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29 正蒙初義-清-王植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正䝉初義卷十一
            邳州知州王植撰
  三十篇第十一
 補訓雜引成語附以己意其中得失相半讀者辨之
  愚按此篇凡三十三節前二十二節皆論孔子之
  事後十一節論顔子子路孟子仲弓之事也惟首
  四節大意相聨餘俱節各一義○内困之進人也
[011-1b]
  五句朱子採入近思録論學
三十器於禮非强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
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
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徳不思不勉
從容中道
 徴引禮學記强立而不返○易下傳之五章精義入
 神以致用也説卦之一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張子語録仲尼自志學至老徳進何晩竊意仲尼自
[011-2a]
 志學固己明道其立固己成性就上益進葢如天之
 不已為天已定而所以為天不窮如有成性則止則
 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將至且歎其衰不
 復夢見周公由此觀之學之進徳可知矣○又曰窮
 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
 華注此釋志學篇意
 補訓孔子云三十而立又云立於禮張子合言以三
 十之立為器於禮也不惑重精義上知命已是至命
[011-2b]
 至之而通達無間自言只曰知耳中庸盡人物之性
 此說耳順只是人物之理無不窮盡故聲入心通天
 徳自然聖人亦自然與天合徳如中庸所謂誠者不
 思不勉而從容中道也此與論語朱注不盡同
 李注器於禮者禮與性成强立者守禮不返
  愚按張子盡性與窮理一例㸔盡人物之性亦多
  言窮盡人物之理大心篇首節及此皆然
常人之學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學行習察異於他人
[011-3a]
故自十五至於七十化而知裁其徳進之盛者與
 補訓此與上合為一意上節敘此節論也
 李注聖學變化而自能名其所至氣候分明故曰化
 而知裁
  愚按易繫化而裁之謂之變謂天地之氣化無有
  間歇因其氣之變而裁之若者為一年若者為一
  時耳聖人一理渾然至誠無息亦如天道之化而
  自裁之為十年一變故曰化而知裁裁者裁截之
[011-3b]
  意也上由十五至七十則非止以七十為化境舊
  說多未明
窮理盡性然後至於命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與天地
參無意必固我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従心而不踰矩老
而安死然後不夢周公
 徴引易上傳之四章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補訓此又申首節之意但自五十以下言○窮理盡
 性然後至於命見孔子之知命由於窮理盡性也盡
[011-4a]
 人物之性理無不明然後耳順而與天地參盖天地
 間道理無不通徹可以參天地也意必固我皆私與
 矩相背無意必固我然後天地之化皆範圍統攝聖
 人之心即心即矩故従心不踰矩也孔子只說到七
 十止張子補出老而安於死不復夢周公以見自序
 所學之時已是衰甚之年也
  愚按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無意必固我而即心
  即矩即首節與天同徳意故曰範圍天地之化以
[011-4b]
  不夢周公為不踰矩之事者張子以吾衰為孔子
  七十時所言故即此以見不踰矩之實也
従心莫如夢夢見周公志也不夢欲不踰矩也不願乎
外也順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徴引禮禮運此順之至也
 補訓此接上文從心一段而申明之○欲不踰矩欲
 字即従心所欲之欲夢見周公乃行道之本志老而
 知道之不可行遂不復夢正是所欲不踰矩處於此
[011-5a]
 並見得不願乎外而順之至順即順受其正之順安
 死即順受曰吾衰者自知其衰而安之也○従心不
 踰矩其義無窮連不夢周公說於不夢周公㸔得深
 於不踰反㸔得淺張子於此似失之强合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
之進人也為徳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徳慧術智者存
乎疢疾以此自古困於内無如舜困於外無如孔子以
孔子之聖而下學於困則其䝉難正志聖徳日躋必有
[011-5b]
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
者其天乎
 徴引易下傳之七章困徳之辨也明夷卦彖内文明
 而外柔順以䝉大難文王以之内難而能正其志箕
 子以之○詩商頌長發篇聖敬日躋
 發明此言困能進人
 補訓不知變計指不學言此是困而不學一路人而
 喻即孟子徴色發聲而後喻之喻謂不待困心衡慮
[011-6a]
 而先自曉喻以向學乃賢者之常也此是不䖏困一
 路人一困猶不變一不由困而自喻兩路相形引起
 䖏困之進徳下即舜孔推之賢者非優扵舜孔然自
 有不遭困之賢人其為徳最能辨其感動最神速因
 疢疾而生智慧是徳之能辨䖏亦是感之神速䖏下
 學於困因困而用下學之功蒙難謂處困也躋升也
 李注張子以困而學之為遇困而能修治之義故其
 說如此
[011-6b]
 補注人䖏困之時則能警悟通曉故為徳辨能奮發
 興起故為感速舜之父頑母嚚象傲是困於内也孔
 子厄於陳蔡無上下之交是困扵外也葉氏曰人䖏
 患難之時則操心危懼而無驕侈之蔽故其析理也
 明置身窮厄而有反本之思故其從善也速
  愚按友人趙子彤元云末二句引以証上人不知
  而天獨知之意非以莫知為䖏困也補訓疑張子
  以莫知作䖏困㸔非是孔子終身不遇是困補註
[011-7a]
  専言厄陳蔡亦拘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来動斯和従欲風動神而化也仲
尼生於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壊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
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徴引書大禹謨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
 補訓論語所云立道綏動同於舜當日之從欲風動
 乃存神而過化也仲尼因生於周従周之禮故公旦
 法壊於魯仲尼夢寐中不忘為東周之意所以遵王
[011-7b]
