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6 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大學綱目決疑題辭



余十九棄筆研。三十入山絕文字。五十被譴。蒙 恩
放嶺外。於今十四年矣。往來持鉢五羊。諸子謬推為
知言。時時過從問道。余卒無以應。若虗來實往。愧矣
愧矣。間有以禪視者。余則若啞人喫黃檗耳。已酉秋
日。偶乞食來。諸子具香齋於法社。余得捧腹。是諸子
果我也。食訖。請益。余但吐粥飯氣耳。含羞而別。舟還
曹溪。思諸子飽我。非一日矣。竟莫醻嘗。有以顏子問
仁章請者。余咿嗚而巳。即有言不能徧。徧亦不能盡。
而求悅可眾心者。談不易也。以諸子之食難消。腹猶
果然。舟中睡足。聞侍者讀大學。聒我疑焉。因取經一
章。按綱目。設問答以自決。且引顏子問仁章。以參會
之。如鼓刀然。兩半餉而卒業。讀之不成句。非文也。諦
思自幼讀孔子書。求直指心法。獨授顏子以真傳的
[044-0762b]
訣。餘則引而不發。向不知聖人心印。盡揭露於二百
五言之間。微矣微矣。豈無目耶。嗟嗟。余年六十四矣。
而今乃知。可謂晚矣。恐其死也。終於冺冺。故急以告
諸子。諸子年或過余半。未半者。幸而聞此。可謂蚤矣。
如良馬見鞭影。一息千里。有若鵝王擇乳。豈不以此
為粥飯氣耶。是特有感於一飯而發。願諸子持此以
餉天下之餓者。非敢言博施也。己酉中秋前二日。方
外悳清書於須陽峽之舟中。


大學之道在明明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者。謂此乃沒量大人之學也。道字。猶方法也。以
天下人見的小。都是小人。不得稱為大人者。以所學
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諸子百家。奇謀異數。不過一曲
之見。縱學得成。只成得個小人。若肯反求自已本有
心性。一旦悟了。當下便是大人。以所學者大。故曰大
學。大學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見。只是三件事
便了。第一要悟得自已心體。故曰在明明悳。其次要
使天下人。個個都悟得與我一般。大家都不是舊時
知見。斬新作一番事業。無人無我。共享太平。故曰在
親民。其次為己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
做到徹底處。方纔罷手。故曰在止於至善。果能學得
者三件事。便是大人 兩個明字。要理會得有分曉。
且第二個明字。乃光明之明。是指自已心體。第一個
明字。有兩意。若就明悳上說自已工夫。便是悟明之
明。謂明悳是我本有之性。但一向述而不知。恰是一
[044-0762c]
個迷人。只說自家沒了頭。馳求不得。一日忽然省了。
當下知得本頭自在。原不曾失。人人自性本來光明
廣大自在。不少絲毫。但自已迷了。都向外面他家屋
裏討分曉。件件去學他說話。將謂學得的有用。若一
旦悟了自已本性光光明明。一些不欠缺。此便是悟
明了自已本有之明悳。故曰明明悳。悟得明悳。立地
便是聖人。此就工夫為已分上說。若就親民分上說。
第一個明字。乃是昭明之明。乃曉諭之意。又是揭示
之義。如揭日月於中天。即是大明之明。二意都要透
徹 問。如何是至善。答。自古以來。人人知見。只曉得
在善惡兩條路上走。只管教人改惡遷善。此是舊來
知見。有何奇特。殊不知善惡兩頭。乃是外來的對待
之法。與我自性本體。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惡的可
改為善。則善人可變而為惡。足見善不足恃也。以善
不到至處。雖善不善。故學人站立不住。以不是到家
去處。非可止之地。以此看來。皆是舊日知見習氣耳。
今言至善。乃是悟明自性本來無善無惡之真體。只
是一段光明。無內無外。無古無今。無人無我。無是無
非。所謂獨立而不改。此中一點著不得。蕩無纖塵。若
以善破惡。惡去善存。此猶隔一層。即此一善字。原是
客塵。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極可止之地。只須善惡兩
忘。物我迹絕。無依倚。無明昧。無去來。不動不搖。方為
到家時節。到此。在已不見有可明之悳在民不見有
可新之民。渾然一體。乃是大人境界。無善可名。乃名
[044-0763a]
至善。知此始謂知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后能靜  一節



定字。乃指自性本體。寂然不動。湛然常定。不待習而
后定者。但學人不達本體本來常定。乃去修習強要
去定。只管將生平所習知見。在善惡兩頭。生滅心上
