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23 毗尼止持會集-清-讀體 (master)



毗尼止持會集卷第三
金陵寶華山弘律沙門 讀體 集


第三殺戒



【殺者。喪巳本慈。斷他命根。最惡不良之事。此是性
罪。縱未受佛戒。世間法爾有罪。國制殺人會須償
命。若犯佛戒。必墮三塗苦。嬰長劫非山非海中脫
之不受報。】


「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歎譽死。快勸死。咄
男子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種種方
便。歎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起 佛遊毗舍離獼猴江邊。講堂中說不淨觀。
歎不淨觀。歎思惟不淨觀不淨觀亦名九想觀。此九種不淨觀法想念純
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貪欲殄除。惑業消滅。得證道果。此之九想雖是假想作觀。然用之能成
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屍。溺人附之即得渡也 一肨脹想。謂修行之人心想死屍見其肨脹如韋盛風。異
於本相。是為肨脹想 二青瘀想。既觀肨脹巳。復觀死屍風吹日曝。皮肉黃赤。瘀黑青黤。是為青瘀想
三壞想。既觀青瘀巳。復觀死屍風日所變。皮肉裂壞。六分破碎。五臟腐敗。臭穢流溢。是為壞想 四血塗
漫想。既觀壞巳。復觀死屍。從頭至足。遍身膿血流溢。污穢塗漫。是為血塗漫想 五膿爛想。既觀塗漫巳。
復觀死屍身上九孔。蟲膿流出。皮肉壞爛。狼藉在地。臭氣轉增。是為膿爛想 六蟲噉想。既觀膿爛巳。復
觀死屍蟲䖧唼食鳥獸咀嚼殘缺剝落是為蟲噉想 七散想。既觀。蟲噉巳復觀死屍為禽獸所食。分裂
破散。筋斷骨離。頭足交橫。是為散想 八骨想。既觀散巳。復觀死屍形骸暴露。皮肉巳盡。但見白骨狼藉。
如貝如珂。是為骨想 九燒想。既觀。骨巳。復觀死屍為火所燒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盡火滅。同於灰土。
[003-0343b]
是為燒想。比丘聞巳。習不淨觀。厭患身命。求刀欲自殺。

時有比丘。字勿力伽難提。是沙門種出家言沙門種是姓
手執利刀。入婆裘園。有一比丘語言。大德。斷我命
來。我以衣鉢與汝即受。僱斷其命。詣江洗刀。尋生
悔恨。時有天魔。立水勸讚。善哉善男子。汝今獲大
功德。度不度者。時勿力伽難提悔心即滅。復入園
中。殺諸比丘。至六十人。圍中死屍狼藉。居士驚怪
譏嫌。時佛觀眾減少。知而故問。阿難具白上事。佛
乃集眾。告諸比丘。有阿那般那三昧。寂然快樂。諸
不善法即能滅之。永使不生阿那般那此翻遣來遣去。即十六特勝法
門也法界次第初門云。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諸身行。並屬身念處。觀六受
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此三屬受念處觀。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此三屬心念處觀。十二觀
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此五并屬法念處觀。又知入知出。正依隨息為門。
得麤細住及欲界定則知長短。入未到地則知徧身。得初禪則除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得二禪則心
作喜作攝得三禪則心作解脫。得四禪則觀無常。得空處則觀出散。得識處則觀離欲。得無所有時則能
觀滅。得非有想非無想時則觀棄捨。此與根本四禪四定一住雖同觀行。有別行人。若於地地修觀照了。
則地地之中顛倒不起。心不染著。隨其因緣會處。即於是地。發真無漏證三乘果。 說是三

昧巳。與諸比丘集十句義結戒。凡為殺者。並由癡
故。於事不忍內懷瞋恨。斷他命根。制斯學處。


僧祗律云。佛成道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
為勿力伽難提。制此戒准此方正當九月二十四日也


善見律云。如來以天眼觀。往昔有五百獵師。共入
阿蘭若處。殺諸羣鹿。以此為業。墮三惡道。受諸苦
惱。經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間。出家為道。宿殃
[003-0343c]
未盡。於半月中。更相殺害。諸佛所不能救。於此五
百人中。有四果聖眾。生死有際有餘。凡人輪轉無
際。是故為說不淨觀。欲得生天上。本不教死。但不
可以神力救護。是故為說不淨觀巳。半月入於靜
室。唯聽一人送食。勿使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
智。而不能斷。諸弟子相殺。以世尊入定。無人得往
說如此事耳。


薩婆多毗婆沙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諸比丘。令得
如是衰惱。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
教。爾時不伹六十人受不淨觀。佛教法無有偏。但
受得利。有多有少。佛深知眾生根業始終。必以此
法因緣。後得大利。六十比丘迦葉佛所受不淨觀
法。不能專修。多犯惡行。命終入地獄中。今佛出世。
罪畢得生人間。墮下賤家。出家入道。以本緣故。應
受此法。既命終巳。得生天上。於天下來。從佛聽法。
得獲道迹。以是因緣。佛無偏也。


釋義 文分二節。故自手斷人命下。正明所犯之
事。是比丘下。結成所犯之罪律云。人者初識至後
識。而斷其命此識即第八阿賴耶識。名曰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又名持業
識。能持一切善惡種子故。瑜伽云。此識最初於母腹托胎之時。如磁石吸鐵。是名初識。乃至命將終時。冷
觸漸起。唯有此識。能執持身。此識若捨。四大分散。是名命終識。所謂去後來先作主也。是名後識 又一
切眾生皆以受煖識三色心相連不斷。名為命根。今使彼色心不相續。名為命斷 薩婆多論云。人中有
三皈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又沙門四果多在人中。得佛與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盡故也。是以害人得
波羅夷。餘道不得 又則故字應貫下。歎勸此正是作業之心。顯非誤錯也。咄者是警策。令知男子者。是
[003-0344a]
呼召之言。殺者。若自殺。謂若以手若瓦石刀杖。及餘物

而自殺 若教殺。謂殺時自看殺前人擲水火中。
若山上推著谷底。若使惡獸噉。或使蛇螫。及餘種
種教殺 若遣使殺。謂比丘遣使斷某甲命。隨語
往斷 若往來使者。比丘遣使斷某甲命。隨語往
欲殺。未得殺。便還。即承前教。復往殺 若重使殺。
謂比丘遣使汝去斷某甲命。續復遣使乃至四五
彼使即往殺 若展轉遣使殺。謂比丘遣使汝斷
某甲命。彼使復轉遣使。若百若千。往斷其命 若
求男子殺。謂是中誰知有如是人。能用刀。有方便。
久習學。不恐怖。不退能斷某甲命。彼使即往斷其
命 若教求男子殺。亦如上教人求 若求持刀
人殺。謂自求誰勇健能持刀斷某甲命。彼即往殺
 若教求持刀人殺。亦如上教人求 若身現相。
謂身作相殺。令墮水火中。從山上墮谷底。令象蹹
殺。令惡獸毒蛇噉螫。彼因此。現身故自殺 若口
即正制中歎譽。死快勸死也。或作是說。汝所作惡。無仁慈。懷
毒意。不作眾善行。汝不作救護汝生。便受罪。多不
如死此以作惡業。多而歎勸死。若復作如是語。汝不作惡暴。有
仁慈。不懷毒意。汝巳作眾善行。汝巳作功德。汝巳
作救護。汝生便受眾苦。若死當生天。因此言故。便
自殺此以作善業。多而歎勸死。身口現相者。亦如是 若遣書
殺。謂執書言。汝所作善惡。如是廣說。如上 遣使
書殺者。亦如上說 若坑陷。謂審知彼所行道。必
[003-0344b]
從是來往。當於道中鑿深坑著火。若刀。若毒蛇。若
尖杙。若以毒塗剌。令墮坑中死 若倚發。謂知彼
人必當倚發彼處。若樹。若牆。若柵。於彼外。若著火。
若刀。若杙。若毒蛇。若毒塗刺。機發使墮中死 若
與藥。謂知彼人病與非藥。或雜毒。或過限。與種種
藥使死 若安殺具。謂先知彼人本來厭患身命。
惡賤此身。即持刀毒。若繩及餘死。具置之於前。若
彼用一一物自殺即正制中持刀與人


