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1 大易粹言-宋-方聞一 (master)


[066-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六十六   宋 方聞一 編
繫辭上二
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
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
道鮮矣
 明道先生曰一隂一陽之謂道道非隂陽也所以一
 隂一陽道也如一闔一闢謂之變謝顯/道錄○天只是以
[066-1b]
 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箇元底意
 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成却待他萬物自成其一作/甚性湏得○這
 箇義理仁者又看做仁了也知者又看做知了也百
 姓又日用而不知此所以君子之道鮮矣此箇亦不
 少亦不剰只是人看他不見並吕與叔/東見錄○一隂一陽
 之謂道自然之道也繼之者善也出道則有用元者
 善之長也成之者却只是性各正性命者也故曰仁
[066-2a]
 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
 君子之道鮮矣如此則亦无始亦无終亦无因甚有亦
 无因甚无亦无有處有亦无无處无劉絢/所錄○凡人說性
 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
 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无
 所汚此何煩人力之為也有流而未逺固已漸濁有
 出而甚逺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
 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
[066-2b]
 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及
 其清也則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却濁
 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
 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
 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脩之各得其分
 則教也自天命以至於教我无加損焉李籲/所錄
 伊川先生曰道者一隂一陽也動静无端隂陽无始
 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動静相因而成變化順繼此道
[066-3a]
 則為善也成之在人則謂之性也在衆人則不能識
 隨其所知故仁者謂之仁知者謂之知百姓則由之
 而不知故君子之道人鮮克知也經/說○一隂一陽之
 謂道此理則固深說則无可說所以隂陽者道既曰
 氣則便是一作/有二言開闔便是感既二則便有感所
 以開闔者道開闔便是隂陽老氏言虛而生氣非也
 隂陽開闔夲无先後不可道今日有隂明日有陽如
 人言形影蓋形影一時不可言今日有形明日有影
[066-3b]
 有便齊有○離了隂陽更无道所以隂陽者是道也
 隂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止於至
 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義理之精微无可得名且以
 至善目之繼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輕但謂繼斯道
 者莫非善也不可謂惡並入闗/語錄
 横渠先生曰一隂一陽是道也能繼繼體此而不已
 者善也善之猶言能繼此者也其成就之者則必俟
 見性是之謂聖仁者不已其仁始謂之仁知者不已
[066-4a]
 其知方謂之知此是致曲曲能有誠也誠則有變化
 必仁智㑹合乃為聖人也前謂聖者於一節上成性
 也夷惠所以亦得稱聖人然行在一節而已百姓日
 用而不知蓋所用莫非在道飲食男女皆性也但己
 不自察由旦至暮凡百舉動莫非感而不之知今夫
 心又不求感又不求所以醉而生夢而死者衆也○
 言繼繼不已者善也其成就者性也仁智各以成性
 猶仁禮以成性○勉勉而不息可謂善成而存存在
[066-4b]
 乎性仁知見之所謂曲能有誠者也不能見道其仁
 知終非性之有也○性未成則善惡混故亹亹而繼
 善者斯為善矣惡盡去則善因以亡故舍曰善而曰
 成之者性○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
 焉可也存虛名乆至徳順變化達時中仁之至義之
 盡也知微知彰不舍而繼其善然後可以成之性矣
