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4 欽定國子監志-清-梁國治 (master)


[05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國子監志卷五十五
  藝文一
  奏議附
   元
   論建學校疏        博果宻
   臣等聞之學記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
   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故古之王
[054-1b]
   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蓋自堯舜禹湯文武之
   世莫不有學故其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為後
   世所法降至漢朝亦建學校詔諸生課試補官
   魏道武帝起自北方既定中原增置生員三千
   儒學以興此厯代皆有學校之證也臣等今復
   取平南之君建置學校者為陛下陳之晉武帝
   嘗平吳矣始起國子學隋文帝嘗滅陳矣俾國
   子寺不𨽻太常唐髙祖嘗滅梁矣詔諸州縣及
[054-2a]
   鄉並令置學及至太宗數幸國學增築學舎至
   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學亦増生員其書算
   各置博士乃至髙麗百濟新羅髙昌吐蕃諸國
   君長亦遣子弟入學國學之内至八千餘人髙
   宗因之遂令國子監領六學一曰國子學二曰
   太學三曰四門學四曰律學五曰書學六曰算
   學各置生徒有差皆承髙祖之意也然晉之平
   吳得户五十二萬而已隋之滅陳得郡縣五百
[054-2b]
   而已唐之滅梁得户六十餘萬而已而其崇重
   學校已如此況我堂堂大國奄有江嶺之地計
   亡宋之户不下千萬陛下神功自古未有而非
   晉隋唐之所敢比也然學校之政尚未全舉臣
   竊惜之臣等嚮被聖恩俾習儒學欽惟聖意豈
   不以諸色人仕宦者常多䝉古人仕宦者常少
   而欲臣等曉識世務以任陛下之使令乎然以
   學制未定朋從數少譬猶責嘉禾於數苗求良
[054-3a]
   驥於數馬臣等恐其不易得也為今之計如欲
   人材衆多通習漢法必如古昔編立學校然後
   可若曰未暇宜且於大都宏闡國學擇䝉古人
   年十五以上十嵗以下質美者百人百官子弟
   與凡民俊秀者百人俾廪給各有定制選徳業
   充備足為師表者充司業博士助教而教育之
   使其教必本于人倫明乎物理為之講解經𫝊
   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其下復立數
[054-3b]
   科如小學律書算之類每科設之教授各令以
   本業訓導小學科則令讀誦經書教以應對進
   退事長之節律科則専令通曉吏事書科則専
   令曉習字畫算科則専令熟嫻算數或一藝通
   然後改授或一日之間更次為之俾國子學官
   總領其事常加㸃勘務要俱通仍以義理為主
   有餘力者聴令學作文字日月嵗時隨其利鈍
   各責所就功課程其勤惰而賞罰之勤者則升
[054-4a]
   之上舎惰者則降之下舎待其改過則復升之
   假日則聴令學射自非假日無故不令出學數
   年以後上舎學生業有成就者乃聴學官保舉
   䝉古人若何品級諸色人若何仕進其未成就
   者且令依舊學習俟其可以從政然後嵗聴學
   官舉其賢者能者使之依例入仕其終不可教
   者三年聴令出學凡學政因革生員增減若得
   不時奏聞則學無弊政而天下之材亦皆觀感
[054-4b]
   而興起矣然後續立郡縣之學求以化民成俗
   無不可者臣等愚幼見於書聞於師者如此未
   敢必可行伏望聖慈下臣此章令諸老先生與
   左丞王贊善等商議條奏施行臣等不勝至願
   元史/本𫝊
   國學議          袁 桷
   成周國學之制畧見于大司樂其遺禮可法者
   見于文王世子三代而上詳莫得聞焉漢武表
[054-5a]
   章六經興太學至後漢為尤盛唐制微附益之
   而其制愈加詳宻今可考也宋朝承唐之舊而
   國學之制日隳至于紹興國學愈廢雖名三學
   而國學非真國子矣夫所謂三舎法者崇寧宣
   和之弊也至秦檜而復増之月書季考又甚于
   唐明經帖括之弊唐楊綰嘗曰進士誦當代之
   文而不通經史明經但記帖括或投牒自舉非
   側席待賢之意宋之末造類不出此今科舉既
[054-5b]
   廢而國朝國學定制深有典學教胄子之古意
   倘得如唐制五經各立博士俾之専治一經互
   為問難以盡其義至于當世之要務則畧如宋
   胡瑗立湖學之法如禮樂刑政兵農漕運河渠
   等事亦朝夕誦習庻足以見經濟之實徃者朱
   子議貢舉法亦欲以經説㑹萃如詩則鄭氏歐
   陽氏王氏吕氏書則孔氏蘇氏吳氏葉氏之類
   先儒用心實欲見之行事自宋末年尊朱子之
[054-6a]
   學唇腐舌敝止於四書之註凡刑獄簿書金穀
   戸口靡宻出入皆以為俗吏而爭鄙斥清談危
   坐卒至國亡而莫可救近者江南學校教法止
   於四書髫齔諸生相師成風字義精熟蔑有遺
   忘一有詰難則茫然不能以對又近於宋世之
   末尚甚者知其學之不能通也於是大言以葢
