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0 周禮訂義-宋-王與之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訂義巻五十八   宋 王與之 撰
秋官司寇上
 鄭鍔曰秋者天地嚴凝之氣肅殺萬物之時刑者人
 君所以肅天下之不肅故掌刑之官屬乎秋言刑之
 用如秋氣之肅殺
 易氏曰刑以弼教寇則敗其教之成者故掌刑者謂
 之司寇○李嘉㑹曰䟽以寇者害也蒙上九曰利禦/寇上下順也司寇凡有害而緫禁之此秋官
[058-1b]
 體上天肅/萬物之意後世亦謂之司敗是刑所以懲敗類○賈/氏曰
 獄官之名有虞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司寇天子諸侯/同故魯晉皆有司寇至衰世隨意所造故晉有士榮
 為大士楚/有司敗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
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
 鄭康成曰禁所以防姦者刑正人之法○劉迎曰大
 司寇帥屬冝以掌邦刑為職如冢宰掌邦治司徒掌
 邦教可也今所掌止於邦禁佐王始正其職以刑邦
[058-2a]
 國聖人設司寇之意常欲禁於未然果不可禁然後
 以刑見其愛惜保䕶斯民恐䧟於罪戾○孫氏曰不/曰掌邦刑而
 曰掌邦禁禁明則刑可不用○鄭鍔曰掌邦禁言制/法之本佐王刑邦國言用刑之事然刑非大司寇之
 所敢專作威者人/君之權此特佐之
刑官之屬大司寇卿一人
 陳宏甫曰先王設官分職最當詳攷其錯綜互見不
 可倫類又有截然不可易者如大司寇之屬凡朝廷
 之獄大司寇士師掌之六鄉之獄鄉士掌之六遂之
[058-2b]
 獄遂士掌之甸稍縣都之獄縣士掌之都鄙之獄方
 士掌之四方之獄訝士掌之凡此類皆獄訟之事故
 雖自鄉遂之外如甸稍縣都外而邦國一皆聯絡而
 盡屬諸司寇
 鄭康成曰士察也主察獄訟之事
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起吉/反

 鄭康成曰典法也○易氏曰典常也舉皇極之道時/措於天下故三者皆謂之典○劉
[058-3a]
 執中曰民失其常則立法以治之使復其常乃謂/之典諸侯則治之以三典萬民則治之以五刑
 王昭禹曰三典即大宰刑典合而言之故曰刑典别
 而言之則刑有三等○鄭康成曰詰謹也書曰王耄
 荒度作詳刑以詰四方○鄭鍔曰四方與邦國一耳
 ○王昭禹曰邦國謂中/國也四方謂四夷也言刑又言詰何也諸侯之邦
 有不率者刑得而加之至四方之逺殊俗異域或羈
 縻而處之或不得而盡臣之於其不率詰責之有文
 告之辭詰之不改然後臨以甲兵之大刑或謂大宰
[058-3b]
 言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何也大宰掌其典以御邦國
 者緫其綱尚寛故言詰治内者欲其詳而尚嚴故言
 刑詰之寛也刑之嚴也又與刑官之事異○吕氏曰/司完掌邦
 禁凡邦之刑辟皆緫焉曰詰姦慝刑暴亂姦慝隠而/難知故謂之詰葢推鞫窮詰而求其情暴亂顯而易
 見直刑之而已天下罪惡雖萬狀要不出/於隠顯之兩端曰詰曰刑皆有以待之
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
用重典
 鄭鍔曰國之新者或乗衰亂之後廢故而立新或闢
[058-4a]
 荒逺之地新立君以懐輯其民○黄氏曰新辟地立/君固有之始封初徙
 之國如申伯封謝齊/徙臨菑皆新立也教化未洽習俗未一苟有麗于
 刑辟用輕刑以治之憫其為未化之民○陳及之曰/若周公告康
 叔以治殷民曰勿/庸殺之姑惟教之國之平者教化已明習俗已成人
 心安和風俗醇美苟有麗乎刑辟用中典以治之懲
 其有過中之民可也○易氏曰若成王命君陳尹東/郊之意○陳及之曰平國之民
 素閑政教苟有罪不可赦也故三刺三宥自有國家/之常法亦不得戾乎是惟中而已所謂求民情斷民