結罪 是中犯者。若作如是自殺。乃至安殺具。及
餘方便殺人死者。一切波羅夷 方便不死。一切
偷蘭遮。


若天龍八部鬼神及與畜生中。有智解人語者。若
復有能變形者。方便求殺死者。盡偷蘭遮 方便
不死。盡突吉羅。


畜生不能變形。若殺波逸提 方便不死突吉羅。
實人人想殺波羅夷。人疑殺偷蘭遮 非人非人
想。非人人想。非人疑。皆偷蘭遮。


第四分云。若眾多比丘遣一人。斷他命。一切波羅
夷 若比丘呪藥呪華鬘呪熏香衣服呪死。盡波
羅夷 方便墮他胎波羅夷。母死兒活無犯。但得
偷蘭遮所起殺心不因其母。本在其兒。兒活得偷蘭遮。母死無犯


此戒具足四緣。方成本罪。一是人。二是人想。三有
殺害心。四令命斷。如緣闕一。律制有開。


兼制 比丘尼波羅夷此同制。同學戒。式叉摩那沙彌沙
[003-0344c]
彌尼突吉羅滅擯。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若擲刀杖瓦石。誤著彼身死。若營
事作房。誤墮墼石材木椽柱殺人。若重病人扶起
若扶臥浴時。服藥時。從涼處至熱處。熱處至涼處。
出入房。向廁往返。一切無惡心而死。及最初未制
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是為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用刀治愛處。偷蘭遮愛處者。離穀道各四
 若比丘在道經行。有先怨嫌人來問道。便作

念。我今得是人。便當示指令死。使無一活。便指示
惡道。若王難。若師子虎狠毒螫等惡道。指示時。得
越毗尼罪。若受苦痛時得偷蘭遮罪。若死波羅夷。


五分律云。入母胎後。四十九日。名為似人。過此盡
名為人。若似人若人殺者。盡波羅夷似人者。謂托母胎初得二
根。始處緣時。父母精合。自識處中。得身命二根。過七七日。六根具足。成人形相。故曰似人。若作

書令彼殺。字字偷蘭遮。書至彼彼。因是死。波羅夷
 若作相似語教人殺。彼因此死。波羅夷 凡發
殺心時突吉羅。作方便時偷蘭遮。死者波羅夷。


有二比丘相瞋。後共道行。於路相打。一人遂死。佛
言無殺心。不犯重瞋打比丘。波逸提。從今不聽相
瞋。未悔者。共道行犯者。突吉羅 欲殺彼而悞殺。
此偷蘭遮。


十誦律云。若為人作坑桁弶羅等。人因是死。波羅
夷。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波羅夷。後不因死。偷蘭
遮 若為非人作非人死者。偷蘭遮。人死畜生死。
[003-0345a]
皆突吉羅此因殺心結罪初舉念。不在人畜故。若為畜生作畜生死
者。波逸提。人非人死。皆突吉羅此突吉羅罪。此從殺心作坑。而得非
因人非人而得也 若不定一事。作諸有來者。皆令死人

死。波羅夷。非人死偷蘭遮。畜生死波逸提。都無死
一偷蘭遮。二突吉羅 自斷陰。偷蘭遮。自斷指。突
吉羅 殺化人。偷蘭遮 殺心打人不死。偷蘭遮
 看病久生厭心。置令死。偷蘭遮 令趣得藥食。
便服死者。偷蘭遮 破未熟癰瘡死者。偷蘭遮。破
熟癰無罪。


摩得勒伽云。欲殺凡人。誤殺羅漢。欲殺羅漢。誤殺
凡人。欲殺父誤殺母。欲殺母誤殺父。皆偷蘭遮。不
得逆重殺盜二戒論心成罪。不論事重。今於所欲殺者。事猶未遂。故結方便。然所誤殺者。實
無殺心。故不得重罪。若先作殺母方便巳。而自後死。母先死。

重逆。自先死。後母死。偷蘭遮。父羅漢。亦如是。


律攝云。若方便遣殺他人。後起悔心。不欲其死。前
人雖死。但得窣吐羅 或於寒夜露地。令凍人女
人男。作有命想。因茲致死。他勝罪 看病比丘。情
生勞倦。或作惡念。望彼資財。或出忿言。任汝死去。
我不能看。因致死者。得麤罪。現有宜食與不宜者。
看病之人。亦得麤罪 見他苾芻病將欲死。自巳
衣鉢更不修治。彼若身亡。所有衣資我當合得。此
乃旃荼羅意。得越法罪 若口疾行刀刺者。窣吐
羅罪。無醫可求刺之。無犯 若患痔之人。不應割
截。應將藥呪方便蠲除 若見有情。或被水漂。或
[003-0345b]
時渴逼。不手接。不與水。見其欲死。有餘方便堪得
相濟。而不救者。或雖不願死。作捨受心。彼若終。並
得麤罪 苾芻自打生支。佛言理應打此。翻更打
餘無智比丘。是得惡作罪。


薩婆多論云。若教一人殺彼人。而受使者。更使異
人。如是展轉。乃至十人。最後人殺時。盡得波羅夷
 若比丘善知星曆陰陽龜易解國興衰軍馬形
勢。若以比丘語故。征統異國。有所殺害。兼得財寶。
皆得殺盜二波羅夷 若以刀杖欲殺故。或杖打
刀刺不尋手死。十日應死。後更異人打。即尋杖死
打死比丘。得波羅夷。先打比丘。得重偷蘭遮。


善見律云。若比丘有殺心。掘地作坑。令某甲墮中
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羅罪。若墮坑受苦。得偷蘭遮。


罪。若死。得波羅夷罪。若餘人墮死者。比丘無罪以作
坑時唯在某甲行殺。而為雖是同偷墮中。皆攝悞傷故開。若為一切作坑。人墮

死。波羅夷。若父母墮死。波羅夷逆罪 若坑深有
人擔食糧落坑中。不即死。後噉食盡。必定死無有
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巳得波羅夷 若作坑本擬
殺人。人不來。而自悞墮坑死。初作坑時。得突吉羅
罪 若供養時。有怨家比丘。在眾中坐。為闇所蔽。
而不知來。作是言。此某甲賊何不殺之。毒蛇何不
螫之。人何不毒藥之。我意極樂彼人死。作如是呪。
悉得突吉羅罪 若知來坐去巳。作如是呪。亦得
突吉羅罪。
[003-0345c]


此戒大乘同制。菩薩四弘度生為首。大乘木叉。殺
戒居先。應起常住慈悲心。方便利濟。非若聲聞自
利。是以尤當。更嚴犯懺如上。


引證 首楞嚴經云。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
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
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
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善見律云。比丘病極困。諸比丘見彼病重。以慈悲
心。而唱言長老。長老持戒具足。因畏死故。而受今
苦。長老若死。可必定生天。病比丘聞語而念言。諸
比丘皆讚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讚
者得波羅夷。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人。慎勿讚
死。正可說言。長老持戒具足。莫戀著住處及諸衣
物知識。但存念三寶。及念身不淨。三界中慎莫懈
怠。隨壽命長短。若此病比丘因語而死。如是因說
法。死無罪。或說苦空無常不淨觀。人聞此而自取
死。不犯。】


