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30 西河集-清-毛奇齡 (master)


[119-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河集巻一百十九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館課擬文
   三江考
三江之為名久矣其在經傳則雜見之禹貢周禮職方
氏爾雅國語水經註史記吳都賦吳越春秋諸書而特
其所為註言人人殊卒莫得而指定之夫讀書通大義
[119-1b]
自昔已然况古今山川陵谷遷變耳目踪跡未必悉合
泥古者無所于通而揣摩臆度之見又未可為據然而
大概可睹也考禹貢有曰三江既入而孔氏為傳則曰
自彭蠡江分為三江而入震澤夫彭蠡未甞分為三也
且彭蠡亦未甞入震澤也周禮有曰其川三江而賈公
彦為疏則曰大江至尋陽而合為一至揚州入彭蠡而
復分為三而後入于海夫公彦雖不以三江之入為入
震澤然而彭蠡在尋陽之南幾見江漢之分至尋陽始
[119-2a]
合而大江之合至彭蠡又分且聞彭蠡入江矣未聞彭
蠡能入海也至若禹貢導水則復有東為中江東為北
江之文而漢地理志附㑹其説遂以呉縣南一水東入
海者為南江蕪湖西一水東至陽羨入海者為中江毗
陵北一水東入海者為北江夫毗陵北一水即大江也
夫仍以大江為三江之一既已不倫而又其所謂南江
者則經無明文徒以北江中江而推類言之且經之所
稱中江北江無非大江今但以北江為大江而中江不
[119-2b]
然則又何也乃若郭璞註爾雅則以岷江浙江松江當
之夫浙江松江固矣岷江即大江按周禮職方氏其在
荆州則曰其川江漢而于揚州則曰其川三江夫猶之
岷江江漢一江而既以表荆復以之表揚不其紊乎乃若
吳都賦註則以為松江婁江東江而宋儒註禹貢因之
夫松江似矣而東江則自昔迄今必無其地且史記正
義但云婁江入海已耳亦未聞入海之江有三也不善
讀書者泥于禹貢之文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則必震
[119-3a]
澤之定有藉于三江之入而後可夫文無定形或對舉
而分標或連稱而轉見彼我叅合亦各有義如必以既
入為泥則禹貢兖州有曰雷夏既澤灉沮㑹同青州有
曰嵎夷既畧濰淄其道將必雷夏澤而後灉沮同嵎夷
略而後濰淄道乎抑非乎夫事不証今仍當考古夫三
江之説于今已不合矣請即以古較之夫揚州之域其
地甚廣其為川為浸為澤為藪亦甚不少如必拘既入
之文而限于一地則職方氏云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
[119-3b]
江其浸五湖假使具區為五湖之始而三江即五湖之
終則猶之五湖也五湖太湖也揚州何地職方氏何掌周
禮何書而問其澤曰太湖也問其藪曰太湖也問其川
曰太湖也問其浸曰太湖也不幾小揚州而笑職方之
陋哉然則如何曰韋昭曰三江者松江浙江浦陽江也
夫揚州之水亦有大江其言彭蠡則已該大江之勝矣
而于是南及松江則震澤之下流也而于是又南及浙
江浙江即錢唐也即水經注所為漸江者也而于是又
[119-4a]
東及浙東之水曰浦陽江浦陽江者與錢唐異源而
殊流者也其後雖同流然其殊者自在也葢浙之入海
力大身雄其為水長亘千餘里湯湯下渫歸于尾
閭此易曉也松之入海則呉淞支流分而為婁雖其
入海處蹤跡未明渺不及浙江之萬之一然猶易曉
也惟浦陽入海則酈道元水經注南國頗略遂訛為
入江不知浦陽者發源于烏傷而東逕諸暨又東逕
山隂然後返永興之東而北入于海其在入海之上
[119-4b]
流即今之錢清江也其接錢清之下流即今之三江口
也故明世紹興知府戴君湯君導郡水利則上遏
浦陽之入山隂者而使之注江下濬浦陽之入海者
而使之注海其在錢清相接之口名三江口其在海
口之城名三江城置衛名三江衛建閘于其上以司啟
閉名三江閘其尚名三江則自古相仍㡬微不斷餼羊
名存夫亦可以為據矣至若水經注記臨平湖則又曰
湖水上通浦陽江下注浙江名曰東江則疑庾仲初作
[119-5a]
吳都賦註所稱松江婁江東江者未必不即指松婁與
浦陽而後人誤釋之而求之呉淞之左右母怪乎求之
千餘年而終不得其地也要之浦陽本獨入海而由諸
暨而山隂而蕭山其中經流雖多沿革而入海之道依
然如故此可騐耳若非浦陽則岷江松江婁江皆吳地
也國語曰夫吳之與越仇讎戰伐之國也三江環之夫
松婁則焉能環越哉且國語又曰與我爭三江之利者
