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29 正蒙初義-清-王植 (master)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正䝉初義卷十七
            邳州知州王植撰
  乾稱篇第十七
 補注西銘為此篇首章故取其首句為篇名今自為
 一書而其篇名猶在也與首太和篇多互相發學者
 宜合而觀之
 李注東銘本曰砭愚西銘本曰訂頑程子改之盖愚
[017-1b]
 則不智頑則不仁觀其所謂不明自誣而卒之以不
 智則所以砭其愚者切矣所謂濟惡不才而本之於
 悖德害仁則所以訂其頑者至矣西銘為此篇之首
 實正䝉一書之體要故自可狀皆有章以下統論神
 化性命人鬼死生皆括全書之意以申西銘之義其
 以東銘終篇乃初學之門也故益物必誠及修巳厚
 重二章實以見進學之本於誠而其要在於持巳改
 過以起東銘之指
[017-2a]
  愚按此篇凡十七節與首篇相發明亦當照太虚
  三層意盖言虚言性即太虚之本體也言神言感
  言善應即絪縕相盪之大用也言原始反終形潰
  反原即散亦吾體之正意也言有無虚實言内外
  言屈伸動靜始終皆不外虚神性感之理或言天
  之性或言人之性或言性而兼及命或言神而並
  及化與道與易皆不外三層之義其闢異端也首
  篇但絀其有無之見此併及其輪迴之說盖以人
[017-2b]
  性為空寂既於太虚之上二層未能深知以人死
  為輪迴更於太虚之第三層未嘗窺見其弊相因
  而皆與吾儒相反故不可不辨也○内浮屠明鬼
  一節近思錄入辨别異端東銘一節入論學
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虚
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鬼神所以體物而不可
遺也自注舍氣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發明首三句見天地間無有非氣所謂不如野馬絪
[017-3a]
 縕不足謂之太和也氣之性即浮沈升降動靜相感
 之性氣本之虚而有相感之妙是虚而神也天下無
 物非氣莫不有神莫不有性非鬼神為之體謂之何
 哉張子自注云舍氣有象否非象有意否羅翰本附
 在此章下而性理大全附在次章下義不相屬今從
 羅本
 華注曰有曰象即物也曰氣即隂陽也氣之性虛而
 神即二氣之良能所以能屈而能伸者故曰鬼神體
[017-3b]
 物不遺
  愚按此節大意見萬物之不能外乎神與性也○
  首三句只以一氣字分析層折言之即首篇所謂
  散殊可象所謂濁則碍碍則形者也氣之性本虛
  謂本乎太虚即首篇所謂太虚無形氣之本體者
  也而神謂氣之流行者神妙不測即首篇所謂無
  碍故神也此句以第一層與第二層串言下言神
  與性盖以第一層二層平舉也舊說皆未分明固
[017-4a]
  有者自然而然也有此氣即具此性與神如人生
  而性者然故曰固有鬼神體物引成語以証之鬼
  神即性與神物即氣之有象者
至誠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可窮
矣不息則命行而化可知矣學未至知化非真得也
 徵引易說卦之一章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下傳之五
 章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補訓此承上文神與性推言之見人當窮神知化也
[017-4b]
 神明不測即變化無窮非兩件物事至誠即不息性
 盡即命行窮神即知化非兩項功夫因窮神言知化
 末句反言又以知化兼窮神
 高注天性無妄天命不已性即神命即化故至誠無
 息而性命神化一以貫之矣何以能誠妄復於無妄
 而已
  愚按性與命對則命者性之流行神與化對則化
  者神之發用而性即神之體命即化之原也故性
[017-5a]
  盡而神可窮命行而化可知細分之性為第一層
  其神妙不測而流行變化者皆在第二層内不外
  上節一神字盖以性之妙用流行則曰神神之流
  行不息則曰命命之推行以漸則曰化耳○首二
  句以理言至誠者天之性不息者天之命此尚未
  及人人能至誠以下乃以人言集釋集解皆未清晰
有無虛實通為一物者性也不能為一非盡性也飲食
