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3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高守元 (master)


[012-001a]
沖虚至德眞經四解卷之十二德一
    晋張湛唐通事舍人盧重玄解
    宋政和訓宋左丞范致虚解
    和光散人高守元集
   湯間張曰夫智之所限知莫若其所/不知而世齊所見以限物是以
   大聖發問窮理者對也○盧曰夫萬/物之情各貴其生不知養其所注生
   而愛身以喪其生故此篇去形全以/生通其情情通性達以契其道也○
   政和形而上者神不可測形而下者/物不可窮世之人以耳目之所及而
   期視聽之所不至則淺矣○范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
   人論而不議則湯之所問革之所答/固未易爲淺見寡聞者道也一曲之
[012-001b]
   士怖其逕庭乃以是篇所議爲迂誕/恢詭昧君子之言豈俗學之弊歟與
   拘虚坎井/者奚異哉
殷湯問於夏革革字莊/子音棘曰古初有物乎疑宜/混茫
而/已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
 今之所以有物由古之有物故也
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
 後世必復以今世爲古世則古今如循環
 矣設令後人謂今亦無物則不可矣
 政和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地之間古猶
 今也
[012-002a]
殷湯曰然則物無光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始或爲終終或爲始惡知其紀
 今之所謂終者或爲物始所謂始者或是
 物終終始相循竟不可分也
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謂物外事先廓然都無故無所措言也
 盧曰後世必以今日爲古何殊今日問古
 耶安得無物也由湯以上古爲先然則物
 始事先更相前後此不可知也
 政和無端之紀莫知其極始終之不可故
[012-002b]
 又烏知先後之所在然在物之内雖時無
 止始終先後猶有數焉故曰烏知其紀而
 已自物之外自事之先以智之所知而窮
 其智之所不知則亦惑矣故曰朕所不知
 也
 范曰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乎
 仲尼告之曰古猶今也蓋時徙不留物逝
 無舍昔日以爲今者今日視之則爲古矣
 今日以爲今者後日視之則爲古矣然則
 後何以異於今而今何以異於昔耶爰自
[012-003a]
 氣母一判參差萬類充牣兩間有始者必
 有終有終者必有始始終相反如環無端
 自非大明終始者焉知其所始焉知其所
 終雖然終始無故惟其時物猶可得而致
 知也若夫自物之外有不物者存自事之
 先有無事者存無古無今無始無終雖聖
 人於此殆亦未之或知也
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湯革雖相答然於視聽猶未歷然故重發
 此問今盡然都了
[012-003b]
革曰不知也
 非不知也不可以智知也
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

 欲窮無而限有不知而推類也
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
 既謂之無何得有外既謂之盡何得有中
 所謂無無極無無盡乃眞極眞盡矣
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或者將謂無極之外更有無極無盡之中
[012-004a]
 復有無盡故重明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
 無無盡也
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
盡也
 知其無則無所不知不知其有則乃是眞
 知也
 政和若域之内則上下八方爲有若方之
 外則上下八方爲無自有觀徼則有極盡
 自無觀妙則無極盡故湯之問革而革多
 以不知爲言也
[012-004b]
 范曰夫物量無窮烏至而倪小大以其至
 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則迷亂而不能自得
 矣上下八方豈易得而致知耶故無則無
 極上下八方則非超於無者也有則有盡
 上下八方則已墮於有者也自人觀之但
 見其無極而已而無極之外豈更有無極
 者哉但見其無盡而已無盡之中豈更有
 無盡者哉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
 不知其有極有盡也是乃窮理之言也
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猶齊州也齊/中
[012-005a]

 盧曰言無安得有極盡耶是以道無不遍
 無之謂也體用俱大非虚實無有也
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
是也如是/問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至豳人
