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30 西河集-清-毛奇齡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河集巻十八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書五/
   寄閻潛丘古文尚書寃詞書
接讀四書釋地一編又經三年淮上去此不逺而郵寄
甚艱去夏閩客屬一緘寄丘洗馬至今未達昨著喪禮
一書見堯峰文鈔内頗多論辨然無一不誤不止如前
[018-1b]
時所示數則急欲奉質不可得因嘆當世果無一善讀
書者近蠡吾李塨字恕谷康熙/庚午舉人爲李孝慤先生之子其
人學有根柢曽游博陵顔習齋門胸不安有疑義越三
千里來証所學固已度越儕輩矣乃以寓居桐鄉之故
與桐之錢氏作古文尚書真僞之辨列主客來問某向
亦不愜僞古文一説宋人誕妄最叵信及惠教所著古
文尚書疏証後始怏怏謂此事經讀書人道過或不應
謬遂置不復理今就兩家説重爲考訂知古文尚書自
[018-2a]
漢武年出孔壁後凡内府藏弆與民間授受相繼不絶
且歴新都簒殺永嘉變亂亦並無有遺失散亡之事而
梅賾在晉所上者又但是孔傳並非古文經文其在隋
書經籍志開載甚明外此則又無他書可爲藉口則其
裏其底瞭然于人何得有假因就彼所辨而斷以平日
所考証作古文尚書定論四巻其中微及潛丘并敝鄉
姚立方所著攻古文者兼相質難以爲學無兩可祗有
一是苟或所見不謬即當力持其説以爲可定雖自揣
[018-2b]
生平所學百不如潛丘且相於數十年誠不忍以言論
牴牾啟參差之端祗謂聖經是非所繫極大非可以人
情嫌畏謬爲遜讓况潛丘之學萬萬勝予亦必不敢謂
能勝六經大凡有學識人定無我見一聞真是便當自
舍其所非曩者先仲氏觀陳宗伯所藏商彞心疑其贋
而閟不敢言及撤去客有以千金請值者始自悔其誤
而再請觀之然不得矣故先仲氏嘗曰觀古有所失即
悔且不及何况不悔今六經之重不止一鼎古文爲二
[018-3a]
帝三王之書又不止毛詩左氏公穀周禮儀禮禮記諸
經之比向亦惟衛經心切誠恐僞之果足以亂真故任
此無何之言而姑且耐之一經指正即悛除不暇此如
清君側之奸者其稱兵直前以爲君側有奸耳君側無
奸則此兵向君矣而可乎夫聖經無可非而非之詖士
也君側無奸而忽指之爲有奸者讒人也爾乃辨之愈
明來攻者愈急寧以兵向君而必不敢向讒人寧得罪
聖經而必不敢得罪此宋元間非聖毁經之詖士此則
[018-3b]
何解然且研經好學如立方者亦復墨守不下曰各行
所知則生薑真樹生矣某因削去定論名色而改名寃
詞且増四巻爲八巻而再加考訂如孔疏之誣指鄭註
二十三篇爲孔書二十三篇漆書二十四篇爲張霸二
十四篇則當更校其篇數明儒謂安國之卒先于太初
孔氏獻書不及巫蠱則當更考其年月賈逵馬融援僞
學以冒孔學則授受當更清衛宏許慎據僞古文以亂
真古文則字畫當更核然不曰釋寃而曰寃詞以不敢
[018-4a]
釋也吾苐列其寃而世釋之釋不在我也世不肻釋寃
而必欲寃之寃亦不在我也如此則可以告無罪矣拙
著并喪禮十巻統呈掌記外定論原敘數頁一併奉覽
竊謂潛丘所學何處不見原不藉毁經以爲能事且胸
藏該博必有論辨所未及考據所未備以廣我庳隘寃
詞無定潛丘定之何如何如某頓首
   答章宗之問東西房書
接問知于東西房有蓄疑處僕病後全無記憶居平所
[018-4b]
識書欲舉似一句不得又必不能就所按繙閲據禮註
鄭氏謂天子諸侯有東西房大夫士則有東房無西房
此不見經文原是謬註而黄梨洲主其説謂士冠禮冠
者于牖西拜賓而賓即于西序答拜惟無西房故西序
與牖西近有西房則西序在西房之盡相距逺難交拜