 並易/說○所謂勉勉者謂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
 繼不已乃善而能至於成性也經學/理窟○聞見不足以
[066-5a]
 為己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心各有
 本性始為己有苟未見性湏當勉勉今學者既知趨
 向殊不費力何謂不勉勉○百姓日用而不知溺於
 流也並易/說
 廣平游氏曰孔子之言性有以其本言之者若繼之
 者善成之者性是也有以人所見言之者若性相近
 習相逺是也孟子亦然其道性善深探其本也其曰孺
 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乃若其情則可以為
[066-5b]
 善矣姑㩀人所見而語之也是以當時學者不能无
 疑夫道未始有名感於物而出則善之名立矣託於
 物而生則性之名立矣善者性之徳故莊子曰物得
 以生謂之徳性者善之資也故莊子曰形體保神謂
 之性蓋道之在天地則播五行於四時百物生焉无
 非善者也无惡也故曰繼之者善也道之在人則出作
 而入息渴飲而飢食无非性者无妄也苟得其性之
 本然反身而誠則天地萬物之理得而道自我成矣
[066-6a]
 故曰成之者性也惟其同出於一氣而氣之所值有
 全有偏有邪有正有粹有駁有厚有薄然後有上知
 下愚中人之不同也語/解
 龜山楊氏曰仲素問横渠云氣質之性如何曰人所
 資禀固有不同者若論其本則无不善蓋一隂一陽
 之謂道隂陽无不善而人則受之以生故也然而善
 者其常也亦有時而惡矣猶人之生也氣得其和則
 為安樂人其有疾也以氣不和而然也然氣不和非
[066-6b]
 其常治之而使其和則反常矣其常者性也此孟子
 所以言性善也横渠說氣質之性亦云人之性有剛
 柔緩急強弱昬明而已非謂天地之性然也今夫水
 清者其常然也至於湛濁則沙泥混之矣沙泥既去
 其清者自若也是故君子於氣質之性必有以變之
 其澄濁而水清之義歟○横渠言性未成則善惡混
 亹亹而繼善者斯為善矣惡盡去則善因以亡故舍
 曰善而曰成之者性伯思疑此以問公曰不知横渠
[066-7a]
 因何如此說據此說於易之文亦自不通却令伯思
 說伯思言善與信皆當就人言繼之為說如子繼父
 成乃无所虧之名矣若非人即不能繼而成之曰不
 獨指人言萬物得隂陽而生皆可言繼之者善亦有
 多般如乾之四徳有仁義禮智之不同後人以配四
 時若如四時則春固不可為秋冬固不可為夏其實
 皆善也元者特善之長也固出於道故曰繼之者善
 性則具足圎成夲无虧欠要成此道除是性也今或
[066-7b]
 以萬物之性為不足以成之蓋不知萬物所以賦得
 偏者自其氣禀之異非性之偏也孔子曰天地之性
 人為貴人之性特貴於萬物耳何甞與物是兩般性
 並語/錄○道者民所日用故可使由之以其日用而不
 知故不可使知之世儒以謂民可使由之而已不可
 使知之務為智術籠天下之愚而役之失其旨矣語/解
 白雲郭氏曰繫辭言道此章為甚著蓋唯道兼統三
 才三才不過二象隂陽是也天地人皆具隂陽故六
[066-8a]
 是之謂一隂一陽之道也繼之者有自然之善成之
 者有在人之性大其性者於此成其大小其性者於
 此成其小仁者見其仁而得之謂道為仁知者見其
 知而得之謂道為知故自古聖賢雖各有得而未甞
 同者其性之所成異故也然謂仁知非道則不可也
 特非道之大全耳仁知猶有見而得之斯民之愚又
 日用而不知矣凡日用而順成者皆道也百姓不知
 有道故性之所成者鮮此聖人所以明之也明之則
[066-8b]
 天下後世皆知一隂一陽為具三才之道繼之者有
 善而成之在人使仁知不為獨見之異百姓用而知
 之此聖人明道之意也然則聖人何如其明也包犧
 以八卦文王以六十四孔子以彖象擊辭是已故易
 之為書所以明易之道也易之道三才之道也三才
 之道一隂一陽之道也一隂一陽之道道之大全也
 道之大全天得之而天地得之而地人得之而人至
 人又成於性者有仁知聖賢之異道盡於斯矣然經
[066-9a]
 自成之者性之後主人事而言其言繼之者善則與
 道同體不獨在人之善矣經所謂易簡之善配至徳
 之善也能充孟子性善之說則可以明此為善惡論
 者不知有此也此善天道也天道无不誠故至善存
 焉中庸論誠首言天命之謂性孟子良心赤子之心
 與性善之說雖夲諸此又加詳焉易/說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明道先生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聖人人也故
[066-9b]
 不得无憂天則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者也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運行之跡生育之功顯諸仁也神妙无
 方變化无跡藏諸用也天地不與聖人同憂天地不
 宰聖人有心也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為
 經/說○和靖云見王信伯云昔時問鼓萬物而不與聖
 人同憂之意於張思叔思叔對曰堯舜其猶病諸後
 因侍伊川伊川問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如何說
