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五
虞山私淑弟子 毛晉 編較
附錄
大明廬山五乳峰法雲禪寺前中興曹溪嗣
法憨山大師塔銘有序
余小子廣淪賓之在中秘也。偕同參數子。請益牢山
憨公於龍華精舍。蕭宗伯玄圃。暨吾家司馬體中與
焉。所聞非帝網之十玄。則祖燈之五葉。而師特以體
究念佛為露地兩輪。後十年入粤。而皖江之素復我。
又後二十年入吳。因體中而浮渡之鼓振我。於是余
始能游師之籓。悉秘現湧沒順逆種種影事。又七年。
玄圃徑曹溪而北。及送師於懸崖。明年。而余得請幕
府何公。克以師蛻還五乳也。又明年。上首福善瑩石
為楮。而奉師自著年譜。使余吐舌為筆。余受卒業者
三。而龍華浮渡之會。儼然未散矣。師法諱德清。慕清
涼法界之玄。故字澄印。別號憨山。乃選於五臺之奇。
以喻狂性之歇者也。系出金陵蔡氏。考諱彥高。妣洪
氏夢觀音抱送而孕。誕於嘉靖丙午孟冬之旬有二
[055-0847b]
日。白衣重包。十年辭家。依報恩寺主西林和尚使法
孫俊公為之師。十九禮棲霞雲谷大師。薙髮受具。二
十六北游。出入燕晉。得自在三昧於臺山。三十八遯
蹟東海之那羅延窟。久之得六種就。踰五十放於嶺
南。而以出家優婆塞。大振曹溪之鐸。 覃恩洊逮。袈
裟著身。而師年六十有九矣。又三年反自吳。營菟裘
於廬山五乳峰下。剎曰法雲。以養十方之老。居數歲。
復如曹溪。當年之七十有八。臘之六十。是為天啟癸
亥。先於懸弧者一日而示寂焉。師丰儀慈滿。神情凝
定。望之似阿羅漢。初就外塾。而母督之嚴。徐而察焉。
知非池中物也。從臾若翁以裂愛網。而師之酬罔極
也。却十鎰之供。於山陰藩邸。獨拜 孝定皇后之賜。
泥金和血。以塗襍華。攝二老於香幢光蕊。其省覲也。
閒於報恩藏輪三宿子舍。有法喜而無情怛。君子曰。
生之成之。是謂聖善。熏之變之。是謂潔白。世閒慈孝。
其海之一漚而已矣。北講之涉天壍也。自無極之說
華嚴玄談昉也。南禪之反故鼎也。自雲谷之付念佛
公案昉也。兩大士口光。交灌師頂。不驚不溢。身恒晏
坐華藏道場。而清泰法王。若二法王子。入於淨念猛
心。如形斯鑑。其養之專也。乃至行於都市。不見一人。
知其解者。以為密雲尚往。他日更於肇公似昔人非
昔人義。得未曾有。所謂旋嵐常靜。江河不流。證之目
前。一一諦了。而七歲時生來死去之疑。渙然氷釋。其
偈曰。生死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得宗
[055-0847c]
通之相一。卓錫臺山。略杓岸頭。聞機數反。久乃不聞
吹萬之諠。雪窟頭陀。酬對以目。菜羮米汁。旬啖一升。
念息塵忘。立而喪我者。不知幾旦暮也。其偈曰。瞥然
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虗空。萬
象森羅從起滅。得宗通之相二。牢山之會心也。海天
雪月。互影交光。三昧現前。無入無出。其偈曰。海湛空
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
都歸寂滅場。得宗通之相三。又後三年。靜中機發。不
因心念。意在舌端。其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魚鳥同
游一鏡中。夜半忽沉天外月。孤明應自混驪龍。所謂
月落後相見。是耶非耶。得宗通之相四。蓋自是迴真
入俗。而有省覲之游。妙喜大悟十八。小悟無數。箇中
冷煖。惟師自知。意者菩薩根力。次第增上。明妙安樂。
恒與王所相應。故華嚴之在筆端也。六字佛名。心手
相得。即一點無空過者。而客主周旋。語不愆忘。文無
亥豕。妙法蓮華。回向 慈聖。亦若是則已矣。臺山無
遮之會。日更供具。席以半千。坐滿萬人。皆師陰為擘
畫。如時而給。剝啄無聲。所與首事妙峰登公。了不知
其來處。當事之嚴。不交睫者九旬。以水代飱者七日。
其去以匝月息者也。借曰壯齡。則耄期而徑余邑屋
矣。雲興瓶瀉。脅罕至席。不睹其倦於勤也。嘗閒行海
南。訪子瞻寂音故蹟。而望郡城生氣。獨據西隅。趣行
北渡。而瓊州地震。存毀具如師言。永嘉詮定。初曰引
起。後曰辦事。師其二之中乎。臺山之悟。四顧無所咨
[055-0848a]
決。而以現量寓目首楞嚴王。八閱月無用心處。其在
那羅延窟。則楞嚴懸鏡。半燭而成。亦無用心處。門人
曰。盍使一一文句。消歸觀心。師頷之。楞嚴之有通議。
自此昉也。嘗以四法界觀。說法華于嶺南。至現寶塔
品。喟然嘆曰。佛意要指娑婆人人目前即華藏。然須
三變淨土者。曲為鈍根漸示一班耳。從是法華之有
擊節。有品節。有通議。自此昉也。折蘆孤唱。楞伽握符。
栽松代興。金剛司契。而師照以楞嚴之鏡。則無門之
門。無住之住。皆若有啟其鐍者。以故楞伽筆記。和人
目為流徵之音。而金剛決疑。則雖空生再來。固當相
視而笑。華嚴一宗。往往迷清涼之廣。而耽方山之略。
不知廣之可以略也。五乳一關。三周寒暑。疏之綱要。
其將與合論並珍。如是種種說通之相。布在方䇿。覩
烟悟火。宗通歷然。誰謂與不傳者俱往。而法雲之漏。
刻之以香。課佛名日至數萬。圓頓交參。禪土雙妙。兩
大士最初結束。撩起便行。直向山眉海目。繞錫三周。
作一宿覺。豈不真勇邁終古大丈夫哉。韋編珠笈。初
以為前茅。中以為副乘。卒以為輔車。於是作中庸直
指。大學決疑。著春秋左氏心法。道德南華內篇。為智
度善巧。而鬼神情狀表章。丘明曰。夫夫冥參魯竺之
心法也。東奧周參知。舉大易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以
質師。曰是吾宗所謂不屬生死一著子也。參知躍然。
更為諸弟子暢其玄義。而師以西伯為東諸侯主矣。
蓋西林翁嘗鈍置師以世諦使侍皐比。故於二酉多
[055-0848b]
所漁獵。法書韻語。少作功力。美秀夙成。事辭之文。居
然良史。而非滿字莊嚴。一乘鼓吹。無述也。王大司徒
弇州。屬以慧業建[索-糸+處-虍/木]。得其所謂夷然不屑。厥仲奉嘗
贈以晤言曰。可知王逸少。名理讓支公。而汪左司馬
南溟。則悲五宗衰相。聲輓力推。岌岌乎為徑山中峰
之室佹得之矣。伏牛法光和尚。師目之宗門香象。自
慶小穴小友畜師。勉以離心意識參。出聖凡路學。而
師時巳得肇公意旨。北臺□影師言庶幾。獨怪其吟
哦不停以為魔著。閒而請焉。報言驟發悟機。而有物
據我舌本。爾時恨不遭鉗錘毒手痛棒。熟眠以至此
耳。師心識焉。舘於胡臬憲順菴之署。強可覓句。遂不
