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24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宋-朱熹 (WYG)


[061-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言行録外集卷三
             李幼武 纂集
   程頥 伊川先生正公
  字正叔明道之弟舉進士嘉祐四年廷試報罷遂
  不復試吕申公判大學請為大學正固辭元豐八
  年授汝州團練推官西監教元祐初除秘省校書
  郎召對除通直郎充崇政殿説書八月兼判登聞
[061-1b]
  鼔院二年八月以孔文仲言差管勾西監上奏乞
  歸五年正月丁父憂去官七年服除除直秘閣判
  西監再辭以董敦逸言改授管勾崇福宫未拜九
  年上初親政申秘閣西監之命再辭紹聖間以黨
  論放歸四年十一月編管涪州三年正月徽宗即
  位移峽州四月以赦復宣徳郎任便居住還洛十
  月復通直郎權西監建中靖國二年五月追所復
  官依舊致仕崇寧二年四月有言其著書毁朝政
[061-2a]
  㫖追毁出身以來文字遂徙居龍門之南五年復
  宣義郎致仕大觀元年九月卒年七十五嘉定八
  年賜諡淳祐初封伊川伯
幼有髙識非禮不動年十四五與明道同受學於周濂溪
年十八上書闕下勸仁宗以王道為心生靈為念黜世
 俗之論期非常之功且乞召對面陳所學不報間逰
 太學時胡翼之方主教導以顔子所好何學論試諸
 生得先生所試大驚即延見處以學職
[061-2b]
吕希哲與先生鄰齋首以師禮事焉既而四方之士從
 㳺者日益衆
太中公屢當得任子恩輙推與族人熙寧間近臣屢薦
 自以為學不足不願仕也
吕申公知蔡州將行言曰伏見南省進士程頥年三十
 四有特立之操出羣之姿嘉祐四年已與殿試自後
 絶意進取往來太學諸生願得以為師臣方領國子
 監親往敦請卒不能屈臣嘗與之語洞明經術通古
[061-3a]
 今治亂之要實有經世濟物之才非同拘士曲儒徒
 有偏長使在朝廷必為國器伏望特以不次旌用
哲宗嗣位門下侍郎司馬光尚書左丞吕公著及西京
 留守韓絳上其行義於朝
 温公與申公同薦章曰竊見河南處士程某力學好
 古家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年踰五十不求仕
 進真儒者之髙蹈聖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以
 不次足以矜式士類禆益風化
[061-3b]
諫官朱光庭又言頥道徳純備學問淵博材資勁正有
 中立不倚之風識慮明徹至知幾其神之妙言行相
 顧而無擇仁義在躬而不矜若用斯人俾當勸講必
 能輔養聖徳啓導天聰一正君心為天下福又言頤
 究先王之藴達當世之務乃天民之先覺聖代之真
 儒俾之日侍經筵足以發揚聖訓兼掌學教足以丕
 變斯文又祖宗時起陳搏种放高風素節聞於天下揆
 頤之賢搏放未必能過之頤之道則有搏放所不及
[061-4a]
 知者觀其所學真得聖人之傳致思力行非一日之
 精有經天緯地之才有制禮作樂之具乞訪問其至
 正論所以平治天下之道又謂頤以言乎道則貫徹
 三才而無一毫之為間以言乎徳則并包衆美而無
 一善之或遺以言乎學則博通古今而無一物之不
 知以言乎才則開物成務而無一理之不摠是以聖
 人之道至此而傳况當天子進學之初若俾真儒得
 専經席豈不盛哉
[061-4b]
元祐初年召至京師除校書郎辭曰祖宗時布衣被召
 自有故事今臣未得入見未敢祗命
王巖叟奏云伏見程某學極聖人之精微行全君子之
 純粹早與其兄顥俱以徳名顯於時陛下復起頤而
 用之頤趨召以來待詔闕下四方俊乂莫不翹首嚮
 風以觀朝廷所以待之者如何處之者當否而將議
 焉則陛下此舉係天下之心臣願陛下加所以待之
 之禮擇所以處之之方而使髙賢得為陛下盡其用
[061-5a]
 則所得不獨頤一人而已四海潛光隠徳之士皆將
 相招而為朝廷出矣又奏云伏聞聖恩特除頤京官
 仍與校書郎足見陛下優禮高賢然臣願陛下一召
 見之試以一言問為治之要陛下遂可自觀其人臣
 以頤抱道養徳之日久而濳神積慮之功深静而閱
