函底。及卒之夕。半山如列數千炬。望者
以為異。後又偶獲經函底所記故跡。始復審其往生
之驗。


又法歸禪師。襄陽漢陰人。久習禪業。甞於定中
有神人。請遊廬山。然廬山者。平生未甞識者也。及出
定乃造焉。則樹石寺塔。宛如定中所見。遂結宇以住。
即今之峯頂寺是也。甘露峯亦此山之別峯。昔慧景
禪師方示滅。手握兩指。雖伸之復屈。論者以為此證
二果之驗。且山之草木。皆被甘露。峯因以名。三德一
時。至今為山中盛事。茲併記之。


魏道辨



范陽田氏。母夢僧著衲持錫入腹。而生。幼多
神異。稍長以病聾聵。謝世緣。從薙落。經律奧義。不學
而知。尤長於部析邪正。開釋封滯。嘗對孝文帝。弘宣
大教。稱旨。初住北臺。後隨南遷。譽藹河洛。時有大法
尊王經八十卷。號為佛所說。辨一讀而識其偽。趣焚
之。且欲盡註藏典。以闢餘非。或見異徵遂寢。註維摩。
勝鬘。金剛般若。大乘義章。小乘義章。申玄照等。行世。
弟子二人曇永亡名也。永負才傲俗。潛遁自守。辨每
杖之。初無恨想。而晨夕遙禮云。


齊慧嵩



高昌人。少出家。聦悟敏捷。翫雜心。為本國所
[017-0215c]
歸嚮。兄以文學。為國博士。每勸返初服。嵩輒掉頭去。
因以易林秘隱義從質辨。嵩故未嘗讀。即為部。析。無
所礙滯。兄心異之。然猶未信佛法之淵博也。於是嵩
以毗曇一偈。使釋其意。構思兩月。徒爾紛紜。而其說
益謬。嵩當其憤悱。而略啟其端。則泠然神悟。遂大歸
敬。嵩之出處。自爾莫或沮矣。


魏季嵩尚吾教。其王使
嵩并弟入朝。時高氏為相。禮待殊厚。智遊論師。世稱
宗匠。嵩乃從之。以聽毗曇成實。領牒文旨。聽者忘倦。
俊聲播於早年。勍敵伏於晚歲。學高望遠。本國請還。
嵩不聽。再徵如之。其王憾焉。夷嵩三族。嵩謂其徒曰。
經不云乎。三界無常。諸有非樂。況復三途八苦。由來
所經。何足怪哉。


俄高齊革命。天保初。宣帝在御。上統
尤以職位見重。而嵩每以學識凌之。詔徙於徐州。為
長年僧統。河南江表。率遵其化。隋志念論師。寔祖承
之。巳而卒。


齊道紀



姓何氏。鄉里則未聞也。學專成實。尤盛門徒。
天保中。每於秋孟。鄴都起講。一日紀引眾。南出鄴城。
有舊門徒。引眾入。正復相值。略不退避。紀呵之。彼則
對曰。法鼓競鳴。利建斯在。榮聲所嚮。師資焉有。紀默
不答。竟趨去至城外。乃悉謝遣其門徒曰。吾講巳三
十載矣。所成就者。不知其幾何人哉。且依解立行。古
之遺訓也。今有解而無行。抑亦奈何。往不可追。來猶
可及。吾茲掩關。以思吾過。因掃一房。廣讀經論。取寺
塔幡燈之由。經像歸戒之本。著金藏論一帙七卷。七
[017-0216a]
日一過。為士女開闡。而使之歸信。且勸奉持八戒。行
法社齋。不許屠殺。數年之間。環鄴之境。皆遵其教。故
世共稱之。何隱論師。而尊事焉。


紀尤以掃塔事母為
急務。曰經中以為掃僧地。如閻浮提大。不若掃佛地。
如一掌小。言智田勝也。母與登地菩薩齊等。故其事
母。則衣食起居。必身親之。不許人助。曰母吾形骸之
本。形骸之累。吾累也。而何敢累人。所居無復廝役。苟
有所往。則裝檐為兩頭。其一頭則塔像經書。其一頭
則老母掃帚而巳。或問。疇昔門徒爭道。還知憾否。曰
殆承其力。而有今日。復奚所憾。