   之議禮止於誠敬言樂止於中和其不渉史者
   謂自漢而下皆霸道其能詞章也謂之玩物䘮
[054-6b]
   志又以昔之大臣見於行事者皆本於節用而
   愛人之一語功業之盛何所不可殊不知通達
   之深者必悉天下之利害灌膏養根非終於六
   經之格言不可也又古者教法春夏學干戈秋
   冬學羽籥若射御書數皆得謂之學非若今所
   謂而止儒者博而寡要故世嘗以儒詬誚由國
   學而化成於天下将見儒者之用不可勝盡儒
   何能以病於世哉清容居/士集
[054-7a]
   請作養人材以宏治道疏   葉 李
   臣欽覩先帝詔書當創業時軍務繁夥尚招致
   士類今陛下混一區宇偃武修文可不作養人
   材以宏治道各道儒學提舉及郡教授實風化
   所係不宜罷請復立提舉司専提調學官課諸
   生講明治道而上其成才者於太學以備録用
   凡儒户傜役乞一切蠲免元史/本𫝊
   乞増廣國學生員狀畧    蘇天爵
[054-7b]
   昔者世祖既定中原肇新百度知為治必資於
   賢者養賢必本於學宫至元七年初命中書左
   丞許衡為國子祭酒以教公卿大夫之子弟是
   時學徒未有定額其後政教既修學者寖廣迨
   至仁宗増多至四百員然而近嵗以來員額已
   滿至使胄子無從進學殊非祖宗開設學校廣
   育羣材之美意蘇天/爵集
   明
[054-8a]
   論太學疏         李 賢
   竊惟太學者天下貢士所萃乃育賢成材之地
   故天下之士所以賢所以材胥此焉出所以盛
   所以衰胥此焉係然則生民之休戚風俗之美
   惡國家之安危豈不皆闗于此哉洪惟太祖髙
   皇帝聖神文武平定天下定鼎金陵首崇是道
   方是之時宫殿城池未盡完也百府諸司未盡
   創也佛寺僧道未盡舉也乃建太學於國宏其
[054-8b]
   規模極其壯麗凡所以教士之法戒士之條居
   士之所養士之具無不詳審周宻完備又慮表
   率之職實難其人務選天下學明行修望重海
   内所向慕士大夫所依歸足以師表一代名葢
   一時者然後命為祭酒崇以師道以振文風以増
   士氣其愛諸生如慈母之顧嬰兒貴之若席上
   之珍恩惠極隆無以加尚於是天下之士入太
   學者居無不正習無不端衣無不具食無不足
[054-9a]
   無饑寒之亂心無邪僻之墮行其所事者治禮
   義明人倫窮修已治人之方務致君澤民之術
   故當時賢才俊傑之士濟濟輩出布列中外大
   綱一正萬目畢張自古太平之盛未能或之先
   也易曰聖養賢以及萬民其斯之謂與永樂初
   年駕臨北京太學之設因元之舊凡百規制未
   暇増新洪熙宣徳以來因仍未舉至其教戒居
   養之道頺然廢弛不遑介意師儒之職率皆庸
[054-9b]
   常學行荒疎無從矜式雖有遺規不過承虚名
   為具文踵因循應故事而已於是天下之士入
   太學者蔑教戒之嚴無居養之正置禮義為外
   物輕亷恥如錙銖使其人居官不過志于富貴
   而已尚何望其尊主庇民建功立業乎夫近朱
   者赤近墨者黒居處所致無怪其然也嗚呼天
   下之士修之于庠序壞之于太學賈誼所謂可
   為太息者也今陛下春秋鼎盛纘成大統凡一
[054-10a]
   舉措不可不慎舉所當舉則天下之人莫不懽
   心措所不當措則天下之人莫不解體可不慎
   哉我國家建都北京以來有廢弛而不舉有創
   新而不措者所廢弛者莫甚于太學所創新者
   莫多于佛寺舉措如是臣以為舛矣然成事不
   説廢者當舉若重修太學極壯麗不過一佛寺
   之所費況佛寺無益于朝廷而太學實闗于治
   體伏願皇上興廢舉墜乞勅該部計料興工一
[054-10b]
   新太學作養人才重選師儒厚加眷注果能此
   道將見數年之後賢才濟濟文風大振生民於
   是乎安天下於是乎治我太祖養賢及民之效
   復見于今日太平之盛不期自至而國家社稷
   永享無窮之福矣臣性質凡陋無所知識偶有
   所見豈敢隠黙冐干天聴不勝惶汗之至古禳/録
   請廣儲書籍議       邱 濬
   臣按宋朝以文為治而於書籍一事尤切用心
[054-11a]
   厯世相承率皆崇尚屢下詔書捜訪遺書或給
   以賞或賜以官凡可以得書者無不留意然猶
   慮其或有非常之變每卷皆有副本分貯各所
   是以真宗時崇文秘閣災而猶存太清樓之儲
   徽宗設官提舉募工繕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
   清樓一置秘閣其寓意深矣我朝不専設管閣
   官凡前代所謂省監皆歸于翰林院専設官以
   司經籍圖書名曰典籍國家所有古今載籍皆
[054-11b]
   在所掌又於國子監設典籍一員司太學所有
   經籍及板本之屬臣攷唐人謂人之博學曰行
   秘書而宋之評詩者亦曰胸中無國子監不可
   讀杜詩凡書史之有訛舛者必校正之以監本
   則此二者乃自古貯經籍之所我朝館閣之職
   凡前代所謂集賢院崇文院秘書省秘閣皆不
   復置惟於翰林太學置此二員今翰林院祕藏
   皆在文淵閣其典籍固有所職掌惟兩京太學
[054-12a]
   典籍㡬於虚設臣聞永樂中太宗皇帝肇建北
   京勅翰林院凡南京文淵閣所貯古今書籍自
   一部至百部以上各取一部送京餘悉封識收
   貯如故則是兩京皆有貯書也夫天下書盡歸
   内府人家所有者蓋亦無多其間多有人家所
   無者今幸猶存萬一有所疎失則永絶矣今國
   家無事正天子崇儒右文之時忍使古聖賢垂
   世立教之言載道為治之具𫝊之千百年者一
