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02 唐會要-宋-王溥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唐㑹要卷十二
             宋 王溥 撰
  饗明堂議
顯慶元年六月十八日修禮官太尉無忌等奏伏見祠
令以髙祖大武皇帝配五天帝於明堂太宗配五人帝
亦在明堂之側座臣等謹按㝷方冊歴考前規宗祀明
堂必配天帝而伏羲五代本配五郊㕘之明堂自縁從
[012-1b]
祀今以太宗作配理有未安伏見永徽二年七月制祀
明堂陛下天縱孝徳追奉太宗以遵嚴配當時髙祖先
在明堂禮司致惑竟未遷祀率意定議遂便著令乃以
太宗文皇帝降配五人帝雖復亦在明堂不得對越天
帝深乖明詔之意又與先典不同謹按孝經云孝莫大
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昔者周公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伏尋詔意義在於斯今所司行令殊為失㫖
又尋漢魏晉宋厯代禮儀並無父子同配明堂之義惟
[012-2a]
祭法云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𤣥注云
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禘謂祭昊天於圜丘郊謂
祭上帝於南郊祖宗謂祭五帝五神於明堂也尋鄭此
注乃以祖宗合為一祭又以文武共在明堂連衽配食
良為謬矣故王肅駁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
是不毁之名非謂配食於明堂者也審如鄭義則孝經
當言祖祀於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凡宗者尊也周人既
祖其廟又尊其祀孰謂祖於明堂者乎鄭引孝經以解
[012-2b]
祭法而不曉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義㫖也又解宗武
王配云勾芒之類是謂五神位在堂下武王降位失君
叙矣又按六韜武王伐紂雪深丈餘五車二馬行無轍
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此必五方之神
來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職命焉既而克殷風
調雨順豈有生來受職歿則配之降尊敵卑理不然矣
故春秋外𫝊曰禘郊祖宗報五者國之典禮𫝊言五者
故知各是一事非謂祖宗合祀於明堂也臣謹上考殷
[012-3a]
周下洎貞觀並無一代兩帝同配於明堂南齊蕭氏以武
王昆季並於明堂配食事乃不經未足援據又檢武徳時
令以元皇帝配於明堂兼配感帝至貞觀初縁情革禮奉
祀髙祖配於明堂奉遷世祖專配感帝此即聖朝故事已
有遞遷之典取法宗廟古之制焉伏惟太祖景皇帝締構
有唐建絶代之丕業啟祚汾晉創聖厯之洪基徳邁發生
道符立極又世祖元皇帝?鱗韞慶屈道事周導濬發之
靈源肇光宅之垂裕稱祖清廟萬代不遷請停配祀以符
[012-3b]
古義伏惟髙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州創制改物
體元居正為國始祖亦有舊章昔者炎漢髙帝當塗太祖
皆以受命例並配天請遵故事奉祀髙祖於圜丘以配昊
天上帝伏惟太宗文皇帝道格上𤣥功清下武拯率土
之塗炭布大造於生靈請准詔書宗祀於明堂以配上
帝又請准武徳故事兼配感帝作主斯乃二祖徳隆永
不遷廟兩聖功大各得配天遠協孝經近申詔意從之
儀鳳二年八月太常少卿韋萬石奏曰明堂大享准古
[012-4a]
禮鄭𤣥義祀五天帝王肅義祀五行帝貞觀禮依鄭義
祀五天帝顯慶以來新修禮祀昊天上帝又乾封二年勅
祀五帝又奉制兼祀昊天上帝又奉上元三年三月勅
五禮行用已久並依貞觀年禮為定又奉去年勅並依
周禮行事今用樂須定所祀之神未審依定何禮臣以
去年十二月録奉至今年未奉進止所謂樂章不定上