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然則有無皆性也是豈無對莊
[017-5b]
老浮屠為此說乆矣果暢真理乎
 補訓此推言性通有無以見二氏不能盡性也上四
 句引起飲食男女至豈無對見當通為一物以盡性
 莊老浮屠正是不能為一者豈能盡性闢二氏之虛
 無當重有與實一邊有無皆性以有無該虚實真理
 即謂性○無不離有虚不離實貫通為一者性也能
 貫通為一為盡性若不能通為一非盡性者也如飲
 食男女皆性所寓是烏可厭其有而滅去之然則有
[017-6a]
 與無固皆性也宜貫為一物是豈無對待可以偏廢
 者哉莊老與浮屠專尚虚無為無對之説乆矣果能
 暢然於性之真理乎
 發明太虚無形至靜無感所謂無與虛也其聚其散
 有識有知所謂有與實也無即性之本體淵源而有
 即性之客形客感所謂通為一物也無必對有虛必
 對實故曰是豈無對
  愚按此即者篇知虛空即氣節意所以辨虚無之
[017-6b]
  謬也下至虚之實節意與此同
天包載萬物於内所感所性乾坤隂陽二端而已無内
外之合無耳目之引取與人物蕞然異矣人能盡性知
天不為蕞然起見則幾矣
 補訓此見人能盡性知天則與天無異也上言天與
 人物異下言人可幾天兩截語氣分明○夫人之性
 即天之性也天包載萬物於其内氣之所感涵其所
 性不過乾坤隂陽二端之循環而已無内外之合亦
[017-7a]
 無耳目之引取與人物之蕞然而小者異矣人之形
 雖蕞然而性天非蕞然能盡性知天大公無我不為
 蕞然者起見則幾於天矣人可不求盡性知天哉○
 所感即太和篇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感感以氣言
 性寓其中重在性上所感所性總不越隂陽乾坤二
 端乾坤者健順之性隂陽者交感之氣也二端非言
 其分言其循環無間之意内外耳目照人物說為是
 有内有外方言合天孰為外孰為内有耳目方為聞
[017-7b]
 見所引取天無耳目則無聞見有何引取人物便有
 已物之内外耳目之引取蕞然言其小也
  愚按所感言其用所性言其體亦以太虛之第一
  層與第二層對舉也下言性感言虛神皆放此
有無一内外合自注庸/聖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若聖人則
不專以聞見為心故能不專以聞見為用無所不感者
虛也感即合也咸也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
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天性乾坤隂陽也二
[017-8a]
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
須㬰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
 徵引易咸卦彖曰咸感也象曰君子以虚受人
 李注人心之所自来内外本合此性之德也其為蕞
 然起見者因耳目之引取而以聞見為心耳𢎞於性
 而不禦於見聞則能以虛受人而無所不感矣然非
 聖人之意之也以萬物同出於一之故天地萬物之
 大源也一物兩體而自相感故所生萬物亦無須㬰
[017-8b]
 之不感物之性即天之道也
 補訓人心之所自来心該性在内有形為物無形為
 理理寓於物故一内而巳外而物以已感物故合聖
 人不專以聞見為心則虚而無所不感感而即合猶
 易所云咸感虚受之意也天性即上文所感所性之
 性天地生萬物本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愚按此節大意明聖人内外感通之故也通節皆
  重内外合意首三句言人心本内外合一聖人以
[017-9a]
  下言聖人能合内外萬物本一五句明感即合也
  之意而推本於萬物本一也天性三句即天道以
  明人天地生萬物四句言人性即天道以應人心
  所自来意總之皆見感而能合之義也○語意云
  夫人皆有心亦知心之所自来乎凡有形而為物
  無形而為理通為一物物散於外理具於内内外
  合一者此人心之所自来庸聖同之者也但庸人
  梏於聞見之小而失之聖人則渾然一理無所不
[017-9b]
  具不專以聞見為心故其應事接物亦不專以聞
  見為用其無所不感而有觸即應者以其不梏於
