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6 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校


法語



答鄭崐巖中丞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
毫髮。爭柰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
[002-0468b]
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
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
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
實法與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
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
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
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
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
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
爾如此。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
幸托本具般若。內熏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
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
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
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
非虗語也。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
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
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
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𢆯言妙語蘊在胸中。當
作實法。把作自已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
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如今做工夫。先要剗去知
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
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
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
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
[002-0468c]
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
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
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謂要斷相續
心者此也。蓋虗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
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則隨他
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
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
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修行最初
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
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
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
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
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
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
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
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
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
已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
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
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
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
是虗浮幻化不實的。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
勘他箇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昧。如
[002-0469a]
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𢆯妙知見巧法
來逗凑。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巳。譬如
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巳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
話頭。都是不得巳。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
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
般。終是要拋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
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
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𢆯妙。者些
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至若工夫
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
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
無可柰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
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
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
可當作實事。伹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
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我者裏元無
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
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踪。務要赶盡
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若一念
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𦦨波
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
力處。不為𢆯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
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至若藏識
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
[002-0469b]
照不及處。自已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
持呪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呪。皆佛之金剛
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
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祕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
持此呪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
下恐落常情。故祕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
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
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
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
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
從自已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
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
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
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
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
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
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
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
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
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
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
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
乃先悟巳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
[002-0469c]
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
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
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
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𢆯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
落。一味平常。更無𢆯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
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𢆯妙。工
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
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
將謂𢆯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
亦名見剌。比前麤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
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
種狂見。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
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
行人。伹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
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
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
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
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
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
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
[002-0470a]
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
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
紅罏。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
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云。無
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
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
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
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
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
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
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顯慮。大槩工夫做到做不得。正
是得力處。更加精釆。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
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
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
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
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
真法身。猶若虗空。若達妄元虗。則本有法身自現。光
明寂照。圓滿周徧。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
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
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
[002-0470b]
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
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虗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
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
弄久則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
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
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
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
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
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性實法耳。者裏切須透
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
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
撇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
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
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
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
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鞲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
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
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巳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
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
枉費心力。虗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
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
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
也須從者裏透過始得。
[002-0470c]


示無生祿禪人乙未夏日在圜中說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
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已躬下事
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
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
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未嘗憚勞若
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
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
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
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
上人閒。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
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痛念
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巳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
知竟為何事。生來祇知懼饑寒圖飽煖。一入空門。因
循俗習。遊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
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虗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
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
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
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
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
能溼猛𦦨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
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
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
[002-0471a]
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
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
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將之雷陽舟中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
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聞者非不明
目張膽。但未證真耳。要之所說非所聞。所聞非所見
也。古人貴實證者。直欲於生死法中。親切勘破而巳。
非別有奇特處也。嘗見小兒怕鬼者。每於夜中行。恍
然一物隨之。大生驚怖。雖慈母善諭本無。亦未之信。
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苟自至不疑之地。縱假鬼
怖之。將一笑而釋矣。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
䇿。遶石周行數十帀。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
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歷境
驗心。必如是而後巳。是故華嚴以善財表證。其所歷
百城。參多知識。至於刀山火聚。亦遲回待勸而後入。
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此其䇿馬繞石。令其熟
視之謂耶。由是觀之。佛祖殊無他長。蓋能熟視世閒
相者耳。世人所驚怖者。非生死禍患乎。佛祖乃欲令
人於中證無生忍。且又明言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噫
此果何謂哉。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吾意雖慈尊
善諭。殆亦難免驚怖也。余比以宏法罹難。上干 聖
怒。如白日雷霆。聞者掩耳。自被逮以至出離。二百餘
[002-0471b]
日。備歷苦事不可言。從始至終。自視一念歡喜心。竟
未減於平昔。觀者莫不驚異為非常。然而生死禍患。
他人故為余驚矣。及視余不減歡喜心。乃又驚。余不
驚其所驚。而人驚其所不驚。是或有道焉。奇侍者。不
遠三千里赴難。問余於幽獄。巳而荷蒙 聖恩。貶竄
嶺南。奇乃伴行舟中。遂書此為別。嗟乎。生死險道。正
在所驚。其無聞我歡喜心如夢事耶。異時驗子於寂
滅場中。無以今日之言為夢語。


