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226 晦菴集-宋-朱熹 (WYG)




肅/
昨承寄及文字意謂一時思索偶有所未至故率易報
去今承示喻乃平日所深體而實見者甚愧輕發然所
謂深體而實見者乃止如此在賢者似尤不宜如此便
休也刪遺書之未精探易傳之未至此在當日楊尹諸
[056-1b]
先達猶未敢輕言之今日安敢議此耶只如所示屯卦
之説深所未曉若欲以此揍補易傳七分之心恐合不
著也大率近日學者例有好髙務廣之病將聖人言語
不肯就當下著實處看須要説教𤣥妙深逺添得支離
蔓衍未論於己無益且是令人厭聽若道理只是如此
前賢豈不㑹説何故却只如此平淡簡短都無一種似
此大驚小怪底浮説葢是看得分明思得爛熟只有此
話别無可説耳其曰只説得七分者亦言沈酣浸漬自
[056-2a]
信自得之功更在學者自著力耳豈是更要别添外料
釀𤣥酒而和太&KR0245也耶且如元亨利貞四字文王本意
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是大亨而利於正耳至孔子
作彖傳文言始以乾坤為四徳而諸卦自如其舊二聖
人之意非有不同葢各是發明一理耳今學者且當虚
心玩味各隨本文之意而體㑹之其不同處自不相妨
不可遽以己意横作主張必欲挽而同之以長私意増
衍説終日馳騖於虚詞浮辨之間而於存養省察日用
[056-2b]
之功反有所損而無所益也去嵗承書之日適有江西
傅子淵在坐葢喜聞足下之説而以示之子淵不善也熹猶未以為然然自今觀之則拙者之見果為有愧於
子淵矣願賢者深思而有以反之勿使熹為終有愧也
   答趙子欽
示喻訥言敏行之意甚善然前書鄙論亦非謂都不講
究而專務力行也正為聖言㣲指本自精約不當如是
支蔓以求之恐其愈多而愈逺耳
[056-3a]
   答趙子欽
示喻虚一之説甚善此本聖人所不言今著一句便成
贅語來喻推説其理甚當但以四十九蓍握而未分為
太極之象則恐亦未穏當葢太極形而上者也兩三四
五形而下者也若四十九蓍可合而命之曰太極之象
則二三四五亦可合而命之曰太極之體矣葢太極雖
不外乎隂陽五行而其體亦有不離乎隂陽五行者熹
於周子之圗書之首固已發此意矣若必其所象毫髮
[056-3b]
之不差則形而上下終不容強於匹配若曰各隨所指
而言則與其以握而未分者象太極反不若以一䇿不
用者象之之為無病也明者試復思之如何
   答趙子欽
自反研㡬之喻極感至意不敢不勉但他論有未能無
疑者如詩樂起調畢曲之法乃自古所傳如此音調方
有歸宿不可紊亂温公書儀誠有未盡合古制處然兼
而存之自可考見得失今以其一詞之不合便欲削去
[056-4a]
似亦草率且彼以俗尚而雜古禮吾以臆見而改古樂
安知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耶堂室制度必已得其
詳實因便早幸示及方欲葺數椽之居或可取以為法
耳子静後來得書愈甚於前大抵其學於心地功夫不
為無所見但便欲恃此陵跨古今更不下窮理細宻功
夫卒并與其所得者而失之人欲横流不自知覺而髙
談大論以為天理盡在是也則其所謂心地功夫者又
安在哉
[056-4b]
   答趙子欽
禮圗未暇詳考亦是素看此篇不熟猝乍看未得若更
得冠婚禮二圗容并考之乃為幸耳室户之牗並列於
前不知以㡬分為户㡬分為牗房在室東而無北壁不
知其南户有扉否房之户當中耶近/東角耶近西角耶兩階當直東西序
之中而上耶近兩楹而上耶近兩壁而上耶須先定此
地盤間架乃可議其升降出入幸亦并作一圗子細見
示也易説用意甚精然鄙見却有未安處似是為説太
[056-5a]
精取義太宻或傷簡易之趣更俟詳玩别奉和也
   答趙子欽
熹數年來有更定舊書數種欲得面論而不可得大抵
愚意常患近世學者道理太多不能虚心退步徐觀聖
賢之言以求其意而直以己意強置其中所以不免穿
鑿破碎之弊使聖賢之言不得自在而常為吾説之所
使以至刧持縳東而左右之甚或傷其形體而不恤也
如此則自我作經可矣何必曲躬俯首而讀古人之書
[056-5b]
哉不識明者以為如何
   答趙子欽
禮圗甚精但病軀尚爾支離正甫到此未乆亦大病數
日今又廹歸遂不得子細商訂但昨來黄壻考得堂
序制度頗與來示不同亦未暇參考折中正甫計必持
歸幸為詳之因來喻及也易説用意固甚精宻愚意亦
素謂易學不可離却象數但象數之學亦須見得大槩
總領方可漸次尋探今但如此瑣細附合恐聖人之意
[056-6a]
本未必爾而虚費功夫也大抵讀書須見得有曉不得
處方是長進又更就此闕其所疑而反復其餘則庶㡬
得聖人之意識事理之真而其不可曉者不足為病矣
正甫趨向持守甚不易得但看文字亦尚多强説處此
學者之通患如前輩亦或未能免元聖所謂寛以居之
子張所謂執徳不𢎞正為救此病耳不識明者以為如
何無由面語書札不得究所欲言而衰晚疾病恐不乆
在世間或能早為命駕一來使區區懐抱得以傾倒而
[056-6b]
萬一辱有取焉亦非小因縁也此間雖有士友數輩然
與之語徃往不能盡人意一旦溘然此事便無所寄不
得不為之慮耳大學語孟説各一通謾往此近日所修
定然尚覺得有硬説費力處煩為一閲見日面論須盡
去此等病方見聖人本意也
   答詹子厚
便中辱書良足為慰但所寄喻趙二書及復齋行實奠
詞三復悲歎不能自己嗚呼世豈有斯人耶銘墓誠願
[056-7a]
効區區但時論如此兩三年來不敢為人作一字而猶
不免今譴責方新豈敢干犯且當謹藏以俟雷霆之威
有時或息而熹偶未死則終不敢食此言耳萬一溘先
朝露則諸賢之言自足紀於後世亦不待熹而顯幸宻
以告汪喻黙㑹此意勿以語人也
   答詹子厚
罪戾之餘幸亦粗遣不足云云子欽之逰念不能忘前
書所報刋行易説事不知尚及止否計其書多説象數
[056-7b]
似亦不妨但是有些這下氣息令人憎嫌耳可中安在
書中説欲此來不知成行否因通書幸為致意并問汪
正父所在也此間禮書漸可脱藁若得二公一來訂之
尤佳然不可語人恐速煨燼之灾也
   答曽泰之秘/
所喻鄉黨卒章疑義此等處且當闕之却於分明易曉
切於日用治心修己處反復玩味深自省察有不合處
即痛加矯革如此方是為己功夫不可只於文字語言
[056-8a]
上著力也彼中士子有來學者亦可以此告之熹論語
集注未嘗皆引胡先生説所傳恐誤此書之作只是解
説訓詁文義免得學者汎觀費力然所謂玩味省察功
夫却在當人不在文字也
   答徐載叔賡/
知放船下都為排雲呌閽之舉此意甚壯示及藁草詞
氣奔放而叙事詳宻病中目昏畧一披覽甚快鄙意所
論亦切中今日之弊如經題破碎近日尤甚前日江東
[056-8b]
未得請時嘗欲到官後檢舉諸州所申入文字以劾其
戱侮聖言之尤者一二人雖或未必聴從亦且令人傳
笑少警昏俗既不成行此事又且已今讀來示如癢得
搔也但此事更有根本今徒然説得病痛不知如何下
藥又此於治體僅為一事而文書浩漾已如此恐萬機
之暇亦不能詳覽也更畧簡節之并與施行之目一一
陳之乃為佳所喻學者之害莫大於時文此亦救弊之
言然論其極則古文之與時文其使學者棄本逐末為
[056-9a]
害等爾但此等物如淫聲美色不敢一識其趣便使人
不能忘政當以為通人之蔽不當以是為當務而切切
畱意也放翁之詩讀之爽然近代唯見此人為有詩人