 中而施上服下服之刑是/中典者一定而不可易國之亂者叛逆簒弑之國
[058-4b]
 其民頑暴不率訓典非嚴刑峻法以御之未有能勝
 其兇暴之習故用重典以治之蓋處之常法之外○/黄
 氏曰不聼不訊一切行是蓋軍法歟○陳及之曰凡/在官在宫者殺無赦班孟堅以中典為三千五百之
 刑重典為三/千之刑非也然制刑雖有一定之制及觀其所冝而
 用猶醫之用藥隨病輕重而加減要之使適於安而
 已○王氏曰用輕典以柔乂之用中典以正直乂之
 用重典以剛乂之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徳○易氏/曰以聖
 人之意推之輕典所以進其善重/典所以懲其惡皆所以為中也
[058-5a]
以五刑糾萬民
 鄭康成曰刑亦法也糾猶察異之○賈氏曰此五刑
 與墨劓等正刑别或一刑之中而舍五或此五列全
 不入五刑
一曰野刑上功糾力二曰軍刑上命糾守音/狩三曰鄉刑
上徳糾孝四曰官刑上能糾職五曰國刑上愿音/願糾暴
 賈氏曰言野則國外若鄉大夫野自六尺之類○王
 氏詳説曰野刑之於六遂鄉刑之於六鄉是也然以
[058-5b]
 軍刑間於鄉遂之間者以鄉遂之間軍之所在也其
 曰官刑謂在官者設也其曰國刑謂王畿之内九十
 三國者設也又非三典所以刑邦國之國○鄭康成
 曰功農功力勤力命將命也守不失部伍徳六徳善
 事父母為孝能能其事職職事修理愿慤慎暴當為
 恭字之誤○易氏曰上者各有所上也糾者糾其渙
 散也蓋渙散非用刑之時而刑之所糾期於無渙散
 而已○王氏曰野刑為事故上功糾力力所以致功
[058-6a]
 軍刑為政故上命糾守守所以致命鄉刑為教故上
 徳糾孝孝所以致徳官刑為治故上能糾職職所以
 致能國刑刑也故上愿糾暴失愿而暴刑所取也○
 劉執中曰以五刑糾萬民者建六典以為民極也是
 故六卿各職其官建之使必行於天下行之使必範
 於後世者大司寇正其刑典也乃建事典佐王以富
 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者用野刑焉農耕也溝涂
 也隄防也井邑也宫城也百工也凡役民以作其事
[058-6b]
 而奉國家者以成功為上以不致力為糾則冬官之
 職待之而後立焉乃建政典佐王以平邦國以正百
 官以均萬民者用軍法焉振旅也苃舎也治兵也大
 閱也伐國也戍疆也凡役民以立其政而尊國家者
 以用命為上以不死守為糾則夏官之職待之而後
 立焉乃建教典佐王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
 者用鄉刑焉六徳也六行也六藝也五禮也五品也
 凡役民以行其教而佐邦國者以成徳為上以不致
[058-7a]
 孝為糾則地官之職待之而後立焉乃建治典佐王
 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者用官刑焉六官六
 屬百官府史也凡役民以立其治而造國家者以賢
 能為上以不稱職為糾則天官之治待之而後立焉
 乃建禮典佐王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者用
 國刑焉君臣也父子也兄弟也夫婦也朋友也家國
 也祭祀也凡役民以踐其禮者以恪愿為上以不致
 其恭為糾則春官之職待之而後立矣五者國之大
[058-7b]
 典聖人建極於天下以參天地而賛化育待之以成
 焉然非刑典之正莫得以成之不曰詰邦國刑百官
 糾萬民乎
 鄭鍔曰觀此五刑之用而有所上所糾之意則愛人/而不忍刑可見墨劓刖宫大辟五者刑之名也五刑
 之名固不可改而此有野刑軍刑鄉刑官刑國刑亦/以五刑稱之蓋或有野民犯焉有軍中犯焉有鄉民
 犯焉有在官者犯焉有在國者犯焉故也野中之民/犯刑曰野刑刑其不率於田野之中者也然野中所
 上者勤於農功爾苟其人在野常自力不怠今雖犯/刑又當糾其平日能勤力於農而宥之可也軍中之
 人犯刑曰軍刑刑其不率於軍中者也然軍中所上/者能用命爾苟其人在軍常謹守部伍而不散離今
[058-8a]