 天下之義理者多必有嘉言以新聖聴此臣所以進
 頤非為頤也欲成陛下之美耳陛下一見而後命之
 以官則頤當之而無媿陛下與之而不悔授受之間
[061-5b]
 兩得之矣
召對上奏論經筵三事其一以上富春秋輔養為急宜
 選賢徳以備講官因使陪侍宿直陳説道義所以涵
 養氣質薫陶徳性其二請上左右内侍宫人皆選老
 成重厚之人不使侈靡之物淺俗之言接於耳目仍
 置經筵祇應内臣十人使伺上在宫中動息以語講
 官其或小有違失得以隨事規諫其三請令宫講官
 坐講以養人主尊儒重道之心寅畏祇懼之徳又曰
[061-6a]
 若言可行敢不就職如不可用願聴其辭皇太后先
 面諭將除説書既而命下除崇政殿説書再辭而後
 受命四月例以暑熱罷講先生奏言輔導少主不宜
 踈略如此乞令講官以六參日上殿問起居因得從
 容納誨以輔上徳
同孫覺顧臨及國子監長貳看詳國子監制先生所定
 大槩以為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
 養之道請改試為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之更
[061-6b]
 不考定髙下創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徳之士鐫解額
 以去利誘省繁文以専委任厲行檢以厚風教及置
 待賔吏師齋立觀光法如是者數十條
上疏太皇太后言今日至大至急為宗社生靈長久之
 計是輔養上徳而輔養之道非徒涉詩書覽古今而
 巳要使跬步不離正人乃可以涵養薰陶成就聖徳
 今間一講解釋數行為益既少又自四月罷講直至
 中秋不接儒臣殆非古人旦夕承弼之意請俟初秋
[061-7a]
 即令講官輪日入侍陳說義理仍選臣&KR1212家十一二
 嵗子弟三人侍上習業且以邇英迫隘暑熱恐於上
 體非宜而講日宰臣史官皆入使上不得舒泰悦懌
 請自今一月再講於崇政殿然後宰臣史官入侍餘
 日講於延和殿則後楹埀簾而太皇太后時一臨之
 不惟省察主上進業其於后徳未必無補且使講官
 欲有所言易以上達所係尤大又講讀官例兼他職
 請亦罷之使得積誠意以感上心皆不報差兼判鼔
[061-7b]
 院先生引前說且言入談道徳出領訴訟非用人體
 再辭不受
 楊時曰仕道與禄仕不同常夷甫以布衣入朝祖宗
 欲優其禮令兼數局如鼔院染院之類夷甫一切受
 之及伊川為講官朝廷亦欲使兼他職則固辭盖前
 日所以不仕者為道也則今日之事須其官足以行
 道乃可受不然是茍禄也然後世道學不明君子辭
 受取舍人鮮知之故常公之受人不以為非而先生
[061-8a]
 之辭人亦不以為是也
上疏論延和講讀埀簾事且乞時召講官至簾前問上
 進學次第又奏邇英暑熱乞就崇政延和殿或他寛
 涼處講讀給事中顧臨以殿上講讀為不可有㫖修
 展邇英閣先生復上疏以為修展邇英則臣所請遂
 矣然祖宗以來並是殿上坐講自仁宗始就邇英而
 講官立侍盖從一時之便耳非若臨之意也今臨之
 意不過以尊君為說而不知尊君之道若以其言為
[061-8b]
 是則誤主上知見臣職當輔導不得不辨
在經筵毎當進講必宿齋豫戒潛思存誠冀以感動上
 意而其為説常於文義之外反復推明歸之人主一
 日當講顔子不改其樂章門人或疑此章非有人君
 事也將何以為說及講既畢文義乃復言曰陋巷之
 士仁義在躬人主崇髙奉養備極茍不知學安能不
 為富貴所移且顔子王佐之才也而簞食瓢飲季氏
 魯國之蠧也而富於周公魯君用捨如此非後世之
[061-9a]
 監乎聞者歎服
入侍之際容貌極莊時文潞公以太師平章重事或侍
 立終日不懈上雖諭以少休不去也人或以問先生
 曰君之嚴視潞公之恭孰為得失先生曰潞公四朝
 大臣事幼主不得不恭吾以布衣職輔導亦不敢不
 自重也
嘗聞上在宫中起行漱水必避螻蟻因請之曰有是乎
 上曰然誠恐傷之爾先生曰願陛下推此心以及四
[061-9b]
 海則天下幸甚一日講罷未退上忽起憑檻戲折柳
 枝先生進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上不悦
所講書有容字中人以黄覆之曰上藩邸嫌名也先生
 講罷進言曰人主之勢不患不尊患臣下尊之過甚
 而驕心生爾此皆近輩養成之不可以不戒請自今