周衛元嵩



益州成都人。少事亡名法師出家。聦頴不
群。甞侍法師夜坐。忽喟曰。世徒貴耳而賤目。又惡能
有賢不肖之辨哉。亡名曰。汝欲務名聲邪。則陽為狂
惑。以駭流俗。可也。嵩心然之。遂逢場作戲。觸物摛詠。
如是二十餘年。四方之人。識不識。莫不以元嵩誠天
下之士。巳而亡名入關。徙居野安。制天女怨。心風弄。
以鼓琴。甞謂其兄曰。蜀土匾小。不足以展胷次。將必
遊京師。與豪傑抗。何如。兄以為不可。元嵩即謝去。既
至京師。念終無以動上者。乃疏廢佛法事以進。會道
士張賓。與相表裏。於是上納其說。而廢教不疑。


隋開
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甦云。至冥府。見閻羅王。
問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為司令上士。王曰。
若然則追卿誤矣。可速放使還。然卿識周武帝否。答
曰。臣甞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階陛。甚識之。王曰。汝可
[017-0216b]
一往看武帝。有吏尋引至一處。門窓椽瓦。皆鐵為之。
於鐵窓中。窺見帝身。鐵色極瘦。且著鐵枷鎖。祈泣曰。
大家何因苦困乃爾。答曰。苦困有甚於此時者。汝特
未見耳。祈曰。何罪致此苦困哉。答曰。汝豈不知邪。我
以信衛元嵩。癈佛教故耳。祈曰。大家何不注引元嵩。
答曰。我每注引之。然曹司以為雖三界搜求。無見者。
若果見。則我得脫矣。復何所論。卿還語世人。為元嵩。
作福。早來相救。苟終不至。解脫無期。由是推之。則元
嵩之於佛法。正亦倒行逆施。以激揚之歟。


梁法懍



姓嚴氏。枝江人。年十五。從薙染於玉泉山寺。
陪眾味道。積有年所。禪燕之暇。仍誦法華維摩及大
論鈔等。衣不繒纊。食不菑畬。糞掃分衛。坐不睡眠。其
遊歷則廬峯台嶺衡羅恒岱。參玄訪賾。靡事觀覧。岱
嶽之役道徐。遇縣令問公驗文狀。懍指所負函云。此
是巳。出之則法華經也。令以為紿巳。怒甚。懍徐曰。此
固諸佛出世之跡。而貧道之所脩而行者。謂之行文。
不亦可乎。令愈怒。拘而繫之。懍禪坐誦經。七日不輟。
令感惡夢。乃使釋之。未幾卒。年六十二。


梁法忍



江陵人。依天皇寺落髮受具。日誦法華維摩
再過。久之以喧憒。徙居覆舟巖下。三十餘年。頭陀精
苦。觀理明靜。一定七日。粮粒常盈。苟或不繼。飲水啖
菓而巳。龕室僅容膝。沍冬炎夏。未甞出戶。衣無葛絮。
而破衲閱寒暑。無何一象自至。未幾示疾。終於巗之
北窟焉。春秋六十七。
[017-0216c]


陳智遠



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陜服童子依荊州長沙
寺禪坊。沙門法京隷業。既落髮稟戒。厲操敦行。負帙
楊輦造建鄴龍光僧綽。以進慧學。踰紀三藏克通。梁
建安侯蕭正立。造普明寺。請居之。時禪師慧湛。方以
定學。匡領徒屬。遂諮詢其秘要焉。乃歷名山。養志弘
道。後復遇沙門道會於龍盤。而開決其妙。則四威儀
中不離正受。住開善寺。畢志泉石。寂默自怡。至老無
競於世。以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終。壽七十七。葬獨
龍山。沙門慧暠樹碑。五兵尚書蕭濟銘。


陳慧峯



不知何許人。住江都之栖霞寺。聽詮公三論。
深悟其旨。眾所推美焉。詮每嘆曰。峯之達解思力。吾
不及也。以吾年老。且復相依。峯遊心禪觀。身範律儀。
攝念松林。日惟一食。裳衣疎弊。雅有風致。時人歆艶
之。晚年偏以十誦。善誘學者。聽稟之徒尤多。或譏之。
以素習大乘。而又講律。豈其理然哉。峯曰。非汝所知
也。佛法亦何有大小之間乎。天嘉中卒。春秋六十。臨
終謂弟子智琨曰。吾所去處。汝惡能測。其懸遠哉。及
殮。猶屈一指。伸之不可。識者以為證初果云。