  聞見而虚也故感於物而即合也猶易所謂咸也
  所以感而即合者以萬物之情異而理本一故吾
  心之一理能合萬物之異惟其能合異故謂之感
  若非有異則無所用其合而又何感之可言乎此
  合内外所以為聖人之能事也夫人心之所自來
  本於天天體至大而其所性亦不過乾坤隂陽二
[017-10a]
  端而已二端循環故有感其理本一故能合此天
  道之感而即通者然也天地以之生萬物物亦各
  得天地之理以為心所受於天者雖有大小之不
  同而皆無須㬰之頃不與物相感是所謂性者即
  天道而天與人物皆内外合者也人可不思人心
  所自來而合内外以求合於天哉○有無一内外
  合即上所謂有無虚實通為一物之性也故曰人
  心所自來感即合與上内外合二合字微别内外
[017-10b]
  以心與物對萬物皆備於我故曰合性之本然者
  也感以物言合者一以貫之之意聖人之心也天
  性以下只申明首三句意所受不同兼人物言而
  重在庸聖之不同無須㬰不感亦兼人物言而重
  在人之無不感盖天道無為而就其用處言之則
  乾坤隂陽之流行為四德為五行人物生生千變
  萬化皆無須㬰不感者也人性亦無為而就其用
  處言之則為四德為五常為百行以及萬事萬物
[017-11a]
  之各有一理亦無湏㬰不與物相感此即性中自
  然之能所謂人心所自來者也然惟聖人物各付
  物一以貫之與天道之有感無隠者一而已故曰
  感即合也曰天性又曰天道者太虛之性合於乾
  坤隂陽之氣而謂之天道實則一也○宋子鋭臣
  云二端故有感所謂兩故化也本一故能合所謂
  一故神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自注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動靜始
[017-11b]
終之能一也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通萬物而謂之
道體萬物而謂之性
 徵引易説卦之六章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補訓此承上文性感而言泛論理不著人○感也性
 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感者其性之神妙所為乎性
 者其感之本體所在乎惟屈與伸動與靜終與始之相
 感而能一也故即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也感則能
 通通萬物即謂之道感必有體體萬物即謂之性其
[017-12a]
 究一而已矣○感而能一即妙萬物之神也感通萬
 物是天道流行處感萬物不離性是性能體萬物
  愚按天之太虛無形變化客形與人之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皆以性為體感為用者也故自注云然
  集釋謂性天感人分屬未合屈伸動靜始終皆以
  兩相感者也其屈而能伸伸而又屈與夫動靜始
  終之能一者神也神即道道即性但所由之名異
  耳其在天者兩在不測而為神無物不有而為道
[017-12b]
  體物不遺而為性也其在人者有感必通而為神
  萬物皆備而為道體事無不在而為性也皆兼天
  人言之為盡
至虚之實實而不固至靜之動動而不窮實而不固則
一而散動而不窮則往且來
 華注實本於虚故不固而流行無滯動本於靜故不
 窮而推遷無已虚靜者天地之性寔動者性之感在
 人亦然
[017-13a]
 集解理本虚無形也而所以為形之理實無不具故
 曰至虛之實形滯於方虚而能實則有其理無其形
 也理無方故一而能散動根於靜故曰至靜之動則
 其靜也有以畜其力養其動矣故動而不窮不窮則
 往且來四時是也
  愚按此節大意亦明性感之理也虚與靜俱貼性
  實與動俱貼感而性感皆兼天人言之補注以虚
  實動靜照首篇太虚客形至靜客感分貼天人未確
[017-13b]
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爾命稟同於性遇乃適然焉人
一已百人十已千然有不至猶難語性可以言氣行同
報異猶難語命可以言遇
 性理拾遺問智愚之識殊疑於有性善惡之報差疑
 於有命張子曰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耳命稟同於