 制也使其得位繼周而王則其所損益必大有可觀
 可知矣以至於立道綏動存神過化何難哉○首數
 句極言孔子功化之盛中言孔子従周以遵王制末
 繼周損益應轉立道綏動神化意以首段為主下乃
 推原其故
  愚按此節大意雜引論語以明孔子功化之盛也
  損益可知雖見不盡從周畢竟重從周意從欲風
  動言過化而存神在其中李注有欲斯従為神有
[011-8a]
  風斯動為化分配未確
滔滔㤀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天下有道丘不
與易知天下無道而不隠者道不逺人且聖人之仁不
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補訓此亦解論語以㤀反二字貼滔滔莫不然即皆
 是如何變易即誰以易之天下有道丘不與易正惟
 無道方易所以然者盖以道本不逺於人一變易即
 合道且聖人仁愛天下不肯謂天下不可易而遂棄
[011-8b]
 之也
  愚按引道不逺人似言聖人之道本為人所易従
  見易天下之非難舊說以無道可轉有道為不逺
  未合○聖人之仁二語論語朱注採入
仁者先事後得先難後獲故君子事事則得食不以事
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乘田
得而食之矣及徳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
無從以得之今召我者而豈徒哉庶幾得以事事矣而
[011-9a]
又絶之是誠繫滯如匏𤓰不食之物也
 徴引書説命中惟事事蔡傳事其事也
 李注以夫子為欲禄仕未知是否
 補訓此雜引以明己意先事先難事事也後得後獲
 得食也吾得而食只是不可食人之食與對景公語
 異仲尼年少人不知為聖人為委吏為乗田所以為
 貧而仕得以食人之食及其道尊徳備人皆知為聖
 人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為貧而仕不可復得及有
[011-9b]
 公山佛肸之召知非徒然必有所事事而又堅執以
 拒絶之是誠繫滯如匏𤓰不食之物也豈其可哉此
 節重末段所以發孔子欲應公山佛肸之意而究之
 不應者知其終無可事固不計食也豈徒乃公山章
 語匏𤓰乃佛肸章語錯綜用之亦取大意相似
  愚按前五句虛仲尼以下舉其實而言之歸重末
  四語
不待備而勉於禮樂先進於禮樂者也備而後至於禮
[011-10a]
樂後進於禮樂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後進
則於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
不願乎其外也
 集釋解先進章而意不同○不願乎外不待外之備
 也
 補訓此進字着力解以儀文分先後不待儀文之備
 而自勉於禮樂者其進先待其備而至於禮樂者其
 進後貧賤泛言自謂野人而必為不待文備也據此
[011-10b]
 則文指禮物說非揖讓進反之儀
 李注解先進後進為急於行緩於行之意劉向所謂
 避小不備而就大不備則不備莫甚焉與此意同
功業不試則人所見者藝而已
 補注釋論語吾不試故藝
 李注不如今說因不見用而多習於藝者為善
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
章知其已矣
[011-11a]
 補訓伏羲時河出圖舜時鳳儀於庭文王時鳳鳴岐
 山皆文明之瑞也瑞不至知夫子之文章終已也本
 謂道止而不行張子取應文明之瑞故云文章亦借
 夫子之文章成語云然
  愚按此節大意解鳯鳥不至章論語朱注採入
魯禮文闕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
不曰禮文而曰史之闕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而已
舉近者而言約也
[011-11b]
 補訓此釋史闕文一節其說大異以闕為闕失文為
 禮文史為祝史掌禮者○祝史所任之儀章器數即
 禮之文禮文闕失仲尼能正是猶力所可及也不以
 仲尼正之譬如有馬不教人乘習今亾頂有馬句乘
 習教演之意
 李注有馬而未調良必求人以閑習之喻禮文闕失
 當以人考正之夫子言我猶能知祝史殘闕之文葢
 謙約之詞也
[011-12a]
  愚按此以吾猶及三字専屬史之闕文作正意今
  亡矣夫専屬有馬句作喻意也舊說皆以舉近者
  而言約也為句則約為簡易之意李注以舉近者
  而言為讀約也為句則約為謙約之意李注為優
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衛反
魯一嘗治之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
桓僭妄自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
聖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虛語哉
[011-12b]
 補訓此合論語師摯之始自衛反魯太師適齊三章
 而言依朱注解師摯在官之始即夫子反魯正樂之
 時其時樂盛洋洋盈耳張子以為失次而徒有盈耳
 之聲其說異自衛反魯以下朱子採入適齊章注
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擯
趨進翼如自注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没階趨進翼如自注張/拱而翔賓不顧
矣相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顧而去矣紓君敬也
 補注此歴述鄉黨孔子之事而釋之也
[011-13a]
  愚按不忘向君朱注亦採入而不甚然其説與與
  兼在廟翼如作兩解皆與今說異惟所謂紓君敬
  者則朱子用之
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紓也
 補注此釋鄉黨上如揖下如授之義
  愚按朱子語録駁此說謂升堂即納圭君前故執
  圭時言下堂不得也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見聖人之用財也
[011-13b]
 補訓粟即財也多寡之間酌之以義則財用不苟
  愚按此節大意解論語合記二事之意朱子採入
  注中
聖人於物無畔援雖佛肸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
耳不為已甚也如是
 徴引詩大雅皇矣篇無然畔援畔離畔也援攀援也
 補訓此以見南子應佛肸召為主而引詩及孟子之
 言以明之○言聖人於物無所畔援雖佛肸南子求
[011-14a]
 見若誠亦可見之即孟子所云仲尼不為已甚之意
 不為已甚正找出無畔援意
 髙注聖人於物固無離畔以絶人亦不攀援以徇世
  愚按此無畔援葢謂無適莫之成心與詩傳異首
  句提起雖佛肸三句一氣讀末斷一句
子欲居九夷不遇於中國庶遇於九夷中國之陋為可
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何陋之

