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1 大易粹言-宋-方聞一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大易粹言      易類
  提要
    臣/等謹案大易粹言七十三卷宋方聞一編
    聞一舒州人淳熙中為郡博士時温陵曾穜
    守舒州命聞一輯為是書舊序甚明朱彛尊
    經義考承宋志之誤以為穜作非也其書所
    采凡二程子張載楊時游酢郭忠孝及穜師
[000-1b]
    郭雍七家之説今忠孝之書已不傳惟賴是
    書以存穜𥘉刋板置郡齋後摹印漫漶張嗣
    古陳造先後修之此本出蘇州蔣曾瑩家即
    嗣古嘉定癸酉所補刻佚穜自序二篇而移
    嗣古之跋冠其首今從經義考補録穜序仍
    移其跋于卷末焉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
    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000-2a]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3a]
大易粹言序
伏羲以前理具而畫未形伏羲以後畫形而理遂晦至
文王周孔始有辭後人當使言與心通理因辭見明行
明事然後為得甚者以象為本以數為宗以卜筮為尚
可恠也闕/吾根於性理者哉淳熙乙未夏五月穜代匱
龍舒因與二三僚友語及先生之學皆欣然有得謂穜
曰易道盖先生不竆未嘗拘泥胡可不傳遂相與裒伊
川家所嘗發揮大易之㫖者明道伊川横渠廣平龜山
[000-3b]
兼山白雲合七先生集為一書目之曰大易粹言攷其
說雖小有不同要其終則歸乎一致板之以傳使夫後
之學者由是可以知仁義道徳之說性命禍福之理君
臣父子之大致誠不為無補易曰先天而天弗違龜山
載邵堯夫詩亦有畫前元有易之語盖七先生之所宗
先生之學畫前之易也學者宜究心焉淳熙二年九月
曾穜序
又序
[000-4a]
大易粹言七十卷總論三卷集明道先生程顥伯淳伊
川先生程頤正叔横渠先生張載子厚廣平游酢定夫
龜山楊時中立兼山郭忠孝立之白雲郭雍子和之說
也舒守曽穜序
[000-5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首     宋 方聞一 編
學易
 伊川先生曰易有百餘家難為徧觀如素未讀不曉
 文義且須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理㑹得文義且
 要熟讀然後却有用心處楊遵/道録○若欲治易先尋繹
 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貫餘
 人易說无取枉費功年亦長矣宜汲汲也與金堂/謝公書
[000-5b]
 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
 可以逐句看羅氏/拾遺○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
 物只就上穿鑿若念得不熟與就上添一徳亦不覺
 多就上減一徳亦不覺少譬如不識此兀子若減一
 隻脚亦不知是少添一隻脚亦不知是多若識則自
 添減不得也○自孔子賛易之後更无人會讀易先
 儒不見於書者有則不可知見於書者皆未盡如王
 輔嗣韓康伯只以莊老解之是何道理某於易傳煞
[000-6a]
 曾下工夫如學者見問儘有可商量書則未欲出之
 也並馮氏/拾遺○問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无大過
 矣不知聖人何以因學易後始能无過曰先儒謂孔
 子學易後可以无大過此大叚失却文意聖人何甞
 有過如待學易後无大過却是未學易前甞有大過
 也此聖人如未甞學易何以知其可以无過蓋孔子
 時學易者支離易道不明仲尼既修它經惟是易甞
 發明故謂弟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期之五十
[000-6b]
 然後賛易則學易者可以无大過差若所謂賛易道
 以黜八索是也前此學易者甚衆其說多過聖人使/弟子俟其賛而後學之其過鮮也
 劉元承/手編○論語云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无大
 過矣此未賛易時言也更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易
 道无大過矣古之傳易如八索之類皆過也所以易
 道未明聖人有作則易道明云學云大過皆謙辭語/解
 ○當孔子時傳易者支離故言五十以學易言學者
 謙辭學易可以无大過差易之書惟孔子能正之使
[000-7a]
 无過差游定/夫録○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時年未五十
 也孔子未發明易道之時如八索之類不能无謬亂
 既賛易道黜八索則易之道可以无過謬言學與大
 過皆謙也○由孟子可以觀易並陳氏/拾遺○易學後来
 曾子子夏學得煞到上面也大全集/拾遺○先生甞說某
 於易說今却已自成書但逐旋期之以七十其書可
 出韓退之稱聦明不及於前時道徳日負於初心然
 某於易說後来所改者无幾不知如何故且更期之
[000-7b]
 以十年之功周行/已録○謝公師直與程子論易程子未
 之許也公曰昔與伯淳亦謂景温於春秋則可易則
 未也程子曰以某觀之二公皆深於易者也公曰何