第四妄語戒



妄語者。斯乃大妄。未證謂證。未得謂得。心行不真。
欺貪利養。修行分中。最不善事。此是性業。設使不
受佛戒。詐偽謀財。世間法爾有罪。伹犯佛戒妄言
證聖墮三惡道。


「若比丘實無所知。自稱言我得上人法。我巳入聖智
勝法。我知是。我見是。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
[003-0346a]
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虗誑妄語。除
增上慢。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起 此戒有二制。時佛遊廣嚴城獼猴江邊重閣
講堂。時世穀貴。人民饑餓。乞食難得。世尊告諸比
丘。汝等有同和尚同師。隨親厚知識。各共於此毗
舍離。左右隨所。宜安居。我亦當於此處安居。何以
故。飲食難得。念眾疲苦。時諸比比如佛教命。各散
隨宜。有婆裘河邊僧伽藍中安居者。向諸居士自
說。我得上人法並讚歎。彼某甲比丘亦得上人法。
而諸居士信其言說。即以飲食供養。不為飲食所
苦。安居既竟。往見世尊。佛慰問巳。具以上事白佛。
佛言。汝等癡人。有實尚不應向人說。況復無實而
向人說。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二賊。一者實非淨行。
自稱淨行。二者為口腹故。不真實非巳有。在大眾
中故作妄說。自稱言。得上人法。是中第二是最上
大賊。何以故。以盜受人飲食故。以無數方便訶責
巳。與諸比丘集十句義結戒。此初制也。此由癡故
因求利養事。及求利養煩惱。制斯學處 爾時有
一增上慢比丘。語人言。我得道。彼於異時。精進不
懈。勤求方便。證最上勝法。聞佛結戒巳。自疑有犯
語。諸比丘白佛。佛言。除增上慢者。不犯是第二制。


僧祗律云。佛成道六年冬分。第四半月十三日食
後制戒此方正當十月十二日也


釋義 文分四節。實無所知下。正明所犯之事。彼於
[003-0346b]
異時下。是欲清淨發露之詞。除增上慢。是無罪開
條。是丘比下。結成所犯之罪。律云。不知不見者。實
無所知。自稱者。自稱說有戒施聞智慧辨才。人法
者。人陰五陰人入六入人界十八戒。上人法者。諸法能出
要成就。自言念在身。自言正憶念。自言持戒。自言
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進。自言得定。自言得正
受。自言有道。自言修。自言有慧。自言見。自言得果
 自言念在身者。有念能令人出離。狎習親附。此
法修習增廣。如調伏乘。守護觀察。善得平等。巳得
決定。無復艱難。而得自在 自言正憶念者。有念
能令人出離等。如上說。是為自言正憶念 自言
持戒。自言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進。亦如上說
 自言得定得正受者。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
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無相無作三昧。狎習親附。
思惟此定。正受。餘如上說 自言有道者。從一支
道。乃至十一支道。狎習親附。思惟此道。餘如上說
 自言修者。修戒定慧解脫。狎習親附。餘如上說
 自言有智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狎習親附。
思惟此智。餘如上說 自言見者。見苦集滅道。若
復作如是言。天眼清淨。觀諸眾生。生者死者。善趣
惡趣。知有好醜貴賤。隨眾生業報。如實知之。狎習
等。如上說 自言得者。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向。狎習親附。餘如上說 自言果者。須陀洹乃至
阿羅漢果。狎習等。如上說。故云我巳入聖智勝法。
[003-0346c]
我知是我見是也。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等者律攝
云。異時等言。但令犯戒設不自說。巳得本罪。餘人於彼但可生疑。未得即作不共住事。是故須有異時等
言。若問者被他清淨。有智比丘而來檢問汝言。得上人法。巳入聖智聖法。巳知見者。汝以何法得。從誰得。
於何處得。得時為云何。如是檢問。方答云。我實不知不見。而言知見。是虗誑妄語。若不問自生慚愧。欲求
清淨。亦如是說。除增上慢者由其原無虗誑之心。是故不攝妄語罪。彼因在阿練若修
習止觀。暫得成就。降伏煩惱。自謂永斷。後遊人間不攝諸根。煩惱更起。大生慚愧。勤求方便。精進不怠。證
阿羅漢果。斯時稀有如是增上慢者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如是虗而不實。不知不
見向人說言。我得上人法。前人知者。波羅夷 說
而不知者。偷蘭遮。


若遣手印。若遣使。若書。若作。知相他。若知者。盡波
羅夷。若不知者。盡偷蘭遮。


若自在靜處。作不靜想。若不靜處作靜想。口自說
我得上人法。偷蘭遮。


向天龍神鬼及能變形有智畜生。說得上人法。偷
蘭遮。說而不知者。突吉羅 畜生不能變形者。向
說得上人法。突吉羅。


若人實得道。向不同意大比丘。說得上人法。突吉
羅 若為人說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我得。是
波羅夷。


人作人想說本罪人疑。人非人想非人人想非人
疑。盡偷蘭遮。


此戒具足六緣。方成本罪。一實無所知。二所說是
上人法。三有故妄語心。四所對是人。五是人想。六
[003-0347a]
前人領解。若緣不具。律制有開。


兼制 比丘尼波羅夷此同制同學戒。式叉摩那沙彌沙
彌尼突吉羅滅擯。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向同意比丘。說上人法。若向人說
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不自稱言我得。若戲笑
說。或疾疾說。屏處獨說。夢中說。欲說此錯說彼。及
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是為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若說義不說味。得偷蘭遮。謂自
稱說我。不稱羅漢 若說味不說義。得越毗尼罪。
謂稱說羅漢。不自稱說我 若說義說味。得波羅
夷。謂自稱說我。是阿羅漢 若不說義不說味。得
越毗尼罪。謂作阿羅漢相。或合眼以手指語前人
言。汝愚癡人。不知其尊。譬如優曇鉢華。時一出而
不知貴。


五分律云。有八種得波羅夷罪。一者先作是念。我
當虗妄說。過人法過人即上人也。二者當說時作是念。我
今虗妄說。得過人法。三者作是念。我巳虗妄說。得
過人法。四者異見說。得過人法異即不見也。五者異想
說。得過人法。六者異忍說。得過人法異忍即未證也。七者
異樂說。得過人法異樂謂未得真法樂言得。八者不隨問答說。
得過人法即自說也。皆得波羅夷 又云。寧噉燒石吞
烊銅。不以虗妄。食人信施。世間有五大賊。一者作
百人千人主。破城聚落。害人取物。二者有惡比丘。
將諸比丘。遊行人間。邪命說法。三者有惡比丘於
[003-0347b]
佛所說法。自稱是我所造。四者有惡比丘不修梵
行。自言我修梵行。五者有惡比丘為利養故。空無
過人法。自稱我得。此第五賊名為一切世間天人
魔梵沙門婆羅門中之最大賊 又云。為利養故。
種種讚歎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而密以
自美。偷蘭遮 為利養故。坐起行立。言語安庠。以
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偷蘭遮。


十誦律云。有人問比丘言。汝是阿羅漢。不若默然
者。偷蘭遮。應言我非阿羅漢。


薩婆多毗婆沙云。自言持戒清淨。婬欲不起。若不
實者。偷蘭遮 無所誦習而言。我有誦習。悉偷蘭
誦習者。非經律論師。自言經律論師。非坐禪住阿蘭若。自言是


摩得勒伽云。若言我不墮三塗。偷蘭遮 言我巳
離結使煩惱。波羅夷 向聾人瘂人聾瘂人入定
人說。偷蘭遮 若問得果不。答言得。而示以手中
果。偷蘭遮。


律攝云。苾芻顯勝法在巳云。有苾芻得如是等勝
妙之事。然不自言是我者。並窣吐羅罪。


善見律云。我欲入聚落乞食。著衣持鉢。現聖利相。
乃至食竟。悉突吉羅罪。若得利養。若不得利養。悉
突吉羅罪 若有阿練若。比丘立制。坐此樹下。此
處經行者。得阿羅漢。我等應以香華供養。有惡比
丘欲得此供養。往坐行者。犯波羅夷 若有白衣
作寺入我寺者。是阿羅漢。有惡比丘入此寺者。犯
[003-0347c]
波羅夷 若眾僧立制。於夏三月中。莫語。莫眠。莫
受檀越供養。如是非法制。不從。不犯。