得休。念光師之魔。且至寢不成寐。跏趺坐忘。起問居
諸。而數盈於把矣。故終其身於無礙辯才而得自在。
師之升聞於 慈聖也。為 聖躬禱也。其作無遮道
場也。為 皇儲禱也。居一年。 貞皇應河清之瑞而
誕。唱導之侶。妙峰大方。咸被寵錫。而獨師逃之海濵。
求華嚴菩薩住處。所謂那羅延窟而谷隱焉。 慈聖
多之。建寶坊於西山。以召而弗之敢往也。 賜金百
五十鎰。以繕阿蘭。而弗之敢拜也。無巳。請如漢汲黯
矯制事。果山以東。緇黃鰥寡。囚繫之腹。而有司者䇿
書以報。 慈聖愈益多之。藏函 寶璽。有隕自天。以
草昧故庋於他。巳又 勅宮之勝任者。布金有差。
而觀音菴之廢墟。 賜額尚方。稱海印禪寺矣。於是
有挾隆隆而耽視茲土者。號無賴黃冠百餘輩。稱引
[055-0848c]
宋七真故宇。以為訟端。萊守有聞於李中丞。將致辟。
而首難者。露刃偪師。談笑道之立解。偕行數百武。其
黨疑與師購。將倒戈。師更與入市。啖以瓜果。一郡盡
讙。謂方士殺僧矣。師乃明其不然。即渠魁無使滅耳。
第盡驅越境而巳。其以德報怨類此。而往者報恩殿
廊之燼也。師與雪浪恩公。矢以一期戮力。及奉 勅
藏還寺。而舍利窣堵。出光明橋以迎貝㲲。師因入謝。
請 慈聖日減膳饈。需隆棟。久之事有端矣。戒於島
夷。遂不果。而中貴人之與轉藏輪者。嘗以眦睚得過。
上左右眾鑠之。謂其監緣飾佛事。多壑帑金。而詐
稱黃冠。摭巳事鳴登聞以訟。有 旨逮師。及中貴人
對簿 詔獄。師內空其心。而外侃侃言事。請覈內府。
則賑饑之籍固在。而他無所得其漏卮。釋憾於中貴
人者。本不欲患師。更以所稔顛末具廣貞狀。 上意
浸解。坐私建梵剎。戌之雷陽。而諸剎之蒙悉檀於
慈聖者。雖往來厲而億無喪矣。故相張洪陽先生。稱
其難棄能棄。難忍能忍。以能幽贊 神廟之孝。為
社稷功。亮夫。師於般若香光。固是雲谷老人。安上鼻
孔。臨岐偪拶。亦自不無妙峰恩公一臂。臺山遂作。暮
雲春樹。清風匝地。何之非早歲塤𡎍。而師所描邈於
飛雪之鑪。運風之斤。狎主之歃。亦不啻三鎧甲龍。從
涅槃起矣。紫柏大師。於世罕所許可。而獨輕千里之
駕於堅牢。晉琬公塔院之會。送難通理。一坐四旬於
宇內。法喜無兩。其示寂圜扉。雖魍魎輩毒於含沙。而
[055-0849a]
本所懷來。固未嘗不在雷陽棨戟之下也。雙徑之遊
雖微上首鎧公。固當巳事遄往。愆期有待。而適會紫
柏。以舍利遷。爰及闍維。銘諸堅白。其斯以為方外素
交。揚厲雲棲。證知吾師蓮祖。為法華地湧中人。而浮
山朗目智公。亦以旋陀羅尼。與作點睛手。則予小子
賓。竊負法壘蝥弧。漸騰而附青雲上矣。師謂紫柏瀾
之濁矣。維泉之昧。及吾兩人之未髦也。左提右挈。以
為曹溪滌除。宗門其有興乎。左股既夷。壯馬是急。故
紫柏自曹溪如燕。而師度嶺巳還。乃心罔不在祖窟。
筮之以周臬憲海門。而曹溪志成。鎮之以戴制臺。而
屠沽之肆一灑。狙獪虎冠。兵奴我苾蒭。蠶食我疆里
者。令不崇朝。烏散鬼匿。招提改觀。於是乎範之以律
儀。經之以出入。守之以典籍。潤之以法流。育之以義
學。如是者數年。寶坊輪奐。浸假若新。最後有事於大
雄寶殿。而一二黠悍師蠧。惡其害已。歙張羣譟。將以
一矢加遺。而師方晏坐。誦金剛般若。深解義趣。愉愉
如也。譟者心怍。巳退而不釋然。乃因制府之罷。誣師
掠用常住物。愬御史臺。流寓二年。司理錫之鞶帶。直
指弗是也。下郡徵典守節符會之。秋毫無爽。乃褫訟
者服以竄。而曹溪之蠱裕矣。師之少也。受遺西林翁。
獨以心計償兩世逋負緡至千。於無遮之會。而竣籍
其羨。以𢌿塔院寺主大方貲至萬。知以恬養。勞以謙
牧。發機於所不得巳。而藏用於所不可知。驥稱其德。
而力倍凡馬無算矣。雖報恩之籌以師命輟。海印之
[055-0849b]
績以城社隳。南華之墉以裨販𡉏。而師惟心之土。悲
智妙嚴。豈復有乏少耶。貴璫之濫於榷也。藪盜叢姦。
不可嚮邇。差幸有浮慕於福田。而師受戴制臺請。與
為嬰兒。其應如響。於是稅使者窘於至期。迫不得所
欲。而黃白之冶。受成有司。民不知有履尾之咥。白艚
遺粟食民而騰粵糴。邦人患之。而戴公胤子。將歸溫
陵。其行也。與白艚會。於時榷使有憾於將軍。則多族
市井豪讙以媚竈。冑士之告急於師者再矣。師方安
居。扉為之啟。從容諭眾。而欲得賤糴耶。今罪在大辟。
糴雖賤。誰當食者。眾怒少怠。而急白榷使者出令。寧
反側心。且明非胤子之過。匡圉閴然。蓋師輕身以先
持戟。使師涖大鑒宗盟。而師脫載鬼之弧。納用缶之
牖無烈俠氣。有烈俠功。所謂動刀甚微。謋然巳解。進
乎技矣。師毗尼純白。廉而不劌。門庭在雲棲紫柏之
閒。德充之符。逅之而慢幢折。疑城頹。瞋劍墮。出要咨
諏。不惜四楞著地。惻乎惟恐人之不有之也。蹤蹟半
天下。所至登羯摩之壇。升白椎之座。以數十會計。東
齊南越。法化久湮。佛種幾斷。而自其得師也。若醯雞
之覩天地。熏於二嚴。誓於九品。乃至盂蘭放生。諸白
淨行。無冠笄童耄翕如也。別傳之宗。時復為利根者
賈勇而齒牙無畏。投芥於鍼。使清涼之區。乃得遵
累朝憲章。弛於任土。而大木終其天年。為官家佛法
僧物。寺主取大邑人。無災用脫桎梏。居然五天之郛
一郟鄏矣。 今上毓於青宮。 詔戍士之老疾詿誤
[055-0849c]
者。陳情而宥。師有二焉。首尾覈奏。凡六年。乃聽自恣。
而 慈聖之為 孝定也。臨於湘東。大作佛事。然後
免妙喜之冠。反棲賢之圉。而師初行脚時。所銘一鉢
一衲。雖豐城之與延津弗若矣。師所莫逆。海內賢豪。
無慮百數。而天隨風負。則北之胡。南之戴為尤。湖東
練若以曾儀部金簡。為三年淹。五乳十檀。則汪少司
馬靜峰。執其牛耳。是時名剎之虗左者。桐鄉之浮渡
以堂。金沙之東禪以構。其曰塵尾是瞻。武陵雲棲。則
萃通國之懽。以請禪講勝流。刳心䁥就。美盡東南。而
竟為廬阜之岑寂所扄。巳復為曹溪之謳吟所吸。人
以為疲於津梁。而師固未嘗下臺山之座也。縱其樂
說無礙之辯。曲示單傳。而鎔入一塵法界。似圭峰。解
脫於文字般若。而多得世閒障難。似覺範。森羅萬行。
以宗一心。而嚴無生往生之土。又似永明。雖正令寂
寥。稍似婆心太熱。亦或觀時逗根。不忍法堂前草深
一丈耳。先甲曰辛。以革其面。後甲曰丙。以蔚其文。二
十年以來。飲光之華。往往於吳楚閒振其夕秀。瀹曹
源者。豈曰無庸。師可報紫柏於淨土矣。書華嚴時。夢
與登公謁清涼國師於金剛之窟。而慈氏法王。亦乘
率陀樓閣。影現夢心。錫以䇿文曰。分別是識。不分別
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佩斯印也。