及宰臣並不能斷乃詔尚書省詔學者更叅議之事仍
不定自此明堂大饗兼用貞觀顯慶二禮禮司益無憑
[012-4b]
凖天授二年春官郎中韋叔夏奏明堂大饗議曰謹按
禮明堂大饗惟祀五方五帝故月令季秋令云是月也
大饗帝則典禮所云大饗不問卜鄭𤣥注云謂徧祭五
帝於明堂莫適卜是也又按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
鄭𤣥注云祭五帝五神於明堂曰祖宗故孝經云宗祀
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據此諸文明堂正禮惟祀五帝
配以祖宗及五帝五官神等自外餘神並不合預伏惟
陛下追逺情深崇禮志切故於明堂饗祀加昊天上帝
[012-5a]
皇地祇重之以先帝先后配享此乃補前王之闕典宏
嚴配之䖍誠往以神都郊壇未建乃於明堂之下廣祭
衆神蓋義出權時非不刋之禮也諸神並合從祀于二
至明堂總奠事乃不經然則宗祀配天雜以小神同薦
於嚴配之道理有不安望請每嵗元日惟祀天地大神
配以帝后其五岳以下請依禮於冬夏二至從祀方丘
圜丘庶不煩凟
聖厯元年閏臘月十九日制每月於明堂行告朔之禮
[012-5b]
司禮博士閭丘諝班思簡等奏議臣等謹按經史正文
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惟禮記玉藻云天子聽朔於南
門之外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國都鄙干
寳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告朔之日也此即玉藻之聽朔
矣今嵗首元日於通天宫受朝讀時令布政事京官九
品已上諸州朝集使等咸列於庭此則聽朔之事畢而
合於周禮玉藻之文矣而鄭𤣥注云玉藻聽朔以秦制
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聽朔必以特牲告其時
[012-6a]
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此鄭注之誤也故漢魏至今
莫之行用按月令云其帝太昊其神勾芒者謂之宣布
時令告示下人其令詞云其帝其神耳所以為敬授之
文欲使人奉其時而務其業每月有令故謂之月令非
謂天子每月朔日以祖配帝而祭告之其每月告朔者
諸侯之禮也故春秋左氏𫝊曰公既視朔遂登觀臺又
鄭𤣥注論語云禮人君每月告朔於廟有祭謂之朝享
魯自文公始不視朔是諸侯之禮明矣今王者行之非
[012-6b]
所聞也按鄭所謂告其帝者即太昊等五人帝其神者
即重黎等五行官雖並功施於人列在祀典無天子每
月拜祭告朔之文臣等謹按禮論及三禮義宗江都集
禮貞觀禮顯慶禮及祠令並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
以為近代無明堂無告朔禮則江都集禮貞觀禮顯慶
禮及祠令著祀五方上帝於明堂即孝經宗祀文王於
明堂也此則無明堂而著其享祭何為告朔獨闕其文
若以為有明堂即合告朔則周秦有明堂而經典正文
[012-7a]
並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臣等詳求今古博考載籍既
無其禮不可習非望請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以正國
經竊以天子之尊而用諸侯之禮非所謂頒告朔令諸
侯使奉而行之之義也奉禮郎張齊賢議曰禮官狀云
經史正文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謹按穀梁𫝊曰閏
月天子不告朔是知他月則天子告朔矣又按左氏𫝊
以魯侯不告朔為棄時政則諸侯閏月亦告朔矣又按
周禮太史職頒告朔于邦國之中禮記玉藻天子聽朔
[012-7b]
于南門之外皆有閏月王居門之事是天子亦以閏月
告朔矣非天子不告而諸侯告也穀梁子去聖尚近雖
閏月告朔之義與左氏不同然皆以天子諸侯每月當
行告朔之事兩禮之設其文甚著不可謂經史無正文
也又禮官狀云周禮天官太宰職云正月之吉始和布