此戒大乘同制。菩薩以直心。是道場不妄不誑。真
語實語。若有利益善巧。攝生方便。有開設因。利養
有犯。懺悔如上。


引證 根本律云。芭蕉若結子。竹葦生其實。如騾
懷姙時。斯皆還自害利養。及名譽愚人所愛樂。能
壞眾善法。如劒斬人頭。


首楞嚴經云。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
盜婬。三行巳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
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
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巳得須陀洹果。乃
至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
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
羅木。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
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說
言。佛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
是故應當勸修方便。斷壞煩惱。作是說者。當知不
犯四重。若有說言。我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我今巳得成就菩提。當
知是人犯波羅夷。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
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成菩提。
[003-0348a]


第四分云。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
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犯戒
人亦如是。一身口意業不淨。二惡聲流布。三諸善
比丘畏避。四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我云何乃
見如是惡人。五與不善人共住 又破戒有五過
失。一自害。二為智者所訶。三惡名流布。四臨終時
生悔。五死墮惡道 復有五事。一先所未得物不
能得。二既得不護。三隨所在眾中有愧耻。四無數
由旬內人稱說其惡。五死墮惡道 有五法名為
大賊。長壽作大罪。不被繫縛。何等五。若住無定處
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財寶。有捉者賂之。若
有大人親友。或依止王及大臣。有捉者護之。若於
遠處作賊而還。破戒比丘亦有五法。多作眾罪。不
速為他所舉。若住無定處。有伴黨。若多聞能憶持
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義。具說淨行。而不能善心
思惟深入正見。若能得四事供養。有舉者賂之。若
有大人為親厚。或上座及次座。有舉者護之。若在
空野中住來。至大家求覓利養。是為五法。同彼大
賊。


善見律云。一切作諸惡法。無人不知。初作者護身
神見。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俱見。是故
大呌喚。展轉相承。傳至梵天。置無色界。餘者悉聞。


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告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
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
[003-0348b]
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


附考 律攝云。何故初三他勝。先婬後殺。逆次而
說。不如餘處。殺盜婬妄而為次第。此依犯緣。前後
而說。又依由前引生後故。由不淨行。便行偷盜。既
行盜巳。遂殺怨家。殺巳問時。便作妄語。又復煩惱
最強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勝。其相云何。謂無厭
離不忍不證。然無厭離最強盛者。立為初二。一於
婬欲。二於資財不忍故行殺。不證故妄語。


薩婆多毗婆沙云。初破一戒巳。毀破受道器。名波
羅夷。後更殺人。得突吉羅。實罪雖重。無波羅夷名。
以更無道器可破故初四波羅夷法竟。】


二僧伽婆尸沙法



共有十三條。十誦律云。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
僧中有殘。因眾僧前悔過得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根本律云。僧伽者。若犯此罪。應依僧伽而行其法。
及依僧伽而得出罪。伐尸沙者。是餘殘義。若於四
事。隨犯其一。無有餘殘。不得共住。此十三法有餘
殘可治。故名僧殘。


毗尼母云。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名之
為殘。如二人共入陣間。一為他所害命絕。二為他
所害。命根少在不斷。若得好醫良藥。可得除瘥。若
無者不可瘥也。犯僧殘者。亦復如是。有少可懺悔
之理。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
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滅。是名僧殘。
[003-0348c]


經云。犯僧伽婆尸沙如化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
人間八百年為天一晝夜。於人間數二十三萬零四百萬年。
此泥犁即天呌喚地獄。謂獄卒置罪人鐵鑊中。號
咷大呌故。


第一故弄失精戒



「若比丘故弄陰失精。除夢中。僧伽婆尸沙。」


【緣起 此戒有二制。時佛遊舍衛城。迦留陀夷欲意
熾盛。顏色憔悴。身體損瘦。隨念憶想。弄失不淨。諸
根悅豫。顏色光澤。親友比丘間知其故。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僧訶責迦留。云何於我清淨法
中出家。作穢污行。汝愚人。舒手受人信施。復以此
手弄陰出精。與諸比丘集十句義結戒。一攝取於
僧。乃至第十令正法久住。此是初制也。時佛結戒
巳。有一比丘。亂意睡眠。於夢中失精。有憶念。覺巳
疑犯。因是白佛。佛言。亂意睡眠。有五過夫。一惡夢。
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於夢
中失精。善意睡眠。有五功德。反上可知。故有除夢
中。無犯。第二結戒也。由癡無智故。依婬事及婬煩
惱。制斯學處。乃初篇婬根本種類。


釋義 文分三節。故弄等。正明所犯之事。除夢中
是開條僧伽等。結成所犯之罪。律云。故弄者實心
故。作精者有七種。青色者轉輪聖王精。黃色者輪
王太子精。赤色者犯女色多精。白色者負重人精。
黑色者輪王第一大臣精。酪色者須陀洹人精。酪
[003-0349a]
漿色者斯陀含人精。若為樂故出精。為自試故出。
為福德故出自試者。試探巳精。七種之色。福德者為求福德故。而弄出精也。為祭
祀故出。為生天故出。為布施故出爾時一婆羅門居閑靜處。誦持
外道呪術。彼經所記。若故墮精者。命終生天。彼欲求天道常弄陰失精。時有一婆羅門。出家為道者。聞如
是說。即便弄失。佛知故制。有此祭祀生天布施三種之說。為種子故。為自憍恣

故。為顏色和悅故出精善見云。精離本處。本處者以腰為處。又云。不然。舉體
有精。唯除髮爪及燥乃無精。若精離本處。至道不至道及出。乃至飽一蠅。即犯。除夢中者

善見律云。惟除夢中者。佛結戒制身業。不制意業。是以夢中無罪 僧祗律云。夢者虗妄不實。若夢真實。
於我法中。修梵行者。無有解脫。以一切夢皆不真實。是故諸修行者。於我法中。得盡苦際


結罪 是中犯者。若為樂故。為自試故。乃至為自
憍恣故。為顏色和悅故。如是一切方便弄失者。盡
僧殘 不失者。盡偷蘭遮。


若比丘教比丘方便弄失者。偷蘭遮 不失突吉
羅 若教餘人弄失。不失一切突吉羅。


第四分云。若女人捉比丘前。彼動身失不淨。僧殘。
不動身失不淨。突吉羅捉。後亦如是。捉足禮亦如
是 若以男根逆水順水。或水灑。或逆風順風。或
口噓。或空中想身動。失不淨。皆僧殘。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於九種發心中。必有其
一。二要不作道想。三於六種境。隨用其一故弄。四
於七種精中。隨失一種。若四闕一。律有開條。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
吉羅薩婆多論云。比丘尼犯波逸提者。一為令二眾有差別故。又女人煩惱深重。難拘難制。若
與制重。則罪惱眾生。又女人要在私屏。多緣多力。苦乃出精。不同男子。隨事能出。故所同制。不同學也

[003-0349b]
若比丘尼教比丘失者。偷蘭遮 不失突吉羅。是
為犯。


隨開 不犯者。夢中失覺。巳恐污身。污衣牀褥。若
以弊物盛棄。若以手捺棄。若欲想出不淨。若見好
色不觸失不淨。若行時自觸兩䏶。若衣觸。若大便
時。若冷水煖水洗浴。若浴室中揩摩。若大啼哭用
力時。一切不作失不淨想。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
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若於諸煖處煖具身觸。若向火
向日欲令出者。僧殘 若道中行婬心。自起而失
不淨者。是應責心。行時故作方便令出。出者僧殘。
如行住坐臥亦如是 若在空閑處住。見有禽獸
交會。見巳欲心起失不淨者。是應責心。若復為受
樂故。更方便逐看欲令出。出者僧殘 若見男女
裸形欲心起失不淨者。是應責心。若為樂故逐看
令出。出者僧殘。