風致如此篇者初不見其著意用力處而語意超然自
是不凡令人三嘆不能自己葢愛之者無罪而害之者
自為病耳近報又已去國不知所坐何事恐只是不合
做此好詩罰令不得做好官也
   答徐載叔
[056-9b]
專人示問尤荷厚意但觀所論枝葉太繁標榜太多似
古人為己之意有不相似者未知謝陸二公曽以此
奉箴否竊謂此非小病遂而不反尤悔之積将有不可
勝言者辨説雖精無能補也
   答葉正則適/
來書毫毛鈞石之喻是乃孟子所謂尋尺者此等議論
近世葢多有之不意明者亦出此也古人為己之實無
多言語今欲博考文字以求之而又質之於膠擾未定
[056-10a]
之胸次宜其愈求之而愈不得也既未知其實之所在
則所謂百餘年來之所講貫者果指何事以充之而遽
以為未合於聖賢之中耶
   答葉正則
向見人家抄録靖康事有耿黄門劄子論祖宗致治不
熙豐之盛者數條不當專以祖宗為法後有欽廟批
語若曰昨降某事指揮失於思慮尚賴師傅大臣正救
其失前命更不施行當時不曽録得後閲實録長編之
[056-10b]
屬皆無此事不知今尚有考處否耿之誤國固非一事
然此一章乃定公孔子所謂一言者恐不可不著之史
籍以為永監也
   答葉正則
所喻二説之未安具悉雅意但熹則以為舊聞者中也
獨得者過也賢者之所以未然者不及也其詳雖有未
得盡聞者然大約當不出此於此看破則千里同風不
待片言而羣疑决矣
[056-11a]
   答葉正則
向來相見之日甚淺而荷相與之意甚深中間寓舍並
移晷觀左右之意若欲有所言者而竟囁嚅不能出
口前後書疏往來雖復少見鋒頴而亦未能彼此傾倒
以求實是之歸但見士子傳誦所著書及答問書尺類
多籠罩包藏之語不唯他人所不解意者左右亦自未
能曉然於心而無所疑也世衰道㣲以學為諱上下相
徇識見議論日益卑下彼既不足言矣而吾黨之為學
[056-11b]
者又皆草率苟簡未曽畧識道理規模功夫次第便以
己見摶量凑合撰出一般説話髙自標置下視古人及
考其實則全是含糊影響之言不敢分明道著實處竊
料其心豈無所疑只是已作如此聲勢不可復謂有所
不知遂不免一向自瞞強作撑柱且要如此鶻突将去
究竟成就得何事業未論後世只今日旁觀便須有人
識破未論他人只自家方寸如何得安穏耶如來書所
謂在荆州無事看得佛書乃知世外瓌竒之説本不能
[056-12a]
與治道相亂所以參雜辨争亦是讀者不深考爾此殊
可駭不謂正則乃作如此語話也中間得君舉書亦深
以講究辨切為不然此葢無他只是自家不曽見得親
切端的不容有毫釐之差處故作此見耳欲得㑹面相
與劇談庶幾彼此盡情吐露尋一箇是處大家講究到
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説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
得如此遮前掩後似説不説做三日新婦子模様不亦
快哉孟子自許雖行霸王之事而不動其心究其根原
[056-12b]
乃只在識破詖淫邪遁四種病處今之學者不唯不能
識此而其所做家計窠窟乃反在此四種病中便欲將
此見識判斷古今議論聖賢豈不誤哉相望千里死亡
無日因書聊復一言不審明者以為如何然勿示人恐
又起閙無益而有損也
 若見得道理分明便無事殺決不暇讀佛書若偶讀
 之亦須便見得其亂道誤人處愈親切不至為此言
 矣試以此一端思之可見得失劉智夫此間相去不
[056-13a]
 百里暑中未得欵㑹同志難得但恐自處已太髙了
 不肯放下就實做功夫耳年來見得此事極分明乃
 知曽子實以魯得之而聰明辨博如子貢者終不得
 與聞於此道之傳真有以也
   答徐居厚元徳/
大病新復正要將䕶不可少有激觸損動真氣讀書度
未能罷且歇得數月亦佳将來看時亦且適意遮眼自
有意味正不必大段著力記當損人心力使人氣血不
[056-13b]
舒易生疾病况古人之學自有正當用力處此等止是
隨力隨分開廣規模若專恃此亦成何等學問耶前此
屢欲言之而匆匆不暇今亦不特為養病發也今人但
見孔子問禮問官無所不學便道學問只是如此却不
知得他合下是甚次第大的本領方有功夫到此若只
将自家此等小小見識而學養子而后嫁豈不悞哉至
於平心和氣却是吾人學問根本亦不為病然後當著
力也
[056-14a]
   答趙履常崇憲/
示喻讀書遺忘此亦士友之通患無藥可醫只有少讀
深思令其意味浹洽當稍見功耳讀易亦佳但經書難
讀而此經為尤難葢未開卷時已有一重象數大槩功
夫開卷之後經文本意又多被先儒硬説殺了令人看
得意思局促不見本來開物成務活潑廷老所傳鄙説
正為欲救此弊但當時草草抄出疎畧未成文字耳然
試畧考之亦粗見門户梗槩若有他説則非吾之所敢
[056-14b]
聞也
   答方賓王誼/
伏自先人實與先侍郎丈有逰從之好而熹蚤嵗又得
以州縣小吏趨走幕府之下辱慰薦焉衰悴無堪不能
有以報效萬一毎念知顧之重未嘗不愧且歎也屏居
衰僻病懶相仍又不能一通問訊門下然知舊間亦未
嘗不詢扣動静而鄉往不忘也屬者入都不能半月而
匆匆以去乃辱専人追路惠以手書意寄勤厚三復増
[056-15a]
歎且審即日極暑尊候萬福又以為慰示喻為學之意
親切的當而不失其序近日所見朋友講習未有能及
此者甚慰鄙意但以所謂三條觀之恐前日講貫之功
猶有未究其極者而今日所謂操存涵養者又不免離
却前日所講别作一段不言不語底功夫也大學之序
自格物致知以至於誠意正心不是兩事但其内外淺
深自有次第耳非以今日之誠意正心為是即悔前日
之格物致知為非也不識明者以為如何如延平行狀
[056-15b]
中語乃是當時所聞其用功之次第今以聖賢之言進
修之實驗之恐亦自是其一時入處未免更有商量也
程子所論心指已發後書明言此固未當則是一時言
語不免小差須如後説乃為無病葢性為體情為用而
心則貫之必如横渠先生所謂心統性情者其語為精
宻也忠信之説大槩甚善但理之是非事之當否恐當
於是非羞惡之端論之忠信之得名未必為此設也道
旁客舍草草布此言不盡意恐有未安更俟垂喻有書
[056-16a]
只託吕子和發書至婺女彼中時有便也末由面講豈
勝悵然唯冀以時珍衛用慰逺懐千萬之望
   答方賓王
别紙所喻甚善向亦見浙中士友多立一偏之論故爾
過憂然存養之功亦不當専在静坐時須於日用動静
之間無處不下功夫乃無間斷耳心性情之説亦已得
之但性即理也今以為萬理之所自出又似别是一物
康節先生云性者道之形體此語却似親切也又云静
[056-16b]
而不知所存則性不得其中性之必中如水之必寒火
之必熱但為人失其性而氣習昏之故有不中而非性
之不得其中也鄙意如此未知是否
   答方賓王
 性者道之形體因記先生誨而思之姑以所見布禀
 知言云性立天下之有葢萬物之所以有者以是而
 已苟無是則氣化将斷絶生物有窮終矣故曰隂陽
 之根柢造化之樞紐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而道之
[056-17a]
 體也然前賢之論性未嘗一及於此而必以人物稟
 受動静而言者葢性不能捨物而自立捨物而論性
 則性葢不可得而名如乾坤毁則無以見易矣道也
 者言天之自然也性也者言天之賦予萬物萬物稟
 而受之者也雖稟而受之於天然與天之所以為天
 者初無餘欠然則性與天道非二體也語其分則當
