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185 說孚-明-陶宗儀 (WYG)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說郛卷八上      元 陶宗儀 撰
  三教論衡白居易/
 太和元年十月皇帝降誕日奉勑召入麟徳殿内道
 場對御三教談論畧録大端不可具載
  第一座 祕書監賜紫金魚袋白居易安國寺賜
   紫引駕沙門義休太清宫賜紫道士楊𢎞元
  序
[008-1b]
中大夫守祕書監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白居易言談
論之先多陳三教讚揚演説以啓談端伏料聖心飽知
此義伏計聖聴飫聞此談臣故畧而不言唯序慶誕贊
休明而已聖唐御區宇二百年皇帝承祖宗十四葉太
和初嵗良月上旬天人合應之期元聖慶誕之日雖古
者有祥虹流月瑞電繞樞彼皆瑣微不足引諭伏惟皇
帝陛下臣妾四海父母萬姓恭勤以修己慈儉以養人
戎夏乂安朝野無事特降明詔式㑹嘉辰開達四聰闡
[008-2a]
揚三教儒臣居易學淺才微謬列禁筵㑹登講座天顔
咫尺隕越于前竊以釋門義林法師明大小乗通内外
學靈山嶺岫苦海津梁於大衆中能獅子吼所謂彼上
人者難為酬對然臣稽先王典籍假陛下威靈發問既
來敢不響答
  僧問
義休法師所問毛詩稱六義論語列四科何者為四科
何者為六義其名與數請為備陳者
[008-2b]
  對
孔門之徒三千其賢者列為四科毛詩之篇三百其要
者分為六義六義者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
曰雅六曰頌此六義之數也四科者一曰徳行二曰言
語三曰政事四曰文學此四科之目也在四科内列十
哲名徳行科則有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則
有宰我子貢政事科則有冉有季路文學科則有子游
子夏此十哲之名也四科六義之名數今已區别四科
[008-3a]
六義之㫖義今合辨明請以法師本教佛法中比方即
言下曉然可見何者即如毛詩有六義亦猶佛法之義
例有十二部分也佛經千萬巻其義例不出十二部中
毛詩三百篇其㫖要亦不出六義内故以六義可比十
二部經又如孔門之有四科亦猶釋門之有六度六度
者六波羅密六波羅密者即檀波羅密尸波羅密羼提
波羅密毗梨耶波羅密禪定波羅密般若波羅密以唐
言譯之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也故以四
[008-3b]
科可比六度又如仲尼之有十哲亦猶如來之有十大
弟子即迦葉阿難須菩提舍利弗迦旃延目乾連阿那
律優波離羅睺羅是也故以十哲可比十大弟子夫儒
門釋教雖名數則有異同約義立宗彼此亦無差别所
謂同出而異名殊途而同歸者也所對若此以為何如
更有所疑請以重難
  難
法師所難十哲四科先標徳行然則曾參至孝孝者百
[008-4a]
行之先何故曾參獨不列於四科者
  對
曾參不列四科者非為徳行才業不及諸人也蓋繫於
一時之事耳請為終始言之昔者仲尼有聖人之徳無
聖人之位棲棲應聘七十餘國與時竟不偶知道終不
行感鳯泣麟慨然有吾已矣夫之歎然後自衞反魯刪
詩書定禮樂修春秋立一王之法為萬代之教其次則
叙十哲論四科以垂示將來當此之時顔閔㳺夏之徒
[008-4b]
適在左右前後目擊指顧列入四科亦一時也孝經云
仲尼居曾子侍此言仲尼閒居之時曾參則多侍從曾
參至孝不忍一日離其親及仲尼旅㳺厯聘自衞反魯
之時曾參或歸養於家不從門人之列倫擬之際偶獨
見遺由此明之非曾參徳行才業不及諸門人也所以
不列四科者蓋一時之闕耳因一時之闕為萬代之疑
從此辨之又可無疑矣
  僧問
[008-5a]
儒書奥義既已討論釋典微言亦宜發問
  問
維摩經不可思議品中云芥子納須彌須彌至大至高
芥子至微至小豈可芥子之内入得須彌山乎假如入
得云何得見假如却出云何得知其義難明請言要㫖
僧答/不録
  難
法師所云芥子納須彌是諸佛菩薩解脫神通之力所
[008-5b]
致也敢問諸佛菩薩以何因縁證此解脫修何智力得
此神通必有所因願聞其説僧答/不録
  問道士
儒典佛經討論既畢請迴餘論移問道門臣居易言我
太和皇帝祖𤣥元之教挹清淨之風儒素緇黄鼎足列
座若不講論𤣥義將何啓廸皇情道門楊𢎞元法師道
心精微真學奥秘為仙列上首與儒爭衡居易竊覧道
經粗知𤣥理欲有所問冀垂發蒙
[008-6a]
  問
黄庭經中有養氣存神長生乆視之道常聞此語未究
其由其義如何請陳大畧道士答/不録
  難
法師所答養氣存神長生乆視之大畧則聞命矣敢問
黄者何義庭者何物氣養何氣神存何神誰為此經誰
得此道將明事驗幸為指陳道士答/不録
  道士問
[008-6b]
法師所問孝經云敬一人則千萬人悦其義如何者
  對
謹按孝經廣要道章云敬者禮之本也敬其君則臣悦
敬一人則千萬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衆此之謂要道
也夫敬者謂忠敬盡禮之義也悦者謂悦懌歡心之義
也要道者謂施少報多簡要之義也如此之義明白各
見於經文其間别有所疑即請更難
  難
[008-7a]
法師所難云凡敬一人則合一人悦敬二人則合二人
悦何故敬一人而千萬人悦又問所悦者何義所敬者
何人
  對
孝經所云一人者謂帝王也王者無二故曰一人非謂
臣下衆庶中之一人也若臣下敬一人則一人悦敬二
人則二人悦若敬君上雖一人則千萬人悦何以明之
設如人有盡忠於國盡敬於君天下見之何人不悦豈
[008-7b]
止千萬人乎設如有人不忠於國不敬於君天下見之
何人不怒亦豈止千萬人乎然敬即禮也禮即敬也故
傳云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如此
則豈獨空悅乎亦將事而養之也見無禮於其君者誅
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如此則豈獨空不悦乎亦將逐
而誅之也由此而言則敬不敬之義悦不悦之理了然
可見復何疑哉
  退
[008-8a]
臣伏惟三教談論承前舊例朝臣因對揚之次多自叙
不能及平生志業臣素無志業又乏才能恐煩聖聰不
敢自叙謹退
[008-9a]
  令㫖解二諦義昭明太子/
二諦理實深𤣥自非虛懷無以通其𢎞逺明道之方其
由非一舉要論之不出境智智字/滿添或時以境明義或時
以智顯行至於二諦即是就境明義若迷迷字/俊改其方三
有不絶若達其致虞/訂萬累斯遣所言二諦者一是真諦
虞/訂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義諦諦字邵/生添俗諦亦俗諦/亦三
字滿/改名世諦真諦俗諦以定體立名第一義諦世諦以
褒貶立目若以次第言説應云一真諦二俗諦一與虞/訂
[008-9b]
二合數則為三非直數過於二亦名有前後於義未便
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由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一
俗真者是實義即是平等更無異法能為雜間俗者即
是集義虞/訂此法得生浮偽起作第一義者就無生境中
别立美名言此法最勝最妙無能及者世者以隔别為
義生滅滅字/滿改流動無有住相湼槃經言出世人所知名
第一義諦世人所知名為世諦此即文證褒貶之理二
諦立名差别不同真俗虞/訂世等以一義説第一義諦以
[008-10a]
二義説滿曰恐/有錯悞正言此理徳既第一義亦第一世既浮
偽更無有義所以但立世名諦者以審實為義真諦審
實是真俗諦審實是俗真諦離有離無俗諦即有即無
即無二/字滿添即有即無斯是假名離有離無此為中道真是
中道以不生為體俗既假名以生法為體
南澗寺慧超諮曰浮偽起作名之為俗離於有無名之
為真未審浮偽為當與真一體為當有異
令㫖答曰世人所知生法為體出世人所知不生為體
[008-10b]
依人作論應如是説若論真即有是空俗虞/補指空為有
依此義明不得别異
又諮真俗既云一體未審真諦亦有起動為當起動自
動不關真諦
令㫖又答真諦寂然無起動相凡夫惑識自横見起動
又諮未審有起動而凡夫横見無起動而凡夫横見
令㫖又答若有起動則不名横見以無動而見動虞/補
以是横
[008-11a]
又諮若法無起動則唯應一諦
令㫖又答此理常寂自此一諦横見起動復是一諦唯
應有兩不得言一
又諮為有横見為無横見
令㫖又答依人為語有此横見
又諮若依人語故有横見依法為談不應見動
令㫖又答法乃無動不妨横者自見其動
丹陽尹晉安王蕭綱諮曰解㫖伊人為辨有生不生未
[008-11b]
審浮虛之與不生只是一體為當有異
令㫖答曰凡情所見見其起動聖人所見見其不生依
人為論乃是異體若語相即則不成異且如向釋不復
多論
又諮若真不異俗俗不異真豈得俗人所見生法為體
聖人所見不生為體
令㫖答即虞/訂俗知真即真見俗就此為談自成無異約
人辨虞/補見自有生不生虞/補殊辨辨字滿改虞/此辨字應衍
[008-12a]
又諮未審俗諦之體既云浮幻何得於真實之中見此
浮幻
令㫖答真實之體自虞/補無浮幻惑者横構虞/訂謂之為有
無傷真實體自𤣥虛
又諮聖人所見見不流動凡夫所見自見流動既流不
流異愚謂不得為虞/補
令㫖答不謂流不流各是一體正言凡夫於不流之中
虞/訂横見此流以是為論可得成一
[008-12b]
又諮真寂之體本自不流凡夫見流不離真體然則但
有一真不成二諦
令㫖答體恒相即即字邵/生訂理不得異但凡見浮虛聖覩
真寂約彼凡聖可得立二諦名虞/補
招提寺慧琰諮曰凡夫見俗以生法為體聖人見真以
不生為體未審生與不生但見其異復依何義虞/訂而得
辨一
令㫖答曰凡夫於無構有聖人即有辨無有無相即此
[008-13a]
談一體
又諮未審此得談一一何所名
令㫖答曰正虞/補以有不異無無不異有故名為一更無
異名
又諮若無不異有有不異無但見其一云何為二
令㫖答凡夫見有聖人見無兩見既分所以成二
又諮聖人見無無可稱諦凡夫見有何能一作/得稱諦
令㫖答聖人見無在聖為諦凡夫審謂為有故於凡為
[008-13b]