以游世閒。所謂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
蓋師之所從來深遠矣。年譜之筆。絕於癸亥。而專以
法施為心。六字其末後句也。前化及之三旬。徧謝申
[055-0850a]
警。若將遠行。且各留楮墨為別眾以師眷眷法雲也。
判袂玄圃。而小不豫矣。侍者以遺教請。至心念佛而
外。無他囑也。初度欲臨。而張韶州奉紫叵羅衣為壽。
清言浹日。歡若生平。日中而驪駒叱馭。日晡而白牛
說駕矣。二時暖於頂。三日汗濡於鼻。覩貌如生。而遙
曯其瑞相者。謂招提且火。最後供通曰。內外諸法。空
洞一如。何去來之足問。然則參雲谷時。所覩三聖。對
現色身。漚滅空澄。了無所得。永明有言。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剎那際中。去齊而送者徙市。去越而慕
者傾都。去震旦而哀者撼丘陵。榮者雕金石。如夢乍
醒。不消一咄矣。緣熏習影。重重無盡。而出纏弟子曰。
福善某某等。在纏弟子曰。即墨黃生納善某某等。五
羊馮生昌歷某某等。服勤請事。助轉法輪。皆其盛者
也。於師臺山願文四攝眾中。固是恒河沙一數。而黃
生剜臂為燈。以蘄反錫。痂瘢作大悲形。衣髮皆具。首
楞嚴觀。晝夜一蒲。勤勇坐脫。可謂奇中倍人。下逮余
小子賓。啖法乳於名字之初。灑心血於𡨔堵之後。雖
步趨未也。共相與力。倘亦有不可思議者焉。師瑰意
奇行。著於年譜。不可殫書。所著復有心經直說。圓覺
經解。起信疏略。起信直解。百法規矩直解。性相通說。
肇論註。八十八祖傳贊。方便語。參禪切要。觀老莊影
響論。憨山緒言。夢遊集若干卷。並行於世。銘曰。 覩
師舌相。渝三紀而不能挈其廣長。摸師眉毛。亘三旬
而不能知其在亡。聽之以心兮。失嚬呻之師子。游之
[055-0850b]
以目兮。得迴旋之象王。其語無聲。其默孔揚。其形不
疲。其神不傷。璞三刖而為璽。金百煉而彌剛。禮師塔
也。皮相者以為化城之幻迹。而心服者以為寶所之
慈航。 賜進士出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
菩薩戒弟子皖舒廣瀹吳應賓頓首拜譔。
大明海印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
我 神宗顯皇帝。握金輪以御世。推 慈聖皇太后
之志。崇奉三寶。以隆顧養。 上春秋鼎盛。前星未耀。
慈聖以為憂。建祈儲道場於五臺山。妙峰登公。與
憨山大師。實主其事。 光宗貞皇帝。遂應期而生。於
是二公名聞九重。如優曇鉢華。應現天際。妙峰不出
王舍城。大作佛事。而大師有雷陽之行。其機緣所至。
橫見側出。固非凡情之可得而測也。大師之遷化於
曹溪也。大宗伯宣化蕭公。親見其異。為余道之。巳而
南海陳迪祥。以行狀來謁余表塔。余曰。有吾師宣化
公在。他日請為第二碑。又明年乙丑。其弟子居廬山
者曰福善。奉全身。歸五乳。而留爪髮於曹溪。走書來
告曰。大師東遊。得子而憙曰。剎竿不憂倒却矣。燈炧
月落。晤言亹亹。所以付囑者甚至。塔前之銘。非子誰
宜為。余何敢復辭。謹按師諱德清。族蔡氏。全椒人也。
父彥高。母洪氏。夢大士抱送而生。七歲。叔父死。屍於
牀。問母從何處去。即抱死生去來之疑。九歲。能誦普
門品。年十二。辭親入報恩寺。依西林和尚。內江趙文
肅公。摩其頂曰。兒他日人天師也。十九祝髮。受具戒
[055-0850c]
於無極某公。聽講華嚴玄談。至十玄門。海印森羅常
住處。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慕清涼之為人。字曰澄
印。從雲谷會公縛禪於天界寺。發憤參究。疽發於背。
禱護伽藍神。願誦華嚴十部。乞假三月以畢禪期。禱
巳熟寐。晨起而病良巳。三月之內。恍在夢中。出行市
中。儼如禪坐。不見市有一人也。雪浪恩公。長於師一
歲。相依如無著天親。嘉靖丙寅。寺燬於火。誓相與畜
德俟時。以期興復。師既巋然出世。而雪浪卒為大論
師修治故塔。稍酬誓願焉。師嘗聽講於天界。廁溷清
除。了無人蹟。意主東淨者。非常人也。訪之。一黃面病
僧。目光激射。遂與定參訪之約。質明則巳行矣。即妙
峰登公也。師以江南習氣輭暖。宜入冬氷夏雪。苦寒
不可耐之地。以痛自摩厲。遂飄然北邁。天大雪。乞食
廣陵市中曰。吾一鉢足以輕萬鍾矣。抵京師。妙峰衣
褐來訪。須髮鬖𣯢。如河朔估客。師望其眸子識之。相
視一笑。參徧融貞公。融無語。惟張目直視。又參笑巖。
巖問何方來。曰南方來。巖曰。記得來時路否。曰。一過
便休。巖曰。子却來處分明。遊盤山至千像峰石室。見
不語僧。遂相與樵汲度夏。時萬歷元年癸酉也。明年。
偕妙峰結冬蒲坂。閱物不遷論。至梵志出家。頓了旋
嵐偃嶽之旨。作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方知。
鼻孔向下。峰一見遽問師何所得。師曰。夜來見河中
兩鐵牛。相鬬入水去。至今絕消息。峰曰。且喜有住山
本錢矣。遇牛山法光禪師。坐參請益。法光發音如天
[055-0851a]
鼓。師深契之。送師遊五臺詩云。雪中師子騎來看。洞
裏潛龍放去休。且曰。知此意否。要公不可捉死蛇耳。
師居北臺之龍門。老屋數椽。在萬山氷雪中。春夏之
交。流澌衝擊。靜中如萬馬馳驟之聲。以問妙峰。峰舉
古人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語。師
然之。日尋緣溪橫彴。危坐其上。初則水聲宛然。久之
忽然忘身。眾籟閴寂。水聲不復聒耳矣。一日粥罷經
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既覺。
身心湛然。了不可得。說偈以頌之。遊雁門。兵使胡君
請賦詩。甫搆思。詩句逼塞喉吻。從前記誦見聞。一瞬
現前。渾身是口。不能盡吐。師曰。此法光所謂禪病也。
惟睡熟可以消之。擁衲跏趺。一坐五晝夜。胡君撼之
不動。鳴擊子數聲。乃出定。默坐却觀。如出入息。住山
行脚。皆夢中事。其樂無以喻也。還山。剌血書華嚴經。
點筆念佛。不廢應對。口誦手畫。歷然分明。隣僧異之。
率徒眾來相嬲。巳皆讚歎而去。嘗夢與妙峰夾侍清
涼大師開示。初入法界圓融觀境。隨所演說。其境即
現。又夢登彌勒樓閣聞說法。曰。分別是識。無分別是
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自此識智之
