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29 正蒙初義-清-王植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正䝉初義卷四
            邳州知州王植撰
  神化篇第四
 補訓此以神化名篇首言天道之神化至氣有陰陽
 節乃合在人者言之以下多言人之神化雜引易中
 庸論語孟子之説以暢發其旨
  愚按此篇凡三十節自首節以下九節皆明神化
[004-1b]
  之理神化者天之良能以下六節多言大與化見
  幾則義明以下五節多言窮神知化惟神為能變
  化以下五節多言神與易狥物䘮心以下四節多
  言存神過化末節作總結細分之則其曰窮神知
  化曰神無方易無體曰過化存神皆神化合言者
  也曰鼔舞盡神曰知幾其神曰精義入神曰聖不
  可知謂神與谷神不死皆言神也曰化而裁之曰
  變則化至誠為能化曰大而化之皆言化也引用
[004-2a]
  多與本旨弗類而經傳所言神化之理大都具是
  矣觀其言經正言無我而篇末以反經敦化結之
  談理雖極微妙用功仍以平實為主○内精義入
  神事豫吾内一節朱子入近思錄論學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徵引易下傳之五章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補訓首節提出神化為一篇之綱意重神化不重氣
 即氣以見神化也○易云窮神知化神與化一而二
[004-2b]
 二而一者也神者天德也化者天道也德其體也道
 其用也總之一於氣而已化不離氣神不離化皆不
 外於陰陽也
 集解神所以主張萬化而運於無形者自其微而言
 故曰天德又曰體化即此理之發而流行升降變化
 羣動而不已者就造化之迹上言故曰天道又曰用
 用所以發其體而體即寓於用之中如日月寒暑之
 往來草木之榮枯人物之生死皆氣之化而道之所
[004-3a]
 在也道固氣矣而即此是神也神又豈外於氣哉故
 曰一於氣
  愚按神與化皆在首篇太和中皆太虚之第二層
  也宋子鋭臣云首末二篇性與神對則性為體神
  為用此篇神與化對則神為體化為用湏於無層
  次中分出層次㸔
神無方易無體大且一而已耳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神無方而易無體
[004-3b]
 發明朱子曰神便是在陰的又忽然在陽在陽的又
 忽然在陰易便是或為陽或為陰交錯代換而不可
 以形體拘也易説曰神易雖一事方體雖一義以其
 不測故言無方以其生生故言無體然則易近於化
 補訓或以易屬大神屬一語氣不合當是神易皆大
 而又合一也
  愚按此節大意釋易傳之文以明神化之非有二
  也○上文一於氣之一乃虚活字猶云皆不外於
[004-4a]
  氣此節一是實字謂神與化大而無外且合一而
  不測也舊説謂即一於氣之一未是○趙子彤元
  云大而天地鬼神風雷雨露小而名物象數日用
  飲食莫非神化所為故曰大神即化之體化即神
  之用神即化之微者化即神之顯者體用一原顯
  微無間故曰一
虚明照鑑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
無間也
[004-4b]
 大全明一作靜
 徵引易上傳之十章無遠近幽深遂知來物十一章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補訓此以神該化也神之明是神神之充塞無間即
 是化利用出入用字只作以字㸔○虚明無不照鑒
 乃神之明也體也無論遠近幽深之處利以出利以
 入乃神之充塞而無間礙也用也化豈外於是哉
 補注此與前篇凡氣清則通章之意畧同
[004-5a]
  愚按虚明照鑒只形容一清字意首篇所謂清通
  而不可象所謂太虚為清無碍故神者也執着一
  物説不得
天下之動神鼔之也辭不鼔舞則不足以盡神
 徵引易上傳之二章鼔之舞之以盡神又云鼔天下
 之動者存乎辭
 集解辭狀神之言也如曰陰陽不測曰鼔萬物而不
 與聖人同憂曰神妙萬物曰無為而無所不為無在
[004-5b]
 而無乎不在凡此類皆鼓舞之辭也不如是不足以
 盡神之狀也
  愚按此節大意言神而併及狀神之辭也上二句
  言神下二句乃言狀神之辭○辭不鼔舞猶後所
  謂緩辭不足以盡神也狀神之辭亦大概言補注
  專言設卦繋辭未是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自注神/示者歸
之始歸往/者來之終