栖𤣥寺曇宗諮曰聖人為見世諦為不見世諦
令㫖答曰聖知凡人見有世諦若論聖人不復見此
又諮聖人既不見世諦云何以世諦教化衆生生字邵/生訂
令㫖答聖人無惑自虞/訂不見世諦無妨聖人知凡夫所
見故曲隨物情説有二諦
又諮聖人知凡見世諦即此凡夫不
令㫖答此凡即是世諦聖人亦不見此凡
[008-14a]
又諮聖既不見見字邵/生訂凡焉知凡見世諦
令㫖答聖雖自虞改二/字到無凡亦能知有凡自謂為有故
曲赴其情為説世諦
司徒從事中郎王規諮曰未審真俗既不同豈得相即
之義
令㫖答聖人所得自見其無凡人所得自見其有見自
不同虞/訂無妨俗不出真外
又諮未審既無異質而有二義為當義離於體為虞/訂
[008-14b]
即義即體
令㫖答更不相出名為一體愚聖見殊自成異義
又諮凡夫為但見俗亦得見虞改二/字到真不邵生/添
令㫖答止得見俗虞/訂不得見真
又諮體既相即虞/訂寜不覩真
令㫖答凡若見真不應覩俗覩俗二字/虞補既妄虞/訂焉得見

靈根寺僧遷諮曰若第一以無過為義此是讚嘆之名
[008-15a]
真離於俗亦應是讃歎之名
令㫖答曰即此體虞/訂真不得言歎第一義諦既更立美
名所以是歎
又諮無勝我者既得稱讃嘆虞/補我體即真何故非嘆
令㫖答無勝我者所以得稱讃歎虞/補我體即真亦是我
真故非讚歎
又諮我無過者所以得稱讃歎我是不偽何得非讃
令㫖答不偽只是當體之名如人體義謂之解義正足
[008-15b]
一作/稱其實體豈成讃嘆
又諮此法無能出者焉能一作/得即是讃嘆
令㫖答既云無出非讃如何
羅平侯蕭正立諮曰未審俗諦是生法以虞/補
令㫖答曰俗諦之體正是生法
又諮俗既横見何得有生
令㫖答横見為有所以有生
又諮横見為有實自無法實既無法說何為生
[008-16a]
令㫖答即此生法名為横見亦即此横見名為生法
又諮若是横見不應虞/訂當作/有字生若必有生何名虞/改

令㫖答既云横見實自無生虞/訂但横見為有有此横生
衡山侯蕭恭諮曰未審第一義諦既有義目何故世虞/訂
諦獨無義名虞/訂
令㫖答曰世既浮俗無義可辨
又諮若無義可辨何以稱諦
[008-16b]
令㫖答凡俗審見故立諦名
又諮若凡俗見有得受諦名亦應凡俗見有得安義字
令㫖答凡俗審見故諦名可立浮俗無義何得强字為

又諮浮俗雖無實義不無浮俗之義既有此浮俗何得
不受義名
令㫖答正以浮俗故無無字/滿改義可辯若有義可辯何名
浮俗
[008-17a]
中興寺僧懷諮曰令㫖解言真不離俗俗不離真未審
真是有相俗是有相有無相殊何得同體
令㫖答曰相與無相此處不同但凡所見有即是聖虞/改
所見無即是凡以此為論可得無别
又諮既是一法云何得見為兩見既有兩豈是一法
令㫖答理乃不兩隨物所見故得有兩
又諮見既有兩豈不相違
令㫖答法若實兩可得相違法實一作常虞改/實字滿改不兩人
[008-17b]
見自兩就此作論焉得相乖
又諮人見有兩可説兩人理既是一豈得有兩
令㫖答理一本有/雖字不兩而令一作約/虞改人成兩
始興王第四男蕭映諮曰第一義諦其義第一徳亦第
一不
令㫖答曰義既第一徳亦第一
又諮直言第一巳包徳義何得復加義字以致繁複
令㫖答直言第一在義猶昧第一見義可得盡美
[008-18a]
又諮若加以義字可得盡美何不加以徳徳字/滿補字可得
盡美
令㫖答第一是徳豈待復加但加義字則徳義雙美
又諮直稱第一足見其美偏加義字似有所局
令㫖答第一表徳復加義字二美俱陳豈有所局
呉平世子蕭勵諮曰通㫖云第一義諦世諦褒貶立名
真俗二諦定體立名尋真諦之理既妙絶言慮未審云
何有定體之㫖
[008-18b]
令㫖答曰談其無相無真不真寄名相説以真定體
又諮若真無諦無體今寄言辨體未審真體無相何得
寄言辨相
令㫖答寄言辨體猶恐貶徳若復寄言辨相則有累虛
𤣥
又諮真諦𤣥虛離於言説今既稱有真豈非寄言辨相
令㫖答寄虞/補有此名名自是相無傷此理無相虛寂
又諮未審此寄言辨體為是當理為不當理
[008-19a]
令㫖答無名而説名不令當理
又諮若寄言辨名名不當理未審此寄將作何説一本/作將
何所/説
令㫖答雖不當理為接引衆生須名相説
宋熈寺慧令諮曰真諦以不生為體俗諦以生法為體
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為當體不/中相即為當義中相

令㫖答云體中相即義不相即
[008-19b]
又諮義既不即體云何即
令㫖答凡見其有聖覩其無約見成異就體虞/改恒即
又諮體既無兩何事須即
令㫖答若體無别兩緣見有兩見既兩異須明體即
又諮若如解㫖果是就人明即虞/訂
令㫖答約人見為二二諦所以明生就名見人即此亦
虞/訂
始興王第五男蕭曄諮曰真諦稱真是實真不
[008-20a]
令㫖答曰得是虞/訂實真
又諮菩薩㑹真之時為忘俗忘虞/補真不
令㫖答忘俗忘真故説㑹真
又諮若忘俗忘真故説㑹真真字/滿改忘俗忘真何得一作/謂虞
改/實真
令㫖答若存俗存真何謂實真滿/改正由兩遣故謂實真
又諮若忘俗忘俗忘二/字滿改真而是實真亦應忘真忘俗而
是實俗
[008-20b]
令㫖答忘俗忘真所以見真忘真忘俗彌見非俗
又諮菩薩㑹真既忘俗忘真今呼實真便成&KR0446
令㫖答假呼實真終自虞/忘真兩忘稱實何謂&KR0446
興皇寺法宣諮曰義㫖云俗諦是有是無故以生法為
體未審有法有體可得稱生無虞改滿/既字是無法云何得
有生義
令㫖答俗諦有無相待而立既是相待故並得稱生
又諮若有無兩法並稱為生生義既一則有無無異
[008-21a]
令㫖答俱是凡夫所見故生義得同是有是無焉得不

又諮若有無果别應有生不生
令㫖答既相待立名故同一生義
程鄉侯蕭祇諮曰未審第一之名是形待以虞/改
令㫖答正是形待
又諮第一無相有何形待
令㫖答既云第一豈待形待
[008-21b]
又諮第一是待既稱第一世諦待於第一何不名虞/補
第二若俗諦是待而不稱第二亦應真諦是待不名第

令㫖答若稱第一是待於義已足無假説俗第二方成
相待
又諮若世世字/俊改諦之虞/訂名不稱第二則第一之稱無所
形待
令㫖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世名是待直置可知
[008-22a]
光澤寺法雲諮曰聖人所知之境此是真諦未審能知
之智為是真諦為是俗諦
令㫖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來冥冥字/滿改境得言即

又諮有智之人為是真諦為是俗諦
令㫖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諦
又諮未審俗諦之人何得有真諦之智
令㫖答聖人能忘於俗所以得有真智虞/訂
[008-22b]
又諮此人既冥無生亦應不得稱人
令㫖答冥扵無生不得言人寄名相説常自有人
靈根寺慧令諮曰為扵真諦中見有為俗諦中見有
令㫖答曰於真諦中横見有有俗
又諮俗諦之有為實為虛
令㫖答是虛妄之有
又諮為當見妄為當見有
令㫖答見於妄有
[008-23a]
又諮無名相中何得見有名相
令㫖答於無名相見有名相所以妄有
又諮於無名相妄見為有譬如火熱惑者言冷得就熱
中有冷相不若於無相而有名相亦於火中二字到/邵生改
有此冷
令㫖答火自常熱妄見有冷此自惑冷熱未嘗異虞/改
湘宫寺慧興諮曰凡夫之惑為當但於真有迷於俗亦