 然耳道體無為也人心則有動焉而萬事萬物人倫
 物理感通變化之機莫不備具而仁義禮智所以立
[056-17b]
 人極也譬之人有是身頭目手足各有攸職而不相
 亂而身之用乃全性即理也而繼之以康節之語妄
 意恐出於此未知是否義愈精則言愈難矧以淺陋
 恐不足以發其藴乞賜詳誨
性者道之形體乃撃壤集序中語其意葢曰性者人所
稟受之實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也事物之理固具於性
但以道言則冲漠散殊而莫見其實惟求之於性然後
見其所以為道之實初不外乎此也中庸所謂率性之
[056-18a]
謂道亦以此而言耳來喻所云自是胡氏知言之意與
此不相闗也
 或者曰易傳曰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皆妄也乃邪
 心也誼舊常疑此語以為離邪即歸於正所謂閑邪
 存其誠非閑邪之外别有誠可存也但閑邪則誠自
 存矣後來方覺看得不精元不曽實體得只是将言
 誠尋求所以草草如此夫莊敬持養此心既存亦可
 謂之無邪心矣然知有未至理有未窮則於應事接
[056-18b]
 物之際不能處其當則未免於紛擾而敬亦不得行
 焉雖與流放而不知者異然苟不合正理則亦未免
 為妄與邪心也故致知所以為大學之首與其用力
 之次第則先生所作大學傳所引程子游氏胡氏之
 言數條是也但荘敬持養又其本耳近來學者多説
 萬理具於心茍識得心則於天下之事無不得其當
 而指致知之説為非其意大率謂求理於事物則是
 外物誼竊謂知者心之所覺吾之所固有葢太極無
[056-19a]
 所不該而天下未嘗有心外之物也惟其汨於物欲
 亂於氣習故其知乃始蔽而不明而敬以持之思以
 通之者亦曰開其蔽以復其本心之知耳程子曰凡
 一物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者豈皆窮之於外哉在
 物為理處物為義所以處之者欲窮其當則固在我
 矣程子曰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乆後稍引動則清
 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溷濁乆自明快矣所謂渾水與
 明快非自外來葢亦開其蔽而本心之明漸見耳此
[056-19b]
 心分量之大而運用之無窮豈一事一物之所能該
 一事適其當他日或未然則亦不得為心正必也如
 程子所謂覺悟貫通於天下萬物之理無一毫之不
 盡則義精而用妙始可以言盡心知性矣不知或者
 識心之説豈一超直入者乎所論易傳無妄之説甚善但所謂雖無邪心而不合正
理者實該動静而言如燕居獨處之時物有來感理所
當應而此心頑然固執不動則雖無邪心而只此不動
[056-20a]
處便非正理又如應事接物處理當如彼而吾所以應
之者乃如此則雖未必出於有意之私然只此亦是不
合正理既有不合正理則非邪妄而何恐不可専以莊
敬持養此心既存為無邪心而必以未免紛擾敬不得
行然後為有妄之邪心也所論近世識心之弊則深中
其失古人之學所貴於存心者葢将推此以窮天下之
理今之所謂識心者乃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是以古
人知益崇而禮益卑今人則論益髙而其狂妄恣睢也
[056-20b]
愈甚得失亦可見矣
 或者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謂仁義二字包括人道
 無遺然而仁難言也嘗即聖賢言心處及程子講論
 及此者觀之亦隨有所見比因讀程子曰心譬如穀
 種生之性便是仁陽氣發處乃情也此語以身體之
 似有省處而後於聖賢之言與程子之説似可類推
 夫仁者天理之統體而存乎人者葢心徳之合而流
 動發生之端緒也心之具衆理猶穀種之包容生意
[056-21a]
 而其流動發生之端即所謂生之性故曰惻隠之心
 仁之端而元者善之長也夫穀之生而苗長而秀成
 而實根條花葉形色臭味各有定體不可相錯然莫
 不根於種而具於生之性譬之萬事萬物之理父子
 之親君臣之義以至於屣履之㣲語黙之暫亦皆有
 為當然不易之理莫不根於心而具於流動發生之
 端此義之名所以立而體用所以兼備也故曰理一
 而分殊葢循其用則散殊雜擾變化無窮而大本一
[056-21b]
 原初不貳也只此二者包括人道已盡然人之有是
 身即有自私之蔽心既不宰而情為之主發不以正
 而人之生道息焉故斯須之間有不存則君子之不
 仁者有矣葢須是於統體上看其發用一出於天理
 之公而無人欲之私以亂之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始
 為盡人之道夫子未嘗許人以仁者如此
所論仁字大槩近之而以發生流動之端緒為仁則是
孟子所謂惻隠之心程子所謂陽氣發處皆指情而言
[056-22a]
之不得為仁之體矣又所謂事物之理皆具於流動之
端然後見義之名所以立而體用所以兼備此語亦似
微有義外之病大抵仁字専言之則混然而難名必以
仁義禮智四者兼舉而並觀則其意味情狀互相形此
乃為易見葢人之性皆出於天而天之氣化必以五行
為用故仁義禮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
金義火禮水智各有所主獨土無位而為四行之實故
信亦無位而為四徳之實也仁義禮智同具於性而其
[056-22b]
體渾然莫得而見至於感物而動然後見其惻隠羞惡
辭遜是非之用而仁義禮智之端於此形焉乃所謂情
而程子以謂陽氣發處者此也但此四者同在一處之
中而仁乃生物之主故雖居四者之一而四者不能外
焉此易傳所以有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之説固
非獨以仁為性之統體而謂三者必已發而後見也大
抵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是非辭遜情也心則統乎
性情者也以此觀之則區域分辨而不害其同脈絡貫
[056-23a]
通而不害其别庶乎其得之矣
   答方賓王
前書所喻思索皆甚精宻不敢草草奉報嘗徧以示諸
來學者使各以意條析之近方畧為刋訂欲因婺女便
人轉以寄呈而臨行適病不能料理簡書令人檢尋不
復可得方以為撓而後問適至欲追思録寄而心氣衰
弱如墮渺茫不復可得今姑據所見畧具别紙幸一觀
之有所未安却望報及
[056-23b]
性者道之形體乃撃壤集序中語其意若曰但謂之道
則散在事物而無緒之可尋若求之於心則其理之在
是者皆有定體而不可易耳理之在心即所謂性故邵
子下文又曰心者性之郛郭也以此考之所論之得失
可見矣人之應事有不出於意欲之私而但以不見義理之當
然遂陷於不正者多矣董子所謂以善為之而不知其
義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辭者正為此耳恐不必専以
[056-24a]
