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66 易象義-宋-丁易東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周易象義      易𩔖
  提要
    臣/等謹案周易象義十六卷宋丁易東撰易
    東字漢臣武陵人仕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
    兼樞宻院編修官入元不仕教授鄉里以終
    是編因易象以名義故曰象義其取義之例
    凡十有二曰本體即乾天坤地之𩔖曰互體
[000-1b]
    即雜物撰徳之㫖曰卦變彖所謂大往小來
    𫝊所謂柔來文剛剛上文柔是也曰正應𫝊
    所謂剛柔内外之應是也曰動爻陽老則變
    為隂隂老則變為陽是也曰變卦左𫝊所載
    古人占筮之法曰乾之姤乾之同人是也曰
    伏卦乾則伏坤震則伏巽説卦所謂天地定
    位雷風相薄是也曰互對即漢儒之旁通卦
    義與伏通而有夲體全體之異曰反對損之
[000-2a]
    與益五二之詞同夬之與姤四三之辭同可
    以𩔖推者是也曰比爻初比二二比三是也
    曰原畫陽皆屬乾隂皆屬坤是也曰納甲蠱
    之先甲後甲巽之先庚後庚是也其于前人
    之舊説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漢上
    易𫝊為宗而又謂李失之泥朱傷于巧故不
    主一家如卦變之説則取邵子朱子變卦之
    説則取沈該都潔筮占之説則取朱子蔡淵
[000-2b]
    馮椅逺紹旁捜要歸於變動不居之㫖亦言
    象者所當考也諸家著録多作十卷惟朱睦
    㮮授經圖作易𫝊十一卷焦竑經籍志作易
    𫝊十四卷考易東所著别無易𫝊之名盖即
    此編朱氏併其論例一卷數之為十一卷焦
    氏又併其大衍索𨼆三卷數之遂為十四卷
    耳朱彝尊經義考作十卷註曰存然世僅存
    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見惟散見永樂大
[000-3a]
    典中者排比其文僅缺豫隨无妄大壯暌蹇
    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後四爻餘皆完具與殘本
    互相參補遂還蒨觀以篇頁頗繁謹析為一
    十六卷以便循覽原本附有大衍䇿數諸圖
    多已見大衍索𨼆中今不復録其論例一卷
    自述撰著之㫖頗備今仍録以弁首焉乾隆
    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000-3b]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4a]
易象義原序
易者未定之辭也其雜物取象尚可知也故三百八十
四爻者其例有深有淺間而出于人事焉以明物象者
皆人事也而實則主象也象无數也竊意其元吉永貞
无咎者其最下之占辭耳未成象也乃其象之云云猶
有物也凡占道皆如此也充𩔖有出于其辭之外者必
可見之象也謂三百八十四爻為三百八十四事而三
百八十四事為易止此足以盡天下後世之變者愚儒
[000-4b]
之論也又有擬易而并擬其名擬其辭如重言重意者
尤愚儒之論也後有知來者其為物必非前世之所有
則其占其辭亦未必今世之所有也故易者常易也惟
易為无窮易故无窮也自伊川談理而象之不可通者
通康節衍數而物之不能言者言不可通者通經義也
不能言者言聲韻也不言理不言數而壹出于占筮占
筮是已然使執本義者坐簾肆日閱人而不知變其占
必窮何則未得其所以易也吾今日之易易昨日矣奈
[000-5a]