[008-23b]
令㫖答曰於真見有此是迷真既見有俗不成迷俗
又諮若使解俗便成解真若不解真豈得解俗
令㫖答真理虛寂惑心不解雖不解真何妨解俗
又諮此心不解真於真可是惑此心既解俗於惑應非

令㫖答實而為語通自是惑滿曰疑/有誤辨俗森羅於俗中
各解
莊嚴寺僧旻諮曰世俗心中所得空解為是真解為是
[008-24a]
俗解
令㫖答可名相似解
又諮未審相似為真為俗
令㫖答習觀無生不名俗解未見無生不名真解
又諮若能照之智非真非俗亦應所照之境非真非俗
若是非真非俗則有三諦
令㫖答所照之境既即無生無生虞/補是真豈有三諦
又諮若境即真境何不智即真智
[008-24b]
令㫖答未見無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習觀真
境豈得以智未真智智字/滿改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寵諮曰真諦不生不滅俗諦有生有滅真俗
兩義得言有異談其法體只得是一未審體從於義亦
得有二不
令㫖答曰體亦不得合從於義
又諮未審就凡聖兩見得言兩義亦就凡聖兩見得言
兩體
[008-25a]
令㫖答理不相異所以云一就凡聖兩見得有二體之

又諮若使凡者見有聖人見無便應凡夫但見世諦有
聖人應見太虛無二字到/邵生訂
令㫖答太虛亦非聖人所見太虛得名由於相待既由
待生並凡所見
又諮凡夫所見空有得言是一不
令㫖答就凡為語有實異無約聖作談無不異有
[008-25b]
建業寺僧愍諮曰俗人解俗為當解俗參差而言解俗
為當見俗虛假而言解俗
令㫖答只是見俗參差而言解俗
又諮俗諦不但參差亦是虛妄何故解參差而不解虛

令㫖答若使凡夫夫字/邵改解虛妄即是解真不解虛妄所
以名為解俗
光澤寺敬脱諮曰未審聖人見真為當漸見為當頓見
[008-26a]
令㫖答漸見
又諮無相虛懷一見此理萬相並寂未審何故見真得
有由漸
令㫖答自凡之聖解有淺深真自虛寂不妨見有由漸
又諮未審一得無相並忘虞/訂萬有為不悉忘
令㫖答一得無相萬有悉忘
又諮一得無相忘萬有者亦可一虞/訂得虛懷窮彼真境
不應漸見
[008-26b]
令㫖答如來㑹寂自是窮真淺行聖人恒自漸見
又諮若見真有淺不可頓㑹亦應漸忘萬有不可頓忘
令㫖答解有優劣故有漸見忘懷無偏故萬有並寂
  令㫖解法身義并問答/
法身虛寂遠離有無之境獨脱因果之外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豈是稱謂所能論辨將欲顯理不容嘿然
故隨從言説致有法身之稱天竺云達磨舍利此土謂
之法身若以當體則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説則是相待
[008-27a]
立名法者軌則為㫖身者有體之義軌則之體故曰法
身畧就言説粗陳其體是常常字/滿改住身是金鋼身重加
硏覈其則不爾若定是金鋼即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
方所所謂常住本是寄名稱名一作曰/虞改金鋼本是譬説
及談實體則性同無生故云佛身無為不墮諸虞/補法故
涅槃經説如來之身非身是身無量無邊無有足跡無
知無形畢竟清靜無知清靜而不可為無稱曰妙有而
復非有離無離有所謂法身
[008-27b]
招提寺慧琰諮曰未審法身無相不應有體何得用體
以釋身義
令旨答曰無名無相乃無體可論寄以名相不無妨妙/字
邵/改
又諮若寄以名相不無妙體則寄以名相不成無相
令㫖答既云寄以名相足明理實無相
又諮若寄以名相而理實無相理既無相云何有體
令㫖答寄言軌物何得無體
[008-28a]
又諮亦應寄言軌物非復無相
令㫖答軌物義邉虞/補理非無相所言無相本談妙體
又諮真實本来無相正應以此軌物何得隱斯真實强
言生相
令㫖答真實無相非近學所窺是故接諸庸淺必須寄
以言虞/改
光澤寺法雲諮曰未審法身常住是萬行得不
令㫖答曰名相道中萬行所得
[008-28b]
又諮既為萬行所得豈是無相若必無相豈為萬行所

令旨答無名無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
又諮實有萬行實得佛果安可以無相全無所得
令㫖答問者住心謂實有萬行今謂萬行自空豈有實
果可得
又諮見有衆生修習萬行未審何故全謂無為
令㫖答凡俗所見謂之為有理而檢之實無虞/改萬行
[008-29a]
又諮經説常住以為妙有虞/訂如其假説何謂妙有
令㫖答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
莊嚴寺僧旻諮曰未審法身絶相智不能知絶相絶智
何得猶有身稱
令旨答曰無名無相曾有何身二字到/邵生訂假名相説故曰
法身
又諮亦應假名相説是智所照何得不可以智知不可
以識識
[008-29b]
令㫖答亦得寄名相慧眼所見
又諮若慧眼眼字邵/生補能見則可以智知若智不能知則
慧眼無見
令㫖答慧眼無見亦無法可見
又諮若云無見有何法身
令㫖答理絶聞見實無法身
又諮若無法身則無正覺正覺既有法身豈無
令㫖答恒是寄言故有正覺正覺既在寄言法身何得
[008-30a]
定有
虞/改武寺法寵諮曰未審法身之稱為正在妙體一作/本虞
改/金姿丈六亦是法身
令㫖答曰通而為論本跡皆是别而為語止在常住
又諮若止在常住住字/滿改不應有身若通取丈六丈六虞/補
何謂法身
令㫖答常住既有妙體何得無身丈六亦能軌物故可
通稱法身
[008-30b]
又諮若常住無累方稱法身丈六有累累字/滿改何謂法身
令㫖答衆生注仰妄見丈六丈六非有有何實累
又諮若丈六非有指何為身
令㫖答隨物見有謂有應身
又諮既曰應身何謂法身
令㫖答通相為辨故兼本跡覈求實義不在金姿
靈根寺慧令諮曰未審為以極智名曰法身為以全一/作
絶虞/改相故曰法身
[008-31a]
令㫖答無名無相是集蔵法身圓極智慧是實智法身
又諮無名無相則無身不身既有法身何謂無相
令㫖答正以無相故曰法身
又諮若以無相故曰法身則智慧名相非復法身
令㫖答既是無相智慧豈非法身
又諮如其有身何名無相若是無相何得有身
令㫖答於無名相假説法身
又諮若假説法身正存名相云何直指無相而謂法身
[008-31b]
令㫖答既於無相假立名相豈得異此無虞/訂相而説法