[054-12b]
   旦有意外之變或至今而盡冺豈不貽千古之
   永嘆哉臣請勅内閣儒臣將兩京文淵閣書籍
   凡有副本于南京内閣及南北兩監各分貯一
   本其無副本者將本書發下兩監勅祭酒司業
   行取監生鈔録給與人匠紙筆責令各堂教官
   校對不限年月陸續付本監典籍掌管如此則
   一書而有數本藏貯又各異所永無疎失之虞
   矣文莊/集
[054-13a]
   維持風教疏        謝 鐸
   竊惟人倫風教所先人倫不可以不明也臣願
   正祀典以究明倫之實仕途風教所繫仕途不
   可以不清也臣願重科貢以清入仕之途冗員
   風教之濫冗員不可以不革也臣願革冗員以
   重京府之制捷徑風教之羞捷徑不可以不塞
   也臣願塞捷徑以澄國學之源臣愚近覩禮部
   尚書傅瀚等為地震事題准各該衙門條陳所
[054-13b]
   見臣知天下之事所當言者不止於此蓋凡政
   本之蠧蝕官師之黷濫生民之困苦軍士之疲
   困災異之迭見邊境之失寧是皆宗社安危之
   所闗而朝廷宵旰所急者顧以啟沃論諫各有
   攸司而出位言髙尤在所諱惟是四者闗風教
   學校之務也臣雖不才職專學校又豈容終于
   隠黙而不一言之哉用是條列所見輒敢冐昧
   以陳惟聖明加之意焉天下幸甚斯文幸甚臣
[054-14a]
   不勝戰慄待罪之至一日正祀典以究明倫之
   實臣愚竊惟學校之設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
   莫先于父子子雖齊聖不先父食奈何承訛襲
   故以顏曽思三子配饗於上而其父則皆列祀
   廡下冠履倒置有是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于闕
   里立廟祀叔梁紇而配以顏路曽晳孔鯉諸賢
   如先儒熊去非之説庻㡬各全其尊而神靈安
   妥矣人倫莫大于君臣殷之頑民猶不忍忘紂
[054-14b]
   奈何忘君事讐若吳澄者親為有宋之遺臣&KR0804
   然前元之官禄名節掃地何復言哉宜律以春
   秋大義罷黜從祀以從莽大夫之列庻㡬不掩
   其惡而人心愜服也此前一事人雖屢言而未
   見施行此後一事臣亦嘗言而未䝉俞允臣非
   不知重復覼縷言之誠為可恨特以每當奉祀
   對越之際輒起頻蹙不安之心心所不安又不
   得不發之言耳如䝉聖鍳乞勅禮部翰林院重
[054-15a]
   加考定使祀典以正人倫以明則所以維持風
   教者不淺二曰重科貢以清入仕之途臣愚竊
   惟科貢之設皆所以羅天下之賢才而用之也
   科舉一途雖稱得人奈何考試等官類皆御史
   方面之所辟召職分既卑學亦與稱恩之所加
   勢亦隨之於是又以外簾之官預定去取或者
   多為防閑而實則闗節内外相應悉慿指麾而
   科舉之法日壞矣臣愚乞勅兩京大臣各舉部
[054-15b]
   屬等官素有文行者取自上裁每布政司特差
   二員以為主考如往嵗諸臣之所建白者庻㡬
   前弊稍革而真才亦可以漸得矣嵗貢一途雖
   近有之但近來提學等官類從姑息試廩之初
   不以勢聴則以賄行不以濟貧則以優老及其
   來貢之際又聴其自乞願為教職往往名為陛
   考而實則虚文上下相䝉迄無可否而嵗貢之
   法益壞矣臣愚乞勅禮部將嵗貢願授教職者
[054-16a]
   先送翰林院國子監按月考試期年之間擇其
   果通三塲者方許陛考授以職事庻㡬前弊稍
   革而教官亦不至于甚濫矣凡此二者揆之人
   情格例未免窒碍難行臣竊反覆思之積弊之
   深如此必得出自宸㫁力加斡旋然後科貢可
   重仕途可清而所以維持風教者不外是矣三
   曰革冗員以從京府之制臣愚竊惟京國四方
   之極天下所視以為凖則者也竊見順天應天
[054-16b]
   實為京府大興宛平江寧上元四縣皆為附郭
   見今學校之設惟二府有之而四縣皆未嘗有
   蓋雖統於所屬轄實以府學之生徒悉皆四縣
   之俊秀與其儲養之濫不若選擇之精之為愈
   也不然豈以京國首善之地而惜此一學校之
   官哉今天下附郡縣分不拘多寡俱各有學其
   視京府實為冗濫臣愚請從順天應天之制凡
   附郭一縣例増廩膳十名隨其縣之多寡以為
[054-17a]
   增益上以府縣教授兼領其事生員雖益而官
   不多庻㡬冗員稍革而風教之責亦稍重矣臣
   亦熟知今之為官者類喜添設而難于裁減殊
   不知増一官則増一官之費寛一分則民受一
   分之賜天下冗員之可減者寧止是哉四曰塞
   捷徑以澄國學之源臣愚竊惟國學聚天下之
   英才而教育之皆所以備國家他日之任使也
   選之科貢猶恐未精近年以來大開捷徑如納
[054-17b]
   馬納粟之徒皆為其有資國用之缺殊不知得
   其利者未什一而受其害者已千百此豈盛世
   所宜有哉往年為因此輩不諳文理凡撥各衙
   門寫本者俱以僱人艱難為辭日前流害其極
   如此如䝉省納乞勅内府等衙門事例許令年
   月相應者送科寫本亦令掛選出身庻㡬怨嗟
   少息而風教之地亦稍清矣臣固知國家養士
   不厭其多但𦂳要所在恩倖之濫進昏曉之雜
[054-18a]
   處殊亦可憂然則捷徑之當塞者又寧止是
   哉桃溪/净稿
  孔廟從祀疏         程敏政
   臣聞古聖王之治天下必以祀典為重所以崇
   徳報功而垂世教淑人心也故有功徳於一時
   者一時祀之更代則已有功德於一方者一方
