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66 通雅-明-方以智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雅卷二十九     明 方以智 撰
  樂曲
詩三百篇皆樂也正調即雅樂也樂不過高下疾徐中
節而已 五經無樂獨以樂記當之乎記曰誦詩三百
歌詩三百絃詩三百舞詩三百周禮太師以教國子内
則十三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春秋大夫賦詩諭志
猶遺風也孔子修之以教弟子取瑟及琴造次不輟故
[029-1b]
晏子有繁絃歌鼔舞以聚徒之譏子曰興于詩立于禮
成于樂六經遺三何哉蓋以書治政事春秋操是非易
窮神化若自成童庶士刻不相離而泯于日用薰陶鼔
舞則詩禮樂最切而已藏易書春秋矣教鯉學詩禮而
樂亦藏矣小子何莫學夫詩而禮樂亦藏矣鄭夾漈曰
魏得漢雅樂即杜䕫僅能歌文王鹿鳴騶虞伐檀太和
惟存鹿鳴至晉又亡漢有齊魯詩毛注鄭箋皆言義不
知音六亡詩所謂笙詩束晳補之不亦贅乎鄒肇敏曰
[029-2a]
南陔即天保白華即頍弁華黍即常棣由庚即瓠葉崇
丘即伐木由儀即菁莪亦一臆耳愚者曰雅樂拘于漢
宋之泥説終已不復而學者無以節宣拘則疲循扃則
大潰愈溺于淫靡之俗樂矣楊椒山告韓苑洛其槩也
夫元聲冒統也節奏樂器實事也聲之中節本自易簡
不過高下疾徐錯綜而合節奏為調法耳十五字七調
五音三等不能違也較今俗樂側調低二字為正調即
雅矣管色均絃人聲依律唐之絶句皆入樂府理學歌
[029-2b]
詩林希恩歌學譜止執一法是則三百篇不必旋十二
律非拘而何聲音之故微至之門律度出于河洛而未
觀其通柷敔所以節奏而不知其用又何言哉黄鍾損
益猶之人身兩乳之尺度各自為短長而不差者也必
待截管候氣乎倫論天然不限古今惟神解者乃可與

律吕子短午長者表陰陽升降也以九寸損益者表數
度也葭灰緹素候十二月之中氣也不符寒暑消息者
[029-3a]
不可用也 黄帝使伶倫斷嶰竹吹之為黄鍾之宫吕
覽以黄鍾三寸九分故含少論因之自史遷志律以黄
鍾為九寸蔡氏新書因之老父曰下生倍其實三其法
上生四其實三其法不過陰位以倍陽位以四而已倍
即三分損一也四即三分益一也六陽辰當位自得六
陰辰則居其衝其林南應三吕在陰方數無所改其大
夾中三吕在陽方則用倍數蓋陰從陽也子寅辰午申
戌為陽餘為陰而子至巳又為陽方午至亥又為陰方
[029-3b]
故志以六陽下生六陰上生而鄭蔡以蕤賓生大吕目
為上生正此故耳知戌數為黄鍾之絲則知範疇之五
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乃黄鍾之忽數也參分損益
至中吕生子為二十六萬二千一百四十四既適符律
兩之四又符十八變爻之數豈偶然哉西山曰鄭𤣥言
分寸審度之法遷以損益而假設權制也學者當知聲
數之理非獨為管設也參天兩地其能外乎陳氏曰六
律吕是候氣管名以候氣則陰陽升降也寒暑必漸增
[029-4a]
減氣出必冬至短夏至長故李文利主黄鍾三寸九分
含少之論以黄子蕤午為經十律為緯三十九分者黄
鍾陽始也四十八分大吕五十七分太蔟六十六分夾
鍾七十五分姑洗八十四分仲吕九十分者蕤賓陽極
也八十一分林鍾七十二分夷則六十三分南吕五十
四分無射四十五分應鍾子午天地之中左右升降不
能過也紀陽不紀陰故于蕤下六律不言陰之生但紀
陽之降耳一百二十九分者黄三十九蕤九十分之合
[029-4b]
也凡衝皆然旋則流行以三因之律皆三也以九因之
律皆九也瞿九思畧更定之智按此猶先天圓圖也均
則皆均攤派可也其言清濁原可互更猶内經脈與叔
和脈也候氣説見班志埋管于宻室三重之内實以葭
灰言輕也覆以緹素紗蒙管口也王肅魏臺訪議曰杜
䕫制律吕候氣灰悉不飛沈括言冬至陽氣距地面九
寸正月自太蔟八寸達此臆也且問十月應鍾管四寸
一分半何以忽接十一月之九寸乎試令各地多截管
[029-5a]
驗之舊説必不合矣太史公曰細若氣微若聲聖人因
神而存之雖玅音/眇必効總言其理耳其所列則損益數
之度也辟如後天八卦尚有先天八卦在王少夫曰黄
