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29 正蒙初義-清-王植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一
 正䝉初義       儒家類
  提要
    臣/等謹案正䝉初義十七卷
   國朝王植撰植有皇極經世解别著録是編詮
    釋正蒙於大全所收集釋補註集解外取明
    高攀龍徐徳夫
   國朝冉覲祖李光地張伯行之註列程朱諸說
[000-1b]
    之後並採張子經學理窟語録性理拾遺三
    書相發明者附録之而各以己見㕘訂於後
    其大㫖謂張子見道原從儒釋異同處入手
    故其言太虚皆與釋氏對照又謂太虚有三
    義又謂程朱多不滿此書太虚二字然晰其
    本㫖殊塗同歸正不必執程朱諸論以詆之
    又謂書箋詩序禮疏舊說張子所用為多今
    人習見習聞皆程朱遺澤遂咤而怪之但當
[000-2a]
    分别讀之不宜横生訾議其立論皆持平頗
    能破門户之見其謂張子自注惟見於參兩
    神化至當三十樂器者各一見於王禘者五
    乾稱者四諸本或以集釋之說誤為自註又
    謂十七篇為蘇昞所傳張子手定李光地本
    多割裂其辨析皆為不苟至所稱張伯行註
    出於他人之假名非所自著云出伯行面言
    亦足資考訂也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
[000-2b]
    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000-3a]
正䝉初義原序
余家世讀書未嘗就外傅幼時從家君授讀繼從先大
父館於外先大父為學非聖之書不讀歲九經性理誦
必周年八十餘猶彊記不忘諸從遊問典故必舉某經
篇目分剖辭義示之或取先儒之説相發明余讀四子
書成誦即授孝經繼以太極通書西銘繼以正䝉曰註
疏僅詮聖人之言濂洛關閩所以傳聖人之意也實禆
身心學不可後然余苦正蒙難讀且以少註説為憾偶
[000-3b]
得一家言皆質問大畧藏諸篋中書不可得者必借錄
成帙如是者積之久乙酉鄉薦後洊厯四方獲與十五
國賢士遊輒時時以此為志蓋閲二十餘載一再易藁
而後敢彚而次之當其曉披夜誦朝信暮疑舊説之存
者什五六而已其直空舊説自出心悟者亦往往而有
也先是同邑宋子鋭臣晉州趙子彤元皆嘗有志於是
互相往復者歲餘辛丑春謬叨南宫擕所業於京邸同
年生蜚英陳君見而嗜之擕之去次第手寫成冊隻字
[000-4a]
片語皆惜若拱璧然余曰是書稡諸家成言頗踵訓詁
餘習聊備初學之一義耳方欲芟其蕪冗祛其岐二以
易今藁君何嗜之篤乎陳君曰説書欲瑩白如話此帙
詳明曉暢人人如意所欲出況横渠得自苦思力索之
餘方晦澀是懼何必若郭象註莊又以聱牙詰屈與横
渠較竒耶精理久蝕請就我錄本速成之何如余曰諾
哉遂與家弟膺如寧文慎加覆校大義則決之家君三
閲月而告竣既為臆説十有七條總其綱要復識所由
[000-4b]
於書首以歸陳君是正焉深澤王植自序
[000-5a]
  序論
程子答張子書曰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寛
 裕溫柔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
 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睹纎微盡
 識之矣考索至者如揣料於物見彷彿耳能無差乎
 更望充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自當條暢○子厚謹
 嚴纔謹嚴便有迫切氣象無寛舒之意○答楊中立
 書云横渠之言誠有過者乃在正䝉○子厚以清虚
[000-5b]
 一大明天道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横渠立清虚
 一大為萬物之源恐未安湏兼清濁虚實乃可言神
 道體物不遺不應有方所
龜山楊氏曰正䝉之言關中學者尊信之與論語等其