   祀之踰境則已然猶欲勸一時範一方而不敢
   輕議焉況
[054-18b]
  先師孔子有功徳於天下萬世天下祀之萬世祀
   之則其廟庭之間侑食之人豈可茍焉而已必
   得文與行兼名與實副有功于聖門而無疵於
   公議者庻足以稱崇徳報功之意若非其人豈
   惟
  先師臨之神不願歆將使典模範者莫知所教為
   弟子者莫知所學世教不明人心不淑通于天
   下而施及後世其為闗係豈特一時一方之可
[054-19a]
   比哉邇者言官欲出
  文廟從祀諸賢之有罪者詔禮部集議臣愚亦在
   預議之列疑其所言尚有未盡而議者相持憚
   於改作臣考之於書揆之于心不敢妄為異同
   謹畫一條陳上凟聖覽伏乞皇上丕顯文謨主
   張斯道仍下集議采而行之一洗前代相沿之
   陋習永為百世可遵之典使世教有興起之益
   人心得趨向之公其於治道未為無補一唐貞
[054-19b]
   觀三十一年始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從祀
  孔子廟庭蓋當時聖學不明議者無識謂釋奠先
   師如詩有毛公禮有髙堂生書有伏生之類遂
   為専門訓詁之學為得聖道之𫝊而併及馬融
   等行之至今誠不可不考其行之得失與義之
   可否而釐正於大明有道之世也臣考厯代正
   史馬融初應鄧隲之召為祕書厯官南郡太守
   以貪濁免官髠徒朔方自刺不殊又不拘儒者
[054-20a]
   之節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為梁冀草奏殺忠臣
   李固作西第頌以美冀為正直所羞即是觀之
   則衆醜備於一身五經為之掃地後世乃以其
   空言目為經師使侑坐于
  孔子之庭臣不知其何說也劉向初以獻賦進喜
   誦神仙方術嘗上言黄金可成鑄作不騐下吏
   當死其兄陽城侯救之獲免所著洪範五行𫝊
   最為舛駁使箕子經世之微言流為隂陽術家
[054-20b]
   之小技賈逵以獻頌為郎不修小節專一附㑹
   圖䜟以致貴顯蓋左道亂政之人也王弼與何
   宴倡為清談所註易專祖老莊而范寗追究晉
   室之亂以為王何之罪深于桀紂何休則止有
   春秋解詁一書黜周王魯又註風角等書班之
   於孝經論語蓋異端邪説之流也戴聖為九江
   太守治行多不法懼何武劾之而自免後為博
   士毁武于朝及子賓客為盜繫獄而武平心決
[054-21a]
   之得免則又造謝不慙先儒謂聖禮家之宗而
   身為贓吏子為賊徒可為世鍳王肅在魏以女
   適司馬昭是時昭簒魏之勢已成肅為世臣封
   蘭陵侯官至中領軍乃坐觀成敗及母邱儉起
   兵討賊又為司馬師畫䇿以濟其惡若好佞已
   乃其過之小者杜預所著止有左氏經𫝊集解
   其大節亦無可稱如守襄陽則數饋遺洛中貴
   要紿人曰懼其為害耳非以求益也伐吳之際
[054-21b]
   因斫癭之譏盡殺江陵之人以吏則不亷以將
   則不義凡此諸人其於名教得罪非小而議者
   謂能守其遺經轉相授受以待後學不為無功
   臣竊以為不然夫守其遺經若左邱明公羊髙
   穀梁赤之于春秋伏生孔安國之於書毛萇之
   于詩髙堂生之于儀禮后蒼之於禮記杜子春
   之于周禮可以當之蓋秦火之後惟易以卜筮
   僅存而餘經非此九人則㡬乎熄此其功之不
[054-22a]
   可冺者以之從祀可也若融等不過訓詁此九
   人所傳者耳況其書行于唐唐姑以備經師之
   數祀之今當理學大明之後易用程朱詩用朱
   子書用蔡氏春秋用胡氏又何取于漢魏以來
   駁而不正之人使安享天下之祀哉夫所以祀
   之者非徒使學者誦其詩讀其書將識其人而
   使之尚友也臣恐學者習其訓詁之文于身心
   未必有補而考其奸謟淫邪貪墨怪妄之迹將
[054-22b]
   自甘於效尤之地曰先賢亦若此哉其禍儒害
   道將有不可勝言者矣至于鄭衆盧植鄭元服
   䖍范寗五人雖若無過然其所行亦未能以窺
   聖門所著亦未能以發聖學若五人者得預從
   祀則漢唐以來當預者尚多臣愚乞將戴聖劉
   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八人裭爵罷
   祀鄭衆盧植鄭元服䖍范寗五人各祀于其鄉
   后蒼在漢初説禮數萬言號后氏曲臺記戴聖
[054-23a]
   等皆受其業蓋今禮記之書非后氏則不傳于
   世矣乞加封爵與左邱明等一體從祀則偽儒
   免欺世之名賢者受專門之祀而情文兩得矣
   一
  孔子弟子見于家語自顔回而下七十六人家語
   之書出於孔氏當得其實而司馬遷史記所載
   多公伯寮秦冉顔何三人文翁成都廟壁所畫
   又多蘧瑗林放申棖三人先儒謂後人以所見
[054-23b]
   増益殆未可據臣考宋邢昺論語注疏申棖
  孔子弟子在家語作申續史記作申黨其實一人
   也今廟庭從祀封文登侯在東廡申黨封臨川
   侯在西廡重複無稽一至于此且公伯寮愬子
   路以阻
  孔子乃聖門之蟊螣而
  孔子稱瑗為夫子決非及門之士林放雖嘗問禮
   然家語史記邢昺注疏朱子集註俱不載諸弟
[054-24a]
   子之列秦冉顔何疑亦為字畫相近之訛如申
   棖申黨者但不可考耳臣愚以為申棖申黨位
   號宜存其一公伯寮秦冉顔何蘧瑗林放五人
   既不載於家語七十子之數宜罷其祀若瑗放
   二人不可無祀則乞祀瑗於衛祀放于魯或附
   祭于本處鄉賢祠仍其舊爵以見優崇賢者之
   意亦庻乎其名實相符而不舛于禮也一洪武