民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脱以是知四
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
 四海四荒四極義見爾雅知其不異是間
 則是是矣
 盧曰四方窮之不可盡皆有生死愛惡父
[012-005b]
 母妻子故知四荒四極之外不異營豳之
 内則是是也
 政和天地覆載道爲之公四方無窮無所
 畛域觀於遠近何殊之有
 范曰中天地者爲中國外於中國者爲四
 夷五方之性雖曰不同五土之宜雖曰各
 異姑即其所有者而言之則四海之外亦
 奚異於齊州乎故距齊以東其行至營人
 民猶是問營之東復猶營也則東至日所
 出從可知矣距齊以西其行至豳人民猶
[012-006a]
 是問豳之西復猶豳也則西至日所入從
 可知矣用是以觀故知四海八荒四極之
 不異是也傳曰東至於泰遠四至於豳國
 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觚竹
 北户西王母目下謂之八荒九夷八狄七
 戎六蠻謂之四海
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

 夫含萬物者天地容天地者太虚也
含萬物也故不窮
[012-006b]
 乾坤含化陰陽受氣庶物流形代謝相因
 不止於一生不盡於一形故不窮也
含天地也故無極
 天地籠罩三光包羅四海大則大矣然形
 器之物會有限極窮其限極非虚如何計
 天地在太虚之中則如有如無耳故凡在
 有方之域皆巨細相形多少相懸推之至
 無之極豈窮於一天極於一地則天地之
 與萬物互相包裹迭爲國邑豈能知其盈
 虚測其頭數者哉
[012-007a]
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
 夫太虚也無窮天地也有限以無窮而容
 有限則天未必形之大者然則鄒子之所
 言蓋其掌握耳
亦吾所不知也
 夫萬事可以理推不可以器徵故信其心
 智所知反而不知所知之有極者膚識也
 誠其耳目所聞見而不知視聽之有限者
 俗士也至於達人融心智之所滯玄悟智
 外之妙理豁視聽之所閡遠得物外之形
[012-007b]
 若夫封情慮於有方之境循局步於六合
 之間者將謂寫載盡於三墳五典歸藏窮
 於四海九州焉知太虚之寥廓巨細之無
 限天地爲一宅萬物爲游塵皆拘短見於
 當年昩然而俱終故列子闡無内之至言
 以坦心智之所滯恢無外之宏唱以開視
 聽之所閡使希風者不覺矜伐之自釋束
 教者不知桎梏之自解故刳斫儒墨指斥
 大方豈直好奇尚異而徒爲夸大哉悲夫
 聃周旣獲譏於世論吾子亦獨以何免之
[012-008a]
 乎
 盧曰夫神道之含萬物也故不窮陰陽之
 含天地也故無極天地萬物之外我所不
 知以辯之非謂都不知也
 政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爲萬
 物之母者天地故含萬物而不窮爲天地
 之始者道故含天地無極天地空中之一
 細物而道包之則天地之表固有大於天
 地者矣
 范曰小者不同而别大者覆入而同之惟
[012-008b]
 天地爲能覆載萬形惟太虚爲能包裹六
 極大小相含孰知其所以然哉以其含萬
 物也故莫知所窮此所以盈天地之間者
 惟萬物以其含天地也故未始有極此所
 以天地雖大未雖其内然則天地者是直
 空中之細物有形之最巨者耳安知無形
 之表而有大於天地者哉此可以意了雖
 以言論故每執之以不知也
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
練五色石以補其闕
[012-009a]
 陰陽失度三辰盈縮是使天地之闕不必
 形體虧殘也女媧神人故能練五常之精
 以調和陰陽使晷度順序不必以器質相
 補也
 盧曰張湛此注當矣
斷鼇之足鼈巨/龜也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
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共工氏興霸於伏羲神農之間其後苗裔
 恃其彊與顓頊爭爲帝顓頊是黄帝之孫
 不周山在西北之極
[012-009b]
折天柱絶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盧曰亂常敗德則爲折天柱絶地維也是
 以聖人知天道損有餘補不足故三光百
 川得其大要也
 政和練石補闕斷鼈立極蓋聖人財成輔
 相之道日月星辰就于天之西北百川水
 潦歸于地之東南則其勢然也
 范曰易以乾爲陽物坤爲陰物則天地猶
 未離乎物也故古之人或練石補闕斷鼇
[012-010a]
 立極或折天之柱絶地之維天地雖大猶
 不能全則彌綸範圍豈無所待耶日月星
 辰其行也左旋則以天不足西北故也百
 川水潦其流也東注則以地不滿東南故
 也黃帝書曰天不足西北故北陰也而人
 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
 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近取諸身
 而天地之大可見矣
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
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
[012-010b]
無底之谷
 事見大荒經詩含神霧曰東注無底之谷
其下無底
 稱其無底者蓋舉深之極耳上句云無無
 極限有不可盡實使無底亦無所駭