何株而守之易者神明之道也隨所感而生焉有若啓
之者焉而象外有其象辭外有其辭矣庶幾哉漢上為
識其辭之所由生象之所自出易故至是始極矣雖然
以互變飛伏求之不得于互必得于變不得于互變必
得于飛伏𩔖多方遷就以求其已成之辭使必通而不
知當日之可取象者尚多也何以不為彼而為此又何
以變而又變而各為其道而或出于飛伏而復返乎其
初何其舞法亡法而无定操以至此也豈作者意也此
[000-5b]
則漢上之功而漢上之過也武陵丁石潭君為象義覈
漢上而博諸家其潔靜也不雜得易之體其互變也不
泥得易之通疏而明漸而近其不可為典要也未嘗不
出于典常而可以為訓雖先儒復起其辯不與易矣而
又未嘗有意于辯也自吾見近世成書若此者少至大
衍索𨼆横豎離合无不可考則自得深矣易肇于氣成
于數象與辭雖其子而胎息逺矣君能得之于大衍之
先又能衍之于大衍之後則聲韻律吕將无不合而經
[000-6a]
世之所以知來者具是象與辭如響矣君成書如屋年
如加我尚旦暮見之甲午春二十二日廬陵劉辰翁序
易之為道大而天地風雷細而鼈蟹蠃蚌之屬无不寓
八卦之理亦猶莊子言道在瓦礫稊稗亦猶子恩言鳶
飛魚躍上下察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
象其物宜故謂之象然不特為鼎為頤為飛鳥為虚舟
之𩔖而已觸𩔖而通之若以巽為繩直遇坎為矯輮又
是一事坎為盜遇離為甲胄干戈又是一事坎為心病
[000-6b]
為耳痛遇兌為巫又是一事也易无盡用即此可推莊
子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自此以往巧厯不
能得而况其凡乎知此語則知易取象之物𩔖同是一
機本无間隔惟昧者莫之知也噫是易也言理至于程
伊川極矣言象數至于朱漢上精矣倪兼山有云若二
書為一庶幾理與象數兼得之誠篤論也石潭丁君漢
臣觀象玩辭探賾索𨼆用功于易亦既有年謂伊川既
詳于論理則畧于論象自謂止說得七分正以是也真
[000-7a]
足以窺見伊川言外之㫖又謂朱漢上之說原于李鼎
祚然鼎祚或失于泥漢上微傷于巧不若博採兼收而
要其大歸此象義一書所由作也觀其序曰錯之以三
體綜之以正變則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就使諸老復生
不易斯言矣試舉其大畧以明之如坤納乙故稱帝乙
兌納丁故取武丁巽為白故曰素履乾為衣故曰苞桑
燕為燕安之燕爵為爵禄之爵鳴謙以兌口而鳴熏心
以離火而熏巽為髮加震之竹則有簪之象乾為玉用
[000-7b]
玉于東方則有圭之象巽為繩則有係與維之象兌為
毁折則有禠與漏之象至于豚魚不宜析為二物濡首
不當泥諸飲酒丘園實取義于艮山弓輪蓋取義于坎
月事事皆有祖述而非傅會也字字皆有據依而非穿
鑿也雖本之鼎祚漢上而兼摭虞翻干寶諸子之所長
故能萃聚而成一家之書伊川易傳三分之未說者至
是補其闕而會其全是可為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惜
不令兼山見之予恐洩道之密漏神之機分張太和磔
[000-8a]
裂元氣不能不為負苓者竊議于松下矣而何言之敢
贅抑余尚記徃年初入館湯東澗為少蓬時有以易解
進者不之祕省㸔詳東澗因謂余曰曾茶山有易釋象
五卷鑿鑿精實發漢上所未發余深以未見其書為恨
今于石潭象義而有得雖不及見茶山之易亦可无憾
矣于是乎書至元二十八年寎月朔古甲李珏稚圭序
易之道其神乎以象數則象數不可窮以卜筮則占騐
不可違以義理則義理之妙愈求而愈邃象義之作石
[000-8b]
潭之得于易者深矣或曰易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之書
也近代河南氏之易學者宗焉以其根于理也今專以
象言得無蹈諸儒一偏之失乎噫天下无理外之物河
圖未出此理在太極六爻既畫此理在易象以象觀象