靈味寺靜安諮曰未審法身乗應以不
令㫖答法身無應
又諮本以應化故稱法身若無應化何謂法身
令㫖答本以軌則之體名為法身應化之談非今所軌
又諮若無應化云何可軌既為物軌豈無應化
令㫖答衆生注仰蒙益故云能為物軌化縁已畢何所
[008-32a]
應化化字/滿改
又諮若能益衆生便成應化若無應化何以益物
令㫖答能生注仰軌則自成何勞至人俯應塵俗
又諮既生注仰豈無應化若無應化注仰何益
令㫖答正由世尊至極神妙特深但令注仰自然蒙祐
若應而後益何謂至神不應而益故成窮美虞/補若必令
實應與菩薩豈殊
[008-33a]
  漁樵對問邵雍/
漁者垂釣於伊水之上樵者過之弛擔息肩坐於磐石
之上而問於漁者曰魚可鈎取乎曰然曰鈎非餌可乎
曰否曰非鈎也餌也魚利食而見害人利魚而蒙利其
利同也其害異也敢問何故漁者曰子樵者也與吾異
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為子試言之彼之利猶此
之利也彼之害亦猶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魚
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魚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
[008-33b]
魚終日得食為利又安知魚終日不得食不為害如是
則食之害也重而鈎之害也輕子知吾終日得魚為利
又安知吾終日不得魚不為害也如是則吾之害也重
魚之害也輕以魚之一身當人之一食則魚之害多矣
以人之一身當魚之一食則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鈎
乎大江大海則無易地之患焉魚利乎水人利乎陸水
與陸異其利一也魚害乎餌人害乎財餌與財異其害
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體也獨不知用爾樵
[008-34a]
者又問曰魚可生食乎曰烹之可也曰必吾薪濟子之
魚乎曰然曰吾知有用乎子矣曰然則子知子之薪能
濟吾之魚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濟吾之魚也薪之能濟
魚乆矣不待子而後知茍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則子之
薪雖積丘山獨且奈何哉樵者曰願聞其方曰火生於
動水生於靜動靜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
體也用生於利體生於害利害見乎情體用隠乎性一
性一情聖人成能子之薪猶吾之魚微火則皆為腐臭
[008-34b]
朽壤而無所用矣又安能養人七尺之軀哉樵者曰火
之功大於薪固已知之矣敢問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後
傳漁者曰薪火之體也火薪之用也火無體待薪然後
為體薪無用待火然後為用是故凡有體之物皆可焚
之矣曰水有體乎曰然曰火能焚水乎曰火之性能迎
而不能隨故滅水之體能隨而不能迎故熱是故有温
泉而無寒火相息之謂也曰火之道生於用亦有體乎
曰火以用為本以體為末故動水以體為本以用為末
[008-35a]
故靜是火亦有體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濟又能相息非
獨水火則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爾樵者曰
用可得聞乎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傳者物
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數取者物之體也
用也者妙萬物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傳曰
不可以言傳則子惡得而知之乎曰吾所以得而知之
者固不能言傳非獨吾不能傳之以言聖人亦不能傳
之以言也曰聖人既不能傳之以言則六經非言也耶
[008-35b]
曰時然後言何言之有樵者賛曰天地之道備於人萬
物之道備於身衆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畢矣又
何思何慮吾而今而後知事心踐形之為大不及子之
門則幾至於殆矣乃析薪烹魚而食之飫而論易
漁者與樵者游於伊水之上漁者嘆曰熈熈乎萬物之
多而未始有雜吾知逰乎天地之間萬物皆可以無心
而致之矣非子則吾孰與歸焉樵者曰敢問無心致天
地萬物之方漁者曰無心者無意之謂也無意之意不
[008-36a]
我物也不我物然後能物物曰何謂我何謂物曰以我
徇物則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則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
由是明天地亦萬物也何天地之有焉萬物亦天地也
何萬物之有焉萬物亦我也何萬物之有焉我亦萬物
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則可以宰天
地可以司鬼神而況於人乎況於物乎
樵者問漁者曰天何依曰依乎地地何附曰附乎天曰
然則天地何依何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
[008-36b]
也有涯其氣也無涯有無之相生形氣之相息終則有
始終始之間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為本以體為末
地以體為本以用為末利用出入之謂神名體有無之
謂聖唯神與聖能叅乎天地者也小人則日用而不知
故有害生實喪之患也夫名也者實之客也利也者害
之主也名生於不足利喪於有餘害生於有餘實喪於
不足此理之常也養身必以利貪夫則以身徇利故有
害生焉立身必以名衆人則以身徇名故有實喪焉竊
[008-37a]
人之財謂之盜其始取之也惟恐其不多也及其敗露
也惟恐其多矣夫賄之與贓一物也而兩名者利與害
故也竊人之美謂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
其敗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譽與毁一事也而兩名者名
與實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所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
不以爭處乎其間雖一日九遷一貨十倍何害生實喪
之有耶是知爭也者取利之端也讓也者趨名之本也
利至則害生名興則實喪利至名興而無害生實喪之
[008-37b]
患唯有徳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豈相逺哉
漁者謂樵者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
人必尚言也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
行焉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
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三王
尚行者也五覇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於義也尚言者
必入於利也義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逺耶是知言之
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盡之於心言之於
[008-38a]
口人得而聞之行之於身人得而見之盡之於心神得
而知之人之聰明猶不可欺況神之聰明乎是知無愧
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無口過
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既無心過何難之有
吁安得無心過之人與之語心哉
漁者謂樵者曰子知觀天地萬物之道乎樵者曰未也
願聞其方漁者曰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
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
[008-38b]
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
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後可知也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
後可知也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此三知者
天下之真知也雖聖人無以過之也而過之者非所以
謂之聖人也夫鑑之所以能為明者謂其能不隱萬物
之形也雖然鑑之能不隱萬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萬
物之形也雖然水之能一萬物之形又未若聖人之能
一萬物之情也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聖
[008-39a]
人之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
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既能以物觀物又安有我
於其間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與人皆物也此
所以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用天
下之耳為己之耳其耳無所不聴矣用天下之口為己
之口其口無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
所不謀矣夫天下之觀其於見也不亦廣乎天下之聴
其於聞也不亦逺乎天下之言其於論也不亦高乎天
[008-39b]
下之謀其於樂也不亦大乎夫其見至廣其聞至遠其
論至高其樂至大能為至廣至逺至高至大之事而中
無一為焉豈不謂至神至聖者乎非唯吾謂之至神至
聖者乎而天下羣謂之至神至聖者乎非唯一時之天
下謂之至神至聖者乎而千萬世之天下謂之至神至
聖者乎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曰吾以六物具而得
魚曰六物具也豈由天乎曰具六物而得魚者人也具
[008-40a]
六物而所以得魚者非人也樵者未達請問其方漁者
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鈎也餌也一不具則魚
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魚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
得魚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魚者也是知具六物
者人也得魚與不得魚者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魚者
非天也人也
樵者曰人有禱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禱而求耶求之而
可得耶敢問其所以曰語善惡者人也禍福者天也天
[008-40b]
道福善而禍淫鬼神其能違天乎自作之咎固難逃也
天降之災禳之奚益脩徳積善君子常分安有餘事於
其間哉樵者曰有為善而遇禍有為惡而獲福者何也
漁者曰有幸與不幸也幸不幸命也當不當分也一命
一分人其逃乎曰何謂分何謂命曰小人之遇禍非分
也有命也當禍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福非分也有命
也當福分也非命也
漁者謂樵者曰人之所謂親莫如父子也人之所謂疎
[008-41a]
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則父子過路人逺矣父子之道
天性也利害猶或奪之況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
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則過之固無相害
之心焉無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則路人與父子
又奚擇焉路人之能相交以義又何況父子之親乎夫
義者讓之本也利者爭之端也讓則有仁爭則有害仁
與害何相去之逺也堯舜亦人也桀紂亦人也人與人
同而仁與害異爾仁因義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義
[008-41b]
則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豈若路人之相
逢一目而交袂於中逵者哉
樵者謂漁者曰吾嘗負薪矣舉百斤而無傷吾之身加
十斤則遂傷吾之身敢問何故漁者曰樵則吾不知之
矣以吾之事觀之則易地皆然吾嘗釣而得大魚與吾
交戰欲棄之則不能捨欲取之則未能勝終日而後獲
幾有沒溺之患矣非直有身傷之患耶魚與薪則異也
其貪而為傷則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
[008-42a]
外者也力分之外雖一毫猶且為害而況十斤乎吾之
貪魚亦何以異子之貪薪乎樵者歎曰吾而今而後知
量力而動者智矣哉
樵者謂漁者曰子可謂知易之道矣吾敢問易有太極
太極何物也曰無為之本也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之
謂乎曰兩儀天地之祖也非止為天地而已也太極分
而為二先得一為一後得一為二一二為兩儀曰兩儀
生四象四象何物也曰大象謂陰陽剛柔有隂陽然後
[008-42b]
可以生天有剛柔然後可以生地立功之本於斯為極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謂也曰謂乾坤離坎兑艮震巽
之謂也迭相盛衰終始於其間矣因而重之則六十四
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備矣
樵者問漁者曰復何以見天地之心乎曰先陽已盡後
陽始生則天地始生之際中則當日月始周之際末則
當星辰始終之際萬物死生寒暑代謝晝夜遷變非此
無以見之當天地窮極之所必變變則通通則乆故象
[008-43a]
言先王以至日閉闗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順天故也
樵者謂漁者曰旡妄災也敢問其故曰妄則欺也得之
必有禍斯有妄也順天而動有禍及者非禍也災也猶
農有思豐而不勤稼穡者其荒也不亦禍乎農有勤稼
穡而後敗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災乎故象言先王以
茂對時育萬物貴不妄也
樵者問曰姤何也曰姤遇也柔遇剛也與夬正反夬始
逼壯姤始遇壯隂始遇陽故稱姤焉觀其姤天地之心
[008-43b]
亦可見矣聖人以徳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施命告
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漁者謂樵者曰春為陽始夏為陽極秋為隂始冬為隂
極陽始則温陽極則熱隂始則涼隂極則寒温則生物
熱則長物涼則收物寒則殺物皆一氣其别而為四焉
其生萬物也亦然
樵者問漁者曰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何以知其然
耶漁者對曰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
[008-44a]
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者萬物
之體也耳目口鼻者萬人之用也體無定用惟變是用
用無定體惟化是體體用交而人物之道於是乎備矣
然則人亦物也聖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
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生一一之物當兆物之物者豈非人乎有一人
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
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當兆人之人
[008-44b]
者豈非聖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也者人之至
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謂
之人之人也夫物之至者至物之謂也而人之至者至
人之謂也以一至物而當一至人則非聖而何人謂之
不聖則吾不信也何哉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
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又謂其能以心代
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謂其能以
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謂其
[008-45a]
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裏人物者焉噫聖
人者非世世而效聖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雖然吾不
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跡探其體潛其用雖億萬年
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萬
物異乎此天地萬物則吾不得而知己非唯吾不得而
知之也聖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
知之也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
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
[008-45b]
知也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吾又安能從
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漁者謂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
知也夫如是則何止於百世而已哉億千萬禩世皆可
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
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其必欲知
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捨天地將奚之焉人皆知天地
[008-46a]
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
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捨動
靜將奚之焉夫一動一靜者天地至妙者歟夫一動一
靜之間者天地人至妙至妙者與是知仲尼之所以能
盡三才之道者謂其行無轍跡也故有言曰予欲無言
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此之謂與
漁者謂樵者曰大哉權之與變乎非聖人無以盡之變
然後知天地之消長權然後知天下之輕重消長時也
[008-46b]
輕重事也時有否泰事有損益聖人不知隨時否泰之
道奚由知變之所為乎聖人不知隨時損益之道奚由
知權之所為乎運消長者變也處輕重者權也是知權
之與變聖人之一道耳
樵者問漁者曰人謂死而有知有諸曰有之曰何以知
其然曰以人知之曰何者謂之人曰耳目鼻口心膽脾
腎之氣全謂之人心之靈曰神膽之靈曰魄脾之靈曰
魂腎之靈曰精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乎
[008-47a]
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乎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乎口
則謂之言八者具備然後謂之人夫人也者天地萬物
之秀氣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類也若全得人類
則謂之曰全人之人夫全類者天地萬物之中氣也謂
之曰全徳之人也全徳之人者人之人者也夫人之人
者仁人之謂也唯全人然後能當之人之生也謂其氣
行人之死也謂其形返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
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則謂之曰陽行返于
[008-47b]
地則謂之曰陰返陽行則晝見而夜伏者也隂返則夜
見而晝伏者也是故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陽
者隂之形也隂者陽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
影也人謂鬼無形而知者吾不信也
漁者問樵者曰小人可絶乎曰不可君子稟陽正氣而
生小人稟隂邪氣而生無隂則陽不成無小人則君子
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間也陽六分則隂四分隂六分
則陽四分隂陽相半則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四
[008-48a]
時有盛衰也治世則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則小人四分
固不勝君子矣亂世則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婦婦謂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婦不婦謂各失其分也
此則由世治世亂使之然也君子常行勝言小人常言
勝行故世治則篤實之士多世亂則縁飾之士衆篤實
鮮不成事縁飾鮮不敗事成多國興敗多國亡家亦由
是而興亡也夫興家與興國之人與亡國亡家之人相
[008-48b]
去一何逺哉
樵者問漁者曰人所謂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漁
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
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
害乎人者也曰不正則安得謂之才曰人所不能而能
之安得不謂之才聖人所以惜乎才之難者謂其能成
天下之事而歸之正者寡也若不能歸之以正才則才
已難乎語其仁也譬猶藥之療疾也毒藥亦有時而用
[008-49a]
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則速已不已則殺人矣平藥
則常日而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驅重疾而
無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謂良藥也易曰大君有命開
國承家小人勿用是則小人亦有時而用之時平治定
用之則否詩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樵者謂漁者曰國家之興亡與夫才之邪正則固得聞
命矣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漁者曰擇臣者君也擇
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奈何有堯舜之君必有
[008-49b]
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而必有桀紂之臣堯舜之臣生
於桀紂之世猶桀紂之臣生於堯舜之世必非其所用
也雖欲為禍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
若影響豈待驅率而然耶上好義則下必好義而不義
者逺矣上好利則下必好利而不利者逺矣好利者衆
則天下日削矣好義者衆則天下日盛矣日盛則昌日
削則亡盛之與削昌之與亡豈其逺乎在上之所好耳
夫治世何嘗無小人亂世何嘗無君子不用則善惡何
[008-50a]
由而行也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嘗衆治世常少
而亂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曰觀之於物何物不然譬
諸五穀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猶生耘之而
求其盡也亦末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
来矣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逺之小人見善則疾
之見不善則喜之善惡各從其類也君子見善則就之
見不善則違之小人見善則違之見不善則就之君子
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遷義則
[008-50b]
利人遷利則害人利人與害人相去一何逺耶家與國
一也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其亡也小人常多
而君子常鮮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
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
亂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其理
一也
釣者談已樵者曰吾聞古有伏羲今日如覩其面焉拜
而謝之及旦而去
[008-51a]
 