 則對以思叔之語伊川曰不然天地以无心故不憂
[066-10a]
 聖人致有為之事故憂吕堅中記/尹和靖語○鼓萬物而不與
 聖人同憂聖人有為之功天地不宰之功游氏/拾遺○鼓
 舞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此天與人異處聖人有不
 能為天之所為處吕與叔/東見錄○天理鼓動萬物如此聖
 人循天理而欲萬物同之所以有憂患㳺定夫/所錄
 横渠先生曰非神不能顯諸仁非知不能藏諸用○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是也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此則異矣聖人豈有不仁所患者不
[066-10b]
 仁也天地則何意於仁鼓萬物而已聖人則仁耳此
 其為能𢎞道也○天不能皆生善人政以天无意也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聖人之於天下法則无不
 善也然古者治世多而後世不治何也人徒見文字
 所記自唐虞以上幾治幾亂湏歸之運數有大運有
 小運故孟子曰天之生民乆矣一治一亂○繫之為
 言或說易書或說天或說人卒歸一道蓋不異術故
 其參錯而理則同也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則於
[066-11a]
 是分出人之道不可混天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此
 言天徳之至也與天同憂樂垂法於後世雖是聖人
 之事亦猶聖人之末流耳○神則不屈无復回易鼓
 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此直謂天也天則无心神
 故可以不詘聖人則豈忘思慮憂患雖聖亦人耳焉
 得遂欲如天之神庸不害於其事聖人苟不用思慮
 憂患以經世則何用聖人天治自足矣○聖人所以
 有憂者聖人之仁也不可以憂言者天也蓋聖人成
[066-11b]
 能所以異於天地並易/說○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天道也聖不可知也无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正/蒙
 白雲郭氏曰此章明易與聖人之同用且易之道无
 體故隠顯无常當用則顯諸仁已用則藏諸用顯也
 藏也皆有所託故知易之无體也方其用也雖鼓動
 萬物使之化育而无道不行之憂是不與聖人同憂
 矣易/說
盛徳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徳
[066-12a]
 伊川先生曰天地聖人之盛徳大業可謂至矣富有
 溥愽也日新無窮也經/說○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
 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唯聖
 人之道无所進退以其所造者極也暢潜/道錄○問日新
 有進意抑只是无弊意曰有進意學者求有益湏是
 日新楊遵/道錄○日新之謂盛徳生生之謂易隂陽不測
 之謂神要思得之劉絢/師訓
 横渠先生曰富有廣大不禦之盛歟日新悠乆无疆
[066-12b]
 之道歟富有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乆无窮也顯其聚
 也隠其散也顯且隠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盪
 所以妙乎神日新之謂盛徳過而不有不凝滯於心
 知之細也非盛徳日新惟日新是謂盛徳義理一貫
 然後日新易/說
 白雲郭氏曰易有盛徳大業聖人用易之道亦見於
 徳業故盛徳大業不獨主聖人言之易窮則變變則
 通通則乆此易之盛徳也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066-13a]
 此易之大業也然富有則无外无外大之至也聖人
 用此故有可大之業日新則无窮无窮則乆聖人用
 此故有可乆之徳也前言易道之不與聖人同憂者
 此言其所同者徳業也易/說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来之謂
占通變之謂事隂陽不測之謂神
 明道先生曰生生之謂易生生之用則神也劉絢/師訓
 生生之謂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豈可只以今
[066-13b]
 之易書為易乎○生生之謂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
 其中乾坤毁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
 矣易畢竟是甚又指而言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