示無隱桂禪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參伏牛法光和尚。禮
清涼。感文殊光相。燒一指供養。如京謁徧融禪師。從
古梅座主聽講。復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訪余於東
海海印道場。受金剛寶戒。余觀其骨氣孤硬。可為法
門標幟。第以名言厚習。不能洞發性真。初聞余言。猶
河漢而無極也。因字之曰。無隱。每為曲唱傍通。方便
調伏者期年。一日聞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歸依。
三閱寒暑。相從於患難。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依
棲於壘壁者數月。余方觀棱伽。擬令入室。冀入第一
義。心忽有歸省之思。余以為忠於法門。孝於師親。其
志一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光之在目。雖
明暗去來。而照禮獨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淺深。是
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法門。然後得
見性真。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必假手於他。
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解者所可與
[002-0471c]
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
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家。入門一步。慶
快平生。迴視向之䟦涉艱難。閒關險阻。依稀彷彿如
夢中事然。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身子發心。中道退
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能
操久遠之志。持畢竟之懷者。從古為難得。歷觀前修。
拌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年。乃至盡形畢壽。
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持。窮劫而不化。千
載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廣大。一發則為人天師表。非
苟然也。禪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
為佛子。歷事法門。殷勤若是。苟能執金剛心。盡此形
壽。乃至周徧恒沙。以極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將布法
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
子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儻問諸變化人。報言瘴
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恙。