鍾九寸當其三寸九分開孔得聲為始史愚甫云黄鍾
不為諸聲後此迂極矣五音在每調中皆迭相錯綜者
也智謂古定黄鍾猶均鍾木也猶梁之十二飲也故曰
不為諸律役存中亦言十六聲不用老黄鍾是也今古
尺殊要于至理各自為度如今之簫三倍于黄鍾即以
[029-5b]
今簫為九寸其孔亦自為度猶琴絃之度也一説十二
辟卦陽九陰六自合九寸
七始七音之始也 漢律厯志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
八音七始詠以出納五言女聽今本七始詠三字作在
治忽安世詩七始華始注曰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
升菴七始之詠謂宫商角徵羽變宫變徵也汗簡隸作
夾始古七篆作桼桼與夾似故訛耳智按隋志鄭譯曰
周有七音之律黄鍾林鍾太蔟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
[029-6a]
賓南吕應鍾為春夏秋冬之始智嘗考之黄生林太南
姑而數三分餘一故止五環圖觀之各閒一律而林去
姑南去黄皆二律故姑復生應生蕤而始均故樂元曰
五均而鮑業曰旋宫以七聲為均樂文章譜曰旋宫以
明均律迭生二變方協七音乃以變徵之聲循環正徵
復以變宫之律迴演清宫其變徵以變字為文其變宫
以均字為譜唯清之一字生自正宫倍應聲同終歸一
律雅樂成調無出七聲咸施十二均備八十四調約曰
[029-6b]
宫商角變徵羽均蔡氏均作閏陳䃤菴以等韻來日為
半喉舌智謂亦變徵變宫之幾驗也琴增二絃曰少宫
少商亦變均用七也五音統于宫而備于商人稱五音
而曰宫商者猶稱平上去入而止曰平仄也商徵相通
幾可推矣周禮三樂禮天地人無商者祭尚柔商尚剛
邪唐楊收曰商聲剛二少聲下所以取其正裁其繁此
皆牽合蓋不用商而商通于徵即角徵羽皆商也别有
清樂曰清商曲辭豈廢角宫徵羽哉明于律娶妻吕生
[029-7a]
子之説者是又在易之十二辟卦圖矣究竟七音止用
五亦無定名詳見别論
九招猶九奏也九奏一作九族雲翹雲招也招固樂之
通名也 九㲈即九韶也一作九招元命包曰舜之民
樂其紹堯之業九㲈之樂周禮大司樂舞大㲈樂記注
韶之言紹也尚書大傳曰招樂興于大麓之野報事還
歸二年&KR2611然乃作大唐之歌招為賓客雍為主人始奏
肆夏納以孝成皆樂章名也又曰元祀代泰山貢兩伯
[029-7b]
之樂焉東嶽陽伯之樂舞株離其歌聲比余謡名曰晳
陽儀伯之樂舞鼚哉其歌聲比大謡名曰南陽中祀大
交霍山貢兩伯之樂焉夏伯之樂舞謾或其歌聲比中
謡名曰初慮羲伯之樂舞將陽其歌聲比大謡名曰朱
于秋祀栁榖華山貢兩伯之樂焉秋伯之樂舞蔡俶其
歌聲比小謡名曰苓落和伯之樂舞𤣥鶴其歌聲比中
謡名曰歸來幽都𢎞山祀貢兩伯之樂焉冬伯之樂舞
齊落歌曰縵縵並論八音四會貢正聲而九族具成此
[029-8a]
文上下有脱辭族與奏通太蔟音奏可證若分九奏當
九韶名則少其二矣竹書曰夏后啓舞九韶帝王世紀
啓升後十年舞九韶山海經云夏后開得九辯九歌以
下始歌九招之聲于大穆之野禹命登扶氏為承夏之
樂史記言禹興九招之樂周禮曰六代之樂黄帝曰雲
門大卷堯曰大咸舜大㲈禹大夏湯大濩周大武以樂
舞教國子也墨子言湯循九韶吕覽亦曰湯有晨露九
招六列之樂可見夏商之樂皆有招名九韶猶九奏也
[029-8b]
故周禮别舜樂為大㲈白虎通曰舜樂為簫韶説文曰
舜樂名箾韶尚書大傳所引之名皆樂曲之别名也祈
招雲翹皆韶也孔光傳奏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
用六十七人不可罷注招與翹同則後志八佾舞雲翹
之舞亦當讀作韶矣後來如陳以韶名樂唐太宗改法
曲為仙韶曲李固言傳節度西川以雲韶雅樂即臨臯
館送之宋開寳中平嶺南擇廣州内臣教坊習樂賜名
簫韶部雍熙改雲韶部雖倣古取名然要之韶實通名
[029-9a]

圻招即祈招 子貢詩傳小疋傳第二章有圻招祭公
諫穆王申培説詩曰穆王西征七萃之士咸怨祭公謀
父作圻招以風左傳作祈招招音韶
文始漢之招也 漢文始五行舞本舜招樂也高祖六
年更名曰文始示不相襲也昭容樂禮容樂亦六年作