 徒未嘗輕以示人蓋恐未信者不惟無益徒增其鄙
 慢爾如西銘一篇伊川謂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
 功皆前聖所未發也詳味之乃見其用意之深性命
 之説雖揚雄猶未能造其藩籬况他人乎而世儒易
[000-6a]
 言之多見其妄也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以孔子之
 聖猶待五十而後知則所知蓋有未易言者非止如
 世儒之説也學者當求之聖人不當徒為空言而已
五峯胡氏曰先生極天地陰陽之本窮神化一天人所
 以息邪説而正人心故自號其書曰正蒙其志大其
 慮深且遠矣
朱子曰横渠作正䝉時或夜裏黙坐徹曉其勇如此故
 其書規模廣大欲盡窮萬物之理○正䝉精深難窺
[000-6b]
 測要其本原則不出六經語孟且熟讀語孟以程門
 諸公之説求之涵泳其間自有所得然後此等文字
 可循次而及方見好處如今不湏雜博却不濟事無
 收拾也若果於此有味則世間一種無𦂳要文字皆
 是妄言綺語自無工夫㸔得矣○正蒙所論道體覺
 得源頭有未是處故伊川云過處乃在正䝉答書之
 中云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蓋横渠却只是一向
 苦思求將向前去却欠涵泳以待其義理自形見處
[000-7a]
 如云由氣化有道之名説得是好終是生受辛苦聖
 賢便不如此説試教明道説便不同如以太虚太和
 為道體却只是説得形而下者皆是發而皆中節謂
 之和處○正䝉説道體處如太和太虚虚空云者止
 是説氣説聚散處其流乃是箇大輪廻蓋其思慮考
 索所至非性分自然之知若語道理惟是周子説無
 極而太極最好如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
 名合虚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亦説
[000-7b]
 得有理由氣化有道之名如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
 然使明道形容此理必不如此説伊川所謂横渠之
 言誠有過者乃在正蒙以清虚一大為萬物之原有
 未安等語概可見矣○答江仲謀論正䝉書曰道之
 極致物我固為一矣然豈獨物我之間騐之蓋天地
 鬼神幽微隱顯本末精粗無不通貫而為一也正蒙
 之旨不外是然聖賢言之亦已多矣正䝉之作復何
 為乎然湏反覆研究其説求其所以一者而合之於
[000-8a]
 其所謂一者必銖銖而較之至於鈞而必合寸寸而
 度之至於丈而不差然後為得也
門人范育序曰張夫子之為此書也有六經之所未載
 聖人之所未言蓋道一而已語上極乎髙明語下渉
 乎形氣語大至於無間語小入於無朕一有窒而不
 通則於理為妄正䝉之言髙者抑之卑者舉之虚者
 實之礙者通之衆者一之合者散之要之立乎大中
 至正之矩天之所以運地之所以載日月之所以明
[000-8b]
 鬼神之所以幽風雲之所以變江河之所以流物理
 以辨人倫以正造端者微成能者著知德者崇就業
 者廣本末上下貫乎一道過乎此者淫遁之狂言也
 不及乎此者邪詖之卑説也推而放諸有形而準推
 而放諸無形而準推而放諸至動而準推而放諸至
 靜而準無不包矣無不盡矣無大可過矣無細可遺
 矣言若是乎其極矣道若是乎其至矣聖人復起無
 有間乎斯言矣
[000-9a]
門人蘇昞序曰先生著正蒙書數萬言一日從容請曰
 敢以區别成誦何如先生曰吾之作是書也譬之枯
 株根本枝葉莫不悉備充榮之者其在人力而已又
 如晬盤示兒百物具在顧取者何如耳於是輒就其
 編㑹歸義例略效論語孟子篇次章句以類相從為
 十七篇
元儒黄氏瑞節曰張子有文集諸經説語錄皆其門人
 記錄之書朱子取以入近思錄凡八十條惟正䝉乃
[000-9b]
 其手所撰著云○朱子掇取周子張子程子之書為
 近思錄凡六百一十二條自正䝉來者二十六條又
 於正蒙中表章西銘自為一書嘗述靜春劉氏之説
 曰宋有四篇文字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是