非呉耶若非浦陽則盡屬吳地而反曰吳將與我爭吳
[119-5b]
地之利是妄語也且不聞范蠡之去越乎吳越春秋曰
范蠡去越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夫惟浦陽為三江
之口則蠡之去越將必出浦陽而入海由海而入松由
松而入湖國語所謂遂乘輕舟而入五湖者是也如以
為松江婁江則松婁者五湖之下流也豈有出松婁而
反入湖者古文具在而學者貿貿究至堅持其説必欲
執三呉水利以註古經夫水利焉能註古經矣
   九江考
[119-6a]
禹貢九江不知所在乆矣其在趙宋以前皆以彭蠡為
九江如班固地理志于廬江尋陽曰禹貢九江在其南
而司馬遷史記有余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之説則以彭
蠡在廬江之南廬山在彭蠡之側故云是以應劭謂廬
江尋陽分𣲖為九而鄭康成則云九江者廬外之尋陽
也雖廬江尋陽舊在江北而其所為九江者則或曰廬南
或曰廬外總之彭蠡焉已矣夫禹貢揚州既有彭蠡既
豬之文而其在荆州又别有九江孔殷之句則彭蠡在
[119-6b]
揚九江在荆分明兩地况禹貢導水于導漢下則曰東
滙澤為彭蠡而于導江下則曰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
北㑹于滙夫江之迤北而㑹于滙者即漢之滙澤而稱
為彭蠡者也先過九江後㑹彭蠡前後秩然況中隔東
陵斷難溷為一水者此後儒之疑所為紛紛而起也苐
原其始誤自秦漢郡國借水為名厯代沿革遂致貿亂
按九江水名原在荆州而秦時名郡相傳在西陵鄿春
之間正荆州境也至漢髙革九江郡而孝武復之于是
[119-7a]
漸移之壽春若所為潯水城者然後有尋陽九江之説
則揚州境矣然而猶在江北也自劉歆謂湖漢九水入
于彭蠡謂之九江而新莽信之因改壽春之九江為延
平郡而以豫章為九江且改豫章之柴桑為九江亭于
是九江之名在江南焉其後東漢九江仍還壽春而晉
改九江為淮南郡至元康之初復設江州名而割揚州
之七郡荆州之三郡以𨽻之方是時其設名江州之義
雖不必專以九江而秦時九江治在鄿春實荆州之境
[119-7b]
晉復設江州之治于江北在鄿春界内他時所稱蘭城
者此即九江蹤蹟之見端而永興以後忽移江州之治
于湓城且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置尋陽郡又置
九江上甲二縣于郡内至隋改郡縣則直改尋陽為九
江郡而于是江南九江雖至今猶不易焉則是九江立
郡原在荆州而或東或南漸移之揚州之境遂以為郡
名水名俱在彭蠡而不知禹貢九江實在荆不在揚也
乃宋儒註經既知其非則宜虚懷考析實求其所在而
[119-8a]
不究根氐不辨沿變務出已臆以妄為慿斷于是有胡
祕監旦晁詹事説之輩創言洞庭即九江以洞庭為荆
州地也乃問其所以為九江者則雜引山海博物水經
地志諸書而究無實據乃據桑氏水經謂洞庭受水有
微澬湘沅澧漣漉沬瀏溈&KR0008諸名合之為九夫微&KR0008
水名有十一以十一名而割其二名以合于九數不可
也即别引地志以為水經所記各有參變惟沅湘澬澧
四水相同而他志所載别有元水漸水辰水叙水酉水
[119-8b]
以合于九數則禹貢九江其上文曰東至于澧夫既以
澧為九江之上流與九江異名别出而復雜澧水于九
江之中則仍是八水並非九數且巴陵之上有三江口
矣其名三江者以大江為西澧江為中湘江為南而皆
㑹子此故有此名則是澧湘二水皆獨行入江可與大
江相等稱此非元辰七水可得比列者况酈氏所註㣲
澬諸水皆先注洞庭而後入于江亦後此之形而非舊
時之水道也且夫地名無臆測者禹貢曰過九江至于
[119-9a]
東陵所為東陵見在也今以洞庭為九江而東陵無有
遂以臆測曰洞庭之東有巴陵焉其西上為夷陵夷陵
者西陵也夷陵為西陵則巴陵自可名東陵此毋論夷
陵在澧水之上與巴陵逺隔未甞相峙不得以東西對
稱而即以巴陵言之今之岳州即古巴陵也在秦楚為
長沙郡地而自漢至梁皆名巴陵惟隋改岳州而至今
因之然而大江在其北洞庭在其南其在北者相隔祗
五里而其在南者則相距數步已耳舊云相去/五十步假使洞
[119-9b]
庭為九江巴陵為東陵則九江即東陵也曰過曰至何
所間别且導江所記較闊于漢其自沱以上道里修阻
不可畢計而自沱以下約五六千里而後至于澧即澧
至洞庭未必果九江舊地而苐以洞庭為九江亦已五
百餘里矣未有九江至東陵纔跬步者夫至者自此而
達之彼也至于者則行之行之而後積漸以及之者也
