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1 大易粹言-宋-方聞一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十二    宋 方聞一 編
坤下/乾上
 伊川先生曰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
 之以否夫物理往來通泰之極則必否否所以次泰
 也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隂陽和暢則為泰天處
 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絶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君子得以為
[012-1b]
 君子小人不肯為小人君子則事道詘身而行道者
 有之矣小人則事事至於詘道而信身亦敢為也況
 乎天地不交否非惟敢詘道而信身又將惡直醜正
 恊比䜛言以䧟人者多矣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
 有靦面目視人罔極是也故孔子稱商有三仁焉微
 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然有貴戚之卿異
 姓之卿方其自靖人自獻于先王固有不可去之者
 而儉德辟難發於早辯與踈且逺者言也孟子曰我
[012-2a]
 无官守我无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
 哉故醴酒不設楚穆生去之曰國人將鉗我於都市
 何必見否之已然而後避之不亦晚乎易/說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伊川先生曰天地交而萬物生於中然後三才備人
 為最靈故為萬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
 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謂非人
 道也消長闔闢相因而不息泰極則復否終則傾无
[012-2b]
 常而不變之理人道豈能无也旣否則泰矣○夫上
 下交通剛柔和會君子之道也否則反是故不利君
 子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來陽往而隂來
 也小人道君子道消之象故為否也並易/傳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
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隂而外陽
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伊川先生曰夫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无生成之理
[012-3a]
 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无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為
 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
 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國之道也隂柔在
 内陽剛在外君子往居於外小人來處於内小人道
 長君子道消之時也易/傳○嘉仲問否之匪人曰泰之
 時天地交泰而萬物生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人道
 也至否之時天地不交萬物之不生无人道矣故曰
 否之匪人唐棣/所編
[012-3b]
 横渠先生曰蓋言上下不交便天下无邦有邦而與
 无邦同以不成國體也在天下它國皆无道只一邦
 治亦不可言天下无道須是都不治然後是天下无
 道也於否之時則天下无邦也古之人一邦不治别
 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則止有隠耳无道而
 隠則惟是有朋友之樂而已子欲居九夷未敢必天
 下之无邦或夷狄有道於今海上之國儘有仁厚之
 治者易/説
[012-4a]
 廣平游氏曰比之匪人言所比非其人也否之匪人
 言致否之因也君臣上下在朝者非其人則將引天
 下之叨懫姦回萃於朝此所以致否也羣小在上而
 衆邪逞故不利君子貞當是時非有大人之徳則處
 否而未必亨非有大人之才一有/則字不足以休否伊尹
 五就桀而當時羣小不能害焉非體道忘我孰足以
 與此以顔子之賢遊於人間世仲尼猶以心齋告之
 則為君子類者處否之時正當全身遠害而已○有
[012-4b]
 國家一无/家字之道君臣而已傳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
 蓋惟君子在朝然後君臣各得其道上下合志而天
 下之情通此國之所以立也如君不君臣不臣則天
 下无邦矣猶之父不父子不子則无家矣无邦者其
 道亡也並易/説
 龜山楊氏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貞也唯君子
 為能通天下之志方上下不交之時而君子之貞足
 以通天下之志豈小人之利乎易/說
[012-5a]
 兼山郭氏曰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古語曰天人
 合發萬變定機乃知天人之道率與時㑹故曰否之
 匪人也堯之命舜曰天之厯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