[004-6a]
 徵引易下傳之五章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周禮大
 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
 朱子曰説文示字以有所示為義故視字從示天之
 氣生而不息故曰神地之氣顯然示人故曰示一説
 一而大謂之天二而小謂之地二而小即示字也天
 曰神地曰示者蓋其氣未嘗或息也人鬼則其氣有
 所歸矣
 補訓鬼神乃神化之一端猶中庸言鬼神為德而及
[004-6b]
 祭祀之鬼神也○往則屈來則伸上言鬼神下分天
 地人天神地示皆神而人為鬼然三者各有往來屈
 伸不必拘定天地伸而人屈
  愚按玩自注則天神地示來與伸之義多人鬼往
  與屈之義多歸往即鬼之謂也
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
神化為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
 朱子曰神自是急底物事緩辭如何形容之如陰陽
[004-7a]
 不測之謂神神無方易無體皆是急辭化是漸漸而
 化若急辭以形容之則不可
 補訓上云辭不鼔舞不足以盡神因又推衍其義神
 為不測要極力形容化為難知要曲為形容○形而
 上之神化固無象可見然得其辭斯得其彷彿之象
 矣言神宜用急辭蓋神為不測緩而不急則不足以
 盡神言化宜用緩辭蓋化為難知急而不緩則不足
 以體化未易形容若此愈知神化之妙矣
[004-7b]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知
義用利則神化之事備矣德盛者窮神則知不足道知
化則義不足云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
氣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
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
無不通也所謂氣也者非特其蒸鬱凝聚接於目而後
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耳然
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世人取釋
[004-8a]
氏銷礙入空學者舎惡趨善以為化此直可為始學遣
累者薄乎云爾豈天道神化所同語也哉
 徵引易下傳之五章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又云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六章陰陽合德
 説卦之七章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艮止也
 朱子曰神化二字雖程子説得亦不甚分明惟是横
 渠推出來曰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又曰一
 故神兩在故不測兩在者或在陰或在陽在陰時全
[004-8b]
 體都是陰在陽時全體都是陽化是逐一挨將去底
 一日復一日一月復一月節節挨將去便成一年這
 是化○問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
 曰且如天地日月若無這氣何以撑住得成這象象
 無晦明何以别其為晝夜無寒暑何以别其為冬夏
 發明化有節次故曰推行有漸神無定在故曰合一
 不測義者宜也於此為宜於彼不宜無定形而有定
 理者也知者將此理貫穿心中可以待用神之事也
[004-9a]
 以義制用任他千變萬化改頭換面出來信手應副
 如利刀快劍相似故曰利用化之事也義字撘在知
 上又撘在用上此不過大人之事可以思勉力至者
 德盛即由知義利用而造其極也窮神是窮盡神妙
 處不思而得故曰知不足道知化則屈伸通變由義
 而行非行義也故以義利用不足云天之化日月寒
 暑往來一陰陽之運而已人之化進退存亡得䘮一
 順時消息而已德合陰陽即能順時者也陽健陰順
[004-9b]
 陽動則陰止陰動則陽止充塞無間浩然者也虚明
 照鑒湛然者也此皆氣之可以得名而得象者若非
 健順動止之氣何所指以為象非氣之可象何所指
 以為時此正見神化一於氣而已之意銷礙舎惡亦
 是化之一事但天道神化無方無體此何足以語之