[011-14b]
 補訓此以居九夷為主而以言忠信三句釋何陋之
 意○中國無所遇中國何嘗不陋但能言忠信行篤
 敬又何患九夷之陋
  愚按朱子或問云程子謂所居即化者聖人之事
  也張子謂忠信篤敬蠻貊可行者學者之事也
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㤀也固猶不回也
 補訓此解孔子答微生畝語常解栖栖不専指依君
 此少異
[011-15a]
 補注不囘者往而不返之意
仲尼應問雖叩兩端而竭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
聖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補訓此重聖人因人為教
 補注如答顔淵仲弓之問仁子夏子游之問孝各因
 其材之髙下與其所失而吿之葢可見矣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
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
[011-15b]
 補注此以孟子釋論語富不可求之意
 補訓不憚卑以求富二句貼吾亦為之然得乃有命
 二句貼如不可求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二句原
 是兩意故張子亦分㸔
  愚按求之有可致之道亦與朱注所謂不可妄求
  者異
愛人以徳喻於義者常多故罕及於利盡性者方能至
命未達之人告之無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難名人未易
[011-16a]
及故言之亦鮮
 徴引禮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徳○易說卦之一
 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華注此釋罕言章意喻於義者常多不忍以小人待
 人也
 補注喻於義者喻人以義而勸之使然也
顔子於天下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怒於
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於己者不輒貳之於後也
[011-16b]
 徴引易下傳之五章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
 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補注怒人之不善不使加乎其身所謂不遷怒也愧
 己之未善不輒貳之於後所謂不貳過也
 李注此以不遷為不身自蹈之意
  愚按此節大意引易傳以解論語皆孔子所以稱
  顔子者也
顔子之徒隠而未見行而未成故曰吾聞其語而未見
[011-17a]
其人也
 徴引易乾卦初九文言潛之為言也隠而未見行而
 未成
 補訓此以顔子明論語隠居行義之意隠即隠居之
 隠行即行義之行未見即為隠未成未能行若作徳
 行未成説便與聞語未見人不合
 李注葢言顔子方隠居以求志而未嘗行義以達道
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顔子龍徳而隠故遯
[011-17b]
世不見知而不悔與聖者同
 徴引易乾卦初九文言龍徳而隠者也又云遯世無
 悶不見是而無悶本義龍徳聖人之徳也
 補訓此引論語用行舍藏之言而以易及中庸釋之
 ○用行舍藏並言意重舍藏下文乃舍藏一邊語中
 庸遯世之語與文言相似故連引之與聖者同故云
 惟我與爾有是夫
 發明龍徳能見能潛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也
[011-18a]
龍徳聖修之極也顔子之進則欲一朝而至焉可謂好
學也已矣
 補訓龍能變化聖人之修到極至䖏方與龍同其變
 化故為龍徳顔子之進従吾見其進来上言顔子有
 龍徳此言顔子所以至於龍徳由其好學○顔子似
 未到聖修之極而云有龍徳者因用行舍藏而見用
 則行舍則藏何異神龍之變化
  愚按此節大意因上文言龍徳而論顔子之好學
[011-18b]
  也上龍徳而隠専以行藏一事言蓋顔子所已能
  此龍徳兼聖人之全體大用言盖孔子之事而顔
  子所欲至者也