   二十九年行人司司副楊砥建議請黜揚雄追
[054-24b]
   崇仲舒太祖髙皇帝嘉納其言而行之主張斯
   道以淑人心可謂大矣然荀況揚雄實相伯仲
   而況以性為惡以禮為偽以子思孟子為亂天
   下以子張子夏子㳺為賤儒故程子有荀卿過
   多揚雄過少之説今言者欲併黜況之祀宜也
   然臣竊以為漢儒莫若董仲舒唐儒莫若韓退之
   而尚有可議者王通是也通之言行先儒之論
   已多大約以為僣經而不得比于董韓云爾臣
[054-25a]
   請㫁之以程朱之説程子曰王通隠徳君子也
   論其粹處殆非荀揚所及若續經之類皆非其
   作然則程子豈私于通哉正因其言之粹而知
   其非僣經之人耳朱子曰文中子論治體處髙
   似仲舒而本領不及爽似仲舒而純不及又曰
   韓子原道諸篇若非通所及者然不免文士之
   習利達之求若覧古今之變措諸事業恐未若
   通之精到懇惻而有條理也至于河汾師道之
[054-25b]
   立出於魏晉佛老之餘迨今人以為盛則固豪
   傑之士也今董韓並列從祀而通不預疑為闕
   典臣又按宋儒自周子以下九人同列從祀而
   尚有可疑者胡瑗是也瑗之言行先儒之論甚
   詳大約以為少著述而不得比于濓洛云爾臣
   亦㫁之以程朱之説程子看詳學記曰宜建尊
   賢堂以延天下道徳之士如胡瑗張載卲雍使
   學者得以矜式朱子小學書亦備載瑗事以為
[054-26a]
   百世之法臣以為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
   過瑗者矧程子於瑗之生也欲致之與張卲並
   居于聖賢之堂其沒也乃不得與張卲並侑於
  宣聖之廟其為闕典甚矣況宋端平二年議増十
   賢從祀以瑗與焉若謂瑗無著述之功則元之
   許衡亦無著述但以身教之懿與瑗相望誠有
   不可偏廢者考之禮有道有徳施教于學者死
   則為樂祖祭于瞽宗鄉先生歿則祭于社若通
[054-26b]
   瑗兩人師道百世如新得加封爵使與衡同列
   祀于學宫最得禮意一自唐宋以來以顔子
   曽子子思孟子配享坐堂上而顔子之父無繇
   曽子之父㸃子思之父鯉皆坐廡下考之禮子
   雖齊聖不先父食而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
   也夫
  孔子之所為教與諸弟子之所以為學者不過明
   此而已今乃使子坐於上父坐於下豈禮也哉
[054-27a]
   若以為此乃論𫝊道之功則自古及今未有外
   人倫而言道者縱出於後世之尊崇非諸賢之
   本意臣恐諸賢於㝠㝠之中必有不安於心而
   不敢享非禮之祀者臣考之元至順三年嘗封
   顔無繇杞國公謚文裕孟子之父孟孫氏亦嘗
   封邾國公臣愚乞下有司於各處廟學如鄉賢
   祠之制别立一祠中祀啟聖王以杞國公顔無
   繇萊蕪侯曽㸃泗水侯孔鯉邾國公孟孫氏配
[054-27b]
   享庶不失以禮尊奉聖賢之意臣又竊觀聖學
   失𫝊千五百年至程朱出而後孟氏之統始續
   則程朱之先亦不可缺况程子之父大中大夫
   封永年伯程珦首識濂溪周子於屬掾之中薦
   以自代而又使二子從游朱子之父韋齋先生
   追謚獻靖公朱松臨沒之時以朱子託其友籍
   溪胡氏而得程氏之學珦以不附王安石新法
   退居於洛松以不附秦檜和議奉祠於閩其厯
[054-28a]
   官行已俱有稱述臣愚乞將永年伯程珦獻靖
   公朱松從祀啟聖王使學者知道學之𫝊有開
   必先明倫之義不為虚文矣篁墩/集
   龜山先生從祀議      程敏政
   謹案諸儒從祀于
  孔門者非有功于斯道不可然道非後學所易知
   也必取證于大儒之説斯可以合人心之公竊
   考程氏遺書及朱子伊洛淵源録所載龜山楊
[054-28b]
   氏行狀墓誌碑文俱稱其造養深逺踐履純固
   温然無疾言遽色與明道程子相似方其學成
   而歸程子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然則是道也豈
   易言哉自兩程子嗣孔孟不𫝊之統及門之士
   得以道見許者龜山一人而已蓋龜山一傳為
   豫章羅氏再𫝊為延平李氏以授朱子號為正
   宗文定胡氏親承指授而春秋之傳作南軒張
   氏上泝淵源而太極之義闡心學所𫝊悉本伊
[054-29a]
   洛使天下之人曉然知虚寂之非道訓詁之非
   學詞華之非藝龜山𫝊道之功不可誣矣崇宣
   之世京黼柄國躋王安石於配享位次孟子而
   頒其新經以取士士尊王安石為聖人不復知
   有
  孔子誦新經為聖言不復知有古訓僭聖叛經凡
   數十年龜山入朝首請黜其配享不令厠
  宣聖之廟廷廢其新經不令蠧學者之心術又請
[054-29b]
   罷綱運以收人心斥和議以張國勢竄權臣以
   正邦憲培主徳以崇治本竑議讜言雖不盡用
   然使天下之人知邪説之當息詖行之當距淫
   詞之當放則龜山衛道之功亦不可掩或有疑
   其出處之際而少其著述之功則亦有可言者
   朱子謂龜山之出惟胡文定公之言最公曰當
   時若聴用決須救得一半而文定亦曰蔡氏焉
   能凂之然則以出處見疑者未考之故也龜山
[054-30a]
   值洛學黨禁之餘指示學者以大本所在體驗
   之功轉相授受而朱子得聞其指訣則見于何
   鎬之書朱子于理一分殊之論稱其年髙徳盛
   而所見益精則見于西銘之跋要之無龜山則
   無朱子而龜山之道非知徳者殆未可輕議然