昭容猶古昭夏也牛𢎞曰昭容生于武徳舞禮容生于
文始舞矯秦之五行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周舞名
[029-9b]
曰五行魏文侯最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
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武帝時河間獻王作樂記
獻八佾舞與制氏不相逺漢志漢興有制氏世世在大
樂官但能紀鏗鏘鼔舞不能言其義叔孫通因之制宗
廟樂迎神奏嘉至入廟奏永至為行步之節猶采齊肆
夏也乾豆上奏登歌不以樂器亂人聲猶古清廟之歌
也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皇帝就酒東箱坐定奏永安之

[029-10a]
陔即祴祴樂賓出奏也 笙師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
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注祴夏之樂賓醉而出奏祴
夏杜子春曰祴讀如陔鼔之陔儀禮鄉飲酒鄉射正作
陔困學紀聞以南陔亦為祴束晳之補迂矣祴夏在九
夏之中鐘師掌金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
夏祴夏驁夏其三夏者大司樂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
肆夏牲出入奏昭夏穆叔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與此不相蒙杜預云九夏之二曰肆夏一名樊三曰韶
[029-10b]
夏一名遏四曰納夏一名渠擊鐘而奏此三夏曲又肆
夏文王鹿鳴俱稱三謂其三章也國語曰金奏肆夏繁
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所謂三夏吕叔玉曰肆夏繁遏
渠皆周頌也肆夏時邁也繁遏執傹也渠思文也觀元
凱所引韶夏即昭夏樊即繁也吕叔玉又以繁遏為一
章又以執競為執傹當時各有見本
階步齊梁之祴也 齊有前後舞階步歌隋志曰樂舞
出入皆奏曰階步階即陔字
[029-11a]
房中之樂奏于堂上之房也 周有房中樂至秦名壽
人高祖樂楚聲房中樂楚聲也惠二年令夏侯寛備簫
管名曰安世樂蓋殿自有房中不盡指后妃之事周禮
注與通志所説皆泥矣王粲所作登歌安世詩專以思
詠神靈及鑒享之意不及后妃正始之説
縵樂雜樂也 哀帝罷樂府有縵樂鼓員十三人蓋猶
周之縵樂也磬師祭祀奏縵樂注縵樂謂雅聲之和樂
者也疏謂雜弄調和鐘師奏燕樂掌鼙鼓縵樂蓋作縵
[029-11b]
樂擊鼙以和之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是雜弄調
和也
大予漢樂名因以名官 蔡邕禮樂志曰漢樂四品一
曰大予樂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二曰周頌雅樂典辟
雍饗射六宗社稷之樂三曰黄門鼔吹天子以燕樂羣
臣四曰短簫鐃歌軍樂也即周官之凱樂本之于黄帝
岐伯者也宋志章帝元和二年宗廟樂故事食舉有鹿
鳴承元氣二曲三年自作詩四篇一曰思齊皇姚二曰
[029-12a]
六麒麟三曰竭肅雍四曰陟叱根陟叱根一本云涉叶
相合前共六曲以為宗廟食舉加宗廟重來上陵二曲
合八曲為上陵食舉減承元氣一曲加惟天之命天之
厯數二曲合七曲為殿中御飯食舉又大樂十三曲魏
時省逺期承元氣海淡淡三曲皆大予樂官掌之後漢
依䜟改大予之名
大鈞魏樂也 古樂之存者至魏猶有鹿鳴騶虞伐檀
文王四曲皆古聲辭魏武平荆州獲雅樂郎杜䕫故始
[029-12b]
設軒縣及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