 舊名嫌名皆勿復避
神宗之喪未除而百官以冬至表賀先生言節序變遷
 時思方切請改賀為慰及除喪有司又將以開樂置
[061-10a]
 宴先生又奏請罷宴曰除喪而用吉禮則因事用樂
 可矣今特設宴是喜之也
聞後苑以金製水桶問之曰崇慶宫物也先生曰若上
 所御則吾不敢不諫在職累月不言禄吏亦弗致既
 而諸公知之俾户部特給焉又不為妻求邑封或問
 之曰某起於草萊三辭不獲而後受命今日乃為妻
 求封乎
經筵承受張茂則嘗招講官啜茶觀畫先生曰吾平生
[061-10b]
 不啜茶亦不識畫竟不往
潞公嘗與吕范諸公入侍經筵聞先生講説退相與嘆
 曰真侍講也一時文士歸其門者甚盛而先生亦以
 天下自任論議褒貶無所顧避由是同朝之士有以
 文名世者疾之如讎
蘇軾奏狀云臣素疾程某之姦未嘗假以辭色又吕陶
 言明堂降赦臣寮稱賀訖而兩省官欲往奠司馬光
 時程頤言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才了却
[061-11a]
 往弔喪坐客有難之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即不言
 歌則不哭今賀赦了却往弔喪於禮無害軾遂以鄙
 語戲頤衆皆大笑結怨之端盖自此始又語録云國
 忌行香伊川令供素饌子瞻詰之曰正叔不好佛胡
 為食素先生曰禮居喪不飲酒不食肉忌日喪之餘
 也子瞻令具肉食曰為劉氏左&KR0221於是范淳夫輩食
 素秦黄輩食肉又鮮于綽傳信録云舊例行香齋筵
 兩制以上及臺諫官破蔬饌然以粗糲遂輪為食會
[061-11b]
 肉皆用食矣元祐初正叔以食肉為非是議為素食
 衆多不從一日門人范淳夫當徘食遂具蔬饌子瞻
 因以鄙語戲正叔正叔門人朱公掞輩䘖之遂立敵
 矣是後蔬饌亦不行又語録云時申公為相凡事有
 疑必質於伊川進退人材二蘇疑伊川有力故極詆
 之
一日赴講會上瘡疹不坐巳累日先生退詣宰臣問上
 不御殿知否曰不知先生曰二聖臨朝上不御殿太
[061-12a]
 皇不當獨坐且人主有疾而大臣不知可乎翌日宰
 臣以先生言奏請問疾由是大臣亦多不悦而諫議
 孔文仲因奏先生汙下憸巧素無鄉行經筵陳說僭
 横忘分遍謁貴臣厯造臺諫騰口間亂以償恩讎致
 市井目為五鬼之魁請放還田里以示典刑差管勾
 西京國子監
文仲傳載吕申公之言曰文仲為蘇軾所誘脅論事皆
 用軾意又申公家傳亦載其與吕大防劉摯王存同
[061-12b]
 駁文仲所論朱光庭事語甚激切且云文仲本以伉
 直稱然惷不曉事為浮薄輩所使以害善良晚乃自知
 為小人所紿憤鬱嘔血而死按舊録固多妄然此類
 不為無據新録皆删之失其實矣又范太史家傳云
 元祐九年奏曰伏見元祐之初陛下召頤對便殿自
 布衣除説書天下之士皆謂得人實為希闊之美事
 而纔及嵗餘即以人言罷之頤之經術行誼天下共
 知司馬光吕公著皆與頤相知二十餘年然後舉之
[061-13a]
 此二人者非為欺罔以誤聖聰也頤在經筵切於陛
 下進學故其講説語常繁多草茅之人一旦入朝與
 人相接不為闗防未習朝廷事體而言者謂頤大佞
 大邪貪黷請求奔走交結又謂頤欲以故舊傾大臣
 以意氣役臺諫其言皆誣罔非實也盖當時臺諫官
 王巖叟朱光庭賈易皆素推伏頤之經行故不知者
 指以為黨陛下慎擇經筵之官如頤之賢皆足以輔
 導聖學至如臣輩叨備講職實非敢望也臣久欲為
[061-13b]
 頤一言懷之累年猶豫不果使頤受誣罔之謗於公
 正之朝毎思之不無愧也今臣已乞去若復召之勸
 講必有補聖明臣雖在外終無所憾矣
三省進呈先生服除欲與館職判檢院簾中以其不靖
 令只與西監頤初在經筵歸其門者甚盛而蘇軾在
 翰林亦多附之者遂有洛黨蜀黨之論二黨道不同
 互相非毁竟為蜀黨所擠蘇轍執政纔進稟便云但
 恐不肯靖簾中入其説故頤不復得召
[061-14a]
再辭西監之命極論儒者進退之道監察御史董敦逸
 奏以為有怨望輕躁語改授管勾崇福宫尋毉去官
 哲宗初親政申秘閣西監之命再辭不就
紹聖間以黨論放歸田里編管涪州謝良佐曰是行也
 良佐知之乃族子公孫與邢恕之為爾先生曰族子
 至愚不足責故人情厚不敢疑孟子既知天焉用尤
 臧氏
貶涪州渡江中流船幾覆舟中人皆號哭先生獨正襟
[061-14b]