   則以著述見少者亦未考之過也又按元史至
   正二十一年因杭州路照磨胡瑜建言已將龜
   山與延平李氏文定胡氏九峯蔡氏西山真氏
[054-30b]
   俱加封爵列從祀以世變不及遍行天下此殆
   近于禮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者然則親講于
   龜山若文定私淑于龜山若朱張咸在侑食而
   近私淑于朱子若蔡真逺私淑于朱子若許吳
   亦在侑食獨其師有𫝊道衛道之功可以繼往
   開來抑邪興正者反不與焉揆之人心誠為闕
   典考大儒之定論㕘前代之過失實伸弟子從
   師之義慰後學向道之心以龜山躋于從祀直
[054-31a]
   合公言謹議同上/
   聖駕臨幸太學謝表     林文俊
   伏以典禮更新百代仰大君之有作辟雍臨幸
   四方占泰運之方隆載舉曠儀聿光舊典懽均
   朝野慶洽天人兹蓋伏遇皇帝陛下聖由天縱
   徳與日新彝倫叙而五典以惇禮樂興而百度
   咸正況兹首善尤在留神黙契聖心大袪俗見
   謂
[054-31b]
  孔子稱王本非禮宜正
  先師之名陋元人塑像為不經特遵皇祖之制别
   祠
  啟聖聿明父子之倫配食先賢盡去公侯之號禮
   無僭凟道益尊崇顧兹典之鼎新煩至尊以賁
   重當薄海同文之日適踐祚一紀之初乃涓令
   辰爰修盛事六龍捧御逺戾止于膠庠萬乗執
   圭親奠釋于
[054-32a]
  先聖崇儒重道稽古諏經喜溢章縫光流簡冊執
   豆籩以奔走乃有三氏之子孫圜橋門而聴觀
   奚止六館之英俊瞻威顔于咫尺奉法語之丁
   寧建皇極以敷言斯其至矣觀人文以成化是
   之謂乎臣等職忝師儒躬逢盛美幸覩大人之
   虎變願先多士以駿奔賜坐而講易書覺叨榮
   之已過教人必先忠孝誓圖報於將來伏願配
   乎天配乎地皇朝綿一統之圖作之君作之師
[054-32b]
   天子介萬年之壽
   途中申明學規事      湛若水
   臣惟太學賢闗之地祭酒風教之首茍非徳行
   道藝卓為儒宗則無以造就人才以輔聖治顧
   臣何人何以堪此拜命以來夙夜兢惕懼不克
   稱以負大戾茫乎若渉淵水罔知津涯悵乎若
   適逺道罔知要路且行且思求得其道及取監
   誌反覆讀之乃見聖祖神宗睿諭良規浩浩乎
[054-33a]
   其渾然示人約矣秩秩乎其燦然示人博矣如
   天之無不覆如地之無不載引而伸之觸類而
   長之以言乎教學之事備矣諸所見行有不容
   贅至于聖諭淵深不無未發之蘊良規寖久容
   有玩弛之虞臣伏覩求言之詔敢陳一得之愚
   謹條六事上聞一曰推聖學以明道術臣伏覩
   洪武十五年二月聖祖勅諭國學師徒有曰古
   今賢能首以學為本次特操持輔弼其所學斯
[054-33b]
   二事既行則善名于兩間矣臣仰見聖祖之學
   與堯舜之精一
  孔子之博約𫝊説告髙宗學古知行之説異世同
   符蓋學也者知也操持也者行也知以覺之行
   以恒之聖學無餘藴矣又本年六月新建國學
   成勅太學生有曰致師于是來生徒以受業期
   在育君子必履
  仲尼之道以助後嗣共安天下蒼生今師徒皆至
[054-34a]
   若不勅以學道之志明以亂常之憲則恐養非
   君子用非賢人臣又仰見大哉皇言實開一代
   道學之源而太宗文皇帝幸學勅諭亦稱太祖
   御筵講書守帝王之心法繼聖賢之道學臣竊
   惟聖祖之所謂道學者其志在於謙柔恭謹其
   道在於明倫理物其實在於孝弟忠信其用在
   於開物成務其藴在於聖經賢𫝊其踐履在於
   誠敬篤實由鄉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平昜明
[054-34b]
   白非有索隐行怪高逺難稽離於日用之常以
   為道也近時士異其習道徳不一而風俗不同
   辭華之士類訾守禮之人雖有後軰萌蘖之時
   生不能勝夫風雨之摧折殊不知祖宗之重道
   學如此盖逺宗先王非道不學非道不用之盛
   心也臣今論學或恐無徴不信請得以同司業
   率監丞博士六堂教官令諸生欽服聖訓以道
   學為標的以知行為工夫以文藝為華彩以事
[054-35a]
   業為結果如木樹之有根本而華實乃成則所
   養所用皆君子賢才昌而天下安矣一曰示大
   公以孚生徒臣伏覩正統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英宗皇帝勅諭北京國子監祭酒有曰南北諸
   生貧富不齊入監或一月或數月或一年二年
   即得撥諸司辦事亦有遂出身者利之能移人
   也有坐監十餘年貧不得出身使之艱難嗟怨
   其寧忍乎又與諸司交通凡辦事者一人有缺
[054-35b]
   干求撥補簡帖動致一二十紙有勢力者終得
   之借曰為勢所逼何不執以奏師之所行如此
   何以表勵學者又曰撥厯事者必依資次不許
   攙越辦事者亦須公當不許狥私但有私相囑
   託輒便聽從不奏聞者必罪不恕臣謹因聖諭
   而推之撥厯一事為務甚小似無闗於師道而
   師道之行不行於此焉係夫師道之不行由於
   生徒心志之不孚奔競之不息夫心志不孚則
[054-36a]
   言語不信言語不信則教訓不行奔競不息則
   禮讓不興禮譲不興則教化不浹二者師道之
   疚也其故由於祭酒撥厯自專而未嘗示以大
   公之法也故人得以私干之士得以私疑之此
   心志不孚奔競之所由𧺫也臣請於撥厯之時