則易无非象以理觀象則象无非理舍象以求易不可
也舎理以求象可乎哉善乎石潭之言曰不得于象則
不得于理不得于理則亦不得于象是書也當合河南
氏之易互觀之至元中秋朔杭山寓叟章鑑書
[000-9a]
自序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象辭變占而已矣予少而學易得
王輔嗣之註焉得子程子之傳焉得子朱子之本義焉
王氏程子明于辭者也子朱子明于變與占者也獨于
象无所適從焉逮壯遊四方旁捜傳註殆且百家其間
言理者不可縷數若以象言則得李鼎祚所集漢魏諸
儒之說焉朱子發所集古今諸儒之說焉馮儀之所集
近世諸儒之説焉間言象者則有康節邵氏之說焉觀
[000-9b]
物張氏之說焉少梅鄭氏之說焉吳興沈氏之說焉京
口都氏之說焉長樂林氏之說焉恕齋趙氏之說焉平
菴項氏之說焉節齋蔡氏之說焉山齋易氏之說焉樸
卿吕氏之說焉古為徐氏之說焉是數家者非不可觀
也而邵氏張氏則明易之數本自著書非專為卦爻設
也沈氏都氏則明卦之變趙氏項氏易氏馮氏徐氏則
明卦之情蔡氏徐氏祖述本義皆非專為觀象設也林
氏之說則反覆八卦既為朱子所排鄭氏之說又别成
[000-10a]
一家无所本祖其專以說卦言象者不過李氏鼎祚與
朱氏子發耳朱氏之說原於李氏者也李氏之說原于
漢儒者也李氏所主者康成之學于虞翻荀爽所取為
多其源流有自來矣然漢儒之說于象雖詳不能不流
于隂陽術數之陋朱氏雖兼明乎義而于象變紛然雜
出考之凡例不知其幾焉良以統之无其宗會之无其
源也予病此久矣山林无事即衆說而折衷之大扺易
之取象雖多不過三體所謂本體互體伏體是也然其
[000-10b]
為體也有正有變故有正中之本體有正中之互體有
正中之伏體焉有變中之本體有變中之互體有變中
之伏體焉正非中正之正但謂其卦中未變之體耳案/以上諸體皆本漢儒及唐李氏近世漢上朱
氏非子之臆說也但其中封爻先儒/取象有未盡者亦以其例推而補之其餘凡例固非一
途要所從來皆由此三體推之耳蓋以正體取象者不
待變而其象本具者也以變體取象者必待變而其象
始形者也故自其以正體示人者觀之正而吉而无咎
者變則凶則悔吝也正而凶而悔吝者變則吉則无咎
[000-11a]
也自其以變體示人者觀之變而吉而无咎者不變則
凶則悔吝也變而凶而悔吝者不變則吉則无咎也兼
正變而取象者可以變可以无變惟時義所在也是可
但論其正不論其變乎夫易變易也先儒言理者皆知
之矣至于言象乃止許以正體言不許以變體言凡以
變言象率疑其鑿是以易為不易之易不知其為變易
之易也既不通之以變易之易則毋怪以象為可忘之
筌蹄也既以象為可忘之筌蹄毋怪以象變之說率歸
[000-11b]
于鑿也故善言易者必錯之以三體而綜之以正變則
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易之象可得而觀矣予于是竊有
志焉是編之述因象以推義即義以明象固錯之以三
體綜之以正變而必以正中之本體為先而其餘諸體
則標子其後又以示主賓之分也至于言數雖非專主
而間亦及之焉蓋將拾先儒之遺補先儒之闕云耳雖
因辭眀理不如程子之詳言變與占不如朱子之約至
尚論其象自謂頗不失漢儒之舊于李氏鼎祚朱氏子
[000-12a]
發未敢多遜焉後之言象者不易吾言矣于是而玩索
焉上可以遡漢儒之傳亦可以免漢儒之鑿庶幾君子
居觀之一助云作周易象義柔兆閹茂𬎼賓甲午武陵
丁易東序
易之為書自王輔嗣以前漢儒專以象變明辭固失之
泥及輔嗣以後又止以清談解義于象變絶无取焉伊
川純以義理發明固為百世不刊之書然于象變則亦
引而不發康節雖言象數然不專于彖象發明朱子歸
[000-12b]
之卜筮謂邵傳羲經程演周易得之矣其于象數也雖
于易學啓蒙述其大槩而本義一書尚多闕疑僕用功
于此有年矣竊謂泥象變而言易固不可舍象變而論
易亦不可于是厯覽先儒之說依本義體分經與彖象
各為一編大率以理為之經象變為之緯使理與象變
並行不悖庶幾不失前聖命辭之本㫖以示初學使知