矣又昏禮醴婦賛者于西階上北面拜送而婦于牖間
席西東面拜受惟無西房故階得與牖西相當不礙授
受有西房則西階在西房之下婦與賛背面難禮接矣
[018-5a]
推其説則竟以牖間之西西序之東爲西房將廟寢三
間而以楹西之右一間當之此非無西房直無西廟寢
謬之謬矣顧廟制無明文可據但就其所云冠禮推之
似東西房在廟寢三間之外别附一間即爾雅所云有
東西廂曰廟者其近北一半名曰夾室近南一半即謂
之房如冠禮將冠先陳服于房中西墉下此東房也何
也以冠子于阼在東階上也然而曰西墉則房西有墻
矣此一墻與寢堂間隔即爾雅所云東西墻謂之序者
[018-5b]
其在墻西謂之東序在墻東謂之西墉是東序在戸東
而東房則又在東序之東西序在牖西而西房則又在
西序之西與梨洲所言正反也故尚書顧命位次有在
牖間南面者此王朝位也在東序西面則養老燕饗之
位也西序東面則聽政位也乃别有一坐在西夾南面
爲親屬私宴之位則正是西房以其夾一墻故謂之夾
以其有夾故親屬私宴得以掩蔽向使如梨洲所言在
西序東則與牖間南面一位兩坐並抗既非儀法且殿
[018-6a]
堂何地其可以親昵燕私之乎是以下文有𦙍之舞衣
大貝鼖鼓在西房語孔氏謂西坐夾東葢只此一間而
北夾之坐居于正中則南房所列當在東墉此猶之冠
者居東房之中而冠服所陳當在西墉可對証也但予
謂大夫士亦有西房與梨洲所言又反者以喪禮推之
按初喪襲斂奉尸侇于堂則男位尸東女位尸西至殯
于西階則大夫䌈地士埋土皆依西墻爲柩堂西無地
矣故男主位在殯東而女主則不得不入于西房南面
[018-6b]
拜客所謂不下堂者惟君夫人與女賓之尊行者至夫
然後下堂而拜于階下此則大夫士廟制明有西房之
經証也况所証必不止此也
   又答章宗之問吉祭未配書
據問士喪禮吉祭猶未配語按此是&KR0941月易纎服時倘
遇烝嘗禘吉祭則但以新主入祖廟附食而不以妣配
此極明了甬東萬季野謂未配者不以新主配食祖廟
非妣不配考也此是臆説故嘗以問黄梨洲不謂梨洲
[018-7a]
竟是之且云新主雖在廟不以配食是主客言禮皆以
配妣作配食解恐太疎矣從來禮文配字祗訓陪對並
無訓作附食者家語郊祀其祖以配天孝經宗祀文王
以配上帝喪小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皆陪對之義故祖妣稱配以配與妃通周語註所云配
者配先君也此與雜記男子附王父則配女/子附王母則不配釋義俱同若附食名
祔所云合食于祖者並不稱配故此當吉祭尚未配妣
若是配食則卒哭而祔在三月之後即已附祭豈有二
[018-7b]
十七月而禫而猶未祔者若云新主雖在廟仍未配食
則葬後祔廟正爲此廟食耳在廟三年而曽不得食餒
也若何
   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説古文尚書寃詞書
數辱垂訊連接四短札覺心地傝伏入夏來煩紆頃刻
都息生平喜聽人論學至紙上有考辯尤劇聳動老年
不能㑹心目入反不若耳受之快然大致了了舊説太
極圖但據一時所見便爾草草如紀顧諸名言皆超雋
[018-8a]
有餘趣自慚脱漏不能遍舉且有要領俱失處不止于
此明知是圖本于二氏然僅僅以希夷夀涯當之昨見
黄山中洲和尚有太極本于禪宗説其所爲太極圖即
唐僧圭峰之十重圖也中三輪□爲河梨耶識左行爲
□爲覺即圖之左□右行爲□爲不覺即圖之右□此
在陳搏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搏所爲圖一本于道藏
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禪源詮集而總出于參同契是真