故自朝至于日中昃則自曉至暮我自南海至于北海
則自南至北若謂左足所經至于右足此在孺子猶嗤
[119-10a]
之而宋人註經其于彭蠡之非九江辨論極析而至此
而皆茫然何也夫天下有明明厯厯顯示其地而人顧
不之察者孔安國云江至荆而分為九則在荆下也江
水至荆下而自分九𣲖故桑氏水經曰九江在長沙下
雋西北夫岳州在秦漢本長沙郡地而岳之巴陵武昌
之崇陽通城皆下雋地也九江在其西北則江水分𣲖
正當在荆州之東岳州之北以迤至于黄蘄之西之間
故張僧監作尋陽記列九江之名有曰申曰烏蚌曰烏
[119-10b]
臼曰嘉靡曰畎曰源曰廩曰提曰菌而樂史寰宇記與
李宗諤九江圖經雖與僧監所記九名相同而曰分流
于江鄂之境則正云荆下岳北鄂陵江口諸地故張湞
九江圖名稍不同曰三里曰五洲曰嘉靡曰烏土曰白
蚌曰白烏曰菌曰沙提曰廪然其曰九江參差隨勢而
分其間有洲或長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于鄂陵終
合于江口則正言大江之自為九𣲖而分之合之故唐
陸徳明曰九江隨水勢而分而杜佑曰是大禹所疏桑
[119-11a]
落洲上下三百餘里皆厯厯可指數者葢即一江而分
之為九如一河之為九河而其後水道變遷溷而為一
亦如九河之仍為一河是不必以播九河與過九江疑
其異文夫播九河者是禹疏之使為九曰此九河者本
禹之導之而播之者也過九江者是大江原分為九而
禹之導江從而過之曰此九江者則禹之導之而過之
者也未分而導之則為播已分而導之則為過又何疑
焉故賈躭九江則又曰江有八洲曰沙曰人曰九江曰
[119-11b]
葛曰象曰烏曰感曰蚌此八洲者曲折而與江為九雖
其言不可盡信然雜九江名于諸洲之中而且連江為
九則亦可騐其九江為一江所分而非别有瀦澤焉斷
可識矣間嘗考之經文又東至于澧過九江夫澧者今
澧州也以澧水從此入江故名其地為澧州此在今荆
州之東岳州之西葢江水自蜀至荆已五千餘里又越
數百里而至澧州則在荆下矣故顔師古曰澧水在荆
州今𨽻岳州境而實與荆近自史記作東至于醴醴澧
[119-12a]
通字而漢儒以醴陵當之誤以澧之源為澧之流是非
澧入江與江水所經之地固無容深辨者乃大江東流
越五百七十里而至岳州即又北流經岳之臨湘而後
至鄂州之界所謂江夏蒲圻者皆鄂州境也然而從岳
至此又五百里矣然而九江在其地則是東至于澧過
九江自至澧之後凡一千餘里而後經九江而過之也
乃經文又曰過九江至于東陵向使九江為洞庭東陵
為巴陵則跬步之内曰過曰至世無此理然而何者為
[119-12b]
東陵曰東陵者廬江之東陵鄉也水經曰東陵在廬江
金菌縣西北而酈氏所注則又曰江水過下雉縣北䢴
水自東陵來注之所謂下雉者即今武昌之興國州也
言江水至鄂而廬江東陵之水則自東來注之則東陵
在廬江明矣故今黄州與麻城黄陂皆漢西陵地而西
陵在黄東陵在廬上下相對名稱厯然此與巴陵之臆
斷為東陵有大異者且自鄂州至東陵凡六百里厯江
州尋陽今改為徳化縣者而後馴至于廬江之東陵則
[119-13a]
道理相去上下相接周齊均等而然後東北而㑹于滙
焉所謂滙即彭蠡也故曰彭蠡之非九江此不待言也
若宋儒傅寅云東陵在荆州今𨽻鄂州則誤以下雉興
國為東陵而妄指之下雉為東陵之水所注非東陵也葢
惟九江在江鄂之間黄蘄之上則秦郡治蘄春晉郡治
蘭城即蘄春界内水名郡名亦得相證即黄州有九江
城在黄梅縣内為九江王黥布所築亦隠隠可考見即
推之宋儒所引楚地記巴陵在九江之間洞庭之淵非
[119-13b]
謂洞庭即九江也言巴陵北負九江南俯洞庭則其地
在兩水間耳亦彼此相脗合自宋儒註經動輙改竄初
辨彭蠡之非九江既謂彭蠡非江漢所滙後且謂東滙
北㑹必經文有誤夫彭蠡之非九江此漢儒之誤非經
誤也彭蠡非江漢所滙則夏時至今水道變遷或非近
今所能測也至于東滙北㑹則漢滙而江㑹之經文秩
然乃以不解經之故而遂欲改經引鄭樵邪説以為東
滙澤為彭蠡與東迤北㑹于滙俱屬衍文而其後元儒
[119-14a]
如吳澄輩阿意承㫖竟改東迤句入導漢東滙澤為彭
蠡句下萬或以東陵九江求之不得始而改九江為洞
庭改東陵為巴陵又既而改敷淺原為廬山改東㑹于
滙為居譙之湖而再求不得勢必并九江東陵而盡刪
之禹貢幾何堪此割剝故予之為此説者非好辨也以
為此固有在焉而非可以臆說斷也臆說者改經之漸

 
[119-14b]
 
 
 
 
 
 
 
 西河集巻一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