根本律云。若苾芻量生支。作心受樂。因而泄精者。
得窣吐羅底 若不泄者。得惡作罪 寧以手執
可畏黑蛇。不以染心捉生支 若以染心觀視生
支。得惡作罪。


五分律云。眠時出不淨。覺時發心身動。偷蘭遮。


眠時身動。覺時發出不淨。突吉羅 散亂心眠。突
吉羅 憶行婬事。突吉羅。


律攝云。覺為方便。夢中流泄。或復翻此。作心受樂。
[003-0349c]
或前興方便。後乃息心。或作方便。其精欲動。即便
攝念。皆得麤罪。


此戒大乘同制。梵網經云。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
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菩薩戒本經云。起五葢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也。


引證 大涅槃經云。應於婬欲。生臭穢想。乃至不
生一念淨想。若夢行婬。寤應生悔。


善見律云。亂意睡眠者。以不定意故。若白日眠先
念。某時某時當起。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若
汝洗浴竟欲眠。當作是念。我髮未燥當起。若如是
眠善。若夜亦應知。時月至某處當起。若無月星至
某處當起。當念佛為初此謂六念法。今但言佛。餘五攝中。十善法
中。一一法中。隨心所念。然後眠。


附考 根本律云。非離欲人有五因緣。令生支起。
謂大小便逼。或風所動。或為嗢徵加蟲所齧。或由
染污心。若離欲人但有其四。無後應知。】


第二女身相觸戒



「若比丘婬欲意與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髮。若觸
一一身分者。僧伽婆尸沙。」


【緣起 佛在舍衛國。迦留陀夷因聞佛制戒。不弄
陰墮精。便伺婦女至房捫摸鳴口。其樂者笑彼所
作。其不樂者瞋恚罵詈。諸比丘白佛。佛乃結戒。由
癡覆故。因婬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婬根本種類。
[003-0350a]


釋義 文分二節。婬欲意下。明所犯之事。若觸一
一身分下。結成所犯之罪。律云。婬欲意者。愛染污
根本律云。有是染心而非纏心。有是纏而非染。或俱有。或俱無 云何是染非纏。謂有染心。非
極染心現在前時 云何是纏非染。謂心緣外境。有所繁著。未起染心 云何染纏俱有。謂有染心極染
心。貪求前境。心有繁著 云何染纏俱無。謂除前相故。 女人者堪行欲。境身

者。從髮至足。身相觸者。摩身前後。若牽近於前。若
推却於後。若從下至上逆摩。若從上至下順摩。若
坐捉舉於上。若立捉令下坐。若捉前後及捉乳捉
髀。若擪捺前後。及乳髀等。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與女人身相觸。欲心染
着。受觸樂。一觸一僧殘。隨觸多少。皆僧殘 女作
女想。以身相觸。欲心染着。不受樂動身 若染着
受樂不動身。皆偷蘭此皆無衣隔相觸也。若女作女想。以身
觸彼衣具。欲心染着。受樂 若染着不受樂。皆偷
蘭遮 若以身觸女衣具。欲心染着。動身不受樂。
若欲染不動身受樂。皆偷蘭遮此比丘無衣隔。女有衣隔也


若女作女想。以身衣觸彼身衣。欲心染着。受觸樂。
若不受樂 若不受樂動身。若受樂不動身 若
不受樂不動身。但有欲心染着。一切突吉羅此比丘與
女皆有衣隔也


若女作女想。女人捫摸比丘。身身相觸。欲意染着。
受觸樂。乃至捉捺。一一皆僧殘。


若女作女想。女人以身衣具。觸比丘身。欲心染着。
受樂不受樂。動身不動身等。得罪一一如上。
[003-0350b]


若天龍鬼神女。及畜生女。能變形者。身相觸。偷蘭
遮 畜生不能變形者。身相觸。突吉羅。若男子身
相觸。突吉羅 若二形身相觸。偷蘭遮。


若女人作禮捉足。覺觸樂。不動身。突吉羅西域凡篤信男
女。若禮佛及僧。皆以雙手。捉摩其足。以表至敬。東土此禮少行。 若比丘有欲心觸

衣鉢。尼師壇鍼筒草秸。乃至自觸身。一切突吉羅。


若女人女人想。僧殘 人女疑 人女非人女想
 非人女作人女想 非人女生疑。皆偷蘭遮。


第四分云。若作女想與男身相觸。作男想與女人
身相觸。皆偷蘭遮 此女餘女想。餘女此女想。身
相觸。皆僧殘 隨女人所倚處。比丘以欲心動之。
皆偷蘭遮。


此戒具五緣。方成本罪。一起欲心染着。二是人中
婦女。三人婦女想。四須觸摩受樂。五必二俱無衣。
若緣少一。罪結方便。


兼制 比丘尼波羅夷此是同制別學比丘尼。本戒攝八波羅夷之第五戒也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隨開 不犯者。若有所取與相觸。若相解時相觸。
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若女人急捉比丘者。比丘正念
住。若心有異。合麤厚衣。捉者偷蘭遮 若輭薄衣
被合。捉者僧殘 若比丘入城時。若王出。若大會
日多人出入。比丘當住。伺人小稀。然後乃入。若隨
多人男女共入者。非威儀。乃至有欲心觸。僧殘
[003-0350c]
 若比丘乞食時。有端正女人。持食與比丘。比丘見
女人。起欲想者。應放鉢著地。令餘人受 若女人
持食與比丘。若女人一手過食。一手承鉢底者。非
威儀。若有欲心乃至觸。僧殘 若比丘狹道巷中。
與女人相逢。比丘應住。待女人過。若競行者。非威
儀。若有欲心乃至觸。僧殘 若女人落水求救者。
作地想捉出。不犯。若竹木繩牽出。不犯。若言知汝
雖苦。當任宿命者。無犯。


十誦律云。女人為水所漂。應救。雖婬心起。伹捉一
處。莫放到岸。不應更觸。更觸得罪 若繡畵女木
女故觸。突吉羅僧祗制嚴。為息世俗譏嫌。今臨末運。宜當遵奉。十誦雖開。由其慈悲
濟物。果能憐愍。可以依行事一心。殊在人自量


善見律云。女人打比丘。比丘以欲心喜受。突吉羅
 若有力女人捉比丘。若眾多女人共捉。不受樂。
無犯此是梵行難也


律攝云。若母來抱。若女坐懷中。若於迮路口觸女
唇。皆無犯 五種旁生可憑渡。河象馬特牛水牛
犛牛。若㹀牛旁生不應憑渡。


此戒大乘同制。如上。


引證 戒因緣經云。阿難為摩鄧伽呪所惑。不犯
謂邪咒所迷心無欲染


阿含經云。時佛在人間遊行。見火聚熾然。告諸比
丘。若使有人捉彼火。捫摸鳴之。即燒其皮肉筋骨
消盡。若復有人捉四姓之女。門摸鳴之。此二事何
[003-0351a]
者為善。諸比丘言。捉彼等女鳴之。是事為善。若捉
火即燒爛皮骨消盡。得大苦痛。不可堪耐。佛言寧
捉火鳴。乃至筋骨消盡。何以故。不以此因緣墮三
惡道。若非沙門自言沙門。乃至覆處作罪。內空腐
爛。外現完淨。不消信施。墮三惡道。長夜受苦。是故
當持淨戒。受人信施。一切所須。能令施主得大果
報。所為出家作沙門。亦得成就。


