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29 正蒙初義-清-王植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正䝉初義卷三
            邳州知州王植撰
  天道篇第三
 補訓此以天道名篇而其中以天道聖人並言見聖
 人與天道同亦惟聖人能言天道也前四節以聖人
 與天道相形天不言四節言天道不見而章三節言
 聖人天之知物節又言天道蓋天命亦天道之一端
[003-1b]
 也化而裁之四節又言聖人形而上者四節言惟聖
 人能言天道
  愚按此篇凡二十節大意明天道聖人之合然血
  脉貫通而文不相䝉玩各節之意惟天不言而信
  二節不見而章二節化而裁之二節谷之神也二
  節皆意義相承餘俱節各一義舊説逐節聯貫忽
  言此又迤邐承接言及别事轉轉無窮恐先儒不
  應有此拖㳫無頭緒之文也○補訓謂天不言四
[003-2a]
  節言天道不見而章三節言聖人竊謂天不言三
  節言天道鼔萬物節亦天聖並言不見而章三節
  則以天道明聖人也○内天體物不遺一節朱子
  入近思錄道體
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聖人之動無非至德夫
何言哉
 徵引禮禮器天道至教聖人至德
 補注合禮記論語之意而言
[003-2b]
 補訓禮云天道至教聖人至德以天道言之春夏秋
 冬之四時自行飛潛動植之百物自生無非至教之
 所寓也以聖人言之聖人之動皆中禮無非至德之
 所形也夫何待於言哉善學者不必以言求之也
 天道聖人並言夫何言哉雙承
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
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003-3a]
 徵引詩大雅板篇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
 爾游衍集傳王往通言出而有所往也旦亦明也衍
 寛縱之意
 朱子曰此數句從赤心片片説出來荀楊豈能到體
 物猶言為物之體也蓋物物有箇天理體事謂事事
 是仁做出來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湏得仁以為骨
 子凡言體便是做他那骨子本是言物以天為體事
 以仁為體縁湏著從上説故如此下語體物為物之
[003-3b]
 體猶言幹事為事之幹也出王之王音往言往來游
 衍無非是理無一物之不體猶言無一物不將這箇
 做骨子
 集釋熊氏曰物物皆有天理體之而無所遺也猶事
 事皆本於仁體之而無不在也禮之大小無非愛敬
 懇惻之所發見者是仁體事無不在也凡人往來游
 息之所此理無往而不在是天體物而不遺也
  愚按此節大意見天仁之無不體也首二句提起
[003-4a]
  下申明之○上節言時行物生皆天道此言人之
  出往游衍皆天理上節言聖人動皆至德此言禮
  之大小皆本於仁二節本不相謀諸家多牽合上
  節而本文之意反有不暢竊謂此明天仁之無不
  體是正意天即天道仁非聖人不能只可作餘意
  餘意者特説書之一義而未可牽合以亂正也後
  倣此
上天之載有感必通聖人之為得為而為之也
[003-4b]
 徵引詩大雅文王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易上傳
 之十章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集釋此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也
 補注童氏發微曰有感必通上天之神得為而為聖
 人之神
 張注天之感物以氣聖人之感人以理得為而為順
 理之自然而無所容私也
天不言而四時行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誠於此動
[003-5a]
於彼神之道歟
 大全成變化行鬼神成行陰陽之氣而已矣韓本有
 此一段
 徵引易觀卦彖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
 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集解天不言天之神道也神道設教聖亦不言也誠
 於此動於彼天與聖人無所容心也是之謂無為而
 無不為發微不可見而充周不可窮故曰神之道
[003-5b]
 髙注聖人穆穆在位而天下自然化之於此有神焉
 故曰神道設教云爾
 補訓天不言而四時行句中便含神字聖人亦是神
 道設教故以神之道總收神只是微妙意所以神處
 只在乎誠
  愚按此節大意明天與聖皆以誠而神也重在神
  神道設教即過化存神之意與易彖本意不同○
  語意云天之生物也運以時然不言而四時自行
[003-6a]