分。了然心目也。師既建祈儲道場。遂遠遁東海之牢
山。 慈聖命龍華寺僧瑞菴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
能致。賜內帑三千金。復固辭。使者不敢復命。師曰。古
有矯詔賑饑之事。山東歲凶。以此廣 聖慈於饑民。
不亦可乎。使者持賑籍還報。 慈聖感歎。率闔宮布
[055-0851b]
金造寺。賜額曰海印。師詣京謝恩。為報恩寺請藏。
上命師齎送。因以便歸省父母。寺塔放光累日。迎經
之日。光如浮橋北度。經在塔光中行也。師還。以報恩
本末具奏。曰。願日減饍羞百金。十年工可舉也 慈
聖許之。歲乙未。而黃冠之難作。師住山十三年。方便
說法。東海彌離車地。咸向三寶。而黃冠以侵占道院。
飛章誣奏。有旨逮赴詔獄。先是 慈聖崇信佛乘。敕
使四出。中人讒搆。動以煩費為言。 上弗問也。而其
語頗聞於外庭。所司遂以師為奇貨。欲因以株連
慈聖左右。并按前後檀施。帑金以數十萬計。拷掠備
至。師一無所言。巳乃從容仰對曰。公欲某誣服易耳。
獄成。將置 聖母何地乎。公所按數十萬在縣官錙
銖耳。 主上純孝。度不以錙銖故。傷 聖母心。獄成
之後。懼無以謝 聖母。公窮竟此獄。將安歸乎。主者
舌吐不能收。乃具獄上。所列惟賑饑三千金。有內庫
籍可考。 慈聖及 上皆大喜。坐私造寺院。遣戍雷
州。非 上意也。達觀可公。急師之難。將走都門。遇於
江上。師曰。君命也。其可違乎。為師作逐客說而別。師
度庾嶺。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見粤帥。就編伍於雷州。
歲大疫。死者相枕籍。率眾掩薶。作廣薦法會。大雨平
地三尺。癘氣立解。參政周君。率學子來扣擊。舉通乎
晝夜之道而知發問。師曰。此聖人指示人。要悟不屬
生死一著耳。周君憮然擊節。粤之孝秀馮昌歷輩。聞
風來歸。師擬大慧冠巾說法。搆禪室於壁壘閒。說法
[055-0851c]
華。至寶塔示現。娑婆華藏。涌現目前。開悟者甚眾。居
粵五年。乃克住錫曹溪。歸侵田。斥僦舍。屠門酒肆。蔚
為寶坊。緇白坌集。攝折互用。大鑒之道。勃焉中興。甲
寅夏。師在湖東。 慈聖賓天。詔至慟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達觀法門死生之誼。赴葬於雙徑。為作茶
毗佛事。箴吳越禪人之病。作擔板歌。弔蓮池宏公於
雲棲。發揮其密行。以示學者。自吳門返廬山。結庵五
乳峰下。效遠公六時刻漏。專修淨業。居四年。復往曹
溪。天啟三年癸亥。宣化公赴召來訪。劇談信宿。公謂
師色力不難百歲。更坐二十餘夏。如彈指耳。師笑曰。
老僧世緣將盡。幻身豈足把翫哉。別五日。果示微疾。
韶陽守張君來問。師力辭醫藥。坐語如平時。既別。沐
浴焚香。集眾告別。危坐而逝。十月之十一日也。曹溪
水忽涸。百鳥哀鳴。夜有光燭天。三日入龕。面顏發紅。
鬚髮皆長。鼻端微汗。手足如綿。僧徒驚告。謂師復生。
蕭公語余衰老赴闕。䟦涉二萬里。何所為哉。天殆使
為師作末後證明耳。嗚呼知言哉。師長身魁碩。氣宇
堂堂。所至及物利生。機用善巧。如日晅雨潤。加被而
人不知。山東再饑。師盡發其囷。親泛舟至遼東糴豆。
以賑旁山之民。咸免捐瘠。稅使與粵帥有隙。嗾市民
以白艚作難。羣噪圍帥府。師緩頰諭稅使解圍。不動
聲色。會城以寧。珠船千艘。罷採不歸。剽掠海上。而開
礦之役。繹騷尤甚。採使謁曹溪。師以佛法攝受。徐為
言開採利害。由是珠船罷採不入海。而礦額令有司
[055-0852a]
歲解。制府戴公詒書謝曰。吾乃今知佛祖慈悲之廣
大也。師為余言居北臺。大雪高於屋數丈。昏夜可鑑
毛髮。堅坐待盡。身心瑩然。遲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
𢹂行雪洞中里許乃出。當詔獄拷治時。忽入禪定。榜
箠剌爇。若陷木石。逾年在雷陽。聞侍者趣呼。逮繫毒
楚卒發。幾無完膚。此楞伽筆記所由作也。師東遊至
嘉興楞嚴寺。萬眾圍繞。有隷人如狂易狀。搏顙不巳。
曰我寺西仲秀才也。身死尚在中陰。聞肉身菩薩出
世附隷人身求解脫耳。師為說三歸五戒。問解脫否。
曰解脫竟。懵然而覺。師之樹大法幢。為人天眼目。豈
偶然哉。師世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九。前後得度弟子
甚眾。從師於獄。職納橐饘者。福善也。終始相依於粵
者。善與通烱超逸通岸也。貴介子弟。剜臂然燈。以求
師道。現大士像於瘡痂中。而坐脫以去者。即墨黃納
善也。粵士歸依者。馮昌歷為上首。御史王安舜孝廉
劉起相陳迪祥歐文起梁四相龍璋。皆昌歷之徒也。
師所著有楞伽筆記。華嚴綱要。楞嚴懸鏡。法華擊節。
楞嚴法華通議起信唯識解若干卷。觀老莊影響論。
道德經解。大學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夢遊集又
若干卷。嗟乎。師於世閒文字。豈必不逮古人。有不逮
焉。亦糟粕耳。師於出世閒義諦。豈必不合古人。有不
合焉。亦皮毛耳。惟師夙乘願輪。以大悲智。入煩惱海。
以無畏力。處生死流。隨緣現身。應機接物。末後一著。
全體呈露。後五百年。使人知有一大事因緣。是豈可
[055-0852b]
以語言情見。擬議其短長者哉。是故讀師之書。不若
聽師之言。聽師之言。又不若周旋瓶錫。夷考其生平。
而有以知其願力之所存也。謙益下劣鈍根。荷師記
莂。援据年譜行狀。以書茲石。其詞寧繁而不殺者。欲
以示末法之儀的。啟眾生之正信也。銘曰。人生出沒。
五濁世閒。生死之涂。屹立重關。重關峻復。誰不退墮。
師子奮迅。一擲而過。濟河焚舟。縣車束馬。一鉢飛渡。
誰我禦者。氷山蟄伏。雪窖沉埋。氷解凍釋。水流花開。
光明四照。上徹帝閽。榮名利養。匪我思存。震霆赫怒。
我性不遷。桁楊木索。說法熾然。覺範朱崕。妙喜梅州。
雷陽萬里。謂我何求。軍持應器。橫戈杖錫。毀形壞衣。
古有遺則。大鑒重徽。靈照不昧。屈㫬之衣。如施畫繢。
師之示現。如雲出谷。觸石膚寸。雨不待族。雲歸雨藏。
山川自如。孰執景光。以窺太虗。福德巍峩。文句璀璨。
視此肉身。等一真幻。匡山不來。曹溪不去。塔光炳然。
長照覺路 天啟七年丁卯九月朔常熟幅巾弟子
錢謙益謹述。
憨山大師傳
師諱德清。全椒人。姓蔡。母洪氏。夢大士𢹂童子入門。
抱之遂娠。及誕。白衣重胞。居常不樂俗。年十二。聞西