隋慧暅



其先汝南周氏。後避地江左。今為義興陽羨
人。祖韶。齊殿中將軍。父覆。梁長水校尉。暅幼通六經
大義。年十八。乃喟然歎曰。服膺周孔。以仁義為先。歸
心黃老。以虗無為貴。然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乃域
內之累。非世外之道也。既而夢塔五層。華麗峻特。禮
拜祈願。昇陟其巔。俄坐相輪上。不勝其樂。於是依朱
[017-0217a]
方竹林寺詡法師出家。受十戒。尋屆都。住甘露鼓寺。
進具。受靜眾峯師十誦律。學龍光綽師成實論。自綽
師遷化。更採毗曇八犍度於餘師。蓋欲悉餐雋永。盡
掇菁華也。又研覃成實於龍光大僧正舒法師。及舒
歿。以統緒見託。而受其遺囑焉。


會梁祚告終。京寺殘
蕩。陳祖歷試朱方。乃杖錫南旋。尤承欽挹。既而侯公
嗣牧此州。虗心歸命。禮莫尚焉。


永定三年。復出都。止
白馬寺。涅槃成實。經論迭講。學者重跰。不憚千里。法
筵之盛。莫之尚。


天嘉二年。沙門寶持等。二百七十人。
請於湘宮寺弘演。


大建四年。宣帝詔徙東安。後主在
東宮。屢命義集。而素仰材辨。及御宸極。簡注斯甚。至
德元年。詔為京邑大僧都。四年升大僧正。天下混一。
仍歸開導朱方。開皇九年七月十日。卒于中寺。壽七
十五。其月二十八日。窆鍾山。


方陳氏之盛。每歲夏中
廟祀。必詔暅於樂遊苑。發涅槃大品。以嚴冥福。而鳳
節龍旂。翠旌孔蓋。暎蔽神座。或於食後。少假寐。輙夢。
朱衣人謂之曰。法師好起矣。


領軍將軍任忠。性好獵。
一日庖饔發光。忠憂懼。夜夢人曰。子無憂懼。伹可請
東安講也。


弟子智瑜等。樹碑墓上。菩薩戒弟子。著作
郎琅耶王胄制文。


隋法性



兖人。少習禪學。孤遊海上。雖以分衛。時入聚
落。然於聲名勢利之地。一跡未甞踐也。文帝東巡。搜
訪巗穴。因詔入京。住勝光寺。仁壽置塔。又送舍利于
州之普樂寺焉。大禪定者。帝於末年。特為性造也。後
[017-0217b]
果終於此寺。


隋寶積



姓朱。冀之條人。出家訪道。其志有可敬者。齊
亡教廢。遁居泰山。以養素。開皇十四年。文帝東巡。獲
上謁。帝甚悅。詔住京之勝光寺。智論攝大乘論。連環
講貫。未甞巳。姿性寬恕。人迫忤之。不恤也。或有毀之
者。輙脫衣遺之曰。卿能見吾過。而不為吾掩。真吾師
友也。仁壽初。詔送舍利塔於華山思覺寺。其瑞應別
有傳。


隋道璨



恒州人。姓氏則未聞也。慧學素以攝論華嚴
十地論。為指南。能發深疑伏旨於講辨之際。志尚幽
靜。誠不樂為闕輦遊者。後住淨光。勢不得巳耳。仁壽
起塔。詔送舍利於許州。後不知所終。


隋智教



雍州人。始習教觀。晝講夜禪。未甞少怠。後厭
譚說。專事燕默。則其趨向。有非世俗所能窺者。仁壽
起塔于秦州之永寧寺。舍利所至。官民道俗相慶。瑞
應紛然。見者信焉。


隋僧範



冀人也。學兼大小乘。而於靜業尤所篤志。造
詣深遠。流輩莫不屈服。住勝光寺。山林之士。承其譽
麇至。平居無所教誡。其嬉笑慢罵。使人動有悟入。噫
異矣。詔葬舍利於州之覺觀寺。塔存至今。


隋曇觀



莒產也。七歲出家。淹貫經懺。及進具。學成實。
義理無所底滯。後攻禪觀。尤有得於十六特勝法。且
持誦諸明。獲神驗。譽徹天閽。徵住京師大興善寺。供
事隆縟。每入內廷。備顧問。所獲賜賚。一歸之常住。無
[017-0217c]
所受。三衣一缽蕭如也。仁壽置塔。葬舍利于州之定
林寺。詔觀規畫。故塔成而民不勞。嗚呼觀之於教門
如此。亦可謂強有力者矣。


隋靜凝



汴人也。時遷禪師。方以空寂之學名世。凝因
師事之。則其得於聞見者。豈復可以求之文字語言
間邪。然終日塊坐如愚。或有以經旨論義問者。則不
思而答。妙出意表。仁壽置塔於州之流溝寺。歸鄉之
榮。送舍利焉。不尤愈於衣錦而晝行乎。