 補訓張子本易以為言知義即精義利用即利用安
 身之利用德之盛者更進一層此神化就人事言非
 謂知陰陽神化健順動止亦借用易語而意不同銷
[004-10a]
 礙舎惡皆遣累意薄猶畧也畧知有化意也
 補注天之化也以下不言神者蓋神隱於中化見於
 外而天人之所以化即所謂神也
 集釋蒸鬱者氣之始凝聚者氣之成蒸鬱凝聚氣之
 粗者浩然湛然氣之清者浩極其大湛極其清
  愚按此節大意又以天之神化與人之神化並言
  也神化一於氣已見首節此又以時字配之○語
  意云夫氣有陰有陽陰陽之推行有漸即為化陰
[004-10b]
  陽之合一不測即為神天道固如是也其在人也
  能知義以利用則神化之事可備於身矣然非其
  至也至於德之盛者能窮神則知義之知不足道
  能知化則利用之義不足云矣即此可見天有化
  人亦有化天之化也運諸氣以為流行人之化也
  順夫時以為變化天非氣人非時則化之名於何
  有化之實於何施乎考之於古如中庸云至誠為
  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所謂化者皆以其人之德
[004-11a]
  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也豈非順夫時之
  謂歟若所謂氣也者非特其蒸鬱而凝聚有形象
  之接於目而後知之苟其健順動止有浩然湛然
  之可言者皆象之可為指示者耳然則氣之可見
  者即為象象若非氣指何者為象象之流行者即
  為時時若非象又指何者為時信乎天之化運諸
  氣也世人但取釋氏之銷礙入空學者之舎惡趨
  善以為化此只可為始學遣去物累者淺乎言化
[004-11b]
  之義云爾豈可與天道之神化同日而語哉苟知
  化之妙則神不外是而推行合一之理可識矣○
  首三句言天道之神化其在人也以下六句言人
  之窮神知化天之化也二句又為下半節之綱中
  庸以下正明順夫時意德合陰陽天地同流則順
  時之實也氣也者以下明運諸氣意象與時只是
  發明氣字非有兩意時若非象指何為時二時字
  以天言與上言人之順時者頗異諸家有與上時
[004-12a]
  字牽合者反難安頓銷礙入空猶言由有入無即
  氷銷雪化之化言之出於釋氏者也舎惡趨善即
  變化氣質之化學者所恒言也此特以人之淺乎
  言化者形容神化之化非為辨聖人學者之深淺
  與聖學異端之邪正也舊以闢異端為説亦非本
  意○節首三句易窮神知化節本義採入
變則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謂之變以著顯微也谷
神不死故能微顯而不揜
[004-12b]
 徵引易上傳之二章化而裁之謂之變 老子谷神
 不死
 發明此言化本於神即後章惟神為能變化之意○
 變則化變是化之漸化是變之成如昨日是夏今日
 立秋為變到那全然天凉無一些熱為化變粗化精
 也化而裁之謂之變則化又是漸如正月一日漸漸
 化至三十日至二月一日則是正月變為二月矣化
 微變著也顯微謂顯其微也下云微顯則即中庸微
[004-13a]
 之顯也不死謂造化屈伸古今不息
 髙注變有形化無迹故曰由粗入精化而裁之者如
 一歲之化裁作四時之變以變顯化也皆神之所為
 故至微至顯昭著而不可揜谷神即虚空之神前言
 谷神有限此又借谷神以明神也
  愚按此通以天之神化言引中庸語難拘本旨末
  句微當兼上精與微顯當兼上粗與顯
鬼神常不死故誠不可揜人有是心在隱微必乘間而
[004-13b]
見故君子雖處幽獨防亦不懈
 徵引老子成象篇谷神不死
 張子經學理窟氣質篇學者有息時一如木偶人撁
 搐則動舎之則息一日而萬生萬死學者有息時亦
 與死無異是心死也身雖生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
 矣學者本以道為生道息則死也終是偽物當以木
 偶人為警以自戒
 華注誠不可揜在天地與在人心一而已矣故慎獨
[004-14a]
 所以立神化之本
  愚按此節大意即鬼神之不死而勉人以慎獨鬼
  神亦神化之義感而遂通即人心之神也○語意
  云凡物有息則死矣鬼神虚明昭著無一息之停
  而不死故其屈伸往來之實理顯然而不可掩也
  人有是心雖寂然不動然感之即通觸之即覺在
  隱微必乘間而見是人心與鬼神同一不死也故
  君子雖處幽獨必戒慎恐懼而防維不懈蓋恐其
[004-14b]
  或息而遠於天道之神焉耳○此節舊説皆誤惟
  予友宋子鋭臣之説得之宋云此節自重不死字
  鬼神惟無一息之停故誠不可揜人有是心在隱
  微必乘間而見是言心之自然原與鬼神同其不