 二者天之革命也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
 天而應乎人亦天之革命也然則一則為揖遜一則
 為干戈是之謂天人之合也故否之匪人舉其大者
 言之耳是以天地不交在時則否塞而成冬在道不
 通而成否生生之道絶凡泰之所冝舉與此相反矣
[012-5b]
 易之辭舉天地為萬物言也舉上下為人道言也至
 於天下无邦人道絶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否閉也塞也天地閉塞而不通人道何
 從而立乎故否之時非人道也人道配天地而言聖
 人之道是也聖人之道絶故曰否是知城復于隍亦
 有未絶者存為否之始而未否也不利君子貞者非
 不利於固守已道蓋不利於固禄位也故象言不可
 榮以禄而初六言君子貞吉亨也大往小來皆反泰
[012-6a]
 之道也天下所以為邦者以有君臣父子人倫之道
 上下不交則人倫之道絶謂之无邦可也此之謂匪
 人矣匪人猶曰无道也易/說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禄
 伊川先生曰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否塞之時君子
 道消當觀否塞之象而以儉損之德避免禍難不可
 榮居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時君子居顯榮之地
 禍患必及其身故冝晦處窮約也易/傳
[012-6b]
 龜山楊氏曰方小人不利居子貞之時惟約已自晦
 乃可以辟難也易/說○當儉德辟難之時而榮以禄非
 枉道從之其可得乎是足恥也語/解
 兼山郭氏曰象禮曰歲凶年糓不登君膳不祭肺馬
 不食糓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
 樂其殺禮也如此況儉德辟難之時乎孔子曰邦有
 道貧且賤焉恥也邦无道冨且貴焉恥也況否之時
 榮以禄乎易/説
[012-7a]
 白雲郭氏曰先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君子
 得以為君子小人不肯為小人君子則事道屈身而
 行道者有之小人事事屈道而信身无不為也況否
 之時小人非惟屈道信身又將惡直醜正恊比䜛言
 以害君子者多矣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靦靣
 目視人罔極是也孔子稱商有三仁焉㣲子去之箕
 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方其自靖人自獻于先王固
 有不可去之者而儉德辟難發於早辯與踈且逺者
[012-7b]
 言也孟子曰我无官守我无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
 綽綽然有餘裕哉故醴酒不設穆生去之曰國人将
 鉗我於都市何必見否之已然而後避之不亦晚乎
 雍曰禮言歲凶年糓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糓馳
 道不除祭事不縣凶年尚殺禮如此況否之時乎此
 君子所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禄也以无難言之邦
 无道糓為恥況有難之時乎故直曰不可也太公伯
 夷之避紂是也夫君子小人之際患亦多乎君子雖
[012-8a]
 未嘗有意於害小人而小人嘗忍於害君子何哉蓋
 方泰之時君子彚進以小人亂邦必不容於其間不
 過逺而勿用也小人得志則以君子為害己者必欲
 窮其䧟害務快私忿誅絶之而後已為之君子者可
 不避哉漢之黨錮雖有以致之在正人未為无罪然
 小人忍於誅戮一至是耶易/說
初六㧞茅茹以其彚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伊川先生曰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以羣陽羣隂同
[012-8b]
 在下有牽連之象也泰之時則以同征為吉否之時
 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
 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无常
 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隂上皆有應在否隔
 之時隔絶不相通故无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
 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當否而能進者小人
 也君子則伸道免禍而已君子進退未嘗不與其類
 同也○爻以六自守於下明君子處下一作/否之道象
[012-9a]
 復推明以盡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節以處下者非
 樂於不進獨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進故安之耳心
 固未嘗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進以康濟天
 下故曰志在君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柔順處下居否以静者也能以類正吉
 而必亨不事苟合志在得主者歟易/說
 龜山楊氏曰泰之三陽否之三隂皆有應於上故皆
 有拔茅連茹之象居否之初雖上下不交而否猶未
[012-9b]
 極也世雖否矣君子蓋未嘗一日忘天下而志不在
 君也上有悔禍願治之誠心則亦如拔茅連茹而出
 矣孔子當衰周之際佛肸以中牟叛召之猶欲往焉
 夫豈為利哉志在君故也然而卒不往者要之不失