自作聲節惟鹿鳴不改每正旦大會太尉奉璧君后行
禮東廂雅樂常作者是也後又改三篇曰於赫曰巍巍
曰洋洋以當鹿鳴騶虞文王而除古伐檀此鄭漁仲之
所嘆也
四會上壽曲也 杜佑曰漢故事上壽四會曲有鐘鼔
無歌詩孔光奏有齊楚巴銚四㑹員韋昭云銚/國名音姚魏初作
四㑹有琴筑無詩雅樂郎郭瓊云青龍二年以長笛食
[029-13a]
舉第十二古大置酒曲代四㑹又易古詩名曰羽觴行
用為上壽曲鹿鳴以下十二曲名食舉樂而四㑹之曲
遂廢
有鼓吹有騎吹有雲吹其曰横吹鼓吹之一奏也 建
初錄曰列于殿廷者名鼓吹列于行駕者名騎吹水行
謂之雲吹又曰其鼔吹陸則樓車水則樓船在庭則以
簨簴為樓朱鷺臨高臺諸篇鼓吹也務成黄雀則騎吹
也水調河傳則雲吹也今樓船所吹名曰河調即水調
[029-13b]
也總謂之鼓吹吹去聲漢有鼓吹横吹諸曲古今樂錄
曰横吹塞樂也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摩訶兠勒一曲李
延年因之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後漢以
給邊將萬人將軍得之智謂横吹本因長笛以名笛更
因篪生亦未必出于羌也或其曲調有自羌傳者唐儀
衛志鼓吹五部曰鼓吹曰羽葆曰鐃吹曰大横吹曰小
横吹共七十五曲曲名有元驎合邏元咳大至遊漁陽
單揺等其長鳴中鳴一曲三聲則今之號通與大觱篥
[029-14a]
也二者以代角與笳笳一作箛唐之横吹用角笛簫笳
觱篥桃皮六種則横吹或始以笛名今云横吹曲則不
專為笛矣大昌曰宋有六州歌頭本鼓吹曲也多以古
今興亡事填詞非豔詞比
穆䕶煞西曲也 樂府有穆䕶沙升菴曰隋朝曲也與
水調河傳同時皆隋開汴河時作其聲犯角至今訛沙
為煞云智見唐有大秦穆䕶祅从天/音軒僧二千餘人今以
曲名蓋西方之音如伊州曲梁州曲也墨莊漫錄曰蘇
[029-14b]
陰和尚作穆䕶歌又地里風水家亦有穆䕶歌皆以六
言為句而用側韻黄魯直云黔南巴僰閒賽神者皆歌
穆䕶其畧云聽唱商人穆䕶四海五湖曾去因問穆䕶
之名父老云蓋木瓠耳曲木狀如瓠擊之以節歌耳西
溪叢語曰劉夢得刺夔州有牧䕶詩以賽神唐樂府有
牧䕶曲者其始起火祅穆䕶而蘇溪作歌正謂旁門小
道以為戲也智按兩説皆非沈寵綏論北調失之江以
南當留之河以北乃歴稽彼俗所傳大名之木□兒彰
[029-15a]
徳之木斛沙陜右之陽關三叠東平之木蘭花慢已莫
可得而問也智按木斛沙即穆䕶沙始或以賽火祆之
神起名後入教坊樂府文人取其名作歌野人歌以賽
神樂人奏以為水調皆可樂曲必煞煞訛為沙而升菴
反謂沙訛為煞
唐有十部樂有兩部樂有四部樂 唐仍隋九部樂一
讌樂二清商三西涼四扶南五高麗六龜兹七安國八
疎勒九康國㑹要通典所載如此志無扶南有天竹伐
[029-15b]
高昌收其樂付太常增為十部杜佑曰樂用鐘磬柷敔
晉鼓節鼓琴瑟箏筑竽笙簫笛篪塤鐃鐸撫拍舂牘等
謂之雅樂惟郊廟元會冬至及冊命大禮則辨曲度章
服而分始終之次祖孝孫吕才張文收等定為十二和
以和為名開元又造祴和豐和宣和共十五和清商伎
有編鐘編磬獨絃琴擊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箏節鼓
皆一笙箔簫篪方響跋膝皆二歌二人吹葉一人舞四
人并習巴渝舞天竹伎有銅鼔羯鼔都曇鼓高麗伎有
[029-16a]
彈箏鳯首箜篌龜兹伎琵琶五弦設五方師子平高昌
有箜篌銅角琵琶五弦横笛簫觱篥答臘鼓腰雞婁羯
鼓𤣥宗時分為二部堂下立奏曰立部伎堂下坐奏曰
坐部伎裴瑾為太常主簿作坐立二部伎圖俗樂之調
有七宮七商七角七羽合二十八調而無徵調劉貺太
樂令壁記曰自周隋以來管絃雜曲數百多用西涼樂
鼓舞曲多用龜兹樂惟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
瑟調蔡邕雜弄藝文志崔令欽教坊記一卷固其盛也
[029-16b]
其讌樂張文收所作又分四部崔邠傳大閲四部樂都
人縱觀聖壽樂武后所作行列成字韋臯所獻亦如之
五方師子有十二人紅拂紅袜曰師子郎太平破陣樂
用之此隋唐雜用雅俗大略謹撮其槩于此
十二和旋宫也 旋宫久喪漢章時鮑業請用累代黄