隋玄景



滄州之石氏子。幼聦敏。讀書過目。輙能引用
其義無所遺。僅五載。備究經史子集。年十八。舉秀才。
為和王府省事。時和禪師講大品維摩於鄴都。景偶
從門側立聽。鑑領超拔。遂投和受學。和以定業參問
繁廣。不如先以慧法接之。故授以大乘秘奧之極。年
二十七。因與妻子決曰。自臨澤以南。吾所遊也。名涅
槃境。臨漳以北。是生死分。一聽汝輩所如往也。苟非
證聖。吾不重涉。竟依和公薙落。晨宵思擇。統解玄微。
會周氏廢教。逃遁巖谷。而以禪學陶冶內外。開皇初。
講導如法。每鼓則千人屯赴。供施罕疋。所以景之服
飾華美。時時脫換。以生物善。苟纔經著。即以予人。其
感利之殷如此。臥疾既三日。謂侍者玄覺曰。吾平生
進脩。蓋欲見彌勒佛。往生內院耳。云何乃作夜摩天
主。又曰。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或問賓客為誰。則曰嚮
有天眾。來邀迎耳。巳而異香滿室。忽舉手謝曰。吾去
矣。當生生世世。為善知識也。遂終。大業二年六月云。
[017-0218a]


弟子稟景素願。奉全身葬于紫陌河中。三日而地涌
大墳。水疏兩派環繞之。世傳以為異。


玄覺純講大乘。
尤邃於文殊般若。住京師莊嚴寺。


隋曇遷



博陵饒陽王氏子也。姿性俊朗。年十三。父母
俾從舅氏權會受學。備善經史。而於易老莊。尤究心
焉。然佛典幽極。非妙悟深證。莫可窺測。於是哀懇二
親。以祈出家。年二十一。遂依定州賈和寺曇靜律師
薙落。初誦勝鬘。輒了其義。乃復問法綱要於曇遵法
師。當有齊教門之盛。宮禁營治福利。眾所奔競。遷因
遁避林慮山。黃華谷淨國寺。蔬素覃研華嚴十地維
摩楞伽地持起信等。方尋唯識。感心熱之疾。而悉略
去醫藥。專事懺禱。夜夢月入懷取而擘食之。香脆清
涼。如冰片。覺而所苦頓愈。餘味經旬。流齒頰間。易名
月德。其謂此歟。每授戒。則對其人唱曰。於我月德前。
三說求授菩薩戒。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見。遽南造金
陵。道路屢遭攘奪。達壽陽。謂其屬曰。吾輩為群盜所
窘如此。皆宿業也。今茲值遇怨結深矣。苟非解免。來
報莫窮。乃於曲水寺。估鬻行季。以作佛事。冀於他生
為善知識。既濟江。住揚都道場寺。掃衣乞食。攝念而
巳。時慧曉智璀。學兼內外。弘暢定宗。陳朝之領袖也。
又有高麗智晃。善薩婆多部。遷亦綜理唯識。並一見
傾蓋。或欲以遷之名行。聞于上者。立謝絕。獨與國子
博士張機。發莊易義。機為盡禮。


偶詣桂州剌史蔣君
家。獲大乘攝論。誠為全珠。樂不自勝。將事開演。而聞
[017-0218b]
隋歷聿新。盛隆釋運。未幾陳亡。區宇混一。故遷奉持
攝論。北返彭城。會檀越舍宅剏慕聖寺。而攝論之流
通於北。寔此其始也。兼以楞伽起信如實等論。輪環
披析。則其指趣愈益白矣。總管穀城公萬緒。引僚佐
伸弟子禮。上柱國宋公賀若弼。鎮維揚。遣長史張坥。
具疏邀之。遷往應。則宋公鉏驕剗慢。悉使妻子受歸
戒。


開皇七年秋詔曰。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承脩
敘妙因。勤精道教。護持正法。利益無邊。誠釋氏之棟
梁。即僧倫之龍象也。深願巡歷所在。趨風餐德。限以
朝務。實懷虗想。當即來儀。以沃勞望。弟子之內。間解
法相。能轉梵音。並將入京。當與師崇建正法。刊定經
典。且道法初興。觸途草創。弘獎建立。終藉通人。京邑
之間。近遠所湊。宣揚法事。為利殊廣。想振錫拂衣。勿
辭勞也。尋望見師。不復多及。