  聖人之治天下也施以教然神道設教而天下自
  服所以然者由其誠於此自動於彼而天與聖俱
  無所容心也其斯為神妙之道歟○韓本一段與
  此節不相貫按易辭上傳之九章所以成變化而
  行鬼神也本以河圖竒耦之數言此釋其義與本
  旨不同謂易言成變化行鬼神所以成行者陰陽
  之氣為之也與神化篇首節意相似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誠故信無私故威
[003-6b]
 徵引禮樂記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補訓此專以天言神謂天之神妙也信是天自信非
 人信天○以天之神妙者言之天不待言而自極其
 信其神不待怒而自然有威蓋天本誠故無偽妄而
 信其神本無私故無可轉移而威也
 髙注四時運而不易天之信也禍福響應而無常神
 之威也
  愚按上二句舉成語下以誠與無私明之亦不必
[003-7a]
  與上節牽連
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
 李注申上節意
 集解天與神一而已矣以天之無聲無臭兩在而不
 可測言即謂之神以神之運行有常理而言即謂之
 天一物而兩名非二也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徵引易上傳之十二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
[003-7b]
 謂之器
 補訓易道字汎言道理此合上下文觀之當以天道
 言
 集解即有形之中而指言其無形之道曰運於無形
 非外形而别有一理運於無也
 李注運於無形者太虚之性太和之道形而下者散
 殊而可象神化之糟粕也
  愚按此節大意本易之言形上者以明天道也
[003-8a]
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也聖不可知也無心之
妙非有心所及也
 徵引易上傳之五章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華注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無心也聖不可
 知之謂神聖之無心也正以明聖與天合德非庸人
 有心者可及髙注以能字易可字恐非張子之意若
 是便是聖人有不及天地處要之天無心聖人有心
 而無為天人之分固如此其實有心無為即與上天
[003-8b]
 無心合德不得云聖不及天觀下三節可見
  愚按此節訓釋頗雜竊謂鼔萬物句與聖不可知
  皆舉成語而下以無心之妙合斷之蓋以聖不可
  知為不知天與即以聖不可知為言天既屬牽强
  又篇中大意皆言聖與天合德不應於此獨言聖
  人有心不能及天也○語意云易言鼔萬物而不
  與聖人同憂蓋天道然也孟子言神則曰聖不可
  知也是皆自然而然無所容心之妙非有心所及
[003-9a]
  也然則天與聖有不合一者乎
不見而章已誠而明也不動而變神而化也無為而成
為物不貳也
 髙注此即中庸語而言聖人之事
 補訓此與中庸本文全異錯綜其説出張子獨見以
 成已言明即章也誠所以不待見也以成物言化即
 變也神所以不待動也為物不二總歸一誠一誠無
 不成不待有為也
[003-9b]
  愚按已宜讀如字為物不二即指聖人之心言方
  與上誠明神化意合
已誠而明故能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補注此申明上章之意
 補訓此又以誠明一句貫三項以見誠明之為要也
 誠明可該神化不二二句
富有廣大不禦之盛與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
 徵引易上傳之五章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003-10a]
 六章以言乎遠則不禦
 補注本易大傳之意而言蓋富有即廣大不禦之盛
 日新即悠久無疆之道天地聖人一而已矣
  愚按廣大不禦悠久無疆者天道然也聖人之德
  業亦若是而已矣此與上二節皆以言天道者明
  聖人也
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然知之之理過於耳目心思
天視聽以民明威以民故詩書所謂帝天之命主於民
[003-10b]
心而已焉
 徵引書臯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
 明威蔡傳威畏二字古通用明者顯其善畏者威其
 惡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張子經學理窟詩書篇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
 私見固不足盡至於衆人之心同一則却是義理總