 密聖人示人之意至此深且明矣終无人理㑹易也
 此也密也是甚物人能至此深思當自得之並劉絢/所錄
 伊川先生曰生生相續變易而不窮也乾始物而有
 象坤成物而體備法象著矣推數可以知来物通變
 不窮事之理也天下有不離乎隂陽惟神也莫知其
[066-14a]
 鄉不測其為剛柔動静也經/說○天地隂陽其勢髙下
 甚相背然必相湏而為用也有隂便有陽有陽便有
 隂有一復有二纔有一二便有一二之間便是三已
 徃更无窮老子亦言三生萬物此是生生之謂易理
 自然如此附劉元/承手編○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
 也天只是以生為道吕與叔/東見録○游定夫問伊川隂陽
 不測之謂神伊川曰賢是疑了問是揀難厎問晁氏/客語
 仲尼於論語中未甞說神字只於易中不得已言數
[066-14b]
 處而已入關/語錄
 横渠先生曰生生猶言進進也○極數知來前知也
 前知其變有道術以通之君子所以措於民者逺矣
 能通其變而措於民聖人之事業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此章先明易與乾坤體用後言聖人之
 效法且自易而生乾坤自乾坤生八卦八卦生六十
 四而後二篇之䇿當萬物之數所謂生生之謂易也
 自易之生乾為成象之始坤則效法於乾此乾坤之
[066-15a]
 義也能盡天下之數以前知者易之占也通其變而
 周流无窮者易之事也惟神无方无乎不在故以隂
 陽不測言之此論易與乾坤之體以及於不可知之
 神皆體也自此而下易與乾坤之用也易/說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逺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伊川先生曰易道廣大推逺則无窮近言則安静而
 正天地之間萬物之理无有不同易/說
[066-15b]
 白雲郭氏曰易道廣大彌綸天地故逺不可禦而无
 不及近无所遺皆静而正天地之間或道或事在人
 在物无不備於斯此易道之用也易/說
夫乾其静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明道先生曰乾陽也不動則不剛其静也專專/一其動
 也直直/遂不專一則不能直逐坤隂也不静則躁其静
 也翕翕/聚其動也闢發/散不翕聚則不能發散劉絢/師訓
[066-16a]
 伊川先生曰乾静也專動也直專專一直直易惟其
 專直故其生物之功大坤静翕動闢坤體動則開應
 乾開闔而廣生萬物經/說
 白雲郭氏曰乾為陽主動坤為隂主静一於動則不
 能生大无其體也一於静則不能生廣无其用也大
 哉乾元萬物資始静專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動直
 也坤之含𢎞静翕也光大動闢也故又曰坤至柔而
 動也剛至静而徳方此廣大所由以生也易/說
[066-16b]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
配至徳
 伊川先生曰廣大天地之功也變通四時之運也一
 隂一陽日月之行也乾坤易簡之功乃至善之徳也
 經/說
 横渠先生曰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
 徳故曰易簡之善配至徳易/說
 白雲郭氏曰乾坤之廣大足以配天地其變通足以
[066-17a]
 配四時其為隂陽之義足以配日月其易簡之善足
 以配至徳至徳主聖人中庸之徳而言盡中庸人道
 之至徳則可乆之徳可大之業皆至徳也配者非乾
 坤不足於是四者而曰配也以言乾坤之一足以配
 其全徳則天地四時日月至徳皆為乾坤之一象耳
 是以乾坤以廣大之一道足以盡天地而天地不足
 以盡乾坤者此也易/說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徳而廣業也知崇
[066-17b]
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
存存道義之門
 明道先生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毁則
 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易是箇甚
 易又不只是這一部書是易之道也不要將易又是
 一箇事即是盡天理便是易也○成性存存道義之
 門亦是萬物各有成性存存亦是生生不已之意天
 只是以生為道並吕與叔/東見錄○且渙做中若以四方之
[066-18a]
 中為中則四邊无中乎若以中外之中為中則外面
 无中乎如生生之謂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豈
 可只以今之易書為易乎中者且謂之中不可捉一
 箇中来為中○成性存存便是道義之門並劉/絢錄○天
 位乎上地位乎下中无人則无以見天地書曰惟天
 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易曰天地設位而易行