 日犯刑又當糾其平日能堅守之故而宥之也不率/於郷中而犯刑則曰鄉刑然鄉中所上者徳爾苟其
 人平日鄉黨稱其孝今雖犯刑又察其在家能孝其/親而宥之可也不謹於官職而犯刑曰官刑然在官
 所上者才能爾苟其人修舉職事事成效著今雖犯/刑又察其能足稱職而宥之可也不率於國中而犯
 刑曰國刑刑其不恭謹於國中者然國中所上者愿/慤而已苟其人平日能恭敬而不慢今雖犯刑又當
 察其在國有恭敬之實而宥之可也暴字鄭康成以/為當作恭篕言糾暴則與上糾力糾孝之文不類也
 五刑各有所糾如此經言糾其徳行糾其過惡之類/皆謂其難知故糾之也民有不幸而犯刑者苟不察
 其平日有可取之善遂從而刑之抑何無決擇歟故/糾之如此糾而無可取則刑之無愧大宰亦曰以糾
 萬民正謂是也○李嘉㑹曰用刑雖貴當其情然必/以事之所尚為重如今治主僕之訟必以名分為先
[058-8b]
 有如大體所關不先因其事之所尚則一情之/得一法之當未必不妨其餘豈可不隨冝而施
以圜土聚教罷音/皮民凡害人者寘之豉/反之圜土而施職
事焉以明刑恥之
 鄭康成曰圜土獄城也○鄭鍔曰天之體圜而大徳
 曰生獄城必圜主於仁而已民為不善有致死之道
 聖人之心常欲生之○王昭禹曰以兩儀言之則乾/為圜以五則言之則規為圜
 ○鄭康成曰聚罷民其中困苦以教之為善也民不
 愍作勞有似於罷○劉執中曰罷謂不服教而困/於禮義之民言其拂于中也
[058-9a]
 鄭鍔曰民不能自強於為善者謂之罷民夜納之圜
 土而晝則施以職事何以謂之教蓋民有過失者其
 害人之罪雖非故為然其罪已著夜寘於圜土以囚
 之晝施職事以役之明書其所犯之罪於大方版加
 諸背而恥之○劉執中曰書其罪狀與/姓名表示於人則明刑也使之猶有人
 之心焉則變惡為善殆不旋踵是乃以不教教之也
其能改者反于中國不齒三年
 賈氏曰能改謂在圜土不出自思已過也○鄭康成
[058-9b]
 曰反于中國謂舎之還於故鄉里也司圜職曰上罪
 三年而舎中罪二年而舎下罪一年而舎不齒者不
 得以年次列於平民○易氏曰鄉里謂之中國者周
 以圜土代五流之法有絶於中國之義於是反于中
 國三年不齒則雖可與為善未能保其必善當是時
 也州長屬民而讀法者屢矣而罷民不在所聼黨正
 屬民而飲酒者屢矣而罷民不在所序年運而往亦
 既乆矣昔之不善固將自化然後齒之倫類不為幸
[058-10a]
 民○鄭鍔曰其能改過則得反乎鄉里與其遷善之/意也猶使不得以齒於平民者三年蓋御惡人者
 不一而足三年之外/則乆矣故必釋之也
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
 鄭鍔曰既不能遷善又逃遁而出于圜土不畏甚矣
 如斯人者殺之而已○李氏曰先王之時雖用肉刑
 然人之麗刑者實未嘗遽用之故司寇以圜土教罷
 民其害人也實法之所當誅而先王之心有所不忍
 憫其不能自強於為善無以開其改過自新之路則
[058-10b]
 人道絶矣是以凡害人者姑寘之圜土而施職事焉
 所以役使勞苦之使知所自強以明刑耻之所以書
 其罪惡而汙辱之使知所自好彼其能改則釋之可
 也其不能改則誅之未晚先王用刑其委曲至此
以兩造七報/反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聼之
 鄭康成曰造至也使訟者兩至○項氏曰訟謂以貨/財相告必使兩人皆
 至於/公庭○王氏曰兩造聽之而無所偏受則不直者自
 反而民訟禁矣○易氏曰禁則/止其刑於未然○鄭康成曰古者一
[058-11a]
 弓百矢束矢則百个與詩曰其直如矢必入矢者取
 其直也○鄭鍔曰訟以直為主入矢所以自明其直
 也不入矢是自服不直矣入矢而辭屈又因而沒入
 於官以罰之如是可以致民於無訟
以兩劑子隨/反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後聽之
 鄭康成曰劑今劵書也使獄者各齎劵書○鄭鍔曰
 以罪相證必兩者皆有契劵然後可用一有而一無
 則無以斷其獄矣無兩劑則不聽是乃所以禁之書
[058-11b]
 曰無簡不聽惟有簡書然後聽也
 王昭禹曰方言於公者訟也因而守之者獄也蓋爭