林和尚有大德。欲往從之。父不聽。母曰。養子從其志。
迺送入寺。時無極講經西林。雪浪長師一歲。先依無
極。見師如夙契。十九從無極聆華嚴玄談。至十玄門。
海印森羅常住處。悟法界圓融無礙之旨。切慕清涼
[055-0852c]
之為人。自字澄印。每於講會。密察方僧可為侶者。一
日見後架潔清。思淨頭必非常人。比見乃黃腫病僧。
每早起事必辦。不知何時灑埽也。故不寢以偵之。則
當眾方放參時。巳糞除畢。數日淨頭病。師問安否。答
曰。業障身病巳難支。而饞病又難當。每見行齋食。恨
不俱放下。師袖果餌親之。問其號曰妙峰。蒲州人。因
相期結伴為遠遊。既數日則巳去矣。更六年。師至長
安。有稱鹽客相訪者。長鬚髮。衣褐衣。入門即問認否。
師視其兩目。忽記昔天界病淨頭也。云為山陰王請
內藏來。師追妙師至河東。山陰王留結冬。訂刻肇
論。向於不遷論。未明旋嵐偃嶽之旨。忽閱梵志自幼
出家。白首而歸。鄰人曰。昔人猶在耶。志曰。吾似昔人。
非昔人也。豁然了悟。初師方七歲。叔死。叔母撫尸而
哭。曰天耶。那裡去也。師愕然。問叔身在此。又往何處。
曰死矣。意死向何處去。疑之。未幾次嬸舉子。隨母往
視見嬰兒。問母何從入嬸腹中。母拍一掌云。爾從何
入爾母腹中耶。又切疑之。自此死去生來之故。耿耿
於懷。至是如氷澌泮矣。明日妙師問所得。師曰。夜來
見河邊兩個鐵牛。相鬬入水中去也。至今絕消息。妙
師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錢矣。時伏牛山法光禪師在
王所。示以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師深領其旨。每
歎曰。光師談論。如天鼓音。一日搜師詩讀之。笑曰。何
自得此佳句。復笑曰。佳則佳矣。那一竅欠通在。師問
和尚通否。曰三十年來。拏龍捉虎。今日草裡走出兔
[055-0853a]
子來下一跳。師曰。和尚不是拏龍捉虎手。光拈拄杖
作打勢。師把住以手捋其鬚曰。說是兔子。恰是蝦䗫。
光笑休去。一日謂公不必他往。願同老伏牛。是相望
也。師同妙師登五臺。光以詩送云。雪中獅子騎來看。
洞裏潛龍放去休。問其意曰。要公不捉死蛇耳。師言
禪道久無師匠。比見光師。始知有宗門作略。大方主
人為卜居北臺之龍門。大風時作。萬竅怒號。意喧之。
問妙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古人云。三十年聞
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耳根圓通。初師日坐溪橋。
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念即不聞。一日忽然
忘身。音聲俱寂。自此眾響閴然。不復為擾矣。人餉師
米三斗。日食麥麩和菜以合米為飲送之。半載有餘
糧。偶粥罷經行。忽入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
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虗
空。萬象森羅從起滅。時年三十也。悟後無可請益。乃
展印楞伽經既夙所未講。伹以現量照之。少起識心。
即不容思量。如是者八閱月。全經旨趣。了然量中。一
夕夢入金剛窟。石門榜大般若寺。見清涼大師。倚臥
床上。妙師左侍。師趨入禮拜右立。大師開示初入法
界圓融觀境。謂佛剎互入。主伴交參。往來不動之相。
纔說其境。其境即現。自知身心交參涉入。妙師問曰。
此何境界。大師笑曰。無境界境界。又夢履空上昇。入
廣大樓閣。瞻禮彌勒。聞其說曰。分別是識。無分別是
[055-0853b]
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自此識智之
分。了然心目。萬歷辛巳。 神宗皇帝遣官祈 皇嗣
於武當。 皇太后遣官於五臺。就本寺建道場。訖癸
未。師以臺山虗聲難久居。遂蹈東海之上。易號憨山。
尋清涼疏。所謂那羅延窟者。即東海牢山也。 聖母
以五臺祈嗣之勞。訪求三人。大方妙峰俱至。命龍華
寺住持至海上喻師尋建寺西山。期以必往。又發三
千金為師建庵。師俱辭。丙戌。 敕頒十五藏經。散施
天下名山。 慈聖以其一送東海牢山。無可供奉。命
合宮布金修寺。 賜額曰海印。是冬禪室成靜坐。夜
起見海。忽身心世界。當下消落。偈曰。海湛空澄雪月
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花落。大地都歸寂
滅場。入室取楞嚴證之。開卷。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
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經觀境。了然心目。
述楞嚴懸鏡一卷。丁亥開堂說戒。四方衲子日益至。
作心經直說。以懸鏡文簡。學者不易入。始創意述楞
嚴通議。己丑為報恩寺請藏。齋送至龍江。便道省親。
且欲重修本寺。師出家處也。乞 聖母日減膳羞百
兩。積之三年可舉。 慈聖俞之。甲午冬。入賀 聖節。
命說戒於慈壽寺。再請舉修報恩寺。 上命徐俟明
年。乙未逮師。先是 上數惡內使。以佛事請用太煩。
偶以他故觸 聖怒。有忌送經使者。因之發難。遂假
前方士流言。擊登聞鼓以進。下鎮撫司獄。望風旨者。
盡令疏向所出諸名山施資十數萬計嚴訊之。師曰。
[055-0853c]
媿為僧無以報 國恩。今安惜一死。以傷 皇上之
大孝乎。即曲意妄承奉。非臣子所以愛君之心也。有
死而巳。止供前施七百餘金。而前所辭建庵金。使者
不敢復命。師曰。古人矯詔濟饑。今歲凶何不廣 聖
慈饑民乎。令僧與使者遍散之。僧道孤老獄囚。各取
所司印籍以復。至是請覈內支籍。代賑之外無他。
上意解。時相國洪陽張公。暨諸當事。營救甚力。後張
語人曰。人知憨公為大善知識。不知有社稷陰功也。
眾聞之悚然。出獄戍雷州。侍御樊公繼謫。問雷陽風
景何如。師方註楞伽經。拈卷示之曰。此雷陽風景也。
督府命住曹溪。闢堂𤀹源。行化之外。普潤枯瘠。癸卯
達觀在京師。適妖書發難。下 詔獄訊。以為師之故。
檄還戍所。因憶達師云。楞嚴說七趣因果。世書無對
解者。師云。春秋乃明明因果之書耳。遂著春秋左氏
心法。乙巳渡瓊海。夜望郡城氣索然。遂行。謂眾曰。瓊