 乎其中○天地設位而易行其中何不言人行其中
 蓋人亦物也若言神行乎其中則人只於鬼神上求
[066-18b]
 矣若言理言誠亦可也而特言易者欲使人黙識而
 自得之也並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易之道其至矣乎聖人以易之道崇犬
 其徳業也知則崇髙禮則卑下髙卑順理合天地之
 道也髙卑之位設則易在其中矣斯理也成之在人
 則為性成之者/性也人心存乎此理之所存乃道義之門
 也經/說○崇厎便是知卑厎便是禮游氏/拾遺○天地設位
 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則无間斷體物而不可
[066-19a]
 遺者誠敬而已矣不誠則无物也詩曰維天之命於
 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徳之純純則不已純則无
 間斷矣○天地只是設位易行乎其中者神也○成
 性存存道義之門道无體義有方也並劉絢/師訓
 横渠先生曰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之道而知其
 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
 性而道出如天地位而易行天地位定而易行其中
 知禮成而道義出夫易聖人所以崇徳廣業以知為
[066-19b]
 徳以禮為業也蓋知崇則徳崇矣此論易書之道而
 聖人亦以教人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比下文成
 性存存道義之門而言也天地設位故易行乎其中
 知禮成性則道義自此而出也道義之門者由仁義
 行也聖人亦必知禮成性然後道義從此出譬之天
 地設位則造化行乎其中知則務崇禮則惟欲乎卑
 成性湏是知禮存存則是長存知禮亦如天地設位
 ○非知徳不崇非禮業不廣○知崇禮卑叩其兩端
[066-20a]
 而竭也崇既傚天卑必法地○何以致不息成性則
 不息誠成也誠為能成性也仁人孝子所以成身桞
 下惠不息其和也伯夷不息其清也於清和以成其
 性故亦得為聖人也然清和猶是一端不得完正不
 若知禮以成性即道義從此出○智極其髙故效天
 禮着實處故法地人必禮以立失禮則孰為道天地
 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得知禮以
 成性性乃存然後道義從此出○學不能自信而明
[066-20b]
 者患在不勉耳當守道不回如川之流源泉混混不
 捨晝夜无復回却則自明自得之也易曰繼之者善
 也惟能相繼而不已者道之善也至于成性則不勉
 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矣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
 門並易/說
 龜山楊氏曰道之峻極于天道之至也无禮以範圍
 之則蕩而无止而天地之化或過矣禮儀三百威儀
 三千所以體道而範圍之也故曰苟不至徳至道不
[066-21a]
 凝焉所謂至徳者禮其是乎夫禮天所秩也先王之
 禮述天理而已後世或以為忠信之薄或以為偽或
 以為戲事皆不知天者也故曰待其人然後行蓋道
 非禮不止禮非道不行二者常相資也苟非其人而
 梏於儀章器數之末則愚不肖者之不及也尚何至
 道之凝哉易曰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
 而易行乎其中矣此之謂也中庸/解
 白雲郭氏曰前言易與乾坤之義故此復嘆美易之
[066-21b]
 至而言聖人用其道以崇徳廣業也崇徳故徳盛廣
 業故業大盛徳大業非用易之道則不能至故聖人
 先嘆美易之至而後言法效也至謂前所言易與乾
 坤之事也○易之廣大備於天地之間故舉天下之
 事莫不皆有易之道凡具天地之象者易已在其中
 矣故聖人无適而不用易非獨崇徳廣業而已也且
 知以崇髙而後明禮以卑遜而後恭知崇禮卑宜无
 與於易矣然崇者天之道卑者地之徳知崇效天禮
[066-22a]
 卑法地則天地之位已設矣天地之位已設則易已
 行乎知禮之中此聖人所以大而徳業小而言行至
 於天地人鬼之變无適而不用易者此也惟成之以
 性存存不忘則脩身齊家治國治天下其道義之要
 皆由此塗出故易為道義之門也法乾坤簡易以崇
 徳廣業特其大者耳故此又言知崇禮卑以見其小
 者也並易/說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
[066-22b]
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㑹通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
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
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伊川先生曰聖人見天下深逺之事賾深逺也而比
 擬其形容體象其事類故謂之象天下之動无窮也