 謂也程子曰以監司論學而主簿敢以為非為監司者
 不怒為主簿者敢言非深於易而何○張閎中以書
 問易傳不傳程子荅曰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
 冀有少進爾然亦不必直待身後覺老耄則傳矣書
 雖未出學未甞不傳也第患无受之者爾並張繹/師說
[000-8a]
 伊川以易傳示門人曰只說得七分學者更湏自體
 究時氏/拾遺○自涪陵歸易傳已成未甞示人門弟子請
 益有及易書者方命小奴取書篋以出身自發之以
 示門弟子非所請不敢多閱○門弟子請問易傳事
 雖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盖其潛心甚乆未
 甞容易下一字也並吕堅中記/尹和靖語○古之學者先由經
 以釋義理盖始學時盡是傳授後之學者却須先識
 義理方始為得謂如易繫辭所以解易也今人須看
[000-8b]
 了易方始看得繫辭一本云古之人得其師傳故因/經以明道後世失其師傳故未
 明道不足以知/經入關語録○古之學者皆有傳授如聖人作經
 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盖不得傳
 授之意云爾如繫辭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義則看
 繫辭不得○觀易湏看時然後觀逐爻之才一爻之
 間常包凾數意聖人常取其重者為之辭亦有易中
 言之已多取其未甞言者亦不必重事又有且言其
 時不及其爻之才皆臨時參考湏先看卦乃看得繫
[000-9a]
 辭並吕與叔/東見録○易傳成書已乆學者莫得傳授或以
 為請先生曰自量精力未衰尚覬有少進耳其後寢
 疾始以授尹焞張繹○尹和靖曰先生踐履盡易其
 作傳只是因而寫成熟讀玩味即可見矣○先生平
 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者觀此足矣語録之
 類出於學者所記所見有淺深故所記有工拙蓋未
 能无失也○伊川欲啟手足封易傳與張思叔尹和/靖語
 録/○先生以易傳授門人曰只說得七分學者湏更
[000-9b]
 自體究思叔以文祭先生曰先生有言見于文字者
 有七分之心繪于丹青者有七分之儀七分之儀固
 不可益七分之心猶或可推○尹和靖謂其學者祁
 寛曰汝與其讀它書不若專讀易與其看伊川雜說
 不若專看伊川易傳易之為書經四聖人乃成皆聖
 人粹言垂訓後世者也伊川作易傳意欲傳後者皆
 極至之言寛每日念易一卦和靖曰一日只念一卦
 仍湏一日專看一爻乾坤二卦湏日讀一過閒時看
[000-10a]
 繫辭○尹和靖讀易至无妄大畜自有得處舉伊川
 曰觀言所以識其心觀行所以識其用不識後如何
 畜得又曰伊川易傳且待身後示人何也○尹和靖
 曰焞日讀伊川易傳一卦近来甚覺有與心相契融
 會處○祁寛問學易之道和靖曰昔焞聞之伊川先
 明辭伊川令且看胡先生王介/甫易時伊川易傳未出乆之再請伊川曰次
 識其時因曰唐虞禪夏后商周繼文王之不取武王
 之取不識時後便做文王武王不同非也使文王當
[000-10b]
 武王之時便做了武王事使武王當文王時也只做
 得文王事皆時也識得時後便見堯舜湯武其揆一
 也推此時之大者吾輩語黙出處皆要識時便六十
 四卦爻爻都得為自家用也至若孔子稱文王以服/事殷只道箇至徳孟子
 謂以大事小只是/樂天蓋黙喻此意○和靖曰學者湏要自得至如伊
 川易傳吾輩讀時言下會解與伊川何異只是不似
 伊川自得者也且如子貢以如切如磋答孔子今讀
 着便似子貢當時意然只是此一句便恰似到别處
[000-11a]
 却不能如此又濟甚事學必貴自得横渠甞云讀詩
 時未見書只於詩中得這道理如此等語不有自得
 能如此乎人若有自得只一經足矣奚以多為且如
 詩中說正身齊家禮易中亦只說此至如詩中思无
 邪感鬼神書中徳惟一動罔不吉徳二三動罔不凶
 惟吉凶不僣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徳易中亦只說這
 箇道理自得後處處通也寛問自得如何下手和靖
 曰格物寛曰格物莫只是窮理否和靖曰是寛曰窮
[000-11b]
 理莫只易是捷徑和靖曰六經皆是非獨易也且如
 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只恁識要做甚只要窮理也
 如以唐棣況兄弟若理會得兄弟之理何用唐棣只
 是要託物窮理也又曰自得者更不待思只恁胷中
 流出
 横渠先生曰昔在京師坐虎皮說周易聽從甚衆一
 夕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横渠徹去虎皮曰吾平日
 為諸公說者皆亂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
[000-12a]
 及汝輩可師之逐日虎皮出是日/更不出虎皮也横渠乃歸陜西祁/寛
 記尹和/靖語
 龜山楊氏曰定夫學易亦恐出他荆公未得荆公於
 易只是理會文義未必心通若非心通縱說得分明
 徹了不濟事易不比他經湏心通始得如龔深父說
 易元无所見可憐一生用功都无是處○未見易而
 玩易之文以言易若說得深即不是聖人作用處若
 說得淺常人之談耳○昔有勸正叔先生出易傳示
[000-12b]
 人者正叔曰獨不望學之進乎姑遲之覺耄即傳矣
 盖已耄則學不復進故也學不復進若猶不可傳是
 其言不足以垂後矣○或問正叔先生云邵堯夫易
 數至今无傳當時何不問它看如何先生曰若是公
 等湏打不過不必問它○自堯舜以前載籍未具世
 所有者獨伏犧所畫八卦耳當是之時聖賢如彼其
 多也自孔子删定繫作之後更秦漢以迄于今其書