 性遇乃適然焉○語錄人一已百人十已千如此不
 至者猶難罪性語氣可也行同報異猶難語命語遇
 可也氣與遇性與命切近矣猶未易言也
[017-14a]
 補訓此言性與氣命與遇之分上提起下申其說
 發明天地之性原不雜氣質故曰通極於無自天畀
 之為命自人得之為性原無二理故曰稟同於性
 張注性者至善而已命則有吉有凶學問所以變化
 氣質苟有未變當咎氣不當咎性也福善禍淫理之
 常也有反是者非天命之逆施乃境遇之適然君子
 亦安之而已矣
  愚按此與至誠天性節皆極精粹與程朱大同然
[017-14b]
  所云無者亦本太虚無形言之與無極太極之理
  終覺小異宋子鋭臣云通極於無猶首節氣之性
  本虛之意高注謂通極猶究極未合又云張子言
  造化之氣多於氣字中帶性言之如首節太和是
  也言人身之氣多於氣字上標性字或貶倒氣字
  如誠明篇氣質之性及此節是也在天無不實之
  理在人有不實之心此與程朱甚合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
[017-15a]
鬼乎以人生為妄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理輒生取舍可
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惑者指游魂為變為
輪迴未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
鬼神今浮屠極論要歸必謂死生轉流非得道不免謂
之悟道可乎自注悟則有義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晝夜通隂陽體之不二自其説
熾傳中國儒者未容窺聖學門墻已為引取淪胥其間
指為大道其俗達之天下致善惡智愚男女臧獲人人
著信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
[017-15b]
宗尚之言遂㝠然被驅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
不學而知故未識聖人心已謂不必求其迹未見君子
志已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偽下無
學以稽其弊自古詖淫邪遁之詞翕然並興一出於佛
氏之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
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
[017-16a]
 神之情狀本義隂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
 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大過象君子以獨立不懼
 ○詩小雅雨無正篇淪胥以鋪集傳相與陷於死亡
 ○書益稷在治忽蔡傳忽治之反也舜典惟精惟一
 ○太史公報任安書臧獲婢妾猶能引决風俗通云
 古制本無奴婢即犯事者原之臧者被贓罪沒入官
 為奴獲者逃亡獲得為婢
 補訓此節深闢釋氏也有原有委極其透快前云不
[017-16b]
 知鬼不知人不知天不知道可見浮屠全無所知自
 其説熾傳以下言其流弊儒者為所引取是一層達
 之天下人人是一層英才間氣至千五百年是一層
 乃其害之大者末言闢之難其人張子其欲自任歟
 ○大學是學之大者容猶得也恬習安於所習也世
 儒宗尚之言即上指為大道者因謂乃英才間氣者
 為此說也聖人可不修而至謂立地成佛也大道可
 不學而知謂不立語言文字但取頓悟也稽考也
[017-17a]
 發明氣有聚散氣散為鬼非既散之氣復為方伸之
 氣也佛氏以覺為性謂人雖死而覺性不散為鬼重
 復受生輪迴循轉遂指為苦海求免是不知鬼也氣
 聚為人日用事物莫非實理佛氏指四大為假合是
 不知人也天性之在人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
 物一也佛氏舍人取天是不知天也所以然者盖由
 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孔孟所謂天本謂