此心之存為無邪心敬不得施然後為有邪心也
心固不可不識然静而有以存之動而有以察之則其
體用亦昭然矣近世之言識心者則異於是葢其静也
初無持養之功其動也又無體驗之實但於流行發見
之處認得頃刻間正當底意思便以為本心之妙不過
如是擎夯作弄做天來大事看不知此只是心之用耳
此事一過此用便息豈有只據此頃刻間意思便能使
天下事事物物無不各得其當之理耶所以為其學者
[056-24b]
於其功夫到處亦或小有效驗然亦不離此處而其輕
肆狂妄不顧義理之弊已有不可勝言者此真不可以
不戒然亦切勿以此語人徒増競辨之端也
仁義禮智性也體也惻隠羞惡辭遜是非情也用也統
性情該體用者心也今曰流動發生之端即所謂生之
性又曰萬事之理莫不具於流動發生之端此義之名
所以立而體用所以兼備似未安也葢孟子所謂四端
即程子所謂陽氣發處不當以是為性而義之名則自
[056-25a]
其未發之時固已立矣羞惡之心則其發見之端也
所示諸説皆詳宻足見用功之深其論天下無心外之
物一條尤善鄙意所未安者只此數處爾諸人所辨雖
不可見然其大槩具於此矣或有未安却望䟽示
   答方賓王前書下詢數條類皆精當敬夫未發之云乃其初年議
論後覺其誤即已改之但舊説已傳學者又不之察便
加模刻為害不細徃時常别為編次正為此耳然誤本
[056-25b]
先行此本後出遂不復售甚可恨也赤子之心伊川先
生最後一書言之甚詳葢人心莫不有未發之時不但
赤子為然而赤子之心亦莫不有己發之時不得専指
為未發也衛輒之事遺書中亦有兩句與胡傳相似劉/質
夫所録明/道先生語胡葢祖其意而不悟其失之毫釐之間也此
事舊嘗疑之近日亦方與朋友説及得來示適契鄙懐
知閲理之不苟也其他無可疑者恨未得面講耳
   答方賓王
[056-26a]
前書所論大學論語大槩皆得之但大學次序亦謂學
本末終始無非已事但須實進得一等方有立脚處
做得後段功夫真有効驗爾非謂前段功夫未到即都
不照管後段而聽其自爾也聞道方是理㑹得為人底
道理從此實下功夫更有多少事豈可便謂都無餘事
但到此地即所見不差真有廣居可居正位可立大道
可行向上自然有進步處耳
   答方賓王
[056-26b]
熹前日看所寄易説不子細書中未敢察察言之遣書
後歸故居道間看得兩册始見其底藴如言四象及先
天次序皆非康節本指其他亦多杜撰如九轉圗引魏
伯陽參同契張平叔悟真篇尤為無理亦自不曉參同
契中所説道理可惜用許多功夫都不濟事大抵易之
一書最不易讀而今人喜言之正所謂畫鬼神者殊不
知只是瞞得不㑹底於自己分上成得何事而世人自
有曉得者亦不可得而欺也熹向來作啟蒙正為見人
[056-27a]
説得支離因竊以謂易中所説象數聖人所已言者不
過如此今學易者但曉得此數條則於易略通大體而
象數亦皆有用此外紛紛皆不須理㑹矣聞己見之嘗
試推攷自當見得其第二篇論太極兩儀四象之屬尤
精誠得其説則知聖人畫卦不假纎毫思慮計度而所
謂畫前有易者信非虚語也然此書所論彼書之失幸
勿語人又生競辨區區但恐老兄或信其説而講求之
則枉費功夫故専附此奉報爾
[056-27b]
   答方賓王
沈君易書詞太汗漫讀之多所未解不敢遽下語其間
蓍右手餘五之説甚新而整似若有理但恐不可謂
之歸竒尚有可疑耳易於六經最為難讀穿穴太深附
㑹太巧恐轉失本指故頃嘗為之説欲以簡易通之然
所未通處極多未有可下手處只得闕其所不知庶㡬
不至大差繆耳
   答方賓王
[056-28a]
所寄易説却以上内諸疑義所得甚多其未安者亦各
附己意於其下并此封内幸更詳之前書所論易説已
詳然怱怱尚多未盡大抵多是未得古人正意而好自
立説此今世讀書者之通病也
 視其所以一章誼謂所以所為也天理人欲同行異
 情所為雖曰善矣抑不知其意之所發為利乎為義
 乎所為合於義所發亦以義則固善矣又當察其平
 日所存所守果一出於正乎至是則亦盡觀人之法
[056-28b]
 矣范氏曰視其所以知其用心之邪正觀其所由考
 其所行之歸趣疑倒説了
察其所安正是察其所由之安與不安若其為善如惡
惡臭如好好色則居之安矣范氏之説誠未當也
 學而不思則罔一章誼竊意學謂視聖賢所言所行
 而效之也思謂硏窮其理之所以然也徒學而不窮
 其理則罔罔謂昏而無得則其所學者亦粗迹爾徒
 思而無踐行之實則殆殆謂危而不安則其所思者
[056-29a]
 亦虚見爾學而思則知益精思而學則守益固學所
 以致廣大思所以盡精微學不專於踐履如學以聚之正為聞見之益而言
 知之為知之一章誼謂學者之於義理於事物以不
 知為知用是欺人或可矣本心之靈庸可欺乎但知
 者以為己知不知者以為不知則雖於義理事物之間
 有不知者而自知則甚明而無蔽矣故曰是知也以
 此真實之心學問思辨研究不舍則知至物格心正
[056-29b]
 意誠之事可馴致也夫子以是誨子路真切要哉此
 意言之若易而於學者日用間闗涉處甚多要當步
 步以是省察則切身之用葢無窮也
此説甚善
 徳不孤一章按程子自有二説曰各以類聚曰與物
 同曰為善者以類應有朋自逺方來此一説也曰一
 徳立而百善從之至徳盛後自無窒礙左右逢其原
 此又一説也南軒云善言之集良朋之來與夫天下
[056-30a]
 歸仁是亦不孤而已則是兼用程子二説不知如何
徳不孤易中所説與論語不同徳盛逢原者易之説也
善以類應者論語之説也各指所之不可兼用
 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一章誼謂天理精微深妙無
 窮惟知至物格者然後能盡之苟有一毫未盡則心
 體未能周流而無滯也其於事物之間能自保其應
 之而必當乎信者理之全體實有諸已而無不盡之
 謂漆雕開所見甚大而不肯安於小自察甚精而不
[056-30b]
 容以自欺則其立志之宏而進道之勇何可量哉此
 夫子所以悦之
此一章語意駁雜多病更加玩索為佳 不念舊惡一章不知舊惡為何事怨是用希不知怨
 是人怨己或己怨人如蘇氏説則指意皆明又不知
 可以為據否程子不明説舊惡竟未知此章之所指
 歸也
舊惡是他人前日之過如其冠不正之類前日雖已望
[056-31a]
望然去之然今日正冠而來則取其改過而不念前日
之過矣
 夫子為衛君一章誼謂本意只是衛君以父子争國
 夷齊以兄弟讓位類而言之則輒之罪著矣楊氏辨
 論最為詳盡但輒之罪則在據國拒父無父子之義
 而叔齊雖有父命乃以天倫為重而迯去之則以叔
 齊當輒輒之罪何所容於天地間乎似不必引郢以
 為説冉有之問其不為郢發也明矣其後説為勝然
[056-31b]
 所謂輒乃先君之命者按左氏靈公嘗欲立公子郢
 矣輒乃郢讓之夫人立之不知此言别有所據否如
 所謂蒯瞶以父争輒便合避位國人擇宗室之賢者
 立之斯為至當然猶疑輒之迯避當在靈公既薨而
 夫人欲立之時如此則庶乎叔齊之風焉不知是否
此説甚善
 吾無隠乎爾一章誼謂聖人之作止語黙無非教也
 唯聖人然後能之葢聖人全體是此理無物不體無
[056-32a]
 時不然也故以此語二三子亦道其實爾若如謝氏
 楊氏之説則是我與二三子共此理其仰觀俯察與
 夫百姓日用者莫非此理之流行則恐舉物而遺其
 則將有運水般柴揚睂瞬目之意矣不知如何亦善
 子路問事鬼神一章誼謂由聚散故有生死由幽明
 故有人鬼而所謂理則無有聚散幽明之異也學者