治於邦國都鄙乃懸法于象魏使萬人觀象浹日而斂
之即是為禮記玉藻之聽朔因此遂謂王者惟以嵗首
元日一告朔此說非也何者太宰所云布治于邦國都
[012-8a]
鄙者布其所掌太宰之典也故地官司徒職則布教典
春官宗伯職則布禮典夏官司馬職則布政典秋官司
冦職則布刑典惟冬官司空職亡以五官之職言之則
其職亦當布事典也此乃六官各以正月之吉宣布其
職之典非告朔也干寳之注經所云正月之吉者即是
正月之朔日也故解云吉是朔日也今云告朔日者是
𫝊寫之誤不可據以為說也又禮官狀云每月告朔者
諸侯之禮故云左氏𫝊云既視朔遂登觀臺今王者行
[012-8b]
之非所聞也又云以天子之尊用諸侯之禮非所謂頒
告朔令諸侯使奉而行之謂此大謬也何者左氏所言
視朔者猶玉藻之聽朔也今禮官據左氏有魯侯行視
朔之禮即謂諸侯每月當告朔玉藻亦有天子行聽朔
之禮又有閏月王居門之事若謂天子惟嵗首一告朔
何其一取而一舍也又孝經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
天明又云明王以孝理天下豈有王者設敎使諸侯尊
祖告朔而天子不告也非所謂以明事神訓人事君之
[012-9a]
義又禮官狀云鄭所謂告其時帝者即太昊等五人帝
此又非也何者鄭注惟言告其時帝及其神配以文王
武王不指言天帝人帝但天帝人帝並配五方時帝之
言包天人矣既以文王武王作配則是並告天帝人帝
諸侯受朔于天子故但於祖廟告而受行之天子受朔
於上天理宜於明堂告其時之天帝人帝而配以祖考
也故玉藻疏載賀瑒義亦以時帝為是靈威仰等五天
帝且聖人為能享帝孝子為能饗親今若但告人帝則
[012-9b]
聖人之道未備非所謂能享也又禮官狀云天子每月
朔旦告祭然後頒之則諸侯安得受而藏之告而行之
足明太宰以嵗首宣布一嵗之令太史從而頒之令既
頒矣政既行矣而王猶月月告朔復欲何所宣布者春
官太史職云頒告朔于邦國是總頒一嵗之朔於天下
諸侯故諸侯受而藏之告而行之而王猶月月告朔者
頒之於官府都鄙也此謂畿内彼謂畿外事不相關也
又禮官狀云漢魏至今莫之用者秦人滅學經典不存
[012-10a]
漢祖馬上得之未能備禮自魏已下喪亂𢎞多豈可以
漢魏廢禮欲使朝廷法之也又禮官狀云禮論等及祠
令並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謹按禮論王珉范寗等
議有明堂每月告朔之禮者崔靈恩三禮義宗廟祭服
義亦載天子視朔之服不可言無正文也又貞觀顯慶
禮及祠令非徒無天子每月告朔之文亦無天子嵗首
告朔之事今禮官何以言天子嵗首一告朔乎借矛擊
盾昭然易了每月告朔在禮不疑尊祖配天於義為得
[012-10b]
若乃創制垂統損益舊章或欲每月聽政或欲孟月視
朔此則斷在宸極事關執政固非羣議所得參詳鳳閣
侍郎王方慶又奏議曰謹按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蓋
所以明天氣統萬物動法於兩儀徳被於四海者也夏
曰世室殷曰重屋周曰明堂此三代之名也明堂天子
太廟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
曰總章北曰𤣥堂中曰太室雖有五名而以明堂太廟
為主漢代達學通儒咸以明堂太廟為一漢左中郎將
[012-11a]
蔡邕立義亦以為然取其宗祀則謂之清廟取其正室
則謂之太室取其向陽則謂之明堂取其建學則謂之
太學取其圜水則謂之辟雍異名而同事古之制也天
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日於南郊總校受十二月之政還
藏于祖廟月取一政班于明堂諸侯以孟春之月朝於
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於祖廟月取一政而行之蓋所
以和隂陽順天道也如此則禍亂不生灾害不作矣故
仲尼美而稱之曰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人君以其禮
[012-11b]
告廟則謂之告朔聽視此月之政則謂之視朔亦曰聽
朔雖有三名其實一也今禮官議稱按經史正文無天