 而不已必訟訟而不已必獄○王氏曰以兩劑聼之/無所偏信則不直者自
 反而民獄/自禁矣○劉迎曰鈞金三十斤銅也金百鍰三百
 鍰則罰於赦刑之後鈞金三十斤蓋入於未聽之前
 若今先立罪賞以信其辭使不敢輕犯所謂禁民獄
 也○鄭鍔曰獄以堅為主金之為物至堅入金所以/明其堅不入金是自服其獄之不堅矣入而不堅
 又從沒入於官以罰之/如是可致民於無獄○王氏曰必三日而後聽者
[058-12a]
 重致民於獄
 黄氏曰兩造禁訟兩劑禁獄其㢘恥之素行乎故入
 束矢鈞金而後聽之欲其自悔也小曰訟大曰獄鄭
 謂以貨財相告為訟非也貨財固亦有獄士師職曰
 凡以財獄訟者案小司寇上服下服若今杖以下為
 輕罪徒以上為重罪此獄訟之别○鄭鍔曰罰其矢
 以為武備罰其金以足國用既以止獄訟又以利乎
 國
[058-12b]
  愚案井田之民財入有限儻非理直而辭堅必不
  肯廢財以好爭聼民獄訟先使入束矢與鈞金此
  亦禁止之一端至於不可得而禁而甘入于官必
  其情之大不得已然後上之人不容不聼其情至
  齊桓患無兵器管仲使民之訟者入束矢以為兵
  始失先王之意
以嘉石平罷民
 鄭康成曰嘉石文石也樹之外朝門左○賈氏曰嘉/善也有文乃
[058-13a]
 稱嘉故知文石也欲使罷/民思其文理以自改悔平成也成之使善○易氏
 曰上經罷民害人而麗於法者此則未麗於法而不
 可以法加者也雖無大罪可寘圜土若舎而弗治亦
 有害於州里之善俗於是平之以嘉石謂石雖嘉而
 抑之於外朝之左所以恥之
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麗於灋而害於州里者桎音/質
古毒/反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
 鄭康成曰有罪過謂邪惡之人所罪過者麗附也未
[058-13b]
 附著於法也○黄氏曰未麗於法則刑不當施害於/州里不可直舎蓋今所謂法輕情重者
 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役諸司空坐日訖使給百工
 之役○劉執中曰桎梏其手足而坐外/累其形也役諸司空内苦其心也
 鄭鍔曰罷民以為可罪耶其罪未麗於法以為可恕
 耶然所為之罪過又有害於州里是故加以手足之
 桎梏使坐嘉石以恥之坐日已滿又役諸司空以勞
 之所以激其為善之心○王氏曰先王著是法以為/刑人也不虧體罰人也不虧
 財非特如此而已司空之役不可廢也與其/滛平民而苦之孰若役此以安州里之為利
[058-14a]
重罪旬有三日坐朞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
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
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舎之
 鄭鍔曰重罪十三日坐役之朞年其次或九日或七
 日或五日或三日役則或九月或七月或五月或三
 月隨其輕重為五等而有乆近焉役訖而州里任之
 則宥而舎之州里不任是鄉人所不容苟或舍之又
 將為害於州里任則舎之乃使州里相安○賈氏曰/州里任之
[058-14b]
 者恐習前為非而不改故/使州長里宰保任而舎之○鄭康成曰宥寛也
 李氏曰萬民有罪過及害於州里者冝法所不貸今
 不過桎梏而坐諸嘉石以恥之雖罪之重者不過旬
 有三日而去矣役諸司空以疲之雖罪之重者不過
 一朞而去矣五刑蓋未之及也何以懲一而戒百哉
 嗚呼此萬民之有罪過又曰未麗于法蓋其罪之輕
 者吾觀已麗于法而寘諸圜土者猶姑惟教之而未
 遽加以刑況未麗于法而坐諸嘉石者豈不尚在可
[058-15a]
 教之域
以肺石逹窮民
 鄭康成曰肺石赤石也○賈氏曰坐赤石者/使之赤心不妄告也○鄭鍔
 曰人之氣由肺而通石之形似肺而色赤者使窮而
 無告之民立於其上寃抑之氣由此而通○王氏曰/肺在五臟
 其情為憂其竅為鼻窮民以憂在内/而不能自逹則立於肺石而逹之或謂大僕建路