名曰歸墟莊子云/尾閭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
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八紘八極也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世傳
 天河與海通
 盧曰大壑無底者言大道之無能窮盡者
[012-011a]
 也至微至細入於無間者不過水也注之
 無增减者萬有無不含容者也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貟嶠三曰方
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
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
以爲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
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
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
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
 兩山間相去七萬里五山之間凡二十八
[012-011b]
 萬里而日夜往來往來者不可得數風雲
 之揮霍不足逾其速
 盧曰有形之物生於大道之中而增飾翫
 好而不知老不知死動用不住倏往忽來
 無限數也
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
 若此之山猶浮海上以此推之則凡有形
 之域皆寄於太虚之中故無所根蒂
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
 盧曰眼耳鼻舌身爲五根隨波流不得暫
[012-012a]
 止也此舉世皆隨聲色香味染著而不得
 休息乃至忘生輕死以殉名利不知止慮
 還源養神歸道者也
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四極失群仙
聖之居乃命禺彊
 大荒經曰北極之神名禺彊靈龜爲之使
 也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
 離騷曰巨鼇戴山其何以安也
迭爲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
[012-012b]
 盧曰夫形質者神明居也若五根流浪而
 失所守則仙聖無所居矣莊子云一受其
 成形不亡以待盡若五根漂蕩則隨妄而
 至死矣一生虚過豈不哀哉故大聖作法
 設教以止之五根於是有安矣五塵以對
 之五識以因之故云十五也因心以辯之
 故云三番六萬歳一交耳自此知制五根
 之道也
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
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
[012-013a]
其骨以數焉
 以高下周圍一萬里山而一鼇頭之所戴
 而此六鼈復爲一釣之所引龍伯之人能
 並而負之又鑽其骨以卜計此人之形當
 百餘萬里鯤鵬方之猶蚊蚋蚤風耳則太
 虚之所受亦奚所不容哉
 盧曰伯者長也龍有力之大者也以喻俗
 中之嗜慾矜夸愛貪縱情求以染溺而爲
 鈎負六情以自適豈徒失其所守乃更毁
 而用之也
[012-013b]
於是岱輿貟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
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盧曰俗心所溺唯聲色爲重君子小人困
 於名利也故曰二山流焉愛溺深重喻之
 大海神識流浪不可勝言
帝憑怒憑大/也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
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山海經云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大人之
 國河圖玉板云從崑崙以北九萬里得龍
 伯之國人長四十丈生萬八千歲始死
[012-014a]
 盧曰大聖惡夫嗜慾之爲害也乃立法以
 制之因聖智之教行故其國漸小然神農
 雖治猶數十丈焉者蓋人不能滅之但减
 削而已
 范曰傳稱東海之外有大壑即此所謂大
 壑也其下無㡳則傳所謂東注無底之谷
 是已名曰歸墟則所謂尾閭泄之是已八
 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
 無减則又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不以
 頃乆推移不以多少進退有如此者嘗考
[012-014b]
 太史公言三神山在渤海中諸仙人及不
 死之藥皆在焉未至望之如雲及到即引
 而去豈此所謂五山者耶故非仙聖之種
 莫能居此然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帝恐流
 於西極乃命禺疆之神戴以巨鼈之首而
 五山始峙不動龍伯之國有大人焉數歩