鍾一均變極七音則五鐘廢不擊曰啞鐘祖孝孫張文
收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王朴曰唐初雖
有旋宫而用典與禮文相違庶孝孫是建隆竇儼等改
[029-17a]
十二順為十二安乾徳用雅樂登歌二舞是也和峴曰
西京銅望臬可校古法取王朴所定尺校之短于古尺
四分于是内出上黨羊頭山秬黍累尺校律重造十二
律管元符吳雍劉几等言太常鐘樂凡三等曰王朴樂
曰李照樂曰胡瑗阮逸樂朴音太高照下一律胡阮比
朴微下以鑄鐘成或疑其聲弇鬱遂不用臣請下王朴
二律以定中和之聲即用李照樂加四清聲而奏樂成
初范鎮與几同定樂鎮曰必求真黍及詔賜賚鎮曰此
[029-17b]
劉几樂也臣何與焉元祐之樂乃鎮定也
聲飲以聲相轉而合也 梁武善鐘律自制四器名之
為通每通施三絃因以通聲轉推月以寫通聲飲蓋樂
有飲聲隨其聲酌其清濁高下也鄭譯因琵琶九調以其
所捻琵琶絃柱相飲為七均
側調側出諸調也 唐志言瑟工傳楚漢舊聲及清調
琴調蔡邕五弄楚辭四弄謂之九弄楊收曰琴通黄鐘
姑洗無射三均側出諸調宋書曰第一平調二清調三
[029-18a]
瑟調四楚調五側調文選謝靈運樂府注三調清平側
也馬少良琴譜三均以姑洗為中吕
系聲樂府以聲言樂也 鄭樵著紹興系聲樂府三百
五十一曲系風雅聲八十四曲系頌聲百二十曲系别
聲四百十九曲系遺聲崔豹以義説名吳兢以事解目
然樵亦終不能知樂也唐志有呉兢樂府古題要解郗
昻樂府題解段安節樂府雜録元稹序樂府古題劉次
莊郭茂倩皆有樂府集晁公武志取古今樂府分二十
[029-18b]
門梅禹金古樂苑正依晁氏與左克明自芳樹石流諸
鐃歌及蜨蝶行拂舞巾舞諸篇皆不可句讀聲詞合錄
其説或然六朝擬者作六朝詩唐擬者作唐詩崆峒滄
溟揣摩彷彿詩家藉此以自熟其風度耳必曰我知其
聲豈不誣哉李東陽樂府直是唐長短歌行若言入樂
不如填詞
黄淡思估客樂也 樂府有黄淡思古今樂録但釋思
為相思之思引李延年横吹有黄覃子此非也智按齊
[029-19a]
武帝作估客樂使釋寳月被之管弦數乗龍舟遊江中
以紅越布為帆緑綵為帆縴鍮石為篙足篙榜者悉著
鬱林布作淡黄袴舞此曲用十六人今黄淡思曲有曰
江外何鬱拂龍舟廣州出象牙作帆檣緑系作幃繂正
相符合言廣州出者皆廣貨也
蹋歌蹋地為節也 升菴引戚夫人侍兒賈佩蘭歌上
靈之曲連臂&KR2025地以為節&KR2025丑犯切踏地歌也揚雄賦
&KR2025淒秋發陽春智按孫愐收&KR2025&KR2025&KR2025訛耳襄陽白
[029-19b]
銅鞮一作蹋銅蹄劉賓客嘉話錄云踏揺娘曲乃蹋地
揺身而歌因名踏揺娘唐閻知微與突厥黙啜連手蹋
萬嵗樂于城下陳令英在城上曰尚書為戎蹋歌李太
白詩忽聞岸上踏歌聲是也踏蹋一字唐志又有葱嶺
西曲士女蹹歌為隊蹹亦踏也
道調林鍾宫也 唐高帝製道調自以李氏老子之後
也會安林鍾宫世號道調道曲唐俗樂二十八調有道
調屬七宫也
[029-20a]
玉宸宫涼州曲也 西涼獻樂其聲本宫調有大遍小
遍貞元初樂工康崑侖寓其聲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
號玉宸宫調合諸樂則用黄鍾宫有滚遍是大遍小遍
之遺王灼曰霓裳羽衣道調也今存瀛府獻仙音二曲
王建詩有風聲水聲之句永叔不解蔡絛曰唐西域記
龜兹王與知音者大山閒聽風水聲後翻入中國沈括
言蒲中逍遥樓上有霓裳譜
和聲即纒聲也又有嘌唱有敦有掣有住 古樂府有
[029-20b]
聲有辭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
今管絃之中纒聲是其遺法補筆談又言有三聲曰敦
曰掣曰住智以敦猶今之頓也掣言掣起高也住言停
聲待節奏也演繁露曰即舊聲而加泛灧者名曰嘌唱
讀之如瓢玉篇嘌字音飄引匪車嘌兮嘌嘌無節度也
此正謂掣起聲耳水經注高漸離擊筑宋如意和之為
壯聲哀聲
羅嗊猶來羅也 雲溪友議曰元公贈採春曰選詞能
[029-21a]
唱望夫歌即羅嗊之曲也嗊音烘上聲金陵有羅嗊樓
乃陳後主所建宋以後俗曲有來羅之詞又言劉採春
女周徳華羅嗊之歌不及其母晉庾揩鎮歴陽人歌曰