附考 僧祗律云。若比丘坐時。女人來禮足。若起
欲心。當正身住應語言。小遠住禮。若女人篤信卒
來接足者。應自嚙舌令痛。不令覺女人細滑。又云。
若女人索水者。不應自捉罐澆女手。應以器盛與。
若無器。令淨人與。若無淨人。應持罐著牀几上。令
其自取。】


第三麤惡語戒



「若比丘婬欲意。與女人麤惡婬欲語。隨所說麤惡婬
欲語。僧伽婆尸沙。」


【緣起 迦留陀夷聞佛制戒。不得弄失。不得觸摩。
復伺女人至房說麤惡語。其樂者笑彼所說。不樂
者瞋罵愁惱。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訶責巳。為
僧結戒。此是性罪。由癡障故。依婬煩惱。制斯學處。
乃初篇婬根本種類。


釋義 文分二節。婬欲意下。正明所犯之事。隨所
說下。結成所犯之罪。律云。婬欲意如上。女人者於
善惡言。能領解麤惡者非梵行根本律云。鄙惡語有二。一是波羅市
[003-0351b]
迦因起。二是僧殘因起。有自性鄙故。有因起鄙故。自性謂本性。婬習深厚強勝。因起謂新熏。外緣強勝

婬欲語者。稱說彼二道好惡。若自求。若教求。若問
若答。若解若說。若教若罵。若自求者。言與我二道。
作如是如是事 若教求者。謂天神祐助。我共汝
作如是如是事 若問者。謂汝二道何似。云何與
夫主及外人共事 若答者。謂汝二道如是。汝與
夫主外人共通如是。若解若說亦如是 若教者。
謂我教汝如是治二道。令夫主及外人愛敬 若
罵者。言汝破壞腐爛。燒燋墮落。共畜作如是事。若
復作餘語罵。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與女人。一反作麤惡語。
一僧殘 隨麤惡語多少。說而了了者。一一僧殘
 說不了了者。一一偷蘭遮。


若與指印書。遣使作相。令彼女人知者。僧殘 不
知者。偷蘭遮 除此大小便道。說餘處好惡。偷蘭
遮。


向天龍鬼神女畜生女。能變形者。及黃門二形。說
麤惡語。彼知者。偷蘭遮 不知者。突吉羅 向不
能變形畜生女及男子說。突吉羅。若婬欲意麤惡
語。麤惡語想。僧殘 麤惡語生疑 非麤惡語麤
惡語想。非麤惡語疑。皆偷蘭遮。


人女人女想。僧殘 人女疑 人女非人女想
 非人女人女想 非人女疑。皆偷蘭遮。


第四分云。女作男想。男作女想。麤惡語。偷蘭遮。
[003-0351c]


此女作餘女想。餘女作此女想。僧殘 性好麤惡。
語非欲心。突吉羅。


此戒具六緣。方成本罪。一有婬欲心。二須是人婦
女。三人婦女想。四所說麤惡語。五必麤惡語想。六
說聽了了。若緣不具。罪結方便。


兼制 比丘尼偷蘭遮同制不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
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若為女人。說九漏不淨觀。若說毗
尼。言次及此。乃至夢中語。若錯說。及最初未制戒
等。是為不犯。


會採 十誦律云。若女人在比丘前。反問言。汝於
三瘡門中。不如是作耶。乃至百語。比丘隨順其心。
多少語出。隨一一語。僧殘。


善見律云。若比丘以欲心。方便欲樂此事。假說旁
事。若女人解此語。突吉羅。


此戒大乘同制。准上可知。】


第四歎身索欲戒



「若比丘婬欲意於女人前。自歎身言。大妹。我修梵行。
持戒精進。修集善法。可持是婬欲法供養我。如是供
養第一最。僧伽婆尸沙。」


【緣起 亦起自前人因佛結上三戒巳。復行歎身
索欲。故結此戒。由癡無正智。因婬煩惱。制斯學處。
乃初篇婬根本種類。


釋義 文分二節。婬欲意下。正明所犯之事。僧伽
[003-0352a]
等。結成所犯之罪。律云。婬欲意如上女人。如上自
歎身者。歎身端正好顏色。我是剎帝利。長者。居士。
婆羅門種大妹乃稱呼之詞以女弟後生曰妹。梵行者。勤修離穢濁。
持戒者不缺不穿。漏無染污。精進修習善法者。樂
閑靜處。時到乞食。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
一摶食。塚間坐。露坐。樹下坐。常坐。隨坐。持三衣。唄
匿多聞。能說法坐禪。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作如是。自歎譽巳。供養
我。來不說婬欲者。偷蘭遮 若說婬欲。隨自歎身。
多少了了者。一一僧殘 不了了者。皆偷蘭遮。


若手印。若書信。若遣使。若現知相。令彼知者。僧殘
 不知者。偷蘭遮 除二道。更為索餘處供養。偷
蘭遮。


向天龍鬼神女畜生女。能變形者。自歎譽身。說而
了了者。偷蘭遮 不了了者。突吉羅 向不能變
形畜生女。自歎譽。突吉羅 向男子歎。突吉羅
 人女人女想。僧殘 人女疑 人女非人女想
 非人女人女想 非人女疑。皆偷蘭遮。


此戒具五緣。方成本罪。一有婬欲心。二是人婦女。
三人婦女想。四必說婬第一最。五說聽了了緣。若
闕一罪。制方便。


兼制 比丘尼偷蘭遮同制不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
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若比丘語女人言。此處妙尊最上
[003-0352b]
此處指如來清淨法門而言。此比丘精進持戒修善法。汝等應
以身口意業慈供養。若為說毗尼時。言說相似者。
若夢中語。若錯說。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此戒大乘。同制如上。


引證 巳上四戒。皆由尊者迦留陀夷。發起因緣。
准薩婆多論中。問云。若欲心多者。何不作大事破
戒。答云。此人根熟。應得漏盡故。又應度此舍衛城
中具足千家大作利益。正少一人。是故不作大事。
迦留陀夷功德智慧當得漏盡。莫見小因緣。故自
失敬信也。


律攝云。苾芻修行之時。有二種煩惱。或容生起。由
忘正念。便憶曾經遠境。起染愛心。造眾過失。復由
現前近境。起染愛心。而犯眾罪。了知起犯緣巳。即
於此事。生對治心。令其除滅。若染緣強勝。不能除
遣。應就尊宿。及閑三藏有德行者。請受教誡。作意
蠲除。若仍不息。當勤晝夜。讀誦聞思。簡擇深義。於
三寶所。至誠供養。師長等處。忘自劬勞。盡心供給。
或遊方時。或復減食。或住屍林。獨居阿蘭若。修不
淨觀等。或為四念住。或作無常死想。冀令煩惱除
滅。若仍不除。應生慚愧。作如是念。我所為非戒不
清淨。而復受他信心重施。四事供養。又復諸佛。又
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諸善神。悉觀見我。為此不應
造眾罪業。當自尅責。如救頭然。於清淨境。說除其
罪。勿致後悔。若作如前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
[003-0352c]
殄息。應審自觀察。或應捨戒而為白衣。勿令有罪
受他信施。因受用時。更造眾多罪惡之業。定感當
來苦異熟果。如經廣說。應善修持。】


第五媒嫁戒



「若比丘往來彼此媒嫁。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
為成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頃。僧伽婆尸沙。」


【緣起 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時迦羅比丘本是
王大臣。善知俗法。作是媒嫁。時諸男女婚娶適意
者。供養讚歎。不適意者。怨詈譏毀。時諸比丘白佛。
如來為僧結戒。此是遮罪。由癡覆故。因鄙惡事。及
鄙業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婬根本種類。