時洛陽慧遠。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濟陽鎮寶。汲郡洪遵同。被詔至。則偕謁帝。
於大興殿接遇優渥。詔於大興善寺安置。諮詢問遺。
冠蓋相望。而眾以攝論初闢。投誠請業者千數。雖慧
遠以老成自居。猶處輪下。橫經稟義。自是攝論一燈。
傳者盛矣。蓋真諦懸記。有所謂大國大根性人能弘
之。噫信矣。


十年春。駕幸晉陽。詔遷從。夜復同榻行在
所。察其地多私度僧尼。上悉欲拘檢以從公度。間語
遷。遷恐致騷動。對曰。此皆周武廢教之時。逃竄巗谷。
及陛下恩宥。或失際會而然者。惟陛下憐之。上默然
久之。詔凡出家。雖私度不復問。尋詔京師。建勝光寺。
[017-0218c]
起遷主之。併其徒六十餘人。相與俱。仍詔皇子蜀王
秀。為檀越。其供養之豐。施予之饒。茲不暇述。而或以
遷過於沈痼聲利。乃著巳是非論。文多不載。


十三年
春。駕蒐于岐從之。詔蜀王縱騎逐走獸。獸入故窑中。
故窑中無所見。徒見殘壞佛像堆積而巳。王即具以
聞。遷進曰。靈儀聖相。厄於前朝。陛下嚴飾。不為不多。
而其遺餘尚爾充徧。貧道觸目增慟。莫之奈何。上悵
然曰。弟子垂拱巗廊。而使尊像蒙冒霜露。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殆天所以啟朕也。如師之說。情實摧割。詔
諸有舊像。仰所在官司。送置近寺。俾率土之內。口施
一文。以完美焉。


十四年。駕幸岱宗柴祭。遷有奏請。復
岱寺之廢者。及無貫逃僧。皆俾安堵。故詔河南王。以
朗公寺。為泰嶽神通道場。齊王。以靜默寺。為神寶道
場。華陽王。以靈巗寺。為寶山道場。諸王悉奉詔。以檀
越從事。且詔天下寺。自一僧巳上。聽給額私度附貫。


仁壽初。上出天竺沙門。於龍潛時。所授大覺真身舍
利若干。詔遷相與枚計之。以定其數。雖彼此專意。至
再三。輒增減不能當。上問其故。遷曰。如來法身。過於
數量。上悟。由是先詔天下三十道。起塔。分遣大德。安
置舍利。而遷始以蜀王故。將之梁益中。以道險。非老
人所宜。遂請易岐。乃於鳳泉寺。東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光潤如玉。倐忽變化雙樹狀。枝葉宛轉。鳥
獸龍象。異色相宣。上聞而悅之。二年春。益詔以舍利。
分五十餘州起塔。四年又詔三十州。至是合一百餘
[017-0219a]
州。起塔如前指。其感應祥瑞。語具各傳。皆自遷發之
也。


獻后之喪。剏禪定寺。薦冥福。堂盤萬礎。塔聳七層。
工費殫極。觀者以為侈。詔曰。自稠師之滅。禪門不開。
今所立寺。既名禪定。宜於海內。召禪師百二十人。各
許侍者二人自隨。庶嗣前塵。尚光末運。並委遷禪師
具名以聞。有司以禮迎致者。仍詔遷主其寺。


大興善
寺像。有光景。上問遷。遷辨答祥允。上不能詰。


大業三
年十二月六日。以風瘻疾作。禪坐而卒於勝光寺。春
秋六十六。葬於終南之北麓云。


遷美容儀。器宇恢雅。
談吐應對合機要。疎財慕義。薄於奉巳。而厚於恤物。
能自慕聖。至禪定。所獲施予。不可勝紀。而隨以盡。其
所濟多矣。停柩之際。忽有一白犬。號呌柩側。而亦莫
察其所從來者。既葬乃失所在。且其將終也。或夢禪
定佛殿傾者。俄而沙門專誠。夢淨土嚴麗。於既卒之
後。嗚呼其亦偉矣。著攝論疏十卷。楞伽起信惟識如
實等疏。九識四明等章。華嚴明難品玄解等。二十餘
卷。


隋淨辨



齊之韋氏子。少為書生。非其志也。乃從遷禪
師。受大乘學。息緣靜處。泊如也。或有詬詈毀訾于外
者。終不顧問之。則曰。此予少年刎頸交也。第念久要
之義厚矣。一旦忘之。豈人情哉。


仁壽置塔。送舍利葬
于衡州嶽寺。嶽寺即陳思禪師所建大明寺也。勝跡
尤多。辨因合集前後所見聞者。為感應傳一部十卷。
行於世。
[017-0219b]