賍實據鑿鑿要領今苐知真元品而不知禪源詮集是
[018-8b]
舉䙅失襋究竟脱漏從未讀書原不能盡且又以二氏
忽之此即非真學問人况既論此事而于此事反有闕
豈可耶若根字則過于推求竟忘孟子有根心之文捕
蟬彈雀指出甚快但行世已久不能改矣至若古文尚
書之寃則凡能救正即是聖人之徒况直窮隋志抉致
誤之由尤得要領即所示志文屬讀正闡發苦心何容
置喙但僕舊所讀正亦未嘗差誤者志云永嘉之亂歐
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
[018-9a]
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梅賾始上孔
傳云云初亦疑以並亡伏生傳作句既而思歐陽二夏
侯尚書並無伏生傳在内不得云亡伏生傳且伏生傳
即今尚書大傳也在永嘉亂時並不曽亡又不得云所
亡者是伏生之傳葢歐陽尚書出于歐陽髙爲伏生弟
子和伯之孫自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巻歐陽説義二篇
大小夏侯尚書則一是夏侯勝爲張生所傳夏侯都尉
之族子一是夏侯建即勝從兄子從勝學者大小各有
[018-9b]
夏侯章句二十九巻合五十八巻兼有大小夏侯解故
即訓/詁二十九篇是兩家俱自有傳其所以兩書並名者
以武帝時先立歐陽尚書于學官至孝宣世復立大小
夏侯尚書而分作兩官故並名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其
云並亡以永嘉之亂兩書並亡也志所云今無有傳者
是也若伏生大傳原不曽有章句訓詁如歐陽夏侯等
其言反怪誕惟劉向父子所作五行傳是伏生本法而
向歆襲之然又與經文乖戾不可作尚書之傳故梅氏
[018-10a]
以孔傳上之如此屬讀則始于劉向父子一段方有著
落至于並亡作句恐疑涉今文之亡則明云歐陽夏侯
之尚書學者留意自知之不足慮也僕從來説經極其
審慎必多所考據並不執一以難一故謬處差少但限
于方幅不能博設必俟質難始出之故凡髙明指摘幸
乘僕生前有口時尚可商量一當死後則衆射之的誰
能辨之况古文之寃尤口衆者耶至洛誥命公後文則
公羊封魯一叚僕廣聽錄已載之何日面受率復不備
[018-10b]
   與馮山公論論孟書
每發椷示必益我未備老年終日向暗處行何幸有道
不惜借四壁餘光時相照映祇恨彼此異處良對少耳
昨有客過寄亭劇言海内無讀書人幸研攻八比惟論
孟未荒落餘茫然矣予謂論孟亦何易明白客俯首咄
咄似有不肯其語者然亦不送難竟去因憶往冬大病
時通夜不寐雞唱後呼兄孫論孟子禹之聲章曷云以
追蠡曰以用之者多也然則曷云城門之軌非兩馬之
[018-11a]
力曰以用之者久也予謂以城門一軌而當經涂衆軌
之用正用之者多而曰久何也遂不能答今年春陳緘
菴編修家以母喪請予作題主陪事坐客有問公行子
有子之喪喪子耶抑喪親耶衆俱未應予曰僕亦有一
問滕文以然友反命始定爲三年之喪豈三年喪制定
自孟子耶少頃孝亷馬素菴曰以戰國久不行而今行
之似更定也予曰不然據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
魯先君莫行是周公伯禽不行也吾先君亦莫行是滕
[018-11b]
叔繡亦不行也此明指周初非戰國也然且&KR0689&KR0689曰至
于子之身而反之曰喪祭從先祖一似乎叛朝典亂祖
制者豈狂言乎一堂十二席五十餘人各嘿然如喑者
既而過倪魯玉中翰觀其所著神州古史考載泰山明