 正而已孟子千里而見王是其欲也不遇故去豈其
 所欲哉然猶三宿而後出晝又曰予豈舎王哉則其
 志可知矣此聖賢所以處否之道而吉亨易/說
 兼山郭氏曰初六先大夫有言居廟堂則憂其民處
[012-10a]
 江湖則憂其君蓋泰言志在外否言志在君之意也
 或引考槃之詩誤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先人曰先大夫有言曰居廟堂之髙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蓋泰言志在外否言
 志在君之意也雍曰君子當否之時有止无進固守
 且吉而道不廢於自亨也亨如顔氏之樂是也卦象
 以内為小人而爻以初為君子伊川所謂隨時取義
 變動无常也志在君者君子儉德辟難豈忘君者哉
[012-10b]
 如伊尹樂堯舜之道其愛君至矣君臣之義如之何
 其廢之故荷蓧之徒聖人无取焉易/説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伊川先生曰六二其質則隂柔其居則中正以隂柔
 小人而言則方否於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順乎上以
 求濟其否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當否則以道
 自處豈肯枉已屈道承順於上唯自守其否而已身
 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
[012-11a]
 則否矣小人順上之心未甞无也○大人於否之時
 守其正節不雜亂於小人之羣類身雖否而道之亨
 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不云君子而
 云大人能如是則一无/則字其道大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處二隂之間上順下容衆不可異故其
 道否乃亨易/說
 廣平游氏曰否之六二下乗初六上承六三二隂皆
 小人之象二不包初則小人畜忿而䧟我矣不承三
[012-11b]
 則小人依勢而藉我矣故曰包承小人吉此言君子
 一作/善字之居中守正者全身逺害當如是也若夫至中
 至正之大人則不然體道虛已以遊人間或不言而
 飲人以和與人一无/人字並立而使人化蓋嘗入獸不亂
 羣矣況於人羣乎故能處否而亨也若伊尹五就桀
 而羣凶不能以害之是也楊子以不離於羣為聖人
 蓋知不亂羣之説也易/說
 龜山楊氏曰上下不交而小人道長極矣故包承之
[012-12a]
 吉若子見南子是也其為言也曰予所否者天厭之
 則其見南子也是豈得已哉此大人處否而亨之道
 也然非居中履正則堅白不足而磨湼之其磷淄必
 矣又何吉之有若夫居否之時揚已矜衆以自暴白
 昭昭如掲日月而行則其能不亂羣矣乎夫如是鮮
 不及矣此東漢之君子所以俱䧟於黨錮也惟陳寔
 獨免其庶幾乎易/說
 兼山郭氏曰六二柔順中正然以隂居下當否之時
[012-12b]
 故有包有承有大人小人之象大人否亨非能亨否
 也處否而亨者也於此而不亂羣非大人孰能為之
 易/説
 白雲郭氏曰大人與天地合德其於含容固有餘矣
 然六二之包承則異於是蓋枉已屈道以承媚於人
 小人固能之非大人之事也故大人否亨否者身之
 否而道則亨矣孔子曰獲罪於天无所禱也孟子曰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大人之不能包承也如
[012-13a]
 此不亂羣者如鷹鸇鳥雀必不可同羣伯夷不立於
 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是也易/說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伊川先生曰三以隂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於
 上非能守道安命窮斯濫矣極小人之情狀者也其
 所包畜謀慮邪濫无所不至可羞恥也○隂柔居否
 而不中不正所為可羞者處不當故也處不當位所
 為不以道也並易/傳
[012-13b]
 横渠先生曰處否而進履非其位非知恥者也易/説
 廣平游氏曰六三在下體之上位浸顯矣而當否之
 世不能去又以隂柔處之是可羞也世之寡廉鮮耻
 苟賤之士處顯位以播惡於衆而自不一作/不自知其醜
 者多矣六三與中正剛明者為隣則見聞所漸亦知
 其可羞矣惟以資質隂柔不能行其所知至於忍耻
 而冒處故謂之包羞易/說
 龜山楊氏曰六三居非中正位不當也故包其羞若
[012-14a]
 子路愠見是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三居下體之上過中思變之時也泰之
 九三能艱貞以守之故无咎否之六三不能變以有
 為而輔休否之君尸禄素餐所謂包羞者也孔子曰
 邦无道糓恥也其六三之謂歟書言沉潜剛克六三
 包羞无剛也无剛而處三五同功之位故曰位不當
 也易/說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012-14b]
 伊川先生曰四以陽剛健體居近君之位是有濟否
 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輔上濟否然當君道方否
 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動
 必出於君命威柄一歸於上則无咎而其志行矣能
 使事皆出於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疇類皆附離
 其福祉離麗也君子道行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
 之否疇離祉也小人之進亦以其類同也○有君命
 則得无咎乃可以濟否其志得行也並易/傳
[012-15a]
 横渠先生曰居否之世以陽處隂有應於下故雖有