 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負六鼈以歸員嶠
 之山遂沈於大海仙聖之種乃爲之播遷
 帝大怒於是侵减其國侵小其民至伏羲
 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然則傳所謂東
[012-015a]
 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國得非此所
 謂大人者歟
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
五寸事見詩/含神霧
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見山海經詩含神霧云東北極有此人旣
 言其大因明其小耳
 范曰五山戴於巨鼈一釣連於龍伯以明
 物之巨者如此僬僥國之短人一尺五寸
 東北極之諍人九寸而已以明物之細者
[012-015b]
 如此大智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
 多又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
 以知天地足以窮至大之域
荆之南有㝠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
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春夏
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見陽而死
 盧曰苟有嗜慾失其眞焉則形巨者與形
 小長壽者與促齡亦何異也故知上極神
 仙下及螻蟻迷眞失道情慾奔馳其喪一
[012-016a]
 也
 范曰㝠靈大椿莊子所謂大年也菌芝蠓
 蚋莊子所謂小年也時有乆近數有多寡
 覺此而㝠焉者遥而不悶掇而不跂則衆
 人安用知彭祖之爲乆而匹之乎
終髪北之北莊子云/窮髮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
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爲鯤有鳥焉
其名爲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
 莊子云鯤化爲鵬
世豈知有此物哉
[012-016b]
 翫其所常見習其所常聞雖語之猶將不
 信焉
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聖聞而志

 夫奇見異聞衆所疑禹益堅豈直空言譎
 怪以駭一世蓋明必有此物以遣執守者
 之固陋除視聽者之盲聾耳夷堅未聞亦
 古博物者也
 范曰鱗炎舛乎下能潜而不能飛鯤者潜
 也麗乎陰者也羽炎亢乎上能飛而不能
[012-017a]
 潜鵬者飛也麗乎陽者也鯤鵬雖大尚未
 免乎陰陽之類世之俗儒拘耳目之近遂
 以爲無是物也又烏知所謂無極無盡者
 哉故列子必託言於大禹伯益夷堅之徒
 者以其說古固有之非直肆空言以駭一
 世故也
江浦之間生麽蟲麽細/也其名曰焦螟群飛而
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栖宿去來蚊弗覺也離
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
 離朱黃帝時明目人能百歩望秋毫之末
[012-017b]
 子羽未聞
䚦俞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聞其聲
 䚦俞未聞也師曠晋平公時人夏革無縁
 得而稱之此後著書記事者潤益其辭耳
 夫用心智賴耳目以視聽者未能見至微
 之物也
唯黃帝與容成子居空桐之上同齋三月心
死形廢
 所謂心同死灰形若枯木
徐以神視
[012-018a]
 神者寂然玄照而已不假於目
塊然見之若嵩山之阿
 以有形涉於神明之境嵩山未足喻其巨
徐以氣聽
 氣者任其自然而不資外用也
砰然聞之若雷霆之聲
 以有聲涉於空寂之域雷霆之音未足以
 喻其大也
 盧曰苟有形聲之礙也則積壤成山聚蚊
 成雷塊然見之砰然聞之不足多怪
[012-018b]
 范曰離朱子羽古之明目者然視止於有
 形而無形之上有所弗見䚦俞師曠古之
 聰耳者然聽止於有聲而無聲之表有所
 弗聞唯黄帝容成居空桐齋三月心若死
 灰其神凝矣形若槁木其容寂矣視以神
 而不以目聽以氣而不以耳故江浦之間
 焦螟群集向也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楊眉
 而望之弗見其形今則塊然見之若嵩山
 向也䚦俞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
 聞其聲今則砰然聞之若雷霆細大之倪
[012-019a]
 孰知其所以然哉且由衆人觀之則鯤鵬
 也麽蟲也其相去之遠豈可勝言哉由無
 極盡之際觀之則二者均爲物耳何足以
 相過與
吴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爲櫾音/柚碧樹而冬
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己憤厥之疾齊州
珍之渡淮而北而化爲枳焉鸜鵒不踰濟貉
踰汶則死矣地氣使然也此事義/見周官雖然形氣