隋道判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歲喪親。十五年。始知
讀書。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結朋西遊。以
觀靈跡。齊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鄴行邁。纔臻周塞。夜
為邏卒所得。執見武帝而釋之。仍令於大乘寺安置。
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許之且給
國書資粮諸物度石磧千五百里四顧絕無水草。飢
行七夕。至高昌國。蓋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
寒怪其非類。將殺之。而未也。徒增防衛。而禁其飲食。
勢必使之餓死爾。會周使者諫。以為此佛弟子也。所
在之處。羊馬且繁盛。可寒喜。勑日給四羊充食。判等
縱之。而蔬茹如故。未幾。遣騎乘。送還長安。住乾宗寺。
留五年。遇靜靄法師。慧業冲𨗉。事之又五年。大法尋
廢。與靄等二十六人。逃難巖居太白山中。不忌講授。
依承靄德。始終一十五年。逮靄捨身。護法風烈遐被。
判有力焉。天元嗣曆。剏立百二十人。為菩薩僧。判預
其數。住陟岵寺。隋開佛法。改大興善寺。詔攝僧務。開
皇初。結菴終南交谷東領池。七年示微疾。詔度支侍
郎李世思。將天竺醫工。就菴視疾。遂改菴龍池寺。大
將軍雲定興。為檀越。侍郎獨孤機。別築齋宇於宅之
後園。請時栖息。薛國公及其夫人。風奉訓誥。間或至
山。咨承疑義。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壽八
十四。


隋羅雲



姓刑氏。南郡松滋人。出家隷上明東寺。時揚
都道朗。於興皇盛業四論。因鑽仰焉。年十六。與其徒。
[017-0219c]
論常無常義。而辭色和祥。賓主允暢。眾咸嘉尚。朗乃
以所服帔賞之。聞譽由爾益進。後從福緣寺亘法師
所解亦然。於是以三論奧旨。未被荊南。鄉里之念。有
不能免。而棲禪寺陟禪師者。定慧兼脩。注心利益。又
力助之。方當六合混一之初。玄侶競臻。鬱成盛席。總
管。宜陽公王世積。詔使舍人蕭子寶。尤加敬慕。居龍
泉寺。餘五十年。常坐不臥。豈非模範之不易得者哉
煬帝承名。詔邀至。固以疾辭。


道士俞氏講莊老。妄用
內典。雲命門人。慧成道勝。往折之。坐定道士曰。人天
交接兩得相見。成曰。脫珍御服。著獘垢衣。習近窮迷。
將開漸化。又俞諱成呼先生。成謂。如是則請去先字。
仍依姓。呼之俞生。可乎。道士慚。雲輪下眾盈五百。皆
成勝類也。


神山雲所生地。一夏安居。養母其上。始開
四經三論於上明東寺。其法堂十二間。蓋道安曇翼
所造。雲兄道顒亦隷寺出家。甞造重閣於安公驢廟
之北。古老傳以為安公乘赤驢。自襄陽檀溪。一夕返
上明。撿校東西兩寺。及四層塔。驢廟即繫驢處也。


雲兄弟五人



俱出家為法師。而雲其季者。大業十二
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遷神于龍泉寺房。壽七十五。
弟子椿詵澄憩等。荊南經朱粲𡨥擾。寺多殘毀。獨龍
泉完美至今。


隋法智



出家居天台山。每謂人曰。經言。犯一吉羅。即
墮地獄一中劫。又言。一稱南無阿彌陀佛。滅八十一
劫生死重罪。是兩者吾將安所信哉。佛無妄語。吾其
[017-0220a]
念佛乎。乃於國清寺。兜率臺上。精勤課持。積晝夜。傲
寒暑。不變常度。一日忽徧辭諸所往來者。且戒親戚。
為設齋。頃之有金色光。明照數百里。時夜方半。近遠
皆謂天曉。於是智遂無疾而終。