 至不可勝紀人之所資以為學者宜易於古然其間
[000-13a]
 千數百年求一人如古之聖賢卒不易得何哉豈道
 之所傳固不在於文字之多寡乎並語/録○知性知天
 然後可以言易知易然後可以无大過盖與天地不
 相似則斯為過以與易為一然後无過孔子之學易
 宜不待五十言此者欲學者當其可而不躐等也孟/解
論易
 明道先生曰易中只言反復往来上下劉絇/所録○王弼
 注易元不見道但却以老莊之意解說而已李籲/師說
[000-13b]
 伊川先生曰先儒以六為老隂八為少隂固不是介
 甫以為進君子而退小人則是聖人旋安排義理也
 此且定隂陽之數豈便說得義理九六只是取純隂
 純陽惟六純陰只取河圖數見之過六則一陽生至
 八便不是純隂○禮記儒行經解全不是因舉吕與
 叔解亦云儒行誇大之語非孔子之言然亦不害義
 理先生曰煞害義理恰限易便只潔靜精㣲了却得
 ○作太𤣥本要明易却尤晦如易其實无益真屋下
[000-14a]
 架屋牀上疊牀它只是於易中得一數為之於歴法
 雖有合只是无益今更去易中推出来做一百般太
 𤣥亦湏要尤難明亦得只是不濟事並楊遵/道録○或問
 太𤣥之作何如曰是亦賢矣必欲撰不如明易邵堯
 夫之數似𤣥而不同數只是一般但看人如何用之
 雖作十𤣥亦可況一𤣥乎劉元承/手編○張閎中以書問
 易之義本起於數程子荅曰謂義起於數則非也有
 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知數得其義
[000-14b]
 則象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隠微盡數之毫忽乃
 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管輅郭璞
 之學是也又曰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見乎辭
 矣則可由辭以觀象故曰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張繹/師說○易是箇甚易又不只是這一部書是易之道
 也不要將易又是一箇事即事一作唯/作只是盡天理便是
 易也○命之曰易便有理一无此七字但/云道理皆自然若安排定
 則更有甚理天地陰陽之變便如二扇磨升降盈虚
[000-15a]
 剛柔初未甞停息陽常盈陰常虧故便不齊譬如磨
 既行齒都不齊既不齊便生出萬變故物之不齊物
 之情也並吕與叔/東見録○四端不言信信本无在易即是
 至理在孟子即是氣語/録○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
 止則止可以乆則乆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孔子聖之
 時者也故知易者莫若孟子暢潜/道録○詩書易言聖人
 之道備矣何以復作春秋蓋春秋聖人之用也詩書
 易如律春秋如斷案詩書易如藥方春秋如治法春/秋
[000-15b]
 解拾/遺○子夏易雖非卜商作必非杜子夏所能為必
 得於師傳也大全集/拾遺○郭忠孝議易傳序曰易即道
 也又何從道或以問伊川伊川曰人隨時變易為何
 從道也時氏/拾遺○尹和靖甞以易傳序請問曰至㣲者
 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㣲无間莫太洩露天
 機否伊川曰如此分明說破猶自人不解悟祁寛録/云伊川
 曰汝看得如此甚善吕堅中録云伊川曰/亦不得已言之耳為忠恕記尹和靖語○邵堯夫
 易數甚精自来推長歴者至乆必差惟堯夫不然指
[000-16a]
 一二近事當面可驗明道云待要傳與某兄弟某兄
 弟那得功夫要學湏是二十年功夫明道聞說甚熟
 一日因監試无事以其說推筭之皆合出謂堯夫曰
 堯夫之數只是加一倍法以此知太𤣥都不濟事堯
 夫驚撫其背曰大哥你恁聦明伊川謂堯夫知易數
 為知天知易理為知天堯夫云湏還知易理為知天
 因說今年雷起甚處伊川云堯夫怎知某便知又問
 甚處起伊川云起處起堯夫愕然它日伊川問明道
[000-16b]
 曰加倍之數如何曰都忘之矣因歎其心无偏繫上/蔡
 語/録○伊川自涪陵歸過襄陽楊子安在焉問易從甚
 處起時方揮扇伊川以扇柄畫地一下曰從這裏起
 子安无語後至洛中子安舉以告和靖先生且曰某
 當時悔不更問此畫從甚處起和靖以告伊川伊川
 曰待它問時只與嘿然得似箇子安更喜懽也先生
 舉示子安子安由此遂服祁寛記尹/和靖語○言有无則多
 有字言无有則多无字有无與動靜同如冬至之前
[000-17a]
 天地閉可謂靜矣而日月星辰亦自運行而不息謂
 之无動可乎但人不識有无動靜耳劉絢/師訓
 横渠先生曰易乃是性與天道其字日月為易易之
 義包天道變化○易非止數春秋大義不止在元○
 不見易則不識造化不識造化則不知性命既不識
 造化則將何謂之性命也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諸
 子之陋也人雖信此說然不知能以何為有以何謂
 之无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鮮有識自然之為體○有
[000-17b]
 謂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盡易之道○釋氏之
 言性不識易識易然後盡性蓋易則有无動靜可以
 兼而不偏舉也无則氣自然生氣之生即是道是易
 ○在易則是至理在孟子則是氣並易/說○潔靜精㣲
 不累其迹知足而不賊則於易深矣一本云深/於易矣○往
 之為義有已往有方往臨文者不可不察○私淑艾