求定。如猢孫入布袋。水上按葫蘆。似此求定。窮年也
不得定。何以故。病在用生滅心。存善惡見。不達本體。
專與妄想打交滾。所謂認賊為子。大不知止耳。苟能
了達本體。當下寂然。此是自性定。不是強求得的定。
只如六祖大師。開示學人用心云。不思善。不思惡。如
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學人當下一刀兩段。立地便見
自性。狂心頓歇。此後再不別求。始悟自家一向原不
曾動。此便是知止而后有定的樣子。又云。汝但善惡
都莫思量。自然得見心體。此便是知止的樣子。所以
學人貴要知止。知止自然定 靜字與定字不同。定
是自性定體。此靜乃是對外面擾擾不靜說。與定體
遠甚。何也。以學人一向妄想紛飛。心中不得暫息。只
管在知見上強勉遏捺。將心主靜。不知求靜愈切。而
亂想益熾。必不能靜。何以故。蓋為將心覓心。轉覓轉
遠。如何得一念休息耶。以從外求入。如人叫門不開。
翻與守門人作鬧。鬧到卒底。若真主人不見面。畢竟
打鬧不得休息。若得主人從中洞開重門。則守門者
亦疾走無影。而求入者真見主人。則求見之心。亦歇
滅無有矣。此謂狂心歇處為靜耳。若不真見本體。到
[044-0763b]
底決不能靜。故曰定而后能靜 安字。乃是安穩平
貼之義。又如安命之安。謂自足而不求餘也。因一向
求靜不得。雜念紛紛。馳求不息。此心再無一念之安。
而今既悟本體。馳求心歇。自性具足。無欠無餘。安安
貼貼。快活自在。此等安閒快活。乃是狂心歇處而得。
故曰靜而後能安 慮字不是妄想思慮之慮。亦不
是憂慮之慮。乃是不慮之慮。故曰。易無思也。無慮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百慮而一致。又
曰。不慮而徧。正是者個慮字。謂未悟時。專在妄想思
慮上求。即一件事。千思萬慮。到底沒用。也慮不到。多
思多慮。於心轉見不安。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舉
心動念。圓滿洞達。天下事物了然目前。此等境界不
是聰明知見算計得的。乃是自心本體光明炤耀。自
然具足的。故曰安而後能慮 得字。不是得失之得。
乃是不滲漏之義。聖人泛應曲當。羣情畢炤。一毫不
謬。徹見底原。一一中節。故謂之得。非是有所得也。初
未明明悳時。專用妄想思慮。計較籌度。縱是也不得。
何以故。非真實故。今以自性光明。齊觀竝炤。羣情異
態。通歸一理。故能曲成而不遺。此非有所得。蓋以不
慮之慮。無得之得。故曰慮而后能得。言非偶爾合節。
特由慮而合故。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一節



此釋上本末先后之序。以驗明明德親民之實效也。
就成已工夫上說。則以明明悳為本。新民為末。蓋從
[044-0763c]
根本說到枝末上去。今就成物上說。故從枝末倒說
到根本處來。以前從一心知止上。做到慮而能得。到
此則天下事物。皆歸我方寸矣。今欲要以我既悟之
明悳。以揭示天下之人。願使人人共悟。蓋欲字即是
願力。謂我今既悟此明悳之性。此性乃天下人均賦
共稟者。豈忍自知而棄人哉。故我願揭示與天下之
人。使其同悟同證。伹恐負此願者。近於迂濶。難取速
效。且天下至廣。豈可一蹴而徧。故姑且先從一國做
將去。所謂知遠之近。若一國見效。則天下易化矣。昔
堯都平陽。舜宅百揆。湯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古之欲
明明悳於天下之君也。孰不從願力來。余故曰。欲願
力也 身為天下國家之本。經文向後。總歸結在修
身上。可見修身是要緊的事。而此一件事。最難理會。
豈是將者血肉之軀。束斂得謹慎端莊。如童子見先
生時。即此就可治國乎。豈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樣好
看。如戲場上子弟相似。即此可以平天下乎。故修身
全在心上工夫說。只如顏子問仁。孔子告以克已復
禮為仁。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樣子。隨告之曰。一日克
已復禮。天下歸仁。此便是真正治國平天下的實事。
若不信此段克已是修身實事。如何顏子請問其目。
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且四勿。皆修身之事也。克已
乃心地為仁之工夫也。克已為仁。即明明悳也。天下
歸仁。即新民也。為仁由已。此已乃真已。即至善之地。
故顏子隳聰明。黜肢體。心齋坐忘。皆由已之實效。至
[044-0764a]
善之地也。夫人之一身作障礙者。見聞知覺而已。所
謂視聽言動。皆古今天下。人人舊有之知見。為仁須