其大意云易東又序
[000-13a]
   易統論上
易之為書由漢以來解者甚衆各是其是為說紛然以
其所主不同故也余嘗𩔖而別之大抵其義例十有二
一曰以理論易二曰以象論易三曰以變論易四曰以
占論易五曰以數論易六曰以律論易七曰以厯論易
八曰以術論易九曰以事論易十曰以心論易十一曰
以老論易十二曰以釋論易以理論易者若胡安定程
伊川張横渠是也然皆莫如程子之精且詳但既詳於
[000-13b]
論理則畧於論象焉故伊川自謂止說得七分正以是
也以象論易者若李鼎祚朱子發鄭少梅是也然鼎祚
集解則失於泥子發集傳則傷於巧鄭少梅則又別成
一家而失之雜以三家言之子發為最勝但於卦變止
用三爻既有未通且牽合子雲太𤣥并隂陽家之術數
不免失之冗焉以變論易者若沈氏該都氏潔是也其
說本左氏筮易如乾初爻變則為姤之𩔖沈氏既用變
卦又用變爻若乾變卦為姤則變爻為巽都潔但論變
[000-14a]
卦則多以之卦取義於本卦反畧焉夫變卦誠不可少
然爻爻以之卦言則不通矣以占論易者若朱子蔡伯
靜馮儀之是也然朱子蔡氏專主於占而於象之難明
者尚多闕疑焉雖彖言變而有所未盡焉以數論易者
若邵康節張文饒劉志行是也夫易之生數止於加一
倍法其蓍數止於大衍五十若康節之說則四四而變
歸於皇極經世別成一家文饒雖本康節而又取太𤣥
及司馬氏潛虚衞元嵩元包之數而失之雜志行則又
[000-14b]
祖述列子一變為七七變為九九變為一之說至於太
易太初太始太素與太極列而為五雜又甚焉以律論
易者若鄭康成註周禮六律六吕是也其說以黄鍾為
乾初九以大吕為坤上六以陽爻配六律以隂爻配六
吕可也然而泰卦不得為寅月而為辰否卦不得為申
月而為夘則又與辟卦不同焉以厯論易者若京房卦
氣以乾初九為子月辟卦以坤初六為午月辟卦是也
夫十二月卦始復終坤論其大體可也至若始於中孚
[000-15a]
而終于頤每以六日七分應一候僅合七日來復一語
而於他卦無所發明至一行之說則又以起厯二始二
中二終之數附會大衍不但於易義無所取於易數亦
未嘗合焉以術論易者若易林軌革是也易林之繇既
自別成一家而不合於易至於軌革則以直年直事歸
之一定之數而人事無與可乎以人事論易者若干寶
晁子止楊廷秀是也夫以人事言若帝乙歸妹箕子明
夷之𩔖易固有之干寶專以三代事爻爻證之多失之
[000-15b]
鑿近世晁子止又以後世事證之亦矣之拘至誠齋雖
能融化史事為已用又不免近於舉子之程文先儒謂
三百八十四爻豈止可用於三百八十四事哉以心論
易者若楊敬仲錢子是黄景元之說是也其學本於象
山故以本心為主凡易之爻象大率皆歸於心夫易固
聖人所以洗心若爻爻牽合俱以心言則非易之本㫖
矣以老莊論易者若王輔嗣韓康伯程泰之之說是也
其於易不可謂無所得但輔嗣以形為累韓康伯以一
[000-16a]
為無泰之以易為通於老則非聖門之學矣至若魏伯
陽作參同契又以是而為内丹之火候雖空同道士嘗
取之蓋假易以論丹非易之有待於彼也以釋氏論易
者若孔穎達所引江左義疏所謂住内住外之空就能
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是也若唐
李通𤣥作華嚴論至以文殊表艮少男而近世語録亦
有華嚴可當艮卦之論蓋借是以明各止其所之義非
真謂其無異㫖也借此以明彼可也以彼即此不可也
[000-16b]
易論人事豈彼所謂出世法哉夫以諸家之說論之莫
先於理然至微者理至著者象言理而遺象不可也言
象而遺理不可也故予之說易專以因理明象為主而
叅以變與數焉象本鼎祚而兼漢上卦變本彖辭變卦
本左氏筮占本朱子月卦本京房數本大衍而不敢狥
邵張焉雖博採兼收而要其大歸則一揆以理至於以
事論易以心論易則諸家之解詳矣不待更贅也若夫
用老釋之義論周孔之經則非儒者之學故有所不敢焉
[000-17a]
   易統論中
易者聖人窮理盡性以至命之書然非若他經之言理也
每即象以明理焉不得於象則不得於理不得於理則