 者自修使人觀己以化也如顔子大率私淑艾也以
 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无實若虚但修此以
[000-18a]
 教人顔子甞以己徳未成而不用隠而未見行而未
 成故也至於聖人神道設教正己而物正皆是私淑
 艾作於此化於彼○天包載萬物於内所感所性乾
 坤隂陽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與人
 物蕞然異矣人能盡性知天不為蕞然起見則幾矣
 ○人於龜䇿无情之物不知其將如何惟是自然莫
 或使之然者隂陽不測之類也己方虚心以鄉之卦
 成於爻以占之其辭如何取以為占聖人則又於隂
[000-18b]
 陽不測處以為占或於夢寐或於人事卜之然聖人
 於卜筮亦鮮蓋其爲疑少故也○窮理盡性然後至
 於命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與天地參无意必固我
 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踰矩老而安死然後
 不夢周公並正/蒙
 龜山楊氏曰揚雄作太𤣥凖易此最為誑後學後之
 人徒見其言艱深其數汗漫遂謂雄真有得於易故
 不敢輕議其實雄未甞知易○易言利見利用而終
[000-19a]
 不言所以利故孔子罕言利並語/録
 白雲郭氏曰上下二經自序卦已分其来尚矣傳者
 謂今之周易乃孔子所傳文王易也○易者體常盡
 變其用不窮之義經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葢
 言常道之窮必繼之以變是以通乆故易以變通為
 義大抵道適變則可用可用則通乆而為易未適變
 則不可用非易也太極之道也太極之道初不可有
 而易能有而用之者包犧文王之力也是故易者用
[000-19b]
 也用道之書也舉而用之大小不同斯則在人然必
 變而通之然後盡其利是以論其道則未始繫於聖
 人及書之有无惟聖人憂患後世之深恐不復聞也
 故明其道而載之於此自包犧氏畫八卦而卦之名
 立文王重之為六十四之後然後易之名出焉易之
 名出然後謂是道為易之道也是則卦名始於包犧
 而易名始於文王卦也易也聖人能畫之重之名之
 耳因其畫之重之名之故為作易之聖人作易者作
[000-20a]
 是書也是書之道具於未有天地之初非包犧文王
 所能作也後世聖人又因文王之易以周題之所以
 别夏商二代夏曰連山商曰歸藏而不名曰夏商易
 者時未有易之名故也連山以艮為首主名山川禹
 之功也歸藏以坤為首成湯黜夏命造攻自鳴條之
 義也故孔子曰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徴也
 吾得坤乾焉周易以乾為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商之道也故繫辭首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000-20b]
 卑髙以陳貴賤位矣此繫文王周易之辭也並易/說
明卦
 明道先生曰忠信所以進徳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
 者乾道也敬以直内義以方外者坤道也○徳性者
 言性之可貴與言性善其實一也性之徳者言性之
 所有如卦之徳乃卦之韞也並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乾坤天地之道隂陽之本故為上篇之
 首坎離隂陽之成質故為上篇之終咸恒夫婦之道
[000-21a]
 生育之本故為下篇之首未濟坎離之合既濟坎離
 之交合而交則生物隂陽之成功也故為下篇之終
 二篇之卦既分而後推其義而為之次序卦是也卦
 之分則以隂陽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所謂盛者
 或以卦或以爻卦與爻取義有不同如剥以卦言則
 隂長陽剥也以爻言則陽極於上又一陽為衆隂主
 也如大壯以卦言則陽長而壯以爻言則隂盛於上
 用各於其所不相害也乾父也莫亢焉坤母也非乾
[000-21b]
 无與為一无/為字敬也故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
 篇而復陽生臨陽長觀陽盛剥陽極則雖有坤而居
 上姤隂生遯隂長大壯隂盛夬隂極則雖有乾而居
 下其餘有乾者皆在上篇泰否需訟小畜履同人大
 有无妄大畜也有坤而在上篇皆一陽之卦也卦五
 隂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故一陽之卦皆在上篇師
 謙豫比復剥也其餘有坤者皆在下篇晉明夷萃升
 也卦一隂五陽者皆有乾也又陽衆而盛也雖衆陽
[000-22a]
 說於一隂說之而已非如一陽為衆隂主也王弼云
 一隂為之主非也故一隂之卦皆在上篇小畜履同
 人大有也卦二陽者有坤則居下篇小過雖无坤隂
 過之卦也亦在下篇其餘二陽之卦皆一陽生於下
 而達於上又二體皆陽陽之盛也皆在上篇屯蒙頥
 習坎也陽生於下謂震坎在下震生於下也坎始於
 中也達於上謂一陽至一作/在上或得正位也生於下
 而上一作/暢達陽之暢盛也陽生於下而不達於上又
[000-22b]
 隂衆而陽寡復失正位陽之弱也震也解也上有陽
 而下无陽无本也艮也蹇也震坎艮以卦言則陽也
 以爻言則皆始變㣲也而震之上艮之下无陽坎則
 陽䧟皆非盛也唯習坎則陽上達矣故為盛卦二隂
 者有乾則陽盛可知需訟大畜无妄也无乾而為盛