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臣謹按春秋文公十年閏十月不
告朔穀梁𫝊曰閏附月之餘日天子不以告朔左氏傳
曰不告朔非禮也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
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臣據此文則天
子閏月亦告朔矣寜有他月而廢其禮者乎博考經籍
其文甚著何以明之周禮太史職云頒告朔於邦國閏
[012-12a]
月告王居門終月又禮記玉藻云閏月則闔門左扉立
於其中並是天子閏月而行告朔之事也禮官又稱玉
藻天子聽朔於南門之外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
政於邦國都鄙干寳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此
即玉藻之聽朔矣今每嵗元日通天宫受朝頒時令布
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諸州朝集使等咸列於庭此聽朔
之禮畢而合於周禮玉藻之文矣禮論及三禮義宗江
都集禮貞觀禮顯慶禮及祠令並無王者告朔之事者
[012-12b]
臣謹按玉藻云𤣥冕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
之外鄭𤣥注云朝日春分之時也東門皆謂國門也明
堂在國之陽每月就其時之堂而聽朔焉卒事反宿於
路寢凡聽朔必以特牲告其時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
王臣謂今嵗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讀時令及布政自是
古禮孟春上辛總校受十二月之政藏於祖廟之禮耳
而月取一政頒於明堂其義昭然有未行也即如禮官
所言遂闕其事臣又按禮記月令天子每月居青陽明
[012-13a]
堂總章𤣥堂即是每月告朔之事先儒舊說天子行事
一年十八度入明堂大享不問卜一入也每月告朔十
二入也四時迎氣四入也巡守之年一入也今禮官立
議惟嵗首一入耳與先儒既異在臣亦不敢同鄭𤣥云
凡聽朔告其帝臣愚以為告朔之日則五方上帝之一
帝也春則靈威仰夏則赤熛怒秋則白招拒冬則汁光
紀季月則含樞紐也並以始祖配之焉人帝及神列在
祀典亦於其月而享祭之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
[012-13b]
其禮廢欲去其羊孔子以其羊存猶可識禮羊亡其禮
遂廢故云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也漢承秦滅學庶事草
創明堂辟雍其制遂闕漢武帝封禪始建明堂於泰山
既不立於京師所以無告朔之事至漢平帝元始中王
莽輔政庶㡬復古乃建明堂辟雍為禘祫祭於明堂諸
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餘人助祭畢皆益户賜爵及
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漢末喪亂尚𫝊其禮爰至後漢
祀典仍存明帝永平二年郊祀五帝於明堂以光武配
[012-14a]
祭牲各一犢奏樂如南郊董卓西移載籍湮滅告朔之
禮於此而墜暨乎晉末戎馬生郊禮樂衣冠掃地總盡
暨於元帝過江是稱狼狽禮樂制度南遷盖寡彞典殘
缺無復舊章軍國所資臨事議定既闕明堂寧論告朔
宋朝何承天纂集舊文以為禮論雖加編次事則闕如
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而已
隋大業中煬帝命學士撰江都集禮則抄撮禮論更無
異文貞觀顯慶禮及祠令不言告朔者蓋為厯代不𫝊
[012-14b]
所以其文遂闕各有由緒不足依據今禮官引為明証
在臣誠實有疑陛下肇建明堂聿遵古典告朔之禮猶
闕舊章欽若稽古應須補葺若每月聽政於事亦煩孟
月視朔恐不可廢上又令春官廣集衆儒取方慶所奏