隋德山



姓山氏。年方壯。忽棄妻子。入益州之天勑山。
不剪鬚髮。而務息緣靜念為日用。其相狀澹泊。如得
定者。甞遊竹林龍池。開悟道俗。其說曰。佛法尚清簡。
而黜煩亂。故政煩則國亂心煩則意亂水清則魚石
可見。神清則想倒可識。學清簡者。猶恐煩亂。而況一
向汩沒於煩亂哉。後徙馬鞍山。地產毒蛇。螫人必死。
然山往來。未甞有所害。雖僮侍朝夕行。亦無遇之者。
或甞踐之。而被其螫山洗以水即愈。及還天勑夏坐
樹下。或為虎逐。趨避山牀下。虎蹲以待。不肯去。山因
解衣。臥虎前曰。牀下佛。子。肉味豈勝貧道邪。虎竟去。
一日其俗氏所生子來省。山曰。汝何來。子泣曰。久別。
生死不相知。故一來耳。山曰。汝急去。各自覔活。再來
當與杖也。間數年復來。山遽取杖將捶之。子輒執其
杖。不使捶。且泣且言曰。闍黎意以為遇兒。如他人在
他人可捶耶。山大笑。年九十終。旭上者。亦益州草堂
寺僧也。出家業禪誦。鑪香缾水。終日燕默。而四眾敬
慕之。土俗每歲。以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士女馳騁遊
遨。諸僧治具接待忙遽。惟旭則晏然如故。終年九十
八。


隋法顯



𡩋氏。雍之扶風人。出家事法開為師。開於元
[017-0220b]
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無累於世。其禪定
之趣。人莫能測。顯既久於咨承。則其所得可知矣。仁
壽以日巖寺主。詔送舍利。置塔於瀧州藥王寺。反終
年且八十矣。


隋明璨



生莒之沂水韋氏。家世儒素。幼習經史。年未
志學即出家。逮具戒。則弱冠矣。然於住持。則論之成
實。經之涅槃。講演不少置。周廢教。雖遁林澤。而明侶
相從。未甞忘所敷演。開皇初。名聞遐被。詔住京之大
興善寺。仁壽初。詔送舍利。葬蔣州之栖霞。即今之攝
山寺也。然甞於江表。獲故梵經百餘卷。念欲翻譯入
藏。而乏貲費。故汲汲焉。走懸箔不少怠。其弘法之志
伽此。卒於唐初。


隋僧蓋



恒州人。始業涅槃於汾洛。後計以慧浮戒。滯
專攻定學。乃杖筞京師。徧訪禪侶。大興善寺者。闤闠
之地也。而蓋處之。終日燕默。有山深林密之想。於是
論者舉高之。仁壽二年。詔送舍利塔於滄州。四年又
送舍利塔於沂州。後不知所終。


隋道順



具州人。學釋涅槃。尤有悲拔慈予志。甞以自
劾繫獄中。諸囚化其講解。而善良者不勝既吏以無
罪見收。非法也。因強之使去。開皇初。入京住玄法寺。
詔送舍利于宋州。置塔之際。瑞應極多。


唐法應



會稽王氏子也。蚤年頴悟。出家事沙門曇崇。
究研禪業。崇公化洽周朝。從者如市。而應為稱首。既
而遁跡終南。飯衣松蘿。以避廢教之禍。用心空寂。彌
[017-0220c]
厲。屢感鷙獸馴狎。為授歸戒。崇公深加印可。於是委
其徒五百人於應聽教戒。隋開皇十二年。詔天下。妙
選三學之尤者。唱導五眾。而崇於禪學。得二十五人。
使遠行化。而獨推應京師寶塔寺。領三百眾。受上供
養。自是聲聞益。播武德初。卒於清禪寺。春秋八十。


唐紹闍黎



姓蒲氏。梓州玄武人。其未出家時。甞山行
見子母虎。於㵎中取蝦。蝦細不復可得。縱得亦莫足
以止飢。紹意以為業緣所迫。其苦如此。乃嘆曰。吾身
先後。等一死耳。不如捐以濟其餓。為有益於物也。乃
躶臥虎前。虎輒避去。無所損傷。


既薙落受具戒。尤謹
操行。大業初。汝州境。多虎暴。道路非三五十人羣聚。
不敢行。紹聞之。因至其地。苫覆久坐。以待噬。虎遠引。
境遂安靜。年百九歲而終。其將終也。謂弟子曰。吾欲
露屍。以施諸蟲鳥。然生且嫌我。而況死乎。必樊之無
遺盡。弟子不忍用其言。而用其志。委屍月餘。凡異類
卒莫侵敗。竟收之以葬。