  死但一息有懈則死矣君子不懈所以求合於鬼
  神之不死也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然後能窮神
知化
[004-15a]
 徵引易乾卦文言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補訓此節以神化説起而意重在窮神知化○易是
 言大人有天德而居天位張子只重天德上
 集解神化者天道自然之妙非人思勉之所能及故
 必大而位天德德盛仁熟而化焉然後能窮神知化
 與天合一
 華注位天德者雖人能而實無異於天之良能也故
 能窮神知化
[004-15b]
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易謂窮神知化
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補訓大而化與知化之化不同然其理一也化不可
 為在乎熟窮神知化在乎德盛仁熟其理亦一也上
 下相形只是一意化是不可用力處徐以聽其自至
 故在熟
 張注窮字知字是到頭語不是工夫字面下一熟字
 正是張子引人塗轍處非空懸一至髙之帘使人得
[004-16a]
 假借為絶學之説以荒之也
  愚按自此以下十節大意皆明化不可為神不可
  知之意此引易以証孟子見學之在熟也○語意
  云孟子言大而化之夫大可以人力為也大而化
  不可以人力為也在於熟而已不觀易之言窮神
  知化者乎易言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致之非
  智力所能强也不至於熟而言化不亦異乎易之
  所謂哉○首三句孟子大而化之節朱注採入
[004-16b]
大而化之能不勉而大也不已而天則不測而神矣
 補訓此融㑹孟子大而化聖不可知二句意不測即
 聖不可知之意○大而化之者非徒大也能不勉而
 大也如是不已而純乎天德則不測其妙而神矣蓋
 神乃化之所致也
先後天而不違順至理以推行知無不合也雖然得聖
人之任者皆可勉而至猶不害於未化耳大幾聖矣化
則位乎天德矣
[004-17a]
 徵引易乾卦文言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
 天時
 補訓此言大與聖之分上言神此言聖聖神一也皆
 化之所為○易云大人先後天而不違所以不違者
 蓋天者理而已大人惟順理以推行故知其無不合
 也何違之有雖然能得聖人之任者皆可勉力而至
 於不違之地而猶不免於未化耳大而未化僅幾於
 聖若化則位乎天德而聖矣此大與聖之分也○合
[004-17b]
 即不違得聖之任只是能以聖人為己任不必指伊
 尹説不害猶云不免易言大人張子以為未化亦是
 斷章取義位天德只是造到有天德地位
大則不驕化則不吝
 程子語錄問大則不驕化則不吝二語如何曰若以
 大而化之解此則未是然大則不驕此句却有意思
 只為小便驕也化煞髙不吝不足以言之
 補訓此申明大化之意而借論語驕吝以明之
[004-18a]
 華注不驕者志氣已極深靜然猶有意不吝則過化
 存神無所留滯全無心矣驕吝字俱要㸔得細
無我而後大大成性而後聖聖位天德不可致知謂神
故神也者聖而不可知
 徵引易上傳之七章成性存存本義成性本成之性
 也
 補注無我私意盡去也成性天理渾然也聖位天德
 與天合德也
[004-18b]
 發明羅翰曰大是箇生聖人聖是箇熟大人
 補訓無我而後成性成性即位天德成性即化也
  愚按此節大意明大聖神之義而以論孟易辭發
  之也玩末句意重在神○大成性猶程子所謂習
  與性成自然而然若出天性也集解謂復性之本
  體未是
見幾則義明動而不括則用利屈伸順理則身安而德
滋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
[004-19a]
致耳
 徵引易下傳之五章君子見幾而作又云動而不括
 本義括結礙也又云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又云利用
 安身以崇德也又云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補訓此推論聖神之事借易為説非專釋易雜引易
 辭錯綜為説亦與易本旨不同
 集釋見幾則義明以下進德之事也窮神知化與天
 為一成德之事也
[004-19b]
  愚按見幾也動而不括也屈伸順理也皆取變通
  不滯之義與神化意合皆所謂德也積而至於德
  之盛則窮神知化與天為一矣