 也二序伊川程子之筆云○又按東萊吕氏云知言
 勝正䝉朱子曰正䝉規模大知言小知言蓋五峯胡
 氏所撰云
[000-10a]
  臆説十有七條/
正蒙一書二萬五百餘言其中窮理格物之事多而工
 夫入手處亦未嘗不詳蓋微而天人理氣神化性命
 之精顯而脩齊治平禮樂政教之賾細而一名一物
 曲文繁節之數罔不研精探微著厥要藴故自謂如
 晬盤示兒百物具在又如枯株之根枝悉具充榮在
 人蓋其規模大取精多用力宏矣無畏難而自阻無
 多疑而横議勿助勿忘方可卒業
[000-10b]
正䝉十七篇以首末二篇為經中十五篇為緯其間千
 條萬緒無所不及而皆以首末為之綱領考其所言
 有與周程同者有與周程異者不同不足見本原之
 合若盡同又何以見各得之妙學者但當以張子之
 説還張子若執程周緒論以合之反多轇轕滋為擾
 耳
張子言太虚不若周子言太極之妙故程朱皆有所不
 滿蓋太極理也太虚氣也言太極則太虚在其中而
[000-11a]
 太虚固不足以包太極也然張子必以太虚立言者
 蓋有故焉藍田吕氏稱張子早歲嘗訪諸釋老累年
 盡究其説知無所得乃反而求之六經竊意其早歲
 時已於二氏虚無之旨洞其底蘊熟於胸中及後求
 之六經仍從熟處思量因以見吾道之精與虚無之
 謬學者不究其由來而妄訾其失烏乎可也
太虚二字是㸔正䝉入手闗頭於此得解以下迎刃而
 解矣竊意太虚一而已矣而各節所舉為言者不同
[000-11b]
 宜以三層槩之太虚無形坱然太虚此以渾然未形
 者言之為天地萬物之大母在造化則本此以生天
 地在天地則本此以生人物乃氣之本體先儒謂以
 清虚一大為萬物之原恐未安者此也此第一層也
 清通不可象之神太虚為清無礙故神與夫升降飛
 揚未嘗止息此以流行徧滿者言之周乎天地人物
 之先而貫乎其内乃氣之發用即太和之謂也言其
 清通則曰太虚言其流行則曰太和異名而同實者
[000-12a]
 也此第二層也於此層中析而言之有屬之天地者
 乾坤清濁是也以理則言易簡以氣則言浮降有屬
 之萬物者品物流形是也以氣則言散殊可象以形
 則言風雨雪霜萬品山川要之皆在第二層中但既
 言清即合下有一濁字作對先儒謂不知形上還他
 是理形下還他是氣者此也至萬物散而為太虚散
 亦吾體此又從既生人物之後而要其終先儒謂其
 流乃是大輪迴者此也此第三層也如此則各節所
[000-12b]
 言之太虚言雖殊而意自貫左右逢原而各盡其致
 矣竊將太和乾稱二篇逐節思索覺頭腦在此絲絲
 不亂於此未徹而但隨文立訓以求可通恐不免散
 錢一屋之誚耳
首末二篇或言太虚或言性性即指太虚之本體而言
 與程朱所謂性即理者亦微别其言神言化言命皆
 即太虚之流行者而分别言之蓋寂然不動則一而
 已感而遂通乃有三者之異名性乃太虚第一層神
[000-13a]
 化命皆太虚之第二層也然性雖屬第一層實貫乎
 第二三層之中蓋太虚三層第以未發已發發本要
 歸不容無辨非判然有三事也如首篇知死之不亡
 者可與言性性已帶在第三層言凡此皆湏善㑹
張子見道原從儒釋異同處入手故其言太虚皆與釋
 氏對照太虚第一層無形之本體所謂天者道所從
 出也釋氏即以虚為道故以心法起滅天地所謂不
 知道者此也第二層太虚之清通而神正於氣上見
[000-13b]
 功用而釋氏以天地人事為幻妄疣贅所謂不知天
 人者此也第三層人物之散仍歸太虚而釋氏以為
 輪迴復生所謂不知鬼者此也竊謂張子闢二氏處
 不但妄意天性數節其言虚言氣直與之對照到底
 原其以此立説者正欲使吾道明而異説自息謂正
 蒙為張子闢邪之書可也
太虚是張子主見其言天言性處觸著便提起首末二
 篇外如參兩篇一神兩化太虚無體神化篇虚靈照
[000-14a]
 鑒神之明也誠明篇未嘗無之謂體體之謂性天性
 在人猶水性在冰大心篇釋氏不知天性以心法起
 滅天地皆是此旨蓋張子以太虚為性命之原萬物
 之本故觸處皆見此意朱子於太極二五謂周子些
 子活計盡在裏許竊於横渠亦云
張子言天道言人性大意有二其謂太虚而神不滯於
 氣者對庸人之拘於形器者言也如無礙故神性通
 極於無之類是也其謂以虚為體不離乎氣者對二
[000-14b]
 氏之溺於虚無者言也如虚空即氣有無虚實通為
 一物之類是也合㸔方無弊故每於一篇之中二義
 並見云
張子言人性分天地之性氣質之性與程朱大同惟其