城將有災。行後。地大震。陷城東隅暨官民廬舍。仆明
昌塔。壓碎師所寓樓。先時郡士大夫競留師。師不止
故免。丙午遇赦。癸丑至衡陽。遊南嶽。禮八十八祖道
影。丙辰登匡山。避暑金竹坪。註肇論。僧某以五乳貽。
師喜其境幽。將投老焉。為達觀茶毗。手拾靈骨。藏於
文殊臺。丁巳下山。弔雲棲說法淨慈之宗鏡堂。日遶
千指。歸閉關謝眾。效遠公六時刻香代漏。專心淨業。
著華嚴綱要。重述圓覺起信直解。莊子內篇註。粤方
伯吳公暨諸弟子。固請。復至曹溪者三。壬戌冬至為
[055-0854a]
弟子戒期。講楞嚴起信諸經論。晚參示眾云。老人穩
坐匡廬。今日踰河越嶺。為著甚麼。爾曹慎毋作容易
想也。癸亥冬十月。示微疾。韶陽太守挾醫問疾。師不
御。侍者請垂一言。師曰。金口所演。尚成故紙。我又何
為。自後不語。端坐而逝。初。外道羅清。以其教遍行東
方。絕不知有佛法。師居東漸久。其長率眾來歸。開講
大化。遂遍東海。嶺南佛法久廢。海門周公攝南韶。集
諸子問道於師。周鼎石問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師答
此聖人指人要悟。不屬生死一著。公擊節歎服。有龍
璋者。聞師論心異之。歸謂其友馮昌歷曰。北來禪師。
說法甚奇特。因共請益。師開示以向上事。諦信不疑。
自是王侍御安舜歐文起梁四相等。相率歸依。士人
向慕。法化大行。雖上下崇禮。奉為法王。而有為之事。
雀角至再。然當事有結轖。則必乞師解之。稅使者惡
大將軍因粵苦閩艚運米。新督席閩人也。公子舟次
白艚之旁。藉口以大將軍資。公子行。鬨士民數千人。
沉公子舟。持戈圍帥府甚急。帥令中軍詣關。涕泣求
救。師遂破關往謁。從容開曉。使者悟。俾散亂民。師先
往大言於眾曰。諸君所為。欲食賤米耳。今犯大法。當
取死。即有賤米。誰食之耶。圍乃解。會城以寧復甦採
珠之擾。其在東海。 敕賜殿成。勢家冀奪道場。搆方
外黃冠。稱侵其道院事。下菜州。無賴數百。喧競合圍。
師令侍者他往。獨。徐行其中。首一人舞銅牌利刃。出
其鞘。擬殺師。師笑視之曰。爾殺人何以自處。其人氣
[055-0854b]
索。收牌刀。圍行城外二里許。將東西行。師躊躇。請首
者同至寓處。閉門解衣磅礴。談笑自若。取瓜果共噉
之。一市喧云。方士殺僧矣。太守遣多役捕之。彼眾惶
懼。皆叩首求解。師曰。爾勿懼。亦勿辯。第聽吾言。太守
問狂徒殺僧耶。師曰。未也。來捕時。僧方與彼同食瓜
果耳。太守曰。何鬨。曰。市鬨耳。太守命三木。師曰。將欲
散之。乃故拘之耶。太守悟。但令地方驅之。不三日盡
解散。師於詩文天才駿發。少年入長安。王元美諄諄
誨以詩法。師不答。瞠目視之。敬美一見笑曰。阿哥輸
却維摩了也。 論曰。莊生云。以聖人之學。教聖人之
才。其亦庶乎其可矣。余以辛酉入五乳。訪師者三。語
甚洽。余謂師用世異才也。贈以詩曰。出世還應用世
人。師不語。其意深自得。又謂師老矣。何不加意嗣人。
答云。須其人精心求之。我求何益。初師在海上。即墨
黃生納善。年十九。參究堅切。脇不至席。對大士破臂
然燈。保師速還。火發瘡痛。日夜危坐。持觀音大士名。
三月乃愈。痂痕結大士像。眉目身衣。宛然如畫。求隨
師出家。師不許。生乃曰。弟子打箇觔斗來。師又何能
止我乎。又明年。竟坐脫。此豈所謂其人耶。非耶。其在
嶺南則馮昌歷。五乳之患難不二者為福善 賜進
士出身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會稽陸夢龍
君啟撰。
憨山大師塔院碑記
嶺南無佛。五祖所譏。而能大師出其無根之智。剖三
[055-0854c]
光而剗五嶽。掃軌易嚮。以師百世。何其盛也。玄風既
衰。法地亦墜。積劫之因。是為闢始。師與達觀滌源曹
溪之盟。結想未紓。師乃被難。達觀聞之驚曰。憨公巳
矣。此願曷酬。而師以 主恩佛佑。流宥五刑。適赴其
地。雖業累所纏。然亦因緣之願力也。初至解紛上將
督府德之。願為護法。先時道場土宇。割裂侵并。流徒
肆為屠沽。至是檄縣。期以三日盡之。因謂師六祖腥
羶。巳為滌然。生靈塗炭。請師救濟。其一珠船千艘。皆
海上巨盜。資以 欽採之勢。踰期不歸。橫掠海上。吏
不能制。其一礦役暴橫。掘墓破居。師乃徐動榷使。啟
誘信心。嚴約珠船。徹所遣役。歸有司歲額解進。民自
此安枕矣。遂闢祖庭。立義學。登壇說法。自宰官文士。
下及𧵑販。咸遂歸依。改徑拓產。歸所侵田。以屠肆為
十方旦過寮。設庫司。清規井然。如官府法。歲大饑疫。
勸施掩骼。作濟渡道場。夫無著之機。棄絕聖智。有為
之化。波潤津梁。大小精粗。至人畢貫。所以君子契其
精玄。小人懷其樂利。沒而不忘。其在斯乎。玄圃蕭先
生北上入訪。因遊次謂曰。巳為師覓一片福地。問何
在。曰天時岡。師戲云。天時岡宰相定穴。非吾法王。孰
能居之。既別即示微疾。數日而逝。甲子春。廬山弟子
福善等至。請龕還廬。嶺南弟子歐文起劉起相。暨山
寺大眾議留。乃鬮卜之。三鬮皆得留字。韶太守張三
星為建塔院。即所指天時岡也。然龕卒歸五乳。是為
衣履之藏。銘曰。聰明聖智道不涉。焦金腐芥世喪裂。
[055-0855a]
大師精神十方徹。撓挑風雷弄日月。波瀾不蕩光不
滅。曹溪中流祖源遏。刊山滌源九州列。洪鍾在函無
扣歇。水逝風行非續絕。曹溪五乳無蹟轍。與塔而三
其嶻嶪 天啟七年六月 賜進士出身廣東等處
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會稽陸夢龍撰。
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龕還曹溪供奉始末
謹按本師以萬歷丙申。逆緣入粤。生平履歷。備載於
蕭玄圃吳觀我錢受之諸名公碑銘。亦既逗漏不少。
今所紀者。自廬山迎靈龕。還曹溪。及開龕漆布始末
也。吾師弘法。一生精神。半在曹溪。備載於中興錄。暮
年歸休於廬之五乳。天啟壬戌。起相同堂主本昂等。
堅請師南還。以癸亥冬。示寂於曹溪。五乳眷屬。知微
善公欲迎靈龕歸廬。龕前拈鬮。三拈皆得留字。于時
宗伯蕭公捐貲。會本道我齋夏公。韶府張公。暨遠近
緇白弟子。及十房僧道。崇建塔院。善公者。本從師於
患難九死之餘。孝誠篤摯。邀請吳越諸宰官。歸依師
門者。具書當道。何制臺下令。強迎歸廬。乙丑之春正
月也。崇禎庚辰。起相承乏司李瑞州。入山掃塔。始知
形家異議。既入塔。復啟𣪁卜地。因憶壬戌侍師於廬。
師別詩云。一片遠心遡流水。相期端為不傳衣。又曾