促小師大義歸家山侍養



余少讀史。竊慕程嬰公孫杵臼之為人。念曰。持此心
為人臣子者。可謂不沗所生矣。及長出家。乃曰。吾佛
為三界法王。四生慈父。苟能持二子之心。為弟子者。
可謂不負已靈矣。及讀傳燈諸祖機緣。見神光之斷
臂。船子之覆舟。百丈之於馬祖。楊岐之於慈明。歎曰。
苟忘身為法。若諸老之為心者。何患祖道之不昌。法
門之不振乎。嗟夫。丈夫處世。既不能盡命竭力。以事
人主榮名顯親。即當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易地皆
[002-0472a]
然。又何屑屑以事齷齪乎。故予自知。有向上事以來。
此心翩翩。負超世之思。即處樊籠遊廛市。未嘗不置
身冰雪。千巖萬壑中也。隆慶初。予居龍河講肆。識妙
峰師。於稠人中。覩其貌悴骨剛。知為法器。雖未語而
心許之矣。萬歷癸亥。余北遊上都。適遇於長安市。共
坐龍華樹下。一語而決生死。乃結伴同參。共遊方外。
過河中。山陰檀越。延之道院數月。是時宗尚童年。為
沙彌。明年余同妙師。入清涼。置身萬年冰雪中嚴寒
徹骨。幾死者數矣。時予幸有自信之地。越丁丑山陰
檀越。以書抵清涼。屬宗從事法門。因著入槽廠。宗躍
然負米採薪。履水踏雪。百務惟先。日夜無隙。眾皆推
其精勤。然殊無短長。越辛巳冬。奉 慈旨。求 皇儲。
薦 先帝。建大會於臺山。日集萬指。宗獨任點茶湯。
晝則周旋不失一人。夜則以餘力課誦。余始心知其
力能荷負。第未察其信根耳。明年壬午春。臺山會罷。
余與妙師訣。師曰。某即不能荷錫相從。柰何吊影長
途乎。乃目宗謂此子可代執役。因命宗曰。古人從師
為法。誓死為期。爾其盡形竭力。儻中道志沮。當此生
不面爾。其志之。明發。即理䇿東西。余同龍華老人。養
痾於大行之障石巖。宗隻身以從。百務惟勤。凡操食
時。必侍立輟餐而後巳。察意之可否。以為憂喜。予飽
亦飽。予偶不欲食。則涕泗交頤。亦終日不餐也。余每
每私察。久之如一日。因謂龍華老人。此子天性純孝
人也。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其是之謂乎。明年癸未。
[002-0472b]
余即東蹈海上。藏修於牢山深處。人跡所不能至。神
鬼之鄉也。余因入那羅窟而居之。披荊榛。臥草莾。犯
風濤。涉險阻。艱難辛苦。不可殫述。人不堪其憂。而宗
實甘心焉。余亦將謂老死丘壑。無復人世矣。居三年
丙戌。蒙 聖天子詔。為 慈聖聖母頒大藏經。布天
下名山。及二牢焉。余乃喟然歎曰。因緣障道。往哲痛
心。福始禍先。前修明誡。意欲避之。宗與同伴安桂二
侍者。進曰。師即無意人世。豈不上念 聖心。所以隆
重法門。為斯民之福利乎。余乃翻然念曰。惟我 聖
天子仁孝 聖母慈恩。以法為社稷蒼生福。某敢不
竭躬盡瘁。以敷揚法化。上報 聖恩。法王忠臣。慈父
孝子。實予所圖。第此海嶠遐陬。故稱蔑戾。苟不等心
死誓。何以轉魔界而成佛土。爾輩試揣其衷。果能以
法為心。畢命從事。則止之。否則去之。無使異日。作世
諦流布。昧人天眼目也。安等唯唯。進曰。師唯何人。此
惟何事。願師安意。以道自任。為法忘情。我輩敢不視
師為行止。余於是拜受慈命。尅意建立。經營事務。無
論巨細。一切委宗。而以安桂二人為知事。予但總其
綱要耳。上賴 聖慈寵靈。不三年叢林告成。法道聿
興。四方衲子日益至。時則東海洋洋佛國之風焉。天
人冥會。轉化之機。蓋亦神且速矣。山門供眾。法物畢
備。秋毫皆出宗心。建立規模。居然不減在昔。觀者以
為天降地湧將為東鄙法幢盛世永永福田也。豎立
未幾。狂魔競作。己丑歲即遭侵撓。余所經涉。無論污
[002-0472c]
辱。即祁寒溽暑。奔走於風塵道路。冐生死之際者。不
可指陳。而此心一念孤光。未嘗少易。宗輩之志愈益
堅。三年如一日也。或謂余曰。古人言到處家山。以師
高致。道眼視此。不啻輕塵聚沫。柰何惓惓於此。余曰。
嘗聞世之君子。以身殉國則死國。以身殉法則死法。
今蒙 慈恩。以法見托。而且表揚 聖孝。其事雖異
其命實均。避難不義。棄命不忠。不義不忠。何以為法。
假而以此即有封疆尺寸之寄。苟臨難而去之。又何
以自處。寧效死而弗去。不為苟生以失經。或者唯唯。
頃亦魔風頓息矣。又四年乙未。春二月。釁從中起。以
魔事為借資。致 聖天子震怒。詔下金吾。逮及者眾。
是時安巳先去。宗與桂共嬰此難。余則以一死肩之。
荷蒙 聖恩 詔遣雷陽。於是冬十月。出長安。與宗
別。余觀往事如夢遊。亦未嘗一語及世諦常情也。宗
送余河梁。余乃謂之曰。丈夫處世。固不戀戀為兒女
態。況吾釋子。學出情法者乎。第爾從老人幾二十年
矣。老人固未嘗以一語佛法累汝。不知汝於何處見
老人乎。宗稽首曰。宗自事師以來。自知愚鈍。不敢外
求。上不見有佛祖。下不見有禪道。唯知作務供眾生。
於動靜閒忙疾病禍患死生之際。止此一念。直觀師
心而巳。是故師生則生。師死則死。余曰。我心無相。汝
作麼觀。宗曰。師心若有相弟子則無今日也。余乃大
笑而別。獨擕善侍者而南。明春三月抵雷陽。頻歲饑
荒。瘴癘大作。余坐尸陀林中。毒氣炎蒸。交攻而至。殆
[002-0473a]
者亦數矣。秋八月。奉檄來五羊。昔之在門者。亦接踵
而至余見則詬罵曰。爾等各有出生死路脚跟。誰無
一尺土。見我何為。皆痛斥而去。頃之宗亦自蒲中萬
里相尋。躬事㸑煑。無閒在昔。粵省會亦遭疫癘。骸骼
蔽野。余命宗率人親撿埋葬。不下萬餘。作津濟道場
以拔之。會罷。促宗歸曰。爾何戀戀於此耶。余生平志
在忘生。以學出情法者。今雖荷戈行伍。何莫非佛事。
萬里比隣。太虗咫尺。以法界海慧觀之。了無去來生
死之跡。又何嗟嗟作夢中顛倒耶。但冀爾識心達本。
以金剛𦦨。爍破歷劫情塵。務使愛根習氣緣影蕩盡。
毫無自欺。如此可謂不負佛恩。不辜本有。方是老人
不負汝處也。否則抱佛而眠。猶不免為魔伴。況復守
此幻身。而增空華障翳。究竟何為。且爾父母師長。今
皆老矣。若棄彼取此。亦為法中之愚也。豈正信哉。爾
其行矣。幸為謝諸故人。生當重相逢。死則長別離。異
日常寂光中。回視今日。猶作夢中事也。爾其識之。無
忘所囑丁酉仲春二十五日書於壘壁之旅泊齊