 道之從出而佛氏直認太虛為道謂萬象為太虛中
[017-17b]
 所見之物是以一切人事盡為墮落下學工夫盡可
 遺棄此其所以不知天與人也易曰精氣為物游魂
 為變朱子曰精魄也耳目之精為魄氣魂也口鼻之
 嘘吸為魂二者合而成物精虚魄降則氣散魂游而
 無不之矣張子之意是謂變為有變為無今佛氏即
 以變為輪迴此所以不知鬼也天德者誠也隂陽晝
 夜之實理通乎晝夜而知知天德也能知天德則知
 聖人所以範圍天地之化知鬼神不過屈伸之理死
[017-18a]
 生天人處之一矣今佛氏不知死生之故直謂得道
 可免輪迴謂之悟道可乎盖聖人以天為道所從出
 以道為日用事物當然之理故窮理盡性然後可以
 至命下學然後可以上達佛氏謂太虛即道故謂一
 切有為皆是幻化其為吾道之賊豈可勝歎
 李注以其有鬼神生死之可畏懼也則善惡智愚男
 女臧獲人人著信矣以其有超悟脱離之可歆羡也
 則英才間氣亦㝠然被驅矣人倫不察庶物不明在
[017-18b]
 世則害治在身則亂德上不能反經以息邪慝下不
 能明道以覺沈迷遂至千有餘年並為一論惟獨立
 不懼則不至於怖死生慮禍福惟精一自信則不至
 於溺耳目崇世儒惟有大過人之才故能卓然以聖
 人之道為己任有學以稽其弊而是非可明有禮以
 防其偽而得失可辨矣
 集解惑字疑無心有識謂人也間氣謂間有之氣難
 得之賢才也建安葉氏采曰當生而生當死而死是
[017-19a]
 則有義有命生死均安何所厭苦天人一致何所取
 舍知晝夜通隂陽則知死生之説何所謂輪迴
  愚按此節首五句明釋氏不知鬼以輪迴為說次
  五句明其不知天人以崇虛為說孔孟二句明所
  以不知天人之故惑者二句明所以不知鬼之故
  大學八句由崇虚意說到輪迴而見其不知道自
  其說以下言惑人之易而為害之乆也盖鬼神無
  形也而釋氏偏以為有人性至實也而釋氏偏以
[017-19b]
  為無其與吾儒直如氷炭之不相入惟以人性為
  無也故舍人而取天惟以鬼神為有也故懼輪迴
  而求得道種種流弊皆自此出儒者誦法周孔為
  風俗人心倡率而反惑於異說不洵可歎乎○舍
  人取天者以人生為妄欲一切歸於空虚也知天
  德即首篇所謂本天道為用下節所謂知晝夜隂
  陽而一性命者也聖人於此理兼體不累鬼神則
  此理之妙用而已懼死生轉流而欲得道以免則
[017-20a]
  是道其所道而非天德之道也得道云者道即指
  太虚欲虛空寂靜如槁木死灰不生不滅即謂之
  得道與長生之說有别補訓謂延保不散之氣以
  免輪迴未是極論要歸要當讀平聲與下節發本
  要歸同謂極論其要歸也補訓謂極至之論要妙
  之歸亦非是
釋氏語實際乃知道者所謂誠也天德也其語到實際
則以人生為幻妄有為為疣贅以世界為䕃濁遂厭而
[017-20b]
不有遣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誠而惡明者也儒者則因
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
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彼語雖似是
觀其發本要歸與吾儒二本殊歸矣道一而已此是則
彼非此非則彼是固不當同日而語其言流遁失守窮
大則淫推行則詖致曲則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數數
有之大率知晝夜隂陽則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則能知
聖人知鬼神彼欲直語太虚不以晝夜隂陽累其心則
[017-21a]
是未始見易未始見易則雖欲免隂陽晝夜之累末由
也已易且不見又烏能更語真際舍真際而談鬼神妄
也所謂實際彼徒能語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徵引釋氏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曰諸
 幻為真雖真亦妄彌陀經五濁惡世䕃濁見濁煩惱
 濁衆生濁命濁○莊子宥坐篇今學曽未如疣贅注
 疣贅結肉也○易上傳之四章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又云