是把舊日的知見一切盡要剗去。重新別做一番生
涯始得。不是夾帶著舊日宿習之見。可得而入。以舊
日的見聞知覺。都是非禮。雜亂顛倒。一毫用不著。故
剜心摘膽。拈出箇勿字。勿是禁令驅逐之詞。謂只將
舊日的視聽言動。盡行屏絕。全不許再犯。再犯即為
賊矣。此最嚴禁之令也。顏子一聞。當下便領會。遂將
聰明隳了。將肢體黜了。一切屏去。單單坐。坐而忘。忘
到無可忘處。翻身跳將起來。一切見聞知覺。全不似
舊時的人。乃是從新自已別修造出一箇人身來一
般。如此豈不是新人耶。自已既新。就推此新以化民。
而民無不感化而新之者。此所謂一日克已復禮。天
下歸仁。正修身之效也。不如此。何以修身為治國平
天下之本耶 心乃本體。為主。意乃妄想思慮。屬客。
此心意之辨也。今要心正。須先將意根下一切思慮
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一念不生。則心體純一無
妄。故謂之賊。蓋心邪由意不誠。今意地無妄。則心自
正矣。故曰。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知與意。又真妄之
辨也。意乃妄想。知屬真知。真知即本體之明悳。一向
被妄想障蔽。不得透露。故真知暗昧受屈。而妄想專
權。譬如權奸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要斬奸邪。必請
上方之劒。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竊。故曰。欲誠其意。先
致其知。知乃真主。一向昏迷不覺。今言致者。猶達也。
[044-0764b]
譬如忠臣志欲除奸。不敢自用。必先致奸邪之狀。達
於其主。使其醒悟。故謂之致。若真主一悟。則奸邪自
不容其作崇矣。故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物即外
物。一向與我作對者。乃見聞知覺視聽言動所取之
境。知即真知。乃自體本明之智光。此一知字。是迷悟
之原。以迷則內變真知為妄想。故意不誠。不誠故不
明。外取真境為可欲。故物不化。不化故為礙。是則此
一知字。為內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人云。知之
一字。眾妙之門。眾禍之門是也。今撥亂反正。必內仗
真知之力。以破妄想。外用真知之炤。以融妄境。格即
禹格三苗之格。謂我以至誠感通。彼即化而歸我。所
謂至誠貫金石。感豚魚。格也。且知有真妄不同。故用
亦異。而格亦有二。以妄知用妄想。故物與我相扞格。
此格為鬬格之格。如云與接為搆。日與心鬬是也。以
真知用至誠。故物與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如
云格其非心是也。且如驢鳴蛙噪窗前草。皆聲色之
境。與我作對為扞格。而宋儒有聞驢鳴蛙噪。見窗前
草而悟者。聲色一也。向之與我扞格者。今則化為我
心之妙境矣。物化為知。與我為一。其為感格之格。復
何疑 問。真知無物可對。如何感格於物。答。真知其
實內外洞然。無物可對。而感物之理。最難措口。易曰。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動。知體也。天
下之故。外物也。感而遂通。格物也。感通云者。不是真
知鑽到物裏去。以真知蕩然。無物當前故也。真妄心
[044-0764c]
境。不容兩立。外物如黑暗。真知如白日。若白日一昇。
羣暗頓滅。殆約消化處說感通耳。以暗感明。則明成
暗。今以明感暗。則暗自謝而明獨立。故雖感而本不
相到。而重在明也。物體本虗。以妄取著。故作障礙。今
以真知獨炤。則解處洞然。無物可當情矣。以寂然不
動之真知。達本來無物之幻物。斯則知不待感而自
炤。物不待通而自融。兩不相解。微矣微矣。故學人獨
貴在真知。真知一立。則明悳自明。元無一毫造作。大
學工夫。所以言明。言知。而修齊治平。皆是物也。


問。始綱領。說明悳。親民。止至善。分明是三件事。今條
目上。只說明明悳於天下。終歸到致知格物上。若一
件事。是何意。答。聖人此意最妙。千古無人會得。此中
八件事。單單只重在一箇知字。此知字即明悳。乃本
體也。前云。第一箇明字。有二意。吾向所解致知格物。
乃用前悟明一意。工夫巳在知止中。止字即寂然不
動之知體。知止知字。即第一箇明字乃工夫。此一段
巳知致至極處。知體既極。則誠意正心修身之能事
畢矣。如此則明悳與新民。分明兩事。今欲明明悳於
天下。乃用第二揭示昭明之意。則致知格物。亦可就
新民上說。且知止而后有定。是已立。謂知所止。則自
已脚跟巳立定矣。慮而后能得。是已達。謂巳於一切
事物。通達而不遺。目前無一毫障礙。則法法皆真。豈