 鼓於大寢之門外以待逹窮者大司寇又以肺石置
 於外朝門之右以逹窮民窮民有告于朝其事一耳
[058-15b]
 孰冝擊鼓孰當坐肺石耶以二官攷之路鼓掌於大
 僕大僕政官也肺石掌於司寇司寇刑官也窮民之
 擊鼓者豈以政之不善之故而坐肺石者無乃以刑
 之寃枉歟先儒以為窮民先在肺石朝士逹之乃得
 擊鼓奚為哉
凡逺近惸其營/反獨老㓜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丁丈/反
逹者立於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
 賈氏曰言逺近者無間畿内畿外○鄭康成曰無兄
[058-16a]
 弟曰惸無子孫曰獨復猶報上謂王與六卿報之者
 若上書詣公府言事長謂諸侯若鄉遂大夫○鄭鍔
 曰惸獨老㓜欲告愬于上長吏不以上聞其立也必
 及三日之乆士師聽其辭以告于朝而罪其長吏蓋
 君門萬里不有肺石之逹則無告之民無由知不俟
 三日之乆則非誠實無告者或妄得以瀆朝廷立法
 如是此先王之世所以無窮民○易氏日大僕建路/鼓欲窮民速逹甚於
 遽令此則三日而後聽何也為罪其長者設也罪其/長而不遲之以待其辭之定則下瀆其上而上無以
[058-16b]
 信於下非此設也速/逆以逹何容心焉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國都鄙乃縣刑象之灋于象
魏使萬民觀刑象挾日而歛之
 王昭禹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冝無所加損亦量時
 而有輕重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國都鄙為是故
 也先王之法若江河貴乎易避而難犯使民觀象者
 凡使之知所避而已○易氏曰布之使民有逺罪之
 心歛之使民無凟刑之心聖人重刑尤有甚於治教
[058-17a]
 與政也
凡邦之大盟約於妙/反涖其盟書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
史司㑹及六官皆受其貳而藏之
 鄭康成曰涖臨也○賈氏曰大盟約者謂王與諸侯
 因大㑹同而與盟所有約誓之辭○易氏曰盟約二/事也約為之信書
 而已盟則㰱牲焉大司寇兼言之則冝兼掌其事/今以盟書為重而不及乎約以司約大史見之
 鄭康成曰天府祖廟之藏六官六卿之官貳副也○
 鄭鍔曰大盟約所以結諸侯之信司盟掌其書刑官
[058-17b]
 不親涖之則人無所畏涖其盟要於天地鬼神乃登
 而藏於天府與賢能之書民穀之數同大史掌邦之
 典法則之貳以待逆者也内史掌八枋之法以詔王
 治者也司㑹掌邦之典法則之貳以逆治者也六官
 六卿之長皆使受盟書之貳重其事故藏之也謹備
 其失墜故貳之者衆○王氏曰大史内史司會皆受/其貳而藏之者各以攷事焉非
 特備失亡而已○黄氏曰大史内史史官也受盟約/之貳職也司㑹六官皆受之何也盟所以息爭不信
 而後有盟苟或不可恃而刑不能禁必至於生事費/財隳體敗德無所不有故使司㑹六官俱受其貳豈
[058-18a]
 徒為有司存藏攷覆之事而已哉故其事屬大司宼/○李嘉㑹曰司寇所涖天府所登太史内史司會六
 官所受皆大盟約也/非大盟約則不若是
凡諸侯之獄訟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獄訟以邦灋
斷之凡庶民之獄訟以邦成弊必世/反
 劉迎曰諸侯之獄訟定之以邦典蓋有輕典中典重
 典之不同以此三典定其罪也卿大夫之獄訟斷之
 以八法蓋八辟之麗邦法有議親議故議賢之不同
 以此八法斷其罪也萬民之獄訟弊之以八成蓋有
[058-18b]
 邦汋邦賊邦諜之不同以此八成弊其罪也先儒以
 邦典為邦之六典以邦法為官府之八法以邦成為
 萬民之八成此蓋冢宰之治法非司寇刑官之所得
 與不知大司寇自有邦之三典以刑邦國非此邦典
 而何小司寇自有八辟以麗邦法非此邦法而何士
 師自有士之八成非此邦成而何惜乎先儒不攷誤