釋義 文分二節。往來彼此下。正明所犯之事。若
為成婦事等下。結成所犯之罪。律云。往來者。使所
應可和合者是媒者謀也。嫁者送女歸夫曰嫁。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正顯往來。媒說
通知其事。 女人有二十種護。若母所保護謂保守愛護也。若父

所保護 若父母所保護 或兄所保護 或姊
所保護 若兄姊所保護 若自護。謂身得自在
 若法護。謂修行梵行若有女人。受持居家五支學處戒行。冰霜以法守護。
是名法護。若姓護。謂不與卑下姓 若為宗親所保護

 若自樂為他作婢 若與衣為價作婢 若與
財作婢。乃至一錢為價 若同共作業為婢 若
未成夫婦。水所漂者。水中救得為婢 若不取輸
稅為婢 若放去婢。謂買得及家生 若客作婢。
僱錢使作。如家使人 若他護婢。受他華鬘為要
[003-0353a]
 若邊方得婢。謂抄劫得。是為二十種。 男有二十
種。亦如是母護男。母護女。遣比丘為使語彼言。汝
為我作婦謂終身為婦也。若與我私通揀非終身婦也。若須臾間
一日夜共有三十須叟。若一念頃僧祗律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乃言時
之極少也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自受語。自往語彼。受彼
語還報 自受語。自往語彼。遣使持報語還 自
受語。遣使語彼。自持報語還 自受語。共遣使語
彼。遣使持報語還。


若比丘自受語。自作書持往彼。自持報書還 自
受語。自作書持至彼。遣使持報書還 自受語。遣
使持書至彼。自持報書還 自受語。遣使持書至
彼。遣使持報書還。


若比丘自受書。持至彼。自持報書還 自受書。持
至彼。遣使持報書還 自受書。遣使持至彼。自持
報書還 自受書。遣使持書至彼。遣使持報書還。
如是隨媒嫁多少。說而了了還報者。一一皆僧殘
 說不了了者。一一偷蘭遮。


若比丘受語往彼。語不還報 不受語往彼。說還
報。皆偷蘭遮。


若比丘受語。不往彼。說不還報 不受語。往彼。說
不還報。皆突吉羅。


若媒嫁天龍鬼神女畜生。能變形者。及黃門二根。
說而了了者。偷蘭遮 說而不了了。突吉羅 若
[003-0353b]
不能變形畜生媒嫁。突吉羅 媒嫁男。突吉羅其中
媒嫁黃門二根及男者。咸攝私通事


若往來媒嫁作媒嫁想。僧殘 媒嫁疑 媒嫁作
不媒想 不媒嫁作媒嫁想 不媒嫁疑。皆偷蘭
遮。


若人女人女想媒嫁者。僧殘 人女疑 人女非
人女想 非人女人女想 非人女疑。皆偷蘭遮。


若比丘持他書。往不看者。突吉羅 若為白衣作
餘使。突吉羅。


此戒具六緣。方成本罪。一必受他媒嫁囑。二必自
作媒嫁想。三須是人婦女。四作人婦女想。五為通
說得可。六必還報了了。若闕一緣。本罪不成。


兼制 比丘尼僧殘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突吉羅。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若男女先巳通。而後離別。還和合。
若為父母病。若繫閉在獄。若為信心優婆塞病。及
繫閉在獄。若為三寶。為病比丘等。看書持往。并最
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若男子有眾多婦。有念者。有不
念者。比丘語言。當等視。務令均平。答言。當如師教。
比丘爾時。得偷蘭遮 若夫婦鬬諍。比丘便勸喻
和合。得偷蘭遮 若彼夫婦不和。或於佛事僧事
有闕。為佛事故。勸令和合。無罪 若有婦女還家。
勸早還夫舍。得偷蘭遮 有人多畜馬。而無好種
[003-0353c]
生者。倩比丘某家有生馬。為我求之。比丘為求。得
偷蘭遮 有二比丘。一有女者。語其女言。此是汝
婿。一有兒者。語其兒言。此是汝婦。作是語時。俱得
僧殘罪。


十誦律云。若夫婦相瞋。夫未唱非我婦。和合者。偷
蘭遮 巳唱非我婦。和合者。僧殘 若受語解意
旨。僧殘 受意旨。不受語。偷蘭遮 但受語。不解
意旨者。無犯 若媒事巳成。比丘後來佐助。偷蘭
遮。


根本律云。門師苾芻至施主家。作如是語。此女長
成。何不出適。此男既大。何不娶妻 若言此女何
不往夫家。此男何不向婦舍。皆惡作罪。


律攝云。以三處定。成媒嫁罪。一主定。以男意語女。
以女意語男。二事定。謂於男女婦及私通事。三時
定。乃至須臾頃 凡為媒處人。有尊有卑。尊謂家
長取言為定。翻此成卑。若受言往問。及以還報二
處皆尊。即犯本罪 若將卑語。報彼尊人。得惡作
罪 有其三事。雖不報言。亦成返報。一期處。二定
時。三現相。若見我在某處住時。則知事合。是謂期
處。若某時見我。則表事成。是謂定時。若見我持鉢。
或著新衣。則知事合。是謂現相作斯三事。他解之
時。便成還報 若指腹媒嫁。若生男女。若俱男俱
女。若半擇迦謂半月變形也。窣吐羅 若告云。彼家有女。
何不求之。意為媒合。便得麤罪 但有片言。與媒
[003-0354a]
事相應。皆惡作罪 若弟子語師。我欲為他作媒
事。師聞此語。默而許者。得窣吐羅師昧律制。不善誨徒。故招斯罪。
若明毗尼。聞即訶止。是為良導。戒因緣經云。解放畜生。合其牝牡。

僧殘。


本律媒嫁畜生。但預囑比丘。未知有不。故結突吉羅。僧祗為求生馬。雖明示其處。而婬機尚達。事非目覩。
故結偷蘭遮。若解放令合。則眼視非法。心生隨喜。不無欲染。故犯本罪。推達及近制意存焉


此戒大乘同制。梵網經云。菩薩應救度一切眾生。
淨法與人。而返助人行婬。是無慈心也。】


毗尼止持會集卷第三


音義



獼猴江
梵語麼迦吒。此云獼猴。賀邏䭾此云池。
而云江。乃譯人義立耳。此池在毗舍離宮城外約
五六里菴羅女園側。是昔獼猴羣集。為佛穿作此
池也。


婆裘河
或云婆裘沫河。或云䟦求河。又云䟦求
摩河。正梵音名䟦窶末底。此翻勝慧河。


勿力伽難提
應云蜜利伽羅。此云鹿難提。亦云
喜總。言之名鹿喜。善見律云。鹿杖沙門。鹿杖其名
也。沙門者。如沙門形。剃頭留少。許周羅髮。著壞色
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殘
食。以自活命。因此諸比丘僱彼行殺。



音釋。蟲行毒也。
[003-0354b]



音踏。踐蹹也。



音亦橛也。樴也。左傳臧堅以杙抉其傷而死。


倚發
倚者依也。謂依機發舉也。



音衡。屋橫木也。



強去聲。設罟於道。以掩鳥獸也。


龜易
龜謂灼龜。易謂卜易。皆趨吉避凶之法。


栴荼羅
此翻屠者。乃西域最鄙賤之流。不與四
姓同居。唯彼黨類共住。凡入城邑。手持竹杖。挂以
赤幟。而別其鄙賤也。



音洽。親近也。玩熟也。習也。


辯才
即四無礙辯才。亦名四無礙智。由其智慧
明了通達無滯故。一義無礙辯才。謂了知一切諸
法義理故。
二法無礙辯才。謂通達諸法名字分
別無滯故。
三辭無礙辯才。謂於諸法名字義理。
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
解。辯說無滯故。
四樂說無礙辯才。謂隨順一切
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