堂甚析予曰泰山明堂可解乎以爲巡狩耶則東巡燔
柴不事五室且他岳無有也以爲王者聽政之所則鎬
京共主必每月東幸以聽政于十二堂謬矣謬矣魯玉
亦唯唯後又至其所説孟子述孔子見陽貨事謂大夫
[018-12a]
有賜于士孟子直稱陽貨爲大夫孔子爲士而集註又
從之不置一辨時張叔明在坐但曰權臣以大夫自居
而此苐因之以重其罪則世無稱新莽桓溫爲帝而謂
之罪者且貨在當時並未敢以非禮自居彼方納改玉
之請正僖閔之逆往往借禮法以助跋扈况大夫士相
見承摯餽問自有定禮若果非大夫則夫子何難以非
禮拒之觀記稱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則亦非苟爲
依違肯無端而拜其門者乃夫子亦竟以大夫禮事貨
[018-12b]
而孟子則直據其禮而明稱之此在孔安國馬融包咸
註論語趙岐註孟子皆若視爲固然事而並不註及此
是何説最後有問予三家之堂者予苐出大小宗通繹
示之便㸃首去然註疏集註亦全不能解據論語一稱
季氏一稱三家之堂似分似合原不可訓夫三家者仲
叔季也三家同僣不得獨坐季氏若僣在季氏則季僣
已耳兩家又安得並受惡名且三家之祖非他爲仲慶
父爲叔牙爲季友也兩祖以弑逆不得其死此在祭典
[018-13a]
不得立昭穆之尸食昭穆之牲而公然用天子禮樂世
無此理且兩祖之死皆季友一人所爲季文季武何人
肯以成季與共仲僖叔並坐而擬三天子亦必無之事
又且大夫兄弟皆各有廟孟叔季三孫俱魯國正卿豈
有三祖三大夫共一廟者然則三家之堂究竟何解若
其餘無解之語櫛比皆是予苐就其已質者重質左右
嘗在道南書院説論語大旨有以子貢問士子路問成
人兩章送難者謂夫子重才而輕德重有爲而輕有守
[018-13b]
使不辱命與小才節文似不得與孝弟言行斷義利死
患難忠臣信友同類並稱而乃反超而上之斯已過矣
然且以言行信果爲小人以正誼明道節概赫然六行
五品無少闕者爲今之成人不惟降之又從而鄙夷之
若是者何也學者不體㑹聖人立教精意妄執臆見甚
至以行已有恥與節文禮樂鋪張盛大以壓勝之夫行
已不過躬行耳有恥不過四端之一禮樂不過六藝之
兩耳夫子本舉春秋極猥璅者爲人士榜樣而學者必
[018-14a]
欲張大而壓勝之則亦小人之腹矣且此中自有一定
意旨試以是兩章合之兩論二十篇與孟子與大學中
庸一一比觀其爲學輕重定有明証不于此之求而聖
賢意㫖但以不求甚解四字置之可乎凡此諸條皆淺
近道理在童子學堂挾兎園册時都皆知得而老老大
大反不能了况大易春秋迷山霧海自兩漢迄今歴二
千餘年皆臆猜卜度如説夢話何時得白即僕在門者
不乏名下每恐老死欲擇一二可傳喪祭二禮并五聲
[018-14b]
六律者而必不可得嗟乎已矣因于裁復之餘附及璅
璅以爲眞讀書人當亦必有念及者何如不具
   與朱鹿田孝亷論論孟書
向以論孟數條索馮山公解去遲久未答即以其説間
語所識亦多不能了故僕解六經謂自漢迄今從來誤
解者十居其九自漢迄今從來不解者十居其一但彼
亦不自知其不解也及偶一提醒輒目釘口塞數日不
能答即一論孟而治八比者仍在夢夢則八比何用矣
[018-15a]
昨座客謂三家之堂不是一個廟是各一個廟説見/前篇
不特無據抑且無理諸書未有言異廟者此無據也同
廟則成季一家尚可行僭若異廟則慶父弑君時哀姜
與聞尚殺之于齊主不袝廟至僖公八年已歴三禘而
始有致廟之文見于春秋豈有仲慶叔牙得專廟僭天
子禮考不惟魯人不肯季氏亦不肯也若慶父之子公
孫敖者則又得罪奔莒請歸請葬尚不許豈許專廟倘
又降此則將以天子禮祀孟獻子莊子誣罔極矣若謂
[018-15b]
魯先君不行三年喪是近代先君不是周公伯禽説見/前篇
此本髙頭講章之言魯自春秋至戰國無不行三年喪