議定得失當時大儒成均博士吴陽吾太學博士郭山
惲奏曰臣等謹按周禮禮記及三傳皆有天子告朔之
禮天子頒告朔於諸侯秦政滅詩書由是告朔禮廢今
若循古頒朔每月依行禮貴隨時事須沿革望依方慶
[012-15a]
議用四時孟月朔日及季夏於明堂修復告朔之禮以
頒天下其帝及神請依方慶用鄭𤣥議告五時帝於明
堂上則嚴配之道通於神明至孝之徳光被四海從之
神龍元年九月五日親祠昊天上帝皇地祇於明堂以
髙宗天皇大帝配永泰三年正月禮儀使杜鴻漸等奏
冬至祀昊天上帝孟冬祀神州請以髙祖神堯大聖大
光孝皇帝配孟夏雩祀昊天上帝請以太宗文武大聖
大廣孝皇帝配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請以肅宗
[012-15b]
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宗配享臣與禮官學官憑據經
文講求正義事皆明白理無可疑去年又與薛頎歸崇
敬同見延英備承聖㫖祖宗配祭宜以殷周為法昊天
時祀一遵皇唐之禮徳音詳定乆未施行制曰可
元和元年八月太常禮院奏曰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
上帝謹按孝經云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謹按經
文今太廟附享禮畢大享之日准禮合奉皇考順宗至
德大聖大安孝皇帝配神作主詔曰敬依典禮
[012-16a]
十五年五月太常禮院奏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
謹按禮文皇考配坐今年季秋准禮合奉憲宗聖文章
武皇帝配神作主詔曰敬依典禮
  廟制度
武徳元年六月六日立四廟於長安通義里備法駕迎
宣簡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祔於太廟貞觀九年
命有司詳議廟制諫議大夫朱子奢議曰臣等謹按漢
丞相韋𤣥成奏立五廟諸侯同五劉子駿議開七祖邦
[012-16b]
君降二鄭司農踵𤣥成之轍王子雍揚國師之流分塗
並馳各相師祖遂令厯代祧祀多少參差𫝊稱名位不
同禮亦異數易云卑髙以陳貴賤位矣豈非尊君卑佐
升降無舛所貴禮者義在兹乎若使天子諸侯俱立五
廟是賤可以同貴臣可以濫主名器無准冠履同歸禮
亦異數義將安設且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
五廟天子五廟纔與子男相埒以多為貴何所表乎愚
以為諸侯立髙祖已下并太祖五廟一國之貴也天子
[012-17a]
立髙祖已上并太祖七廟四海之尊也降殺以兩禮之
正焉伏惟聖祖在天山陵有日祔祖嚴配昭事在斯宜
依七廟用崇大禮庶前依晉宋傍惬人情中書侍郎岑
文本議曰自義乖闕里學滅秦庭而宗廟制度典章散
逸習所傳而競偏說是所見而起異端自昔迄今多厯
年代語其大略兩家而已祖鄭𤣥者則陳四廟之制述
王肅者則引七廟之文貴賤混而莫辨是非紛而不定
陛下誠宜定一代之宏規為萬世之彝則臣等奉述睿
[012-17b]
㫖討論載籍紀七廟者實多稱四廟者蓋寡校其得失
昭然可見春秋穀梁傳及禮記王制祭法禮器孔子家
語並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尚書咸
有一徳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徳至于荀卿孔安國劉歆
班彪父子孔晁虞喜干寳之徒商較古今咸以為然故
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是以晉宋齊
梁皆依斯義立親廟六豈非有國之茂典不刋之休烈
乎若使違羣經之正說從累代之疑議背子雍之篤論
[012-18a]
尊康成之舊學則天子之禮下逼于大臣諸侯之制上
僭于王者非所謂尊卑有序名分不同者也臣等參議
請依晉宋故事立親廟六其祖宗之制式遵舊典制從
之于是增修七廟始崇祔𢎞農府君及髙祖神主并舊
四室為六室焉初議欲立七廟以凉武昭王為始祖太/子左庻子于志寜以為武昭逺祖非王