 求盡乎理可也盡乎事人之理則鬼神之理不外是
[056-32b]
 知其所以生則死之理可見亦即其著見者而致其
 知實其行而已不然将求諸恍惚茫昧之域終亦不
 知焉耳矣
亦善然事人之道未易盡所以生者亦未易知也
 不踐迹一章程子謂循塗守轍不知塗轍為何也張
 子所謂成法不知何者為成法未有以見其所指之
 實也
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056-33a]
 仲弓問焉知賢才而舉之一章程子曰人各親其親
 然後不獨親其親又云便見仲弓聖人用心之大小
 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
 之間而已反復思之未得其説乞畧示梗槩
人各舉其所知則天下之事無不舉矣不患無以知天
下之賢才也興邦喪邦葢極言之然必自知而後舉之
則遺才多矣未必不由此而喪邦也
 語子貢一貫之理誼謂五常百行人倫物理紛紜雜
[056-33b]
 揉不可名狀是可謂有萬而不同者矣然一體該攝
 乎萬有而萬殊歸乎一原循其本而觀之則固一矣
 即其用而驗之則是其本行乎事物之間斯所謂一
 以貫之者也聖人生知固不待多學而識學者非由
 多學則固無以識其全也故必格物窮理以致其博
 主敬力行以反諸約及夫積累既乆豁然貫通則向
 之多學而得之者始有以知其一本而無二矣子貢
 致知之功已至其於事物之間灼然知天理之所在
[056-34a]
 而不疑特未究夫一之為妙耳夫子當其可而問之
 發其疑而告之故能聞言而悟不逆於心觀夫子於
 曽子之外獨以告子貢則其不躐等而施者抑可見
 矣諸儒以多學為病者不知其意如何
此説亦善
   答方賓王
閒中頗得講學之友否比來道術分裂人自為師真胡
公所謂人人各説一般見解誑嚇衆生者勢方横流力
[056-34b]
不能遏可嘆
   答方賓王閒中想不廢玩索因書時有以見警幸甚幸甚此亦有
一二學者然極難得頴悟之質又肯耐煩用力者不絶
如綫甚可慮也年來目盲愈甚他病亦多殊憒憒無好
况思復見賢者深講所聞而不可得奈何奈何比雖已
拜祠官之命然辭職未報尚此憂懼萬一未遂更須力
請耳浙中聞頗有船粟可濟民食不知比來氣象復如
[056-35a]
何外廷諸人不易扶持得且如此如鄭補之輩尚可望
也向上一節則逺方不得而聞矣閒退之人雖不敢復
發口然畎畝之憂不能忘也
   答方賓王
病中却於詭偽舊聞看得轉覺簡約精明非昔時比恨
不得相與講之也周髙二君恨未之識近覺朋友未説
見得如何且是做功夫未入腔窠所以茫茫然終日無
進步處非但新學小生為然也楊丞文字累年以病不
[056-35b]
暇今年又禁作文字然念其事與今日議論無干涉欲
留其人草成遣還而去年病亟時去失所寄行狀不免
却令且囘令别冩附來也知其練事勤職甚慰人意頃
一再試郡更無人可使始知人才難得若不加意収拾
緩急真無可恃也常平之積所在空虚無以為水旱之
備此誠可慮然去年只縁和糶故樂土亦為凶歲此又
未有可為之時也不知幕府之議何以處此耶
   答方賓王
[056-36a]
病軀雖幸小康然亦未能輕健老境益侵而徳學不進
朋友間亦未見卓然可望以為永乆之託者甚可懼也   答方賓王
懇辭遂請深荷上恩第孤迹殊未可保且得私義少安
俯仰無愧他則不暇計爾舊書讀之覺得平淡著實中
意味愈長亦有一二朋友漸知路徑閒中少足自慰也
但時論咄咄逼人一身利害不足言政恐坑焚之禍遂
及吾黨耳
[056-36b]
   答方賓王
徳聞知有進處甚善此亦賢者切磋之力但不知時論
既爾能不退轉否耳周南仲書來甚勤然覺得安排準
擬之意多而無驀直向前之氣若一向如此遲囘擔閣
恐難得入頭處也所喻涵養本原之功誠易間斷然纔
覺得間㫁便是相續處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積累将去
乆之自然接續打成一片耳講學功夫亦是如此莫論
事之大小理之淺深但到目前即與理㑹到底乆之自
[056-37a]
然浹洽貫通也
   答陳師徳
熹愚不肖早嘗涉學歲月逝矣老大無聞静循初心每
自愧歎過承下問其何以稱厚意之辱然嘗聞之程夫
子之言曰涵養須是敬進學則在致知此二言者實學
者立身進步之要而二者之功葢未嘗不交相發也然
夫子教人持敬不過以整衣冠齊容貌為先而所謂致
知者又不過讀書史應事物之間求其理之所在而已
[056-37b]
皆非如近世荒誕怪譎不近人情之説也左右玩意之
乆於此葢必已深有得矣更願勉旃而無或怠焉則亦
何事於他求哉抑讀書之法要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
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
然後心静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
車亦奚益於學哉故程子又曰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
於近者非知言者也此言殊有味惟困於逺求而無得
者知之亦願左右者之識之也
[056-38a]
   答陳師徳
示喻格物持敬之方足見鄉道不忘之意甚善甚善持
敬正當自此而入至於格物則伊川夫子所謂窮經應
事尚論古人之屬無非用力之地若舍此平易顯明之
功而必搜索窺伺於無形無迹之境竊恐陷於思而不
學之病将必神疲力殆而非所以進於日新矣况聞左
右體羸多病尤當完養思慮毋令過苦成就徳器以慰
士友之望
[056-38b]
   答吳生申/
所喻從祀曲折乃向者令邸吏於監學畫到如此因閲
廣文元範渠往學乆亦云實然遂依本畫之近到都
下遍問知識亦皆云爾決不誤也
   答李周翰
熹跧伏累年不獲以時候問作止區區鄉往葢不自勝
今嵗適滿六十而衰病支離無復四方之志恐不復得
遂既見之願矣兹辱惠書三復感歎來喻諄復益見謙
[056-39a]
光又愧向來妄論之率爾也然是非得失之間正當精
察而明辨或者内實安於舊習而陽為是言則非熹之
愚所望於髙明也無由面論臨書浩歎
   答李周翰
示喻縷縷備見本末但原説之辨歳月浸乆不復記憶
獨髣髴其間頗有陽尊孔子而隂主瞿耼之意耳今乃
承有未全伏罪之言又恐當時看得不子細也所謂終
焉位天地育萬物厚人倫者乃吾道之正亦未見其上
[056-39b]
文不知盛意之微果何所寄未容遽陳鄙見便中幸復
有以教之則雖自顧無闗可抽無鑰可啟然亦不敢不
披露胸臆以求訂證也
   答朱飛卿
 某承先生誨以持敬某自求病痛是氣衰不能勝其
 怠惰如頭容欲直手容欲恭則時或不能即此便是
 持敬不純私意已行矣窮理不知其當然今遂欲一
 一如禮則力困實做不得不知但存之於心而四體
[056-40a]
 則少寛之終可以有得而無害於敬否
心無不敬則四體自然収斂不待著意安排而四體亦
舒適矣著意安排則難乆而生病矣
 某比欲窮理而事物紛紜未能有灑落處近惟見得
 富貴果不可求貧賤果不可迯耳
此是就命上理㑹須更就義上看當求與不當求當避
與不當避更看自家分上所以求之避之之心是欲何
如且其得喪榮辱與自家義理之得失利害孰為輕重
[056-40b]