於眾中授記云。爾他日為兵部權要之官。當為我修
蔡家先墳。二十年來。一官拓落。既難提石上之衣。又
罔效包土之力。嘗懷內疚。忽猛省曰。師靈未妥。倘了
此段公案。其於修墳。不既多乎。遂謀力任南迎之役。
[055-0855b]
長男珵燁隨任。因力贊之。癸未秋。楚𡨥震鄰。兵燹是
虞。嗣孫慈力廣成等。用予言龕前拈鬮。三鬮皆順。起
相解任將南歸。遣男珵燁代迎。有晏生日瑞者。曾物
色之。兩造中賞其膽智可任。渠亦堅請效勞。因命之
往康郡糧館亦留。都人難之曰。大師吾梓里也。彼能
迎。我獨不可留乎。相先托同鄉康郡司李廖公文英。
為東道主。值廖奉臺檄。辦事准安。巳在舟中矣。為風
所留。幾八十日。晏生懇之。廖欣然許諾。一夕風轉南。
遣人趣晏曰。風利不泊。遲則自誤。值晏痢病。動轉不
得業。揚帆北渡。晏生巳夫望矣。是夕石尤風大作。又
逆遞廖舟還故處。晏生手額曰。大師之靈也。於是檄
星子縣署篆。甯公主其事。牌行山中。眾莫敢抗。瑞郡
守戎金國柱。康郡守戎胡宗聖。皆遣兵迎送。旗鼓導
引出山。𡨥警日迫。河道梗澀。六舟南邁。途中值賊。客
舟皆被邀截。獨靈龕船得風揚帆徑去。鈎竿皆著手
不得。如是屢經險阻。履險卒夷。川嶽助順。何莫非吾
師之靈也。是年冬仲朔二日。靈龕到山。山中大眾。歡
聲如雷。以為從天而下也。晏生及嗣孫慈力為余言
龕靈異甚。初出山及度嶺皆四人𢌿之。比到濛裏登
岸。夫力倍之猶勉強。此何說也。予謂老人家顯異。欲
以肉身出現乎。擇吉入塔。在甲申九月。而荒盜頻仍。
復值 燕都大變。崩心痛悼。欲先期入山省視未遑
也。有宋總戎紀者。語僧遠蒼曰。大師名喧宇宙。豈同
餘人。金剛之體。保無缺漏。請開瞻禮。於四月廿八。集
[055-0855c]
眾拈鬮許開。開則道骨如生。儼然端坐。不傾不倚。髮
甲皆長。衣服鮮潔。白綾坐褥。無半點瑕。數珠絨串若
新。大眾歡呼。歸命頂禮。觀者如堵。後數日。前吏部尚
書李公日宣。韶府黃公錕者。入山隨喜。共作證明。始
信肉身大士。應緣度世。前有大鑒。今有本師。先是卓
錫泉久竭。郡侯黃公。留心法門。百計搜剔。比靈龕既
啟泉則自湧。應若影響。豈偶然也。起相與余宗元紏。
本府長春社中。緇白善信。設闔山大齋。以重陽日入
山。廿五日齋僧。十月初十日。漆布陞座。十房戶長。長
老耆舊。塔主堂主。及長春社。護法居士。具僉帖請嗣
孫慈力等。守奉塔院香燈。宋公首捐五十金。漆布且
請李公撰募疏。謂塔院襟眉未舒。為修剏取香燈田
產之費。制臺沈公業題百金。此皆與本師夙值般若
之緣。故能於末後一著。各出手眼。為千秋竪光明幢
也。起相綿力。何幸躬逢其盛。爰識其始末如此 崇
禎十七年十月吉日原任江西瑞州府推官順德菩
薩戒弟子劉起相頓首謹識。
奉輓 憨翁禪師圓寂 蕭雲舉少宰廣西人
鼓棹雙林扣夕扉。故人把袂洽心期。一年契濶龍華
會。萬里音書雁斷時。茅結牢山歸北海。花開庾嶺向
南枝。衡陽地褊袈裟濶。匡嶽雲深杖錫移。臺鏡本空
觀自性。風旛忽動想能師。幾回涼月倍清夢。一宿秋
風對故知。隱几談天收密義。揮毫見地掃羣疑。久無
粘縛心常定。空有慈悲首重垂。落葉秋深忘語倦。聽
[055-0856a]
鍾夜半說心危。每嗟塵世心常苦。更到禪臺路轉岐。
法語聽來堪唯唯。客程催去故遲遲。老知湖海應難
遇。會囑機緣忽漫離。鴈過寒山秋影盡。馬嘶曹水去
聲悲。尺素傳書人北面。闍黎聞訃淚交頤。法門摧棟
材難得。覺海藏舟事莫追。睡蝶蘧蘧纔入夢。猶龍矯
矯欲何之。晤來巳是經千劫。化去何煩贊一辭。忘我
非貪無相好。觀空莫詫有形奇。回看峰色林端寺。夢
想潮音篋裏詩。圓寂那曾分去住。莊嚴不改舊威儀。
秪愁法侶應稀少。託鉢傳衣更屬誰。
奉輓 憨翁大和尚有敘 吳中偉左方伯海鹽人
憨山大師。禪宗龍象。余治兵湖南。獲展參詣。庚申春。
再承乏嶺表。道經曹溪。頂禮南華。 祖像僅蔽風雨。
雖巨材山積。而龜曝鶴飛。丹青剝落。徘徊久之。慨然
太息。詢厥所以。老比丘答言。此我 憨大師未竟業
也。安禪七日。金地將完。讒搆三途。法輪中輟。言罷掩
抑。悲不自勝。予重憐其意。語之曰。若等真思大師。予
當為若招之。比丘輩咸各歡喜無量。投地稱謝。遂重
趼千里。殷勤啟請。始於比年某月。再入曹溪。則僧輩
巳三詣大師。而予亦三致書師矣。卓錫之日。法訊見
貽。薄宦紏縛。未遑酬次。每念他日北歸。庶幾從容化
城。仰參心諦。而法臘巳滿。遽登涅槃。俾予數年所懷。
竟成虗想。夫金剛不壞。則大教常流。石電難延。則肉
軀等盡。予悼宗風之永寂。哀玄義之將頹。感往多哀。
傷今欲絕。攬筆成誅。情見乎詞矣。
[055-0856b]
歸盡天龍有大師。講壇華雨落遲遲。厨中法膳慈宮
出。嶺表恩流 聖主知。鷗鳥宰官疑玩世。旃檀海藏
有經時。是誰高足如迦葉。把撰遺疏痛所思。
曹溪滴滴泣南華。當日親承坐具紗。心印獨傳無一
字。地金重布有三車。林風月掩床頭火。穀雨煙消定
後茶。末法中興還更墮。低徊雙樹獨長嗟。
讖記南宗歲巳千。道場重此更安禪。法流心在無窮
悟。祖去衣藏不再傳。泣斷比丘黃葉下。靈埋鏁子白
雲邊。應留遺教經同佛。猶自中流得寶船。
滿月當年一試參。歸依初地憶湖南。衣從白㲲身常
淨。教演青蓮舌再含。金版譯窮經幾部。銀鈎書就祖
千函予曾刻師楞嚴通議師亦為予手書祖像贊傳是誰檀越真師負。三度
書招秪自慚。
過匡山奉弔憨山大師 王思任山陰人
七峰絕頂□開巒。蘿葛窮時剩石攀。溪舌瓏玲難翦
截。教人猶自聽憨山。
靈光作線一相牽。八里庄前二十年。今日拜師猶骨
在。知師原是古金仙。
賜環炎海 主恩多。鱷浪蛇雲伏幾魔。遮莫靈山因
道力。空餘好相聽彌陀。
治任千般為一龕。曹溪廬阜若何參。早知風月猶擎
架。一火燒時沒得擔。
奉輓五乳大師 博山後學大艤
象王蹟應瑞蓮開。五乳峰前吼若雷。今日樹煙何靉
[055-0856c]
靆。紫雲旋入白雲推。
南華福地塔全身。脚底猶披五乳雲。柱杖攪渾清世
界。不知得法幾多人。
哭五乳大師 弟子福能
憶斷南華歸去來。那堪巳脫舊蓮胎。人誰得髓應成
笑。我未忘情自合哀。荷法從今皆弱質。論文視昔幾
雄才。可憐孤客餘雙眼。遙對青山泣草萊。
乍得歸依雙徑山。師資可想鷲峰閒。幾堪玉樹蒼苔
。即使香臺末路還。語對石泉分哽哽。涕當風葉墮
潸潸。印心四卷楞伽在。掉臂何人巳出關。
泣對緘書轉不平。空於手澤訴歸盟。相逢未惜懸千
載。自棄須知負一生。推古但云𢹂履去。臨哀誰解作
驢鳴。蕭蕭客舍殘冬雪。點袂依人若有情。
淚灑天涯寄弟兄。先師遺囑太分明。鬚眉五老堪摩
擬。腰脊三梁自現成。紅葉鄉人雙眼血。白雲弟子一