 必觀其㑹通㑹通綱要也乃以行其典禮典禮法度
 也物之則也繫之辭以斷其吉凶者爻也言天下之
[066-23a]
 深逺難知也而理之所有不可厭也言天下之動无
 窮也而物有其方不可紊也擬度而設其辭商議以
 察其動擬議以成其變化也變化爻之時義擬議議
 而言之也舉鳴鶴在隂以下七爻擬議而言者餘爻
 皆然也經/說
 横渠先生曰易語天地隂陽情偽至隠賾而不可惡
 也諸子馳騁說辭窮髙極幽而知徳者厭其言故言
 為非艱使君子樂取之為貴○易之為書有君子小
[066-23b]
 人之雜道有隂陽爻有吉凶之戒使人先事决疑避
 凶就吉○几一言動是非可不可隨之而生所以要
 愼言動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不越求是而已○
 自此以下皆著爻象之詞所以成變化之道擬議以教
 人也凡有一迹出則便有无限人議論處至如天之
 生物亦甚有不齊處然天則无心不恤此所以要慎
 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只是要求是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此章明擬議爻象之道至盗之招也而
[066-24a]
 終且賾者天下之至隠不可得而見也聖人或擬其
 形容或象其物宜易於是乎有象矣天下之動變所
 由生觀時㑹通以行典禮則爻之動為觀時之要也
 繫之以辭斷其吉凶則爻之辭吉凶之證也謂之爻
 者如此二者蓋作易聖人立爻象之初意也象為天
 下之至賾勿遂惡其賾而忽之也爻為天下之至動
 蓋因時有宜而不可亂也所以然者君子於一言一
 動必以爻象擬議之而後能成變化之道則所樂而
[066-24b]
 玩者極其至矣上言聖人立爻象之本意下言君子
 擬議爻象而後言動亦猶前言聖人設卦觀象終之
 以君子觀象玩辭之說也能明此故知爻象之用是
 以君子玩易必擬其象而議其辭可也易/說
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
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居其
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言出乎
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逺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
[066-25a]
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黙或
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伊川先生曰有孚於中物无不應誠同故也至誠无
 逺近幽深之間故繫辭云善則千里之外應不善則
 千里之外違之誠通也至誠感通之理知道者為能
 識之○中誠所同出處語黙无不同天下莫能間也
 同者一也一不可分分乃二也一可以通金石冒水
[066-25b]
 火无所不能入故云其利斷金其理至㣲故聖人賛
 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謂其言意味深長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又於出處語
 黙之際獲與人同則其志决然利可斷金惟仁者能
 聽盡言已不欲為善則已苟欲為善惟恐人之不言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夫一人固自明矣又有一人言
 而同心其為利也知金鐡之可斷○義理必至于出
 處語黙之不可易如此其同也已固自信又得一人
[066-26a]
 與之同故利可斷金並易/說
 龜山楊氏曰明則誠矣未有誠而不動動而不變也
 鳴鶴在隂其子和之非動乎曲能有誠誠在一曲也
 明則誠矣无物不誠也中庸/解○禇遂良修起居注唐
 太宗曰朕有不善亦當記之乎或為之言曰借使遂
 良不記天下亦當記之曰此語亦善但人主好名則
 可以動之耳未盡也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
 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故言行君
[066-26b]
 子之樞機不可不慎縱使史官不記而民之應違如
 此雖欲自掩其不善其可得乎語/錄
 白雲郭氏曰自此以下皆言擬議爻象之道也且鳴
 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初非有及
 於言行也聖人擬議之則見言行之不可不慎既得
 其道則言行之間所以成其變化也同人先號咷而
 後笑初非有及於出處語黙也聖人擬議之則見其
 同心之利同言之臭既得其道則出處語黙之際所
[066-27a]
 以成其變化也聖人憂患後世不知爻象之用故明
 擬議之道如此而已易/說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