者僖公三十三年薨文公二年納幣相距再期猶然以
喪娶&KR1018之成公三年喪畢然後朝晉晉叔向譏昭公有
三年之喪而無一日之慼何嘗不行且本文明曰喪祭
從先祖先祖者始祖非近代祖也若樊遲請學稼即禾
中孫肖夫菰城江岷源輩亦驚顧無一言此實不可解
者遲既非沮溺甘于石隱亦定非眞欲霑體塗足作農
[018-16a]
人者若以爲粗鄙則應告之以詩書禮樂之文以爲璅
屑則當啓之以大經大法治已治人之道乃徒以君民
相感爲言已難通矣且其申言叠喚一似遲欲招徠天
下之民而不可得者豈聖人之言而全然如大霧至于
如是試問焉用稼用字何解至子使漆雕開仕則但云
可以仕夫可以仕則必如雍也可使南面明下可字豈
有可仕而記者妄云子使仕者是使求仕也求仕不可
也至若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則無違正對孝字即論
[018-16b]
語幾諫章所云不違中庸哀公章所云順乎親者此下
原不得増加一字乃以恐涉從親之令必増數字則無
違于理理不是禮然字音相同又不得曰前所言是條
理之理今所言是禮樂之禮究竟無違二字在爾時作
何口語作何解説至于宗國魯先君謂宗聖人之國聖
人指誰誰宗之宗周公耶抑宗孔子耶若城門之軌兩
馬之力則車多四馬所云乘馬也乃欲張大其力而反
减二馬何解凡此數條請一一告我候命不俟
[018-17a]
   復與朱鹿田孝廉論論孟書
接札驚躍所訊甫一昔而論孟六條捷應如響此在名
下有學者每遲遲未復復亦不必得而一昔了然少年
既夙悟又且多學此天生異才使千聖絶學于斯大顯
北有李恕谷南有朱鹿田德不孤矣昨貽札後客有投
予考文者其中有兩考題不能解一是縣季考題冉有
與之粟五秉以爲夫子之粟與則夫子設教闕門並無
公廪安得有宰財用之人可强請支給且可任意出入
[018-17b]
者以爲冉子私粟與則夫子止與十六斗而冉子竟五
十倍之與之八百斗是冉子未仕已自富于周公無是
理矣且冉子不得私與粟也欲私與則不必請既請而
再請則雖欲私與亦不得多衒富耶市惠耶抑矯夫子
之吝耶此其所失將不止周急繼富一節爲可議也此
非夫子之書也一是新學使考題秋陽以暴之夫道德
無言潔白者惟行誼分清濁别有是名故夫子稱丈人
欲潔其身孟子稱西子蒙不潔又稱狷者爲不屑不潔
[018-18a]
之士司馬遷稱屈原其志潔大抵獨行自好者始有髙
潔之目此非聖德也况白則從來無擬及者惟夫子自
云不曰白乎湼而不淄祗以不爲物汚與屈原傳之皭
然泥而不滓正同仍是髙潔意曽子擬夫子反不若子
貢之如天如日宰我之超堯越舜而僅云潔白非其㫖
矣况潔白二字曽見之詩序白華孝子之潔白此但以
物言並不以德言也予因大爲憤懣更從架上别覓時
所投考文則更有可駭嘆者如有父兄在題據問聞斯
[018-18b]
行諸則必是義理矣何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皆從義
理解也且必是可行不待審别者矣何則以下文聞斯
行諸可以聞斯行之也若然則天下有聞義理而必禀
父兄而後行者乎曽子聞一貫必請曽晳仲弓聞不欲
勿施必請之騂剛之所生此是笑話乃講師不通謂父
兄長老之稱則諺云要好問三老以作事言學問無是
也縱曰欲抑其勇行則但告之以徐徐已耳安得以長
老壓之學問非長老所得主也又有夫子爲衛君乎豈
[018-19a]
有聖人助拒父者解者曰衛人助公輒故疑夫子亦助
之夫君民相助理所應有夫子非是也且衛人助君與
夫子助衛君當必有實跡有實據非可泛然讀過便撇
却也至于雖周亦助與盍徹乎諸題則在僕亦踟躕不
得决集註初以通力合作計畝均分爲徹法既又以鄉