精義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
致養吾内也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
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徵引易辭見氣有陰陽節
 朱子曰精熟義理而造於神事素定於内而乃所以
[004-20a]
 求利乎外也通達其用而身得其安素利乎外而乃
 所以致養其内也蓋内外相應之理○入神是入至
 於微妙處此却似向内做工夫非是作用於外然乃
 所以致用於外也故嘗謂門人曰吾學既得於心則
 修其辭命辭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精
 義入神者豫而已横渠可謂精義入神
 補注此與上章同意
 補訓上數句乃崇德之事神化乃崇德而外此與易
[004-20b]
 本旨不甚相遠豫與素同意未或致知只是未之或
 知意
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焉可也存虚明
久至德順變化達時中仁之至義之盡也知微知彰不
舎而繼其善然後可以成之性矣
 徵引易下傳之五章君子知微知彰上傳之五章繼
 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補注此又明神化之義○童氏發微曰陰陽不測故
[004-21a]
 不可致思推行有漸故不可助長愚謂存虚明久至
 德所以存神仁之至也順變化達時中所以順化義
 之盡也微謂神之妙章謂化之著
 補訓所謂神者不可强致其思存其理於心可也所
 謂化者不可助之使長順以俟之可也能存虚明之
 心以久於至德順變化之宜以達於時中斯為仁之
 至義之盡也既知其微又知其彰如是不已而能繼
 其善然後可云成之者性矣○存仁微屬神一邊順
[004-21b]
 義彰屬化一邊繼善成性總承易知微知彰以知幾
 言繼善成性以陰陽之始生人物言張子借用其語
 與易本旨不同
  愚按神不可致思四句為一層皆所謂善也存虚
  明六句又為一層所謂成性也存虚明即存神前
  節云虚明照鑒神之明也順變化即順化前節云
  變則化由粗入精也補注於存虚明二句外另補
  神化非是存神而久於至德即仁之至仁為體故
[004-22a]
  屬之神順化而達乎時中即義之盡義為用故屬
  之化知微彰而存神順化在大人以下可能繼其
  善而至於仁至義盡則非聖神不能也成之性一
  作成人性當以之字為正蓋用易成語而意不同
  耳
聖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則不可得而知之
 發明良者自然之謂天德良能謂造位天德者自然
 之能非由致思助長也
[004-22b]
  愚按此節大意釋孟子以明聖人之神也○此不
  可知與前不可致知皆以人言舊説以聖人不思
  勉為立心求之之解故華注疑而知之三字為衍
  文終覺未安大心篇所用自别是一説也
聖不可知謂神莊生繆妄又謂有神人焉
 徵引莊子逍遥遊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
 補訓承上而言聖神之非二
 集釋孟子所言神化至誠之聖莊子所言虚無怪誕
[004-23a]
 之神
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
其必知神之為也
 徵引易上傳之九章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
 乎下傳之一章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補訓引易見神之能化也○凡天下之動皆神之所
 為是有以一之也
 髙注神妙萬物故曰一天下之動變化皆神也故知
[004-23b]
 變化之道則必知神
 張注學至於可與權則知變化之道矣
見易則神其幾矣
 補注此承上章之意而言
 集解易即化也神化合一故見易則神其幾
 補訓幾訓近主知説
知幾其神由經正以貫之則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幾者
象見而未形也形則渉乎明不待神而後知也吉之先
[004-24a]
見云者順性命則所先皆吉也
 徵引易豫二爻介於石不終日貞吉繫辭下傳之五
 章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