 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有父老問曰當船危時君
 獨無怖色何也曰心存誠敬耳老父曰心存誠敬固
 善然不若無心先生欲與之言老父徑去不顧
自涪還洛氣貌容色髭髪皆勝平昔
謫涪注周易與門弟子講學不以為憂赦得歸不以為喜
復通直及判西監之命即謁告欲遷延為尋毉計既而
 供職尹焞深疑之先生曰上初即位首被大恩不如
 是則何以仰承徳意然吾之不能仕盖巳決矣受一
[061-15a]
 月之俸焉然後唯吾所欲爾
言者論先生本因姦黨論薦得官雖嘗明正罪罰而叙
 復過優今復著書非毁朝政於是有㫖追毁出身以
 來文字其所著書令監司覺察
 語録云范致虚言程某以邪說詖行惑亂衆聴而尹
 焞張繹為之羽翼事下河南府體究盡逐學徒復隸
 黨籍
遷居龍門之南止四方學者曰尊所聞行所知可矣不
[061-15b]
 必及吾門也
崇寧三年謂張繹曰吾受氣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
 十而後完今生七十二年校其筋骨無損也繹曰先
 生豈以受氣之薄而厚為保生邪先生喟然曰吾以
 忘生徇欲為深恥
易傳成書已久學者莫得傳授或以為請曰自量精力
 未衰尚覬有少進耳其後寢疾始以授尹焞張繹
尹焞曰先生踐履盡易其作傳只是因而寫成熟讀玩
[061-16a]
 味即可見矣又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
 之學者觀此足矣語録之類出於學者所記有工拙
 盖未能無失也又云門弟子請問易傳事一字之義
 必再三命之盖其潛心甚久未嘗容易下一字
大觀初九月疾革門人進曰先生平日所學正今日要
 用先生力疾微視曰道著用便不是其人未出寢門
 先生殁一作門人郭忠孝尹子云非也忠孝自/黨事起不與先生往來及卒亦不致奠
既沒昔之門人髙弟多已先亡無有能形容其徳美者
[061-16b]
 然先生嘗謂張繹曰我昔狀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盖
 與明道同異時欲知我者求之於此文可也
初明道嘗謂先生曰異日能尊嚴師道者吾弟也若接
 引後學隨人材而成就之則予不得讓焉
先生母夫人有知人之鑒二先生幼時勉之讀書因書
 牋帖上曰我惜勤讀書兒又並書二行前曰殿前及
 第程延夀明道幼/時名次曰處士後皆驗夫人已知之於
 童穉中矣
[061-17a]
㳺楊來見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
 久之先生乃顧曰二子猶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
 子者退則門外雪深尺餘矣其嚴厲如此晚年接學
 者乃更平易盖其學已到至處但於聖人氣象差少
 從容耳明道則已從容惜其蚤死不及用也使及用
 於元祐間則不至有今日事矣
韓維與二先生善屈致于潁昌暇日同㳺西湖命諸子
 侍行次有言貌不莊敬者伊川回視厲聲叱之曰汝
[061-17b]
 輩從長者行敢笑語如此韓氏孝謹之風衰矣韓遂
 皆逐去之
先生與韓公維約侯韓公年八十一往見之是嵗元日
 因子弟賀正乃曰某今年有一債未還春中當暫往
 潁昌見持國乃往造焉久留潁川韓早晚伴食體貌
 加敬一日韓密謂其子彬叔曰先生逺來無以為意
 我當有黄金藥楪一重三十兩似可為先生夀未敢
 遽言之我當以他事使汝侍食從容道吾意彬叔侍
[061-18a]
 食如所戒試啓之先生曰頤與乃翁道義交故不逺
 而來奚以此為詰朝遂歸持國謂其子曰我不敢言
 正為此耳再三謝過而别
吕汲公以百縑遺伊川伊川辭之時族兄子公孫在旁
 謂伊川曰勿為已甚姑受之伊川曰公之所以遺頤
 者以頥貧也公為宰相能進天下之賢隨材而任之
 則天下受其賜也何獨頤貧也天下貧者亦衆矣公
 帛固多恐公不能周也
[061-18b]
二程隨侍太中知漢州宿一僧寺明道入門而右從者
 皆隨之伊川入門而左獨行至法堂上相會伊川自
 謂此是某不及家兄處盖明道和易人皆親近伊川
 嚴重人不敢近也
先生嘗説某於易傳今却已自成書但逐旋修改期以
 七十其書可出退之稱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徳日負