 者大過也離也大過陽一有/過字盛於中上下之隂弱矣
 陽居上下則剛紀於隂頤是也隂居上下不能主制
 於陽而反弱也必上下各二隂中唯兩陽然後為勝
[000-23a]
 小過是也大過小過之名可見也離則二體上下皆
 陽隂實麗焉陽之盛也其餘二隂之卦二體俱隂隂
 盛也皆在下篇家人暌革鼎巽兊中孚也卦三隂三
 陽者敵也則以義為勝隂陽尊卑之義男女長少之
 序天地之大經也陽少於隂而居上則為勝蠱少陽
 居長隂上賁少男在中女上皆陽盛也坎雖陽卦而
 陽為隂所䧟溺也又與隂卦重隂盛也故隂陽敵而
 有坎者皆在下篇困井渙節既濟未濟也或曰一體
[000-23b]
 有坎尚為陽䧟二體皆坎反為陽盛何也曰一體有
 坎陽為隂所䧟又重於隂也二體皆坎陽生於下而
 逹於上又二體皆陽可謂盛以男在女上乃理之常
 未為盛也若失正位而隂反居尊則弱也故恒損歸
 妹豐皆在下篇女在男上隂之勝也凡女居上者皆
 在下篇咸益漸旅困渙未濟也唯隨與噬嗑則男下
 女非女勝男也故隨之彖曰剛来而下柔噬嗑彖曰
 柔得中而上行長陽非少隂可敵以長男下中少女
[000-24a]
 故為下之若長少敵勢力侔則隂在上為陵陽在下
 為弱咸益之類是也亦有下女之象非以長下少也
 乃二少相感一作/感說以相與所以致陵也故有利貞之
 誡困雖女少於男乃陽䧟而為陽揜无相下之義也
 小過二陽居四隂之中則為隂盛中孚二隂居四陽
 之中而不為陽盛何也曰陽體實中孚中虚也然則
 頤中四隂不為虚乎曰頤二體皆陽卦而本末皆陽
 盛之至也中孚二體皆隂卦上下各二陽不成本末
[000-24b]
 之象以其中虚故為中孚隂盛可知矣易/傳○尹和靖
 見伊川問易乾坤二卦斯可矣伊川曰聖人設六十
 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後世尚不能了乾坤二卦豈能
 盡也既坐伊川復曰子以爲何人分上事對曰聖人
 分上事曰若聖人分上事則乾坤二卦亦不須況六
 十四乎吕堅中記/尹和靖語○乾聖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屬焉
 坤學者之分也有諸己之信屬焉游定/夫録○或問劉牧
 言上經言形器以上事下經言形器以下事曰非也
[000-25a]
 上經言雲雷屯雲雷豈无形耶曰牧又謂上經是天
 地生萬物下經是男女生萬物曰天地中只是一箇
 生人之生於男女即是天地之生安得為異○問劉
 牧以下經四卦相交如何曰怎生地交若論相交豈
 特四卦如屯蒙師比皆是相交一顛/一倒卦之序皆有義
 理有相反者有相生爻爻變則義變也下来却似義/起然亦是以
 爻也爻變/則義變劉牧言兩卦相比上經二隂二陽相交下
 經四隂四陽相交是否曰八卦已相交了重卦只取
[000-25b]
 二象相交為義豈又於卦畫相交也易湏是黙識心
 通只如此窮文義徒費力並附劉元/承手編○或問張子曰
 隂陽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
 看水離物不得故水有離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
 之象胡氏/拾遺○今人說六子是乾坤退居不用之時同
 也不知乾坤外甚底是六子譬如人之四肢只是一
 體耳學者大惑也唐棣/雜録○周南召南如乾坤語/録
 横渠先生曰周南召南如乾坤經學/理窟
[000-26a]
 龜山楊氏曰揚子雲作太𤣥只據他立名便不是既
 定却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不知如何相錯
 得八卦所以可變而為六十四者只為可相錯故可
 變耳惟相錯則其變出於自然也○了翁說易多以
 一字貫衆義如何曰易卦用字有如此者有不如此
 者如云習坎重險也又言天險地險王公設險則險
 為善睽乖也又言天地睽而萬物通男女睽而其志
 同則乖為善盖一字兩用字非此類則不可如師是
[000-26b]
 師旅之師豈可說為師友之師並語/録
 白雲郭氏曰皇之道簡於帝帝之道簡於王非聖人
 有意於其間時焉而已書契之作始自八卦而後世
 不勝其繁者盖惟天地有萬古不易一定之體而人
 則生生无窮故自簡至繁是為人事必然之理上古
 之時天道勝人人知有天而不知其他也故包犧氏
 始畫八卦其意若曰是道之一列而有三如是而天
 如是而地如是而人天道主覆故畫於上地道主載
[000-27a]
 故畫於下人道財成輔相故畫於中於是自任以財
 成輔相之道而配天地焉者包犧畫卦之道也然天
 道不以天髙而大於地地道不以地廣而大於人人
 道不以人㣲而小於天地故三畫皆無差殊要其至
 也混而為一復於太極故名曰卦然則卦者太極之
 一耳或八或六十有四曰道曰事大小不同其於太
 極名易而實存也非若三才之分太極名實俱易矣
 是以聖人經以三才而太極亡緯以八卦而太極復
[000-27b]
 一經一緯而六十四象由之以備天下之能事畢矣
 所以太極為易之體而易者用太極之名太極之道
 方其混然一成物莫能破人安得而用之及乎包犧
 判而三之離為八文王重而六之離為六十四然後
 天下後世以之修身齊家治國治天下始可得而議
 矣非天下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此○八卦之時天道
 純全故其名卦必備三才之義曰乾坤震巽坎離艮
 兊為八卦之名與八者之名所以揔謂之卦者凡九
[000-28a]
 字不可以常義膚淺訓釋盖出於上古之言文王孔
 子能通之者也雖因孔子以卦之才徳言之知為乾
 健坤順震動巽入終莫能究其義而後世或謂卦者
 掛也其言如此豈能盡聖人之意哉大抵易之為義
 易通而卦之為義難得卦也畫也象也盖自道而一
 變為畫因畫而成象畫象具而為卦使萬世之下復
 由卦以知象由象以知畫由畫以明道此聖人之意