則當有以處此矣
 先生授以詩傳且教誨之曰須是熟讀某嘗熟讀一
 二篇未有感發竊謂古人教人兼以聲歌之漸漸引
 廸故最平易又疑鄭衛之諸詩皆淫聲小學之功未
 成而遽教以淫聲恐未能使之知戒而適以蕩其心
 志否抑其聲哀思怨怒自能令人畏惡故雖小子門
 人亦知戒乎某欲令弟姪輩學詩尚疑此未敢曉以
 文義
[056-41a]
詩且逐篇旋讀方能旋通訓詁豈有不讀而自能盡通
訓詁之理乎讀之多玩之乆方能漸有感發豈有讀一
二篇而便有感發之理乎古之學詩者固有待於聲音
之助然今已亡之無可奈何只得熟讀而從容諷味之
耳若疑鄭衛不可為法即且令學者不必深究而於正
當説道理處子細消詳反復玩味應不枉費工夫也
 人常有清明昏濁之殊此固是氣稟然心不能不隨
 氣稟而少異夫口耳目心皆官也不知天賦之氣質
[056-41b]
 不昏明清濁其口耳目而獨昏明清濁其心何也若
 曰心理本不異惟為氣質所拘而不能自明然夷恵
 伊尹非拘於氣質者處物之義乃不若夫子之時孟
 子論三子葢謂其智不若夫子夫是非之心智也豈
 三子能充其惻隠羞惡辭讓之心而獨於其是非之
 心不能充之乎
口耳目等亦有昏明清濁之異如易牙師曠離婁之徒
是其最清者也心亦猶是而已夷惠之徒便是未免於
[056-42a]
氣質之拘所以孟子以為不同道而不願學也
 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盡心之説當時見得如此故以為意誠之事後來思之
似只是知至之事當更尋舊説攷之下文且只平看不
必以所以二字為闗鍵也
 改踐形説
人皆有是形便有是理故曰形色天性也性即理之謂
也然衆人有是形而不能全其形之理故有形雖人而
[056-42b]
心實禽獸是不足以踐其形矣惟聖人能全其形之理
故可以踐其形也伊川先生所謂充人之形充字極分
明矣
 改誠意章説
誠意一章來喻似未曉章句中意當云人意之發形於
心者本合皆善惟見理不明故有不善雜之而不能實
其為善之意今知己至則無不善之雜而能實其為善
之意則又無病矣又善惡之實於中者皆形於外但有
[056-43a]
為惡之實則其為善也不誠矣有為善之實則無為惡
之雜而意必誠矣純一於善而無不實者即是此意未
嘗異也
   答鄭子上可學/
前此所惠書歸來乃得之所論詳悉此間朋友難得如
此㑹思索者今書所説易中庸亦甚子細今并答去具
在别紙更熟玩之自見曲折也程氏易傳已甚詳細今
啟蒙所附益者只是向來卜筮一節耳若推廣旁通則
[056-43b]
離不得彼書也程先生説易得其理則象數在其中固
是如此然泝流以觀却須先見象數的當下落方説得
理不走作不然事無實證則虚理易差也不知嵗暮或
春暖能一來否此間難得人講論每深懐想耳
   答鄭子上
所論大槩多得之偶以事出近村不曽帶得書來不及
一一奉報其間亦有一二合商量處旦夕當别有便却
附書也孟子求放心一條尋常亦草草看了以今觀之
[056-44a]
真是學問之要不可不畱意也
   答鄭子上所喻人心道心之説比舊益精宻矣但常如此虚心精
察自然見得舊説是非漸次長進矣甚善甚善今説如
云必有道心然後可以用於人心以下數語亦未瑩也
所謂守得定方可以致知窮理此説甚當孟子云學問
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豈是此事之外更無他事只
是此本不立即無可下手處此本既立即自然尋得路
[056-44b]
逕進進不已耳易中占辭其取象亦有來歴不是假説
譬喻但今以説卦求之多所不通故不得已而闕之或
且從先儒之説耳論語説已注在卷中幸更詳之有便
復以見喻也二子同往金華或相見幸有以規切之
   答鄭子上
道心之説甚善人心自是不容去除但要道心為主即
心自不能奪而亦莫非道心之所為矣然此處極難
照管須臾間斷即人欲便行矣通書等何故不曽寄去
[056-45a]
今往一本所疑附録數條亦畧要見脈絡相連處耳不
足深致疑於其間也但第三十六章注中二字當作一
字西銘卒章兩句所釋頗未安試更思之如何向來諸
書近來整頓愈精宻矣只是近處難得學者肯用心耳
此道之傳不絶如綫甚可憂歎唯冀益加勉厲以副所

   答鄭子上
此却有數士友相聚然極難得可共學者浙人為功利
[056-45b]
浸漬壊了腹心尤難説話甚可嘆又可懼也
   答鄭子上
所論大學之疑甚善但覺前日之論頗涉倒置故讀者
沒不知𦂳切用功子細看來經文只是就大體規模
上推説将來耳非謂實經此漸次等級然後及於格物
也故後來頗削舊語意以此耳補亡不能盡用程子之
言故畧説破亦無深意也大抵看大學須先𦂳著精神
領畧取大體規模却便囘來尋箇實下手處著𦂳用功
[056-46a]
不可只守著此箇行程節次便認作到頭處也賦題之
説若論詩人本意則湛露云云只是興發下句之詞未
有他意而説者推以取義則似有今日之論亦不害於
義理但露以陽晞猶諸侯稟王命以從事非謂陽盛而
露晞如王道盛而諸侯衰滅也治道去泰甚誠出於黄
老之意然吾言亦頗有近似者但在用者如何若看得
準則定當不可易處然後隨其深淺而不求備焉此則
儒者之去泰甚也若一切漫漶十分放倒而曰吾姑去
[056-46b]
泰甚焉則是詖淫邪遁之詞而非所以為訓矣聖賢惡
似而非正為此也尚安得捨吾不可易之權度而徇彼
漢儒黄老之餘哉不知子上以為如何趙推書云談義
理者多被擯黜不知其間有能及此意者否然此勿以
示人恐又生競辨譊譊可憎也别紙已注其下卒章幸
深留意也
   答鄭子上
子晦書煩致之或相見間鄉里公共利害告之無嫌也
[056-47a]
君平之説鄙見正如此南蒯事國語中所記尤詳可檢
看也
   答鄭子上
來書所問鬼神二事古人誠實於此處直是見得幽明
一致如在其上下左右非心知其不然而姑為是言以
設教也後世説設教二字甚害事如温公之學問雖一
本於誠而其排釋氏亦曰吾欲扶教耳此只是看道理
不透非獨欺人而并以自欺此大學之序所以必始於
[056-47b]
格物以致其知也平康正直則來喻得之矣但不知剛
克柔克謂自克耶抑謂勝彼耶此上四句須看得有歸
著乃無窒礙耳
   答鄭子上
所示論語數條備見别來玩索功夫偶以病中意思昏
憒未暇細觀不敢草草奉報此間亦有朋友數人往來
講學但乆病倦甚無力應酬無以副其逺來之意新舊
諸書尚有合整頓處頭緒不一亦以病倦不復能如舊
[056-48a]
日䟎得課程未知何時復得㑹面所欲言者無窮臨書
徒悵然也
   答鄭子上 此心之靈即道心也道心苟存而此心虚則無所不
 知而豈只知此數者而止焉
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於欲者人心也昨
答季通書語却未瑩不足據以為説
 使學者於致知上循序而進則凡所謂道徳齊禮之
[056-48b]
 類皆舉之矣
格物致知乃是就此等實事功夫上窮究非謂舍置即
今職分之所當為而泛然以窮事物之理待其窮盡而
後意自誠心自正身自脩也
 意不誠則撓亂其心牽連引動無所不至能誠意則
 心自正意雖不誠心固不可欺
此説甚善但不知既謂心不可欺何故却可撓動請更

[056-49a]
 善端無時而不呈露於外又云尚何待於發見哉又
 云只於居處恭執事敬上用力即天理常存何時而
 不發見
既知善端無時而不呈露則當知無時不有下功夫處