 
 
 
 
 
 
 
[008-51b]
 
 
 
 
 
 
 
 説郛卷八上
[008-52a]
欽定四庫全書
 説郛卷八下      元 陶宗儀 撰
  西疇老人常言何垣/
  講學
學貴有常而悠悠害道循序而進與日俱新有常也玩
愒自恕曰我未嘗廢非悠悠乎顧一暴而十寒斯害也
已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不可躐等先致察於日用常行人能孝於事親友于
[008-52b]
兄弟夫婦睦朋友信出而事君夙夜在公精白承徳雖
窮理盡性亦無越於躬履實行也
學以養心亦所以養身蓋邪念不萌則靈府清明血氣
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矣是内外交相養也記
曰心廣體胖此之謂也
士有假書於人者必熟復不厭有陳書盈几者乃坐老
嵗月是以白屋多起家膏梁易偷惰知儆則庶幾矣
君子之學體用具蔵修之餘時與事物酬酢因可以識
[008-53a]
人情世態其間是非利害豈能盡如吾意哉有困心衡
慮則足以增益其所未能也
交朋必擇勝己者講貫切磋益也追隨㳺玩損也若佞
諛相甘言不及義寜獨學寡聞猶可以無悔吝
勿忌人善以身取則焉孳孳不已惡知其非我有也勿
揚人過反躬黙省焉有或類是亟思悔而速改也去其
不善而勉進於善是謂之善學
與剛直人居心所畏憚故言必擇行必謹初若不相安
[008-53b]
乆而有益多矣與柔善人居意覺和易然而言必予賛
也過莫予警也日相親好積尤悔於身而不自知損孰
大焉故美味多生疾疢藥石可保長年
孔門大學之道備九思三畏正心誠意也敏事而慎言
修身也孝友施於有政而家齊矣敬信節用愛民惜力
而國治矣以至謹修憲度而四方之政行振墜拔遺而
天下之民歸心二帝三王平治之道莫或加此矣
節食則無疾擇言則無禍疾禍之生匪降自天皆自其
[008-54a]
口故君子於口之出納唯謹
禮以嚴分和以通情分嚴則尊卑貴賤不踰情通則是
非利害易達齊家治國何莫由斯
恭儉美徳也出於矯則過故足恭取辱苦節招凶君子
約之以中而行之以誠則恭近禮儉中度矣
子貢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夫子非隠也如入孝出
弟數語必行有餘力而後可以學文蓋實行不先則徒
文亡益況可遽聞性與天道乎後世學者從事口耳且
[008-54b]
茫無所從入乃竊襲陳言自謂窮理盡性亦妄矣
人心如槃水也措之正則表裏瑩然㣲風過之則湛濁
動乎下而清明亂乎上矣夫水方未動時非有以去其
滓汙也澄之而已風之過非有物入之也撓動則濁起
而清自亂也君子其謹無撓之哉
為己之學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為人之學
徇人至於喪已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初學自誦數入若口誦而心不在焉罔然哉識其為何
[008-55a]
説也學者展巻當屏棄外慮收心於方策間熟復玩味
義理自明所謂習矣而知察也
水道曲折立岸者見而操舟者迷棊勢勝負對奕者惑
而傍觀者審非智有明闇蓋靜可以觀動也人能不為
利害所汩則事物至前如數一二故君子養心以靜也
為學日益須以人形已自課其功然後有所激於中焉
而勇果奮發不能自已也人一已百雖柔必强
  律己
[008-55b]
上智安行乎善而無所希避中人覬福慮禍故强為善
而不敢為惡下愚皆不畏禍故肆為惡而亡所忌憚
日用飲食取給不必精也衣冠禮容茍備不必華也若
閔耕念織將慚惕不暇敢過用乎哉
一毫善行皆可為毋徼福望報一毫惡念不可萌當知
出乎爾者反乎爾
惟儉足以養㢘蓋費廣則用窘盻盻然每懐不足則所
守必不固雖未至有非義之舉茍念慮紛擾己不克以
[008-56a]
㢘靖自居矣
飲寜淺酌食必分器戒乎留殘衣必澣濯破必縫補戒
於中棄蓋萬物皆造化所畀予深惡人殄壞之也
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人惟起居飲食日順其常福莫
大焉昧者不悟其為福而徒歆慕榮利不知榮利外物
也顧可常哉
飲啄前定毋庸强求任目前所有則自如想珍異不獲
則心慊矣自此理以推廣凡貴賤亨屯無入而不自得
[008-56b]