亦不得於象故尤不可不以象求也夫聖人立象所以
盡意先儒之求象亦未嘗以一例拘大率論之其義例亦
十有二一曰本體二曰互體三曰卦變四曰應爻五曰
動爻六曰變卦七曰伏卦八曰互對九曰反對十曰比
爻十一曰原畫十二曰納甲何謂本體如乾為天坤為
[000-17b]
地凡說卦所取之象各以其本卦上下二體得之者是
也何謂互體繫辭曰若其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
中爻不備先儒於上下二體之外以二至四為一卦三
至五又為一卦是也然互體亦有二有自本體而互者
有因爻變而互者此又不可一例拘也何謂卦變如隨
自否來賁自泰來之𩔖然亦有二有自一爻變者如隨
賁之𩔖是也有自兩爻變者如睽升之𩔖是也朱子發
止以一爻取義故於小過中孚有所不通若知其或自
[000-18a]
一爻變或自兩爻變各隨其彖辭而消息之則無疑矣
何謂正應如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之𩔖是也
以隂應陽以陽應隂謂之正應以隂應隂以陽應陽謂
之無應或亦謂之敵應故各卦取象或有自所應之爻
而得之者但求於本爻則不見其象矣此應爻不可不
求也至若晁氏以道但欲以世應論爻而謂他爻不可
以言應者則是京房卜筮之學也何謂動爻夫爻象動
乎内功業見乎外又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故此爻
[000-18b]
本陽也以老陽而變為隂此爻本隂也以老隂而變為
陽則又自其動者取象焉然有以本爻之動取象者有
以與應爻相易取象者此又不可以例拘也何謂變卦
如左氏傳筮易所謂乾之姤乾之同人之𩔖是也然有
以三畫卦變取義者如乾變為巽之𩔖有以六畫卦變
取義者如乾變為姤之𩔖是也至若蒙之有困需之有
恒則又以諸爻迭變而取焉此又不可一例拘也何謂
伏卦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
[000-19a]
伏卦例也謂乾伏坤坤伏乾艮伏兌兌伏艮震伏巽巽
伏震坎伏離離伏坎是也然有就本卦伏者乾之伏坤
是也有就動爻伏者若乾之初九變巽而伏震之𩔖是
也若晁氏以道每卦專以一爻飛伏取納甲者則又惑
于火珠林矣何謂互對漢儒謂之旁通易曰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以旁通論象即前所謂伏卦但伏卦止以本
爻論旁通則以全體論如復有姤泰有否之𩔖是也此
在先天圖中互對是也何謂反對即損與益夬與姤既
[000-19b]
濟與未濟之𩔖反而觀之則此之初即彼之上此之二
即彼之五此之三即彼之四卦中亦有其辭同者故損
之五益之二皆言十朋之龜夬之四姤之三皆言臀无
膚既濟之三未濟之四皆言伐鬼方是也然特間有之
不可拘泥林黄中以一卦包八卦正取反對正體互體
兼言之必欲卦卦如此推求則泥矣何謂比爻謂初與
二比二與三比三與四比四與五比五與上比之𩔖是
也故或此爻動而連彼爻之動以取象或彼爻動而連
[000-20a]
此爻之動以取象焉如乾之初九連九二之動而取諸
遯離之上九與六五相易而四為乾首是也何謂原畫
謂推原此畫本屬何卦也若陽畫屬乾隂畫屬坤初九
九四屬震初六六四屬巽九二九五屬坎六二六五屬
離九三上九屬艮六三上六屬兌是皆推原卦畫所自
來也如訟之六三以坤取象觀之六二以離取象頤之
初九以乾取象之𩔖是也何謂納甲如乾納甲壬坤納
乙癸之𩔖亦有兩說有本卦納者有因卦變伏卦而納
[000-20b]
者今卜筮家乾初爻納甲子坤初爻納乙未之𩔖是也
卦變伏卦納者如蠱之先甲後甲巽之先庚後庚又自
卦變及伏卦而納也若用占筮家之說推之則不通矣
以上十有二例取象不同先儒或得其一即以例凡故
不失之拘則失之鑿若以諸例通則無不合矣或曰同
此一爻也或取互體而遺本體或取應爻而遺本爻或
取伏卦則遺本卦之𩔖又何也曰聖人作易先因卦畫
而得其義然後因義而求其象焉當取本體則遺互體