不可謂常時都不發見必待其有時發見而後可加功
也若如所論只於恭敬上用功夫則又只是存養之事
若便以此為格物功夫則是程先生所謂若但敬而不
知窮理却是都無事者矣須知遇事而知其當然即是
[056-49b]
發見就此推究以造其極即是格物但能如此用功則
所謂妄有所指而流於空虚未有所見而苟且自止之
病亦不必慮矣
 知至意誠一段來喻得之舊説有病近已頗改定矣其他改處亦多恨
未能録寄也
 論易傳
易之為書本為卜筮而作然其義理精微廣大悉備不
[056-50a]
可以一法論葢有此理即有此象有此象即有此數各
隨問者意所感通如利涉大川或是渡江或是涉險不
可預為定説但其本指只是渡江而推類旁通則各隨
其事
 論中庸
此書從前被人説得髙了更不曽子細推考文意若細
讀而深味之其條理脈絡曉然可見非是固欲如此剖
析自是并合不聚也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至故君
[056-50b]
子謹其獨也若不分作兩叚則是故君子云云故君子
云云此兩處豈不重複况不可須臾離與莫見乎隠莫
顯乎微戒謹恐懼於不睹不聞與謹其獨分明是兩事
騐之日用之間理亦甚明只是今人用心粗淺下工不
親切故不見其不同耳君子之道四丘未能行焉雖是
聖人自責之詞然必其於責人之際反求諸已而見其
於道之全體曲折細微容有不能無不盡處如舜之號
泣于旻天之類但當於此負罪引慝益加勉勵而不敢
[056-51a]
自恕焉耳以此見得古人文字闗鍵深宻直是不草草
依乎中庸博學審問兩段亦非強為分别如庖丁眼中
自是不容有全牛也請更詳之
   答鄭子上
 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於欲者人心也
 可學蒙喻此語極有開發但先生又云向答季通書
 語未瑩不足據以為説可學竊尋中庸序云人心出
 於形氣道心本於性命而答季通書乃所以發明此
[056-51b]
 意今如所説却是一本性命説而不及形氣可學竊
 疑向所聞此心之靈一段所見差謬先生欲覺其愚
 迷故直於本原處指示使不走作非謂形氣無預而
 皆出於心愚意以為覺於理則一本於性命而為道
 心覺於欲則涉於形氣而為人心如此所見如何
中庸序後亦改定别紙録去來喻大槩亦已得之矣
 告子問性云云解云葢指血氣知識為性下又云近
 於後世佛家所謂作用是性之説又云告子謂人之
[056-52a]
 甘食悦色性之自然葢猶上章知覺運動之意也可
 學謂甘食悦色固非性而全其天則則食色固天理
 之自然此説亦是但告子却不知有所謂天則但見其能甘食
悦色即謂之性耳
 告子先云義猶杯捲而下云以人性為仁義其意葢
 謂仁義非出本性但下文又指仁為在内疑告子本
 皆以仁義為外既得孟子説畧認責以為内而尚未
[056-52b]
 知其所以愛故猶執義為外告子知所以愛之由乎
 仁則亦知義之不離乎仁矣仁内義外之説不知告
 子何以附於食色性也之下可學竊疑告子指食色
 為性以為由心出故亦畧指愛以為在心
初意亦只如此看適細推之似亦不以仁為性之所有
但比義差在内耳
 盡心知性云云可學每讀先生書解於文義之間最
 不草草如君子深造之以道夜氣不足以存他人便
[056-53a]
 不認之以足以兩字先生拈出而一段之意皆全故
 可學因此每觀書於文義之間一字不敢放過葢古
 人文字髙下曲折之間皆其意所寓故於此一段雖
 先生之説指意明白而竊有疑焉伏乞批示
論其理則心為粗而性天為妙論其功夫則盡為重而
知為輕故云所謂盡其心者即是知性而知天者也三
者只是一時事但以表裏虚實反復相明非有功夫漸
次也三者初無分别故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
[056-53b]
亦言其本一物耳所謂深造夜氣看得甚子細此書近
為建陽人販賣甚廣不知有㡬人看得此意出來亦可
歎耳
   答鄭子上 有子言其為人也孝悌只是言尋常人如此則好犯
 上者鮮矣其言頗輕下文孝悌其為仁之本言即重
 葢世間自有一等孝悌人而不知仁正是由而不知
 耳然則此一段當於務字立字上著工夫
[056-54a]
上兩句是説道有本末務本是工夫當於務字立字上
著工夫
 志學一段伊川先生謂聖人未必然亦只是為學者
 立法先生注中亦取此説又云聖人生知安行非有
 進為之漸然其乾乾不已之心未嘗自足則其極至
 之妙必有日新而又新者故其言如此愚鄙未曉且
 欲從伊川説如何恐識未至而彊求之徒有揣摩料
 想之病而無確實自得之功
[056-54b]
聖賢之學非常情所能測依約如此須有與他人不同
處耳
 子謂韶盡美一段先儒皆引征伐以説武正謂其樂
 聲自不能掩今注云其實有不同亦是指其聲耶或
 謂其聲雖皆美推原其義則自有不同也
美者其功也善者功之所以立即揖遜征伐是也
 吾道一以貫之一章前注云此皆借學者而言在聖
 人則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是也忠恕二字本/是學者分上
[056-55a]
 事不曽刪去/忠也恕也今注去上一句雖云至誠無息萬物各
 得其所而不明指其為忠也未適如何
道體無二而聖人今改作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此注是後來改本解
釋極明白矣   答鄭子上
 或謂伊川先生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使聖人
 為之是仁否先生曰不然聖人為之亦只是清忠先
 生解云心徳全體非事為一節可論但二子之清忠
[056-55b]
 使聖人為之固只是清忠莫亦是仁中之清忠與二
 子異孔子謂二子之清忠而未仁可學謂二人既未
 仁則清忠亦未至似此反觀之如何
此説得之
 囘也三月不違仁尹氏曰三月言其乆若聖人則渾
 然無間矣可學觀尹氏之意葢以不違仁與安仁異
 必則聖人之安仁則無間斷若只如顔子之不違則
 雖欲無間斷不可非謂不違仁已至極特有間斷耳
[056-56a]
 又不知尹氏之意果是如此否
此亦得之
 天生徳於予一章上蔡云使其能害己亦天也龜山
 亦然諸家多從之先生解云言必不能違天害己可
 學謂衰亂之世氣運差謬福善禍淫容或有失若天
 理則卓然常在如許盛徳必不應殺得故伊川云聖
 人極能斷致以理
伊川説是夫子正意謝楊是推説餘意亦不可不知也
[056-56b]
 泰伯及周之至徳
此兩段且寛著意思看事殷伐紂事雖不同然其隨時
順天則一而已
   答鄭子上 太極圗曰無極而太極可學竊謂無者葢無氣而有
 理然理無形故卓然而常存氣有象故闢闔斂散而
 不一圗又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静静而生隂太
 極理也理如何動静有形則有動静太極無形恐不
[056-57a]
 可以動静言南軒云太極不能無動静未達其意
理有動静故氣有動静若理無動静則氣何自而有動
静乎且以目前論之仁便是動義便是静此又何闗於
氣乎他説已多得之但此處更須子細耳
 誠與仁之名所以異者誠自其渾然不動言之而仁