 所命无咎也易/說
 龜山楊氏曰九四以乾健之才上承九五剛健中正
 之君有可致之資居得致之位庶乎其可為也然否
 之為否以上下不交故也非上承下比一德以相與
 而能反否而有為无是道也四雖有可致之資而處
 上下不交之時未必相與也故曰有命无咎疇離祉
 命謂君命也有命而後可以濟時之否而疇類皆離
[012-15b]
 祉也東漢之衰嬖倖持權内小人而外君子至是而
 否極矣竇武何進倚元舅之親招集天下名儒碩德
 共起而圖之冝若可為也然而命不出於其君而下
 不應故與其疇類俱至於䧟禍職此之由也後之處
 否者可不監之哉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四以剛徤之才居近君之位可以輔
 其君以休否者也然臣道无成有終而已必君命之
 斯无過舉矣故有是臣有是命又非特无過而已其
[012-16a]
 疇類亦將附麗而獲福也湯之命見於湯誓也又曰
 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則有命无咎之人伊尹是也武
 王之命見於泰誓也又曰予小子旣獲仁人以遏亂
 略則有命无咎之人太公之徒也湯誓曰予其大賚
 汝周書曰大賚于四海豈非疇離祉之謂歟嗚呼商
 周之民非伊吕則无休否之祉伊吕非湯武之命将
 老死於莘渭間尚何志行之有哉易/説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繋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
[012-16b]
位正當也
 伊川先生曰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一作/君位故能
 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當位能以其道休
 息天下之否以循致於泰猶未離於否也故有其亡
 之戒否旣休息漸將反一作/及泰不可便為安肆當深
 慮逺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繫于苞
 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繫于苞桑也桑之為物其根
 深固苞謂叢生者其固尤甚聖人之戒深矣漢王允
[012-17a]
 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繫辭曰危者安
 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
 安而國家可保也○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
 故能休一有/息字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則雖有其
 道將何為乎故聖人之位謂之大寶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以亡為懼故能休其否○包桑從下叢
 生之桑叢生則其根牢書云厥草惟包如竹叢蘆葦
[012-17b]
 之類河朔之桑多從根斬條取葉其生叢然並易/説
 龜山楊氏曰九五剛健中正有休否之才而履尊位
 大人之吉也否方休矣而安其位而忘其危保其存
 而忘其亡有其治而忘其亂則三者隨至矣故曰其
 亡其亡繫于苞桑言不忘亡則存乃可保也苞桑叢
 生也繫于苞桑言存之固也唐之穆宗承章武恢復
 之餘而蕭俛遽獻太平銷兵之䇿而河朔復亂失此
 之謂也易/說
[012-18a]
 兼山郭氏曰九五莊子曰休休焉則平易矣故休休
 有優游平易之意方否之将窮大者旣往而九三猶
 得尊位大中以臨其下可以休否者也然否猶未傾
 三隂彚進不敢安而忘危治而忘亂雖優游平易之可
 存而恐懼怵惕之心未怠也夫然後知生於憂患死
 於安樂可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五以剛中之才而居尊位為休否之
 主湯武是也商書曰徯予后后來其蘇此湯之休否
[012-18b]
 也周書曰一戎衣天下大定此武王之休否也湯武
 休否大人吉也其亡其亡存不忘亡也繫于苞桑則
 為悠乆无疆之道也聖人之意蓋亦深矣湯之書曰
 慄慄危懼若將隕于深淵仲虺又為之誥曰慎厥終
 惟其始此湯其亡苞桑之義也武王之書曰乃偃武
 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
 服召公又訓于王曰為山九仭功虧一簣此武王其
 亡苞桑之義也位正當者有其德而有其位也易於
[012-19a]
 否稱大人而泰不言者則知泰之九二否之九五皆
 得乾二五大人之道可互見也易/說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伊川先生曰上九否之終也物理極而必反故泰極
 則否否極則泰上九否旣極矣故否道傾覆而變也
 先極否也後傾喜也否傾則泰矣後喜也○否終則
 必傾豈有長否之理極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為
 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而後能也故否之上九
[012-19b]
 則能傾否屯之上六則不能變屯也並易/傳
 龜山楊氏曰上九處否之極先否也否終而傾後喜
 也否泰之往復理之必至又何可長也然居否之終
 苟无剛健之才而欲傾否亦難矣上九有剛健之才
 者也與屯之上六不能亨屯異矣易/説
 白雲郭氏曰志行於四否休於五上九之傾冝矣滿
 而傾覆自然之理也且處泰而泰則終否處否而否
 則終泰先否者乃所以為後喜之道故曰何可長也
[012-20a]
 易/說
 
 
 
 
 
 
 
[012-20b]
 
 
 
 
 
 
 
 大易粹言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