惠廸吉從逆凶惟影響然世固有多行悖戾而未罹殃
咎者何也天有顯道疎網難逃霖淫浸漬人固未之覺
迨雨止則墻隤矣
士能寡欲安於清澹不為富貴所淫則其視外物也輕
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人情憚拘檢而樂放縱初肆其情之所安若未害也操
修不勤威儀不攝流入小人之域而不自覺可不懼乎
[008-57a]
所貴乎學問者所以制其情之安肆也
君子安分養恬凡物自外至者皆無容心也得則若固
有之不得本非我有也欣戚不加焉豐不見其有餘夫
何羡約不知其為乏夫何慊義理先立乎其在我故人
欲弗之累也
矜名譽畏譏毁自好也忘檢制肆偷惰自棄也自好者
中人也可導之使為善也自棄者民斯為下矣不足與
有為也
[008-57b]
知學則居貧無怨學而深於道則安貧能樂常人貧則
怨小人貧則亂
學成行尊優入聖賢之域者上達也農工商賈各隨其
業以成其志者下達也夫子論上達下達蓋以學者對
小民而並言也若夫為惡為不義之小人彼則有敗亂
耳惡能達
名者實之賓也實有美惡名亦隨之故溢美則為譽溢
惡則為毁是以古者無毁譽所謂直道而行也
[008-58a]
過而能改者上也聖人也過而不貳者次也幾於聖也
有過而知抑悔又其次也亦可以為賢矣下此則有文
過而遂非者矣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也故曰吾未見
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吾夫子之所以歎也
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
立見其為小人故曰終身為善不足一旦為惡有餘
常情處順適則安值猜沮則懼懼則知防安則靡戒故
悔吝多生於念慮所不加而動必檢飭者可保無咎也
[008-58b]
君子有偶為小人所困抑若自反無愧怍於我何損又
安知其不為進徳之助歟
  應世
富兒因求宦傾貲汙吏以黷貨失職初皆起於慊其所
無而卒至於喪其所有也各泯其貪心而安分守節則
何奪禄敗家之有
士有寛餘義當軫念窮乏然孰能徧愛之哉骨肉則論
服屬戚疏交朋則計情義厚薄以次及之如力所不逮
[008-59a]
亦勿彊也
酒用於饋祀醼集以成禮若常飲則商刑所儆彞酒則
周誥所戒況居官必有職業處家亦有應酬無故日飲
則神昏思亂安保其不舛謬哉君子制之有節焉惟賓
饗則卜晝餘非燭後不舉醆
江行者事神甚敬言動稍褻則飄風怒濤對面立見此
誠有之愚俗蓋迫於勢耳君子不欺闇室處平地者顧
可肆乎
[008-59b]
凡居人上有勢分之臨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故行
動必先謦欬歩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聴是故
君子不發人隂私不掩人之所不及也
無僕御莫事君子平時當拊存以恩而不可假之辭色
微過勿問慵惰必儆大不忠則斥遠斯可以無後患女
君之育婢獲亦莫不然
富貴利達是人之所欲也然而出處去就之異趣君子
小人之攸分蓋君子必審夫理之是非而小人惟計乎
[008-60a]
事之利害審是非則虞人雖賤非招不往計利害則茍
可獲禽雖詭遇為之
惟天生人隨賦以禄蠶方蝡而桑先萌兒脫胞而乳已
生如形聲影響之符孰主張是彼皇皇求財利如恐不
及者豈不謬用其心耶
人事盡而聴天理猶耕墾有常勤豐歉所不可必也不
先盡人事者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於靜聴者是揠
苗而助之長也孔子進以禮退以義非盡人事與得之
[008-60b]
不得曰有命非聴天理與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
奉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媚上而忽下小
人無常心故君子惡之
齊人競與右師言媚其權也為其能富貴已也孟子獨
不與之言知良貴在我也不甘為小人屈也去就有義
窮達有命富貴在我豈權倖所能擅哉
在仕者事上官如嚴師待同僚如畏友視吏胥如僕𨽻
[008-61a]
撫良民如子弟則無往而非學矣居家者事親如君敬
尊屬如上官待兄弟親賓如同僚慈幼少恤耕役者如
百姓御奔走使令者如吏卒而少加寛焉是亦為政矣
世俗之愛其身曾不如愛其子之至也遣子入學必厲
以勤教子治身必導以為君子逮迹其自為則因循惰
弛罕克自强措心積慮甘心為小人而不以為病兹非
惑歟有能即其所以為子謀者而為己謀則思過半矣
  明道
[008-61b]
道綂之傳自堯舜書雖載精一傳心而學之名未著也
學聚問辨蓋夫子賛易之辭如三王四代惟其師出於
記禮者之言爾堯學於君疇等説亦見於孫卿所述六
經未之前聞也發明典學實自説命始至成王而後緝
熈光明形於詩人之頌焉由是推之傅説之有功於名
教大矣
舜命契敷五教泰誓數受狎侮五常兹有見於經者然
初不列五者之目為何事也所謂仁義禮智信孔門垂
[008-62a]
教因門人問及則隨為之答亦未嘗合五者而為言至
漢儒而後指名為五常矣史氏以之協五行與五音上
配五星下儷五事其説似鑿然質諸理而當揆之數而
合蓋亦自然而然非强為附㑹也
夫子論少壯老所當戒者三為學者血氣戒也而未始
言養氣養氣之説實昉於孟子然則夫子曷為不言養
氣也曰夫子稱天生徳於予而斯文在兹其高明廣大
渾然天成視持養之功粗矣是謂誠者天之道也若孟
[008-62b]
子則必善養而無害也是謂思誠者人之道也充孟子
之養猶曰威武不能屈則匡人與宋司馬其如夫子何
多見其不知量也
夫子答仲弓子桑伯子之問聞子游弦歌之聲而笑皆
微啓其端以示之居敬而行簡學道則愛人必待二子
自述夫然後進之曰雍之言然偃之言是也其初也夫
子豈有隱乎曰開而弗達則思舉一隅使得以三隅自
反也顔子終日不違既心通默識矣猶必退省其私而
[008-63a]
後稱其亦足以發非所謂循循善誘歟若夫造如愚之
境則非二子所能及也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非堯舜之道不陳齊人
莫如我敬王也孔子每自抑孟子每夸大何也曰夫子
宗主斯文故道洪徳博如滄溟泰華無所不容孟子思
濟斯民故行峻言厲如拯溺救焚不暇退遜聖賢分量
固殊而所遭時勢又異自不得而强同也
[008-63b]
夫子品題諸子皆因問仁發之由也可使治千乗之賦
求可宰千室之邑赤可使與賓客言三子皆卿大夫之
才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則付雍以侯國之
任矣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與顔淵者何如哉
異時為邦之問獨以四代之禮樂許之次而雍也則可
使南面至若由求輩則僅列政事科而已權衡誠允寜
有錙銖之爽乎
一貫之㫖曾子領其要曰忠恕而已矣及子思得其傳
[008-64a]
其論誠也極而可以賛天地之化育孟子嗣之其論養
氣也大而至於塞乎天地之間夫聖門講學雍容唯諾
而已至子思孟軻乃如此張大何歟曰聖道本平夷夫
子如一人在上不言而信羣弟子如百僚相師温乎其
和也子思孟軻出自聖門如肅將王命建侯植屏以蕃
王室八鸞四牡之盛威儀皇皇非復内朝之簡且易矣
本厚而華實蕃不亦宜乎
孔子之於陽貨也瞰其亡而往見之不欲仕而諾以仕
[008-64b]
聖人之言行當如是乎待小人以權也如不能全身遠
害而直墮惡人之阱則何以為孔子
世未嘗無賢者也君不見用故績效不獲顯於時士未
嘗無遺逸也不遇聖賢故聲迹亦不著於後微生畞楚
接輿與晨門荷蕢耦耕荷蓧之徒雖議論趨向未合中
道然而生不逢辰能巻懷遂志豈不遠勝夫同流合汙
以自辱者哉不幸不遇明君不得以所長自見也抑又
幸而遇吾夫子猶得以所懷自白也
[008-65a]
夫子之不為衞君也冉有何疑子貢又何待於問也孔
門諸子直情無隠求實有疑既扵心未安賜未能決亦
不敢臆對逮聞夫子夷齊得仁何怨之論不惟二子之
疑釋然後世雖愚懵者亦不待詔誥而自無疑惑矣
儒者之待異端甚扵拒㓂敵惟恐其得以潜窺側睨也
若其回心鄉正亦欲招而納之如逃楊墨而願歸於儒
孟子曰歸斯受之豈非招降納欵開之以自新乎
楊墨害道孟子闢之在孔子時豈無邪說詖行乎不聞
[008-65b]
有以闢之何也曰聖人之待異端如中國之眡荆蠻人
之眡禽獸也世治化行則遠邇率服矣深居簡出雖有
猛鷙其如人何孔子不過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子夏
謂小道致遠恐泥而已處之於談笑之間而孟子乃深
排峻抵雖曰出扵不得已然亦辭費而力殆矣
七十子之在聖門皆可與共學也而未必皆可適道由
求商賜諸子可與適道矣未可與立也可與立者顔子
一人而已抑可與權乎曰其殆庶幾未達一間耳擇乎
[008-66a]
中庸未造乎時中也三月不違未至扵安仁也曾子何
如悟道於一唯之間而臨深履薄終身戒懼亦庶乎其
為立也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而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已聖
道可謂簡易而冉求乃自病其力之不足子貢謂猶天
之不可階而升何哉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匹
夫之愚可以與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宜學
者望道而不可及也
[008-66b]
  莅官
為政寛嚴孰尚曰張嚴之聲行寛之實政有綱令有信
使人望風肅畏者聲也法從輕賦從薄使人安靜自適
者實也乃若始焉玩易啓侮終焉刑不勝奸雖欲行愛
人利物之志吾知其有不能也
凡蒞事之始不可自出意見以立科條雖嘗有所受之
亦恐易地不便於俗也茍人情有咈而固行之終必扞
格如病其難行而中變後有命令人弗信矣故初政莫
[008-67a]
若一仍舊貫如行之宜焉何必改作或節目未便熟察
而徐更之人徒見上下相安而泯不知其所自不亦善
乎故君子視俗以施教察失而後立防也
官職崇庳當安義命自抱闗擊柝以上茍能官修其方
職思其憂雖未著殊庸偉績亦可無愧於心無負於國
若茍且以僥求倖進將誰欺乎
居下位求應上之期㑹則涖事毋拘早晏也然須羣吏
咸集則觀聴無疑吏或獨抱文書以進在我者固不為
[008-67b]
其私請而曲徇萬一小人巧設隂計姑&KR0247外以售其私
則瓜李何能自明兹不可不防也
當官動必自防凡家之器服所需宜壹取諸其鄉不得
已薪蔬常用市於官下亦須給納明文帳具予直適平
而物毋苛擇庶免於悔吝
敝政有當革者必審稽源委如其更也於公私兼利夫
復何疑若動而利少害多不若用靜吉也
舉事而人情俱順上也必不得已利無十全則寜詘己
[008-68a]
以求利乎人毋貽害於人而求便乎已
法示防閑非必盡用職存臨涖安在逞威但使條教章
明則易避而難犯吾謹無以擾之任其耕食鑿飲彼此
兩相忘矣
守曰牧民令曰字民撫養惟鈞而孳毓取義尤切也蓋
求牧與芻不過使飽適而無散佚耳凡乳兒有所欲惡
不能自言所以察其疾痒時其饑飽勿違其意是司乳
哺者責也若保赤子故縣令扵民為最親
[008-68b]
近世長民者每立抑强扶弱之論往往所行多失之偏
未免富豪有辭於罰夫强弱何常之有固有貲厚而謹
畏者有怙貧而亡籍者當置强弱而論曲直可也直者
伸之曲者挫之一當其情人誰不服若在事者律己不
嚴而為强有力者所持則政格不行孰執其咎哉
君子當官任職不計難易而志在必為故動而成功小
人茍禄營私擇己利便而多所辟就故用必敗事
仲弓問政夫子告之以舉賢才子游宰武城方扣其得人而
[008-69a]
遽以澹臺滅明對夫邑宰之卑仕非得志也而聖門之
教必使之以舉賢為先子游方閒暇時已得人於察訪
之熟後世有位通顯而蔽賢不與之立何以逃竊位誚