唐保恭



姓崔氏。青州人。晉永嘉南渡。居建鄴。父超道。
本州剌史。恭年十一。炅法師使誦觀音經。初夜一時
即能覆誦。遂許出家。會炅逝去。頃之夢。兩蛇從炅足
出。入恭足。而覺。自爾神志異常日。即依開善徹法師。
聽成實論。而徹以義疏。使習復之。其文如蠅頭。一領
八紙。曾無遺忘。同學五百。莫不推伏。既受具。稟定業
於慧曉禪師。又問成實疑沮於高昌嵩公。因從究地
持十地。不逾年。大義洞明。而前疑冰釋。乃約地持以
[017-0221a]
制行。而專講法華。陳至德初。攝山慧布歸自北鄴。相
邀造栖霞寺。以弘禪宗。布亡誘掖加謹。隋仁壽末。獻
后崩。詔入京。為禪定道場主綱正僧任。齊王暕。乞授
戒。施衣五百領。皆分散無所畜。國初避地藍田之悟
真寺。武德二年。詔仍舊僧任。改禪定。為大莊嚴寺。且
舉十大德統攝。當時猶顧望。未遽應。詔高祖使趣起
恭而諸公稍進。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大莊嚴寺。
壽八十。葬于京郊之西南。祕書監蕭德言銘。其碑。



恭甞山行。直過虎所踞地。無少懼色。楊玄感之亂。或
誣恭預其謀。方升座竪義。而兵刃突入捕逮。眾驚駭
欲散。恭徐曰。自省無他。俟講罷。當就辨也。其度量如
此。


唐法祥



同州人。童稚出家。冠年登具。逮周廢教。即于
祿以自活。而誦禮不輟。僚佐嘉。其誠其使長將上名
臺省。顯擢之。固辭。隋興。重鬀染。住大興國寺。性高爽。
不事幽蔽。所居房。悉使洞開前後門。坐臥一牀。當風
而處。寒暑不易。餘三十年。道俗問訊。非俟其誦經終
卷。不敢。輒爾雖問。亦不加答。甞染傷寒。或勸之藥療。
弗受。又患痢。勸者如之。乃曰痢者水也。我能治之。便
噉乾飯。武德七年。久病起坐。微有聲曰。佛像佛像。侍
者回視之。則見西壁尊儀。光明宛具。又聞香樂。少時
卒。葬城東隅。


唐僧定



丹陽人。始學成實。討索勞劇。遂感風癘。因嘆
以為形既癈於世矣。盍亦歸心禪寂乎。居鍾山。日啜
[017-0221b]
粳米白粥一杯。常坐不臥。以待殂殞。閱數年。所苦悉
瘥。支體面目。一時光潔。鬚髮並生。而眉特秀異。長可
寸許。室中虎跡成蹊。略無讋忤。或想慮乍浮。則通夕
遊步。不間榛莽。獷獸鷙禽。見等同類。隋初詔住京師
新道場。不赴。既而又詔。授上歸戒。亦辭不赴。甞傷寒
劇甚。而悉屏飲食。危坐如故。至三日。弟子保恭恐其
殆。請稍以飲食自持。亟揮去。徐曰。以法為藥。顧不可
歟。滿七日所苦頓痊。大業之季。徙居終南太和寺。盜
夜入其室。定坐不為動。盜曰。豈聞世有奴賊乎。定曰。
吾郎賊且不懼。況奴賊哉。盜剝其衣。即脫予。無吝色。
將挽取其所坐氈。定輒不肯。曰吾一冬惟賴此爾。鄉
欲持去。寧殺我。盜相視而止。武德七年六月。以微疾
坐逝。壽八十餘。


唐滿意



史未詳其姓氏。鄉里武德之季。鄴都法礪律
師。方作疏解。曇無德律。意遂摳衣從之。見聞既博。造
詣亦深。於是致徒講導者。餘三十載。而觀音大亮。越
州曇一。出其門矣。


唐慧暠



陸安人。幼入道門。即懷遠量。希崇大品。情阻
未申。時苞山明法師繼緒興皇。世稱郢匠。因從之諮
稟焉。年方有立。遂為眾弘演。自爾受業分鐙。不可勝
紀。然以為楚服既殷。岷邦未洽。隋大業間。泝江而上。
道于成都。大張法席。或徙梓綿隨方開導。儔侶之繁。
愈於前日。稍有謗其以異術惑眾者。語聞。武德初。詔
窮治。事雖不實。而暠亦南歸矣。仍厭鄉里囂煩。尋屏
[017-0221c]
跡西山之陰。閱五載。陶練中觀。未幾。道俗思慕。造山
迎致。貞觀七年。卒於鄉里之方等寺。壽八十有七。



行巳嚴潔。日止一粲。隨得輙啖。不限朝中。不待營丐。


其體羸瘁。若不勝衣者。在蜀時。門人道勤。患其不任。
陰告外。辨厚供。供至。暠怪其異常。詰知其由。即斥勤
出。不共住。曰邪命之食。惡可御也。故平居凡檀越送
供豐美。悉命入僧如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