五陰
陰者葢覆義。又名五蘊。蘊者積聚義。謂積
聚有為。葢覆真性故。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
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一色
陰。色即質礙之義。眼耳等六根和合積聚。故名為
色。
二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
而有六受積聚。故名受陰。
三想陰。想即思想之
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
[003-0354c]
想陰。
四行陰。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六識思
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陰。

識陰。識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等六種之識。於諸
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陰。


六入
入即趨入之義。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
眼耳等六識所依。能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故
名六入。


十八界
界即界分。為眾生心色俱迷故。開色為
十一界。謂五根六塵。開心為七界。謂眼等六識及
意根。皆屬於心。故開之謂七。


得定
即指三三昧三解脫門也。


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
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於初禪。則一切
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
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巳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
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於
二禪。乃至滅受想定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
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空無相無作
即三解脫門也。謂觀一切法。皆從
因緣而生。自性本空。無我我所。若能如是通達。則
於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脫門。既知一切法空
故。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
[003-0355a]
法無相。即得自在。故名無相解脫門。若一切法無
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
之業。即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故名無作解脫門。
亦名無願解脫門。


正受
離邪倒想。領納所緣。名為正受。又云不受
諸受。名為正受。


法智
法智者。知現在法。是名法智。現在法。謂五
陰等各別自相。


比智
比智者。知餘殘法。名曰比智。餘謂過去未
來諸法。次現在法。後知故名比智。所以者何。先現
知巳。然後比知。


等智
等智者。亦名世俗智。知諸有情修行差別。
及知諸法名字等異。故名等智。


他心智
他心智者。知諸眾生心心所法無所滯
礙。故名他心智。


苦集滅道
乃四諦法。法界次第云。此四通言諦
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法正為聲聞人說。欲從
聞生解故。必須藉教顯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審
實。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
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前二諦是
世間之法。令知苦以斷集。故先果而次因。後二諦
是出世間之法。使為滅以修道故亦先果而次因
也。
苦諦者。苦以痛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
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大論云。無量眾生
[003-0355b]
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瞋癡三種後世
苦地獄餓鬼畜生。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
界生死之患。諦審生死。實是苦者。故名苦諦也。三
苦。謂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可知。
集諦者。集以招
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
苦。故名為集。審一切煩惱惑業。於未來實能招集
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諦也。
盡諦者。亦名滅諦。
滅即寂滅。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
患累。故名為滅。以諸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
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因滅故
果滅。捨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
涅槃。諦審涅槃。實為寂滅。故名滅諦也。
道諦者。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
故名為道諦。審此二道。相扶實能通至涅槃不虗。
故名道諦也。正道者。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
理慧行。名為正道。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
法。及諸禪定。是名助道。


手印
古人多作印於指環上。亦如今人繫圖章
於扇柄上。取其便用故也。按根本雜事。佛聽比丘
畜印。以為記驗。伹不聽着指環及寶莊飾。許用鍮
石赤銅白銅牙角五種物作。又印有二種。一是大
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轉法輪像。兩邊安鹿
伏跪。而住其下。應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
刻作骨鎖像。或作髑髏形。欲令見時。生厭離故。凡
[003-0355c]
律中言手印指印。皆准此。


顛迦
此翻極惡。又名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即
無性闡提。


芭蕉結子四句
芭蕉生華狀。如蓮瓣中有甘露。
甜如蜜。若生此華。則此枝便壞。竹葦開華結子。則
竹林隨敗。騾不自生。皆驢共馬交遘而生。騾若懷
姙。必傷其母。


化樂天
謂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故。此天依空
而居。按論云。人間八百年為此天一晝夜。則人間
二十八萬八千年方為此天一年。若此天壽八千
歲。則當人間二百三十億零四百萬年矣。


迦留陀夷
亦名烏陀夷。此翻黑光。又名麤黑。由
其面黑眼赤故。乃婆羅門種。與佛同日而生。本是
王大臣。因世尊出家成道。父王思見。遂命黑光往
迎。既至佛所。佛為說法。喚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成
比丘性。而情多欲。後於舍衛國。有婆羅門女。逼行
非法。而尊者不從其事。彼懷瞋忿。自破身形。反誣
尊者。以告其父。父集五百婆羅門眾。共曳尊者。然
尊者力大。乃至不能移足。時佛觀知。此是最後教
誡。烏陀夷事。佛衰其力時。眾共打幾死。將曳王所。
王雖審知事虗。猶三反訶責。尊者極生慚愧。遂至
舍利弗所。頂禮具陳上事。舍利弗與其說法教誡。
發勇猛心。結惑皆除。證羅漢果。既得果巳。念報佛
恩。而行教化。佛言我聲聞弟子中。教化有情。令得
[003-0356a]
聖果者。迦留陀夷而為第一。如是尊者。於舍衛國。
教化十八億家。令得聖果。後為暴惡女兒婦通賊。
斷尊者命。將屍棄糞聚中。此是尊者先所作業果
熟當酬。佛於十五日布薩。不見尊者。而知其死。佛
與大眾圍繞。夜至城門。放大光明。徧滿城邑。其門
自開。王及夫人臣民婦女驚覺奔馳。隨佛往至糞
聚處所。出尊者屍。香湯洗浴。乘於寶轝。至一勝處。
香木焚之。收取舍利。於四衢道側。建塔供養。為人
天福田。今所廣引者。俾知尊者為建法門。以現犯
緣也。


轉輪聖王
金轉輪王成就七寶。具足四德。王四
天下。七寶者。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
珠寶。五玉女寶。六典財寶。七主兵寶。四德者。一長
壽不夭。二身強無患。三容顏端正。四寶藏盈滿。以
十善法。勸化眾生。統攝四大部洲。


外道呪術
外道者。學乖諦理。隨自妄情。不返內
覺。稱為外道。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
業。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巳道術。我慢人也。類分九
十六種。



皮上聲。䏶胵胃脘也。


當念佛為初
此謂六念也。一念佛。慈悲導師。二
念法。三世佛母。三念僧。人天福田。四念戒。清淨身
心。五念施。普濟貧窮。六念天。常受安樂。


捫摸
捫音門。撫持也。摸音莫。按捫也。謂以兩手
[003-0356b]
捫摸。



音彼。股骨也。


草秸
秸音甲。與稭同。稭禾槀。去其皮以為席。



葉入聲。持也。按也。


特牛
乃三歲之牛也。



音離。郭璞曰。犛牛黑曰犛牛。黑色出西南徼
外。



音字。即牝牛。


摩鄧伽
亦云摩登伽。此云本性。乃大幻術婬女
也。嘗以呪術。迷惑阿難。幸如來神呪往護。惡呪始
滅。復預楞嚴。獲證三果。


唄匿
此翻為靜。又翻止斷。又云止息。由是外緣
巳止巳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也。法苑云。尋西方
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
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毗尼母云。佛告諸
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聽引十二部經中
要言妙辭。直顯其義。故曰唄匿。


閑三藏
閑謂善習精學也。三藏教理。深玄奧義。
無不通達。


異熟果
異熟果者。謂果報異時成熟。即第八識
也。以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而成熟諸根識
之果也。如眼等諸根。由昔作善惡之因。今報得苦
樂之果。若今作善惡之因。亦感當來苦樂之果。故
名異熟果也。
[003-0356c]


迦羅比丘
十誦律云。鹿子長者兒。名曰迦羅。聰
智利根。眾人所問。常為斷疑。他事忽務。若人有女。
姊妹有來求者。往問迦羅應與不應。若人為自求
婦。若為兒求。亦往問可取不可取。迦羅後時出家
為僧。猶如本法。


門師
門即三寶真淨濟世之法門。若居家善信
男女歸依三寶。所拜之師。稱曰門師也。


牝牡
牝者母畜也。飛曰雌雄。走曰牝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