[017-21b]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李注申上條之意○大學當先知天德天德者誠而
 已矣誠之中萬理具備至賾而不可厭也釋氏亦語
 實際疑與夫誠相似矣而以人生為幻妄有為為疣
 贅欲厭棄之不暇雖使其果誠也而已惡明矣况誠
 明相為體用既無明所謂誠者又安在乎因明致誠
 由窮理而盡性也故致學而可以成聖因誠致明由
 盡性而窮理也故得天而未始遺人曲成而不遺旁
[017-22a]
 行而不流周物而不過此則天人合一儒者之學也
 彼語實際雖與誠相似然既惡明而殊其歸則亦非
 誠而與我異其本矣本末既異是非固不可同詖淫
 邪遁之詞知言者展卷立辨而已吾儒所謂天德者
 性命也欲知性命知聖人知鬼神必先通乎晝夜隂
 陽之道而知晝夜隂陽者易也易即天道也浮屠徒
 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則語寂滅者與狥
 生執有均耳安能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乎誠者物
[017-22b]
 之終始鬼神者誠之不可掩者也舍易而言誠舍誠
 而言鬼神非誣妄而何哉
 補訓釋氏語實際至惡明者也為一段言釋氏之語
 實際類知道之所謂誠然誠而惡明不惟不能明亦
 不能誠矣儒者至不過者也為一段言儒者誠明天
 人兼盡如此彼語雖似是至有之為一段較論儒是
 而釋非大率知晝夜至末為一段先正後反言釋氏
 不知晝夜隂陽之道為不知易不知易則不能免累
[017-23a]
 彼談鬼神為妄而未能心解於實際也○致誠之致
 至也致學之致推致其功也不遺與不流連言不遺
 恐是不違之誤流遁失守四句錯舉孟子詖淫邪遁
 四字而以失守窮大推行致曲實之直但也真際即
 實際談鬼神即受生輪迴之説
  愚按此節自數數有之句截分二段㸔皆申上節
  意盖上節不知天人是一意不知鬼不知道是一
  意此上段即上節以人生為幻妄舍人取天之意
[017-23b]
  盖申不知人不知天之義也下段即上節當知天
  德數句之意盖申不知鬼不知道之義也然以語
  實際起以未能解真際結以下截申明上截正非
  截然分說○節首實際天德俱虚彼語實際宜若
  知天德矣其語到實際却謂一切皆空不知天德
  之誠不離於晝夜隂陽而已晝夜隂陽氣化之實
  即易之道也知此則性命即此理之本天而流行
  者也聖人即知此理而兼體不累者也鬼神則所
[017-24a]
  謂二氣之良能者也語太虚而遺氣則亦烏知天
  德不知天德又烏能語實際哉大意即首節畧知
  體虚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意○要歸之要平
  聲謂始之所以發其本終之所以要其歸者也補
  訓作去聲誤晝夜隂陽所該者廣如近而吾身之
  語黙動息外而事物之應接交感無非晝夜隂陽
  之實理所在即易之道也聖人知之而因物盡道
  故脱然而無累釋氏不知而欲廢棄一切反為其
[017-24b]
  所役矣故曰欲免累而末由補訓解晝夜隂陽耑
  以死生為言謂釋氏欲生而不死亦未是
易謂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者謂原始而知生則求
其終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問而不隠也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本義
 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
 補訓此因上文輪迴之説而引易及孔子之言以見
 輪迴之妄也直者直告之也
[017-25a]
 李注謂非拒其問也言能知生則能知死矣正所以
 直告之也
  愚按首篇云太虛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
  不散為太虚即此節之義疏盖太虚之第三層也與
  程朱所言小異玩下節形潰反原可見
體不偏滯乃可謂無方無體偏滯於晝夜隂陽者物也
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以其兼體故曰一隂一陽又曰
隂陽不測又曰一闔一闢又曰通乎晝夜語其推行故
[017-25b]
曰道語其不測故曰神語其生生故曰易其實一物指