   祭酒同司業召監丞博士六堂教官㑹集公所
   公同序撥先於諸生到監之日不徒序於壁而
   祭酒司業以至六堂教官又人各書簿以憑至
[054-36b]
   曰序撥如有請託干求者各官即宻書於各簿
   本名之下監丞又明書於紀過之簿以為罰甚
   則欽依勅諭執奏是所謂示以大公之法也如
   此則心志孚奔競息而教化行矣一曰立隣朋
   以勵徳業臣竊惟生員坐堂講習有相親薫陶
   之義已有定規退或放逸常情有所不免臣更
   欲於各生居同號舍者簽立比隣十人為朋置
   為簿籍必使退堂之後出入相友徳業相師作
[054-37a]
   事相法容止相觀進退相度疾病相恤有無相
   濟過失相規一人過惡發露九人連坐罰跪一
   人為善卓異九人連賞如此則進有公堂退有
   私居無非漸摩夾持之益若久行之士習當有
   變化一曰視生徒以恤病苦臣伏覩洪武十八
   年我聖祖頒降勅諭内一欵餓死生員其罪當
   坐親教之師金文徴誣言祭酒餓死監生祭酒
   本提大綱生員有疾親教之師必當存問飲食
[054-37b]
   必書於簿疾重者以文上告藥餌尤經有司失
   於存問飲食藥餌不節或有傷生者罪坐親教
   臣仰見聖祖愛養諸生之盛典而尤欲寛貸崇
   重祭酒之盛心也竊惟民胞物與痛癢相闗况
   祭酒於諸生恩義兼重豈敢托于不知故公堂
   坐受請問跪拜義分之嚴也退而開諭委曲疾
   病存問恩禮之盡也二者並行而不悖然後師
   徒交孚而教訓可行臣欲欽依聖諭生員有疾
[054-38a]
   令親教先徃問之甚則司業祭酒當臨視之軫
   其飲食節其醫藥不幸而死則臨歛之如例給
   具若親教不往而祭酒聞知亦當率先自徃以
   愧其心不嫌於違道干譽一曰慎升第以立勸
   懲臣伏覩洪武十六年學䂓内一欵定生員三
   等高下定六堂師範高下又曰凡生員通四書
   未通經者居正義崇志廣業堂一年之上文理
   條暢者許陞修道誠心堂坐堂一年半之上經
[054-38b]
   史兼通文理俱優者陞率性堂又以坐堂實日
   多寡而陞外此又有積分之法至為精宻臣竊
   惟為師長者所以激勵人心鼔舞士風不可無
   進退抑揚以寓勸懲此聖祖所以立三等之法
   也近來雖有季考専以文藝而勤惰賢愚混而
   不分臣欲於已撥六堂者雖不能一旦更張而
   於諸生或季考其文藝以騐其心之精粗或於
   其坐堂踈數以察其學之勤惰或亷其行義觀
[054-39a]
   其動止聽其講論以定其人之賢否而遞陞之
   其上等者堂長友長侍直有缺亦同司業博士
   六堂教官公推選之而其撥厯遲速一依序壁
   先後次第如此則聖祖之良規不廢而人心亦
   可勸懲士風庶乎可鼓動矣一曰署長材以備
   器使臣竊謂
  孔門之教同志於仁四科之賢因性成就故宋儒
   胡瑗教授亦分經義治事齋隨其材而造之也
[054-39b]
   其教之必以徳行道藝為本不必悖時反古舉
   業徳行合為一事凡其讀書作文就宜收歛隨
   處體認不至䘮志以此立心涵養徳性藴之為
   徳行發之為事業出之於言詞皆是一貫此所
   謂二業合一之説也及其成也人各有長如四
   科之品其法每三嵗各學之長副㑹府州縣之
   正官即其所長而考核之為二等之法曰徳行
   材能某長某事如徳行則指為孝弟忠信之實
[054-40a]
   材能則别其水利兵農之長署於各名之下如
   今内外官府考語之制以上於提學提學官又
   集一等之長而考核之各署其徳行材能如各
   學之制及有中舉嵗貢即以所署名下行能連
   逹於禮部禮部以下兩監其舉人監生之在兩
   監一年者祭酒司業據提學之所署又㑹監丞
   六堂之官而考核之各署其徳行材能與監學
   應者隨其材徳而噐用之不以枉其實雖終身
[054-40b]
   遷秩而所署隨之如脚色之制署不尚實賄而
   容私後有敗露者坐其署主若所署有功徳顯
   卓者亦連賞之如是則所用必所養所養必所
   用用得其賢賢得其用此不違今日科舉之制
   而兼徳行道藝之教不違今日考察之法而寓
   鄉舉里選之意異時稍漸復古亦擴充此意而
   盡之如此則賢才自興善政自舉風俗自淳其
   視時之徒以舉業進身既入仕途無所用之判
[054-41a]
   為二段殊昧祖宗立法之意者其為得失大有
   徑庭矣本/集
   選師儒以敦教化疏     謝存儒
   臣聞國家之休戚由風俗之盛衰闗學校之崇
   替故古之明君知其弊之所由振其機括以轉
   移之則俗尚正而治功可舉矣臣竊見數年之
   間上下臣僚亷恥道䘮名節不立以全身保位
   為賢以竭忠盡節為愚以峻刻集事為才以擎
[054-41b]
   拳曲跽為恭假公平而飾詐縁義類而徇私祕
   貪奸以示亷籍威權而毒衆財賄交通於豪門
   虚偽矯罔於君上㨗給者與之為能端莊者嫉
   之為僻禮義銷亡風俗頽敝長此不革國何以
   昌凡此皆今日學校之政不修道義之實不著
   也夫太學者乃天下首善之地而風教之所由
   興近世師儒儀範不立開導無方惟知勾校簿
   書不復専精徳藝考課業仍其抄録計積分准
[054-42a]
   其班資監生則茍度嵗時㳺玩博奕其幸而以
   學業自勤者則又揣摩剽竊以應時用僻裂輕
   艶理義支離不過假此以階顯榮其於立身行
   政曽未推行夫古之為學也將以正其性行明
   其經術而成其材能以待舉任於上也故當其
   時為士者以亷恥節義自著禮遜公正自植或
   臨危濵死甘蹈其節而不知悔者葢其學術素
   明而不疑亂於利害之私也今幸聖明燭知其