 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
 矣本義漢書吉之之間有㐫字説卦之二章聖人之
 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補訓易云知幾其神乎所以然者由其於經常之理
 守之而得其正以之貫萬事皆能見幾而趨避之寧
[004-24b]
 用終日斷乎其可識矣幾者雖有其象而未見其形
 必神乃知之若形則渉於迹而明顯不待神而知之
 也易所云吉之先見者蓋能順性命之理而動則所
 先見者有吉而無凶也順性命則經無不正而知幾
 其神可知已○此依易本文不補凶字經正即順性
 命之理首尾見意
 華注神者不測之妙經者一定之理不測即在一定
 之中恐人不知神之本乎經淺者入於推測髙者墮
[004-25a]
 於虚無故言所謂知幾其神者亦不過以經正之理
 無所不貫則觀其合經與否即知其幾之善惡而吉
 凶之兆不待終日而可以立見也
  愚按此節大意首四句釋易知幾其神句幾者以
  下又釋一幾字與吉之先見句而意則正以見神
  之不外於經也必以經正為言者天下事理甚煩
  而五品經常之道乃其大原主腦所在於此無疑
  然後萬事之幾無不可知
[004-25b]
知神而後能饗帝饗親見易而後能知神是故不聞性
與天道而能制禮作樂者末矣
 徵引禮祭義惟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
 補訓從知神推到饗帝饗親制禮作樂上見得性與
 天道即禮樂之本此張子至精之論○知神從上知
 神之所為來見易從上知變化來知神之神為神化
 之神非鬼神之神然其意可通聞即知也非謂聞於
 人
[004-26a]
 華注神者合天人貫幽明而一之者也知神則知人
 本乎天萬物本乎祖總是陰陽合散之理故能誠意
 交孚而饗帝饗親也見易而後知神明神之不外乎
 陰陽易也神也即性與天道也苟不聞之則禮樂從
 何而起
  愚按易神性道其理一也以陰陽變化之用言謂
  之易以陰陽不測之妙言謂之神以易神自然之
  理言謂之性與天道實則一而已天神人鬼即此
[004-26b]
  理屈伸往來之實然禮樂者本此理而列為度數
  見之聲容者也知神則知陰陽合散無非實理故
  能來享來格以事鬼神此首句意也知神則知陰
  陽屈伸無非實事故能興制立法作禮樂以事鬼
  神此於首句即見末句意也饗帝饗親中即有制
  禮作樂意在性與天道皆以天德言與首篇語性
  與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而已性與天道
  云者易而已矣義同
[004-27a]
精義入神豫之至也
 華注若倉卒之間揆度事理便不能盡矣精義入神
 則本原已徹萬事萬化皆不能外故曰豫之至
  愚按此節大意釋易精義入神之文以見神之不
  可不知也
狥物䘮心人化物而滅天理者乎存神過化忘物累而
順性命者乎
 徵引書旅獒玩物䘮志○禮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
[004-27b]
 理而窮人欲者也○易順性命見上知幾節
 補訓此推言過化存神之義上反下正重下句
 李注張子言過化猶言過而不留不滯於物也故忘
 物累則不狥於物不狥於物則不化於物過化之道
 也順性命則不䘮其心不䘮其心則不滅於理存神
 之方也
 集釋性命即天理也徇物䘮心即書玩物䘮志之謂
敦厚而不化有體而無用也化而自失焉狥物而䘮己
[004-28a]
也大德敦化然後仁智一而聖人之事備性性為能存
神物物為能過化
 西山真氏曰過化存神本出孟子過化謂聖人凡所
 經厯處人皆化之存神謂其中所存神妙正意只是
 如此至横渠先生乃謂性性為能存神物物為能過
 化下性字指本然者而言上性字謂我能全其性而
 不為情所蕩則其所存神妙不可測下物字指事物
 而言上物字指我之應物而言謂物物各自有理我
[004-28b]
 隨其理以應之物各付物不以己之私意參乎其間
 則事過弗留如氷之釋如風之休後來諸老先生多
 本其説獨文公不以為然者蓋孟子之意未説到如
 此深也文公解經平實如此然横渠先生之説亦不
 可不知也
 補注厚重有餘而不知變通之道是有體而無用也
 熟於應變而無厚重之德是狥物而喪己也故大德
 者必敦且化然後仁智合一而聖人之事備矣至於
[004-29a]
 性性為能存神則極其仁而敦不足言物物為能過
 化則極其智而化不足言矣
  愚按此節大意蓋以中庸敦化之意合於孟子存
  神過化之文而皆非其本意○敦化之化作變化
  之意過化之化則過而不留之意上下似難合一
  竊意敦化己備聖人之事矣至於敦之不已而復