 也然終莫知上古之時卦為何訓乾坤八字出於包
[000-28b]
 犧卦之一字出於包犧之後聖人名之其餘五十六
 卦及易與元亨利貞皆命於文王凡六十一名可以
 意義訓釋其卦名或具三才或在人物或以道徳或
 寓時事命名不一皆可考而知盖中古之言後世所
 能通也上古中古之名於是較然可見則知包犧之
 畫八卦而已而文王重卦又何疑焉○包犧氏之前
 有聲而無畫包犧之時有畫無字☰即乾也文王之
 時畫字具有六十四卦之畫即六十四卦之字後世
[000-29a]
 以字易明故於畫之下重字以明之且包犧氏以天
 地人之三而其道一故三畫而成一卦畫有竒偶故
 有乾坤窮則盡變故有六子乾坤六子包犧初不能
 加損益也天以是示之因以是明之耳故包犧之畫
 得於天而明天文王之重得於人而明人得於天者
 亦知地道人道之一也是以三竒為乾而地道存焉
 三偶為坤而天道具焉一竒一偶終不可以成卦也
 得於人者知太極生天地天地生人有天而无地人
[000-29b]
 无得而生也故以包犧之畫在上為天文王之重在
 下為地天地設位而後聖人成能於中且天有氣地
 有形人得天之氣以生得地之形以成必兼三才而
 兩之然後人因天地以生矣此文王重卦之義也揲
 蓍者分而為二以象兩然後掛一以象三盖因於重
 卦之義且包犧之畫為天天君道也故五之在人為
 君文王之重為地地臣道也故二之在人為臣以上
 下二卦别而言之如此合六爻而言之則三四皆人
[000-30a]
 道也是之謂中爻繫辭曰雜物撰徳辯是與非則非
 其中爻不備故盡人事之變以二三四五為主初上
 終始之而已然終始之亦位也故曰六位時成六位
 成章並易/說○先太中曰豫者知所止之謂也詩云綿
 蠻黄鳥止于丘隅盖言知所止也至哉斯言前人未
 之有說也且止之義出於易之艮横渠先生得之而
 未見立言伊川先生甞言之亦未明著其說至先太
 中力究兼山之學立身行道皆自止始雍不肖不能
[000-30b]
 修先人學獨於止之為義所不敢廢觀乎此又知止
 之足以豫天下事物之理雖聖人之中庸亦止也中/庸
 解/
明爻
 伊川先生曰看易且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
 自有聖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衆人自有衆人用學
 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大
 率上一爻皆是師保之任足以當此一爻也○或問
[000-31a]
 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義先生云亦不妨
 只看如何用當儲貳則做儲貳使九四近君便作儲
 貳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執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
 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也○介甫以武王觀
 兵為九四大无義理兼觀兵之說亦自无此事如今
 日天命絶則今日便是獨夫豈容更留之三年今日
 天命未絶便是君也為人臣子豈可以兵脅其君安
 有此義並楊遵/道録○大抵卦爻始立義既具即聖人别
[000-31b]
 起義以錯綜之如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後来書
 得全别一般事便書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
 失之也周行/已録○或問乾之六爻皆聖人之事乎曰盡
 其道者聖人也得失則吉凶存焉豈特乾哉諸卦皆
 然也
 龜山楊氏曰吴審律儀/勸解易曰易難解曰及今可
 以致力若後力衰却難曰某甞觀聖人言易便覺措
 辭不得只如乾坤兩卦聖人嘗釋其義於後是則解
[000-32a]
 易之法也乾之初九潛龍勿用釋云陽在下也又曰
 龍徳而隠者也又曰下也又曰陽氣潛藏又曰隠而
 未見行而未成此一爻耳反覆推明至五變其說然
 後已今之釋者其於他卦能如是推明乎若不能爾
 則一爻之義只可用之一事易三百八十四爻指一
 事則是其用止於三百八十四事而已如易所該其
 果極於此乎若三百八十四事不足以盡之則一爻
 之用不止於一事亦明矣觀聖人於繫辭發明卦義
[000-32b]
 尚多其說果如今之解易者乎故某嘗謂說易湏髣
 髴聖人之意然後可以下筆此其所以未敢苟也語/録
 兼山郭氏曰乾彖既釋此四徳矣而文言又三復之
 何也凡言人道也非特此也而六爻之叙亦如之盖
 乾坤者尊卑之敘六爻者貴賤之等也故一尊一卑
 一貴一賤成之者有厚薄居之者有得失參差之不
 齊此大業之所由生也易以爻為人以位為時均言
 人也而徳則不同均言時也而才則不同是以或言
[000-33a]
 君道或言聖人或言人事或言大人此又不得不異
 是以序髙卑列貴賤究觀其所遭遇則殊揆之以道
 成之以徳則天道人事與夫貴賤得失一歸之乾夫
 何間之有易/說
 白雲郭氏曰包犧氏畫卦之始其畫雖具三才而卦
 之天地未判无九六六位之别文王重卦之後然後
 天地判而有九六人道成而著六位此周公明六爻
 之義也何謂天地判而有九六繫辭曰天一地二天
[000-33b]
 三地四天五此天地之生數也合一三五為九天數
 也天本乾故乾稱九合二四為六地數也地本坤故
 坤稱六此列六爻之後聖人稱九六之㫖也是以揲
 蓍之法老陽三十有六揲以四象而得九老隂二十
 有四揲以四象而得六故九為乾爻三十六為乾䇿
 六為坤爻二十四為坤䇿此後世聖人衍九六之道