重羅黎重羅黎即來羅之聲也今京師以小曲數落為
&KR0008喇亦囉嗊類
陽關四疊亦三疊也 仇池筆記曰陽關三疊每句皆
平唱而首句不疊若通一首又是四疊皆非是又志林
曰余在宻州有文勛長官云得古本陽關乃知唐本三
[029-21b]
疊偶得樂天對酒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
聲注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知之又按澠水燕
談曰歐公守滁僧智仙作亭沈遵以琴寫之為宫聲三
疊可知古無不三疊者自唐以絶句入樂府第三第四
二句合為一疊此三疊也至每句再唱此複聲乃名為
疊安得曰每句再疊乎然或各方變換未可知也如今
土歌亦有作四者亦有用五句者
樂府有解有豔有趨有亂 古今樂録曰傖歌以一句
[029-22a]
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解王僧䖍曰古曰章今曰解
大曲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前趨與亂在曲之後亦猶
呉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升菴以豔與和為今之引
子趨與亂與送若今之尾聲羊優夷伊那何若今之哩
囉嗹唵唵吽也智謂豔是引子宋元時詩餘今皆作引
子數版歌之一曰慢詞呉音之和正如今曲前先作和
合之譜如彈絃作馬道人使三絃提琴合拍然後度曲
也趨者𦂳版所謂繁弦激管也中或變謂之入破琴謂
[029-22b]
之入慢皆古亂之遺也尾聲亦必入慢而收但只一二
句北曲有多句曰煞尾與古曲後彷彿應不相逺升菴
曰呉趨趨去聲孫氏賦哀曼亦謂慢聲也客座贅語載
頓仁所言歌章色正謂慢詞
曲𦙍即曲引 文選笛賦曲𦙍之繁會即曲引京山謂
酳媵皆引𦙍則不必矣引與𦙍通又轉為豔又轉為鹽
詳左
鹽即曲之豔也 丹鉛餘録曰鹽曲之别名也智按禮
[029-23a]
曰鹽諸利與豔同謂如吟行曲引之類正是曲前之豔
但歌此曲不定為曲前曲中直如九宫譜之所謂慢詞
也唐宋以來直作鹽或以炎呼之蓋鹽既與豔通則豔
亦有平聲矣京山謂鹽諸利為盬之訛鹽與蠱通亦自
費力又無别證則不知古鹽豔之相通也龜兹樂太和
初有米萬搥有小天疎勒鹽疎勒有昔昔鹽一臺鹽之
類容齋洪氏筆錄曰薛道衡空梁落燕泥之句其詩曰
昔昔鹽凡十韻唐趙嘏廣之為二十章按樂苑以為羽
[029-23b]
調曲𤣥怪錄載籧篨三娘工唱阿鵲鹽又有突厥鹽黄帝
鹽白鴿鹽神雀鹽疎勒滿座鹽歸國鹽唐詩媚賴呉娘
唱是鹽更奏新聲刮骨鹽然則歌詩謂之鹽者如吟行
曲引之類云今南岳廟獻神曲有黄帝鹽而長沙志載
為黄帝炎按施肩吾詩云顛狂楚客歌成雲嫵媚吳娘
笑是鹽蓋當時語也武曌時民飲歐歌曲終而不盡者
謂之族鹽王灼碧雞雜志鹽角兒嘉祐雜志云梅聖俞
説市鹽于紙角得一曲此非也蓋仍從曲豔得名猶云
[029-24a]
鹽杖鼓耳元陶宗儀載樂府拴搐豔段如鞍子豔蠻子
豔之類不知為古曲前之豔唐之鹽而强改燄段曰如
火燄易明而易滅也一何陋邪毋乃借西擊東以雪鬱

摘遍猶今之滚遍也大遍猶古之滿曲也 存中曰元
稹連昌宫辭有逡巡大遍涼州徹所謂大遍者有序引
歌㽂嗺哨催攧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
有數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
[029-24b]
悉非大遍也王灼碧雞雜志言史及脞説云涼州有大
小遍非也大曲有二十四段管絃家不肯從首至尾吹
彈今人以為全套周宻宫禁典儀言樂部諸色段數有
新水爨孝經備衣爨瑶池爨早行孤迓行孤睡孤又有
四孤好四孤擂服藥酸濫哮負酸單兠雙搭諸名
十二月按律樂歌即取諸唐俗樂二十八調中也 按
律樂歌曰正月太蔟本宫黄鍾商俗名大石如萬年春
之類二月夾鍾本宫俗名中宫如玉街行三月姑洗本
[029-25a]
宫太蔟商俗名大石如賀聖朝四月仲吕本宫無射徵