心旌。於茲領取拳拳意。何必高談論死生。
寄憨大師曹溪法眷書
海印白衣弟子虞山錢謙益。致書於憨大師曹溪塔
院住持諸上座師兄。恭惟甲申之歲。大師真身。自五
乳歸於曹溪。迄今十有三載矣。某洊經喪亂。萬死一
生。視息僅存。草土自屏。既不能襆被腰包。躬埽塔院。
又不克齋心頂禮。遙致瓣香。仰負劬勞。俛辜記莂。跼
天蹐地。歎愧何巳。唯是多生承事。畢世歸依。布髮未
忘其宿因。失乳久思夫慈母。此則海墨難盡。劫火不
[055-0857a]
灰。我大師固當於長寂光中。重加憐慜密為加被者
也。粵自法幢傾倒。末劫凌夷。師子逝而野干鳴。龍象
寢而妖狐熾。家家臨濟。箇箇德山。宗師如茨。付拂如
葦。而又搆造妄語。侮慢聖僧。謗紫柏則曰本無師承
毀大師則曰但稱義學。聚聾導瞽。惑世誣民。法門之
敗壞。未有甚於此時者也。舉世飲狂井之藥。而有一
人不狂。舉世怖曉鏡之頭。而有一人不怖。單撑孤立。
風雪當門。此一人者。或者護世四王。密諦力士。假手
是人。為如來使。使之屏除魔外。不斷佛種而我大師
慈心悲愍。普施無畏。亦豈無厚望於後人。與諸上座
與。某緇白不同。同出大師之門。並受遺囑。居今之世。
隨波逐流。坐視斯人。中風狂走。搖手閉目。不為拯救。
亦何以稱海印之真子與。魔強佛弱。俗重道輕。智眼
無多。法城日倒。未上諸上座。能不河漢吾言否也。今
所欲亟請於座右者。近代紫柏雲棲。皆有全集行世。
大師夢遊集。嘉興藏函。但是法語一種。其他書記序
傳之文。發明大法者。有其目而無其書。聞大師遺稿。
藏貯曹溪。卷帙甚富。今特為啟請。倒囊相付。當訂其
訛舛。削其繁蕪。使斯世得窺全壁。不恨半珠。人天眼
目。剎塵瞻仰。斷不可遼緩後時。或貽湮沒之悔也。又
大師著春秋左氏心法。乃發明因果之書。常自言曹
溪削稿時。燈前燭下。徵求案斷。魂魄可追。毛髮皆竪。
以今世時節因緣。正當開顯此書。用以革頑止殺。撈
攏劫濁。追思大師往昔付託。良非聊爾。流通之責。胡
[055-0857b]
可逭也。伏祈諸上座合力搜羅。悉心採集。片紙隻字。
罔有闕遺。楗椎集眾。招告大師真身之前。舉授軺車。
詔使鄭重郵致。俾某得藉手撰集。以告成事。此則法
乘教海。千秋之耿光。非及門一人之私幸也。大師五
乳塔院濫竽載筆。南海陳相公。曾為題識。勒石南華。
甲申巳後。歸龕事蹟。山門當有實錄。不揆蕪陋。願考
覈作第二碑。以備僧史。某年七十有五。誓以西垂之
歲。歸命佛門。會台賢之異同。破性相之岐執。闡揚遺
教。弘護真乘。庶幾黽勉餘生。不負大師摩頂付囑至
意。俟文集畢工。少有端緒。當為文一通。啟告大師冥
機密感。念茲在茲。而今固未遑及也。遙望雙峰。焚香
作禮。嶺海迢然。如在床席。天寒夜凍。琢氷削牘。意滿
楮陿。不盡所云。歲在丙申十一月長至前三日某和
南奉啟。
右錢牧齋宗伯。訪求憨山大師遺稿。書以託龔孝
升中丞者。頃𢹂至海幢。華首和尚觀之。彈指讚禮。
蓋歎錢公能不負師。龔公能不負友。而兩公皆能
不負佛所付囑也。使授諸梓。命今釋跋其後。嗚呼
斯道凌夷。於今巳極。良由信根輕鮮。忘法本而背
佛恩。其視慧命斷續之閒。若越肥秦瘠。笑啼皆偽。
起倒隨人。請以此書正告天下萬世之為法門後
昆者。知錢公所以盡心於大師之心。與龔公所共
弘護之心。與和尚所共流通之心。皆共出於三世
諸佛大悲大願之心。皮下有血。人觸著便痛。不隔
[055-0857c]
一絲。危涕既零。忘身非險。即生佛慧命。實嘉賴之。
豈止為大師竪立光明法幢而巳。時丁酉春正月
穀日華首門下弟子比丘今釋跋。
台諭憨大師全集。泰處署中。搜羅咨訪。非力所及。
適金道隱在此。知中丞傳台札於海幢法侶。其堂
頭宗寶老人。歡喜讚歎。焚香設拜。屬道隱題跋付
梓。布告諸方。俾凡有收藏大師法語者。單辭片紙。
皆來聚集。現在數種。附中丞行笥。此外更有所得。
泰當為續上也。門人萬泰頓首。
憨山大師全集舊序
余嘗思維世聖賢。立身一代。或開創。或繼述。或守成。
或重興。或救弊。其用心於制作之微。事無不周。義無
不備。使千萬世下。有能尋其旨趣。皆可因之而振起
也。此非古今之大經大法哉。於是更進而思之。夫經
世聖賢。尚能以身盡一代之事。以道開萬世之心。況
我佛祖出世為人。以超生死性命之法。而化凡聖迷
悟之心。其示現普門。感應異類者。豈不能續三世之
慧燈。傳大千之種智乎。余於憨山大師見之矣。大師
悟門。與教化之廣大。巳見於自已著述。與諸明眼傳
記贊銘之詳。舉世莫不知為再來肉身大士矣。余何
能贊一辭。蓋痛念法門而有感焉。大師當此宗門凋
落之際。方與雲棲達觀二大師。相為鼎立。以悟宗門
之人。不據宗門之位。是預知宗門將振。故為宗門大
防。獨虗此位。而尊此宗。使其狂妄僭竊之徒。自生畏
[055-0858a]
懼。而不敢眇視輕賤。此其心又奚啻程嬰杵臼哉。嗚
呼。有三大師如此光明赫奕於前。而後世尚有僭竊。
不恤為大師之罪人者。寧不大可慨與。雖然。孔子作
春秋。正萬世名義。雖不能使萬世之名義皆正。而有
不能正名義者。亦何能逃春秋之誅。余昔年見大師
贊予壽昌先祖及撰塔銘。即突出大好山。千里遙相
見。之句。巳知與先祖把手共遊向上一路矣。至於平
生說法著作。曲盡一代時教。始終本末。全體佛心。全
行祖意。其提唱拈頌。及指示偈語。曾何減於古人。曾
何讓今人。天下後世。自知師實祖位之人。不居祖位。
豈可以師不自居。即為非祖位人乎。師沒後二十二
年。而全身不壞。與曹溪六祖。開創重興。無有二義。其
進於維世大經大法。而能續法身慧命。誠無不周。無
不備也。茲大師法孫堅如。欲募刻師全集。乃特請為
序而贊成之。予嘉其為法忘軀之誠。因述余所仰慕
感慨之思云爾。天界後學道盛和南題。
憨山大師口筏引
客歲龔中丞孝升入粵。虞山錢宗伯屬收憨山大師
遺文。維時華首老人。與鼎湖棲壑和尚。裒集法語及
諸論述。附星軺以往珠海。牟尼光巳照映吳山淛水
閒矣。余從友人黃秋聞又得遺言一則。乃師中興曹
溪祖庭時。與鄧生敷說。所謂口筏者也。師信口說法。
泚筆千言。文不加點。皆從不思議中流出。其示鄧生
言下指點。縱橫穿漏。從來單提直指。未有如是之簡
[055-0858b]
捷透快者。師與雲棲紫柏。同時稱三大宗師。弘皆親
受記莂。雲棲以低眉作佛事。師與紫柏。以努目作佛
事。而其作略大都從五臺水觀中來。故其楮墨所宣。
莫不有千峰積雪。萬壑轟雷之雄概。此片紙亦具見
一班矣。刻成仍寄宗伯。俾補入全集中。而敬書數語
於後。丁酉蒲月中州曾弘合掌言。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