 也包犧肇三才之㣲獨畫天卦方知三才為一道故
 必文王重卦之後天地上下二卦既具而後九六可
[000-34a]
 生焉九六既生而後大衍之法立此聖人作易之序
 也何謂人道成而著六位一卦之象雖備三才而六
 畫之後聖人道在成能欲用於天下萬世故捨天地
 而獨明人道是以六爻皆人位其辭皆人事故文王
 之治同天之載而周公禮樂法度粲然具備者盡人
 道也此聖人著六爻之義也繫辭曰二多譽四多懼
 三多凶五多功此後世聖人以人道明六爻之說也
 是則有畫而後可重重而後有九六有九六而後有
[000-34b]
 六位有六位而後可繫辭彖象文言故方畫重九六
 之際皆統明三才及六位繫辭彖象之後一以人道
 為主人道至此而後明矣此四聖成始成終之道也
 然前乎周公畫卦之時爻具於畫不復重見也至周
 公列之於下而繫以辭焉易於是始備矣而明其道
 傳其教者孔子也故必一聖人畫之一聖人重之一
 聖人列於爻一聖人垂其教則道无餘藴矣使包犧
 重之非包犧也三王之道也使文王爻之非文王也
[000-35a]
 周公之道也聖人隨時之義盖不然矣故自太極之
 始包犧象三才之道文王盡三才之義周公列三才
 之事孔子著三才之教皆隨時之義也然孔子之於
 文王猶文王之於包犧也周公特終文王之一事耳
 故古人獨稱三聖者以此易/說
明十翼
   彖
 伊川先生曰卦下之一无/之字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通
[000-35b]
 謂之彖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
 半矣易/傳
 白雲郭氏曰繫辭曰彖者言乎象者也又曰彖者才
 也乾之象六竒是也乾之彖言六竒之義也乾之才
 大而健是也乾之彖言大健之義也故觀乎彖辭則
 一卦之義思過半矣然先儒以文王卦辭為彖辭盖
 以孔子不當自言觀乎彖辭則思過半也此大不然
 孔子之彖正論一卦之象及釋文王之辭非孔子之
[000-36a]
 彖則卦象與文王辭不可通矣盖文王之辭㫖意深
 隠出於憂患之言雖使知者觀之豈能思過半哉必
 觀孔子彖辭然後一卦之義有思過半之理孔子作
 彖本以垂法後世欲學者先盡心於彖然後可明重
 卦之象及通文王之辭則思過半之言乃孔子自明
 作彖之意及示學文王易之要法也易/說
   象
 伊川先生曰卦下象解一卦之象爻下象解一爻之
[000-36b]
 象諸卦皆取象以為法易/傳○易之有象猶人之守禮
 法語/録
 横渠先生曰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不
 得名非得象者也故語道至於不能象則名言亡矣
 正/蒙
 白雲郭氏曰繫辭曰易者象也又曰聖人立象以盡
 意盖以易之意不可得而盡故有象以盡之也意不
 可盡徒玩其辭皆空言耳如是則不可以訓天下後
[000-37a]
 世而作易之道絶矣此聖人立象之㫖也經曰見乃
 謂之象然則使斯道之可見者无非象也故象非一
 義四聖人之象不同卦之三畫包犧之象也重之為
 六文王之象也次為六位剛柔周公之象也在乾則
 自天行健至於天徳不可為首孔子之象也三六之
 象以卦為主六位剛柔之象以爻為主孔子之象以
 辭為主所主不同其為盡意一也故辭有不能盡者
 求之爻爻有不能盡者求之卦則易之意无餘藴矣
[000-37b]
 然則象也者豈為天為地為馬為牛而已乎天地馬
 牛有乾坤之象者也非乾坤之象止於天地馬牛而
 已也故知易之為書其意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
 而知易者如首腹馬牛之類或時可忘此象之末者
 也○歐陽文忠公言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
 始王弼為注亦用彖象相雜之經考費氏傳曰徒以
 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觀今之易十篇未
 嘗盡入卦中則非費氏明矣孔頴達言孔子象辭在
[000-38a]
 六爻經辭之後及王輔嗣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
 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猶
 如杜元凱注左傳分經之年與傳相附觀此則小象
 固已先在卦中弼又雜之爻中也其彖與大象文言
 終莫可考並易/說
   文言
 伊川先生曰它卦彖象而已獨乾坤更設文言以發
 明其義推乾之道施於人事易/傳
[000-38b]
 白雲郭氏曰易有彖所以明成卦之才有象所以盡
 作易之意又為之文言所以釋一卦之辭然獨著於
 乾坤二卦者言辭在聖人道之易明者也學者考諸
 彖象智之可及也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
 復又謂賜也告諸往而知来盖有不勝其言者言之
 終不可盡學者觀乾坤二卦文言觸類而長之可也
 易/說
   繫辭
[000-39a]
 明道先生曰聖人用意深處全在繫辭詩書乃格言
 李籲/師說○或問繫辭自天道言中庸自人事言似不同
 繫辭雖從天地隂陽鬼神言之然卒曰黙而成之不
 言而信存乎徳行中庸亦曰鬼神之為徳其盛矣乎
 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
 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
 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㣲之顯誠