遂用貢都鄙用助爲徹法此于徹法原不曽有定説乃
又加之以雨公及私一詩在通力計畝並無公私而在
都鄙用助則助在徹中此正是徹法安得又有雖周亦
[018-19b]
助之解此非夢書乎若年饑盍徹是以庶士而受國君
之下詢此老實經濟足則真足與則真與反覆急决本
明白救饑之法而解者以君民一體混塞之則儒者真
廢物矣凡此皆藉即爲剖發無所隱晦即冬日飲湯夏
日飲水耆秦炙耆吾炙凡兩可仁義兩可内外者亦須
一爲斷定葢八比遵功令必須照集註敷衍此大不得
已之事故偶以考文訊及謂八比有礙經學經學並不
礙八比今且解經而已又别有訊者論語兩子畏于匡
[018-20a]
從不知在何地即漢宋儒者皆不能註間嘗與學者論
及亦一閧而散或謂是宋地孔安國據莊子謂孔子如
宋游匡遇匡人之難或謂是衛地史記夫子去衛將適
陳然尚未出境故使從者爲甯氏臣于衛以解此難以
匡衛邑也或謂是魯地魯原有匡邑舊稱句須爲匡宰
者家語陽貨曽暴匡而子貌類虎故見圍則魯地矣不
然虎與衛風馬不及何由得暴然則在衛固可疑而在
魯則又與去衛過匡去匡過蒲蹤跡不合若在宋則直
[018-20b]
以桓魋之難誤匡人矣是夫子一遘難所在尚不能暁
何可併及
   答李恕谷問琴絃正變書
來問琴七絃舊作五聲與少宮少商不及二變然亦有
二六爲變宮徴者則以一絃爲宮二絃即變宮五絃爲
徴六絃即變徴因以五小間作五清四大間作四清亦
無不可第五聲合二變當有二戾聲故謂之變今七絃
調和無戾聲也且其所爲調和者則先以四五大小間
[018-21a]
安排七聲夫清聲爲正聲之應必先有正而後有清今
七聲藉大小間而調則大小間爲七聲之所自來而謂
大小間是七聲之應似乎難通况正清四清皆有限數
今以七六五四三作正聲者爲五小間七六五四作正
聲者爲四小間然亦有一二三四五正聲爲五小間一
一三四正聲爲四小間者則七絃内外皆可相應誰正
誰清此恐非四五所得限矣故舊有七絃爲七律十三
徽爲十二律之説皆按之不合不如任其自然隨聲正
[018-21b]
變爲得當葢絲屬人聲不可爲準古伶倫伐竹定聲必
以管爲之故十二管即是十二律他器皆無有也曽在
福州平遠臺飲次有清客善彈使之倚聲遂以明代郊
祀樂郊壇酹酒獻重𤣥句用南音法曲彈之其人信手
散彈四四五三七四三便已成句使彈北曲新水令即
須用左手作按捺聲矣然則七絃正聲原無七音稍矯
强便不是耳
   答施愚山侍講問公山弗擾書
[018-22a]
接問佛肸公山二事不得確據佛肸雖見史記然亦只
就論語申言之若公山弗擾則與春秋傳全不合即家
語史記俱多牴牾此原是一疑案故前儒亦有謂此是
瑯琊膠東所受齊論而雜入之魯論中者然宋洪氏又
祗以季氏十四章作齊論而陽貨篇不之及僕嘗與先
仲兄校論深嘆孔安國舊註極其斟酌而朱氏襲其文
祗改得一句便是不妥今足下欲依史記而又疑朱註
共執桓子四字謂從史記致誤則兩失之矣朱註此四
[018-22b]
字不襲史記者孔註弗擾爲季氏宰與陽虎共執桓子
而召孔子朱氏全襲其文而改而召孔子四字爲據邑
以畔不知共執桓子四字雖可疑而尚有解至據邑以
畔則無可解者考虎執桓子在定五年傳但曰陽虎囚
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並無公山不狃共事
然尚可解者以虎之囚桓子爲逐仲梁氏而仲梁之見
逐實公山氏使之則囚桓逐懷皆公山氏所爲左氏作
傳全得晉楚二策書而于魯策書反失全册故一往多
[018-23a]
混詞此混詞也若據邑以畔則在定十二年墮費時經
書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然後費宰公山不狃據
費以畔是時夫子已爲司冦親命魯大夫申句須樂頎