 於初心信然某於易傳後來所改無幾不知如何故
 且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春秋之書待劉絢文字
[061-19a]
 到却用功亦不多也今人觧詩全無意思却待出些
 文字中庸書却已成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
 種五穀吾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藝作為器用吾得而
 用之甲冑之士被堅執鋭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却
 如此閑過了日月即是天地間一蠧也功澤又不及
 民别事又做不得惟有補緝聖人遺書庶幾有補耳
陳長方見尹子於姑蘇問中庸解子云先生自以為不
 滿意焚之矣
[061-19b]
先生被謫時李邦直尹洛令都監來見伊川才出見之
 便請上轎先生欲略見叔母亦不許莫知朝命云何
 是夜宿於都監㕔明日差人管押成行至龍門邦直
 遣人贐銀百星先生不受既歸門人問何為不受曰
 渠是時已與某不相知豈可受
嘗云吾四十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前
 反復紬繹六十以後著書著書不得已
尹焞年二十始登先生之門嘗得朱公掞所論雜説呈
[061-20a]
 先生問先生此書可觀否先生留半月一日請曰前
 日所呈雜説如何先生曰某在何必觀此若不得頤
 心只是記得他意焞自此不敢復讀
 朱子曰若伊川不在則何可不讀
南方學者從先生既久有歸者或問曰學者久從學于
 門誰是最有得者先生曰豈敢便道有得處且只是
 指與他个岐徑令他尋將去不錯了已是忒大㬠若
 夫自得尤難其人謂之得者便是已有也若論隨力
[061-20b]
 量而有見處則不無其人也
先生常服蠒袍髙㡌簷劣半寸一云㡌桶八寸/簷半寸四直繫縧曰
 此野人之服也深衣紳帶青縁篆文非禮勿視非禮
 勿聴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紹興間胡安國言程某修身行法規矩凖繩獨出諸儒
 之表雖崇寧間曲加防禁學者私相傳習其後門人
 稍稍進用傳者浸廣士大夫争相淬勵而其間志利
 禄者託其説以自售分黨相排衆論洶洶深誚其徒
[061-21a]
 而乃上及於伊川竊以為過矣夫聖人之道所以埀
 訓萬世無非中庸非有甚髙難行之說離世異俗之
 行此誠不可易之至論也然中庸之義不明久矣自
 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其義可思而得也不然則或
 謂髙明所以處己中庸所以接物本末上下析為二
 途而其義不明矣士學宜師孔孟此亦至論也然孔
 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而後其道可
 學而至也不然則或以六經語孟之書資口耳取世
[061-21b]
 資以干禄愈不得其門而入矣今欲使學者蹈中庸
 師孔孟而禁使不得從頤之學是入室而不由户也
 不亦誤乎
尹焞曰先生之學本於至誠其見於言動事為之間處
 中有常疏通簡易不為矯異不為狷介寛猛合宜莊
 重有體或説匍匐以弔喪誦孝經以追薦皆無此事
 衣雖紬素冠襟必整食雖簡儉蔬飯必潔太中年老
 左右致養無違以家事自任悉力營辦細事必親贍
[061-22a]
 給内外親族八十餘口
 又曰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不能
謝良佐曰伊川才大以之處大事必不動聲色指顧而
 集矣或曰人謂伊川守正則盡通變不足子之言若
 是何也謝子曰陜右錢以鉄舊矣有議更以銅者巳
 而會所鑄子不喻母謂無利也遂止伊川聞之曰此
 乃國家之大利也利多費省私鑄者衆費多利少盜
 鑄者息民不敢盜鑄則權歸公上非國家之大利乎
[061-22b]
 又有議增解鹽之直者伊川曰價平則鹽易洩人人
 得食無積而不售者嵗入必倍矣增價則反是巳而
 果然司馬公既相薦伊川而起之伊川曰將累人矣