 則已流出矣故在濂溪圖誠為太極而通書謂誠無
 為於圖陽動屬仁於易元屬仁程先生亦謂生之理
 便是仁推此可見
[056-57b]
自性言之仁字亦未流出但是其生動之理包得四者
其實與誠字所指不同須更辨得分明始得
 在臨漳問仁公先生曰仁在内公在外可學謂仁然
 後能公程説則是公然後能仁不知未仁何以能公
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功夫極至處故惟公然後能
仁理甚分明其曰公而以人體之則是克盡己私之後
只就自身上看便見得仁也
 大學云在止於至善程先生所謂理之精㣲不可得
[056-58a]
 而名姑以至善目之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程先
 生云仁者善之本乃是自發出説與大學非有二善
 如孟子説性善自情觀之亦是因發以見其善而其
 本善者固昭然而不可掩也程先生所謂姑以至善
 目之者乃所以極形容其精微耳所謂精微之不為
 善而借此以名之也近世諸儒論性往往執此説謂
 性不可以善名而必欲置之於渾淪茫昧之地乃是
 粗見其外而不精見於内故其説差
[056-58b]
此説得之
 命者天之所以賦予乎人物也性者人物之所以禀
 受乎天也然性命各有二自其理而言之則天以是
 理命乎人物謂之命而人物受是理於天謂之性自
 其氣而言之則天以是氣命乎人物亦謂之命而人
 物受是氣於天亦謂之性
氣不可謂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論天地之性
則専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非以
[056-59a]
氣為性命也
 人生有夀夭氣也賢愚亦氣也夀夭出於氣故均受
 生而有顔子盜跖之不同賢愚出於氣故均性善而
 有堯桀之或異然竊疑天地間只是一氣所以為夀
 夭者此氣也所以為賢愚者亦此氣也今觀盜跖極
 愚而夀顔子極賢而夭如是則夀夭之氣與賢愚之
 氣容或有異矣明道誌程邵公墓云以其間遇之難
 則其數或不能長亦宜矣吾兒其得氣之精一而數
[056-59b]
 之局者歟詳味此説氣有清濁有短長其清者固所
 以為賢然雖清而短故於數亦短其濁者固所以為
 愚然雖濁而長故其數亦長不知果然否
此説得之貴賤貧富亦是如此但三代以上氣數醇濃
氣之清者必厚必長而聖賢皆貴且夀且富以下反

 儒釋之異
儒釋之異正為吾以心與理為一而彼以心與理為二
[056-60a]
耳然近世一種學問雖説心與理一而不察乎氣禀物
欲之私故其發亦不合理却與釋氏同病又不可不察
 和靖論敬以整齊嚴肅然專主於内上蔡專於事上
 作工夫故云敬是常惺惺法之類
謝尹二説難分内外皆是自己心地功夫事上豈可不
整齊嚴肅静處豈可不常惺惺乎
 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然謂之愛物則愛之
 惟均今觀天下之物有二等有有知之物禽獸之類
[056-60b]
 是也有無知之物草木之類是也如數罟不入洿池
 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聖人於有知之物其愛之
 如此斧斤以時入山林木不中伐不鬻於市聖人於
 無知之物亦愛之如此如佛之説謂衆生皆有佛性
 故專持不殺之戒似若愛矣然髙宫大室斬刈林木
 則怙不加恤愛安在哉竊謂理一而分殊故聖人各
 自其分推之曰親曰民曰物其分各異故親親仁民
 愛物亦異佛氏自謂理一而不知分殊佛氏未必知/理一但借此
[056-61a]
 言/但指血氣言之故混人民物為一而其他不及察
 者反賊害之此但據其異言之若吾儒於物竊恐於
 有知無知亦不無小異葢物雖與人異氣而有知之
 物乃是血氣所生與無知之物異恐聖人於此須亦
 有差等如齊王愛牛之事施於草木恐又不同此説得之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常不移而氣不常定中庸曰
 大徳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夀理固當如此然
[056-61b]
 孔子無位顔子夭死蓬蓽之士固有老死而名不著
 者豈非氣使之然耶故君子道其常而不道其非常
 然竊疑理先而氣後今理既不足以勝氣則凡福善
 禍淫之説不驗常多何以為天地之常經意謂氣雖
 不同然亦隨世而異堯舜禹以聖人在上天下平治
 以和召和則氣亦醇正而隨於理如春秋戰國之時
 刑殺慘酷則氣亦隨之而變而理反不能勝此處亦
 當闗於人事否
[056-62a]
此於前段論性命處已言之矣雖是所感不同亦是元
氣薄耳   答鄭子上
 誠仁天下之理一而已然誠體也仁義禮智皆在其
 中仁用也與禮義智皆為誠中之一理仁為生動之
 理包含義禮智則又合為一全理又只是誠之推耳
理一也以其實有故謂之誠以其體言則有仁義禮智
之實以其用言則有惻隠羞惡恭敬是非之實故曰五
[056-62b]
常百行非誠非也葢無其實矣又安得有是名乎
 性命若生而知之者渾然盡善則氣自氣理自理兩
 不相闗又必説氣質自生知而下雖是天理無虧然
 却繫於氣氣清而理明氣濁則理晦二者常合故指
 為氣質之性言此理視氣以為進退非以氣質亦為
 性命也
生而知者氣極清而理無蔽也學知以下則氣之清濁
多寡而理之全缺繫焉耳
[056-63a]
 儒釋前承所答云
吾以心與理為一彼以心與理為二亦非固欲如此乃
是其所見處不同彼見得心空而無理此見得心雖空
而萬物咸備也雖説心與理一而不察乎氣稟物欲之
私亦是見得不真故有此病此大學所以貴格物也
 敬得批教反復思繹乃知只有動静之異而無内外
 之别又云二人亦各就一處言之
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了
[056-63b]
上於講論處儘詳宻却恐此處功夫未到所以不甚精
明於已分無得力處須更於此子細著力以固根本為

   答鄭子上近修何業因來幸語及也此間夏間精舍有數朋友自
熹避地入山遂皆散去今則其室乆虚葢火色如此想
彼自不敢來此亦不敢願其來也閒中㸔得舊書一過
有所未安隨筆更定恨相去逺不得相與討論也
[056-64a]
   答鄭子上
病中不敢勞心看經書閒取楚詞遮眼亦便有無限合
整理處但恐犯忌不敢形紙墨耳因思古人是費多少
心思做下此文字只隔一手便無人理㑹得深可嘆息
也所編左氏文字如何若有人冩旋冩得數段來亦甚
幸也病中不敢出門已累月精舎亦鞠為茂草塊坐無
晤語偶便附此臨風依然
[056-65a]
考異
答前日看所寄易説云云/先天次序序一/作第
答鄭子上既知善端無時而不呈露云云/茍且自止
 茍且一/作流於
 
 
 
 
[056-65b]
 
 
 
 
 
 
 
 晦庵集卷五十六


[057-1a]
欽定四庫全書
 晦庵集卷五十七     宋 朱子 撰
  書知舊門人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