[000-21a]
當取互體則遺本體當取卦變則取卦變當取應爻則
取應爻當取動爻則取動爻當取變卦則取變卦當取
伏卦則取伏卦當取旁通則取旁通當取反對則取反
對以至當取納甲則取納甲初不可以一例拘也孔子所
謂惟變所適不可以為典要歟曰若是則聖人所取無
定象矣又何必以象求哉曰聖人之心不出于一理大
易之象不出於八卦隨時變易將以從道而已所謂如
珠走盤而不出於盤者其聖人作易之謂歟故善觀象
[000-21b]
者兼此十有二例而推之則無不通矣或曰子於序文
既以象為不過三體而分正變今乃以十二例言之何
也曰十有二例其目也三體其綱也其綱舉而後其目
張得其三體之正變則十二例在其中矣
   易統論下
易一太極而已矣太極一理之極至而已矣易變易也
以其變易而無窮故謂之易然其所以變易者孰主張
是有理焉以其至極無以復加故尊之曰太極雙峰饒
[000-22a]
氏所謂太極者天理之尊號是也然周子則曰無極而
太極朱子則曰萬物體統一太極又曰一物各具一太
極何也蓋是理之至無聲無臭不可以形迹求故曰無
極而太極是理也雖不可以形迹求而上下四方之宇
古往今來之宙萬形之生化萬變之推移莫不於焉而
總攝故曰萬物體統一太極也然太極生兩儀有兩儀
則太極便在兩儀之中而兩儀各一太極也兩儀生四
象有四象則太極便在四象之中而四象各一太極也
[000-22b]
四象生八卦有八卦則太極便在八卦之中而八卦各
一太極也八卦之上復生八卦為六十四卦有六十四
卦則太極便在六十四卦之中而六十四卦各一太極
也分為三百八十四爻太極便在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而三百八十四爻各一太極也六十四卦變而各具六
十四卦為四千九十六太極便在四千九十六卦之中
而四千九十六卦各一太極焉故曰一物各具一太極
也然而統體之一太極全具於一物之中而一物之太
[000-23a]
極即統體之太極故全易之太極具於一卦之中而一
卦之太極即全易之太極也統體之太極全具於物物
之中而物物之太極即統體之太極故全易之太極具
於六十四卦之中而六十四卦各一太極即全易之太
極也然而一物之理徧在萬物之中而萬物之理具在
一物之中是故一物各具一太極即物物各具一太極
故一卦徧在六十四卦之中而一卦所具之太極即六
十四卦各具之太極也物物各具之太極即一物各具
[000-23b]
之太極故六十四卦具在一卦之中而六十四卦各具
之太極即一卦所具之太極也蓋自其不變而言之一
卦止為一卦六十四卦止為六十四卦自其變通而言
之會萬於一則六十四卦具在一卦焉散一於萬則一
卦徧在六十四卦焉夫惟六十四卦具于一卦而一卦
徧在六十四卦則六十四卦各具六十四卦而六十四
卦各徧六十四卦為四千九十六卦焉四千九十六雖
各一太極而未嘗不同一統體之太極也所謂推之於
[000-24a]
前不見其始之合而引之於後不見其終之離歟曰若
然則一卦之與六十四卦混融而無間矣何必以某象
屬之某卦某象屬之某爻哉曰前不云乎自其變通而
言之則一卦有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各有六十四卦
自其不變而言之一卦止為一卦而六十四卦亦各為
六十四卦焉故自其合者言之則萬象森然而不必分
自其分者言之則卦各有象而不可亂自其分者言之
有正中之本體正中之互體正中之伏體自其合者言
[000-24b]
之有變中之本體變中之互體變中之伏體隨時變易
以從道焉非假借非牽合而太極之理無不在也六十
四卦尚可旁通況八體乎此易道所以變易不窮而夫
子一言以蔽之曰易有太極歟或曰易以變易言曰有
變中之本體變中之互體變中之伏體可也今有所謂
正中之本體正中之互體正中之伏體焉是三者皆不
變之體也然則先儒謂易有不易之義者然乎曰若以
變言則變固變也不變亦變也而易之一字正以變易
[000-25a]
為言耳蓋能變而不能不變未足以為變惟能不變益