事異名耳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
 而易无體五章一隂一陽之謂道又曰隂陽不測之
 謂神十一章一闔一闢謂之變十二章推而行之謂
 之通五章又云生生之謂易
 補訓此節以道字為主而兼及神與易體不偏滯二
 句提起下分物則偏滯道則兼體言雜引易辭皆兼
[017-26a]
 體之意兼體則道也神也易也皆在乎是矣○更即
 道而推之道與神與易非有二也易曰神无方易无
 體盖謂體之不偏滯者乃可謂無方無體凡偏滯於
 晝夜隂陽而不相通者物也若道則兼體而無偏滯
 之累也以其兼體故易有曰一隂一陽又曰隂陽變
 化不測又曰一闔一闢又曰通乎晝夜盖自其推行
 有漸語之故曰道自其變化不測語之故曰神自其
 生生不窮語之故曰易其實則為一物指其事而異
[017-26b]
 其名耳分之為三可也統之為道可也○無方所無
 定體如晝夜隂陽循環變化是也若晝只為晝夜只
 為夜則偏滯而不能無方體矣一隂一陽一闔一闢
 一字甚活有循環之義不測亦謂變化不測通乎晝
 夜作通變之通與易稍異
 張注無方故無物不包無體故無微不入動則在陽
 靜則在隂故曰兼體動極而靜靜極而動不守其常
 故曰無累
[017-27a]
大率天之為德虛而善應其應非思慮聰明可求故謂
之神老氏况諸谷以此
 徵引老子成象篇谷神不死
 補訓此言天德之神也謂之神者以其神妙不測也
 可求則不神矣
 高注應者屈伸相感之無窮况譬也老子所謂谷神
 不死况天之虛而應也
  愚按虛即太虚無形之本體體也善應即絪縕相
[017-27b]
  盪之氣化用也由第一層及第二層重在神
太虛者氣之體氣有隂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
也無窮其散無數故神之應也無數雖無窮其實湛然
雖無數其實一而已隂陽之氣散則萬殊人莫知其一
也合則混然人不見其殊也形聚為物形潰反原反原
者其游魂為變歟所謂變者對聚散存亡成文非如螢
雀之化指前後身而為說也
 徵引易上傳之四章游魂為變○禮月令季夏之月
[017-28a]
 腐草為螢季秋之月爵入大水為蛤
 補訓此承上文虛而善應謂之神而極推隂陽合散
 之理因以明生死變化之義也無窮無數總歸湛一
 即所謂太虚為之體也隂陽之氣四句大概以隂陽
 言承上起下之詞形聚為物二句以一物言○夫太
 虚之理主宰乎氣而為氣之體氣有隂陽屈伸相感
 之無窮故神之應之也亦無窮其氣散見而無數故
 神之應之也亦無數雖應之無窮其實只是湛然雖
[017-28b]
 應之無數其實只是一而已矣湛一者太虚之理本
 如是也夫隂陽之所以感且散者未易窺也隂陽之
 氣本一散見則有萬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則混然萬
 殊歸於一人不見其殊也此隂陽之變也以一物言
 之方其形聚則合為一物及其形潰則反原盖形潰
 反原則魂散而復歸於隂陽之氣易所謂游魂為變
 此之謂歟所謂變者對聚散存亡而為文耳非如螢
 雀之化指其有前後身而為變之說也彼輪迴受生
[017-29a]
 之說不亦妄哉○太虛之理至神妙故下言神神即
 太虚之善應處隂陽屈伸相感無窮對下散説則相
 感主其合時言散則萬殊合則混然無迹形聚為物
 承散説隂陽之氣散為萬物而物皆得隂陽之氣聚
 為形也形潰反原承合説形潰散則反歸其原復合
 於太虚也此二句不可以聚承合潰承散說易游魂
 為變對聚散存亡為文謂聚變為散存變為亡也
 集解散散見成物也非消散也無窮直言無時不然
[017-29b]
 也無數横言無物不有也反原者謂其理復還於天
 地也程子曰萬物之散其氣遂盡無復還本原之理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更何資既反之氣以為造
 化哉况既反之氣既散豈有復在天地之間其造化
 者自生氣如海水潮至因陽盛而涸及隂盛而生亦
 不是將已涸之水来生也或問朱子人死其氣雖散
 只反本還原去曰不須如此說若說無便是索性無
 了惟其可以感召得来故只說得散要之散也是無了
[017-30a]
  愚按太虚體也神即太虚之用也其用隨氣所感
  而善應體則湛然而至一亦以第一層第二層並
  舉也至形潰反原並及第三層矣盖相感無窮以
  氣之流行言其散無數以氣之生物言其實則湛
  然而一仍然太虚之本體而已散則萬殊承上散
  無數一即下混然意與上一謂太虛者不同合則