業所因不可為/始祖竟從之
貞觀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禮部尚書許敬宗奏皇
祖𢎞農府君廟應迭毁謹按舊儀漢丞相韋𤣥成以為
[012-18b]
毁主瘞埋但萬國宗享有所從來一旦瘞埋事不允惬
晉博士范甯意欲别立廟奉征西等主安置其中方之
瘞埋頗叶情理然事無典故亦未足依又議者言毁主
藏于天府按天府祥瑞所藏本非斯意今准量去祧之
外猶有壇墠祈禱所及竊謂合宜今時廟制與古不同
共堂别室西方為首若在西夾之中仍處尊位祈禱則
祭未絶祗享方諸舊義情實可安𢎞農府君廟逺親宜
殺詳據舊章禮合迭毁臣等㕘詳遷奉神主於夾室本
[012-19a]
情篤敬在理為允從之其月二十八日太宗文皇帝祔
于太廟遷宣皇帝神主於夾室初有司請依典禮上欲/留神主於内寝旦夕申
如在之敬有詔停祠廟英國公李勣等抗表固請曰竊/以祖功宗徳節中之明典武穆文昭嚴配之洪法愛敬
之至率由兹道禮有節文事經列聖茍違斯義國家貽/恥况逾月之外須伸大祫下管登歌發暢雅頌郊天配
帝光華勲烈如停祔禮諸美咸棄/伏願取法前王垂訓翼子乃許焉
神龍九年五月東都創制太廟太常博士張齊賢建議
曰昔荀卿子云有天下者事七代有一國者事五代則
天子七廟古今達禮故商書稱七世之廟可以觀徳祭
[012-19b]
法稱王立七廟一壇二墠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
與太祖之廟而七莫不尊始封之君謂之太祖太祖之
廟百代不遷祫祭之禮毁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毁之廟
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廟太祖東嚮昭南嚮穆北嚮太
祖者商之𤣥王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更無始祖但
商自𤣥王已後十有四代至湯而有天下周自后稷已
後十有七代至武王而有天下其間世數既逺遷廟親
廟皆出太祖之後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其後漢髙
[012-20a]
受命無始封祖即以髙皇帝為太祖太上皇髙帝之父
立廟享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為尊於太祖故也魏武
創業文帝受命亦即以武帝為太祖其髙皇太皇處士
君等並為屬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晉宣創業武帝受
命亦即以宣帝為太祖其征西豫章潁川京兆府君等
亦以屬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厯兹已降至於有隋宗
廟之制斯理不易故宇文氏以文皇帝為太祖隋室以
武元皇帝為太祖國家誕受天命累聖重光景皇帝始
[012-20b]
封唐公實為太祖中間世數既近列在三昭三穆之内
故國家太廟惟有六室其𢎞農府君宣光二帝尊於太
祖親盡則遷不在昭穆合食之數今皇極再造孝思匪
寜奉二月十九日勅七室已下依舊號尊崇續又奉三
月一日勅既立七廟須尊崇始祖速令詳定者伏尋禮
經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周朝太祖之外
以周文王為始祖不合禮經或又引白虎通義云后稷
為始祖文王為太祖武王為太宗及鄭𤣥注詩詩雍序
[012-21a]
云太祖為文王說者以為其義不然何者彼以禮王者
祖有功而宗有徳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故謂文王為
太祖耳非祫祭羣主合食之太祖今之議者或有欲立
凉武昭王為始祖者殊為不可何者昔在商周稷契始
封湯武受命湯武之興祚由稷契故以稷契為太祖即
皇家之景皇帝是也凉武昭王勲業未廣後王失守國
土不𫝊景皇帝始封實基明徳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