 之則却是天故曰天曰帝者皆民之情然也○又曰
 天道不可得而見惟占之於民人所悦則天必悦之
[003-11a]
 所惡則天必惡之只為人心至公也民雖至愚無知
 惟於私已然後昏而不明至於事不干礙處則自是
 公明大抵衆所向者必是理也理則天理存焉故欲
 知天者占之於人可也
 或問朱子曰所謂帝天之命主於民心曰皆此理也
 民心之所向即天心之所存也
 集釋此見天從乎民民心即天心也
  愚按上四句虚下四句正明其意惟其視聽明威
[003-11b]
  以民故不以耳目心思為知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存四時之變則周歲之化可裁存晝
夜之變則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時而
行則能存周歲之通推晝夜而行則能存百刻之通
 徵引易上傳之十二章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
 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黙而成之不言而信存
 乎德行本義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
 補注此引易示人以知化之事存字就心上言之蓋
[003-12a]
 存四時之變於心則周歲之化吾可得而裁之也存
 晝夜之變於心則百刻之化吾可得而裁之也此釋
 易化而裁之存乎變意能推四時而行則能存周歲
 之通於心能推晝夜而行則能存百刻之通於心此
 釋易推而行之存乎通意
 髙注吾心之神即天地一闔一闢之變往來不窮之
 通存之而四時晝夜之變通不外於是也
  愚按此節大意釋易辭以見聖人之合天也解易
[003-12b]
  二語語氣各異謂化而裁之以其能存乎變也推
  而行之自然能存乎通也以推行與存變對存通
  與化裁對存變推行雖未明言聖人然非聖人不
  能○語意云易曰化而裁之存乎變何謂也以四
  時晝夜言之天道周歲有四時晝夜有百刻人能
  與時消息而存四時之變於心則在天周歲之化
  可自我而裁成之矣人能至誠無息而存晝夜之
  變於心則在天百刻之化可自我而裁成之矣易
[003-13a]
  又曰推而行之存乎通何謂也亦以四時晝夜言
  之凡人存之心者必見之於行人能與時合序推
  四時之運而行之則在天周歲之通能存之於我
  矣人能日進無疆推晝夜之運而行之則在天百
  刻之通能存之於我矣此聖人之所以與天合德
  也○聖心存四時晝夜之變則天道周歲百刻之
  化不能外也猶中庸知天地之化育意此重存變
  存字有力聖德合乎四時晝夜之運則天道周歲
[003-13b]
  百刻之通皆存於其心矣猶中庸上律天時意此
  重推行存字無力髙注槩言存之尚未明獨以四
  時晝夜立言者亦從易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
  窮謂之通及變通莫大乎四時數語取義然此節
  化為化育之化非變化之化裁為裁成之裁非裁
  截之裁舊説多非張子之意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載當存文王黙而成
之存乎德行學者常存德性則自然黙成而信矣存文
[003-14a]
王則知天載之神存衆人則知物性之神
 徵引易辭見上節○詩大雅文王篇上天之載無聲
 無臭
 補注此引易示人以窮神之事存字亦就心上言之
 蓋不知上天之載當存文王於心此解易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意學者常存德性於心則自然黙成而信
 此解易黙而成之存乎德行意
 補訓易神明即神明乎變通黙成即黙成其神明之
[003-14b]
 妙是逓説總以用易言張子作兩邊説一云存文王
 云天載從其深者言之也一云存衆人云物性從其
 淺者言之也然天載與物性非二存衆人亦可以存
 文王存文王有二説集解云存文王之心補注云存
 文王於心於字較勝易言德行張子言德性德原於
 性也存字皆作有力字㸔物性即德性物物各有故
 曰物性兩神字應神而明之之神
 髙注文王純亦不已即上天之載也故存文王則知
[003-15a]
 天載之神德性者衆人所受於天之正理常存德性
 所謂存衆人也故知物性之神
  愚按此節大意釋易辭以勉學者之希聖也○語
  意云易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何謂也蓋上天之
  載最為神妙而人則有合於天載者學者不能知
  上天之載當存文王之人於心以求其純亦不已
  又云黙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何謂也蓋德
  行必有以存之而後成也若學者能常存德性而
[003-15b]
  不失則自然黙而成之信有於已矣蓋文王即與
  天合德之人也能存文王於心則于天載之神無
  聲無臭者自無不知德行乃萬物各正之性也能