所以見其變也况夫太極流行有動有靜不變其靜而
變其動也隂而變靜中之動陽而變動中之動也陽而
不變動中之靜隂而不變靜中之靜也或動或靜或變
或不變一太極之流行耳雖然太極之理著於事物者
然耳夫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无思无為无極而太極之本體也寂然不動太極之
靜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太極之動也冲漠无朕之中萬
[000-25b]
象森然已具物物之太極固已具於吾心一太極之中
矣夫是之謂易有太極夫是之謂心為太極是故聖人
以此洗心退藏于密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哉
吁至矣
[000-26a]
   凡例
一取象之例雖多然不過三體一曰本體二曰互體三
曰伏體然皆有正有變故有正中之本體正中之互體
正中之伏體有變中之本體變中之互體變中之伏體
其餘諸體皆自此三體來也
一文王彖辭固多取象若夫子釋彖先論卦變次明其
義雖間以象取然非專泥於象但先儒亦有以象言者
不敢全廢其或可以象取而幾於泥者以或曰標之
[000-26b]
一大象本以兩體取若有用互體伏體之𩔖取者亦以
或曰標之
一爻辭用象取者著之若夫子小象文言釋爻本以義
取或可以象取者以或曰標之
一凡卦爻之義有兩三說者以或曰標之
一凡卦象去取或本虞仲翔或本荀慈明或本九家或
本李鼎祚或本朱子發或本鄭東卿或本林黄中或本
項平甫或本馮儀之或本徐古為或本吕樸卿縁皆參
[000-27a]
錯其中難於盡標其名非敢掠前人為已美至於先儒
所未發者時亦以已見叅之
一朱子發取象但言其有某卦某卦多不述其所自故
學者乍見多以為疑今此書則每爻或互或變或伏必
言其所以取象之因則不難求矣
一取象有與朱子發相似而實不同者如乾九五文言
前一段均以二五取其同聲相應火就燥雲從龍風從
虎之𩔖固與漢上合若同氣相求水流濕本乎天者親
[000-27b]
上本乎地者親下之𩔖實與漢上異縁漢上取象失之
偏枯而今則必求停當蓋是者從之不是者則不茍從
如此之𩔖不一而足今姑以此一例別之觀者能以漢
上之書相參方見其異
一朱子發卦變止於三爻朱子則用五爻今從朱子但
朱子卦變雖用五爻其間多用變中之變如泰自歸妹
來无妄自訟來之𩔖今遡其源一以復姤等十二卦為

[000-28a]
一按某卦自某卦來之𩔖皆以隂陽多寡為𩔖相易此
卦變也彖辭言其本體所自來也如九六之變此變卦
也一卦可變六十三卦也占筮之事也朱子發非不知
之及其論屯臨之變而引春秋某卦之某卦為言是以
卦變為變卦也今正之
一易中互體謂二至四三至五又成兩卦指三畫而言
也頤中有物曰噬&KR3059此乃以六畫之卦比並而論非所
論互體也若以噬&KR3059互體言則二以上又互艮三以上
[000-28b]
則互坎非互頤也朱子發非不知之乃以頤為互體誤
矣今正之
一伏卦謂乾坤相伏震巽相伏皆以其對待言如乾初
九伏震乃因變巽而伏震朱子發非不知之至其釋乾
乃曰初九變坤下有伏震誤矣若三畫變可為坤又無
伏震矣九二之變則為離於坤亦無與子發乃云九二
坤變為離三畫變可為坤又無離矣坤變為離乃是坤
之初與三變也於乾九二何與焉今正之
[000-29a]
一揲蓍之法共有六家惟河南楊氏為當今以為據詳
見大衍之數
按晁子止曰象數之學用互體卦變之𩔖解易明辭之
所生可以見作易之本原義理之學用位應承乘之𩔖
解易明辭之所施可以見易之顯效兩者不可偏廢然
易之作既成矣就不識其所從生庸何傷而易之致用
不可不察故詳於義理而畧於象數其說當矣及觀張
文饒之作變通則曰學易而不學先天知用不知體譬
[000-29b]
如貴公子之論味其賢者不過謂從席中來也然則學
易而不知象數毋乃蹈張文饒之譏乎今兹象義詳於
象變而畧於義理誠輸先儒一著然究象之所生以求
作易之初意則於學者不為無補云