 之不可揜如此夫是豈不同劉絢/所録
[000-39b]
 横渠先生曰繫辭所舉易義是聖人議論到此因舉
 易義以成之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也○繫辭反復
 惟在明易所以為易撮聚衆意以為解欲曉後人也
 ○欲觀易先當玩辭盖所以說易象也不先盡繫辭
 則其觀於易也或逺或近或太艱難不知繫辭而求
 易正猶不知禮而學春秋也繫辭所以論易之道既
 知易之道則易象在其中故觀易必由繫辭獨說九
 卦之徳者盖九卦為徳切於人事○易象繫之以辭
[000-40a]
 者於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於人事言之以示勸
 戒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包犧畫卦初无繫辭文王孔子之言皆
 繫辭也故孔子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繫辭焉以盡
 其言則卦爻之辭皆是也今獨以此上下二篇稱繫
 辭者盖卦辭爻辭文王周公之繫辭也此上下二篇
 孔子之繫辭也又於十翼之中獨此二篇泛論大道
 為諸卦之統要與彖象文言之辭異故獨曰繫辭所
[000-40b]
 以尊崇孔子之辭與文王等也觀其言廣大而備變
 通而神无思而精皆彖象文言序卦說卦之所不能
 盡者非聖人孰能與此哉微此則易道絶矣○何氏
 謂上篇明无下篇明幾或以上篇論易之大理下篇
 論易之小理孔頴達言上下无異義直以簡編重大
 是以分之今觀上篇自天尊地卑至存乎徳行篇章
 相次事理大小皆有條理不可紊亂次章之言皆前
 章所未盡至存乎徳行則易道備矣下篇復起其說
[000-41a]
 前後相次復如上篇是則初為二篇非後人妄分也
 ○諸儒分章不一孔頴達定以上篇十二章下篇九
 章然章有甚大甚小有可分者似不止此二十一章
 故有文意未斷而章分有才一二句而文意斷不相
 續者皆豈能拘以二十一章也○上篇所言多易道
 之大者與其精㣲神變之用下篇多卦義及上所未
 終粗顯之說又不可不明之者則上下二篇略有辨
 也且上篇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髙以陳貴賤位
[000-41b]
 矣以其有是言故下篇可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
 而重之爻在其中也上篇言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至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以其有是言故下篇可言夫乾
 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也孔頴達謂天
 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此豈復為易
 之小事然貞觀貞明特引天地日月以明吉凶貞勝
 之辭非在易之義又不若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徳易之道也觀此
[000-42a]
 數義則二篇精粗略可見矣並易/說
   說卦
 白雲郭氏曰說卦論八卦之道徳與其象義情性也
 然則六十四卦亦有是乎盖六十四卦各具於文言
 彖象雜卦之中矣至萬物象類如履之為虎漸之為
 鴻中孚之鳴鶴小過之飛鳥井之為井鼎之為鼎皆
 是也其象不可盡言故於是數卦略明之繫辭曰以
 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斯其所以難言也歟故曰書
[000-42b]
 不盡言
   序卦
 伊川先生曰序卦非易之藴此不合道韓康伯/注語録
 横渠先生曰序卦相受聖人作易湏有次序○序卦
 无足疑序卦不可謂非聖人之藴今欲安置一物猶
 求審處況聖人之於易其間雖无極至精義大槩皆
 有意思觀聖人之書湏布遍細宻如是大匠豈以一
 斧可知哉並易/說
[000-43a]
 白雲郭氏曰孔頴達曰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
 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䝉需訟之類皆是也
 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
 中孚小過八者是也此盖卦變反對之象先天之學
 詳矣雖出於變象豈无其序哉故聖人所以序之也
 八卦之序有二帝出乎震一章八方之序也乾天也
 一章成卦先後之序也先序八卦於上故序六十四
 卦于此八卦序包犧之道六十四卦序文王之道也
[000-43b]
 道至難明也聖人判之為三才離之為八卦使有目
 者可見有耳者可聞亦云至矣於是又為之說為之
 序三才八卦之道纎介不遺而言易者尚或滯於空
 言而乖亂正道或溺於術數之用不明三聖人之大
 方斯學者所宜深戒也易/說
   雜卦
 白雲郭氏曰卦之情性與其為徳之不同八卦則見
 於說卦六十四卦則見於雜卦孔子於包犧之道詳
[000-44a]
 盡於說卦皆文王所未嘗明之者故不得不詳也於
 文王之道則具於序卦雜卦之中其象則見於諸卦
 大小象而繫辭上下則兼統之易/說
 
 
 
 
 
[000-44b]
 
 
 
 
 
 
 
 大易粹言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