  原治
帝者以道懷民其治渾然而不可名也故其民安之而
習於相忘王者以仁撫民其治至公而無私也故其民
愛之而上下相樂霸者以法齊民其治假公以行其私
[008-69b]
也故其民畏而相制不敢違强國以威刼民其治無往
而非私也故其民怨而易於相率以為亂僅存之國厲
民以自養無復有政治也故其君民相與危寄惴惴然
朝不謀夕矣
周之士貴以肆秦之士拘且賤士生於秦士之不幸也
而於秦乎何益以是知臯䕫稷契知效忠嘉為當然至
夏商之季亦豈逢干所願哉
人主立政造事圖惟永乆則當參酌羣言是之謂僉謀
[008-70a]
智畧畢達則當擇是而從是之謂獨㫁若事必已出而
弗加咨訪乃自用也謂之獨㫁可乎自用則小最君人
者之大戒也
君臣相與謀謨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帝天資仁厚
聞張釋之長者之言而悦景帝資稟不及而晁錯術數
之説得以投之故以徳化民克成刑措之風以智馭物
循致七國之變一言契合治體以分可不謹夫
君子之事君當彌縫其闕而濟其所不逮漢武帝好大
[008-70b]
喜功方窮奢極靡而公孫𢎞為相乃以人主病不廣大
為言孟子所謂逢君之惡者歟
人君以至誠治天下不容有一毫之偽也偽萌於心則
發於政事有不可掩焉者如病作於心而脉已形飲未
醉而色已見可畏也哉
人主之心不可有所偏倚漢武初年獨任宰相致田蚡
之專恣擅權厥後偏信諍臣致嚴朱吾丘主父諸人交
私諸侯潜藴譛訴故曰偏聴生奸獨任成亂大哉我宋
[008-71a]
之祖宗容受讜言養成臣下剛勁之氣也朝廷一黜陟
不當一政令未便則正論輻湊各效其忠雖雷霆之威
不避也漢唐惡足以語此哉
有過而諱言適重其過因言而遽改適彰其美晉靈公
冬寒而役民鑿池過也能聴宛春之諫而罷其役後世
有取焉為其能用人之善也況不為靈公者可諱過而
憚改乎
舜取人為善咨四岳闢四門無所不訪也近君側之人
[008-71b]
有不待問而自言者或恐其有所挾而言未可遽信也
故必察焉所謂好問而好察邇言是也
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當革也猶人身不能常安有疾
所當治也溺於宴安而因循弗革是卻藥屏醫而覬疾
之自愈也率意更張而躁求速效是雜方俱試而幸其
一中也
善保家者戒興訟善保國者戒用兵訟不可長訟長雖
富家必敝兵不可乆兵乆雖大國必詘理有曲直有司
[008-72a]
者治之曲者必受罰師有曲直天鍳實臨之曲者必敗
績故安分守己崇遜息爭可以長守富也飭備安邊愛
民惜費可以長享治也
齊國嘗饑孟子言於王而為之發棠他日饑齊人望之
孟子忍不與復請何也孟子非有言責而齊王本無愛
民之誠心一請而偶從亦覺其若蹈虎尾矣彼受牧者
恝然立視矧不在其位而狃於數請得不貽攘臂之誚
哉以孟子切扵濟民且未免避逺形迹人君不能舍己
[008-72b]
從人則無望乎嘉言之罔伏也
進危言於平治之世明主不可易之以為過計也齊威
侯不説扁鵲有疾當治之言逮至疾深彼則望之而走
矣圖治者其毋忽乎思患豫防之戒哉
四方有敗當國者諱言猶赤子受病保母為之掩覆也
故禍幾始作當杜其萌疾證方形當絶其根諱亂而不
蚤治者危其國諱病而不亟療者亡其身
  評古
[008-73a]
季氏將伐顓㬰由求同見而請問焉夫子未答而獨呼
求以責之蓋主是役者求也求因聞持危扶顛之戒而
後獨陳夫近費當取之説夫子何以逆知其主是役哉
為兵謀者先聚斂聖門嘗鳴鼓以聲求之罪矣然則子
路不與謀歟曰不與謀則不同請矣蓋求實倡而由和
之也宜夫子並目之為具臣也
不仁者不可以乆處約為其好勇而疾貧易於為亂也
然則如之何王者制民之産使有常業則不至於乆處
[008-73b]
約矣彼有仰事俯育之資雖使不仁且勇非迫於貧之
可疾肯捐所愛而為亂乎
孟子不肯枉尺直尋及説時君則每因其所好而進説
何也功利之與仁義猶水火之相反不乘其所樂聞而
巽入之則正論難以動其聴也他日語齊王方問以四
境不治則遽顧左右而言他矣不仁者可與言哉
齊梁之君地醜徳齊孟子以仁義㳺於其間幸其聴用
則皆可以澤民也卒乃謂齊王足用為善至梁惠則以
[008-74a]
不仁斥之非有適莫也志莫患乎自滿至惟虛可以受
人梁惠自矜其於國盡心而齊宣猶能謂吾惛不敏取
齊棄梁於此乎決矣然而卒無成功者天也孟子亦自
歎夫天未欲平治也
滕文公服膺孟子之教講明凡一再而行之身措之國
者已有餘用民之被澤未也而仁心仁聞已達乎四境
賢者聞風而悦之許行自楚往陳相自宋往何其速哉
信乎饑渴者易為飲食也
[008-74b]
梁襄惠王之嗣也孟子鄙之謂望之不似人君齊王之
子亦人子也孟子一望見之頃則興喟然之歎為大哉
之稱於此亦可見取齊棄梁之意也
什一中制也三代共之由春秋至戰國良法廢格而取
民出於私意乆矣戴盈之欲復什一而未能無勇也白
圭欲二十而取一過猶不及也
唐杜佑建省官之議上稽有虞之制疾當時諸曹列寺
官名之重複也今六部長貳並制而諸司各具郎員卿
[008-75a]
監與少皆除而丞屬亦俱充備方之古制冗不亦甚乎
是又杜佑之所未見也
本朝兵制之善謂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
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
兵之權意深矣遠矣歴數百年而無兵患可為法於天
下後世愈乆而愈無弊也
古稱將帥名號一也今日之制實則異焉將所以握兵
諸軍綂制綂領正副將是也帥所以御將諸道制置經
[008-75b]
畧安撫知州帶節制是也體綂相維上下相制朝廷遠
慮過於前代矣
租賦田桑所出也自禹定制不使貢其所無今之取民
視古什一何啻數倍矣穀帛之外又折估而使輸錢焉
夫民不能自鼓鑄也使捐其所有損所直以就所售吏
之不良又先期以趣之斯民益不堪命也古者山虞不
賦魚鼈川衡不貢材木先王恤民之意槩可識
朝廷責守令以惠養徳意美矣近制郡守更代以財計
[008-76a]
虧盈為殿最於是常賦之在邑者郡皆掩取不遺而督
迫於縣者日急令亡所從出則又苛責於民是澤上壅
而害流於下也法不良而欲美意之行亦難矣
  用人
使人當用其所長而畧其所短則無棄才事上當度己
量力以肅共王命則無敗事責人以其所不能是使馬
代耕也强己才之所不逮是行舟於陸也
虞朝九官各因能任職而終身不易後世庸才不量能
[008-76b]
否而俾更九職之事以此責治不亦難乎而況鮮同寅
協恭之誠無率作興事之志蓋由朝除夕改之不常考
績黜陟之法廢也
朝廷需賢以為用常患乎欲用而無才人才修飭以待
用每阨於無路以自進蓋賢否之不辨則銓曹資格病
之也奔競者得志則廟堂聴察不廣也上下相求兩不
相值欲賢才不遐遺官職無曠弛得乎
州縣置學以教養人才美意也設教官之科而許人求
[008-77a]
試是使人之好為人師也師嚴然後道尊顧未能無患
失之念惡在其為尊乎
君子小人互相指為朋黨辨之不蚤則君子常被誣而
小人常得志也先儒有言曰君子至公引類小人徇私
立黨善夫為國者知所以扶植善類而不為惡黨所傾
其庶幾矣
何代不生賢雖戰國之世未嘗無也而曷為不能致治
魯之使樂正子為政也用未必專也宋使薛居州在王
[008-77b]
所也愛莫助之也滕將行王政而選擇使畢戰也國褊
小而無得展布也甚至居位而言不見用在下而上不
見知如齊之蚳鼃孔距心者若之何而能致治哉故君
臣相得古今所難也
  正弊
甚矣風俗侈靡而法禁不行也泥金以飾服玩而山澤
之産耗矣銷錢以為器具而鼓鑄之利蠧矣京都列肆
日價相夸逺方何禁焉王公戚里時尚競新士庶何責
[008-78a]
焉法行而後化流皆當自近始也
冠昏喪祭民生日用之禮不可茍也在上莫為之制節
而一聴俚俗之自為鄙陋不經甚矣攷古酌今著為一
典頒之四方以革猥習是當今之急務也
三代盛時民徳歸壹農祥祈報而已今也祠社非時率
斂征醵急於官府是以豐年常苦不給一遇饑歉則流
亡矣上之教不明下由之而莫知悔也如之何而使斯
民之富庶也
[008-78b]
自左道亂俗有茹蔬雜聚而生廢人理者自妖巫惑衆
有病不醫藥而死非正命者準之法令皆殺無赦今愚
迷誑誘壁掛空文而刑戮不加焉何以革其非而道之