示洞聞乘禪人



洞聞法乘。夙負上根。初脫塵緣。遇水潦鶴。頃覺其非。
遂棄去。入天目山。與性融首座輩。結庵居之。切磋已
躬下事。堅忍數載。復參達觀禪師。親近有日。以厭喧
求寂之念未忘。遂辭去。隱於羅溪。茲特謁老人於瘴
鄉。求心地法門。老人遵梵網經。為授金剛寶戒。乘五
體投地。如泰山崩。為法之勤。一至於此。老人以久飲
[002-0473b]
瘴烟。四大違損。乃閉關却跡。習靜以休。乘亦禮拜歸
山。請授戒法。因示之曰。三世諸佛。歷代祖師。與一切
眾生鱗介羽毛。乃至地獄三途。以極空散銷沈。靡不
眉毛廝結。不隔纖毫。其所同者。金剛心地。所異者情。
想愛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轉穢邦成淨土。化刀
山為寶林。即劇苦辛酸。皆為極樂真境。此無他術。蓋
於此心中情想不生。愛憎無寄。譬如淨目。徹見晴空。
又何顛倒幻華。自生起滅哉。眾生返此。無怪乎種種
顛倒。自取其咎耳。佛祖憐愍此輩。特特出世一番。並
無剩法與人。不過直指此心。令一切眾生。當下知歸。
故毗盧老子。初坐菩提場。亦不過宣明過去十方三
世諸佛此戒法耳。千華臺上。葉葉釋迦。亦不過稟明
諸佛此心。宣傳此戒法。即四十九年搖唇鼓舌。波波
挈挈。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過普令眾生。信受此戒
法。及至末後拈花。天人瞪目而不知者。亦只迷此心
戒耳。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乃至二十八傳。遞代授手。
達磨西來。神光立雪。無言無說。蓋亦分明直指此心
戒耳。展轉六傳。至老盧俗漢子。柴擔下聞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乃頓悟此戒。不從人得。不因
師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何奇特哉。及至黃梅印
正。即解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黃梅老人。
亦不柰伊何。只得無語歸方丈。即三更密付。大似烏
豆換人眼睛。豈此外更有奇特哉。從此兒孫滿目。遍
滿寰中。得之者死。失之者生。千七百人。鼓簧播弄。亦
[002-0473c]
不過遞相發明此心地法門。豈此心外別求妙悟耶。
若離此外別求。即墮外道邪徑。故梵網經。云盧舍那
佛心地。初發心中所誦。一名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
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云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
故五十五位進修。未見佛性。皆墮塗程。及至末後等
覺位中。乃云。是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到此直
入佛性海中。由是觀之。從凡入聖。成佛作祖之要。捨
此金剛心外。豈復更有剩法耶。是知此戒不易悟。悟
則名為住位。不易行。行則名為行位。不易通。通則名
為向位。不易淨。淨則名為登地位。不易忘。忘則名為
人佛位矣。法乘今日。誠當自揣。以何心為出家。以何
心為參師訪友。以何心為樂求佛法。以何心而願受
此戒。苟得其心。則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普及一切眾
生。一齊向老人一毛端頭放光動地。則汝二六時中。
與諸聖凡眉毛廝結也。此則是名真持戒者。否則險。
險則墮。參參參洞聞初禮鐵嘴蘭風為師。此云水潦鶴者。指蘭風也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住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
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譬若時雨。三草二木。無不蒙
潤。隨分充足。各得生長。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然
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
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
[002-0474a]
真正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沈淪。枉受辛苦耳。所以盧
祖初至。黃梅問何處人。答曰。嶺南人。黃梅道。獦獠亦
有佛性耶。祖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二耶。自此一語。
如雷驚羣蟄。流布人閒。知之者希。悟之者鮮。是則嶺
南為禪道佛法之源頭。爰自盧祖演化。道被中原。而
門庭之前。竟埋荒草。寥寥幾千載矣。談者皆謂非善
根地。是不達佛性之旨耳。余蒙 恩遣雷陽。以丙申
春。至秋來五羊。壘壁閒注棱伽經完。戊戌夏。即為諸
來弟子演說。每一座中。見諸善男子輩。亹亹而來。余
深嘉之。未幾有善士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
五戒法。余欣然應請。即為羯磨。自是歸心日誠。聽法
彌篤。余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進修自度工夫。因授以
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
以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
心日誠。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
勞。可謂生不虗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然佛
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
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
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
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
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是則一念惡
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天
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應當
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日月
[002-0474b]
如流。時不可待。儻負此緣。當面錯過。大限臨頭。悔之
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
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
參。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授以毗舍浮佛偈。復持來
五羊。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
幻法門。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一
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善
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
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
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幻
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牀銅柱依幻
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
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佛
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
安得而逃之耶。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
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沈淪。何因而發
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
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峩眉。
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
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
也。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
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
[002-0474c]
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
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所謂眾生幻心。
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
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
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
真實語也。參參。