  其性之本然則所存者神妙不測矣神比仁字較
  深化之盡變而因物付物而無心則所過者化而
[004-29b]
  不留矣此化字亦較上為深蓋大德敦化者大之
  位過化存神者化之位也補注之説得之但其謂
  過化之化為變化而疑西山事過弗留之謂為異
  於張子則猶未細㸔耳
無我然後得正已之盡存神然後妙應物之感範圍天
地之化而不過過則溺於空淪於靜既不能存夫神乂
不能知夫化矣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本義天
[004-30a]
 地之化無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
 髙注有一分私意則已一分未正故無我然後得正
 已之盡也物各付物妙應而無滯者神也故存神然
 後妙應物之感天地之化不止氣化凡人物之性皆
 是人倫日用一循其當然之則所謂範圍天地之化
 而不過也過則陷於異端而於神化遠矣
  愚按上皆存神過化窮神知化分説此節大意則
  由存神説到知化而以無我補出上一層本領亦
[004-30b]
  如言知幾而本於經正之意也物感中即有天地
  之化在範圍中即有知字意在故相叠而下○語
  意云孟子言存神易言知化是皆未易言也必無
  我然後能正已之盡而所存者神存神然後妙於
  應物之感而物各付物妙應即所以範圍天地之
  化不至過於中道也若過中則溺於空虚淪於寂
  靜既不能正已之盡而存神又安能範圍而知天
  地之化乎甚矣無我之要而過中者之未足語此
[004-31a]
  也○存神以心言知化以應事言無我然後得正
  已之盡而存神存神然後妙於應物而範圍不過
  範圍句𦂳連上妙應句物各有理即天地之化物
  各付物即範圍天地之化而知化亦不外是矣易
  本言不使天地之過於中道此則謂君子範圍天
  地之化而不自過於中道蓋因物付物而未嘗厭
  而弗有遣而弗存也過而淪於空靜者蔽聰塞明
  離事去物并無所謂存神又安能妙應而知化乎
[004-31b]
旁行不流圓神不倚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溺於流也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旁行而不流本義旁行者行權
 之智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五章百姓日用而不知
 十一章蓍之德圓而神
 補訓易謂聖人委曲旁通以行而不至於流者蓋圓
 通神妙不倚於一偏也若百姓日用此道而不知此
 道由其溺於物欲而流也安能如聖人之圓神不倚
 哉○上正下反圓神貼旁行不倚貼不流
[004-32a]
  愚按此節大意因言神化而引易以明之也不倚
  只是圓神意與易仁智並重者微異圓神而不倚
  於一偏故存神而過化
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精仁以敦化為深化行則顯義
入神動一静也仁敦化靜一動也仁敦化則無體義入
神則無方
 徵引易下傳之五章精義入神上傳之四章神無方
 而易無體
[004-32b]
 補訓此一篇之末又錯綜前意而申言之前云精義
 云經正此合言之謂反經為義經正則義精也前云
 敦化云仁此合言之謂仁以敦化化行則仁顯也前
 言敦化謂敦而能化此似言敦厚其化○所謂義者
 非他也即經正之謂也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義精
 矣所謂仁者非他也即敦化之謂也仁以敦化為深
 化行則仁顯矣義主動入神則動一靜也仁主靜敦
 化則靜一動也仁敦化則仁隨變化而無體義入神
[004-33a]
 則義極神妙而無方蓋神化之妙如此
 李注由經正以貫之則知幾如神是義以反經為本
 也敦厚而不化則有體而無用是仁以敦化為深也
 補注反復也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義精精義至於
 入神由動而之靜也神妙於中故無方敦厚也仁以
 敦化為深化行則仁顯仁而能敦其化由靜而之動
 也化行於外故無體
  愚按通篇言神化之妙精深微渺至於不可形容
[004-33b]
  至矣盡矣張子慮人之馳心深隱而不知所用力
  也故於此合言神化而以反經敦化結之見反經
  敦化事極切近而無方無體之妙由此馴致可見
  神化非不可致而正未可以易而致耳
 
 
 
 正䝉初義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