[054-42b]
   習俗之弊特命憲臣嚴加考選以新厥服此正
   善惡邪正之幾安危治亂之由也臣愚以為宜
   因品擇之餘敷求碩儒闡明正學開以仁義禮
   樂之實勵以忠節亷恥之道以成周教人之法
   為課習登進之規必經明行修材能可任然後
   辨論其等差而命之秩或参以宋儒胡瑗教學
   蘓州則程立經義時務二齋使各以其性之相
   近俾人之勉修學業朝夕講明月朔則稽其勤
[054-43a]
   惰召而教之嵗終則大㑹僚屬考其學行之修
   明者奬勸激勵之否則切責之三嵗則論其賢
   者能者於朝以備任使學荒以虧者則罷歸而
   斥之從役又以其法頒之天下使督學憲臣一
   以是為䂓則勿得即其浮詞而信其實行有經
   術疏通而蔑棄禮義者則罷斥之不齒其行檢
   端莊而學術踈淺者少待再校而論致太學以
   别議其任其分教天下須擇學術通明性行端
[054-43b]
   潔者以典領之不使老鈍無恥者叅雜其間以
   壞士習如此則風俗自正而人勉於士君子之
   行平居則有羔羊正直之節立朝則有正色犯
   顔之風臨難則有仗節死義之士禮義修行而
   民俗丕變太平之風此其基也經世/編
   乞定真儒從祀疏      魏時亮
   欽惟國家道化旁洽迄今逾二百年士之生於
   其間遵道遵路淪肌浹髓固無非間出之英若
[054-44a]
   求其足以克光昭代無忝人文在
  孔門則師心顔孟之𫝊在宋代可屈指周程之列
   實亦不數人耳是數人者天實生之所以助我
   國家之元化我明得之足以追躡前代之真儒
   又今没世既乆聲實既孚遭逢明聖茍不一為
   甄進表揚卒使聖門乏昭代之賢而國家虚崇
   尚之典凡侑坐俎豆者徒以前代稱盛焉則聖
   朝道化隠而不彰萬世人心將有不滿於今日
[054-44b]
   者矣葢我皇上當重熈累洽之後值聖作物覩
   之初先朝所未舉者既有待於此時而新政所
   崇尚者又有闗於風教恭覩英廟新政命舉宋
   儒胡瑗蔡沈真徳秀從祀
  孔庭孝宗皇帝初年亦特命考正廟庭從祀逮我
   先皇帝廼復進歐陽修等數人無非以重道崇
   儒帝王首務然皆不及我朝者因先後儒臣沒
   俱未逺而先皇帝復有少俟將來之㫖正留待
[054-45a]
   陛下以光今日之新政耳臣愚伏考理學名臣
   名姓甚多均可師法若求其學有真得如臣所
   謂師心顔孟屈指周程者惟三人為最著耳臣
   伏見河東薛瑄餘姚王守仁近該言官題請從
   祀該禮部覆議薛瑄則曰勵志聖賢之學修為
   多實踐之功潛心濓洛之𫝊造詣得精微之藴
   意雖不専於註述而片言隻簡動示楷模心雖
   不繫於事功而偉節恢猷皆可師法實禀乾坤
[054-45b]
   之間氣足稱昭代之真儒至于王守仁則曰質
   本超凡理由妙悟學以致良知為本獨觀性命
   之原教以勤講習為功善發聖賢之㫖當時親
   炙者咸樂依歸迄今私淑者莫不尊信是亦百
   年之豪傑一代之儒宗也審如是則二臣顯昭
   代之人文真聖門之羽翼可以並列宋儒侑食
  孔廟葢無疑矣獨有生於薛瑄之後而崛起守仁
   之先者臣又得一人焉臣愚謹案嶺海陳獻章
[054-46a]
   志聖學於壮年㑹心體於自得舞雩黙契見勿
   忘勿助之真萬古日星沛仁義江河之用學已
   造於至樂誠已足以動人故充養完粹來彭韶
   之薦章忠孝具陳動憲皇之親覽羅倫定交賀
   欽師事在姜麟則稱為活孟子在章懋則稱為
   第一流廼若去支離而全不測之虚靈即日用
   而見鳶魚之飛躍尤能逈邁與弼追躡濓溪是
   以風動廣南師範天下有臣如此與薛瑄王守
[054-46b]
   仁後先相望焉信名世之大賢理學之深造聖
   明涵濡之功至此可為甚盛而上天生材之美
   至此可為獨優矣廼今薛瑄王守仁伏䝉聖㫖
   欽依下詹事府等衙門㑹議逮今數月囘奏未
   聞豈皇上崇儒之盛美可虚而二儒心得之真
   傳可冺耶夫薛瑄已經昔時公議一考可知若
   王守仁者破除俗學獨契本真悟
  孔氏之微言發後賢之未發良知與性善同功求
[054-47a]
   仁與萬物為體雖其少年之豪邁有聞要亦横
   渠之臯比勇撤而顧可終掩之哉至於學守仁
   者之謬則固非守仁之過矣顧道旁之舍成之
   則難衆言之淆宜折諸聖伏乞催集公議取自
   聖裁但宜專責詹事府總集多官之論彚為一
   帙進覽然後議事有綱復奏有日至於陳獻章
   則素行毫無可訾而所學純乎自得仍乞勅令
   一併將獻章學行撰擬以聞昔學士何文淵編
[054-47b]
   修某某等撰議大儒之學至今與大儒名論並
   傳彼宋末陳光之禁萬世罪之於晦菴元定何
   與焉故由今之世雖間有口談儒學而行不掩
   言者然不可舉一廢百而盡疵天下之正學也
   又不可由今議昔而並棄已徃之真儒也昔人
   謂讀書未到康成末敢高議漢儒若知道學聖
   儒者茍非身與頡頏實難評議鄒智有言乾坤
   誰執
[054-48a]
  仲尼權便敢刪從己酉年葢謂獻章之詩無敢輕
   意刪定而况三儒之學又誰敢輕意軒輊其間
   乎倘䝉皇上軫念古今真儒難得此三儒者實
   萬世光我國家人文之㑹務速集朝議㫁自聖
   心早正從祀之䂓大慰明時之望則上可彰道
   化之隆下可開來學之盛前可紹徃古之追崇
   近可成聖朝之盛典而天下萬世人心鮮有不
   心悦而誠服者矣明奏疏/類抄
[054-48b]
 
 
 
 
 
 
 
欽定國子監志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