示優婆塞易真潭



佛性善根。如草種在地。但有土處。莫不有之。若遇時
雨。靡不發生。第雨有早晚。故生有遲速耳。人人皆有
善根種子。若遇大善知識開導。如時雨降。則勃然生
芽。抽條長幹。開花結實。鮮不成就。所謂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此從上佛祖教化
門頭。貴在觀根逗機。善為開導。使其自性成熟。非有
別法。以誇誕眾生也。善土易真潭。生在邊地。長於塵
勞。汩汩口體不暇。安有留心出世。切念生死事大乎。
自非夙種善根深厚。油然於中而不容巳者。何乃遇
緣即發。不待教而能若是耳。余初貶雷陽。未度嶺時。
談者謂邊俗好鬼。而噉血食。絕無善人。且據佛言。邊
地下賤。篾戾車種。以為六難。以其斷絕佛種。破滅善
根。不聞三寶名字故。余以為實然。頃過電白。見潭𢹂
善士數輩。頭面作禮。余甚異之。及過苦藤嶺。誅茅茨
施茶結緣。蓋潭創為佛事。集眾信而為之者。此則不
因開導而自為之。豈非善根純熟。時節因緣巳至。有
不能自止。觸事而現。遇緣而成者耶。由是觀之。佛性
[002-0475a]
未必盡善。魔性未必盡惡。隨其所習。故有異耳。佛說
邊地惡種。蓋言其重者。欲人生正信。生中國。聞正法
故也。余見潭純誠篤信。創建善緣。足見佛法廣大。不
難行於邊地。乃作疏。命潭與二三善友。同心一力。果
期年而功成。三年而化行。即今海外。路人皆作佛事。
將轉魔界。而成佛界。未必不從此一人一事倡始也。
一陰以至堅冰。一陽而炎赫日。造化之機如此。道化
之機亦然。佛言。無佛法處。建立三寶。非菩薩人不能
克成。梵語菩薩。此云大心眾生。潭豈非大心眾生耶。
若從此增進。信心不退。善根轉深。勇猛精進。頓悟本
心。即永斷生死。一超直入。菩提彼岸。未必不從今日
出門一步。為初地也。伹辦肯心。決不相賺。勉之。