伐不狃逐之奔齊而仲由則又身在帥師墮費中焉得
有召夫子與子路不悦之事此真夢語也故孔安國但
據定五年執桓子事在夫子未仕以前其于以費畔則
不過以費宰畔而不必據邑葢既執桓子則共事亦畔
共謀亦畔不必據邑始是畔也惟不據邑故一釋桓子
[018-23b]
便可挾公同盟陽虎公山皆得仍居故位以俟再舉若
是據邑則一敗而即當出奔焉有五年至十二年相距
七載尚得安然在費者是改此四字不惟經乖抑且事
舛論語與春秋傳諸書皆棼然也至若謂史記可據則
更不然史記以定八年蒲圃謀弑誤作定五年囚季之
役云執桓子而桓子詐之得脱已是悖謬乃竟造一畔
費事在陽虎奔齊歸寶玉大弓之後則與五年之囚季
八年之順祀十二年之墮費並相牴牾且此時爲定九
[018-24a]
年而十年之夏夫子已作司冦即有㑹夾谷之事然且
十年以前先爲中都宰一年而後由司空而進司寇則
在定九年夫子已仕魯而猶召夫子謬又謬矣凡此皆
就夙所見而附復若此至考靖難事及傳稿較正另俟
陪乗再請未備不又
   復陸雅坪編修問降一等書
連以乞疾減面致同館不諒競傳予于鄉黨篇有異義
而其言不實每思洒暴不可得今幸明問辱及正可藉
[018-24b]
此一匄審察惟恐簡幅不足因取他紙碌續以憑曲鑒
日與髙遺山從
中左歸遺山對
殿陛謂禮文階級次第當從上數下上是一下是盡鄉
黨降一等註曰等者階之級也當曰一等階之第一級
也没階註曰没盡也當曰没階階之盡等也此在前儒
禮註原有之謂士冠禮受冠法一加降一等三加降三
等以至于地皆自上數下因以爲言殊不知此非定限
[018-25a]
鄉射禮主人升一等賓然後升公食大夫禮授食者升
一等而後賓降等而受之則又皆從下數上觀士冠禮
再加降二等時亦有云授冠者升一等則降是一等升
亦是一等大抵下階則上一上階則下一無常稱也盡
階亦然自上而降則在地爲盡論語没階是也若自下
而升則在堂爲盡燕禮君饗樂工則笙人升階盡等不
升堂而受爵是也特予謂降階一等是殿陛相接尊卑
相禪中外相通一大儀位故論語于降階處著此位次
[018-25b]
其言頗不謬而聞者笑之且有展轉傳問必以盡等進
言詞陳誥誡爲大非禮者夫䦨階邋級與堂上人通呼
吸巳屬怪事而况限之在降階一等之地此非至愚亦
必不信而不謂禮文則實有此嘗讀鄉射禮卒射則釋
獲代相必升階盡等不上堂而告于一等之間初亦疑
之以爲相距止一級何難登堂而搶呼階次以取倍戾
既而讀既夕禮啓期則祝者亦升階盡等不升堂而告
又既而讀曽子問吿世子生聘禮君薨告使者歸無不
[018-26a]
升自西階盡等不升堂而告則是降等之地直進告之
位愚人之腹必不可以度聖賢之心然且更有異者史
記世家載夫子夾谷之㑹是時在壇坫不在殿陛也乃
當齊人奏夷樂時夫子歴階而登不盡一等而言其後
奏宫中之樂夫子又歴階而登不盡一等而言是豈司
冦官卑不敢上堂耶抑亦兩君在階間進告者必竚此
耶然則門屏階等各有儀位論語之記一出一入正復
于此地著一位次與入門過位升堂復位標作五次非
[018-26b]
汎汎升降可比此非略知禮意者必不能爲此言而愚
山其年亦復以此爲齟齬真不解也若夫行禮儀位則
冠禮之降一等而受冠燕禮之降一等而行酳大射禮
之降一等而媵爵公食禮之降一等而辭幣授錦喪大
記之降一等而受汲受瀋祗此尺級間而行禮要㑹必
集于此所謂説禮到是處反似非禮此須藉小暇口謂
更悉若等級之辨則諸侯之堂七尺一尺便是一等其
階七等此不俟通經人俱得知者設有異趣幸更裁示
[018-27a]
勿吝
 
 
 
 
 
 
 
[018-27b]
 
 
 
 
 
 
 
 西河集巻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