 以冢宰之六典八法八成附㑹之○王昭禹曰弊詳
 於斷斷詳於定諸侯尊於卿大夫故言定卿大夫貴
[058-19a]
 於庶民故言斷萬民卑賤其治之為愈詳故言弊○/鄭
 鍔曰弊輕於斷斷輕於定定則一定而不可移若夫/萬民之訟亦可以言斷故大司徒言萬民之田則曰
 斷其爭禽之訟百官亦可以言弊/故小宰言以六計弊羣吏之治○賈氏曰大宰有
 八則治都鄙此不言者都鄙獄訟都家之士告于方
 士治之
大祭祀奉犬牲
 鄭康成曰奉猶進也○鄭鍔曰六官奉六牲各因其
 類以明其義犬之為物金性而能守西方之畜司寇
[058-19b]
 秋官西方之義也故祭祀奉犬牲
若禋祀五帝則戒之日涖誓百官戒于百族
 項氏曰禋者精意以享祀五帝○王氏曰於天地二/官未嘗言禋則所以
 佐王事上帝/有在於此
 鄭鍔曰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而卜日比謂戒之日
 則既得吉卜而戒以齋戒不欽將待以刑○王氏詳
 説曰郊特牲曰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聼誓命受教諫
 之義獻命庫門之内戒百官也太廟之内戒百姓也
[058-20a]
 百官云者百執事也百族云者王之族姓也族姓之
 與於祭為重於百官矣故戒百官於庫門之内而戒
 百姓於太廟之内正所以辨親踈之義○王昭禹曰/百官凡官府
 之執事者百族凡百官之族姓與祭者○陳氏曰庫/門之内象法之所示戒百官於此所以謹之也太廟
 先祖之所在戒百姓/於此所以親之也祭之前期十日而有誓有戒誓
 則重於戒也大宰云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
 具修小宰云以法掌祭祀之戒具小宰言戒而不及
 誓言具而不及修則誓為重於戒明矣夫祭莫重於
[058-20b]
 齋齋又莫重於誓戒誓百官者大宰也涖其誓者大
 司寇也大司寇涖百官之聼誓於大宰云爾賈氏以
 大司寇不得涖大宰遂以為大宰掌其誓而誓者餘
 小官是有見於大宰而無見於大祭祀也百官言誓
 百族言戒又知百族無預於執事有預於從祭此所
 以聼戒而不聼誓也王氏謂互文見義又失之
及納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
 賈氏曰納亨致牲謂將祭之辰祭之日謂旦明也此
[058-21a]
 二者大司寇為王引道故云亦如之○鄭鍔曰納亨/將祭之時是時
 大宰賛王牲事司寇則前王以刑/禁先焉則人知畏禁而自入於禮
 易氏曰大司宼以刑官前王禮也尊天子之威儀一
 臣下之志慮而已
奉其明水火
 劉執中曰以陽燧得火於日謂之明火以隂鑑得水
 於月謂之明水隂陽之精義以見聖人精意於鬼神
 示也○賈氏曰明水火司烜氏所掌者水以酌鬱鬯
[058-21b]
 與五齊火以給㸑亨○鄭鍔曰明者潔也言主人明
 潔故成水火也刑官以清而察獄訟之辭必明而燭
 蔽欺之情故使之奉之以明其義○王昭禹曰書曰/明清于單辭此亦
 刑官明/清之事
凡朝覲㑹同前王大喪亦如之
 鄭鍔曰朝覲㑹同賔客所在刑官先焉然後人知尊
 王○鄭康成曰大喪所前或嗣王
 易氏曰納亨及祭尚嚴也朝覲㑹同尚肅也大喪之
[058-22a]
 事尚哀也此前王之禮所係為甚重然明水火之奉
 與否者朝覲㑹同喪紀以人道言之祭祀之禮以神
 道言之各當於禮而已
大軍旅涖戮于社
 鄭康成曰社謂社主在軍者○鄭司農曰書曰用命
 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王氏曰涖戮刑官之事
凡邦之大事使其屬蹕
 鄭康成曰屬士師以下蹕止行也○劉執中曰邦之
[058-22b]
 大事役民衆矣難以致其肅使刑官之屬蹕之則罔
 不肅○黄氏曰不肅不清違禮犯/禁刑辟施焉蹕與前王一義
 王氏曰小司寇國之大事使其屬蹕則事在國中而
 已大司寇邦之大事使其屬蹕則事之所在通國野
 焉
 
 
 周禮訂義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