  存衆人之恒性則于物性之神有物有則者自無
  不知學者當勉盡希聖之功可也○後三十篇云
  上天之載無聲臭可象正惟儀型文王當㝠契天
  德而萬邦信悦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正與
  此相發明其必以天載立説者竊謂張子之意神
[003-16a]
  明字是拆開讀以天載實神之義而以知為明之
  解神不可知而欲明之但當求之與天合德之人
  必言文王者文王之詩有上天之載二語正能合
  天者也天載之神物性之神即神而明之之神知
  即明也如此則與易旨及常解大異而與張子語
  意確合舊説皆未及此故於言天載言文王之故
  終未了了神明黙成補訓謂張子作兩邊説然其
  後四語皆歸於神則仍有逓説意在物性以在已
[003-16b]
  者言即德性之變文成謂成已之德發明華注皆
  欲兼成已成物殊不必也
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聲聖人之神惟天故
能周萬物而知
 徵引老子成象篇谷神不死蘇子由註云谷至虚而
 猶有形谷神則虚而無形者也○易上傳之四章知
 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補訓此贊聖人之神能周知萬物而以谷神形起○
[003-17a]
 夫谷之神能應聲而其神有限不能盡通天下之聲
 聖人之神與天同故能周乎萬物而知之無遺也
  愚按張子引用谷神者四惟此以谷神與天分㸔
  神化篇谷神不死即以谷神明神也至當篇谷神
  象聲而應則謂谷神自然之妙也乾稱篇老氏況
  諸谷又以谷神明天之神也皆與此異義
聖人有感無隱正猶天道之神
 李注申上節意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無隱
[003-17b]
 集釋遇父子之感則仁顯君臣之感則義著此聖人
 有感無隱也天道之神春感而物忽生焉秋感而物
 忽成焉若是之類皆隨感而應者亦何隱之有
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不得名非得象者
也故語道至於不能象則名言亡矣
 徵引易上傳之十二章形而上者謂之道
 集解形而上之理如天地鬼神之奥性命道德之微
 象猶言情狀性之類非謂理有象也
[003-18a]
 髙注如實見天道斯得其元亨利貞之名得其名斯
 得其生長收藏之象苟恍惚不可為象豈復有可名
 者哉
  愚按此節大意見語道者貴得名得象而得名尤
  要名名之猶言也首以得意引起中叠二語見得
  名之要末言不能象仍是不得名耳觀後篇言得
  辭斯得象矣可悟此節意旨歸宿所在○語意云
  道形而上者也語道者果能真知道之意即能得
[003-18b]
  其所以名果能得其名即能得其可見之象若不
  得其所以名非能得其象者也語道而至於不能
  象則雖有所名言亦妄而不足信只如無有而已
  矣道何由以顯乎甚矣語道之非易也○中庸即
  鳶飛魚躍以明費隱易即陰陽以見道孟子即情
  以狀性所謂名與象者可見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識自然之為體耳
 李注欲識自然之為體者莫如求之吾性分之間故
[003-19a]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體
  愚按此節大意見知道之難也言道非有真知所
  言皆彷彿影響間耳自然者無為之意體猶言形
  體也如二氏言道崇無黜有雖知道之自然卒歸
  於空寂而無實非知道體者也嘗見瞽者辨色言
  日紅似火火似花玉白似雪雪似鹽人不能窮其
  辨及細究其形質則茫然不能得也言道者亦然
有天德然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
[003-19b]
 補注此本中庸之意而言
 李注誠者天德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亦曰誠而
 已矣
正明不為日月所眩正觀不為天地所遷
 徵引易下傳之一章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
 貞明者也本義貞正也觀官換反示也
 補訓易言日月之貞明天地之貞觀此深一層説明
 以所見言觀示意當以立論為言有洞見聖人之正
[003-20a]
 明也有確論聖人之正觀也不遷謂天地之觀有遷
 移而聖人之正觀不因之遷移集解以天地變異言
 恐與日月之明不類
 張注可眩者於理必未明可遷者於理必未定正明
 正觀不外乎理之至正者也理苟至正天地合德日
 月合明縱欲眩之遷之不可得而況於人乎
  愚按此節大意引易以言聖人見其有得於天地
  日月而能與之並也就言道上見
[003-20b]
 
 
 
 
 
 
 
 正蒙初義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