示本淨貴禪人



禪人寶貴。以守護佛法為心。初書金字法華諸經。募
造旃檀釋迦彌陀二聖像成。居端州之鼎湖。時往來
五羊。稽首請益。予示之曰。吾佛有言。諸法從緣生。諸
法從緣滅。是知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
生無有。未生無有。則雖有而性常自空。性空則諸法
本無自性矣。故曰。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能達緣
起無性者。則為成佛真種矣。善哉佛子。汝之所書諸
經者法也。所造旃檀如來者佛也。以汝之信力為因。
托諸所化為緣。是則佛從緣起而法亦從緣起。於法
性中法即佛。而佛即法也。第不審果了此法性空乎。
性不空乎。若言其性空。則現見佛之相好莊嚴。畢竟
[002-0475b]
光明熾盛。赩如寶山。而華嚴八十一卷靈文。三十九
品之次第。五周因果之行布。四十二位之森嚴。不欠
一字。法華之三周授記。懺法之諸佛洪名。不少一人。
燦然滿目。煥乎全彰。謂之性空無物可乎。若言其性
不空。方其緣之聚也。則紙自紙。墨自墨。金自金。而香
自香。如是紙墨。皆為世諦流布。如是金香。皆為惡業
莊嚴。如是佛法之名。又何從而有耶。求其本無。則性
自空矣。方其今之緣聚也。即以世諦之金香而為佛。
即以世諦之紙墨而為經。然紙墨之相不異當時。體
不增於昔日。而佛法之名既彰。則敬慢之心懸隔。其
助成之人。雖不改於故武。而善惡之機天淵矣。由是
觀之。則一切諸法。本無自性。從緣會而生者明矣。斯
則能達此佛此法。本無自性。則為成佛真種矣。而汝
所作種種諸勝緣。不審達無性而作耶。不達無性而
作耶。由作而後得無性耶。若達無性而作。則佛法在
已而不在物。若不達無性而作。則佛法在物而不在
已。若由作而後達無性者。則已與物皆無性矣。達已
無性。則無能作之人。達法無性。則無所作之法。人法
雙空。是非齊泯。則已與物皆無跡矣。又從何而分別
耶。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菩提亦不可思議。佛子。如
是而知。則為真知。如是而作。則為妙行。否則以思惟
心而作難思之佛事。譬如手把螢火而燒須彌。祇益
自勞。又何從而究竟耶。善哉佛子。諦觀法王法。法王
法如是。應如是作。應如是持。可謂善超諸有矣。
[002-0475c]


示法錦禪人



法錦自言性多瞋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而示之以
忍辱法門。更為開導之曰。永嘉大師有言。我師得見
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是知忍之一行。為成佛之
第一妙行也。故我師釋迦老子。生生世世。為提婆達
多之所謗害。至於今生出世種種破法。無所不至。甚
而殺害其命者非一。及法華會上為其授記作佛。且
曰。我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勝妙功德。皆由提婆達
多善知識故之所成就。豈非以忍之一行。為成佛之
要行耶。又云。昔我於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眾
生相壽者相。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由是觀之。一切
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
皆以無我而至。以我與物敵故是非生。是非生則愛
憎立。愛憎立則喜怒滋。自性濁而心地昏。心地昏則
諸惡長。諸惡長則眾苦集。眾苦集而生死長矣。是皆
從我之所致。甚矣我之為害。譬如嚴城堅兵豈易破
哉。老氏有言曰。柔勝剛。弱勝強。此蓋忍行之初地也。
眾生恃其我見堅牢難破。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一
事之違不能安。一饑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
淨。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見之執耳。所以佛教
諸弟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法智。又曰。無生法
忍。八地乃得。是知從生法忍忍至無生。則妙行圓佛
果成矣。忍之一行豈淺淺哉。故曰。凡有所作皆當忍
[002-0476a]
之。是則舉心動念處以忍試之。舉足動步處以忍先
之。折旋動容處以忍持之。喜怒哀樂處以忍驗之。如
斯則心有不敢妄動。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為。
情有不敢妄發。故老氏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即忍
之異名。由不敢為天下先。故忍為成佛第一行。如此
則忍大而我小。故忍能衣被於我亦能衣被於物。自
利利他之德無出此者。故曰。柔和忍辱衣。謂是故也。
禪人求法語。故余題之曰。忍辱為衣。禪人勉而行之。
其無以為口頭話。且又無以此博飯具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