異也性鈞己無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
吾何以識其巨細何以識其脩短何以識其
[012-019b]
同異哉
 萬品萬形萬性萬情各安所識任而不執
 則鈞於全足不願相易也豈智所能辯哉
 盧曰陰陽所生土地所宜神氣所接習染
 所變皆若是也復何足以辯之哉
 政和巨細形也脩短數也有形與數同異
 之名立矣四方之外六合之裏有萬不同
 孰知其極大禹伯益見而名之則猶接於
 耳目心知之間黃帝容成神視氣聽則已
 造乎微妙玄通之表睹道之人不隨其所
[012-020a]
 廢不原其所超有性皆鈞有生皆全有分
 皆足知此而已又何必識其巨細脩短同
 異之所止哉
 范曰考工記曰橘踰淮而北爲枳鸜鵒不
 踰濟貉踰汶則死地氣然也其言蓋本乎
 此夫物生天地間盈虚異形消息異氣而
 性之所禀有自然而不可易者生皆全已
 一無或虧分皆足已一無或歉巨細也脩
 短也同異也覺而㝠之曾無夸跂奚必致
 知於其間耶莊子之逍遥遊義與此合
[012-020b]
大形王屋二山
 形當作行太行在河内野王縣王屋在河
 東東垣縣
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
 俗謂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
 盧曰形尸剛反懲戒也創也草政也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
[012-021a]
雜猶/僉也其妻獻疑
 獻疑猶致難也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大形王
屋何
 魁父小山也在陳留界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淮南云東北得州曰隱土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懇壤箕畚運於
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孀寡/也有遺男
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
[012-021b]
叟笑而止之
 俗謂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操蛇之神聞之
[012-022a]
 大荒經云山海神皆執蛇
懼其不己也
 必其不已則山會平矣世咸知積小可以
 高大而不悟損多可以至少夫九層起於
 累土高岸遂爲幽谷苟功無廢舍不期朝
 夕則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今砥礪
 之與刀劍相磨不已則知其將盡二物如
 此則丘壑消盈無所致疑若以小大遲速
 爲惑者未能推類也
告之於帝帝感其誠
[012-022b]
 感愚公之至心也
命夸蛾氏二子
 夸蛾氏傳記所未聞蓋有神力者也
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
之陰無隴斷焉
 夫期功於旦夕者聞歲暮而致歎取美於
 當年者在身後而長悲此故俗士之近心
 一世之常情也至於大人以天地爲一朝
 億代爲瞬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爲功在
 我之與在彼在身之與在人弗覺其殊别
[012-023a]
 莫知其先後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乏孤足
 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
 不察與
 盧曰此一章興也俗安所習而隨於衆衆
 所共者則爲是焉雖嗜慾所纏從生至死
 生旣流蕩無已死又不知所之愚者營營
 於衣食以至終君子營營於名色以至死
 咸以爲樂天知命自古而然若夫至學之
 人必至於求道忘生以契眞聞斯行諸不
 計老少窮生不聞神或感而自通故易曰
[012-023b]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然後形礙之可忘至
 平之理暢矣
 政和平險而達之者去其有形之弊帝感
 其誠者造乎不形之妙河曲之叟累乎形
 之有盡而不知夫道之無窮以智笑愚曾
 不知純純之愚爲大智也
 范曰懸岩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榦水非
 石之鑽繩非木之鋸靡使然也體道之人
 審燭厥理以古今爲一息以生死爲一條
 篤强行之志無期效於俄頃之間持不息
[012-024a]
 之誠無要功於歳時之近等視世間萬事
 豈嘗所謂難者耶故太行王屋二山峙冀
 州之南跨河陽之北方七百里其崇萬仞
 可謂高且大矣然未離形數可得而平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
 之塞出入之迂也於是聚族合謀畢力平
 險荷箕畚運土石投諸隱土之北置諸渤
 海之尾所以去之可謂遠矣許之者有雜
 然之衆助之者有始齔之男獻其疑者有
 所弗聽笑止者有所弗顧以無窮匱之子
[012-024b]
 孫平不加增之土石所以持之可謂乆
 矣彼其不已若是其卒也懼操蛇之神感
 夸蛾之子力負二山之險俾無隴斷之登
 嗚呼愚而復智之極也是其所以爲愚公
 者與





沖虚至德眞經四解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