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愼斯術
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
有功而不徳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徳言盛禮
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
无位髙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066-27b]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
密則失臣臣不宻則失身幾事不宻則害成是以君子
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負且乗致宼
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乗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乗
君子之器盗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誨
盗冶容誨滛易曰負且乗致宼至盗之招也
 伊川先生曰茅之為物雖薄而用可重者以用之能
 成敬慎之道也慎守斯術而行豈有失乎大過之用
[066-28a]
 也繫辭云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
 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
 其无所失矣言敬慎之至也茅雖至薄之物然用之
 可甚重以之藉薦則為重慎之道是用之重也人之
 過於敬慎為之非難而可以保其安而无過苟能慎
 斯道推而行之於事其无所失矣○有勞而不自矜
 伐有功而不以為徳是其徳𢎞厚之至也言以其功
 勞而自謙以下於人也徳言盛禮言恭以其徳言之
[066-28b]
 則至盛以其自處之禮言之則至恭此所謂謙也夫
 謙也者謂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
 守其位故髙而不危滿而不溢是以能終吉也夫君
 子履謙乃其常行非為保其位而為之也而言存其
 位者蓋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謙之道如此如言
 為善有令名君子豈為令名而為善哉亦言有令名
 者為善之故也○亢龍有悔九居上而不當尊位是
 以无民无輔動則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繫辭所
[066-29a]
 解獨以言者在人所節惟言與行節於言則行可知
 言當在先也○聖人於繫辭明其致冦之道曰作易
 者其知道乎盗者乗釁而至苟无釁隙則盗安能犯
 負者小人之事乗者君子之器以小人而乗君子之
 器非其所能安也故盗乗釁而奪之小人而居君子
 之位非其所能堪也故滿假而陵慢其上侵暴其下
 盗則乗其過惡而伐之矣伐者聲其罪也盗横暴而
 至者也貨財而輕慢其藏是教語乎盗使取之也女
[066-29b]
 子而夭冶其容是教語滛者使暴之也小人而乗君
 子之器是招盗使奪之也皆取之之謂也並易/傳
 白雲郭氏曰此五者當與鳴鶴在隂同居爻象擬議
 之終蓋皆擬議之道也或别為一章非也擬議者聖
 人用易之道蓋觀象玩辭所以反諸其身也然不曰
 用而曰擬議者爻象必先擬議而後可用方擬諸形
 容象其物宜必從其事物象類以探作易聖人之意
 是以必至於擬議而後可也古之君子以擬議為學
[066-30a]
 易之要務而世多略而不言或言之復失擬議之道
 是以易終不用於世也且玩易之辭有曰藉用白茅
 无咎則知无所失之慎有曰勞謙君子有終吉則知
 以功下人之恭有曰亢龍有悔則知貴髙不可以无
 輔有曰不出户庭无咎則知言語不可以不密有曰
 負且乗致冦至則知非所乗而招盗是皆擬議而知
 其變化也五者之下各繫以孔子之言盖孔子擬議
 之辭所謂擬之而後言者也能觸類而長之則三百
[066-30b]
 八十四爻能事畢矣天地之間備矣聖人存其大法
 得此七者已足用蓋難盡為之言也聖人初已盡言
 於彖象文言以謂擬議之學未明故復繫於此其憂
 後世所以垂教至矣盡矣後世欲務空言誇世則不必
 深明其說苟欲為力行之學歸於君子之儒則擬議
 之道宜先盡心焉其言作易者其知盗乎者蓋聖人
 嘆易之道无不備也盗之情不必知也宜其无所見
 於易也尚且深明於此則天地之間舉无遺矣擬議
[066-31a]
 之道其可忽乎故驚而嘆之有是言也觀此則知崇
 禮卑又无足疑者繫辭自天尊地卑之後至此章終
 凡言重卦設卦易道易辭爻位彖象乾坤神聖及聖
 賢之所法則君子之所觀玩與夫學者擬議之道略
 盡於斯其所未言者數所未詳者變化之道故繼之
 於後也易/說
 
 
[066-31b]
 
 
 
 
 
 
 
 大易粹言卷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