囘非助我者無疑問也有疑問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
達夫異同者矣
 徴引易上傳之十章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補訓此釋回非助我之意○言顔子若有疑問則吾
 得以感而通其故而於或異或同之故無不達是能
[011-19a]
 助我而回不然也孔子非真望其助姑訓助字之義
 如此
放鄭聲逺佞人顔淵為邦禮樂法度不必教之惟損益
三代盖所以告之也法立而能守則徳可久業可大鄭
聲佞人能使為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逺之
 徴引易繫辭上傳之一章可久則賢人之徳可大則
 賢人之業
 補訓此明顔淵問為邦章意而意重下截○禮樂法
[011-19b]
 度顔子素明不必一一教之惟告之以損益三代耳
 如治厯明時顔子能辨數代之厯夫子但吿之以行
 夏時而顔子即了然於胸中矣法即禮樂法度
  愚按此即所謂言必因人為變化者也法立能守
  數語論語朱注採入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隠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盖士
而懐居不可以為士必也去無道就有道遇有道而貧
且賤君子恥之舉天下無道然後窮居獨善不見知而
[011-20a]
不悔中庸所謂惟聖者能之仲尼所以獨許顔回惟我
與爾為有是也
 補訓君子疾沒世至恥之言有道當見舉天下無道
 以下言無道當隠也雜引論孟中庸不拘本㫖或謂
 末二句當總應見隠二意細玩惟我與爾與惟聖句
 聨下當屬舍藏
 華注君子以用世為心不得已然後藏若懐居獨善
 者非聖賢之本心也懐居與論語義異
[011-20b]
  愚按此節大意明有道則見無道則隠之義見孔
  子所以獨許顔子之故不専為釋隠見也觀上數
  節皆論顔子可見○此與前用行節意大同但彼
  重藏意此重行意微有别顔子之行無可見孔子
  則其榜樣也獨許顔回二語補訓欲屬舍藏愚謂
  二段一氣貫下意實雙承言之
仲由樂善故車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敝顔子樂進故願
無伐善施勞聖人樂天故合内外而成其仁
[011-21a]
 補訓此釋各言爾志章樂善則好義樂進則心虛樂
 天則無私
 李注此讀共敝之而無憾為句共字不斷
  愚按樂進進字似亦本吾見其進来内外總上意
  言之車馬衣裘物之在外者也善勞徳之在内者
  也孔子老安少懐外盡其事而物無不公内盡其
  誠而善勞無不徧葢合二賢之所長而用之也故
  曰合内外而成其仁補注以老少朋友為外安信
[011-21b]
  懐之理為内未安
子路禮樂文章未足盡為政之道以其重然諾言為衆
信故片言可以折獄如易所謂利用折獄利用刑人皆
非爻卦盛徳適能是而已焉
 徴引易噬嗑彖利用獄豐大象君子以折獄致刑䝉
 卦初六爻利用刑人
 補訓此明片言折獄之意○禮樂是大端文章是飾
 治具者重然諾以無宿諾言然之諾之謂許人也重
[011-22a]
 之則不失信
 華注為政者必能盡禮樂文章之化則立道綏動無
 訟之可折矣子路之徳未及此也
顔淵従師進徳於孔子之門孟子命世修業於戰國之
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
 徴引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史記
 第二序信命世之宏才注索隠云命者名也言賢人
 有名於世也
[011-22b]
 補訓顔子從師進徳無所表著為潛孟子命世乃以
 一世之豪傑自命有擔荷世道之意故為見孟子雖
 未大行然言之於當時之君欲見之行即是修業
  愚按此節大意論顔孟潛見之所以不同也命世
  即孟子所謂必有名世者
犁牛之子雖無全純然使其色騂且角縦不為大祀所
取次祀小祀終必取之言大者苟立人所不棄也
 補訓此釋子謂仲弓節意○騂既純色角又周正以
[011-23a]
 祀山川神所必享張子謂犁牛之子無全純又謂不
 為郊社大祀所取而用於山川為次祀小祀其說異
 大節立而人不棄亦與不拘世類之意不同大者立
 則小者或有不純即上無全純意
 
 
 
 
[011-23b]
 
 
 
 
 
 
 
 正蒙初義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