 言命處則小異程朱所謂命者兼窮通得失而言張
 子則以當得而得者為命故曰通極於性遇不足以
 戕之又曰命天理皆於氣數中認取理字而以此為
 正命至當得而不得者則以為遇之適然而非命也
[000-15a]
 雖似過髙亦前此所未發
正䝉原本篇節蘇氏所請定也竊意原書係張子所手
 著篇分十七則因蘇氏之請而為之所謂輒就其編
 㑹歸義例以類相從為十七篇者是也李注於難解
 之處割裂最多雖詮注易明恐失横渠本意不若大
 全原本為善矣
正䝉之有自注也見於參兩神化至當三十樂器者各
 一見於王禘者五乾稱者四有意旨未盡自為小注
[000-15b]
 以發之者有錄經文成語而為之注明其意者當與
 大文㕘讀以盡其義諸家本或有以舊注誤作自注
 者如大心篇成心者私意也此章言心者亦指私心
 而言也夏䖝疑氷以其不識皆雜以集釋之説是也
 有以訛承訛而强為之解者如乾稱篇舎氣有象否
 二語誤附次節是也
正蒙所援引不出四書五經用字間出老莊諸子遠鄉
 下邑及初學之士或寡陋莫知其由來者有之今為
[000-16a]
 詳列篇章間錄原注庶源流可考折衷有歸焉至詩
 箋書叙禮疏舊説張子所用為多今人習見習聞皆
 程朱遺澤遂咤而怪之不知於時正學初明義未大
 暢但當分别讀之不宜横肆訾議而學者於此亦可
 想見程朱之虚心精力多少甘苦也
横渠集正䝉而外有經學理窟一卷語錄一卷性理拾
 遺一卷其中與正䝉相發明者俱足見先生意旨而
 諸家正蒙説多考據未詳遂渉彷彿影響之間今為
[000-16b]
 附錄各節之下庶得相㕘以得其真又先儒説關正
 䝉者大全多為錄入非惟一書之折衷實窮理之準
 的也今仍之至諸為朱子所採取者亦附詳於後用
 備考焉
濂洛闗閩並垂百世而正䝉之傳未若程朱之書之盛
 者義蘊宏深復聲句聱牙故也訓釋之家或未晰本
 旨但執程朱緒餘以雜之反是又或食耳信目但執
 程朱緒餘以詆之士或瞽守一師罔知别擇其貽誤
[000-17a]
 豈細故哉考正蒙註大全所收集釋補註集解外嘗
 得數家焉集註明季無錫髙忠憲公攀龍雲從甫著
 發明明季嘉興徐某德夫甫著補訓本朝詞林牟陽
 冉覲祖永光甫著李注大學士安溪李光地厚菴甫
 著張注大宗伯儀封張伯行孝先甫著然余嘗面質
 之宗伯曰非我所為他人假我之名者耳華注康熈
 庚子舉人無錫華希閔豫原甫著集釋三書未詳纂
 述姓氏或曰集解明正德間四明余本子華甫著補
[000-17b]
 註明正統間副都御史常熟呉訥思菴甫著合諸家
 之説互參異同刪煩訂謬正䝉一書亦庶幾可得其
 大凡乎
太和至至當九篇及末之乾稱一篇皆通篇一意血脉
 貫通雖文多不相䝉而大意可㑹作者至有司四篇
 皆節各一義隨見屬書與前之血脉貫通者微異大
 易樂器王禘三篇則訓釋之體耳竊謂血脉貫通者
 宜於文不相蒙之中㑹其大意相屬之處發明補訓
[000-18a]
 因意之相貫並欲其文之相承反致瞻顧失旨迤邐
 無序其失也蔓前十餘篇稱引詩書之文雖體若訓
 釋而意在發明本篇與大易三篇不同補注槩以注
 釋之體律之而未盡意言聨注之妙其失也離至其
 節次相屬或一節一意或數節同意或前後節各一
 意而蟬聨以相足宜先求本節之義以達其旨然後
 㕘相屬之故以盡其理而諸家又或失之雜或失之
 固也
[000-18b]
諸家之説大抵前者疏而後者密前者畧而後者詳今
 於前説未確而後説為之駁正者或偶存前説或專
 錄後説俱以後説為主若一節大意立説語意雖訓
 詁之細亦初學所必需今於諸家節旨明確者皆摘
 一存之或有未確則僭補愚見之内順講有可存者
 即列節旨後間於諸家之説有刪繁去複或增减數
 字而存之者亦竊效朱子所謂其説有病不欲更就
 下面安注脚之意而未敢云有似也
[000-19a]
經書之有注釋期于發明義理而止囫圇因襲依口學
 舌者固非好學深思之士若偏執己見而是我非人
 亦好異之過也涵泳白文玩其意趣合觀前後求其
 指歸書之精理自出而又宜以平實為主無蹈新竒
 纎巧之徑庶得紫陽家法若人操一説以詮注為築
 室以異同成聚訟能必人之信我如我之自信乎愚
 見附入諸家後者特千慮之一得自知孤陋寡聞謬
 戾孔多先生長者不以為不足教而辱進之使獲聞
[000-19b]
 所未聞敬當虚懷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