歸正歟
國匱民貧莫今為甚矣寺觀塔廟崇建未已也乃曰人
自樂施非欺罔乎為國者蔵富於民今乃潜耗民力竭
國本矣上之人宜亟為禁止也況有導之者乎古者禁
人羣飲今榷酤牟利設法以誘其来惟恐其不酣醉也
[008-79a]
古者制民常産今民自有田州縣利於税契惟恐其不
貿易也富教大畧如此欲風俗還淳不可得也
[008-80a]
  藝圃折中鄭厚/
  論君臣
湯武非聖君伊周非純臣孟子非賢人揚雄非君子成
湯放桀於南巢唯有慙徳曰予恐來世以兹為口實夷
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
君可謂仁乎此湯武之罪也去亳適夏既醜有夏復歸
于亳召公不悦周公作君奭以自解此伊尹周公之罪
也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
[008-80b]
君三宿出晝於予心以為速沈同問燕可伐歟吾應之
曰可此孟軻之罪也周公以来未有漢公之懿此揚雄
之罪也
  湯武
君天也父也元首也天不常雨澤而潦旱為下土者傾
而陷之可乎父不理生産而博飲為子孫者鴆而𢦤之
可乎頭目昏重一身之累為腹心股肱者謀而易置之
可乎其不可也必矣湯武之罪當無所逃彼其自恕與
[008-81a]
天下後世恕之者不過曰誅一殘賊而拯億兆於塗炭
行大義者不卹小節興大利者不顧小害是又不思甚
也為湯武者能保其子孫皆賢明仁聖否乎如身後之
付不可必蓋亦姑忍是而冀其將来矣何遽為禍首以
啓天下無君無父之心使殃毒之流紛紛如也蜂螘之
有君其羣不敢攘而伐之分素定也使湯武不為亂臣
賊子倡未必後世敢兆是亂也夏書成湯放桀于南巢
惟有慚徳使湯禽獸也則安而有之若猶人也惡得不
[008-81b]
慚夷齊讐周而餓死君子曰義士則不義之名將有歸
矣若曰應天順人湯武豈得已哉此書生所知也愚夫
納民且不曉此特以根夫納民心者為是説
  伊周
伊尹周公非純臣也非經行也不可為後世法也跖犬
吠堯各䕶其主臣無二心伊尹去湯就桀醜桀歸湯去
就之際迹同姦謀使兵家得引為反間伊尹自取之也
桐宫之放與羿奡准罪耳此豈人臣所當為者哉冢宰
[008-82a]
居攝召公不悦非謂敢遂有之也亦意其啓當時之釁
開後世之端爾是以效伊尹而不得盡其心者為霍光
效周公而不得盡其心者為王莽董卓曹氏代漢司馬
代魏劉裕代晉紛紛至於五代未嘗不托迹伊周以階
亂故曰伊尹周公非純臣也非經行也不可以為後世
法也萬章之於伊尹曰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
固可放歟愚於周公亦曰賢者之於人臣也其君不仁
固可代歟
[008-82b]
  孟子
春秋書王存周也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此仲尼之本心也孟軻非周民乎履周之地食周之粟
常有無周之心學仲尼而叛之者也周徳之不競亦已
甚矣然其虚位猶拱而存也使當時有能倡桓公之舉
則文武成康之道業庸可幾乎為軻者徒以口舌求合
自媒利禄盍亦使務是而已乎奈何今日説梁惠明日
説齊宣説梁襄説滕文皆啗之使為湯武之為此軻之
[008-83a]
賊心也譬父病亟使商醫為子未有不望其生者如之
何而直寘諸不救之地哉軻忍人也辨士也儀秦之雄
也其資薄其性慧其行輕其説如流其應如響豈君子
長者之言也其自免於蘇張范蔡申韓商李之黨者挾
仲尼以欺天下也使數子者皆咈其素矯其習竊仁義
兩字以藉口是亦孟軻而已矣要之戰國縱横捭闔之
士皆發冢之人而軻能以詩禮也是故孟軻誦仁義猶
老録公之誦法也老録公誦法賣法者也軻誦仁義賣
[008-83b]
仁義者也安得為仲尼之徒歟嗟乎孔子生而周尊孟
軻生而周絶何世人一視孔孟之心記曰擬人必於其
倫寜從漢儒曰孔墨
  又
京師坐鬻者愚逺方之人直百必索千酬之當其直則
售意其知價也知價不可復愚酬之過其直則不售意
其不知價也不知價則唯吾之愚必極其所索而後售
孟軻抱縱横之具飾以仁義行鬻於齊齊王酬之以客
[008-84a]
卿且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軻意齊
王不知價者遂愚齊王求極所索而後售齊王徐而思
孟軻之言曰王如用予則齊王由反掌開闢以來無是
理悔而不酬軻亦覺齊王之稍覺也卷而不售抱以之
他徐而自思曰齊王之酬我多直矣矯然不售行將安
鬻遲遲吾行三宿出晝冀齊王呼已而還其舊直又是
市井販婦行鬻魚鹽菓菜之態也京師坐鬻猶有體焉
小兒方啼而怒進以飯推而不就徐其怒歇而飢也睨
[008-84b]
睨然望人進之矣軻之去齊留齊兒態也夫
  揚雄
謂菽為麥大愚也謂鹿為馬大姦也揚雄以法言僭論
語以太𤣥僭易當時諸儒引春秋呉越之君比之引春
秋一王之法誅絶之毋乃太甚此正如兒曹斂容危坐以效老成
拜揖趨蹌以效賓主羅蜃列瓦以效俎豆長者見之特一笑耳何
足深罪哉惟符命之作非大姦則大愚清淨寂寞者為之乎
  無聲樂
[008-85a]
僕在童齓與同隊行笑令曰無聲樂其令以十數輩環
立相視笙簫鼓板各司其一無其器而有其狀其手之
所指口之所擬身之所倚足之所履儼如其部之器瞪
目禁聲先笑者犯大抵笑者不惑人之狀亦自惑其狀
曰是何等作為貌像耶此笑機所以暗發而不可禁也
然亦多輕衒者犯沉重者免僕素非沉重者而率常不
犯每記當是時亦有道處之方其將作此態也先定想
於胸中曰此予之平時手足口體也今變動而為是耳
[008-85b]
而又何足笑哉又能目寓而神不營形接而心不隨常
恃此以自免輩類且訝之嗚呼壯而長也能守此道以
渉世何憂患之能入哉
  王介甫
小兒嘗拾一錢於道左明日復來往於得錢處常惓惓
焉意其復有也王介甫見周人以書攷井牧施舍㪚斂
致太平既得政欲乗其轍嗚呼真兒癡矣夫
[008-86a]
  發明義理吕希哲/
老子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書稱堯之
徳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記曰明明徳扵天下老子曰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蓋孔子未嘗師老子也
㑹而禮不備亦謂之遇嫁娶而禮不備亦可謂之奔仲
春㑹男女於是時也奔而不禁奔者謂之不備禮也若
以淫奔解之不唯非先王之政雖後世為者亦不至如
[008-86b]
此之甚既有斗不可復剖也既有衡不可復折也後聖
人因而為之法度禁約期於使民不爭而已矣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未能
忘我故也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能忘我故也子路
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雖然未能忘
物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能忘物也
伊尹之耕於野也傅說之築於巖也太公之釣於渭水
[008-87a]
也其於天下非事事而究其利病也非人人而信其賢
否也明其在己者而已及乎得志行乎天下舉而措之
而已
莊子曰道之真以治其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
治天下予以為聖人以其所以治身者治國家天下
近世儒者有戒婦人不油髮不塗面者詩曰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自古而然又戒婦人不穿耳者莊子曰天子
侍御又禁前不穿耳自古而然
[008-87b]
 
 
 
 
 
 
 
 説郛巻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