俗名黄鍾正徵如喜昇平五月蕤賓本宫姑洗商俗名
中管雙調如樂清朝六月林鍾本宫夾鍾角俗名中吕
角如慶皇都七月夷則本宫南吕商俗名中管商角如
永太平八月南吕本宫南吕宫俗名中管仙吕如鳯皇
吟九月無射本宫無射宫俗名黄鍾如飛龍引十月應
鍾本宫姑洗徵俗名中吕正徵如龍池宴十一月黄鍾
本宫夷則角俗名仙吕角如金門樂十二月大吕本宫
[029-25b]
大吕宫俗名高宫如風雲會唐俗樂二十八調曰正曰
高曰中吕曰道調曰南吕曰仙吕曰黄鍾是為七宫曰
越調曰大食調曰高大食調曰雙調曰小食調曰歇指
調曰林鍾是為七商曰大食曰高大食曰雙曰小食曰
歇指曰林鍾曰越是為七角曰中吕調曰正平調曰高
平調曰仙吕調曰黄鍾曰般涉調曰高般涉是為七羽
唐樂志俗樂二十八調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
濁上則益清徐晏安書曰俗樂調有宫商角羽而無徵
[029-26a]
調徵在商之中也今九宫譜北曲十六調南曲十三調
皆本諸此段安昌樂府雜錄二十八調以平上去入紀
之但于末記之云商角同用而宫逐羽音此可推矣隋
志周文時龜兹人言五□之名以華言譯之□即均也
遼史有四□二十八調曰婆陀力□即七宫也曰雞識
□即七商也曰沙識□即七角也曰沙侯加濫□即七
羽也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蔡元定嘗
為燕樂一書證俗失以存古義今采其略附此黄鍾用
[029-26b]
合字大吕太蔟用四字夾鍾姑洗用一字夷則南宫用
工字無射應鍾用凡字各以上下分為清濁其中吕蕤
賓林鍾不可以上下分中吕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鍾
用尺字其黄鍾清用六字大吕太蔟夾鍾清各用五字
而以下上𦂳别之𦂳五者夾鍾清聲俗樂以為宫此其
取律寸律數用字紀聲之略也一宫二商三角四變為
宫五徵六羽七閏為角五聲之號與雅樂同惟變徵以
于十二律中陰陽易位故謂之變變宫以七聲所不及
[029-27a]
取閏餘之義故謂之閏四變居宫聲之對故為宫俗樂
以閏為正聲以閏加變故閏為角而實非正角此其七
聲高下之略也聲由陽來陽生于子終于午燕樂以夾
鍾收四聲曰宫曰商曰羽曰閏閏為角其正角聲變聲
徵聲皆不收而獨用夾鍾為律本此其夾鍾收四聲之
略也宫聲七調曰正宫曰高宫曰中吕宫曰道宫曰南
吕宫曰仙吕宫曰黄鍾宫皆生于黄鍾商聲七調曰大
石調曰高大石調曰雙調曰小石調曰揭指調曰商調
[029-27b]
曰越調皆生于太蔟羽聲七調曰般涉調曰高般涉調
曰中吕調曰平正調曰南吕調曰仙吕調曰黄鍾調皆
生于南吕角聲七調曰大食調曰高大食角曰雙角曰
小石角曰揭指角曰商角曰越角皆生于應鍾此其四
聲二十八調之略也存中曰十二律并清宫四聲當有
十六聲今之燕樂止有十五聲蓋今樂高于古樂二律
以下故無正黄鍾聲只以合字當大吕猶差高當在大
吕太蔟之間下四字近太蔟高四字近夾鍾下一字近
[029-28a]
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賓工字近林鍾尺字近
夷則上字近南吕高工字近無射六字近應鍾凡字為
黄鍾清高凡字為大吕清下五字為太蔟清高五字為
夾鍾清法雖如此然諸調殺聲不能盡歸本律故有偏
殺側殺寄殺元殺之類合字音似呵四字似思一字似
伊尺字似扯六字音靈悠切凡字音似翻高凡字似泛
五字音嗚即今簫管七調諸法也朱子曰半律通典謂
之子聲後人失之惟存四聲有四清商聲即半聲也王
[029-28b]
洙有古今樂律通譜云今胡部樂乃古之清商遺音總
論之凡樂無五音即不成聲猶聲高下不備即不成歌
外國各有其五音也樂府之以清商名者調法之名也
如今山坡羊曰商調山桃紅曰越調之例陳暘樂書曰
樂有歌歌有曲曲有調故宫調北云婆陀力調又名道
調婆羅門曰阿修羅聲也商調北名大乞食調又名越
調又名雙調婆羅門曰帝釋聲也角調北名涉折調又
名阿謀調婆羅門曰大辯天聲也徵調北名多婆臘調
[029-29a]
婆羅門曰那羅延天聲也羽調北名般涉調又名平調
移風婆羅門曰梵天聲也變宫調北名阿詭調也金華
文統曰太常樂本大晟之遺法也自汴蔡没而東嚴侯