 使韓富當國時吾猶可以有行也及温公大變熙豐
 復祖宗之舊伊川曰役法當討論未可輕改也公不然
 之既而數年紛紛不能定由是觀之亦可以見其梗
 概矣
朱熹書易傳後曰易更三聖而制作不同若包犠氏之
[061-23a]
 象文王之辭皆依卜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於孔
 子之贊則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専於卜筮也是豈其
 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者不
 得不異而道則未嘗不同也然自秦漢以來考象辭
 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𢎞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
 於空寂而不適乎中正仁義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
 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則惟伊川之書而巳
又曰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闕只是於本義不
[061-23b]
 相合易本是卜筮之書程先生只説得一理
伊川晚年文字如易傳直是盛得水住
 晚年所見甚實更無一句懸空說底話今觀易傳可
 見何嘗有一句不著實
易傳言理甚備象數却欠在亦有未安處如旡妄六二
 不耕穫不菑畬只是説一箇無所作為之意易傳却
 言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殊非正意
沈元用問和靖伊川易傳何處是切要尹云體用一源
[061-24a]
 顯微無間此是最切要處後舉似李延平延平曰尹
 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
 下落方始說得此話
向見敬夫及伯恭皆令學者專讀程易傳往往皆無所
 得盖程傳但觀其理而不考卦畫經文則其意味無
 窮各有用處誠為切於日用功夫但以卦畫經文考
 之則不免有可疑者
問程易説得理也太多曰伊川求之太深嘗説三百八
[061-24b]
 十四爻不可只作三百八十四爻解其說也好而今
 似他解時依舊只作得三百八十四般用
程易難看其用意精密道理平正更無抑揚若能看得
 有味則其人亦大段知義理矣
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
 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句句
 字字有用處
程先生經解理皆在解語内
[061-25a]
 伊川有詩解數篇説小雅以後極好
程先生詩傳取義太多詩人平易恐不如此
 今只看論語一書何嘗有懸空説底話只為漢儒一
 向尋求訓詁更不著聖人意思所以二程不得不發
 明道理開示學者使&KR0557昂向上求聖人用心處故放
 得稍髙
又曰二程之學以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為標指而達于
 六經使人讀書窮理以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自家
[061-25b]
 而國以及於天下其道坦而明其說簡而通其行端
 而實盖將有以振百代之沉迷而内之聖賢之域
䟦遺書後曰此書二程門人記其所見聞問荅也讀是
 書者誠能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進其知使本立而
 知益明知精而本益固則日用之間且將有以得乎
 先生之心矣
問遺書中載明道語便自然洒落明決曰自是他見得
 容易伊川易傳却只管修改晚年方出其書若使明
[061-26a]
 道作自無許多事伊川説話如今看來中間寧無小