  混然承上感無窮殊即上萬殊意此見萬殊即其
  混一混一即其萬殊而隂陽之氣皆神之所為非
[017-30b]
  貴人以當知也形聚為物又承散則萬殊形潰反
  原又承合則混然通節只此二意反原者以下不
  過因反原而辨游魂為變之義耳
益物必誠如天之生物日進日息自益必誠如川之方
至日増日得施之妄學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難矣哉
易曰益長裕而不設信夫
 徵引易益卦彖日進無疆下傳之七章益長裕而不
 設本義益但充長而不造作○詩小雅天保篇如川
[017-31a]
 之方至以莫不増
 補訓此與上文不聫盖以學問之語雜附之提一誠
 字示人見得誠能益於己益於人而借易以明其義
 華注益物自益皆必以誠漸而進之而勿助長乃其
 道也施之妄躐等之教也學不勤作輟之學也故皆
 不能益
  愚按益六三有孚中行謂心存誠信而所行合中
  也九五有孚惠心謂上有誠信以惠下之心也易
[017-31b]
  原有誠意但張子非耑釋易乃借易以明誠之足
  為益耳大易篇益長裕而不設益以誠也妄加以
  不誠之益非益也與此互相發○上以誠正明長
  裕意下以妄與不勤反明不設意誠則自不用設
  不誠則妄與不勤之弊生矣反正相足
將修已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矣
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已者親無如改過之不吝
 徵引易乾卦文言忠信所以進德也○書仲虺之誥
[017-32a]
 改過不吝
 補訓此引論語不重章貫通其意示人以切己之
 功也
 集釋不固之固此以為固滯之固
 李注學則不固盖重則疑於固知學則其德日進而
 不固矣厚重而進於學忠信而取善改過皆交養互
 發之道也
  愚按論語本作四事此以重與學分㸔與下共作
[017-32b]
  五事而其意總以見五者之相須而不可缺也
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乎聲見乎四肢謂非
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
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
從誣人也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
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
非不智孰甚焉
 徵引禮哀公問孔子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
[017-33a]
 民作則
 張子經學理窟學大原上篇戲謔直是大無益出於
 無敬心戲謔不已不惟害事志亦為氣所流不戲謔
 亦是持氣之一端善戲謔之事雖不為無傷
 朱子曰此章即東銘正如今法書所謂故失兩字
 華注首篇及此篇多論神化之事而以此章終之見
 君子窮神達化之功不外乎言動身心之地正示人
 著實用功處
[017-33b]
 李注言動之戲者有心之過也乃自以為出於無心
 而欲人之不己疑曰吾聊為戯耳而不知戒其出汝
 者是之謂長傲言動之過者無心之失也乃自以為
 當然而欲人之己從曰吾誠欲如此耳而不知歸咎
 其不出汝者是之謂遂非凡此者皆不能思省撿察
 之過故曰不智莫甚焉
 補注沈毅齋先生詳述朱子之説謂此篇大指不越
 過故二字且曰有心謔浪之謂戲無心差失之謂過
[017-34a]
 本有心而掩之以無心則以故為戲而至於長傲本
 無心而誣之以有心則以過為誠而至於遂非是愚
 之甚者也戲不可有朱子推其原而謂之故欲人深
 戒於言動未發之先以為正心誠意之本過不能無
 朱子指其流而謂之過欲人自咎於言動己失之後
 以為遷善改過之機其誨人之意深矣
  愚按歸咎猶云任過出於思作於謀即是出於心
  即是出汝者謂非己心即是歸咎於戲即是不知
[017-34b]
  戒非心非誠即是失於思即是不出汝謂己當然
  即是自誣為誠即是不知歸咎雖言之重而詞之
  複意則只此兩層
 
 
 
 
 正蒙初義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