西凉之逺構考之前古實乖典禮魏氏不以曹參為太
[012-21b]
祖晉氏不以殷王卬為太祖宋氏不以楚元王為太祖
齊梁不以蕭何為太祖陳隋不以胡公楊震為太祖則
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為太祖乎漢之東京大議郊祀
多以周郊后稷漢當郊堯制下公卿議者僉同帝亦然
之惟杜林正議獨以為周家之興祚由后稷漢業特起
功不緣堯祖宗故事所宜因循竟從林議又𫝊稱欲知
天上事問長人以其近也武徳貞觀之時主聖臣賢其
去凉武昭王蓋亦近於今矣當時不立者以必不可立
[012-22a]
故也今既年代寖逺乃復立之是非三祖三宗之意實
恐景皇失職而震怒武昭虚位而不答非社稷之福也
宗廟事重祫祭禮崇先王以之觀徳或者不知其說既
灌而往孔子不欲觀之今朝命惟新宜應慎禮祭神如
在理不可誣請凖勅加太廟為七室享宣皇帝以備七
世其始祖不合别有尊崇太常博士劉承慶尹知章又
議曰謹按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此載
籍之明文古今之通制皇唐稽考前範詳採列辟崇建
[012-22b]
宗靈式遵斯典但以開國之主受命之君王迹有淺深
太祖有逺近昔湯武受命祚因稷卨太祖代逺出於昭
穆之上故七廟可全若夏繼唐虞功非由鯀漢除秦項
力不因堯及魏晉經國周隋撥亂皆勛崇近代祖業非
逺受命始封之主不離昭穆之親故肇立宗祊罕聞全
制夫太祖以功建昭穆以親崇有功百代而不遷親盡
七葉而當毁或以太祖代淺廟數非備至於昭穆之上
逺立合遷之君曲從七廟之文深乖迭毁之制皇家千
[012-23a]
齡啟旦六葉重光景皇帝濬徳啓唐代數猶近號雖崇
於太祖親尚列於昭穆且臨六室之位未申七代之尊
是知太廟當六未合有七故先朝惟有宣光景元神堯
文武六代親廟大帝登遐神主升祔於廟室以宣皇帝
代數當滿凖禮復遷今止有光皇帝已下六代親廟非
是天子之廟數不當有七本由太祖有逺近之異故初
建有多少之殊敬惟三后臨朝代多儒雅神祊事重禮
豈虚存規模可沿理難變革宣皇既非始祖又廟無祖
[012-23b]
宗之號親盡既遷其廟不合重立若禮終運往建議復
崇實違王制之文不合先朝之㫖請依貞觀之故事無
改三聖之宏規光崇六室不虧古義其時有制令宰臣
更加詳定禮部尚書祝欽明等奏言博士三百人自分
兩議張齊賢以始同太祖不合更祖昭王劉承慶以王
制七廟不合重崇宣帝臣等商量請依張齊賢以景皇
帝為太祖依劉承慶尊崇六室從之
二年八月崇祔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世祖元皇帝髙祖
[012-24a]
神堯皇帝太宗文武聖皇帝皇考髙宗天皇大帝皇兄
義宗孝敬皇帝于東都之太廟親行享獻之禮樂章並/用貞觀
舊/詞
開元四年七月十八日太常卿姜皎及禮官太常博士
陳貞節蘇獻等上七廟昭穆議曰禮天子三昭三穆與
太祖為七昭穆迭毁而太祖常存聖人之大典也若禮
名不正則奠獻無序矣謹按中宗孝和皇帝在廟七室
已滿今睿宗大聖真皇帝是中宗之弟以六月升遐甫
[012-24b]
及仲冬禮當遷祔但兄弟入廟古則有焉遞遷之禮昭
穆須正謹按禮論晉太常賀循議云禮兄弟不相為後
也故殷之盤庚不序於陽甲而上繼於先君漢之光武
不嗣於孝成而上承於元帝又曰晉惠帝無後懐帝承
統懷帝自繼於世祖而不繼於惠帝其晉惠帝當同陽
甲孝成别出為廟又曰若兄弟相代則共是一世昭穆
位同不可兼毁二廟此蓋禮之常例也荀卿子曰有天
下者事七世謂從禰已上也尊者統廣故恩及逺祖若
[012-25a]
旁容兄弟上毁祖考此則天子有不得全事於七世之
義也孝和皇帝有中興之功而無後嗣請同殷之陽甲
漢之成帝出為别廟時祭不虧大祫之辰合食太祖奉
睿宗神主升祔太廟上繼髙宗則昭穆永正獻祼長序
此萬代之典敢不颺言從之初令以儀坤廟為中宗廟/至八月九日勅宜於太廟
西少府監賜坊别造中宗廟𨽻入太廟署開元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復中宗神主于西廟十六日祔睿宗昭成
皇帝主/於太廟
十一年四月國子祭酒徐監上表曰臣謹按禮稽命徴
[012-25b]
虞夏五廟殷六廟周七廟諸侯五廟而魯用天子之禮