 小不同只是大綱統體説得極善如性即理也一語
 直是自孔子後惟是伊川説得盡這一句便是千萬
 世説性根基並朱/子語
胡安國曰程氏之文於易則因理以明象而知體用之
 一源於春秋則見諸行事而知聖人之大用於諸經
 語孟則發其微指而知求仁之方入徳之序程氏之
 行其行已接物則忠誠動於州里其事親從兄則孝
[061-26b]
 悌顯於家庭其辭受取舍非其道義則一介不以取
 與諸人雖禄之千鍾不顧也
胡宏曰二公倡久絶之學於今日其功比於孔子作春
 秋孟子闢楊墨
張栻曰二先生所以教學者不外於居敬窮理二事取
 其書反覆讀之則可以見盖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
 愈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益有地二者實互相發也
又曰二先生書完全精粹愈讀愈無窮不可不詳味也
[061-27a]
 又曰伊川之言看得似平易而研窮其味無斁
胡安國曰昔嘗見鄒志完論近世人物因問明道如何
 曰此人得志使萬物各得其所又問伊川如何曰却
 不得比明道又問何以不得比曰為有不通處後來
 再論二先生學術志完却曰伊川見處極髙昔鮮于
 侁曾問顔子在陋巷不改其樂不知所樂者何事伊
 川却問曰尋常道顔子所樂者何侁曰不過是説所
 樂者道伊川曰若有道可樂便不是顔子以此知伊
[061-27b]
 川見處極髙
朱子曰此道更前後聖賢其説始備自堯舜以下若不
 生孔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不生孟子亦
 未分曉後數千載乃始得二程出來發明此理秦漢
 以下直是説夢
這个道理自孔孟既沒便無人理㑹得只有韓文公曽
 說來又只說到正心誠意而遺了格物致知及至程
 子始推廣其說工夫精密無復遺慮然程子既沒門
[061-28a]
 人說得便差都説從别處去與致知格物都不相干
 是不曽精曉得程子之說耳只有五峯説得精其病
 猶如此亦縁當時諸公所聞於程子者語意不全或
 只聞一時之語或只聞得一邊所以其說多差後來
 却是集諸家語録湊起衆說此段工夫方始渾全
國初人便已崇禮義尊經術欲復二帝三代已自勝如
 唐人但説未透在直至二程此理方說得透
問明道可比顔子伊川可比孟子否曰明道可比孟子
[061-28b]
 孟子才高恐伊川未到然伊川收束檢制處孟子却
 不能及
明道徳性寛大規模廣濶伊川氣質剛方文理密察其
 道雖同而造徳各異
 故明道嘗為條例司官不以為凂而伊川所作行狀
 乃不載其事明道猶謂青苗可且放過而伊川乃於
 西監一狀計較如此可謂不同矣但明道所處乃大
 賢以上事學者未至而輕議之恐失所守伊川所處
[061-29a]
 雖高然實中人可以跂及學者只當以此為法則庶
 乎其寡過矣
今之想像大程者當識其明決中和處小程者當識其
 初年嚴毅晚年又濟以寛平處
天姿大叚髙則學明道若不及明道則且學二程横渠
 横渠最親切二程規模廣大
程先生姿禀高潔净不大叚用工夫横渠姿禀有夾雜
 偏駁處故大段用工夫
[061-29b]
明道之言發明極致通透洒落善開發人伊川之言即
 是明理質慤精深尤耐咀嚼
 然明道之言一見便好久看愈好所以賢愚皆獲其
 益伊川之言乍見未好久看方好故非久於玩索者
 不能識其味此其自任所以有成人材尊師道之不
 同
明道渾然天成不犯人力伊川功夫造極可奪天巧明
 道説話超邁不如伊川說得的確
[061-30a]
書伊川帖曰近世學者閱理不精正坐讀書太草草耳
 况春秋大義數十炳若日星固已見於傳序而所謂
 不容遺忘者又非先生決不能道也夫三綱五常大
 倫大法有識以上即能言之而臨小利害輙巳失其
 所守正以學不足以全其本心之正是以無所根著
 而忘之耳既有以自信其不容遺忘又不覺因事而
 形於筆札之間非先生之徳盛仁熟左右逢原能及
 是耶
[061-30b]
贊曰規員矩方繩直凖平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布帛之
 文菽粟之味知徳者希孰識其貴並朱/子語
 
 
 
 
 
 宋名臣言行録外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