得其故樂部之國初徵樂東平太常徐公遂典樂其義
不能究矣崇寧之世魏漢律乃以蜀一黔卒造大晟樂
府遂頒其書律嘗私謂其弟子任宗堯曰樂律高北方
𤣥鼎水又溢出是不久矣樂有古雅樂有俗部樂漢采
謳已不古六代多吳音北樂襲外國乃隋平得樂存者
[029-29b]
什四世以為中外正聲蓋俗樂也至是沛國公鄭譯復
因龜兹人白蘇祗婆善琵琶而翻七調遂以制樂故今
樂家猶有大石小石大食般涉等調大石等國本在西
域而般涉即是般瞻華言羽聲隋人且以是為太蔟羽
矣教房色長張俁曾製大樂𤣥機論七音六十律八十
四調不脱白蘇之舊正行四十大曲常行小節四部絃
管尚循唐耒棃園之遺此非鄙俗雜行乎宜雅樂之未
易復也崔遵度作琴箋非止夏至之音也一自中而左
[029-30a]
泛有三焉右泛有三焉及其應也一必于四二必于五
三必于六焉茍盡法而考之乃有二十三徽焉是一氣
也尺絃具之丈絃亦具之作易者天地之象也作琴者
天地之聲也愚者曰大操皆自七徽起者中也聲起于
中兩頭分盡鼓雖擊邊聲亦中起八音匏土革木一聲
耳竹止十三聲高下借用金石以厚薄備十三聲則無
所不備矣此絃所以均鍾而琴瑟所以不徹也通典以
應鍾為變宫蕤賓為變徵淮南子曰姑洗生應鍾不比
[029-30b]
于正音故為和應鍾生蕤賓不比于正音故為繆按二
變不得為調以其非正聲也所謂和繆者蓋以繆和之
取濟助耳醫家有繆刺左病則鍼右恐其意亦當然陸
子淵曰通典八音之外又有三舜時用八音金石絲竹
匏土革木計用八百般樂器至周時改用宫商角徵羽
用製五音減樂器至五百般至唐又減樂器至三百般
太宗朝三百般樂器内挑絲竹為戎部用宫商角徵羽
竝分平上去入四聲其徵音有其聲無其調八音之中
[029-31a]
金聲最高竹革之聲次之匏音次之絲音又次之石音
最低藝苑巵言何元朗云北人之曲以九宫統之九宫
之外别有道宫高平般涉三調道宫至低南亦有九宫
然南歌或多與絲竹不協豈所謂土氣偏詖邪智按不
然今南歌皆可合竹但不以合絲以北曲促而弦宜連
響也南曲則緩故難合耳若精論之皆可合也元美謂
貫酸齋馬東籬王實甫關漢卿張可久喬夢符鄭徳輝
宫大用白仁甫元曲擅長但大江以北漸染土語沈約
[029-31b]
四聲遂闕其一余按北無入聲不始于元時而外國忍
收之語非無入聲愚者曰大氐五音二變之名不得已
而立者實則變動不拘也其生也以竒一而止五必加
七而循環始均閒處各一故以名記之猶勾股之記甲
乙耳推及聲原雖音有七而用則用五大經所言七調
正與律原合而謂諸名宜掃除之此不必也易不可為
典要而有典常也使渾渾然以吚嚘相視豈能定哉以
笛列七則尺上乙五六凡工也尺生六六生上上生凡
[029-32a]
凡生乙乙生工工生五五生尺輕之重之如十六鐘加
清聲謂之寄聲半聲此則可高可低六字即有合字五
字即有四字每一調則閉二字如閉凡上二字則為平
調閉凡乙二字則為正調閉五尺二字則為梅華調閉
六尺二字則為弦索調閉五工則為凄涼調閉乙工則
為背工調閉上六則為子母調北調則微犯之名曰犯
此凡吹人皆能言之琴有七絃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
是也以二聲相合命之曰仙翁以和其調則七而用五
[029-32b]
其細分十三徽定五音者乃定格耳豈盡循環之妙哉
不得已而名之曰由低而高曰宫商角徵羽至第二調
則又變矣此須與解人言精簫管者止能用其法而莫
能推原其理
  嘯法附
嘯有正畢嘯法也 嘯㫖有十五章權輿正畢十二法
曰外激曰内激曰含曰藏曰散曰越曰大沈曰小沈曰
疋曰叱曰五太曰五少内激大小沈終以疋叱則劉根
[029-33a]
命鬼之聲備矣流雲之鱗轣十二閒無約束不散越則
阮氏之逸韻矣先發五太五少沈激内外一十二法得
蘇門之音矣權輿章第一流雲二湥谿虎三高蟬栁四
空林夜鬼五巫峽猿六下鴻鵠七古木鳶八龍吟九動
地十蘇門十一劉公命鬼十二阮氏逸韻十三正章十
四畢章十五此見異苑及炙轂子後人别刻之容有附
會余洪江見王少夫善嘯或以指入口能作諸聲
 
[029-33b]
 
 
 
 
 
 
 
 通雅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