非已達耶。其所以立。所以達。皆仗真知之力也。故今
做新民的工夫。就將我巳悟之真知。致達於萬物之
[044-0765a]
中。萬物既蒙我真知一炤。則如紅爐點雪。烈日消霜。
不期化而自化矣。故云。致知在格物。物自化。故謂之
格。彼物既格。則我之明悳。自然炤明於天下。民不期
新而自新矣。所謂立人達人也。如此則明悳新民。只
是一事。三綱領者。一而三。三而一也。故此八事。只了
明明悳於天下一句。且從家國而後及天下者。知遠
之近也。明甚 問。如何格物。就能平得天下。答。且道
所格之物是何物。即天地萬物。盡在裏許。豈除了天
地萬物外。別尋箇物來格耶。若格物平不得天下。如
何孔子說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且道天下又是
何物。歸仁畢竟歸向何處去。參參 問。致知格物。與
克已復禮天下歸仁。如何消會。答。克已即致知。復禮
即格物。天下歸仁即物格 問。學人不會。答。已是物。
克是致知。復禮則已化。化已豈非格物耶。天下歸仁。
何等太平氣象。是謂物格 問。正心致知。何辨。答。正
心乃四勿。先將視聽言動。絕其非禮。但可修身正已。
不能化物。若致知專在格物。則達人。其功最大。所以
大學。重在致知 問。格物物格先後之旨。答。前八事
著先字。總歸重在末後致知上此是說工夫。今從物
格說至平天下。著後字。亦是提起知字。要顯向後七
事。都是知字的效驗耳。學人要在此知字上著眼。前
云。致知格物者。是感物以達其知。此格字。乃感格之
格。今言物格而後知至者。是藉物以驗知體。意謂彼
物。但有一毫不消化處。便是知不到至極處。必欲物
[044-0765b]
消化盡了。纔極得此真知。如此則物格之格。乃來格
之格。所謂神之格思的格字。正是天下歸仁之意。物
都來格。方是知之效驗。所以格物。物格。學人須要討
分曉。若物都來格了。則一路格去。直到天下平方纔
罷手。聖人意旨了然明白。只是要真實工夫做出。乃
見下落 問。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
本。既云只一知字。如何歸到修身上。答。不從修身上
做起。不道向虗空裏做。所以聖人分明示汝。克已復
禮天下歸仁。以已即已身。乃是我最親之一物。比外
物不同。克已乃是我致知先致在已身一物上。若將
自已此物格了。然後格天地萬物。何難之有。故通以
修身為本 問。格有三義。謂扞格。感格。來格。答。三義
通由一人而發也。請以喻明。昔杞梁之妻善哭。夫死
哭之。初哭則里人惡其聲。厭其人。故聞其哭則掩耳。
見其人則閉目。以其哭。異乎人之哭也。其妻亦不以
里人厭惡而不哭。哭之既久。里人不覺而哀痛之。亦
哭。哭則忘其厭惡也。厭惡忘。則心轉而憐之矣。其妻
亦不以其人憐已而不哭。終哭之不休。久則通里人
人皆善哭矣。人人皆善哭。則忘其哀痛。而不見若人
之為哭者。人人善哭。哭久則通里以成俗。俗成則人
人皆謂自能哭矣。人人自能哭。則視杞梁之妻。猶夫
人也。不異已而與之周旋密邇。則無不忘也。且杞梁
之妻之哭。非哭其夫也。哭其天也。天乃終身所依賴
者。失則不容不哭也。慟則終天之恨也。以知天不容
[044-0765c]
已。故哭亦不巳。奚以人厭惡而可巳耶。藉使通里之
人。日日而詢之。哭更哀也。殆非有意欲人憐已也。豈
詢而能止之。即自刃在前。鼎鑊在後。威而止之不能
也。何耶。以此天外無可哭者矣。初哭而人惡之者。以
哭之痛。特異於人也。扞格也。哭久而人人皆痛者。以
哭之痛。切於人心。故人人皆自痛。非痛杞也。感格也。
蓋久而通里善哭以成俗。則不知哭痛自杞出。抑視
梁妻直類已焉耳。斯則來格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此 憨山大師所著大學綱領決疑也。大師居曹
溪。章逢之士。多負筆問道。大師現舉子身而為說
法。今年過吳門舉似謙益曰。老人遊戲筆墨。猶有
童心。要非衲衣下事也。子其謂何。益聞張子韶少
學於龜山。闚見未發之中。及造徑山。以格物物格
宗旨。言下扣擊。頓領微旨。晚宋稱氣節者。皆首子
韶。繇今觀之。子韶抗辨經筵。晚謫橫浦。執書倚立
雙趺隱然。視少年氣節。殆如雪泥鴻爪。非有得於
徑山之深。而能然乎。今之為子韶者。願力不同。其
以世諦而宣正法。則一也。扁鵲聞秦人愛小兒。即
為小兒醫。今世尚舉子。故大師現舉子身而為說
法。何謂非衲衣下事乎。子韶嘗云。每聞徑山老人
所舉因緣。如千門萬戶。一踏而開。今之舉子。能作
如是觀。大師金剛眼睛。一一從筆頭點出矣。


萬曆丁巳四月虞山幅巾弟子錢謙益焚香敬題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四
[044-076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