并后稷姜嫄為七廟故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
代不相襲禮伏以中宗孝和皇帝受命中興化人以徳
雖别廟薦享而聖心未安將革前規移入太廟臣恭詳
自古廟制夏殷周漢各自立廟不同一處漢光武以中
興崇儉故七室共堂而厯代尊行以為折衷今太廟七
室皆有神主孝和皇帝既須入廟先有夾室見空望奉
移安此室内既同太廟八室祭享是同在於情理實為
[012-26a]
允惬五月一日遷中宗神主祔於太廟其年七月二日
詔曰朕聞王者乘時以設敎因事以制禮沿革以從宜
為本取舍以適㑹為先故損益之道有殊質文之用斯
異且夫至徳之謂孝所以通於神明大事之謂祀所以
䖍於宗廟當覽古典爰詢廟制逺則殷周事異近則漢
晉道殊雖禮文之不同固嚴敬之無二况恩以降殺而
疎廟以遷毁而廢雖式瞻古訓禮則不違而永言孝思
情所未足其祧室宜别為正室將使親而不盡逺而不
[012-26b]
祧廟以存貎宗由尊立俾使四時式薦不闕於毁主百
代靡遷匪惟於始廟所謂變以合禮動而得中嚴配之
典克崇肅雍之美兹在太廟宜置九室令所司擇日啓
告移造
㑹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孟州池水縣虎牢關是太
宗擒王世充竇建徳之地關城東峯有髙祖太宗像在
一堂之内伏以山河如舊城壘猶存威靈皆畏於軒䑓
風雲疑還於豐沛誠宜百代嚴奉萬邦所瞻西漢故事
[012-27a]
祖宗所嘗行幸皆令郡國立廟今縁定覺寺理合毁拆
望取寺中大殿材木於東峯改造一殿四面兼置垣牆
伏望號為昭武以昭聖祖受功之盛興功日望令差東
都分司郎中一人薦告至畢功日别差使展敬制可王/者
大勲被于率土宗社之典敬/而不私郡國立廟非古也
六年五月禮儀使奏武宗昭肅皇帝祔廟并合祧去舊
廟等事伏以自敬宗文宗武宗兄弟相及已厯三朝昭
穆之位與承前不同所可疑者其事有四一者兄弟昭
[012-27b]
穆同位不相為後二者已祧之主復入舊廟三者廟數
有限無後之主則宜出置别廟四者兄弟既不相為後
昭為父道穆為子道則昭穆班不合異位據春秋文公
二年躋僖公何休云躋升也謂西上也惠公與莊公當
同南西上隠桓閔僖當同西北上孔頴達亦引斯義釋
經又賀循云殷之盤庚不序陽甲漢之光武上繼元帝
晉元簡文皆用此義盖以昭穆位同不可兼毁二廟故
也尚書云七世之廟可以觀徳且殷家兄弟相及有至
[012-28a]
四帝不及祖禰何容更言七代於理無疑矣二者今已
兄弟相及同為一代矯前之失則合復祔代宗神主於
太廟或疑已祧之主不宜更入太廟者按晉元明之時
已遷豫章潁川矣及簡文即位乃元帝之子故復豫章
潁川二神主於廟又國朝中宗已祔太廟至開元四年
乃出致别廟至十年置九廟而中宗主復入太廟則已
遷復入亦可無疑矣三者廟有定數無後之主出置别
廟者按魏晉之初主多同廟盖取上古清廟一宫尊逺
[012-28b]
神祇之義自後晉武所立之廟雖云七主而實六代盖
景文同位故也又按魯立姜嫄文王之廟不計昭穆以
尊尚功徳也晉元帝上繼武帝而别享惠懐愍三帝時
賀循等諸儒議别立廟親逺義疎都邑遷異于理無嫌
也今以文宗棄代纔六年武宗甫爾祔上遽移别廟不
齒宗祖在於有司非所宜議四者添置廟室按禮論晉
太常賀循云廟以客主為限無拘常數故晉武帝時廟
有七主六代至元帝明帝廟皆以十室及穆簡三帝皆
[012-29a]
至十一室自後雖遷故祔新大抵以七代為凖而不限
室數伏以江左名儒通賾覩奧事有明據足可施行今
若不行是議更以迭毁為制則當上及髙曾未盡之親
而有不忍臣子恩義之道謹備討古今參校經史上請
復代宗神主於太廟以存髙曾之親下以敬宗文武二
宗同為一代于太廟東間添置兩室定為九代十一室
之制以全臣子恩敬之義庶將協大順之宜得變禮之
正折古今之紛互立羣疑之杓指俾因心廣孝永燭於
[012-29b]
皇明昭徳事神無虧於聖代勅㫖宗廟事重實資參詳
宜令尚書省兩省御史䑓四品已上官大理卿京兆尹
集議聞奏尚書左丞鄭涯等奏夫禮經垂訓莫重於嚴
配必參損益之道則合典禮之文况有明徴是資折衷
伏以自敬宗文宗武宗三廟祠位皆以兄弟考於前代
理有顯據今謹詳禮官所奏並上稽古文旁摭史氏協于
通變允謂得宜臣等商量伏請並依禮官所議從之
 唐㑹要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